赵师秀《七言诗·有约》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闲敲棋子落灯花作者。赵师秀《七言诗·有约》原文|译文|注释|赏析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原诗今译】黄梅时节,连绵阴雨洒向各家,青草池塘,到处都是蛙声呱呱。约好的友人时过半夜还没有来,急得主人闲敲棋子震落了灯花。【鉴赏提示】本诗一题《约客》。这首小诗所选取的景物是常见的,所表达的内容也很简单,但作者却写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诗一开始,是一联工整而自然的对句。作者用蘸满诗情画意的彩笔,为我们绘声绘色地描画出一派江南春末夏初所特有的梅雨景象:扯不断、拨不开的绵绵细雨笼罩着家家户户,熟了的黄梅挂满枝头。本来,首句已经点出了梅雨季节的特征,但作者似嫌不足,接着在下句又添抹了一笔:池塘边,碧草萋萋,蛙声响成一片。明朗而柔和的色调,清脆的音响,含蓄地渲染出了一种安详和宁静的气氛。在这种季节里,一到夜晚,那“沙沙”的梅雨声和清脆的蛙鸣声听起来像是越发响亮了,这更显出屋内屋外的安谧。在此,诗人以闹衬静,收到了倍显其静的效果。“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前两句写景,这两句写人。在这安谧、宁静的夜晚,诗人的内心却非常焦急不安。约请友人晚上来家下棋,但一直等到半夜还不见客人到来,这不免使诗人焦急不安,心情烦乱。而此时周围又是一片静谧,只有青蛙在鸣叫。这就更使诗人寂寞难忍。等客一直等到“过夜半”还不肯罢休,这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的期望之深、盼望之切。这里,诗人在前面两句所充分烘托渲染出的安谧宁静气氛的基础上,宕开一笔,既暗示出了诗人必将会有的不安心情,又写出了诗人不安而且寂寞的原因,显示出作者笔法的曲折和凝练。等客而久等不见,心里的失望与不安可想而知。此时,诗人完全可以顺理成章地明写出内心的不安与失望。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只是写了自己此时的一个小小动作:“闲敲棋子落灯花。”语调是那么平静,但在这平静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不平静的心境。一个“敲”字,把诗人此时焦急不安、寂寞无聊的处境活画了出来。人们在期待和不安时常常会轻轻地敲打着什么,似乎这样可以冲淡一下焦虑的心情。此时,诗人正面对一盏孤灯,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敲打着。这个被诗人敏感地捕捉住了的细小动作看似无甚深意,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焦急不安的外在表现。灯花一节节落下,这或许是敲棋子时震落的,但一节节落下的灯花正含蓄地表明诗人的期待之长久。“闲敲棋子落灯花”像是信手拈来,但实际上却蕴藉委婉地把诗人候客不至而怅然若失、孤寂无聊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梅圣俞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这首诗语言自然明白,像家常话,但就在这平淡中,作者却真切地写出了一种人生体验,并处处透出一股灵秀之气,从而给人以平淡而又隽永的感受。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逸兴:超逸的兴致。壮思:豪壮的思绪。揽:摘取。彼此都怀有超逸的兴致、豪壮的思绪,想要飞上九天去摘取那一轮明月。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揽)明月。”【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纯洁的向往和追求。(胡峰等《诗仙李白》)
滁州西涧的作者。【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湖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释】滁州:今属安徽省。韦应物曾任该州刺史。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上马河。独:最。怜:爱。黄鹂:又名黄莺,善啼鸣。深树:树丛深处。野渡:郊外的渡口。【鉴赏导示】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作者韦应物,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作品有《韦苏州集》。这首诗有无寄托,历来争论不休。【鉴赏】这首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了出来。诗的前二句,写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受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位低可爱,安贫守节;黄鹂高高在上,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地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写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是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试想,倘若在交通枢纽的重要渡口,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展用途之时,便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和忧伤情怀。那么,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在中唐时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常常处于进仕与退隐的矛盾之中。他为中唐政治弊端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亦难,退亦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这首诗就是抒发这种无奈的矛盾心理状态和处境的。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如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怀和忧伤的情怀。【鉴赏要点】[1]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2]以情写景,借景述情。[3]运用对比表达喜厌情怀。
安危不贰其志 险易不革其心。立志类名言赏析《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注释贰其志:改变自己的志向。险易:义同“安危”。革其心:义同“贰其志”。革:改变。句意无论是处身于安定时期或危难之中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出自:唐·魏征《群书治要·昌言》
王充博览。王充书肆博览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绍兴),东汉著名哲学家。《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王充是东汉初年人,祖籍河北。祖先以农桑为业,后因得罪豪强恶霸,被迫几度迁移,家道逐渐衰落,到王充出世时,家中已经一贫如洗。虽然王充家庭出身低微,受人歧视,但王充从小就勤勉好学,几乎对所有的书籍都感兴趣,都想读通学懂。他六岁时开始读书,非常勤奋,人也聪明。八岁时进书馆读书,品学兼优。同学一百多人都因为错读或学无长进受过老师的斥责、鞭打,唯独王充进步很快,没有受过处罚,而且老师还经常夸奖他。他很快结束初期学业,跟从老师学习《论语》和《尚书》,每日熟读一千字,不久就读完了许多经书。十五岁时,他被保送到京师洛阳,拜在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班彪门下求学。他并不固守一家之言,而是博闻强记,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当时的洛阳是一个繁华的城市,有很多书肆。可王充家中贫穷,没钱买书,就只好带着干粮去书肆阅读当时在太学难以读到的书。他站在书肆中埋头苦读,如入其境,往往一读就是一天,连干粮也顾不上吃。无论严冬酷暑,王充从不间断去书肆读书。由于他勤奋,加上记忆力很强,许多书能过目成诵,渐渐地就达到了“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境界。王充博览群书,获取了渊博的知识,同时他又认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如果人们只满足于读死书,不追求对知识的应用,就像了解了树木的大小长短,却不能伐木造屋一样,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王充注意接触社会,联系实际钻研学问,求得透彻的理解。渊博的知识和实际经验的结合,使他能解释一些鬼神之说,并勇敢地提出来,对当时的迷信思想进行反抗。王充所处的时代,神学盛行,从思想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充满愚妄和迷信。而王充明辨是非,敢疑敢问,决心写出一部求实的哲学著作,向一些错误理论挑战。然而当时的皇帝及满朝文武都信奉神学,谁若是有异词,便会立刻遭罪。王充目睹不少这样被定为“非圣无法”罪名而死的事实,但他依旧不改初衷,决心写出这部明辨真假的书。于是,王充一边教书,一边著书立说。他常闭门潜思,很少与亲戚邻居来往,一心著书。他的房间里四处放满了写作用的刀笔。到了晚年,王充孤独一人,生活更是贫困潦倒,常常缸中无水,锅中无米,自己也饿得头昏眼花,但他为了自己的愿望,锲而不舍。王充的朋友为王充的贫困所动,为他的才华所惜,屡次推荐他入朝做官,他都以病推托,决心不入仕途,用毕生精力完成著作。就这样,王充“居贫困而志不倦”,他在“年渐七十”,“发白齿落”之时,依旧坚持不懈,终于写出了一部有八十四篇文章、二十多万字的巨著。他欣然罢笔,给此书定名为《论衡》,意在表示言论的公平,如同衡器一样符合客观真理。王充进取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学习的大好时光,学习王充爱学和好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实行的合作。国共两党商讨第二次合作始于1936年1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内战停止。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基本确定了与共产党重新合作方针。中国共产党于2月10日致电该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五项要求:一、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二、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三、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材,共同救国;四、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五、改善人民生活。四项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三、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正式建立迫在眉睫。7月15日,共产党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宣言中提出了国共合作及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三项基本政治纲领:一、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二、实现民权政治;三、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与愉快的生活。宣言中向全国宣布:一、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二、取消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赴前线抗日。几经磋商,终于在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了这个宣言。23日,该通讯社发表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是当时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最重大的事件。它对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拯救中华民族免遭被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之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两党合作抗战的八年中,国民党的力量得到保存和发展,共产党的力量大大增强并受到锻炼,两党以外的中间党派形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实行的合作。国共两党商讨第二次合作始于1936年1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内战停止。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基本确定了与共产党重新合作方针。中国共产党于2月10日致电该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五项要求:一、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二、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三、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材,共同救国;四、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五、改善人民生活。四项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三、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正式建立迫在眉睫。7月15日,共产党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宣言中提出了国共合作及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三项基本政治纲领:一、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二、实现民权政治;三、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与愉快的生活。宣言中向全国宣布:一、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二、取消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赴前线抗日。几经磋商,终于在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了这个宣言。23日,该通讯社发表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是当时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最重大的事件。它对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拯救中华民族免遭被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之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两党合作抗战的八年中,国民党的力量得到保存和发展,共产党的力量大大增强并受到锻炼,两党以外的中间党派形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二次国共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较,有如下特点:它以抗日为目标;参加的成分广泛而复杂;两党各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国民党居全国统治地位,共产党在政治上坚强而成熟;没建立起两党合作的、全国性的、领导抗战的组织机构;没正式通过一个两党共同承认的政治纲领;没制定出两党一致实行的发动群众、武装群众的政策。这些特点,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两党合作中,斗争曲折而复杂。1937至1938年,两党合作共事关系较好。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之后,摩擦横生,杀害八路军、新四军的惨案层出不穷。终于演成1939年冬至1940年初的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以皖南事变为中心的第二次反共高潮,1943年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不过,由于中日民族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制约;包括国民党人在内的全国坚主团结抗日的人们的努力;共产党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实行独立自主原则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对顽固势力斗争有理、有力、有节,使国共合作坚持到抗战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实行独裁内战方针,向共产党领导的地区和军队发动全面的武装进攻,国共重新进入全面战争状态,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
周缙。【人物名字:周缙】【拼音:ZHOUJIN】【字号:】【所属朝代:晋代】【生卒年代:】【籍贯: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人物简介:晋代王侯。周处之孙。封都乡侯。像取自清代修《江苏锡山周氏宗谱》。】
【名句】我自横刀①向天笑,去留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名句】我自横刀①向天笑,去留②肝胆两昆仑③。【注释】①横刀:形容神态刚毅、坚决的样子。②去留:去,出奔,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留,指作者自己。③两昆仑:意思是去的人和留的人的品德都像昆仑山一样高大。【释义】我面对死亡犹自横刀向天大笑,为了实现变法救国,同志之间肝胆相照,去者为以后东山再起,留者以死唤醒民众,两者都是昆仑山一样巍然挺立的英雄。【点评】此诗写得壮志凌云,肝胆照人,充分显示了作者慷慨赴国难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参考文献谭嗣同《狱中题壁》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处】唐·慧能《无题》【译注】菩提原本就不是树,明镜也不是台。本来就没有什么东西,哪里会惹上尘埃呢?菩提:见“身是菩提树”条注。本来无一物:一作“佛性常清净”。【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心中真的清净虚无,就不会产生什么俗思杂念。[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时此身,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尘世间的爱恨情仇、功名利禄都随这钟声飘荡而去。(从容《开灵钟声》)二、用以说明某事物本不存在,所谓由它引起的其他事物或现象自然也不存在。[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了,“菩提本无树”,世间本来就没有什么国有资产,谈什么国有资产流失呢?要知道,资源名义上可以国有,但因为交易费用的缘故,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行使所有权。(谢作诗《菩提本无树》)
王国维 人间词话。《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清·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11)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12)”,“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3)”,《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4)。”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5)。”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6)。”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17)能入而不出,白石(18)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注释】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源自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源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源自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源自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源自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源自杜甫《后出塞五首》之一:“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宝帘闲挂小银钩:源自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李后主: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975),国破降宋,俘至汴京,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政治上庸碌无能,但艺术才华非凡。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周介存:周济(1781—1839),字保绪,一字介存,清代词人、词论家。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温: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仕途不得意。文思敏捷,精通音律。诗辞藻华丽,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唯题材偏窄,被人讥为“男子而作闺音”。(11)韦:韦庄(约836—910),字端己,唐末五代诗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韦庄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温浓丽,韦清新,并称“温韦”。(1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源自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13)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源自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4)“昨夜西风凋碧树”三句:源自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1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源自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6)“众里寻他千百度”四句:源自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7)美成:宋代词人周邦彦,字美成。(18)白石:宋代词人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译文】文学创作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就是“有我之境”的例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这就是“无我之境”的例子。“有我之境”,是用我的内在意识去观察景物,所以写出来的景物都带有作者的思想情感。“无我之境”是用物化了的我去看待景物,所以诗词中分不清哪个是主观的我,哪个是客观的物。古人作词,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然而未尝不能写“无我之境”,这全在于杰出的词人敢于独树一帜。“境”不是单单指景物。喜、怒、哀、乐,这些人的情感,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够写出形象生动的景物,写出真挚热烈的感情,就可以称作有“境界”,否则就称作没有“境界”。“境界”有大有小,但是却不以大小来区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为什么就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境界”呢!“宝帘闲挂小银钩”为什么就不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境界”呢!词到李后主,眼界才阔大,感慨也更深沉,从而把伶人乐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周济把李后主的词放在温庭筠和韦庄的词之后,可以说是颠倒黑白。“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温庭筠的《金荃词》、韦庄的《浣花词》能有这样的气象吗?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像这样的语言都是非大词人不能说出来的。然而我竟然用这样的意思解释这几首词,恐怕晏殊、欧阳修诸位词人也不会赞许吧。名家高手的作品,抒发感情一定能渗透人的心脾,写景也一定能使人豁然开朗、耳目一新。他们的语言能做到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浓妆艳抹的姿态。这是因为他们观察细致真切,理解透彻深刻。诗和词的创作都是这样。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古今的作者,就可以没有大的偏差和失误。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应该能入于其内,又应该能出乎其外。入于其内,所以能真实地描写它。出乎其外,所以能客观地观察它。入于其内,所以描写它时就能有活泼生动之气。出乎其外,经过客观的观察,描写它就能有高尚的情趣。周美成能入于其内而不能出乎其外,姜白石以后的词人,对于这两种情景连做梦也都没有梦见过!
常在于险远。立志类名言赏析《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注释夷:平坦。以:并且。险:道路不平。瑰怪:瑰丽、古怪。非常:不平常。观:景观。句意道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道路奇岖而又遥远的地方去游览的人就少。而世上的神奇、雄伟、瑰丽、古怪不平常的景观,常常在于道路不平而又遥远的地方,但这些地方都是人们所很少去的。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出自: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塞
缪塞,法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戏剧和小说尽管反映社会生活不够全面,但是抒发个人情感,真实刻画了法国某些阶层的生活及心态,颇具时代色彩。特别是他描写的“世纪病”在今天看来,还可以感觉到当时某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他们的彷徨与苦闷。他的主要戏剧作品有《罗伦扎西欧》、《反复无常的人》、《巴尔贝林》、《喀尔摩金》等。他的小说有《埃默林》、《弗烈特立克和贝尔纳莱特》、《提善的儿子》,这三部小说可列入19世纪优秀爱情小说的行列。另一部《世纪儿忏悔录》以其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成为缪塞的代表作。
缪塞。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塞缪塞,法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戏剧和小说尽管反映社会生活不够全面,但是抒发个人情感,真实刻画了法国某些阶层的生活及心态,颇具时代色彩。特别是他描写的“世纪病”在今天看来,还可以感觉到当时某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他们的彷徨与苦闷。他的主要戏剧作品有《罗伦扎西欧》、《反复无常的人》、《巴尔贝林》、《喀尔摩金》等。他的小说有《埃默林》、《弗烈特立克和贝尔纳莱特》、《提善的儿子》,这三部小说可列入19世纪优秀爱情小说的行列。另一部《世纪儿忏悔录》以其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成为缪塞的代表作。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题解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一举摧毁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于4月23日占领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心南京。毛泽东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得知这一捷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挥毫写下此诗。简析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表达了作者得知捷报后的无比喜悦和满腔激情。作者用诗的语言欢呼这一胜利所具有的标志性意义,继而引用楚汉之争中项羽失败的历史教训,强调不获全胜不能收兵。末二句升华主题,指出变革和进步才是社会正道和历史规律。此诗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引据恰切,语言铿锵有力;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艺术的形象性与深邃的哲理性融为一体。
赤日炎炎似火烧。《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火红的太阳像火一样烤着大地,田野里的庄稼苗快要被晒焦了。庄稼人的心里像汤煮一样焦急难受,那些公子王孙却手摇扇子,悠然自得。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截然不同的生活感情。《水浒传》十六回中白胜唱的一首民歌。(《水浒全传》上册185页)
写在人生边上。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缴卷。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谁有能力和耐心做那些事呢?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1939.2.18(《写在人生边上》,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赏析《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散文集。此集1941年初版时,作者客居内地,由杨绛先生在上海编辑而成。40年后,海峡文艺出版社将其列为“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与其小说集《人·兽·鬼》合集出版,可见岁月并没有掩没钱钟书这些短小的文字,而能给她以更精致的装帧和醒目的色彩,让新一代的读者不必再到几十年前的出版物中去寻觅她的踪迹。曾读钱钟书的大作《围城》和《管锥编》,今细读《写在人生边上》,若见《围城》语言之犀利,《管锥编》学识之深博。既是写在人生边上,当是对人生的感悟文字,历经几十年尚不被埋没,可知其见解仍有不俗之处。即使一篇短短的序言,也透露出钱钟书思想的深邃和睿智。这篇序文从理解“写在人生边上”起笔,语言通俗易懂,比喻生动贴切,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作者以“大书”喻人生,称他的散文是写在这部大书边上的文字,“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这种对人生的严肃与敬畏态度,恰与那些“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的书评家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标榜自己懂得人生的人未必真懂人生,而严肃对待人生,并不以什么都懂来吓人的人,在圈圈点点中却透出对人生的真知灼见。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能从具体的窗户和门联想到为人和治学,“你要进门前,先要经门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现,还得寒暄几句,方能说明心意,既费心思,又费时间,哪像从后窗进来的直捷痛快?好像学问的捷径,在乎书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迂远了”。(《窗》)人人都追求快乐,但快乐也可以分出个层次高低,“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论快乐》)人人喜欢幽默,但钱钟书却能分出假幽默与真幽默,而且认为“就是真有幽默的人,若要卖笑为生,作品便不甚看得”。(《说笑》)面对人生不可急功近利。作者虽然自诩为“业余消遣者”,但他的“随便和从容”,他的“不慌不忙”,并不表明他对人生散淡疏远,因为只有在从容的姿态中才能参悟出人生的奥秘,寻觅出人生的真知。和那些以文学为跳板,一旦有机可乘,就要跳出文丐之邦,充当时代“英雄”的人相比,钱钟书的为文为人之道则反映出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执着和清醒。所以在《论文人》中,他把那些把文学做敲门砖的人剥得体无完肤。“文学必须毁灭,而文人却不妨奖励——奖励他们不要做文人。……一般文人,老实说,对于文学并不爱好,并无擅长。”为人处世,不可一味追求圆满、中庸,不必怕“说话过火”,“彼此矛盾”。我们决不会以为钱钟书的文章会自相矛盾。但“过火”之处却时有所见。但当你面对的是人生中庸俗腐朽的东西时,不愠不火的态度无异于隔靴搔痒,只有犀利的讽刺,不留情面的抨击,才能收到摧枯拉朽之效。在《释文盲》中读者可以看到这一主张的实施,“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恰等于帝皇时代,看守后宫,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偏偏是个太监,虽有机会,却无能力”。以太监来比那些附庸风雅之士,过是过了点儿,但细细品味,却不无道理。
善恶有报。《善恶有报》原文与赏析善恶到头终①有报②,只争③来早与来迟。【注释】①终:最后。②报:报应、报答、报复。③争:相差。【译文】不管是行善还是作恶,到头来最后都会得到相应的报应,差别只是在于报应来得迟或早的问题。【评说】是非有果,善恶有因:好人有好报,好人的心灵是光明的、坦然的,所以总是生活在快乐之中;坏人有恶报,这至少表现在:坏人的心灵是阴暗的、扭曲的,所以总是生活在不安之中。“善恶终有报”的说法,并不是迷信,而是已经由历史上的无数事例验证了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全部都报”——陈毅元帅生前说过这句话,值得我们相信。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原文与赏析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③。之子④于归⑤,宜⑥其室家⑦。桃之夭夭,有蕡⑧其实⑨。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⑩。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桃夭》)注释①夭夭(yāo):桃树繁盛的样子,此处用桃树比喻少女。②灼灼(zhuó):光彩鲜明的样子。③华:同“花”,此处以桃花比喻出嫁女子的容貌。④之子:这个人,子,古代男女通称。⑤于归:古代女子出嫁称作“于归”或“归”。⑥宜:适合,此处有善良和顺之意。⑦室家:夫妇。⑧蕡(fén):果实又圆又大的样子。⑨实:指桃子,此喻结婚生育子女。⑩蓁蓁(zhēn):茂盛的样子,此比喻出嫁女身体很健康。译文桃枝繁茂又妖娆,花开艳丽又光鲜。今日姑娘出嫁去,夫妻美满天作缘。桃枝繁茂又妖娆,桃儿硕大又好看。今日姑娘出嫁去,美好姻缘俩相愿。桃枝繁茂又妖娆,桃叶密密枝头满。今日姑娘出嫁去,相亲相爱一家欢。感悟桃花红,红不过新娘的脸儿;桃花美,美不过新娘的心儿。嫣然的桃花与娇美的新娘构成多么和谐、美丽的图景。这是一首多么浪漫的新婚圆舞曲,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风景画。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者,素以豪放风格见长。但也写了一些具有婉约风格的佳作,这首词就是辛词婉约风格的名篇。词题“元夕”就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夕”。我国古代有元夕观灯的风俗,这首词为元夕观灯所作。词中所写的是一个不爱繁华而站在冷落地方的美人,作者用以寄托自己的追求与怀抱,表现他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梁启超说的:“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见《艺蘅词选》)正揭示出这首词的真正内涵。词的上阕,极力渲染元宵之夜灯火辉煌,满街游人,彻夜歌舞,异常热闹的盛况。暗寓着南宋统治阶级,不顾国家安危,仍然过着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上阕开始三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是对元夕之夜大放灯火的奇异景象的概括描绘。起句描写满城的灯光如千树花开。“东风夜放”形容时间短速,像一夜之间春风就把树上的花儿吹开了一样,“千树”,更突出了彩灯数量之多。这里作者以花喻灯,写灯之美,既生动又形象地把灯的数量之多、万紫千红之美、千姿百态之丽,全写出来了。这句颇似从岑参“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脱化而来,但比较起来,岑参梨花如雪,固然洁白;而这里写灯,光彩夺目,更具浪漫色彩,显得意境更深更美。接着两句是以星喻灯,把花灯比作从天上掉下来的群星飞舞,纷纷乱落如雨。与上句相比,显得五光十色、景色迷人,光耀炫目,灯火更盛,把佳节光辉天地的视野开拓得更深更远了。“宝马雕车香满路”,这是上阕中间的过渡句,写元宵之夜,倾城仕女车马游人,齐出观灯的盛况。“宝马”是写男人,“雕车”是写女人,“满路”写多。描写游人仕女乘着华美的车马往来观灯,女子所施的香料,满路飘香。寥寥七个字,把贵族阶级的奢侈豪华的生活和盘托出。上阕末三句“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写元宵之夜灯月交辉,乐舞相应,彻夜欢乐的境界。奏起凤箫的悠悠动人的音乐,月光流转,鱼灯穿梭,龙灯起舞,彻夜歌舞不歇。这里极写元夕的繁盛热闹气氛,便为下阕描写“那人”孤寂的形象起了衬托的作用。词的下阕,写诗人寻觅意中人的经过,即借意中人的写照,表现诗人不同流俗、有所追求的精神面貌。下阕开始两句:“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继续写观灯仕女的衣饰打扮和欢声笑语。她们打扮得花红柳绿,身着盛装,头上戴着闹蛾儿,用白纸、金纸沾的柳条儿,笑语喧哗地走过去,留下了一阵阵的幽香。正是这种悦人耳目的笑声和袭人的幽香,引起诗人想起自己的心上人,她在哪儿呢?于是词的最后四句,笔锋一转,又展开了一种与上迥然不同的全新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四句是本词艺术宝塔之巅的警句,作者精心构思刻画了一个自甘寂寞、与众不同的女子形象。写她轻盈地从人群走过,一时不注意,竟不知她走到何处去了,于是在人群中往来寻找她许多次,还是找不见,正当心情焦急懊丧之际,无意回头一看,她却独自一人,站在灯火稀落冷清的角落里沉思。为什么她不去热闹的地方观看灯火,却站在冷落的地方思考着什么呢?这种新奇的构思,难于捉摸的意境,确实吸引着许多人的兴趣和爱好。其艺术魅力并不在于对“那人”形象的好奇,而在于透过“那人”的形象,暗寓着词人追求的崇高理想。词中所描写的“那人”不同凡俗,人家都在灯火灿烂的热闹处奔波,她却孤伶伶地宁愿站在灯火稀落的地方,自甘寂寞,坚持自己的人格。表现了她孤芳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和情操。而作者所追慕的这个心地淡泊的意中人,也正是作者的自我画像,借以表白自己政治上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所以词的最后才点出正题,前面所有热闹气氛的渲染和描写都是作为反衬,这样“那人”的形象才丰满鲜明,耐人寻味。因为末尾这四句,造句凝练,构思巧妙,奇谲突兀,又是主旨所在,因此成为千古传诵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鲁迅《一件小事》全文|赏析|读后感
一件小事。鲁迅《一件小事》全文|赏析|读后感鲁迅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你怎么啦?”“我摔坏了。”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已想法去。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赏析】在“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与劳动者相处的机会不多,比较而言,接触最频繁的大概以人力车夫为最,所以当时报刊上反映人力车夫生活的文学作品较多。胡适1918年发表题为《人力车夫》的新诗,对那位十六岁的少年车夫表示了一定的同情。“我坐你车我心惨凄”,可是经过车夫的哀告:“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于是他就心安理得地上车说“拉到内务部西”!“五四”前,沈尹默的诗亦有以《人力车夫》为题;刘半农以“拟车夫语”写了《车毯》,他们二位用鲜明的对比度,无情揭露了旧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现象。1920年4月,陈绵发表短剧《人力车夫》,以汽车撞伤人力车夫为题材,让车夫悲愤地喊出了“这个年头那儿还有穷人走的路”的呼号。稍后几年的郁达夫的小说《薄奠》正面描写知识分子对人力车夫的友谊,给予了劳动者温暖与慰抚。作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也在不同的思想层次上写了知识分子的同情、悲悯、揭露和控诉。但是鲁迅的《一件小事》则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写了一件引起了“我”心灵中的巨大感情波澜的小事。小说中的“我”看车夫的视点呈仰角,但是鲁迅是以高屋建瓴之势,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俯瞰车夫和“我”的关系——车夫对“我”的“威压”的意义。国家大事和文治武力的现状只能使“我”生出大苦闷,增长坏脾气。牢骚满腹的结果“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于是对一切都显得“冷漠”。“我”对老妇人的一系列的“冰冷”的推理所得的结论是“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与“我”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车夫关心他人的品格和敢于主动承担责任的正直无私的情操。车夫的行动使“我”震悚——在这位“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的人面前,站立着一个“伟大的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将那位老妇人也看作一个人。车夫的性格特点就是“赤热”,而“赤热”者的推理是:既然撞伤了人,就得主动承担责任。他没有想到这是“自讨苦吃”,一步步地搀着伊走进巡警分驻所。鲁迅写的是两种处世方式,两种人生观:是在“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中冷漠处世,还是热情关心地搀扶着人“一步一步的向前走”。鲁迅的《一件小事》发表在1919年12月1日出版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上。其时,他不一定自觉地认识到,小说是写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和知识分子需自我剖析,但“五四”时代风行一时的“劳工神圣”的口号深镌鲁迅之心,他自觉地写出在“一件小事”中看到了一位“神圣劳工”,在他鸠形鹄面的外表下看到一颗质朴伟大的心!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①》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
陶渊明桃花源记。《晋·陶渊明·桃花源记①》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11),诣太守(12),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13)往。未果,寻(14)病终。后遂无问津(15)者。【注释】选自《陶渊明集》。本文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序言。陶渊明(365年—427年),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私谥靖节。为人嗜酒好文,以田园诗著称。〔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年—396年)。〔武陵〕郡名,在今湖南常德。〔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豁(huò)然〕敞开的样子。〔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黄发垂髫(tiáo)〕代指老人和小孩。〔要(yāo)〕通“邀”,邀请。〔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走。扶,循,沿。向路,前时走的路,即旧路。向,从前。〔志〕作标记。(11)〔郡下〕郡城内,指武陵郡。(12)〔诣(yì)太守〕到太守那里。诣,往见。太守,郡的长官。(13)〔规〕规划,计划。(14)〔寻〕不久。(15)〔问津〕寻访探问道路。津,渡口。【译文】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鱼为职业。他驾着船沿着溪水向上游行驶,忘记走了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岸有几百步宽,里面没有一棵别的树,芳香的草鲜嫩而美丽,桃花的散瓣飘落下来,铺了一地。打鱼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他继续向前走,想追寻一下那片桃花林到哪里为止。桃花林一直伸展到了水的源头,在这里就发现一座山,山有个小洞口,仿佛里面像有些亮光。渔人就丢下船,从小洞口走进去。起初洞里很窄,刚能通过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眼前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土地平整宽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水池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叫狗咬的声音都能听得到。那里面的人正在来来往往种田做活,男男女女穿的戴的,都跟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适愉快地透出喜悦的神情。这些人发现了打鱼的人,就非常惊奇,问他从哪儿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就邀请渔人一同回到家里,摆下酒,杀了鸡,备好饭菜来款待渔人。村里的人们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介绍说,老祖先因为逃避秦朝时的大乱,率领老婆、孩子、乡亲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从此就跟外边的人隔绝了。他们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了,竟不知道有什么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渔人把自己所了解的事情都一件件地对他们详细讲了,大家都叹息不止。村中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都拿出酒和吃的招待他。住了几天,渔人要告辞走了。这里边的人对他说:“此处的情况不可以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路走,处处都标上了记号。到了郡城里,就去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就派人跟随他去,寻找先前曾标下的记号,结果迷了方向,终于没能够再找到这条路。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是个清高的人,听到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去。没有去成,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不再有访问这条道的人了。
日本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奈良时代(710-784)末期,由大伴家持(?-785)在前人多次编辑的基础上总其成,后又经多次修订,形成今传的版本。总集包括四世纪上半期至八世纪中叶的长短和歌四千五百余首,共二十卷。其中以七至八世纪的数量最多。作者几乎包括了从天皇到平民百姓所有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其中有近一半的作者是无名氏。署名作者多为上层社会人物和专业诗人,有代表性的如天智天皇、舒明天皇、额田女王、柿本人麻吕、高市黑人、山上忆良、山部赤人、大伴家持等。山上忆良在万叶诗人中占有突出地位,他创作于万叶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七世纪二、三十年代),汉文修养颇深,著有《贫穷问答歌》等诗篇,是直接反映古代律令制国家统治下人民遭受横征暴敛之苦的绝唱。《万叶集》绝大部分为抒情诗,体载为长歌、短歌、旋头歌等,都是五言、七言相间的格律和句形。由于不是一次编成,体例很不一致。如果按题材归类,可分作相闻、挽歌和杂歌。相闻,意为感情上的相亲和闻问,大多是男女之间的情歌,也有兄弟、朋友之间的酬唱之作。狭野上娘子在夫妻分别写的赠答诗,以奇妙的想象寄托着对丈夫无限的情意,是这类诗作的杰作。挽歌原为送葬时吟唱的歌,后演变为悼念亡人的诗歌,也有临终之作和后人追忆的作品。代表作有柿本人麻吕的《妻死之后泣血哀恸歌》二首。诗中充满了对亡妻的哀悼和怀念之情。杂歌包括除以上两类之外的诗歌。题材十分广泛,有在狩猎、羁旅、游宴等场合所作的诗歌。内容驳杂,有人世感怀、歌功颂德、吟颂风物,倾诉疾苦等。《万叶集》还收有大量的民间歌谣,其中卷十四的“东歌”是古代流行于日本东部的歌咏爱情和劳动的民歌。它情感真挚,风格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属于诗集中的上乘之作。卷二十的“防人歌”以戍守海疆的士兵的命运为描写内容,表达了野蛮的防人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别离痛苦。题名为《为鹿述痛》的“乞丐歌”则借写鹿的命运,隐喻专制政权对人民的敲骨吸髓。《万叶集》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汇集了当时日本的各种诗体,开创了富有人性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多样性抒情诗的传统,对后世日本诗歌乃至整个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万叶集。日本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奈良时代(710-784)末期,由大伴家持(?-785)在前人多次编辑的基础上总其成,后又经多次修订,形成今传的版本。总集包括四世纪上半期至八世纪中叶的长短和歌四千五百余首,共二十卷。其中以七至八世纪的数量最多。作者几乎包括了从天皇到平民百姓所有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其中有近一半的作者是无名氏。署名作者多为上层社会人物和专业诗人,有代表性的如天智天皇、舒明天皇、额田女王、柿本人麻吕、高市黑人、山上忆良、山部赤人、大伴家持等。山上忆良在万叶诗人中占有突出地位,他创作于万叶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七世纪二、三十年代),汉文修养颇深,著有《贫穷问答歌》等诗篇,是直接反映古代律令制国家统治下人民遭受横征暴敛之苦的绝唱。《万叶集》绝大部分为抒情诗,体载为长歌、短歌、旋头歌等,都是五言、七言相间的格律和句形。由于不是一次编成,体例很不一致。如果按题材归类,可分作相闻、挽歌和杂歌。相闻,意为感情上的相亲和闻问,大多是男女之间的情歌,也有兄弟、朋友之间的酬唱之作。狭野上娘子在夫妻分别写的赠答诗,以奇妙的想象寄托着对丈夫无限的情意,是这类诗作的杰作。挽歌原为送葬时吟唱的歌,后演变为悼念亡人的诗歌,也有临终之作和后人追忆的作品。代表作有柿本人麻吕的《妻死之后泣血哀恸歌》二首。诗中充满了对亡妻的哀悼和怀念之情。杂歌包括除以上两类之外的诗歌。题材十分广泛,有在狩猎、羁旅、游宴等场合所作的诗歌。内容驳杂,有人世感怀、歌功颂德、吟颂风物,倾诉疾苦等。《万叶集》还收有大量的民间歌谣,其中卷十四的“东歌”是古代流行于日本东部的歌咏爱情和劳动的民歌。它情感真挚,风格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属于诗集中的上乘之作。卷二十的“防人歌”以戍守海疆的士兵的命运为描写内容,表达了野蛮的防人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别离痛苦。题名为《为鹿述痛》的“乞丐歌”则借写鹿的命运,隐喻专制政权对人民的敲骨吸髓。《万叶集》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汇集了当时日本的各种诗体,开创了富有人性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多样性抒情诗的传统,对后世日本诗歌乃至整个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江什么鸟逾什么。《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出处】唐·杜甫《绝句二首》【译注】江水碧绿,使长着白翎的水鸟显得更白;山色青翠,衬得红花像要燃烧一样。逾:通“愈”,更加。【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江碧鸟白,山青花红的景色。[例]我们来到石岭河畔,只见两岸青山连绵,山上的杜鹃花红艳艳的,在绿草丛中尤显得红,这里一丛,那里一拨,就像一堆堆火。河水绿莹莹的,微波起伏。我在岸边拿起一片薄石,向河中扔了个漂石,石头在水上跃了四五下,沉入水底。兴许是漂石的惊扰吧,不知何处飞出一只水鸟,掠过河面,飞向远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爸爸触景生情,随口吟出两句诗。(云桑泳《我从大自然中学到了语文》)
成功 季羡林。季羡林:谈成功的三个条件:天资,机遇,勤奋天资,机遇,勤奋成功是什么?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言简意赅的解释:“成功,是获得预期的结果。”季羡林先生认为,这里所谓的“预期”,是纷杂变幻、错综复杂的。因为每个人时刻都做着各种预期,而这些预期有大有小,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无法事先把握规划。正因为如此,成功的道路各有不同,方法也千变万化,如果一定要总结经验,那么可以给出一个成功的基本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对此,季羡林先生解释说:“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客观正视自己的天资天资与天才并不等同,天才一般指智商或天赋极高的人,通常百年难得一见,而且大多都发展成为“偏才”,最终不合时宜,被社会和历史淘汰。因此,成功与天才没有直接的联系,世界上各个领域的许多成功人士,在智商和天赋方面都十分普通,甚至有人智商并不是那么高,但也能成功。天资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外表到内在,都可以作为成功路上的助力。因而所谓的天资,就是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不同的特点,擅长运用自己天资的人,就能为成功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客观正视自己的天资,努力朝着天资方面发展,你就有可能成功;而如果无视天资,走了一条自己完全不适合的路,那么你就可能离成功越来越远。美国有一位女会计退休之后闲在家中,有一次去公园慢跑,突然发现自己很喜欢跑步,于是每天都去长跑,很快就找到了窍门和感觉,越跑越快,越跑越喜欢。这位女会计回忆自己年少的时候似乎也曾经喜欢过跑步,但是没有放在心上,后来读大学选了会计专业,一心想要成为成功人士。但她当了会计之后,发现工作枯燥无趣,自己一点也不喜欢,熬了30多年终于退休了,一辈子也没有成功过。她重新拾起年少时候的爱好,60岁时还参加了当地的非职业长跑比赛,并轻松地拿到了冠军奖杯。发表获奖感言时,她泪流满面地说道:“我活了60岁,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天资,结果错失了成为长跑健将的机会。如果我早一点从事长跑,或许可以拿到奥运会冠军的奖杯,那样我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可惜我浪费了自己大半辈子的天资,做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因此,客观地正视自己的天资,实事求是地叩问内心,自己究竟有什么优点和长处,最喜欢做什么,发现了天资之后,朝着这个方向去选择职业、全力以赴、努力工作,这样距离成功就不远了。季老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资,而且这些天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他劝告那些稍有成就就自命天才的人,永远不要蔑视别人的天资,“自我感觉过分良好”是一种极其狭隘幼稚的表现,天资这个东西,首先要正视,然后要客观面对,最后也要承认它的普遍存在,只有摆正了心态,才能稳步前行。勤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勤奋,在人类的优良品质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不管是从事哪一个行业的人,如果离开了勤奋,都不可能获得成功。连季老这样功力深厚的国学大师,一生也都是在勤奋努力中度过的,即便到了九十多岁,躺在医院病床上,也没有放弃努力读书。古时有一个人叫孙康,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和蜡烛,只能在白天读书。有一次他半夜醒来,看见有光亮从窗户缝儿里透进来,起身才发现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非常高兴,因为这光很亮,看书非常合适。于是他马上穿好衣服,把书拿出来,跑到屋外,映着雪光读书。天气十分寒冷,一到手脚快要冻僵的时候,他就在院子里跑一跑,等暖和一些就继续读书。从此以后,只要是下雪的晚上,他就会抓住时机,勤奋读书学习。这种下苦功夫学习的精神,使得他学识进步极快,后来成为一名能干的御史大夫。还有晋代的车胤,从小就喜欢学习,读书非常努力,但是家里条件不好,买不起灯油供他在晚上读书,因此他只能利用白天的时间背诵诗文。在一个夏夜里,他突然发现萤火虫飞舞起来一闪一闪的,在夜色中尤为耀眼。他想如果把萤火虫放到一起,就可以做成一盏灯,于是就去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到睡觉的帐子里,好像灯光一样亮,他就借着萤火虫的光芒读书。他的努力终有回报,后来官至吏部尚书。这些勤奋的小故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几乎所有成功者都有勤奋努力的经历。季老说,他十分欣赏韩愈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即便天资很高,也要不断勤奋努力。虽然勤奋的人不一定都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都勤奋,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机遇一样不容忽视“机遇”说起来有些玄乎,因为不容易把握,所以一般人不太注意它。但机遇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具有极大的能量。季老曾坦言,要是当年清华没有派他去德国留学,那么他的一生可能就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因此,在同等天资和勤奋的条件下,机遇不同,人生的成就也会不同。但是,人生中没有平白产生的机遇,也不可能唾手而得,一个人想抓住机遇,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天资和勤奋。如果缺少了天资和勤奋,即便机遇掉入怀中,也不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因此,没有天资和勤奋配合的“机遇”,实际上就像一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反倒容易使人丧失原本的天资。对于成功的三个条件,季老做了分析:天资由“天”说了算,我们没办法左右;而机遇往往是不期而遇、突如其来的,我们也做不了什么努力;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勤奋,我们得在这个方面狠下功夫。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就大事业和大学问的人,必须经过三种境界:第一境是人生预期,第二境是勤奋过程,第三境是最终成功。这其中没有天资和机遇,因为只有勤奋才是我们自己可以把握的。季老认为人人都要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做事业,这就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什么映日荷花别样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处】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译注】远接天边的莲叶无穷无尽,一片碧绿,阳光映照下的荷花显得格外红艳。别样:特别。【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荷花连片,叶绿花红的景色。[例]每到盛夏,站在长廊里只见莲花港里荷叶密密匝匝,朵朵莲花点缀其间,微风吹过,空中传播着一丝沁人肺腑的清香,常常使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蒋永才《石城南京》)二、用以比喻兴盛繁荣的景象。[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我们刚刚隆重庆祝新中国50周年之后,又喜迎澳门回归,这是中国人民送给世纪之交千年更迭的一份厚礼,也预示着在新的千年和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将更加兴旺发达,光彩夺目!(1999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社论《中华民族的光辉史篇》)
沈约好学。沈约笃志好学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大文学家名字叫沈约。在沈约的少年时代,他白天读的书,夜间一定要温习。那时候,沈约家里很穷,所以自己买不起书。但这难不倒好学的他。博闻强记的他就去向有书的文人们借阅。有时候,为了借到一本好书,沈约常常是跑遍了整个乡村,甚至是到隔壁村里去借书。借到了书之后,沈约就会迫不及待地拿起书看,忘记了吃饭,也忘记了睡觉。邻近的朋友们都知道,沈家有个“书呆子”。有一天,夜已经深了。细心的母亲半夜起床后,看到的儿子屋里居然还在亮着灯,隐隐地看到沈约在里面专心致志地看书。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起身走进沈约住的小屋里,轻声对他说:“孩子,你歇会儿吧,已经半夜了,你该睡觉了,明天再看吧。”沈约看到慈爱的母亲这样说,就听话地吹灭了灯,睡下了。可是,等母亲走后,他又悄悄地起床,小心翼翼地把灯点着,又开始继续读书。过了些天,母亲见儿子的双眼布满了血丝,感到很奇怪,每天明明都是自己叫他睡觉了,为什么眼睛还是这样红呢?于是母亲就留心观察,最终才发现了儿子的“秘密”。于是,每天到了晚上,母亲在给沈约的灯碗添油的时候,都故意少倒些油。这样一来,灯点不了多长时间,油就耗尽了。油灯一灭,沈约就没办法看书了,自然就会早些休息了。沈约后来发觉,灯碗里的油少了,立刻明白了母亲的意思。有孝心的他不想让母亲操心,于是想出了另外的办法。从此以后,他白天抓紧时间读书并力图背下来;到了晚上,灯油一点完,他就默默地背诵白天读过的文章。慢慢地,沈约读了很多书,一些重要的文章,还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到了青年时期,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了。妙语点睛沈约刻苦读书,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因而从家中被起用接受了朝廷的征聘。郢州刺史蔡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官名)。并对自己的几个儿子说:“沈约的为人堪称师表,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后来沈约接受撰写宋史的任务,最终写成了著名的《宋书》,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警世良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