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以日初出远。《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注释】选自《列子·汤问》。〔辩斗〕争辩着要争个胜负。辩,争辩,争论。斗,争个胜负。〔以〕认为。〔去〕离开。〔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探汤〕手往开水里伸。探,手往那儿伸。汤,开水,热水。〔孰为〕孰,谁。为,通“谓”,说。【译文】孔子往东旅行,碰到两个小孩正在争论,要争个高下。于是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到中午就离人远了。另一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到中午时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个马车上的遮阳伞,到中午却像碗口了。这不是因为离人远时小,离人近时大吗?”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天是清清凉凉的;可到中午,就像手伸到热水里那么热。这不是因为离人近就热,离人远就让人觉得凉快吗?”孔子听了以后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两个小孩笑道:“谁说你的学问大呢?”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奈何天:无可排遣的意思。句意:面对这大好时光,美丽景物,应该怎样呢?舒畅的心情,欢乐的事情,又落到谁家的院里?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春光的欣赏叹惜和爱情上的苦闷。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43页)《红楼梦》二三回:“‘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黛玉)听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桃花扇·传歌》亦曾引此曲。
纳兰性德
蝶恋花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又到绿杨曾折处”,词一起句,就连用了“又”和“曾”两个意义相近的字,点明了作者自己的多次离家远行。在那柳枝飘荡的旧地,作者曾无数次折枝辞别亲友、远行天涯。一次次的折柳,一次次的分离,都使词人内心涌起阵阵难言的凄苦和孤独。他于是害怕起离别来,害怕起远离故乡的山水和亲朋来。但是,“不如意事年年,消磨绝塞风烟”,年年的征戍又使他不得不离开故园,行走到绝塞去饱尝荒漠的风烟。“又到绿杨曾折处”,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词人无可奈何的烦恼,他本不愿再来这令人伤心的分离故地,但却又必须到此,通过这一矛盾,使那般身不由己的苦闷和惆怅,得到了深刻的表达。“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词人又被迫远行了,一路上他默默无语,无力地垂放着马鞭。“不语垂鞭”一句,形容不忍速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词人无精打彩、闷闷不乐和不甘愿离去的神态。词人的苦闷并不是一时的闪现,它已渗透在词人的全身,深埋于心底,“踏遍清秋路”一句,则描绘出词人内心凄苦的深广和绵长。也许边塞的奇异风光会能减轻词人的忧愁、消隐内心的孤寂?但放眼望去“衰草连天无意绪”。衰败的野草无边无际,伸延到天边,仿佛与天相连。这里词人向我们展示出的这幅辽阔的画面,除了无聊乏味之外,竟是一无所有。“无意绪”填满了画面,使人感到词人的单调索莫不仅潜藏在内心,而且也投影向大地,具有一种强烈的盖地之感,的确堪与南唐后主“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千古名句相媲美。不仅如此,作者在下面通过抬头仰望,又拉开了另一个更加无际的空间,这空间也同样兴味索然、毫无意绪。雁叫长空、远飞萧关,它不正像离家步入荒漠的词人一样空寂凄凉、心灰意冷吗?目睹此景,令词人顿感愁苦倍增,从而使“雁声远向萧关去”一句描写的孤寂无聊,又具有了铺天之势。读罢,宛如那不绝的愁绪触手可摸。词的下片,作者笔触更进一层,“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远走天涯的艰苦,对词人来说,还算不了什么,最令人痛心疾首的,却是那青春时光被一年年消磨在了“山一程,水一程”(《长相思》)的无聊行军之中。作者时官清圣祖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的任务是随从皇帝到处出巡,每次出巡,都要长途跋涉、历尽艰险,他虽已厌烦了这种侍卫生活,但他身不由己,服侍皇帝反而更要勤恳谨慎,不敢稍有怠慢。大好的光阴就这样白白地虚度过去了,自己的才华和凌云壮志也便无从施展了。清秋衰草、长空雁叫的边塞,阵阵西风把作者昔日的梦幻吹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今昔短暂的永恒感叹。词人回忆昔日,年年的行役使他苦不堪言;环顾现在,和风瑟瑟,却又是一片凄凉;那么,对未来的展望又将如何呢?“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渐行渐远,明日不知这离愁别恨又将增添多少?寒雨绵绵更增强了塞外的悲凉凄苦,只怕明日的愁苦将比今日更要深、更要重了吧!这首词,情感回旋往复,曲折凄婉。作者巧妙地把衰草连天、雁鸣萧关与孤寂愁烦的乡心揉为一起,使词境阳刚中含阴柔、阴柔中露阳刚,刚柔相济,形成为一种既有别于豪放、又不同于婉约的殊异词风;也充分体现了纳兰性德的真挚强烈、沉郁奔放和“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独特风貌。
伤心桥下。沈园①二首陆游【导读】沈园是陆游与唐婉相识相恋的地方,也是他们爱情的归宿之地。由于陆游母亲的原因,这一对恩爱夫妻被拆散。十年后,两人在沈园偶然相遇,唐婉用酒殷勤相待,陆游伤感地在园壁上题了《钗头凤》一词,表达了不忍分离的哀怨和离别后的相思。唐婉读后伤心欲绝,也回了一首《钗头凤》,不久就忧郁而死。于是,沈园就成了陆游终生魂牵梦萦的相思地。四十年后,陆游已七十五岁,来到沈园,重温往事,感慨万千,写下了这两首诗。其一名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原诗】城上斜阳画角哀②,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③。【注释】①沈园:故址在今绍兴市禹迹寺南。②画角: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出自西羌。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因外形彩绘,故名。其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③惊鸿:受惊的鸿雁。常用以比喻女子体态轻盈。曹植《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译诗】残阳斜照着城头传来画角声哀,沈园里再没有过去的亭池楼台。桥下起伏的碧波看了使人伤心,那里曾照过她的身影向我走来。其二名句: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原诗】梦断香销四十年①,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②,犹吊遗踪一泫然③!【注释】①梦断香销:指前妻唐婉之死。②行作:即将变成。稽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③泫然:流泪悲伤的样子。【译诗】梦醒才知道她已经死了四十年,沈园的柳树老得飞不起柳絮来。我也将老死埋葬在这会稽山下,还来凭吊遗踪伤心得泪流满面。【赏析】这两首悼亡诗是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对发生在四十年前的一场爱情悲剧的惨痛回忆。当唐婉去世四十年后,陆游又来到沈园,故地重游、触景生情,引起千种感慨,于是含泪写下了这两首诗以寄托哀思。其一是回忆与唐婉离异后在沈园邂逅的往事,写物是人非之悲。诗歌使用了借景言情的手法,以城头的斜阳和哀鸣的画角来渲染气氛,使眼中之景和耳中之声都染上哀怨的色彩。“伤心桥下春波绿”二句转入回忆,以乐景反衬哀情,写桥下荡漾的春波当年曾映照过唐婉的身影,展现出深藏在诗人心底那翩若惊鸿的美好形象,令人感动。其二是直抒胸臆,表达对唐婉坚贞不渝的感情,写对唐婉刻骨铭心的思念。这里诗人使用反衬的笔法,以“柳老不吹绵”来写草木无情而人有情,反衬诗人四十年不变、至老弥坚的一往深情。尽管自己快化为一抔黄土,仍要来凭吊遗踪而潸然流泪。这两首诗因情写景,借景言情,表达的是诗人的一片真情、深情和痴情,可谓情到自然成,无意于感人却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
文体名。骈文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一种新文体,至南北朝时达到极盛,被视为文章的正宗。骈文的特点是讲究对偶、声律、词藻、用典等,而且这些都有固定的格式,实际上是一种“格律文”。所谓“骈”,原指两马并驾,骈文的句式特点是两两配对,即对偶或对仗,故称“骈文”或“骈俪文”。骈偶并非魏晋文人的发明,在先秦的文章中,就有许多两两相配的句子,汉代的贾谊、司马相如、司马迁、扬雄、班固、张衡、蔡邕等人的文章中,更是大量运用平行句法,但这主要是为了修辞的需要,而且不存在固定的格式,因此不能算作一种文体。魏晋以后,随着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开始从纯艺术的角度注意文章的形式和词藻的华美,于是将作为修辞手法的对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随着四声的发现,人们对文章语言的音韵之美也刻意追求起来。人们的种种尝试和追求,目的是创造一种赏心悦目、声情并茂的美文。这样,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新文体,即对仗工稳、词藻华美、音韵铿锵、风格典雅的骈文。南北朝时代,可以说是骈文的天下,文人一提笔,就是“骈四俪六”。甚至连朋友之间平常的通信,也要写成文采斐然、音韵铿锵的美文,如梁朝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陈鳞竞跃……”这种文风延续到初唐,王勃传世的名篇《滕王阁序》就是一篇骈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骆宾王代徐敬业写讨伐武则天的檄文,也是采用的骈文:“……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直到唐宋古文运动后,骈文的正统地位才逐渐被古文取代,但在某些领域中,骈文依旧独占鳌头,如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八股文”就是标准的骈文。骈文对传统文人有莫大的魅力,因为其难度比散体文大得多,才华横溢的文人正好显示其高超的技巧。直到二十世纪上叶,一些新文学作家和留洋归来的学者还将骈文视为文章的一种基本功,甚至以擅长写骈文自夸于人。
什么是骈文。文体名。骈文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一种新文体,至南北朝时达到极盛,被视为文章的正宗。骈文的特点是讲究对偶、声律、词藻、用典等,而且这些都有固定的格式,实际上是一种“格律文”。所谓“骈”,原指两马并驾,骈文的句式特点是两两配对,即对偶或对仗,故称“骈文”或“骈俪文”。骈偶并非魏晋文人的发明,在先秦的文章中,就有许多两两相配的句子,汉代的贾谊、司马相如、司马迁、扬雄、班固、张衡、蔡邕等人的文章中,更是大量运用平行句法,但这主要是为了修辞的需要,而且不存在固定的格式,因此不能算作一种文体。魏晋以后,随着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开始从纯艺术的角度注意文章的形式和词藻的华美,于是将作为修辞手法的对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随着四声的发现,人们对文章语言的音韵之美也刻意追求起来。人们的种种尝试和追求,目的是创造一种赏心悦目、声情并茂的美文。这样,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新文体,即对仗工稳、词藻华美、音韵铿锵、风格典雅的骈文。南北朝时代,可以说是骈文的天下,文人一提笔,就是“骈四俪六”。甚至连朋友之间平常的通信,也要写成文采斐然、音韵铿锵的美文,如梁朝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陈鳞竞跃……”这种文风延续到初唐,王勃传世的名篇《滕王阁序》就是一篇骈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骆宾王代徐敬业写讨伐武则天的檄文,也是采用的骈文:“……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直到唐宋古文运动后,骈文的正统地位才逐渐被古文取代,但在某些领域中,骈文依旧独占鳌头,如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八股文”就是标准的骈文。骈文对传统文人有莫大的魅力,因为其难度比散体文大得多,才华横溢的文人正好显示其高超的技巧。直到二十世纪上叶,一些新文学作家和留洋归来的学者还将骈文视为文章的一种基本功,甚至以擅长写骈文自夸于人。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1],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2],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3]。【注释】[1]“十年”句:据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载,王弗卒于治平二年(1065)五月,至熙宁八年(1075)苏轼写这首词时,已整整十年。[2]千里孤坟:据上文载,王弗葬于眉州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苏轼父母的墓旁。[3]短松冈:有小松树的山冈。这里指亡妻坟墓,因为古代墓旁常种松树。【译文】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来我们生死相隔,音信杳茫,即使我不去思念你,本来也难以遗忘。你那孤零零的坟墓,远在故乡,没有地方能够倾述我心中的凄凉。纵使现在相遇,恐怕你也认不出我:尘土满面,鬓发如霜,早变了模样。晚上在迷离的梦中忽然回到故乡,你正坐在小窗前打扮梳妆。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无话可讲,只有行行泪水在诉说各自的悲伤。料想那月光笼罩,小松丛生的坟墓上,你因为思念我,痛断柔肠。【解析】乙卯即熙宁八年(1075)。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因思念前妻王弗,写下了这首词。王弗,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十六岁同苏轼结婚,二十七岁卒于京城,后归葬故乡。王弗也有文化,苏轼读书,她陪着终日不离开;苏轼偶有遗忘,她还能从旁提醒。她对苏轼的关心和体贴,更是无微不至。苏轼任凤翔签判,她常劝苏轼不要同那些急于亲近他的人交往,认为这种人往往出卖朋友。苏轼对这样一位好内助的病逝是很悲痛的。到他写这首词时,王弗已去世十年。十年来,他因同变法派的分歧而被迫离开朝廷,南北奔波,饱经风霜。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亡妻的深切怀念,构成了这首悼亡词哀惋凄凉的基调。上阕直接抒发对亡妻的怀念和自己仕途失意的感伤之情;下阕前五句记梦,写久别重逢的情景;后三句是醒后冥想,通过设想亡妻因思念自己而肠断,来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怀念,更显得一往情深。
现在请你听听——
在乡间的一条大路边,有一座别墅。你肯定看到过的,别墅面边有一个种满了花的小花园和一排涂了油漆的栅栏。在那附近的一条沟里,一丛漂亮的绿草里面长出一棵小小的雏菊。太阳温暖地、光明地照着它,就和照着花园里那些大朵的美丽的花儿一样,所以它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生长。有一天早上,它的花开放了;它的光亮的小小花瓣,环绕一个金黄色的太阳的中心散开来,就像一圈光带。它根本没有想到,因为它生长在草里,不会有人看到它,所以它就算是一种可怜的、卑微的小花。不过,它却很高兴,它把头转向太阳,看着太阳,静听百灵鸟在高空中唱歌。
《雏菊》。现在请你听听——在乡间的一条大路边,有一座别墅。你肯定看到过的,别墅面边有一个种满了花的小花园和一排涂了油漆的栅栏。在那附近的一条沟里,一丛漂亮的绿草里面长出一棵小小的雏菊。太阳温暖地、光明地照着它,就和照着花园里那些大朵的美丽的花儿一样,所以它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生长。有一天早上,它的花开放了;它的光亮的小小花瓣,环绕一个金黄色的太阳的中心散开来,就像一圈光带。它根本没有想到,因为它生长在草里,不会有人看到它,所以它就算是一种可怜的、卑微的小花。不过,它却很高兴,它把头转向太阳,看着太阳,静听百灵鸟在高空中唱歌。小雏菊是这么快乐,仿佛这是一个伟大的节日似的。实际上这不过是星期一,小孩子全上学去了。当他们正坐在椅子上学习的时候,它就坐到它的小绿梗上向温暖的阳光、向周围一切东西,学习了上帝的仁慈。雏菊感觉它在寂静中所感受到的全部,都被百灵鸟高声地、美妙地唱出来了,所以雏菊怀着尊敬的心情朝那只能唱能飞的鸟儿望去,并且它并不因为自己不能唱歌和飞翔就感到悲伤。“我可以看,也能听,”它想,“太阳照着我,风吻着我。啊,我真是天生幸运!”栅栏里面生长着很多骄傲的名花——它们的香味越少,就越装模作样。牡丹尽量扩张,想要开得比玫瑰花更大,但是问题并不在于庞大。郁金香的颜色最华贵,它们也知道这个特点,所以自己就站得特别直,好让人能更清楚地看见它们。它们一点也不在乎外边的小雏菊,但是小雏菊却总是在看着它们。小雏菊心里想:“它们是那么富丽堂皇!是的,美丽的鸟儿肯定会飞向它们、拜访它们!感谢上帝!我离它们这么近,我能够有机会欣赏它们!”正当它这样想的时候,“滴丽”——百灵鸟飞下来了,不过百灵鸟并没有飞到牡丹或郁金香上面去——不,它却飞到草丛里微贱的小雏菊身边来了。雏菊高兴得惊惶起来,不知怎样办才好。那只小鸟在小雏菊的周围跳着舞,唱着歌。“啊,草是多么柔软!请看,这是一朵多么甜美的小花儿——它的心是金子,它的衣服是银子!”雏菊的花心看起来也的确像金子,它旁边的小花瓣白得像银子。谁也想象不到,小雏菊心里感到多么幸福!百灵鸟用嘴去吻它,对它唱一阵歌,又飞向蓝色的空中去。足足过了一刻钟之后,雏菊才清醒过来。它怀着一种羞怯而又快乐的心情,朝花园里的花儿看了一眼。它们肯定看到了它所得到的光荣和幸福,它们肯定懂得这是多么愉快的事情。不过郁金香仍然跟以前那样骄傲,它们的面孔也依旧很刻板和发红,因为它们在自找烦恼。牡丹花也头脑不清醒。唉,幸亏它们不会讲话,不然雏菊就会挨一顿痛骂。这棵可怜的小花看得非常清楚,它们的情绪都不好,这让它感到苦恼。就在这时候,有一个小女孩子拿着一把锋利的刀子到花园里来了。她一直走到郁金香里面去,把它们一棵一棵地都砍掉了。“唉,”小雏菊叹了一口气,“这真是吓人,它们现在一切都完了。”女孩子拿着郁金香走了,雏菊非常高兴,自己长在草里,是一棵寒微的小花。它感到非常幸运。当太阳落下去之后,它就卷起花瓣,睡着了,它一整夜都梦见太阳和那只漂亮的小鸟。第二天早上,当这花儿向空气和阳光又伸开它小手臂般的小白花瓣的时候,听见了百灵鸟的声音;不过百灵鸟今天唱得很悲哀。是的,可怜的百灵鸟是有理由觉得悲哀的:它被捕了,这时被关在敞开的窗户旁的一个笼子里。百灵鸟歌唱着自由快乐的、幸福的飞翔,歌唱着田里嫩绿的麦苗,歌唱着它在高空中愉快的飞行。可怜的百灵鸟的心情真是坏透了,因为它是困在牢笼里的一个囚徒。小雏菊特别希望能够帮助它。可是,怎么才能办得到呢?是的,要想出一个办法来真不太容易。小雏菊这时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景物是多么美丽,太阳照着那么温暖,自己的花瓣白得那么可爱。啊!它心中只想着关在牢笼里的雀子,只觉得自己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时候有两个男孩子从花园里走出来。其中一个男孩子手里拿着一把又大又快的刀——和那个女孩子砍掉郁金香的那把刀差不多。他们径直向小雏菊走来——它丝毫也猜不到他们的用意。“我们能在这儿为百灵鸟挖起一块非常好的草皮。”一个小孩子说。然后他就在雏菊的周围挖了一块四四方方的草皮,雏菊恰好留在草的中间。“去掉这朵花吧!”另一个孩子说。雏菊吓得发起抖来,因为假如它被拔掉,它就会死去的。它现在特别想要活下去,因为它要跟草皮一起到被囚的百灵鸟那儿去。“不,留下它吧,”头一个孩子说,“它能作为一种装饰品。”这样,小雏菊就被留下来了,并且还来到了关百灵鸟的笼子里。可是这只可怜的鸟儿一直在为失去自由而哭泣,它用翅膀打着牢笼的铁柱。小雏菊说不出话来,找不出半个字眼去安慰百灵鸟——虽然小雏菊非常愿意这么做。一整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这儿没有水喝,”被囚禁的百灵鸟说,“大家全出去了,一滴水都没有留给我。我的喉咙在发干、在发焦。我身体里似乎有火,又似乎有冰,而且空气又很沉闷。啊!我要死了!我要离开温暖的太阳、新鲜的绿草和上帝创造的所有美景!”然后小鸟把嘴伸进清凉的草皮里,希望尝到一点凉味。现在鸟儿发现了雏菊,然后对它点头,用嘴亲吻它,同时说:“你也只能在这儿枯萎下去了——你这可怜的小花儿!他们将你和跟你生长在一块的这一小块绿草送给我,来替代我在外面的那整个世界!对于我说来,这里每根草就是一株绿树,你的每片白花瓣就是一朵芬芳的花!啊,你让我记起,我丧失了真不知多少东西!”“我希望我可以安慰它一下!”小雏菊想。可是雏菊连一片花瓣都不能动。但是它精致的花瓣所发出的香气,比平时所发出的香气要浓烈得多。百灵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即使渴得要昏倒,也只是吃力地啄着草叶,也不愿意动这棵花。天都黑了,还没有人来送一点水给这只可怜的鸟儿。它展开美丽的翅膀,痉挛地拍着。它的歌声变成了凄厉的尖叫,它的小头朝雏菊垂下来——百灵鸟的心在悲哀与渴望中碎裂了。雏菊再也不像前天晚上那样将花瓣合上来睡一觉,心里非常难过,雏菊病了,头倒在土上。小孩子在第二天早晨才走进来。当他们发现雀子死了的时候,都哭了起来——哭出很多眼泪。他们给百灵鸟做了一个平整的坟墓,然后用花瓣装饰了一番。百灵鸟的尸体躺在一个漂亮的红匣子里,因为他们要为它——可怜的鸟儿——举行一个隆重的葬礼。在百灵鸟活着可以唱歌的时候,人们忘记它,让它坐在牢笼里受苦受难;这时它却得到了尊荣和很多眼泪!不过那块草皮连带着雏菊也被扔到路上的灰尘里去了。谁都没有想到雏菊,可是最关心百灵鸟、最愿意安慰它的,却正是雏菊。
〔南朝·宋〕刘义庆
谢太傅盘桓东山。〔南朝·宋〕刘义庆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皆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世说新语》〔注释〕 东山:在今浙江上虞西南。谢安早年隐居于此。 王:通旺。说:通悦。一次充满险情的“泛海”,让读者见识了东晋名相谢安那非同寻常的胸襟和气度。这次泛海,在开初想必还是颇有乐趣的:小船在长天碧波间轻轻滑过,作伴的又是如许俊雅的诗人(孙绰)和书圣(王羲之)。在仰对水天之际,发几通精微玄谈、爽朗笑语,而情不自禁沉入物我两忘的悠远之境,岂不很妙?然后便遇到了意外:平静的海面上,突然掀起了风浪。这风浪究竟多大?文中没有交代。但连“孙王诸人”都为之神色遽变,高声呼叫着赶快回船,可知小船已处于怎样剧烈的颠簸之中。有了这一节文字的烘托,再看谢安的反应,就颇不寻常了:“太傅神情方王(旺),吟啸不言。”从舟人眼中看去,更觉“貌闲意说(悦)”——面对嚣喧的风浪,他非但全无回船之意,竟然还吟风啸浪,充满了欢欣、神往之情!其襟怀之雄迈,自可凌轶“孙王诸人”,而与海浪争锋了——虽然孙、王在当世,亦可称得上“鹤立”之俊。当海风“转急”,而浪涛愈加猛烈之时,无疑已临近浪翻船覆的生死关头。这对“泛海”诸人,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孙绰、王羲之都不免惊惶起来,纷纷在船上“喧动不坐”。谢安,当然也感觉到了危险。但他在作出决断时,居然还以商量的口气“徐云”:“如此,将无归(莫不就归去吧)?”——从容闲暇,直有一种“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和沉静。这气度着实不凡!最妙的是“众人皆承响而回”一句,将处于生死关头的“众人”(自然也包括那位屡经风浪的“舟人”),听了谢安之语,均如获大赦的惶急欣喜之态,描摹得极为逼真。有了这一笔映衬,谢安那足以“镇安朝野”的奕奕丰采,便如紫电划破千年历史的天幕,刹那间照耀了今天的读者。汉武帝《求茂材异等诏》说:“盖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作为一代名相的谢安,正是这样一位“非常之人”。公元383年,他谈笑从容、运筹帷幄,指挥东晋八万之师,杀得苻坚百万大军望风披靡;次年又调兵遣将,北伐中原,连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建立了震撼河山的“非常之功”。他的雄迈襟怀和闲暇气度,曾在李白“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诗句中,得到过充满钦慕之情的称颂。这些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但不知读者认真思考过没有:像谢安这样的“非常之人”,又何尝是天生的。他们的襟怀、气度,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曾经历过多次的磨炼和考验。谢安“泛海”的轶事,在他的一生中自然算不了什么大事。但至少可以证明:他之所以迎浪而进、不肯回舟,显然是把这危及生命的风浪,当作对自身胆略、勇气的检验来对待的。既然在风急浪猛中,可以临危不惊、吟风啸浪,置生死于度外,以此雄怀施之于治理天下、指挥千军万马,则汹汹压境的百万胡师,又何足道哉!
从军行 杨炯。爱国诗词鉴赏《杨炯·从军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①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②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③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④【注释】①西京:长安。②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此指代主将。凤阙:汉武帝于长安造凤阙,为长安之标志,故常借指长安,亦代指皇宫。龙城:汉时匈奴祭天之所,故址在今蒙古鄂尔浑河东侧。此借指敌方要地。③凋:凋落。凋旗画,意为使旗帜上的绘画黯然失色。④百夫长:古代军队里的低级军官。【鉴赏】唐高宗永隆二年(681),突厥侵扰固原、庆阳(在今甘肃省东部)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借乐府旧题作此诗,抒发了投笔从戎的爱国理想。这首诗结构十分严谨,沿着边情告急——京城出师——围敌激战这一进程,插入了作者的言志抒怀。首句写边关告急,用笔精练而形象。古代烽火台上点火报警,按敌情轻重增减火把数量,一把火报到所管州县,二把火以上才上报京城。“烽火照西京”,把边塞烽火与遥隔千里的西京(长安)用一“照”字相连结,不仅表示边情已报到京城,而且形象地显示出烽火相逼的紧迫态势。第二句承上启下,道出了诗人因“烽火”而内心不平静,开启下面出师、围敌、激战这些男儿报国的场面,为抒情言志作了铺垫。最后两句与“心中自不平”紧相照应,这“不平”发为诗人的心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在“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一场苦战、恶战的场面之后,再表达投笔从戎的决心,更加充分地显示出诗人矢志报国、不计生死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值得注意的是,“宁为百夫长”与“牙璋辞凤阙”也暗相照应。牙璋,古时发兵所用的兵符,有两块,分掌于皇帝和主帅手中,这句指主帅受命后,辞别凤阙,率师出征的威风场面。“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这句透露出诗人非为“牙璋”威权所动,甘作最低级军官,但求报国的心迹。可见,这首诗描述事件进程,一环扣一环;言志抒怀,前后紧相照应;且事件描述与抒怀言志有机地融为一体。这首诗在艺术上突出的特点是侧写。唐代边塞诗中,多有朔风冰雪、军旗战鼓等描写,此诗的“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则通过风、雪、旗、鼓的描写,衬出了“铁骑绕龙城(敌人巢穴)”战斗的激烈艰苦。漫天大雪使军旗上的图画黯然失色,呼啸的北风掩不住战鼓雷鸣。“风雪”这一自然环境与“旗鼓”这一军旅象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一场苦战恶战的情景跃然纸上。唐人张说谓杨炯“文思如悬河注水”(《旧唐书·杨炯传》),观此诗,铿锵刚健,慷慨激越,确如此说。文章作者:薛新力
杜牧 清明。杜牧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导读】这是一首写清明节最有名的诗。它以通俗明快的语言,描写了清明的春色,抒发了诗人节日的感受。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易读易记,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和传诵。【原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①。借问酒家何处有②?牧童遥指杏花村③。【注释】①行人:指远离家乡、客居在外的人。欲断魂:欲,将要;断魂,形容极度哀伤、心绪烦乱。②借问:请问。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译诗】清明时节天空中细雨纷纷,路上的行人个个伤心断魂。请问你酒家什么地方才有?牧童手指开满杏花的山村。【赏析】这是一首节令诗,是古代写清明节最有名的诗。诗的头两句,诗人写出了清明时节细雨纷飞的自然景象,写行旅之人在濛濛春雨中孤身上路的苦闷。下句“欲断魂”,写行人的愁苦,既有季节的清冷,又有远离家乡的离愁别绪。因此,头两句既写了景,又写了“雨纷纷”中纷乱思绪的情。在交代情景之后,自然顺势写行人在雨中的思绪,想打听何处有酒店,以酒解寒解愁。但第三句并未写出地址,而是通过设问提出问题。第四句把诗情推向全篇高潮,但仍未写出具体地址,只有通过“遥指”,点出了行动趋向的目的地。“遥指”并非近在眼前,但却给行人一种希望。把“欲断魂”的愁苦情绪,导向“欲至村”的积极心态,虽然清明的雨还清冷地纷纷落下,但行人的心却因有企盼而变得振作起来。诗的结尾虽然中止,而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却在无限拓展,那濛濛细雨使人联想到伤心的眼泪,那细雨笼罩的杏花村给人一种朦胧温馨的美感,让人回味无穷。
手心手背都是肉。歇后语《手心手背都是肉》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歇后语:手心手背都是肉拼音:shǒuxīnshǒubèidōushìròu比喻都是一样的亲,应当同样对待。例如王和尚就和才才娘说了一通人经几辈流传下来的话:不成亲是两家,成了亲是一家;儿是什么,女是什么,手心手背都是肉;两家都苦命,孩子们都是守着寡拉扯长大的。(贾平凹《小月前本》9)姚母最怕兄弟姐妹之间,你钳我,我钳你。手心手背都是肉,她一视同仁。(陆星儿《一条台硌路》)或作[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例如春雨是因为在双芝仙馆照料芹官,所以也有这份津贴;夏云现在照料棠官,说起来都是老太太的孙子,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咱们倒不必去分彼此。(《延陵剑》87页)或作[手背也是肉,手心也是肉]。例如到底什么人有理什么人错,我这会也断不了。只好喊儿子起来再商量,不能一味埋怨儿子帮儿媳妇,有道是手背也是肉,手心也是肉啊!(《再生缘》71回)或作[手掌也是肉,手心也是肉]。例如王俊道:“如今二位伯祖如何张主?”王道道:“我手掌也是肉,手心也是肉,难主持,但凭列位。”(《三刻拍案惊奇》2回)
惟解漫天作雪飞。《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出处】唐·韩愈《晚春》【译注】杨花、榆荚色泽单调又无香味,就像毫无才思的文人,只知道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杨花:柳絮。榆荚(yújiá):榆树的果实,即榆钱。榆树未生叶时,先在枝条间生榆荚,榆荚老时呈白色,随风飘落。无才思:指杨花、榆荚缺乏美色香味,不属于烂漫馥郁的花卉,好比人没有才思,写不出华美的文章。惟解:只懂得。【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柳絮、榆荚等花絮漫天飞舞的景致。亦用以比喻不揣浅陋,勇于表现的精神或不知高低,班门弄斧的行为。[例]收集在这里的零零散散的文字,是我自大学三年级以来十年学耕的几乎全部的收获。……唐韩愈《晚春》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杨花榆荚既没有芳香,也没什么色泽,偏偏还赶在花事最忙的晚春季节,可它却没因才思低下而自惭形秽。你看它纵情曼舞,尽兴飘飞,在百般红紫的晚春图上也添上了一段热闹。杨花非花。愿以杨花自勉。(费伟伟《杨花漫漫·后记》)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歇后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歇后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拼音:luóboqīngcài,gèyǒusuǒài有人爱吃萝卜,有人爱吃青菜。比喻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追求的目标等不同。例如我劝你还是莫去找,免得惊了人家的好事,何苦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贺慈航《蛊惑》)或作[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例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怕您笑话,我还真爱笤帚把。(高桐年《我爱笤帚把》)或作[豆腐青菜,各有所爱]。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出自哪里,《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什么意思,《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原文出处,《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赏析。
缥缈孤鸿影。《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出自哪里,《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什么意思,《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原文出处,《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赏析。【出处】宋·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有谁看见那幽居的人,独自在那徘徊来往呢?这时候,空中飞过一只孤鸿儿留下了虚无缥缈的身影。这两句词描写幽人独自来去,就像那孤鸿一般,遗世而独立,充满了寂寞又凄凉的韵味。【原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雷震《村晚》宋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村晚宋雷震古诗。雷震《村晚》宋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②【注释】①塘:堤岸。陂(bei杯):池塘。漪(yi衣):水的波纹。②横:指牧童侧身坐在牛背的姿势。【译文】碧水装满了池塘,堤上长满了青草;远山衔着半个夕阳,在冰凉的水中闪耀。牧童归来,悠然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一支短笛,听来不成腔调。【集评】今·倪其心、许逸民:“这诗……堪称一幅成功的有声画。”(《宋人绝句选》第333页)【总案】宋诗与唐诗中的不少写景之作,都是诗中有画。但唐人诗中之画,多为妙手天成;宋人却更多是有意为之。尤其是南宋末年,一些作家常以七绝的形式,进行这方面的艺术实践。使你感到这些诗本就是题在画上的。此诗是其中的较有成就者。池塘里的碧水,堤岸上的青草,远山衔着落日,倒映在水中——这已是画意盎然,再添上暮归的老牛,牛背上信口吹笛的牧童,就更增加了无限生机。整幅画面,是那样悠然自得,人与大自然显得那样和谐,见出作者的心灵追求。
花间词派,是出现于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这个流派以唐末词人温庭筠为鼻祖,包括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顾敻、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玽。因五代后蜀的赵承(崇)祚所编《花间集》(我国最早的一部词集)选入了以上十八人的五百首词而得名。这十八个词人,除温庭筠、皇甫松外,几乎都是西蜀人或流寓西蜀者。
从晚唐到五代十国,是军阀纷争、政局混乱、中原动荡、笔砚难安的时代。当时的西蜀,却因战火不及而较为安静,偏处于此地的王公大臣和一些文人得以苟且偷安。他们酣歌狂舞于“花间”,醉生梦死于“樽前”。就这样,适应歌台舞榭需要的那些裁红剪翠、专写女人的艳词,便大量产生出来,在艺术上逐渐形成了婉丽香软的花间词派。正如欧阳炯在《花间集叙》中所说:“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由此可见,花间词大多是豪门贵族的公子佳人和依附他们的文人寄情声色的产物,这些人将词写在花笺上,举起纤纤的玉指,接着板拍来唱,他们所写的都是清丽的文辞,用来配合娇柔的舞姿……,这说明赵承(崇)祚选词时偏重于应歌。除了鹿虔扆和李玽等人的个别抒写家国沧桑之感的篇目而外,花间派的词作有以下共同特点:
花间派。花间词派,是出现于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这个流派以唐末词人温庭筠为鼻祖,包括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顾敻、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玽。因五代后蜀的赵承(崇)祚所编《花间集》(我国最早的一部词集)选入了以上十八人的五百首词而得名。这十八个词人,除温庭筠、皇甫松外,几乎都是西蜀人或流寓西蜀者。从晚唐到五代十国,是军阀纷争、政局混乱、中原动荡、笔砚难安的时代。当时的西蜀,却因战火不及而较为安静,偏处于此地的王公大臣和一些文人得以苟且偷安。他们酣歌狂舞于“花间”,醉生梦死于“樽前”。就这样,适应歌台舞榭需要的那些裁红剪翠、专写女人的艳词,便大量产生出来,在艺术上逐渐形成了婉丽香软的花间词派。正如欧阳炯在《花间集叙》中所说:“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由此可见,花间词大多是豪门贵族的公子佳人和依附他们的文人寄情声色的产物,这些人将词写在花笺上,举起纤纤的玉指,接着板拍来唱,他们所写的都是清丽的文辞,用来配合娇柔的舞姿……,这说明赵承(崇)祚选词时偏重于应歌。除了鹿虔扆和李玽等人的个别抒写家国沧桑之感的篇目而外,花间派的词作有以下共同特点:一、题材内容狭窄,深受南朝宫体诗的影响,大多写闺阁闲愁,儿女相思,脂粉气很浓,是酒边樽前的娱宾遣兴、咏唱调情之作。二、艺术形式上大多秾艳绮媚,婉约绵密,辞藻华丽,刻意追求语句的音色美和表现女子的情态美,有的格调很低下。花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温庭筠。温庭筠(812?—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出身于没落贵族之家,少年时即善于写诗作赋,精通音律、熟悉词调。他长期出入歌楼伎馆,饮酒作乐、生活放浪、不修边幅,因而为当时的士大夫所不齿,终身考不起进士,潦倒困顿,直到晚年才做了方城尉和国子监助教。相传他才思敏捷,每次参加考试,押官韵作诗从不起草,“但笼袖凭几,每赋一韵,一吟而已”(见《唐摭言》卷十三)。在考场作赋因他“八叉手而成八韵”,人们就叫他“温八叉”或“温八吟”。有人认为他的诗风与李商隐相近而并称“温李”,实际上,二者还是很不相同的。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文人中写词和用调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作家。现存的词作有七十六首(用了十八个调),后人辑在《金苍词》(又名《金苍集》)中;另有《握兰集》已失传。《花间集》中选录了他的六十六首词,数量为该派之冠。温庭筠的词以女人为主要题材,其中有半数以上是直接描写女人的容貌、思绪、服饰和体态的。他用词的形式塑造了很多富贵娇艳、有无限情思的女性形象。温词爱写闺房的摆设、生活,儿女间的离愁别恨。温词的主要风格是“香而软”,代表作是《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这首词通过对一个女子起床后由画眉弄妆到梳洗着衣的简单过程的描述,表现了贵族妇女空虚苦闷的心情。词人以“双双金鹧鸪”作结语,反衬了独居无郎的女子心事重重,尽在言外。其中所用的鬓云、香腮、蛾眉、绣罗襦、金鹧鸪等词,都绮丽夺目,确实给人以温香之感。温庭筠有一些表现妇女离愁别绪的词,是很有特色的,如《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首词既表现了作者对妇女凄凉处境的同情,也曲折地反映了他自己在政治上遭受统治阶级排挤的心情。由于刻画细腻而得到了很多不幸女子和失意文人的共鸣。此外,他的《梦江南·梳洗罢》意境开阔明朗,感情真挚深沉: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这首古今传诵的名篇,写的是一个思妇早起后刚梳洗完毕,独自一人倚楼望夫,始终没有盼到良人归来而愁肠欲断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心理刻画细致入微,景物描写起到了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温庭筠的词,善于捕捉人物形象中最有特征性的情态加以精细的勾勒,使其真实生动、栩栩传神,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抓住了美人弄妆时懒洋洋的情态,表现了她孤独苦闷的怨情。温词也善于选择富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构成一种艺术境界,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虽只是一个小小的特写镜头,却色彩鲜明地衬托出人物的如花容貌,同时又委婉地表现出美人命薄如花,只能靠容貌、娇态去换取上层男性宠爱的可悲命运。再如“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既是凄清的景物画面,同时又含蓄地暗示出了行人的悠悠不返和闺中人的空自脉脉含情。温词还善于运用衬托、对比和渲染等手法,在短小的篇幅中刻画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其中既是雨夜梧桐的写景,又有寂寞女子深闺不寐的哀愁,更有风雨摧残、长夜难明的身世不幸的痛苦,给人以真切细腻、蕴藉深沉之感。温词同时善于修饰字句、谐调声律,富有文采和声情。他继刘禹锡、白居易等人之后,在词的艺术形式上作了大量认真的探索,把词从诗中解放出来,由民间转入文人手里,使之成为一种形式格律初步完善、规范的独立的文学样式,因而开拓了五代和两宋词的发展道路。但他的香软秾艳密丽的词风,也给后来的词人带来了不良影响,尽管过了半个世纪,西蜀那些词人还把他尊为鼻祖,形成了以绮丽香软著称的花间词派。花间派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大概要数韦庄。韦庄(836—910),字端己,唐末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昭宗乾宁元年(894)进士,任校书郎、左补阙(门下省谏官)等职。晚年入蜀,先为西川节度副使王建掌书记之职。后来。王建称帝,韦庄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即宰相),第二年死于蜀。韦庄能诗善词,早年即以叙事长诗《秦妇吟》而著名,被时人称为“秦妇吟秀才”。他的词大多是写女人的情爱和相思,内容与温庭筠相似,被人并称为“温韦”,但二者的词风却不尽相同:温“密而隐”,韦“疏而显”;温词艳丽工整,韦词清朗秀逸。韦庄虽然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是宰相韦见素的后裔),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大江南北漂泊流寓,五十九岁才中进士。他曾广泛地接融了社会现实,深受各地山水风物和民歌的影响,加之他“平生志业匡尧舜”、“有心重筑太平基”,是一个关心国事、看重功名的人,所以,他虽然也写艳词,内容多是风月女人,却不象完全沉溺于酒色之中的温庭筠那样浮薄华艳,显得要庄重清丽一些。如《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全篇以朴素明朗的语言,写一个青年女子梦中与爱人相见的情形及梦醒后的惆怅。这首词的写法新颖别致,没有雕琢堆砌的毛病,在平淡的话语中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又看他的另一首代表作《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妄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首词用白描的手法和女子的口气,写一个天真浪漫的姑娘,在春游时遇上了一位风流倜傥的青年而深深爱上了他,表现了女主人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而热烈地追求爱情幸福的性格。表情直率、语言浅淡、形象生动,近似于民歌(如敦煌曲子词中的《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富有新鲜的生活气息。由于韦庄在词的创作中爱用俗语和白描,不尚辞藻、贵在真情,常以民间词的情调写景叙事、抒发个人情感,把内容空虚的五代文人词,重新引到民间作品的抒情的健康道路上,并给以艺术加工和提高,所以,他的作品“情深语秀”,具有疏朗清新、质朴自然的民歌风味,对南唐的李煜和北宋的欧阳修、苏轼及南宋的辛弃疾、陆游,都有影响。因此,有人认为,他的多数作品虽然收在《花间集》中,却不该划入“花间派”,而应视为豪放派词人的宗师。花间派中,别具一格的词人有孙光宪。孙光宪(约900—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五代陵州贵平(今四川省仁寿县东北)人,后唐时为陵州判官。后唐明宗天成初年,避难江陵。当时,高从诲据荆州,称南平王,孙光宪在南平历任拾校秘书监御史大夫等职。后劝南平高继冲献三洲之地归宋,在宋任黄州刺史。孙光宪博通经史,著述很多,但多散佚。保存下来的词有八十四首,在花间派词人中数量最多。其中有六十一首收在《花间集》里,另二十三首见于《尊前集》,还撰有笔记《北梦琐言》等。孙光宪和温庭筠、韦庄及其他花间派词人的相似之处是,也有很多描写女人容貌体态和心理活动的艳词,但他的题材内容要丰富一些。与多数花间词的浮艳、绮靡的风格所不同的是,他善于用清健爽朗的笔调倾吐闺门女子的愁情。先看看他的代表作《谒金门》: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白紵春衫如雪色,扬州初去日。轻别离,甘抛掷。江上满帆风疾。却羡彩鸳三十六,孤鸾还一只。这首词是写别离。一开头就破空而来,直截了当地断言“留不得”,接着却出人意外地翻过来说“留得也应无益”,这两句包含了两层相反的意思,引人很想往下追寻。之后就从对方的可爱又可恨的具体情状去说明前面断言的真实性。象这样突兀而起后笔锋急转、既坦率又峭劲的写法,能产生一种疾致抑扬,错落有徐,音韵回环的声情美,这在《花间集》中是少见的。孙光宪的词还善于从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例如《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这首词上片写江上秋光,下片写由景物引起的深长情思,末句以景结情,和起句拍合。全篇做到了上下一气、联系紧密,相得益彰,情景交融。在花间派中,孙光宪还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如他的《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写的是边塞戎马生活,风格雄健、节奏紧凑,一气呵成,干脆利落,色调明朗。又如他的《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不仅描写了水乡的风物,还表现了农妇辛勤的纺织劳作,语言朴素、层次清楚、生活气息浓郁。孙光宪的词,风格确如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一中的评价:“气骨甚遒,措语亦多警炼,……少闲婉之致。”花间派,是我国词学史上最早的一个流派。肇始于晚唐,形成于五代时期的西蜀。该派作者多是宫廷豪门的清客,象温庭筠一样政治地位不高、生活空虚,多依靠贵族而苟活。因此,他们是为适应豪门宫廷的娱乐要求而写作,内容自然离不开歌妓生活与男女间的离愁别绪。加之当时六朝宫体诗的势力仍然很大,他们便继承了宫体的遗韵,摹拟温庭筠“香而软”的格调,去表现封建统治者的弦歌饮宴、追欢逐乐。花间词的内容大多单调贫乏,是苟安度日的统治者点缀升平的消遣品,其中很少有时代战乱的影子和个人襟怀的坦露,对后世词坛产出了消极影响。除温庭筠、韦庄、孙光宪之外,欧阳炯、李珣和鹿虔扆的少数作品也是值得称道的。如欧阳炯的《南乡子》(以“路入南中”为代表的八首)和李珣的《南乡子》(以“乘彩舫”为代表的十七首),象一幅幅南国风俗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南方的风土人情,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样的题材内容,不仅在唐五代词里别开生面,就是在宋以前的诗歌中也是不可多得的。又如鹿虔扆的词多感慨之音,如《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寓情于景,以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还有他的《思越人》中的“双带绣窠盘锦荐,泪浸花暗香消”这句,被词家推为绝唱。在花间派的少数词(如前所述),或写乡愁旅思、或者感伤国亡,有楚骚遗风;或者描绘边塞、南国和农村风光,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或者构思精巧,造语清新,婉约含蓄;或者感情真率,形象生动,带有民歌风味,等等,总之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在创作上,对宋代的婉约词和清代的常州词流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良好影响。
亦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唯物史观。它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一般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备科学体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他一生中两个重大发现之一。恩格斯对于创立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结合本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对于坚持、捍卫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杰出贡献。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活决定和制约着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虽然人的自觉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方式发展史;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抽象的,一般社会是不存在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最终动力源泉和最根本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证明,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它的产生和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社会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并将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消亡;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它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手段和环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阶级斗争、国家以及社会革命均已不是原来意义的了。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它主要表现为人民同极少数敌对分子的斗争;国家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社会革命已不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而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进化的一种形式。历史唯物主义肯定地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的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依据社会形态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预言:经过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人类最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基本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唯物史观。它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一般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备科学体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他一生中两个重大发现之一。恩格斯对于创立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结合本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对于坚持、捍卫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杰出贡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活决定和制约着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虽然人的自觉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方式发展史;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抽象的,一般社会是不存在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最终动力源泉和最根本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证明,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它的产生和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社会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并将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消亡;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它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手段和环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阶级斗争、国家以及社会革命均已不是原来意义的了。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它主要表现为人民同极少数敌对分子的斗争;国家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社会革命已不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而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进化的一种形式。历史唯物主义肯定地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的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依据社会形态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预言:经过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人类最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基本趋势。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它的社会历史观,后者是它的一般宇宙观,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列宁指出:“在这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列宁选集》第2卷,第322-323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改造旧哲学的过程中同时形成的,二者相互贯通、互为前提。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是通过运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考察社会历史过程而形成的科学理论。没有唯物辩证的观点就不会产生历史唯物主义。另一方面,辩汪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已内在包含了对社会历史问题的唯物主义考察,如对社会是特殊物质运动形态的认识、对意识的社会本质的认识、社会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证等,都是如此。所以,没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不可能形成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发展的客观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同历史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以前,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们的认识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的来说还没有产生完整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6页)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唯物主义哲学臻于完善。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使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了高度自觉的统一,从而形成了严整完备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为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为人们研究社会历史和各门具体社会科学提供了理论指南,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介绍】: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字汉卿,名不译,号已斋叟。据元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他是大都(今北京市)人。乾隆《祁州志》说他是“祁(今河北安国县)之伍仁村人”。《元史类编》又说他是解州(今山西运城县)人。关汉卿的生卒年也很难考察。有许多资料表明他是由金入元的。《青楼集》中朱经的序称他为“金之遗民”,杨铁崖的元宫词称他是“大金优谏”。明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更说他“金末为太医院尹”。因而可以肯定他生干金末,即13世纪初叶。他卒于1297-1324年之间。关汉卿生活在1210-1300年之间,是一位享有高龄的剧作家。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说他“初为杂剧之始”,可见他的创作年代较早。在杂剧艺术大繁荣的元贞年间,他和赵子祥等人在大都组织了玉京书会,成为“燕赵才人”的领袖。在书会才人的生活中,他和当时大都一带知名的杂剧、散曲作家杨显之,费君祥、梁进之、王和卿等人交好,常在一起讨论作品,交流创作经验。明初贾仲明为《录鬼簿》补写的〔凌波仙〕吊词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的崇高地位。此外,关汉卿和当时一些著名的演员也有过密切的交往。如被誉为“杂剧为当今独步”的名演员朱帘秀和他的关系就极为密切。关汉卿曾写了一首构思很巧的,以珠帘作喻的〔南吕·一枝花〕曲子赠给她。元末熊自得编的《折津志》载有关汉卿的小传,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祁州志》中称他“高才博学”。陶宗仪在《辍耕录》里也说他是“高才风流人也”。可见他是一位热情奔放,不受世俗礼法拘束,而又机智诙谐,有广博学识的人。他还擅长歌舞,精通音律。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这首套曲中,他历数了自己所善长的种种技艺:“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会,会吟诗,会双陆……”。明臧晋叔在《元曲选》序中还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可见关汉卿不仅是一位剧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导演和演员。正因如此,他的剧作才适合舞台演出,有最好的演出效果。
关汉卿。【介绍】: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字汉卿,名不译,号已斋叟。据元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他是大都(今北京市)人。乾隆《祁州志》说他是“祁(今河北安国县)之伍仁村人”。《元史类编》又说他是解州(今山西运城县)人。关汉卿的生卒年也很难考察。有许多资料表明他是由金入元的。《青楼集》中朱经的序称他为“金之遗民”,杨铁崖的元宫词称他是“大金优谏”。明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更说他“金末为太医院尹”。因而可以肯定他生干金末,即13世纪初叶。他卒于1297-1324年之间。关汉卿生活在1210-1300年之间,是一位享有高龄的剧作家。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说他“初为杂剧之始”,可见他的创作年代较早。在杂剧艺术大繁荣的元贞年间,他和赵子祥等人在大都组织了玉京书会,成为“燕赵才人”的领袖。在书会才人的生活中,他和当时大都一带知名的杂剧、散曲作家杨显之,费君祥、梁进之、王和卿等人交好,常在一起讨论作品,交流创作经验。明初贾仲明为《录鬼簿》补写的〔凌波仙〕吊词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的崇高地位。此外,关汉卿和当时一些著名的演员也有过密切的交往。如被誉为“杂剧为当今独步”的名演员朱帘秀和他的关系就极为密切。关汉卿曾写了一首构思很巧的,以珠帘作喻的〔南吕·一枝花〕曲子赠给她。元末熊自得编的《折津志》载有关汉卿的小传,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祁州志》中称他“高才博学”。陶宗仪在《辍耕录》里也说他是“高才风流人也”。可见他是一位热情奔放,不受世俗礼法拘束,而又机智诙谐,有广博学识的人。他还擅长歌舞,精通音律。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这首套曲中,他历数了自己所善长的种种技艺:“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会,会吟诗,会双陆……”。明臧晋叔在《元曲选》序中还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可见关汉卿不仅是一位剧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导演和演员。正因如此,他的剧作才适合舞台演出,有最好的演出效果。关汉卿创作的杂剧,现知有六十七种,现存十八种。计有:《单刀会》、《西蜀梦》、《拜月亭》、《调风月》、《窦娥冤》、《金线池》、《望江亭》、《救风尘》、《四春园》、《谢天香》、《蝴蝶梦》、《鲁斋郎》、《陈母教子》、《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玉镜台》、《单鞭夺槊》。在这十八种中,《裴度还带》、《单鞭夺槊》、《五侯宴》、《鲁斋郎》、《陈母教子》等五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论。前两种很可能不是关汉卿的作品。除杂剧作品之外,他还写有散曲,现存散套十四套,小令五十七首。关汉卿是我国戏剧艺术的奠基人,对我国戏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当时的青年剧作家高文秀有“小汉卿”之称,南方的剧作家沈和甫也被称为“蛮子汉卿”,可见他的影响之大。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影响更为深远。他的名著《窦娥冤》一百多年前就有日、法译本。他的许多作品至今仍活在舞台上,久演不衰。1958年,关汉卿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在文化上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已被全世界所公认。
《宜春香质》简介|鉴赏
全称《新镌绣像批评宜春香质》,分风、花、雪、月四集,每集五回,共二十回。题“醉西湖心月主人著”,“且笑广芙蓉僻者评”,“般若天不不山人参”。作者为明末人,姓名与生平不详,参见《弁而钗》条。存笔耕山房刊本,无序跋及刊刻时间,有图,甚精,每回一幅,但缺雪集第五回、月集三至五回者,实存十六幅。正文半页8行,行18字。每回末有评语一至三条不等,分别署“芙蓉僻者评”、“自评”、“般若天不不山人评”。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另有旧刊本,亦有图,正文半页9行,行18字。书的写作与刊刻时间,一般断为明崇祯间,所写为明朝之事,字体版式亦类明版,以风、花、雪、月名集,又与崇祯四年所刊的《鼓掌绝尘》相同。至目前,仍未见有其他书如此名集者。但本书花集写和宾王迷恋小官单秀言并受其害,提到辽阳失陷,事在天启元年(1621),和宾王因之谋官报仇。书中又写他居官三十年,归隐三年后羽化飞升。倘此可据,则当写于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后。书中全未涉及鼎革之事,三十三年之数,或仅泛泛交代后事而已。录以备考。
H1宜春香质H。《宜春香质》简介|鉴赏全称《新镌绣像批评宜春香质》,分风、花、雪、月四集,每集五回,共二十回。题“醉西湖心月主人著”,“且笑广芙蓉僻者评”,“般若天不不山人参”。作者为明末人,姓名与生平不详,参见《弁而钗》条。存笔耕山房刊本,无序跋及刊刻时间,有图,甚精,每回一幅,但缺雪集第五回、月集三至五回者,实存十六幅。正文半页8行,行18字。每回末有评语一至三条不等,分别署“芙蓉僻者评”、“自评”、“般若天不不山人评”。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另有旧刊本,亦有图,正文半页9行,行18字。书的写作与刊刻时间,一般断为明崇祯间,所写为明朝之事,字体版式亦类明版,以风、花、雪、月名集,又与崇祯四年所刊的《鼓掌绝尘》相同。至目前,仍未见有其他书如此名集者。但本书花集写和宾王迷恋小官单秀言并受其害,提到辽阳失陷,事在天启元年(1621),和宾王因之谋官报仇。书中又写他居官三十年,归隐三年后羽化飞升。倘此可据,则当写于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后。书中全未涉及鼎革之事,三十三年之数,或仅泛泛交代后事而已。录以备考。此书每集演一故事。风集叙苏州虎丘一富家子弟孙义,字宜之,修容雅淡,体态妩媚,年方十二,在塾馆读书,背着老师与同学嬉戏,引起兴趣,回家后让童仆筠童与己同睡,自献后庭,又假冒筠童,与其三兄厮混。到十四岁时,老师换了个少年秀才,好“南风”,他便主动相就,甚至答应馆中十八个同学轮流冲突,被讥为“以父娘之遗躯,恣狂童之狭邪,虽娼优隶卒所不屑者”。自觉无颜,遂改名孙义,私自到书生王谦又家做伴读,实为男宠,随之去杭州。因受贼盗光棍所骗,与之同宿,为谦又所鄙,谦又赠他银两,将他送返苏州,路上被诸光棍半路拦住。他们既要取乐,又要骗他的钱。独妓女曹娥真心与之相好,借银赎身,愿意跟他在一起生活。谁知孙义又被骗卖到“扬花套”中作男妓,辗转至京师,又搭上一伙进京捐官的骗子。这伙骗子常让他到当铺当物。赎当时假称少一金杯,令他去讨,当铺不承认,致动手脚,诸骗子假作着伤,将其害死,以尸讹当铺万余两银子,将其棺木弃于土地庙中,分赃捐官而去。孙义冤魂不散,诉于吕洞宾,吕告之报仇尚赖王谦又。王后中进士,选授开封府四府,听了孙冤魂哭诉,请高僧将其棺木焚化,骨灰送归苏州。害孙义的两骗子正在池属下为官,他招孙义之魂与之对证,将其惩处。时曹娥已赎身独居,为孙义生一子,他又将其母子接往苏州孙家。孙义为报他大德,转生为其子。花集叙南直松江府南翔一小官单秀言,小字迎儿,生得丰姿娇倩,性情狐媚。他轻情重财,避冷趋炎,曾遇一道士,学会运气提精、采阴补阳诸法。在杭州客店,古董商谢裕为他姿色所迷,与之打得火热,不长时间,资金荡尽,他便翻脸不顾,声称:“我你交以财色,色衰尔自弃我,财尽我自掉臂。”杭州薄其为人,他便贩货去山东,寓于和风镇张另才招商店中。遇毫州富商和宾王,便与张另才串通将和勾引上,讨得和的欢心,为之置买房屋,开张店铺,交他经营。和去毫州料理商务,财物也都交他保管,他都占为已有。辽阳一豪杰铁一心,因辽阳失陷,携巨资与爱妾柳艳姬入关到和风镇定居。单秀言将和宾王的房子以高价典给铁生,见艳姬貌美,下功夫将其勾搭上手。又买通人诬告铁生为响马,将铁押解出境,并欲于路上谋害。铁生得人透信逃走,至京师投献兵部,做了守备。和宾王回毫州后,因遭火灾,资财荡尽,再回和风镇。迎儿翻脸不认,并欲相害,宦家小姐汪巧英怜其不幸,女扮男装与之相会,赠马匹银两,助其逃走。宾王自此发愤读书,得中进士,入翰林。值山东白莲教作乱,因他谙熟经济,被委为山东采访使,带兵前往平定。铁守备正是其属下,商人谢裕因破产亦投在军中。乱平后,大军至和风镇,宾王命谢裕带人将单秀言、柳艳姬等捉拿,交已升为总兵的铁一心惩处,铁将单、柳处死。和经山东巡抚做媒,与汪巧英成婚。雪集叙淮安府山阳县一小官伊自取,字人爱,生得眉清眼媚,体秀容娇,整日借献豚骗钱。当地一盐商商新,字子鼎,家资富有,为人慷慨豪爽,与妓女祁文相好,又好“南风”。小伊便与祁龟合谋,假作祁文表兄,当商新来妓院时,与之勾搭。上手后,谎称与祁文本是夫妻,道官司妻被官卖到祁龟处,引起商新的同情。商新以八百金代祁文赎身,并将自己一处房屋让给其“夫妻”居住。祁文本鄙薄小伊的无品无行,又敬重商新慷慨志诚,欲揭露其阴谋,并以身相托。而商新自为其赎身后,将之视为朋友之妻,绝不往来沾染。小伊一心盘算商新的财物,祁文时加劝阻,小伊便把她骗卖给外地妓院,自己盗得房契银票后,将房卖掉逃走。商新在与小伊相处中,见其人品卑劣,后亦很少往来。因遭兵火,盐场资财荡尽,诸家讨债,商新翻检秘笥,始发现受骗,家中房屋器物均为债主瓜分,竟落到无衣无食的地步。听说小伊在城中开店,前去讨取,被其指使人棍棒打出。祁龟见之,尚留一酒一饭,赠些散碎银两。商有一妹嫁在南京,其穷友成羽敏资助他盘缠去南京求接济,其妹翻脸不纳。落魄中遇好友符芝,助其读书应考,得进学、中举。进京会试途中过临清,为友人拉至妓院,恰遇祁文。商新以为祁文与小伊狼狈为奸,对之只言落魄,不讲中举。祁文则尊之为恩公,尽诉小伊行径,并说自己积有资财,已得赎身,愿助其读书上进。商言将进京纳监,她便以百金相赠。商中进士,选为许墅关主事,上任途中,仍以布衣会祁文。祁文将全部资财拿出,愿与同归,商遂携之上任。小伊此时已将骗来的钱财挥霍殆尽,闻商新得官归来,自缢而死。月集叙温陵秀士钮俊,极富才学,相貌却极丑,同窗都不愿与之往来。他心中不平,怨老天不公,写词责问,梦遇提情教主,为之改换容貌,得以考中宜男国状元。此国均为男子,行南风,钮得国王宠幸,册为正宫。他艳名远播,引起虎啰哪国兴兵争夺,遂只身逃避于圣阴国。该国均为女子,他被国王接入后宫,一住五年,使国王、王后、宫女均因之有孕,后送归。此前宜男国王因不见他,兴兵灭了虎啰哪国,虎啰哪国于是借兵报仇,正当他与宜男国王叙旧欢会之际,敌军已打破国都杀入后宫。逃跑中他与国王失散,为乱军拿获,被众军士轮流宿奸,昏死过去。苏醒后始悔恨诸多苦难,均为美貌所招,挣扎前行,得遇如来。如来指出他本是教下美容尊者,因恃色调戏维摩神女,堕落丑陋果,又题词怨天,至今淫魔作祟已了,遂命净心天王为之洗腑净脏,割除孽根。他一梦醒来,容貌仍如梦中,大为惊骇,遂入山修行,后成仙而去。本书和《弁而钗》,可视之为姐妹篇,两者皆以龙阳小官为描写对象,立意则大不相同。此书不是称颂“佳话”,却在说明“男窃女淫,深犯阴阳之忌;女颦男效,大乱乾坤之纲”,特别是花、雪集,集中揭露龙阳小官的鬼蜮伎俩甚至将其和妓女相比,更为低下鄙劣。此书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已遭禁,但未见明文(见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有文献可查者,道光十八年(1838)江苏按察使裕谦设局收禁小说,包括本书(见余治《得一录》),道光二十四年(1844)浙江巡抚、学政禁书,本书也在禁中(见《劝毁淫书征信录》),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又一次禁毁(见《江苏省例藩政》)。目次:风集第一回书房内明修栈道卧榻上暗度陈仓第二回韦律才痛哭流涕王谦又卧柳吞花第三回孙宜之才名卓荦虢里咀巧计迷心第四回杨花趁口遭磨折泰山压顶送残生第五回雪深怨锄强扶弱报大德转劫投胎花集第一回薄情子钱塘观相成阳公幽谷传奇第二回谢公绰财尽情疏张方伊忠告善道第三回弄儿奇计笼彦士淫妇怀春惜落花第四回柳艳妪输身求乐淫工巧怜才赠金第五回熊耳山诛叛伐逆和风镇报怨酬恩雪集第一回男儿谋夺青楼宠龟奴计采后庭花第二回伊人爱平康撒奸祁闇如青楼刮目第三回商子鼎仗义疏财伊自取亏心短行第四回羽敏朋友且周急苹娘骨肉起炎凉第五回尘埃中物色英雄画锦堂分明德怨月集第一回钮子俏题词问天圆情老阐明因报第二回五汉顿更恶面相美容便受特封赠第三回宜男池求嗣佳遇虎啰哪救驾逞凶第四回毓阴茅颠倒姻缘呼雷驳无心佳会第五回迷中不解两世因觉来顿悟三生则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出自哪里,《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什么意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原文出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赏析。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出自哪里,《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什么意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原文出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赏析。【出处】唐·李商隐《无题四首》(其二)【鉴赏】春心啊!你可不要跟着春花尽情地开放;一寸寸的相思,恐怕到最后只留下一寸寸的冷灰。春心:代表男女两情相悦的心意。两情相悦而情路多阻,一寸相思,一寸冷灰,相思的滋味实在是很痛苦啊!原诗本是劝慰彼此莫再相思,愈想不相思,愈是为相思所苦。【原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献文帝拓跋弘
承明元年(476)六月,平城崇光宫里皇上正在进午膳,几个太监侍立在旁。吃到中途,皇上忽然觉得肚中不适,须臾间腹痛加剧,只痛得肝肠寸裂,冷汗滚滚,吓得几个太监脸都白了,飞驰去喊御医,但御医来时,皇上已七窍流血,一命呜呼了。显然,不知是谁在饮食中下了鸩毒。这位被毒身亡的皇帝,就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献文帝。献文帝拓跋弘 承明元年(476)六月,平城崇光宫里皇上正在进午膳,几个太监侍立在旁。吃到中途,皇上忽然觉得肚中不适,须臾间腹痛加剧,只痛得肝肠寸裂,冷汗滚滚,吓得几个太监脸都白了,飞驰去喊御医,但御医来时,皇上已七窍流血,一命呜呼了。显然,不知是谁在饮食中下了鸩毒。这位被毒身亡的皇帝,就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献文皇帝拓跋弘,是文成帝拓跋濬的长子。兴安三年(454)出生于阴山之北,母亲为李贵人。北魏当时为了防止后党专权,凡是王妃生的男孩,向例是一立太子,即将其生母赐死。所以太安二年(456),拓跋弘被立为太子时,李贵人便按照故例,自己安排了后事,托付兄弟之后,便自尽了。拓跋弘自小聪明大度,举止合礼,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更成熟。很得父亲献文帝的喜爱;专门派汉族士人对他进行教育。拓跋弘自己也很喜欢读书,礼敬师友,对大多数儒学经典都有涉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平六年(465)夏五月,文成帝拓跋濬因病崩于太华殿,拓跋弘即皇帝位,改元天安。因为当时他年龄尚小,便由皇太后冯氏辅佐执政。第二年,后宫的李夫人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宏,由冯太后收入自己宫中,亲自加以抚养,让拓跋弘亲政。拓跋弘亲政之后,回忆自己出生不久,母亲便自尽了,十分伤感,便追尊生母李贵人为元皇后。拓跋弘自从亲政以来,便竭心于国事,不论大小事情,必定亲自察问。当时北魏的赋税、徭役很多,也很乱,使百姓不堪其苦。拓跋弘认为国家的赋敛过于烦杂、苛刻,必然会使百姓困乏,而赋税太少,国家的费用又会不足。他对比以前历朝的赋税制度,认为按照十比一的比例收取赋税,对于国家和百姓都比较合理。因而,他接位后不久就下诏:“除了十一税之外,其它的杂调,全部都免除。”拓跋弘在减免、调整了赋税之后,又对国家官吏进行了整顿。北魏在拓跋弘之前的几朝,州、郡的官员都是由国家直接委任的,但是辅佐州、郡官长的一些官吏,一般都是由州、郡的前任官员选定指派好了的。这样一来,自然就出现了许多营私舞弊的现象,因为前任州郡官员握有对辅佐官吏任命的大权,所以往往假公济私,将许多亲信朋友安插到各个部门,根本不考虑他们的才能德行。拓跋弘即位亲政后,便下令各郡县的刺史守宰到任时,必须选拔州郡中有德行名望,而且又忠信正直的人,做为选官。然后再由他们来推荐、选用各部门的人才,不管是否是前任的辅佐,都一律平等对待。并严令假若不按照新的规定做,便以欺君罔上的罪名来处置。拓跋弘自小接受汉文化的教育,对中原文明十分渴慕。也深知北魏若想在中原立足,稳固统治,就必须首先接受汉文化。因而在他即位之初,天兴元年(466)九月就下令设置乡学,每郡设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让贵族子弟及士望之流入学受业,学习儒学经典,进而培养经艺通明者,以为王府所用。后来,又采纳了中书令高允和相州刺史李訢的建议,让高允议定郡县学制。规定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不仅对老师和学生有固定的名额配置,而且对师生均有资格和条件的具体规定。要求博士、助教要选博通经典,行为忠正清廉的。学生要取在州郡中有清望,为人修谨,能循名教的。这样,就使北魏对地方官学的设置,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系统。地方官学,虽然是从汉代就开始了,但一直到拓跋弘时,才真正系统化。北魏设立郡县乡学,也是自拓跋弘才开始。北魏从天安以来,连年遭受旱灾,又加上青州、徐州一带一直在与南朝进行拉锯战,因而山东的百姓天天疲于赋税、徭役,十分困苦。拓跋弘便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按照贫富,将百姓分为三个等次,按能力来输租。上三品的将租交往平城;中等的交给别的州郡,最困难的则只要交给本州即可。这样根据负担能力的不同来分配租役,使山东大部分百姓都能够在完成租役后尚可度日。由于拓跋弘采取了保境安民的宽简政策,黜贪尚廉、整肃纲纪,同时又减轻赋税,并大力兴办学校,任用汉族士人,推行教化。所以在皇兴年间,北魏出现了一个比较兴旺的局面。皇兴四年(470),北魏北部的柔然部真可汗又率军入侵。拓跋弘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当时,柔然部的势力还很大,是北魏在北方的主要劲敌,因而朝中大臣对究竟是固守京师,还是出击迎战,两种意见争议很大。以尚书右仆射,南平公目辰为首的一部分大臣认为:如果皇帝车驾亲征,则京师危险,不如持重固守。柔然部孤军深入,粮草必定难以继续,不久也就会退兵。这时再派兵追击,就一定会得胜了。而给事中张白泽则说:“柔然地处荒愚,而轻犯北魏,如果皇上能銮驾亲征,一定会使他们望麾崩散,怎么能够坐而纵敌呢!而且以皇上的万乘之尊,假若只凭城固守,而不敢迎敌,以后也难以使四方威服,”拓跋弘也认为假若只固守京师,必然会使北魏的北部遭受很大的破坏,陷入被动的局面。因此便采纳了张白泽的意见,决定亲自率军出征。他派京兆王子推等督军出西道,任城王云等督诸军出东道,汝阳王天赐等督诸军为前锋,陇西王源贺等督诸军为后继,镇西将军吕罗汉等掌留台事。拓跋弘自己亲为统帅。几路大军在女水之滨会合,与柔然展开决战。柔然部真可汗没想到年轻的拓跋弘会率军亲自迎战,而且指挥有方。还未开始交战就已先自心怯,结果大败北逃。拓跋弘率领诸军乘胜向北追击,在短短的十九天内,往返六千余里,大获全胜,斩首五万余级,收降万余人,缴获的戎马器械不可胜计。北魏从建国以来,对文武百官,就不设俸禄。在征战时期,将士们全靠掳掠为生。北魏的皇帝也常常把战争中的俘虏、财物赏赐给郡臣。征服战争结束后,战时的掳掠方式,便以平时贪污的形式继续下来了。当时,各级官吏贪污的数量十分惊人。这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拓跋弘看到了这种危机,便于皇兴四年(470)下诏规定:“凡是官吏接受其辖区进奉的羊一头、酒一斛的,就要判处死罪,进奉东西的人也要以从犯的罪名严加惩处。有能上告尚书以下官员的贪污罪状的,不仅大加奖励,还将被告官员的官职授给告发者。”这个诏令下达以后,弄得朝野官员人人自危,人心惶惶。大臣张白泽向拓跋弘进谏说:“皇上这样规定可行不通呀!假若接受一头羊、一斛酒,便要被定死罪,那谁还能和皇上共治天下呢?以前在周代,即使是一个下士,也还有他应得的俸禄。现在朝廷的大臣,整日勤勤恳恳地工作,但是国家并不班给他们一定的俸禄,如今假若再对接受奉礼的人处以极刑,对告发者授以官职,则必然会使奸滑的小人趁机作乱,而忠臣义士们寒心。最好的办法是模仿过去的给俸制度,实行‘班禄’。给百官发放一定的俸禄。给了俸禄以后还贪污的,再严加处理也不迟。”拓跋弘认为张白泽的话很有道理,便又下诏停止了羊酒之罚。但是“班禄”的事,却因种种障碍,未能实行,一直到了拓跋弘的儿子,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才真正开始为百官设置俸禄,实行“班禄”。拓跋弘虽然刚毅果决,即位几年,就把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使北魏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局面。但他自少喜好黄、老、浮屠之学,在位的时候便常常与朝士及僧人一起谈论玄学佛理,不屑于富贵权势,希望能摆脱俗务,出世独修。做了几年皇帝,早已不耐烦了,皇兴三年(469),就将那襁褓婴儿,册封为储贰,定好了继位之人。等到皇兴五年(471),又觉皇太子拓跋宏年仅五岁,难以接班,便想把帝位禅让给叔父京兆王子推,自己抽身出来修身养性,参悟禅理。于是便召集公卿大臣,讨论禅位之事。大臣们一听都口瞪目呆,不知皇帝究竟意欲何为,没有一个敢先开口的。只有子推的弟弟,任城王子云抗言进谏道:“皇上现在坐致太平,君临四海,怎么能够对上违背祖宗传下的重任,对下丢弃亿万百姓而不顾呢?而且皇帝之位父子相传,这是自古以来的定制。皇上假若一定要摒弃俗务,专门静修,也应该让皇太子继承正统。如果随意转授旁支,恐怕会引起祸乱。”太尉源贺,尚书陆馛也相继应声道:“任城王所说的很对,希望陛下能够采纳!这是国家兴亡祸福的大事,皇上不可不慎重考虑。”拓跋弘不禁变色,似有怒意。中书令高允等也都劝阻禅位。拓跋弘见群臣都反对,便慢慢说道:“按照你们的奏议是宁可立太子的,不过太子现在还幼弱,全依仗你们扶持了。”拓跋弘辞位之心已坚,唯恐大臣们再反对,所以不等大臣们发话,便又接着说道:“陆馛素来忠信正直,必能保全我子。你们也不必再说了。”众人见事情既已无可挽回,都默然无语。拓跋弘便马上任命陆馛为太保,让他与太尉源贺一起准备禅位诸事。皇太子拓跋宏虽然年幼,却很有孝心,前一年拓跋弘生病,身上长了一个痈疮,疼痛难忍,拓跋宏亲自用嘴为父亲吮脓拔毒。现在听到父皇要禅位的消息,悲泣不止,进宫向父亲推辞。拓跋弘问他为何如此?拓跋宏回答说:“我现在还很幼弱,怎么能够替代父皇承接王统,担当大任呢?心中十分忧切,因此泪下。”拓跋弘感叹地说:“你既然现在就能如此懂事,一定能够统治好天下的。我的主意已经定了!”皇兴五年(471)八月遂正式下诏传位于太子拓跋宏,改元延兴。拓跋弘为太上皇帝。退位以后,拓跋弘搬到崇光宫中,房屋住所一切简朴自然,不加修饰,连房子的梁椽也不施斧凿,门前的阶梯也是土阶,很有太古遗风。另外,又仿效西印度的传闻,特定在宫苑中建造鹿野浮图,与禅僧一起居住在里面,研究佛学义理,参悟禅机。只有国家大事,才让上报知闻。当初,北魏南部尚书李敷,与仪曹尚书李訢,自少时就相交好,与卢度世等都因才华卓着被拓跋濬和拓跋弘宠任,参与机密。共生军国大事。以后李訢被任为相州刺史,在任时贪污受贿,被人告发,李敷帮他遮掩,没有将此事上报。后来拓跋宏终于听到了消息,便将李訢囚禁起来,派人调查他的案情属实,罪当处斩。当时李敷的弟弟李奕在宫中充任宿卫,与冯太后两情相悦,在宫里暗中往来,众人畏惧冯太后的威严,不敢窃议,所以李奕在宫中出入无忌,与冯太后偷情,就只瞒着拓跋弘一人。这时有人暗中告诉李訢,说他假若能把李奕与冯太后的私情揭发出来,便可以免除死罪。李訢犹豫不决,对他的女婿裴攸说:“我与李敷血缘上讲虽然隔得比较远,但实际上恩同兄弟,情如手足,现在有人劝我做这种事情,我实在于心不忍。数次用簪自刺,解下衣带自缢,想一死百了,却都未能死成。这件事情真让我左右为难,不知到底如何办才好?”裴攸开导他说:“你何必为保别人而不惜自己身死呢?”李便听从了女婿的劝告。另外又有赵郡的范檦列举了李敷兄弟二人的罪行,共三十多条,一起上报朝廷。拓跋弘知道后大发雷霆,立即下令将李敷、李奕兄弟处斩。冯太后本来与李奕私情甚密,突然间事发,情人被斩,不由得痛恨交加,对拓跋弘怀恨在心,不久便找到了一个机会,让自己的心腹在拓跋弘的饭食中暗下鸩毒,拓跋弘毫不知晓,吃下后须臾毒发而亡。拓跋弘少年即位,聪明果决,只因厌于世间富贵权力之争和朝廷中的勾心斗角,早就怀有出世之心,所以正当盛年就传位给幼子,以求摆脱俗务,潜心静修。但最终还是未能免灾,被毒身亡,死时才23岁。追溢为献文皇帝,庙号显祖,葬在云中金陵。
借问谁家子。白马篇曹植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期?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一篇正面歌颂武艺超群而以身许国的英雄人物的诗。诗中的白马大侠并非现实生活中某个具体的豪侠人物,而是作者按其理想塑造的一个高大全形象。作者《求自试表》云:“昔从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用兵之势可谓神妙。而志在擒权馘亮,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可见在描写诗中人物身上,也寄托着作者的抱负,当然,诗中这个武艺高强到神妙的人物,又并不等于诗人自己。一个电影片头式的描写——“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有点象《佐罗》。前人说曹植极工起调,不假。“借问谁家子”到“勇剽若豹螭”为二段,是插叙或补叙少年的经历身份——原来是一位久经沙场而武艺高强的英雄。这里问答式和上下左右的铺陈描写,自然是学习汉乐府民歌的表现方法。幽并二州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这位“幽并游侠儿”的行侠仗义的品格也就是天生就有、“出乎其性”的了。古人比武最重要的一项是射箭,看他左右开弓,纷纷中的——这里“参差”,当训为纷纭。这段铺叙的必要性在于,突出为国效力亦当靠身手,不能仅有死国之志。“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为第三段,上接篇首,说明白马大侠快马赴边所为何事。盖汉魏时期,北边的匈奴和鲜卑常为边患,诗中将两族同写可见并非实指某一具体的战争,而是泛泛虚拟。“弃身锋刃端”到“视死忽如归”为最后一段,直抒以身许国的豪情。即郭茂倩总结的“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也”(《乐府诗集》)大义凛然,慷慨激昂之至。思想内容无可挑剔,然而诗却并不以此为贵。就诗论诗,本篇或许并不算怎样了不起的杰作。但从边塞诗史上看,其地位就不容低估了。盛唐诗人笔下的游侠少年的勇武精神与形象,似皆脱胎于此,如王维“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雕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少年行》),岑参“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从形象到语言皆可见此诗影响。只不过在唐人,往往取生活感受最深的一点作为发抒,不必面面俱到,因而感兴和诗味也更浓罢了。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此词写边塞之行的情景,真切自然,情感深挚,得唐人边塞诗之三味。“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山海关,河北省通向东北地区的一个关口,在万里长城的东端。“那畔”,当时口语,犹如说:“那边儿”。一起首,词人就将你带入了漫长遥远的旅程之中:不知度过了多少个“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清晓,也不知体味了几多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滋味,只觉得翻越了一座座山,只觉得涉过了一条条水,故乡越来越远了。词人感到朦胧、迷惘,却又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在向榆关的方向进发。此二句,词人以极简约自然的笔法,将千里行程中所目睹的万物,凝缩为“山”、“水”二字,而“一程”二字的重叠复旮(这是词牌所要求的)也正合于词人的满腹乡思、一腔愁绪。然而,词人深沉的心绪,却没有喷涌而出,而是戛然止于一句景物的描写上:“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火齐明,其景象似乎是十分阔大雄奇、气势恢弘。然而,其中的内蕴却不是辛弃疾式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也不是王昌龄式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放歌。历史又经历了近千年的流逝,它已然是饱经世患、疮痍满目了。在纳兰的词章里,更是充满着深沉的哀伤。这一点,在下片里得到了更清楚的表现。上片在时间顺序上,是由白日之行程而至夜深之景况,下片承上写夜里的感受。词人在连日“山一程,水一程”的跋涉后,已然十分疲劳了,但他却毫无睡意。是什么使词人难以入睡?是帐外风雪交加的边塞之声吧!“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北风卷地白草折”;“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那边塞所特有的声音,搅碎了词人的思乡之心。暗夜里,他长叹了一声:“故园无此声”。这一句,不仅把边塞与故乡在空间上联络统一,而且,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全词笼上了一层悲凉的氛围。
【生卒】:1068—1123
【介绍】:
即金太祖。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金王朝的开创者。青年时期,征战沙场,出谋建策,为女真族的统一立下了功劳。1113年,康宗死,阿骨打嗣位为都勃极烈(部落联盟长)。1114年,组织发动了抗辽斗争。1115年,在抗辽斗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称帝建国。国号金,年号收国,决意灭亡辽国。到1123年,金兵已经全部攻陷了辽国五京,天祚帝西逃,辽国名存实亡。建国前后,阿骨打根据客观形势的需要采取过一些改革措施。在中央创立勃极烈制。收国元年(1115),废除部落联盟时期的国相制,设立勃极烈四人(不久增设管理对外事务的勃极烈一人),组成皇帝以下最高统治机构,强化皇权,强化统治集团的力量。改革猛安谋克组织。把原来以人为单位的猛安谋克组织改成以户为单位因而具有地域性成为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在对辽战争中以及维护巩固新国家方面都发挥了骨干作用。颁布法令。金初刑法的特点是“刑赎并用”,既满足奴隶主贵族对财产、奴隶占有的需求又要保护平民以防其沦为奴隶削弱奴隶制国家的兵源。造文字。命完颜希尹依据由汉字改制而成的契丹文字拼写女真语,制成女真文字,1119年颁行,此即“女真大字”。阿骨打还注意吸收汉、契丹族封建地主士大夫参政,为金国之建设、典制之拟定出谋划策,攻克燕京以后,金对辽文武旧臣一一录用,停止施行猛安谋克制,设枢密院、中书省进行统治。为了补充金国“内地”劳力的不足,分化削弱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力量,阿骨打把大批占领区如辽西、燕云地区的民户强迁到全国“内地”,在那里定居生产。这些移民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进步。阿骨打毕生致力于抗辽斗争和国家建设,但随着军事行动的进展、占领区的扩大而面临一些新的情况,他能够不断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改革不合时宜的旧制采用新的政治经济措施,这是他的进步之处。他为金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对女真族的发展、东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贡献。了解和研究阿骨打问题可阅读《金史·太祖纪》,苏金源的文章《论完颜阿骨打的政治经济改革》(《史学月刊》1982年第2期)。
完颜阿骨打。【生卒】:1068—1123【介绍】:即金太祖。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金王朝的开创者。青年时期,征战沙场,出谋建策,为女真族的统一立下了功劳。1113年,康宗死,阿骨打嗣位为都勃极烈(部落联盟长)。1114年,组织发动了抗辽斗争。1115年,在抗辽斗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称帝建国。国号金,年号收国,决意灭亡辽国。到1123年,金兵已经全部攻陷了辽国五京,天祚帝西逃,辽国名存实亡。建国前后,阿骨打根据客观形势的需要采取过一些改革措施。在中央创立勃极烈制。收国元年(1115),废除部落联盟时期的国相制,设立勃极烈四人(不久增设管理对外事务的勃极烈一人),组成皇帝以下最高统治机构,强化皇权,强化统治集团的力量。改革猛安谋克组织。把原来以人为单位的猛安谋克组织改成以户为单位因而具有地域性成为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在对辽战争中以及维护巩固新国家方面都发挥了骨干作用。颁布法令。金初刑法的特点是“刑赎并用”,既满足奴隶主贵族对财产、奴隶占有的需求又要保护平民以防其沦为奴隶削弱奴隶制国家的兵源。造文字。命完颜希尹依据由汉字改制而成的契丹文字拼写女真语,制成女真文字,1119年颁行,此即“女真大字”。阿骨打还注意吸收汉、契丹族封建地主士大夫参政,为金国之建设、典制之拟定出谋划策,攻克燕京以后,金对辽文武旧臣一一录用,停止施行猛安谋克制,设枢密院、中书省进行统治。为了补充金国“内地”劳力的不足,分化削弱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力量,阿骨打把大批占领区如辽西、燕云地区的民户强迁到全国“内地”,在那里定居生产。这些移民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进步。阿骨打毕生致力于抗辽斗争和国家建设,但随着军事行动的进展、占领区的扩大而面临一些新的情况,他能够不断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改革不合时宜的旧制采用新的政治经济措施,这是他的进步之处。他为金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对女真族的发展、东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贡献。了解和研究阿骨打问题可阅读《金史·太祖纪》,苏金源的文章《论完颜阿骨打的政治经济改革》(《史学月刊》1982年第2期)。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语出唐·白居易《长恨歌》。诗中句曰:“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缥缈(piāo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忽然听说东海之上有座仙山,山就在那空虚缈远、若有若无之处。诗写唐明皇李隆基因思念马嵬坡前被缢死的贵妃杨玉环,派方士四处打探消息,去寻找她的魂魄。在“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之后,道士又欺骗他,说是“海上有仙山”,杨贵妃就住在那里。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借以描述虚幻美妙的境界,或说明事物的虚幻不实。
忽闻海上有仙山下一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语出唐·白居易《长恨歌》。诗中句曰:“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缥缈(piāo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忽然听说东海之上有座仙山,山就在那空虚缈远、若有若无之处。诗写唐明皇李隆基因思念马嵬坡前被缢死的贵妃杨玉环,派方士四处打探消息,去寻找她的魂魄。在“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之后,道士又欺骗他,说是“海上有仙山”,杨贵妃就住在那里。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借以描述虚幻美妙的境界,或说明事物的虚幻不实。例如①真的,这海上的夜色美极啦!那远处影影绰绰的波山浪峰,该不是白居易当年所写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地方吧!(摘自毛琦《看海》)②都说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仙山哪有我的故乡美!九曲飘香的武夷山。啊,你好!故乡,你好!……(摘自于之等《武夷秋》)③(山峦)有的如出征号角吹响时整装待发的骑士,威武俊逸。也有的像奔腾的野马,昂首扬蹄,觉着它马上就会发出一阵阵声震苍穹的长啸来……这一切在缥缥缈缈的云雾中,添了多少含蓄,很能给人一种“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意境。(摘自张汝宜《爱神阿芙罗狄蒂》)④“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当人们吟诵起白居易优美的诗句时,脑中便会浮现出海市蜃楼的人间仙境。其实,浙江东南沿海民俗旅游村——里箬村就是一个现实版的“海上仙山”。(摘自邵银燕《海山人家话里箬》)⑤蓬莱,中国“东方神话之都”,从秦皇东巡求药到汉武御驾访仙,从白居易笔下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到苏东坡的“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加之“八仙过海”传说与“海市蜃楼”奇观,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个令人神往的神仙世界,使蓬莱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摘自张厚龙等《人间仙境现蓬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