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 夜雨寄北。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题解】此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39岁至43岁做东川节度使的幕僚时,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后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注释】1.巴山:在今四川南江以北。2.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3.却话:从头谈起。【串译】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确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了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时我痛苦的情思。【赏读提示】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当时作者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作者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虽只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就“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诵读时请注意: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和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还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罢了。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无限的说也说不清楚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作者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诵读《夜雨寄北》应表现诗质朴、自然的风格,彰显“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要诵中有说,说诵结合。【推荐名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天霜河白夜星稀,一雁声嘶何处归。
天霜河白。天霜河白夜星稀,一雁声嘶何处归。早知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秋夜,天青而高,月色如霜。亘天而过的银河泛着白光,天深处,几颗稀稀疏疏的小星,无力地闪着微光。夜色凄清而朦胧,世界是这般的寂静。忽然,一声凄惨的雁叫划破了夜空的寂寥。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在寻找着自己的伙伴。不知道它已持续飞行了多长时间,显得那样疲倦,那样惊恐不安。但在这茫茫无际的夜空中,它仍然竭力扇动着双翅,坚持着继续寻找,用那凄惨而嘶哑的叫声,呼唤着自己的亲人。它多么希望能听到一声亲切的回应!然而,夜空苍茫,天地寂寂,雁群杳然无声,不知去向。在孤雁面前,整个世界都已沉默,唯有这一声声嘶鸣,在静谧之中传得很远、很远。世界如此之大,可何处才是孤雁的归宿?孤雁心中无比凄惶:早知道半途会与雁群散失,早知道会剩下自己零丁孤苦、形单影只,倒不如从来就没有过同飞蓝天、比肩齐翼的经历,从来就没有过友爱、温暖的体会。没有对过去的回忆,就没有与现在的对比;孤独,就不会像这样地不堪忍受!“早知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由夜空中的一只飞雁而发出这样沉重的慨叹,其中必有作者痛苦的人生体验。这首诗的作者梁简文帝萧纲,自幼生活在宫廷之中,尽享荣华富贵。他与父亲梁武帝萧衍、兄弟萧统、萧绎等,都爱好文学。朝廷政事之余,宫苑游晏之中,君臣、父子、兄弟常以诗赋唱和,生活十分安逸欢乐。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发兵叛乱,攻占京城,萧衍在忧愁穷逼中死去,萧纲接着做了两年傀儡皇帝,就在子侄二十余人被屠杀的血泊之中,被逼逊位,囚禁于永福省。不久被害,终年四十九岁。萧纲在囚禁中,心情至为愁苦。身旁无纸,乃于壁上作文题诗,以写其凄怆。这首《夜望单飞雁诗》,充满了孤苦悲痛的感情,或许就是萧纲在幽絷之中所作。诗中这只在茫茫夜空中挣扎飞行的失群孤雁,可说是萧纲内心情感的象征。这位被囚禁的昔日皇帝,父亲被逼死,儿子被杀害,自己也失去了人身自由。往日的宫廷游晏,过去的种种欢乐、繁华,都只徒然加深他眼前的孤独、痛苦和悲伤。夜空中偶然飞过一只雁,便触动了他那悲痛的情怀。在诗中,他以霜天月色、银河横亘、小星稀疏来渲染秋夜的凄凉,透过这清冷的夜色,可以感觉到四周隐伏的险恶。萧纲把自己处境中的艰难感受投射到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他以夜色的凄凉来烘托孤雁的悲苦无望,“何处归”的叹息所表现的,又何尝不是萧纲自己的迷惘?“早知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这种对人生的伤心和绝望,这种对命运的无可奈何,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从孤雁的口中道出,与其说是人对雁的悲悯,不如说是雁代人在哀叹。这首《夜望单飞雁诗》,感情深沉而真挚,诗风清丽而自然,在萧纲的众作中独具一格,反映出艰难困厄的遭际对作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影响。这种七言四句的诗歌形式,为唐代七言绝句的成熟打下了基础。在齐梁时期,这种形式还不为多见,萧纲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处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译文清晨,我从那南方的苍梧之野起程,傍晚,我到达昆仑山下的悬圃;我本想在灵琐停留片刻,无奈太阳下沉,暮色苍茫;我叫那日御羲和按节徐行,不要急急地驰向崦嵫山畔;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名句解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这里的“修”应该解释为“长”。从文中来看,“修远”应是一个并列词,对应下句的“求索”。经典故事人生路,是一条险山峻岭间的荆棘之路,同样也是每个人需要开辟的康庄大道。回眸历史长河,哪位名师大家不是经历过艰难的攀爬,才使自己名垂青史?宋朝杰出的政治家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得病去世了,为生活所迫,母亲改嫁山东长山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也改姓朱,名叫朱说。范仲淹小时候就很有志向和操守,尤其喜爱读书。等到他长大了一些,从旁人的口中得知了自己的家世,明白自己原来是随母亲改嫁而到朱家的,他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和震动,哭泣着辞别母亲,独自一人前往南京(今河南商丘)求学。来到南京后,范仲淹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但他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勤奋地读书,昼夜不息。冬天寒冷的季节,是最考验一个人意志的时候,人往往会因为寒冷而懈怠下来。范仲淹有时疲倦到了极点,就用冰凉刺骨的冷水洗脸,用这个办法来驱除倦意,振作精神,继续读书。寒冷和疲倦容易战胜,最让人难熬的是食物的匮乏。范仲淹脱离朱家独立生活,衣食不继,于是依靠喝煮得很烂的粥来充饥。如此艰苦的生活,常人很难忍受,而范仲淹从不叫苦。那是因为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支持着他,他从来就不以这种清贫的生活为苦,而以潜心于书中追求知识和智慧为自己最大的乐趣。漫漫人生路,千辛万苦求归宿。最终,他战胜了苦难,取得了成功!
雪满山中高士卧。《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出处】明·高启《梅花九首》【译注】梅花像大雪满山,安卧不惊的高士,又像明月之夜林下翩然而来的美人。雪满山中高士卧:据传,东汉人袁安在洛阳时,有一天大雪,别人都出门求食,他在家僵卧不起,门外雪深数尺。月明林下美人来:据传,隋朝名士赵师雄月下林中艳遇美人,与之饮酒,醒后发觉在梅树之下。后以美人喻梅花。【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梅花或其他花卉的高洁和幽美。[例1]她的话转到“赏梅”上:“从前的文人墨客,赏梅吟梅,颇多佳话。他们中有爱其冰肌玉骨,有好其仙姿飘逸,有颂其‘凌厉冰霜节愈坚’,有赞美其风采,喻为‘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彭浩《风流》)[例2]春夜小窗兀坐,月上木兰,有骨凌冰,怀人如玉。因想高季迪“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二语。此际光景颇似,不独咏在梅花。(吴从先《小窗自纪》)二、用以比喻人清高脱俗。[例]父亲给我讲过,做人要像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要像梅花,傲霜雪而不败,他随口念了两句诗:“深山雪卧君子气,林中月下美人来”。(崔济哲《住院》)
沙扬娜拉十八首
沙扬娜拉 徐志摩。沙扬娜拉十八首一我记得扶桑海上的朝阳,黄金似的散布在扶桑的海上;我记得扶桑海上的群岛,翡翠似的浮沤在扶桑的海上——沙扬娜拉!二趁航在轻涛间,悠悠的,我见有一星星古式的渔舟,像一群无忧的海鸟,在黄昏的波光里息羽优游,沙扬娜拉!三这是一座墓园;谁家的墓园占尽这山中的清风,松馨与流云?我最不忘那美丽的墓碑与碑铭,墓中人生前亦有山风与松馨似的清明——沙扬娜拉!(神户山中墓园)四听几折风前的流莺,看阔翅的鹰鹞穿度浮云,我倚着一本古松瞑悻:问墓中人何似墓上人的清闲?——沙扬娜拉!(神户山中墓园)五健康、欢欣、疯魔、我羡慕你们同声的欢呼“阿罗呀喈!”我欣幸我参与这满城的花雨,连翩的蛱蝶飞舞,“阿罗呀喈!”沙扬娜拉!(大阪典祝)六增添我梦里的乐音——便如今——一声声的木屐、清脆、新鲜、殷勤,又况是满街艳丽的灯影,灯影里欢声腾跃,“阿罗呀喈!”沙扬娜拉!(大阪典祝)七仿佛三峡间的风流,保津川有青嶂连绵的锦绣;仿佛三峡间的险巇,飞沫里趁急矢似的扁舟——沙扬娜拉!(保津川急湍)八度一关湍险,驶一段清涟,清涟里有青山的倩影;撑定了长篙,小驻在波心,波心里看闲适的鱼群——沙扬娜拉!(同前)九静!且停那桨声胶爱,听青林里嘹亮的欢欣,是画眉,是知更?像是滴滴的香液,滴入我的苦渴的心灵——沙扬娜拉!(同前)十“乌塔”:莫讪笑游客的疯狂,舟人,你们享尽山水的清幽,喝一杯“沙鸡”,朋友,共醉风光,“乌塔,乌塔!”山灵不嫌粗鲁的歌喉——沙扬娜拉!(同前)十一我不辨——辨亦无须——这异样的歌词,像不逞的波澜在岩窟间吽嘶,像衰老的武士诉说壮年时的身世,“乌塔乌塔!”我满怀滟滟的遐思——沙扬娜拉!(同前)十二那是杜鹃!她绣一条锦带,迤逦着那青山的青麓;啊,那碧波里亦有她的芳躅,碧波里掩映着她桃蕊似的娇怯——沙扬娜拉!(同前)十三但供给我沉酣的陶醉,不仅是杜鹃花的幽芳;倍胜于娇柔的杜鹃,最难忘更娇柔的女郎!沙扬拉娜!十四我爱慕她们体态的轻盈,妩媚是天生,妩媚是天生!我爱慕她们颜色的调匀,蝴蝶似的光艳,蛱蝶似的轻盈——沙扬娜拉!十五不辜负造化主的匠心,她们流眄中有无限的殷勤;比如薰风与花香似的自由,我餐不尽她们的笑靥与柔情——沙扬娜拉!十六我是一只幽谷里的夜蝶:在草丛间成形,在黑暗里飞行,我献致我翅羽上美丽的金粉,我爱恋万万里外闪亮的明星——沙扬娜拉!十七我是一只酣醉了的花蜂:我饱啜了芬芳,我不讳我的猖狂。如今,在归途上嘤嗡着我的小嗓,想赞美那别样的花酿,我曾经恣尝——沙扬娜拉!十八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写于1924年5~6月随泰戈尔访日期间。1925年8月中华书局《志摩的诗》。)
龙女拜观音。龙女拜观音龙女本是东海龙王的女儿,只不过因她一时贪玩,就被东海龙王逐出了家门。小龙女好可怜啊!她将何去何从呢?在观音菩萨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财,女的叫龙女。龙女原是东海龙王的小女儿,长得非常漂亮,人也聪明,因而深得龙王的宠爱,视若掌上明珠。一天,龙女听说人间每到正月的时候就要闹花灯,非常热闹,便吵着要去看一回。龙王说:“人间太复杂了,可不是你龙公主去的地方啊!”龙女见软的不行,便想:“你不同意我去,我就不能悄悄地去吗?”到了黄昏时分,龙女偷偷溜出宫门,顺着潮水上了岸,摇身一变,变成一个渔家少女的模样,来到了海边的一个镇子。镇子上正在办灯会,到处是花灯,观灯的人很多,简直就是人山人海,煞是热闹。龙女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盛况,所以非常兴奋。她似痴似呆地站在一作灯山前,看得出了神。这时,不知什么人从阁楼上泼下半杯冷茶,正好泼在龙女头上。龙女大吃一惊,心中暗暗叫苦不已。因为凡是变成了人形的龙,沾不得半滴水,一沾到水,就再也保不住人的模样。龙女心急如焚,一则她怕自己在大街上现出龙形,那样一定会引起人们的恐慌,二则会招来风雨,两种可能带来的后果都将是严重的。龙女不顾一切地挤出人群,拼命向海边跑去。但是,她刚刚跑到海滩上,已经支撑不住了,一下子变成了一条五尺长的大鱼,躺在海滩上张着嘴,却半点也动弹不了。这时,从远处走来两个捕鱼的小伙子,他们看到这条躺在沙滩上的大鱼,一下子愣住了。“这是什么鱼呀,怎么会搁在沙滩上呢?”两人围着大鱼观看了一阵子,然后扛着可怜的龙女化成的那条大鱼,准备弄到街上去卖。当晚,观音菩萨正在紫竹林打坐,已将刚才发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她动了慈悲之心,对站在身后的善财童子说:“你快到那作镇上去,把一条大鱼买下来,然后送到海里放生。”善财回答道:“好的。可是,我哪有银两去买鱼呀?”观音菩萨笑着说:“你从香炉里抓一把去就是了。”善财点头称是,急忙抓了一把香灰,踏着一朵莲花,直奔小镇。这时,大鱼已被扛到了街上,一下子被观灯的人围住了。可是谁也不敢贸然买这么一条大鱼。有个老头说:“这条鱼太大了,把它斩开来零卖吧。”小伙子觉得老头说得有理,于是向肉铺借来一把斧,举起来就要砍下去。突然,一个小孩子叫开了:“快看呀!大鱼流眼泪了。”小伙子停斧一看,大鱼果然流着两串晶莹的眼泪,吓得他丢掉肉斧就往人群外面钻。这时,跑来一个气喘吁吁的小和尚,他说:“不要砍!不要砍!这条鱼我买下了。”众人一看,觉得十分诧异:“小和尚怎么买鱼来了?”小和尚赶紧说:“我买这条鱼是去放生的。”说着,掏出一撮碎银,递给小伙子们,并要他们将鱼扛到海边。三人来到海边,将大鱼放在海里。那鱼碰到海水,立即打了个水花,游出老远老远,然后掉转身来,向小和尚点了点头,一下子就不见了。刚才要砍鱼的小伙子见鱼游走了,摸出碎银,要分给另一个小伙子。不料摊开手心一看,碎银变成了一把香灰。转眼再找小和尚,也不知去向了。再说东海龙宫里,自从不见了小公主,宫里宫外乱成一团。龙王既担心又生气,派出虾兵蟹将四处寻找。一直闹到天亮,龙女回到水晶宫,大家才松了口气。龙王怒气冲冲地呵斥道:“你胆敢冒犯宫规,私自外出。说!到哪里去了?”龙女一看龙王动了怒,便照实将自己的遭遇讲了一遍。龙王听了,顿时脸上黯然失色。他怕观音将此事讲了出去,让玉皇大帝知道,自己就得落个“教女不严”的罪名,降下罪来。他越想越气,一怒之下,竟将女儿逐出水晶宫。龙女伤心极了,茫茫东海,到哪里去安身呢?她哭哭啼啼地到处徘徊。哭声传到紫竹林,观音菩萨一听就知道是龙女来了,她吩咐善财去接龙女。善财来到龙女面前,笑着问道:“龙女妹妹,你还记得我这个小沙弥吗?”龙女红着脸,连忙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呢!”说着就要叩拜。善财一把拉住了她,说:“观音菩萨早就知道你要来了,叫我来接你呢。”善财和龙女手拉手走进紫竹林。龙女一见观音菩萨端坐在莲花台上,俯身便拜。观音菩萨很喜欢龙女,便收她为徒,教她法术,让她和善财像兄妹一样住在潮音洞附近的一个岩洞里,这个岩洞后来被称为“善财龙女洞”。从此,龙女就跟了观音菩萨。可是龙王常常思念龙女,便叫她回龙宫。龙女依恋着普陀山的风光,再也不愿回到禁锢她的水晶宫去了。
穿花蛱蝶深深见。《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出处】唐·杜甫《曲江二首》【译注】穿飞花丛的蝴蝶若隐若现,轻点水面的蜻蜓缓缓飞行。蛱(jiá)蝶:蝴蝶的一类。深深见:即若隐若现。见,同“现”。点水:指蜻蜓触水即起。款款:缓缓。【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蝴蝶、蜻蜓在花丛中或水面上来回飞舞的景致。[例]荷是多情的,她请昆虫做伴,她乐意身旁“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她还邀青山与楼阁合影。(叶子《荷》)
如梦令李清照。李清照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导读】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那个时期的作者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如梦令为词牌名,原名“忆仙姿”,相传因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在烟重”句而得名。【原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①。【注释】①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译诗】昨天夜里雨下得小风却很大,浓浓睡意消不去酒后的疲乏。问一问卷帘人外面境况怎样?她说还是一样盛开着海棠花。不对吧?不对吧?应是枝叶繁茂而花儿多落下。【赏析】李清照的这首小令,通过对暮春景致片断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她内心的孤单和苦闷。这首词的内容是描写暮春时的一个生活片断和细节,构思上颇具匠心。词的开头就写得很别致,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而且从听觉写起。先以听觉的角度写所闻:“雨疏风骤”;再以知觉的角度写所感:“浓睡不消残酒”;接着再以心理的角度写所想:询问“卷帘人”,外面的境况怎样?作者预感到昨天春夜里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后,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急切地问“卷帘人”。没想到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这样一个细节掀起了波浪。对此,作者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直到这时,词人就是没有直接写所见,而是通过联想,最后才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但这里的“绿肥红瘦”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的想象之词,实际外面的境况是否如此,还未得到验证。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咀嚼品味。这首词写得活泼有趣,有景物、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以景衬情,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同时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此外,词中成功地使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极富创造性。用“肥”、“瘦”来描摹自然景物,成了女词人的独创,不可复制。
卫青不败由天幸。老将行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取胡马骑①。射杀山中白额虎②,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自从弃置便衰朽③,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箭无全目④,今日垂杨生左肘。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茫茫古木连穷巷⑤,寥落寒山对虚牖⑥。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⑦,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将⑧,耻令越甲鸣吾君⑨。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⑩。【校】①取,《乐府诗集》作“得”。②山中,一作“中山”,一作“阴山”。③便,凌本作“更”。④箭,当作“雀”。⑤茫茫,顾元纬本、凌本、《文苑英华》、《唐诗品汇》俱作“苍茫”。连,一作“迷”。⑥寥,一作“辽”。⑦三,刘本、顾可久本、《唐诗品汇》俱作“山”,误。⑧大,刘本、凌本、顾可久本、《唐诗品汇》俱作“天”。⑨耻,《唐诗品汇》作“敢”。吾君,刘本、《乐府诗集》、《唐诗正音》、《唐诗品汇》俱作“吴军”,误。⑩立,《唐诗正音》作“树”,《乐府诗集》、《文苑英华》作“取”。【注】白额虎:《晋书》:“周处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黄须儿:刘孝标《世说》注:“《魏略》曰: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太祖卞太后第二子,性刚勇而黄须。北讨代郡,独与麾下百馀人突虏而走。太祖闻曰:‘我黄须儿可用也。’”转战:转战,谓相驰逐战斗也。《后汉书》:“逾越险阻,转战千里。”虏骑:曹植诗:“虏骑数迁移。”蒺藜:《六韬》:“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千二百具,败走骑。”《埤雅》:“蒺藜布地蔓生,子有三角,刺人,状如菱而小。今兵家乃铸铁为之,以梗敌路,亦呼蒺藜。”天幸:《汉书》:“霍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按,“天幸”乃去病事,今指卫青,盖误用也。数奇:《史记·李广传》:“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元狩四年,广从大将军青击匈奴。青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如淳注:“数为匈奴所败,奇为不偶也。”《索隐》曰:“案,服虔云:‘作事数不偶也。’”《宋景文公笔记》:“《汉书·李广传》‘数奇’注,切为所角反,故学者皆曰‘数奇’音朔。孙宣公奭,当世大儒,亦从曰‘数’。后予得江南本,乃所具反,由是复观颜注,乃颜破朔从所具反,云世人不之觉。”《齐东野语》:“《李广传》‘广数奇,毋令当单于’注:‘奇,不偶也,言广命只不偶也。数,音所角切;奇,居宜切。’宋景文以为江南本《汉书》‘数’乃所具切,‘角’字乃‘具’字之误耳。然或以为疑。余因考《艺文类聚》、《冯敬通集》‘吾数奇命薄’,《唐文粹》徐敬业诗‘数奇良可叹’,王维诗‘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杜甫诗‘数奇谪关塞,道广存箕颍’,罗隐诗‘数奇当自愧,时薄欲何干’,东坡诗‘数奇逢恶岁,计拙集枯梧’,观其偶对,则数为命数,非疏数之数,音所具切明矣。”全目:鲍照诗:“惊雀无全目。”李善注:“《帝王世纪》曰:帝羿有穷氏与吴贺北游,贺使羿射雀,羿曰:‘生之乎?杀之乎?’贺曰:‘射其左目。’羿引弓射之,误中右目,羿抑首而愧,终身不忘。故羿之善射,至今称之。”左肘:见三卷“杨枝肘”注。故侯瓜:《史记》:“邵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疏勒:《后汉书》:“耿恭以疏勒城旁有涧水可固,乃引兵据之。匈奴来攻恭,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颍川:《史记》:“灌夫为人刚直使酒,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师古曰:“使酒,因酒而使气也。”贺兰山:《元和郡县志》:“贺兰山在灵州保静县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其山阿东望云中,形势相接,迤逦向北,经灵武县,又西北经保静西;又北经定远城西,又东北抵河,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在黄河西,从首至尾,有像月形。南北约长五百馀里,直边城之拒防山之东。”羽檄:《汉书·高帝纪》:“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魏武奏事云:“今边有警,辄露檄插羽。”陆倕《石阙铭》:“羽檄交驰,军书狎至。”节使:刘孝威诗:“边城多警急,节使满郊衢。”三河:《史记·货殖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水经注》:“韦昭曰:河南、河东、河内为三河也。”五道:《汉书·常惠传》:“汉大发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出。”《匈奴传》:“遣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四万馀骑,出西河;度辽将军范明友三万馀骑,出张掖;前将军韩增三万馀骑,出云中;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三万馀骑,出酒泉;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三万馀骑,出五原;凡五将军,兵十馀万骑,出塞各二千馀里。”星文:见十四卷“七星文”注。燕弓:顾可久谓“燕弓”合作“天弓”,引弧九星为天弓为解;“天将”合作“燕将”,引安禄山反范阳为解。成按:《列子》云:“纪昌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左思《魏都赋》云:“燕弧盈库而委劲。”李周翰注:“燕弧角弓出幽燕地。”则燕弓之见称于世久矣。故温飞卿诗亦有“燕弓弦劲霜封瓦”之句,不得疑其字之误也。天将,自当依《文苑英华》、《唐文粹》、《乐府诗集》本作“大将”为是。越甲:《说苑》:“越甲至齐,雍门子狄请死之。齐王曰:‘鼓铎之声未闻,矢石未交,长兵未接,子何务死之?为〔人臣之礼邪〕?’雍门子狄对曰:‘昔者王田于囿,左毂鸣,车右请死之,王曰:“子何为死?”车右曰:“为其鸣吾君也。”王曰:“左毂鸣者,工师之罪也,子何事之有焉?”车右曰:“臣不见工师之乘,而见其鸣吾君也。”遂刎颈而死,知有之乎?’齐王曰:‘有之。’雍门子狄曰:‘今越甲至,其鸣吾君,岂左毂之下哉?车右可以死左毂,而臣独不可以死越甲也?’遂刎颈而死。是日,越人引甲而退七十里,曰:‘齐王有臣钧如雍门子狄,拟使越社稷不血食。’遂引甲而归。齐王葬雍门子狄以上卿之礼。”云中守:《汉书·冯唐传》:“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乃拊髀曰:‘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上曰:‘公何以言吾不能用颇、牧也?’唐曰:‘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军市租尽以给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杀牛,以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及云中之塞。虏尝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符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吏奉法必用。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是言之,陛下虽得李牧,不能用也。’文帝悦。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肠断江城雁。《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什么意思,原诗出处,注解《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客子思乡》类的诗句。何年平定战乱,使万里之东来赴成都的游客得以回归长安?望江城大雁高高向北飞去,令人思乡愁肠断。诗句托物寄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极度怀念。杜甫《归雁》《全唐诗》第2480页。
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爱国诗词鉴赏《周文雍·绝笔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注释】①这首诗是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的,题目为编者所加。【鉴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民族资产阶级附和着买办大资产阶级叛变了革命,而且上层小资产阶级也离开了革命,只有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贫苦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坚持着革命。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买办资产阶级扶持以蒋介石叛变集团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作为新工具,代替北洋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反革命的军事专政——新军阀统治,疯狂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企图用血腥的屠杀消灭革命。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他们揩干身上的血迹,继续战斗,在1927年底相继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显示了共产党人高昂的革命精神。周文雍是广州起义中工人赤卫队的军事指挥员。他的这首诗写得慷慨激昂、英勇无畏。“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共产党人是不怕牺牲的,在反革命势力猖獗、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献身革命的共产党人自会奋不顾身地处于危难之中,担当起救国救民的历史大任,哪怕头断、肢折,只要“革命精神”不灭、只要我们的信仰不更改,共产党人就会前仆后继,奋战不已!“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英勇的共产党人的生命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信仰、属于人民、属于革命、属于伟大的共产主义崇高事业。只要革命还没有成功,共产党人是不会苟且偷生的。在广州起义中,工人赤卫队在周文雍的指挥下,与强大的敌人进行了英勇的巷战,大部分壮烈牺牲,不惜“头颅”落地、“身躯”破裂,只是为了人民,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周文雍这首题于敌人监狱墙上的《绝笔诗》,是他自己的精神写照,但又何尝不是所有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人的群体画像呢?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整首诗虽直白但不单调,短小精悍、激情昂扬、掷地有声,表现了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作者:申卫东
有恒产者有恒心。《有恒产者有恒心》原文与赏析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①者有恒心①,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三)注释①恒产:恒久的产业。②恒心:永久的信念。译文孟子说:“老百姓的生活规律是,有固定的产业、稳定的收入就有坚定的信念、稳定的思想,否则,就不可能有坚定的信念、稳定的思想。”感悟人权里面最基本的是生存权。古人已朴素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辛弃疾
鹧鸪天辛弃疾。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如题所示,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闲居时的作品。词虽简短,内容却较为复杂。辛弃疾一生坎坷,少年时期,横戈跃马,驰骋疆场,壮怀激越;成年时期,明于事理,精于治乱,算得上一位英雄人物。然而在他四十岁刚刚出头,就被迫退隐。对于命运的捉弄,他感到无可奈何,然而少年时期便萌生了的理想抱负却始终不能泯灭。这一切便构成了这首词的复杂蕴含:有怀旧时的激昂慷慨;有伤今时的凄楚无奈;还有立于世外对人生的整体观照和观照时不能彻底超脱尘世的自我戏谑。词的上片是怀旧。起句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过去的时代,那是一个非常的岁月!辛的家乡济南在1128年就被金人侵占了。少时爷爷常带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并借机让他出外游览,以观察山川形势,希望能够有机会“投衅而起,以抒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爷爷虽有志未伸,但辛弃疾却在22岁时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入寇。由于敌后义军的牵制和南宋名将阻击,再加之金人内部的混乱,金军的罪恶目的未能实现,完颜亮也被部下所杀。一时间,义军风起云涌,声势盛大。辛弃疾毅然举起抗金旗帜,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参加了斗争。不久他与耿京的农民起义军合并,为掌书记,队伍很快发展到二十多万人。为了更有效地打击侵略者,次年,耿京派辛弃疾回祖国,商洽义军如何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并和正规部队配合作战问题。就在辛离开义军之后,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投降了敌人,义军很快溃散了。辛听到消息后,立即率领了一支五十多人的队伍,冲进敌营,将叛逆张安国捆绑起来,挟上马,顺利地脱离了敌人的魔掌,将张安国解到临安,处以死刑。这种机智勇敢的行动,使得辛弃疾名重一时,“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此后,他便在南宋治下任职了。上片四句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意义的战斗场面和情节,概括地反映了他少年时的这段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这两句很有气派,写出了少年辛弃疾抗敌爱国的英雄风彩。“拥万夫”指率领着上万人的队伍。“锦襜突骑”是穿着漂亮军服的精锐部队。“渡江初”意思是准备渡江。两句整体意思是说他青年时期举义旗组织起一支数万人的队伍。他率领着这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去投奔南宋朝廷。“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这两句写的是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娖”是整顿。“银胡䩮”是指银色的箭袋,这种箭袋可探测远处声响。据说,卧地忱空胡䩮,可以听到周围三十里外的人马踏地声响。“金仆姑”是箭名。据程千帆先生说,这场战斗就是辛弃疾投奔南宋朝廷时的一场战斗。战斗从夜间打响,一直打到第二天早上,义军才用“金仆姑”挡住敌人,脱开了敌人的追击。上片短短四句,极其明显地表现了义军声势之浩大,双方战斗之紧张,南归时场面之惊险。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激昂慷慨的爱国豪情。词的下片是伤今。起句作者又把人们从当年的戎马岁月带到今天凄凉闲处的难堪生活中来。“追往事,叹今吾”。人往往是感到某些失落后,才不期然地去追念往事的,而在追念往事时,常常会更加不满于今天的处境。辛弃疾到底感叹今天的什么呢?“春风不染白髭须。”1181年,辛弃疾被人诬告去职,回到江西上绕他事先买好的庄园里,过起了隐士生活。此时,他才四十二岁。在这里,他熬过了整整十八年。期间,虽曾一度出任官职,但时间很短。在这整整十八年内,他虽然从大自然山水田园中获得了对生命的些许安慰,然而眼看着时光逝去,两鬓已白,壮志未酬,心愿不了,这是使他抱恨终生的内心矛盾。所以,他渴望强劲的春风能够使他的髭须化白为黑,能够使他自己返老还童,再去驰骋疆场。然而时间无情,春风也不如人意。他将一篇篇治国安邦、驱敌平乱的奏章向朝廷呈上去,却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反响。闲的无聊,自己常把手中的,则是从邻家那里得来的种树书。此即“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之谓也。“万字平戎策”是指他曾向统治者上过许多抗金条陈。“东家”指邻家。“种树书”意思是指非关世事政道的闲书。下片伤今,那种凄凉之情,亦溢于言表。作者那么深情地追念“少年时事,”又那么感伤地写出今天的生活境遇,然而在题记中却说此词是“戏作”,这无异于给作品另加一味:仅从“戏作”二字看,作品所写全与作者心想无关,大有飘然世外之态;从词作内容看,这一方面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经历的自我戏谑,另一方面又可看作是作者对人道世事无可奈何的逆反心理的写照。此味妙极!酸甜苦辣俱全,使人整体观照起来,会有余韵袅袅之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译注】在天上愿作比翼双飞的鸟儿,在地上愿成为枝叶相连的绿树。比翼鸟:古代传说中的鸟,据说雌雄二鸟各有一目一翼,并在一起才能飞行。连理枝:不同根而枝干相连的两棵树,叫连理枝。【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男女间爱情的忠贞不渝或表达永远相爱的誓愿。[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愿白乐天的千古绝唱,成为千万对平等恩爱夫妻的生动写照!(刘革文、谢殿斌《人生关系纵横谈》)二、用以比喻二者(人或事物)不愿分开或密不可分。[例]毛泽东还说,我们同台湾,谁也离不开谁,就像《长恨歌》中所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蒋介石把枝连到美国,而美国却连根都会挖掉。(纪明《毛泽东、周恩来为祖国统一与台湾当局的交往》)
似蹙非蹙。红楼梦诗词鉴赏《赞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来到贾府,初次见到宝玉,贾母让他上前去见妹妹,宝玉早已看见了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见礼;归了座细看时,真是与众各别。接着写了上面这段赞语。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也是侯门后裔,如今他降落到一个扬州的盐政官。不过,“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林家支庶不盛,人丁衰落,对黛玉爱如“掌上明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便把独生女当男孩看待,给她请了一位家塾教师。黛玉自幼体弱,再加上母亲的早丧,童年生活便蒙上一层忧郁孤独的色彩。这里首句写黛玉的眉,如笼罩着一缕轻烟,却又似蹙非蹙。蹙:蹙额,眉头紧皱。罥(juan):挂。宝玉问黛玉后,知道她尚“无字”,便说:“我送妹妹一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次句写黛玉的目。达·芬奇云:“眼睛叫做心灵的窗子。”(《笔记》)顾恺之云:“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晋代俗语,即这个,指眼睛)“含情目”而“似喜非喜”,既表现了她的美,又表现出她“矜而不争”的态度。前句从美中暗示人的内心压抑,后句从美中暗示人的气质性格。如果为美而美,那就称不上“野鹤在鸡群”了。“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靥,面颊上的微涡,通称笑涡或酒涡。“晚花酣晕浅,平水笑涡轻”(洪咨夔);“偶回头,笑涡透脸,蝉影弄钗”(张翥)。在诗词中常用来形容人的美。这两句意谓:面靥含愁,别有一番妩媚;体弱多病,因而更增添了娇妍。再以“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静态和动态来形容黛玉的多愁多病。林黛玉的病和愁,有着那个时代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与宝玉初见,她“便吃一大惊,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则更肯定:“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此,“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也未见林黛玉有过什么病,有过什么愁。后来,“不料如今忽然来了个薛宝钗”,偏偏也有个晶莹灿烂的金锁,应了旧俗“金玉姻缘”之说。一天,宝玉、宝钗两个人正在房间相互品鉴那两件象征婚姻的金(锁)、玉,这时黛玉从外面走进来:“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明显地表示出不满。于是,猜疑、口角、忐忑、忧郁、愁苦,也就由此而生了。未久,那也有一个金麒麟、把“二哥哥”叫成“爱哥哥”的史大姑娘(湘云)也常来走动,这无异雪上加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第三十三回以前),这不能不说是黛玉愁病以至“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主要原因。正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林黛玉《咏菊》)。虽然,宝玉在梦中也不忘喊出:“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他在她面前更曾明白表示:除了别人说甚么金甚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而黛玉也常在心里默默地念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但是另方面,这个“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姑娘,仍时时惴惴不安,没有忘记她所处的境遇。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呵!“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林黛玉虽然不象贾宝玉那样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但她毕竟是出身侯门的金闺少女。她幼失怙恃,并没有失去养富尊荣的生活和地位。她的“诮语”、“雅谑”,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她的因“错”行了酒令(《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西厢记》“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被薛宝钗指出,“羞的满脸飞红”,无一不表明封建贵族之家给予她的熏陶、教养。再象姣花照水、弱不禁风的娇态,也只有在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身上出现时,才有着特定的积极意义。在彼时彼地,会有人以为美,并不奇怪。贾府上的焦大固然不会爱林妹妹。今天如果再来欣赏这种病态美,忘掉具体的历史环境,显然便有害无益了。结语仍写黛玉的精灵和美貌。比干:殷末纣王叔伯父(一说纣庶兄),官少师。传说纣王淫乱,比干犯颜强谏,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史记·宋微子世家》)窍,孔,洞。古称眼、耳、口、鼻为七窍。《庄子·应帝王》:“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心较比干多一窍”,说黛玉的心不止七窍,极写她的聪颖。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诸暨人。吴越之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使范蠡将美女西施,进于吴王夫差。相传西施心痛时,便皱起眉头。《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黛玉“眉尖若蹙”,宝玉送她表字“颦颦”,也暗取其意。这里是说:多病的黛玉美如西施——并且还胜过她。曹雪芹的这一段文字,着重写黛玉的美丽、聪慧过人和她的多愁多病,并未直写她的叛逆性格。宝玉对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美貌,有过迷醉,特别是有一次因要看金串而注视她那丰腴白嫩的手腕,发了呆。无怪黛玉对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但是,宝玉似乎没有过多地注意黛玉的美貌。她也不是那种“德、言、工、貌”式的佳人。他俩最后是在共同的道德观念下,完全站到一起来的。不正面接触黛玉性格的实质,只一味赞她的美貌,未尝不是这段文字的缺憾吧。
南朝·梁·吴均
与施从事书。南朝·梁·吴均故鄣县东三十五里2,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3。绿嶂百重4,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5,百臂相接。秋露为霜,青萝被径6。“风雨如晦,鸡鸣不已7。”信足荡累颐物8,悟衷散赏9。1施从事:作者友人,生平事迹不详。2故鄣县:时属吴郡,在今浙江省,作者故乡安吉县附近。3“绝壁”二句:悬崖绝壁直上青天,孤峰独秀高人云汉。干:冲犯。汉:天河。4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5企:同“跤”,行貌。6被:通“披”。7“风雨”二句:《诗经·郑风·风雨》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句。这里引用诗的前两句,用意却在诗的后两句。8“信足”句:这些山川景色完全能够荡涤人们的烦恼,养育万物。荡:荡涤。累:累赘。颐:养。9悟衷散赏:意为既可以醒悟衷肠,又可以随便观赏。衷:中,此指思想。散:闲散,随意。【析点】与其说这是吴均给友人的一封小简,不如说它是一篇出色的山水礼赞。短文寥寥数笔,却极富情趣。“绝壁干天,孤峰入汉”,写山之高峻;“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写山之深幽。且高且幽,相映成趣。这是从山本身入手,以高远的天汉与百转的清川作比衬,写山的静态美,是直接描写。“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分别写空中飞禽与地上行猿,这是离开山本身,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山的动态美,是间接描写。其实,山水本是无情物,无所谓美与不美,只有当人介入其中,才会产生情愫与美感。因此,短简最后很自然地由山及人,融情入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出了青山之美。联系“鸡鸣”一诗,实有邀施君一游之意。想必施从事读后,不会不暂脱俗念杂务,去山中一游吧?能在清纯奇丽的美景中荡涤烦愁,醒悟衷肠,倾听自然的心音,实为人生中一大赏心乐事
松柏本孤直。《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出处】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译注】松柏本来就是孤高直挺的,难以做出桃李那般媚人的容颜。【用法例释】一、用以赞美松柏挺拔兀立,孤高遒劲的形象和本性。[例]看着这些古柏,不由得记起李白那“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的诗句,你看,它们虽然已经枯亡,但骨头仍然昂然直指苍穹,哪里有半点桃李那种俯仰随人的可怜态?(黑瑛《岁寒见松柏》)二、用以比喻人正派刚直,没有奴颜媚骨或比喻性格孤傲耿直,不圆滑逢迎。[例1]雷鸿基,他的品性受到中国这种格言的影响:“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当他知道乌江工程局的任务是用可湿性炸药爆破疏浚航道,以便把“川盐”运到贵州去剥削云贵高原的少数民族人民的时候,他就气愤地掷下施工图纸,“挂冠”而去!(碧野《山高水长》)[例2]我还是头一回见到这么稳重而不苟言笑的男人,对初识的异性既不故作深沉,也不大献殷勤,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我心目中的男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储些《苦涩姻缘,我和他的亡妻争夺爱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士:读书人。弘毅:刚强而有毅力。读书人必须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担子沉重而路途遥远。《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例】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有他的传统的,那就是他对社会、对民族、对历史的责任感。古人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钟敬文《谈谈民俗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有的人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苟且偷生的人,虽生犹死;崇高伟大的人,虽死犹生。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例】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其实已经死了。想不朽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不朽的人,又有多少呢?赵云霄是不朽的,而且是真正伟大的不朽。她留给我们的是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高风亮节,信仰坚定,献身真理。(毛毛《不朽》)又作〔有的人怕死,但他活着的时候已经死了;有的人不畏死,在他死了以后仍然活着〕【例】有的人怕死,但他活着的时候已经死了,实际上是个“活死人”;有的人不畏死,在他死了以后仍然活着,被人视作“永远活着的人”。(田峰《华艺语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名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注释】选自《论语·子罕》第二十六章。匹夫:平民百姓。【赏析】孔子鼓励年轻人成才,但孔子也清醒地知道,一个人能否成才,有所作为,立志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帅也会被敌人夺去,可是却不能夺走一个普通百姓的志气。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立下志向、志向是否坚定,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他总结自己取得的成就时,将之归于年轻时就“有志于学”(《为政》篇),强调为学要“志于道”(《述而》篇)。孔子不仅自己志向坚定,还常常询问弟子的志向,勉励他们立志要弘大,更要坚定,因为志“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今天,这句话常用来表达一个人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理想,具有大无畏的精神,无论面对什么恶劣环境,甚至牺牲生命,也决不妥协、动摇和投降。
高适燕歌行。燕歌行—烽火狼烟中,我心怀家国天下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古代诗人经常会被以不同的标准来归类并称。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则是“小李杜”。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作品风格相近,因而被并称为“元白”。山水诗人谢灵运和他本家的另一位诗人谢朓并称为“大小谢”。高适和岑参擅长写边塞诗,并且都是此中翘楚,杜甫在诗中把他们俩并称为“高岑”。岑参的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广为流传。而高适最出名的一句诗大概就是《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了。《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近人赵熙称其为“高适诗中第一大篇”。在诗的序言中高适说明了这是一首和诗:“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这位张公指的是唐朝名将,时任幽州节度使的张守珪。唐朝诗人经常借汉朝之事来表达对本朝的看法,比如李颀的《古从军行》。这种现象十分正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谁敢妄自议论朝廷?苏东坡就因为在诗中表达了几句对王安石变法的不满,结果一场“乌台诗案”差点把他整死。因此,诗人在落笔之前都会好好掂量掂量,聪明人就不会直接对本朝事指指点点,来个迂回一点的比如借古讽今,或者指桑骂槐也行,总之就是不能被人抓到把柄。《燕歌行》的第一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其实是指,唐朝东北边境上燃起了狼烟,扬起了尘土,唐朝的将军离开了家,要去边境上与敌人作战。要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还得清楚其背景。高适对东北边塞的军事一直很关心,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立下了战功,仕途有所得意。之后,张守珪又逼迫平卢军出兵契丹,先胜后败。张守珪大概是怕上面责怪,报喜不报忧,隐瞒了败绩只上奏了战功。张守珪的一个幕僚为了拍马屁,写了一首《燕歌行》歌颂张守珪的军功。高适看了之后,有感而发,落笔写下了这一首同名诗。一般都认为高适写这首诗是为了讽刺张守珪,但确切来说,高适是对事不对人,就这件事发表了他的看法而已。诗的真正主旨,意在谴责将领得意忘形,骄傲轻敌,使得败绩连连,士兵和当地百姓都被殃及,身心受到了极大的痛苦。这种事自古有之,有些将军为了自己的仕途,不管士兵的生死,只会一味用蛮力。汉武帝时期,贰师将军李广利对大宛的一战就犯了类似的错误,不过错不全在李广利,汉武帝因李夫人的缘故急着给李广利弄个职位比较高的官当当,于是不管他是不是这块料,给他一批兵马就让他向玉门关出发了,结果头一次攻城输得很惨烈。可惜了那些死去的士兵,全都成了李广利加官晋爵的垫脚石了。自古男儿热血,常以保家卫国为己任。谁家出了一位比较厉害的将军,祖孙三代都会享受到他的荣耀,如汉朝大将霍去病,即便年纪轻轻就战死沙场,但因为他的赫赫战功,几千年后的今天,还是有不少他的忠实崇拜者。高适也觉得,男儿本就该骑马纵横天下,杀匈奴,保家国。若能一举获胜,将士们的士气也会随之高涨,豪气万千。然战争是无情的,胜利可以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谋划去换来,但失败往往会出人意料。若实力相差太大,失败还能接受,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今天败了未必明天不会成功。就怕有些将军只会寻欢作乐,到了要上场杀敌的时候,把全部的担子仍在士兵们身上。“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上下句就是个鲜明的对比,士兵们在战场奋勇厮杀,狂沙卷鲜血,将军们却在营帐里喝酒赏月,看美人翩翩起舞。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种极大的讽刺。三岁小孩都知道,一场仗能不能打赢,不能完全靠士兵,为什么卫青霍去病就能打胜仗李广利就不能?将军如何指挥,如何统筹,这在战场上都是十分关键的。就像高适诗中所写,将军贪生怕死躲在营中享乐,只让士兵去拼命,士兵们本身就憋了一肚子气,打仗时怎么可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不返回营帐先把这群胆小鬼解决了就已经很对得起他们了。战争打赢了,功劳大多是将军的,除非表现特别突出的士兵才能晋升。他们在边塞常年见不到家乡亲人,一旦上战场,很有可能今生再也无法回乡,“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他们家中的妻子正日思夜想,盼着他们回去,谁能料到是这样的结局呢?若将军和士兵能齐心协力,同仇敌忾,就像《诗经·王风·无衣》所唱的那样,“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虽败犹荣。所以在诗的结尾,高适感叹了一句:你没看见拼杀在战场有多惨烈,现在我还思念着用兵如神,爱护战士的李将军!这位李将军指的是西汉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李广出身戎马世家,祖上乃是秦朝大将军李信。在当时,李广是公认的勇将,一生不知打了多少胜仗,为时人敬佩。值得一提的是,李广为官清廉,爱兵如子,对受伤的士兵常常亲自慰问,关怀备至。因此士兵们都自愿跟随李广出生入死,士气十足。得将士们如此拥戴,他能立下那么多战功也就不奇怪了。可惜,几千年来能出多少个李广?不是谁都有李广那样的心胸和谋略的。烽火狼烟中,军行万里,黄沙吞血泪。
曹丕
燕歌行 曹丕。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燕歌行》是一首乐府诗,属《相和歌辞·平调曲》。据清人朱乾《乐府正义》说,《燕歌行》同《齐讴行》、《吴趋行》一样,诗题上冠以地名,主要是表示声音的地方特色。后世因曲调失传,就只用来描写各地的风土人情。“燕”为汉末魏初北方边域,地势偏远,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所写多为伤离恨别之情。这又与《齐讴行》、《吴趋行》的专写风土人情有所不同。曹丕这首《燕歌行》就是叙写思妇怨别之情的。它描写了一位深情女子对丈夫的深沉思念,笔触细腻委婉,语言流转清丽。它被公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具有很高的地位。起三句以时物起兴,先描绘出一幅萧瑟秋景图:秋风萧瑟,天气寒凉,草木凋零,白露为霜,群燕归飞,白鹄南翔。画面中点明了鲜明的时节特征,渗透出衰杀、苍白、凄凉的气氛,富有感染力地传递出主人公意念纷乱、身心俱寒的独特感受。草木摇落,时物凋零,隐隐唤起一种岁月飞逝、人生易老的感触,激起强烈的生命意识。尤其是,雁鹄南翔,木叶飘飞的纷乱迷离景色,更聊逗起一种意绪纷繁、岁月不居的失落感、迷惘感,油然触发起思君恋君的情思。接下三句便是承此意脉感发而来。“念君”二句想象夫君思归念人之情,揣度丈夫此时此刻,客游他乡,一定是在慊慊思归、怀念故乡吧?所谓“恋故乡”,就是思恋主人公自己。这里,明明是主人公在思恋客游他乡的夫君,情怀难寄,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以曲笔道来。以主人公自己声吻,假想远方夫君一定也在想念自己而思肠欲断,这就首先折射出了主人公情感上的依赖感、平衡感:自己朝思暮想的是一位忠于爱情的多情游子,而不是放荡不羁的浪荡公子。她的夫君是否“慊慊思归恋故乡呢”?不得而知。但她就是这样坚定不移地相信着的。惟其如此,她的思情才这样悠远深长,不可抑止。这就将诗意折深了一层。而在章法上,这一笔可谓平地波澜,平中寓奇,委婉曲折地把主人公悬想入痴、痴而入魔的一片思情充分表达出来。“君何淹留寄他方”,转回自己口吻。既然已深知夫君慊慊思归,怀念故乡,却又要发此疑问,显然是明知故问。问中涵濡着深深的爱恋和深深的怨恨,爱与恨交织在一起,在思妇胸中顿时激起狂涛巨澜,逐步把思想之情推向高潮。“贱妾”以下五句,接写自己境况,顾影自怜,不胜哀伤。她孤苦无依,独守空房,形影相吊,思君之情不敢一日稍忘。不知不觉,常常泪满衣裳。有时为了排遣郁闷,抚琴而歌,可是弹唱出来的都是哀怨悲苦的清高曲调,节拍短促,音律低沉,一如自己缠绵婉转的心曲,涓涓流淌。这里,“茕茕守空房”,极状思妇孤苦仃俜、郁郁寡欢的形象,令人顿生爱怜之心。而“思君不敢忘”,“敢”字用得传神,毫厘毕现地传达出她以思君恋君为精神支柱乃至生活依托的婉曲心态。生活上暂时“守空房”,似还可堪,精神上却是万万不能失落夫君的。这正是她缕缕情思脉脉迁延的生发之根。“援琴鸣弦”表现出主观理智上试图克制思情的努力,是一种排遣式的克制,希望琴声能够消弥烦恼,坦畅胸怀;而“短歌微吟”则昭示了这种努力的失败,实际情感浓烈沸郁,致使弹出的琴曲唱出的歌声,亦皆婉转低沉,绵绵无绝。曲未修,歌未歇,而心已碎,愁更浓。至此,思情纠葛已达高潮。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撞以及情感的最终“胜利”,极完满极充分地表达出了思妇的浓郁的感情。最后四句,化情为景,通过秋空夜月的描写,把主人公的情思景物化、淡远化。她停琴敛喉,抬眼望去,但见夜空澄澈,皎洁月光,酒满空床;渺远银河,渐渐西沉;牛郎织女,南北遥遥相望。这时,她仿佛忆起了古老的神话,想起了牵牛与织女一年一期的不幸遭遇,不由从心底发出了深沉的浩叹:“尔独何辜限河梁?”牛郎织女,你们是什么罪过啊,为什么被阻隔在银河南北,不能相会?诗人把主人公置放于月色空明之中,用凄凉、冷寂的氛围,烘托杳无际涯的意绪,深化绵绵无期的情思,使人在情景交融的缱绻氛围之中恍然一睹她的身影。她感叹牛郎织女,就是感叹夫君和自己。她把一腔绵绵思情,遥寄澄澈眇远的星空,化入漫漫无际的宇宙,任情在浩瀚浑渺之中徘徊、徜徉。深情婉转,蕴藉有味。至此结篇,情入杳渺,境入空蒙,使全诗呈现出澹淡隽永的况味,思情渺远,韵味无穷。此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汇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把主人公置放于秋天萧瑟凄凉的特定情境之中,她的一切情感活动,都与这一特定情境紧密相连,息息相通。是萧瑟秋风感发了她的情思,步步推衍,环环相生,把感情的波澜一浪一浪推向高潮;又是凄清秋月净化了她的情思,层层澹淡,丝丝牵引,把感情的寄托一缕一缕引入空旷。思妇的形象,思妇的情感,全都融化在一片秋景之中了。情的感发与景的描绘,水乳交融般地统一在一起,景语,亦是情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著书都为稻粱谋》出自哪里,《著书都为稻粱谋》什么意思,《著书都为稻粱谋》原文出处,《著书都为稻粱谋》赏析。
为稻粱谋。《著书都为稻粱谋》出自哪里,《著书都为稻粱谋》什么意思,《著书都为稻粱谋》原文出处,《著书都为稻粱谋》赏析。【出处】清·龚自珍《咏史》【鉴赏】读书人最害怕听到有关文字狱的事,明知写文章容易惹祸生事,奈何读书人一无所长,终日忙着写书,全都是为了谋生而已。清朝政府为压制汉人的反抗,屡兴文字狱,大举捕杀汉族的读书人。作者这首诗是描写自己在异族统治下的悲伤心事,也是借咏史来发抒对清廷统治的不满。“著书都为稻粱谋”一方面是表示读书人生活艰困,必须依赖写作维生;一方面是说明写书只是为了谋生,并无其他意义。这一句诗也可用来讽刺那些毫无理想志向却偏爱舞文弄墨的无耻文人。【原诗】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秦晋崤之战。《左传》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11)大事(12):将有西师(13)过轶(14)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15)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16)我掌其北门之管(17),若潜师(18)以来,国(19)可得也。”穆公(20)访(21)诸(22)蹇叔(23),蹇叔曰:“劳师(24)以袭远(25),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26)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27)而无所(28),必有悖心(29);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30)焉(31)。召孟明、西乞、白乙(32),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3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34),中寿,尔墓之木拱(35)矣(36)!”蹇叔之子与(37)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38)必于殽(39),殽有二陵(40)焉(41),其南陵,夏后皋(42)之墓也;其北陵,文王(43)之所辟(44)风雨也。必死是间(45),余收尔骨焉(46)。”秦师遂(47)东(48)。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49),左右(50)免胄(51)而下,超乘(52)者三百乘(53)。王孙满(54)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55)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56),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57),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58),遇之。以乘韦(59)先(60),牛十二犒师(61)。曰:“寡君(62)闻吾子(63)将(64)步师(65)出于敝邑(66),敢(67)犒从者(68)。不腆(69)敝邑,为从者之淹(70),居(71)则具(72)一日之积(73),行则备一夕之卫(74)。”且使遽(75)告于郑。郑穆公(76)使视客馆(77),则束载(78)、厉兵(79)、秣马(80)矣。使皇武子(81)辞(82)焉,曰:“吾子淹(83)久于敝邑,唯是脯(84)、资(85)、饩(86)、牵(87)竭(88)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89),犹秦之有具囿(90)也,吾子(91)取其麋鹿,以间(92)敝邑,若何(93)?”杞子奔(94)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95)也,攻之不克(96),围(97)之不继(98),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99)曰:“秦违蹇叔,而以(100)贪(101)勤民(102),天奉(103)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104)。纵敌患生,违天不祥(105),必伐秦师。”栾枝(106)曰:“未报秦施(107),而伐其师(108),其(109)为死君(110)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111),而伐吾同姓(11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113)?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114)兴(115)姜戎(116)。子(117)墨(118)衰绖(119),梁弘(120)御戎(121),莱驹(122)为右(123)。夏,四月,辛巳(124),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125)墨以葬文公(126)。晋于是始墨(127)。文嬴(128)请三帅(129),曰:“彼实构(130)吾二君(131),寡君(132)若得而食之不厌(133),君(134)何辱讨焉(135)。使归就戮(136)于秦,以逞(137)寡君之志,若何?”公许(138)之。先轸朝(139),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140)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141)诸(142)原(143),妇人(144)暂(145)而免(146)诸国(147),堕(148)军实(149)而长(150)寇雠(151),亡无日矣!”不顾(152)而唾(153)。公使阳处父(154)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155)左骖(156),以公命(157)赠孟明,孟明稽首(158)曰:“君之惠,不以累臣(159)衅鼓(160),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161)。若从君惠而免之(162),三年将拜君赐(163)。”秦伯(164)素服(165)郊次(166),乡(167)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168),孤(169)之罪也。”不替(170)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171)。”【注释】冬:鲁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冬天。晋文公: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卒:逝世。庚辰:古代以干支相配记日,这一天是鲁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十日。殡:停柩待葬。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晋君祖坟所在地,故停柩于此。绛:晋都城,故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棺木。卜偃:晋国掌管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太卜郭偃让诸大夫跪拜,接受君命。拜: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君:指刚去世的晋文公。(11)命:命令。(12)大事:战争之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3)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14)过轶:指越境而过,秦军袭郑必定要路过晋国。轶,超前跃过,后车超过前车。(15)杞子:秦大夫。鲁僖公三十年(前630),他和另外两位秦大夫逢孙、杨孙受穆公指派,戍守于郑。(16)使:使人,派人。(17)掌其北门之管:掌管郑国北门的钥匙。管,钥匙。(18)潜师:秘密派遣部队。(19)国:郑国。(20)穆公:秦穆公。(21)访:询问。(22)诸:兼词,“之于”。(23)蹇叔:秦国的老臣。(24)劳师:使军队劳苦跋涉。劳,使……疲劳。(25)袭远:偷袭远方的国家。(26)无乃:表示委婉语气的副词,恐怕,大概。(27)勤:劳苦。(28)无所:指无所得。所,着落。(29)悖心:叛离怨恨之心。(30)辞:推辞,谢绝,不接受。(31)焉:代词,指蹇叔的意见。(32)孟明、西乞、白乙:均为秦国名将。古人常以名与字并称,孟明、西乞、白乙皆是他们的字。孟明,秦贤相百里奚之子,名视。西乞,名术。白乙,名丙。(33)孟子:孟明视。(34)何知:知何?宾语前置。(35)拱:两手合抱,指树木长得很粗。(36)“中寿”两句:秦穆公骂蹇叔老而不死,早就该死了。因蹇叔以哭送师,穆公以为不吉利,故咒之。中寿,次于上寿为中寿,说法不一,指中等寿命。(37)与(yù):参加,动词。(38)御师:阻击秦国的军队。御,抵抗,阻击。(39)殽:通“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六十里,地势险峻。(40)二陵:两座高大的山冈,崤山的两座主峰。(41)焉:句末语气词。南陵即西崤山,北陵即东崤山,其间相距35里。(42)夏后皋:夏天子皋,夏桀的祖父。后,君王。(43)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的父亲。殷时诸侯,居于岐山之下,受到诸侯的拥护,曾被纣王囚于羑里。后获释,为西方诸侯之长,称西伯。(44)辟:同“避”,躲避。(45)是间:这中间。(46)焉:兼词,于此,在那里。(47)遂:副词,就。(48)东:用作动词,向东进发。(49)周北门:周都洛邑(洛阳)的北门。(50)左右:战车左右的武士。(51)免胄:摘下头盔,下车步行,以示对周王的尊重。胄,头盔。(52)超乘:一跃而登车。刚一下车就又跳上去,这是轻狂无礼的举动。(53)乘:兵车,一车上3人,车后步兵72人。(54)王孙满:周襄王的孙子。(55)轻:轻佻,不庄重,指跳跃上车。(56)脱:疏忽,随便,指军纪涣散。(57)滑:姬姓小国,在今河南滑县。(58)市于周:到周的都城(洛阳)做买卖。市,做买卖。(59)乘(shèng)韦:四张牛皮。古代一辆兵车叫一乘,每乘四匹马驾车,所以乘代指“四”。韦,熟牛皮。(60)先:先送。先送去四张熟牛皮,随后送去十二头牛。古人送礼,先轻后重。(61)犒师:犒劳秦军。(62)寡君:对郑国国君的谦称。(63)吾子:对秦帅的尊称。(64)将:率领。(65)步师:行军。(66)敝邑:郑商人弦高对本国(郑国)的谦称。(67)敢:谦辞,冒昧的意思。(68)从者:跟随秦帅的人。(69)腆:丰厚,富饶。(70)淹:停留。(71)居:居留郑地。(72)具:准备。(73)积:指每天食用的东西。(74)卫:保卫。(75)遽:原指传车,即驿站的车,引申为立即、马上。(76)郑穆公:名兰。(77)客馆:招待外宾的住所。(78)束载:捆束行装。(79)厉兵:磨砺兵器。(80)秣马:喂饱战马。(81)皇武子:郑大夫。(82)辞:辞谢,下逐客令,指要杞子等人离开。(83)淹:久留,滞留。(84)脯:干肉。(85)资:通“粢”,这里指干粮。(86)饩(xì):已杀的牲畜。(87)牵:活着的牛羊等牲畜。(88)竭:尽。(89)原圃:猎苑名,郑国的狩猎之地,在今河南中牟西北。(90)具囿:猎苑名,秦国的狩猎之地,在今陕西凤翔。(91)吾子:你们。(92)间:通“闲”,闲暇,休息。(93)若何:怎么样。(94)奔:逃往。(95)冀:希望。(96)克:攻克,战胜。(97)围:包围。(98)继:后继之师,增援的军队。(99)原轸:即先轸,晋大夫。因其封邑于原,所以又称原轸。(100)以:因为。(101)贪:贪心。(102)勤民:使百姓劳苦,指让军队远征郑国。(103)奉:给予,送。(104)纵:放纵,放跑。(105)不祥:不善,不吉。(106)栾枝:晋大夫。(107)秦施:秦国的恩惠。指晋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得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国即君位。(108)伐其师:攻打秦国的军队。(109)其:副词,表反诘,难道。(110)死君:此时晋文公已死,但还未安葬,故称。君,此指晋文公。(111)吾丧:这时晋文公刚死不久,还没有下葬。(112)同姓:指滑国。滑、郑与晋都是姬姓国,所以这样说。(113)何施之为:还说什么报答呢?(114)遽:骤然,急忙。(115)兴:征调。(116)姜戎:晋国北境的小部族,一向为秦所逐,所以愿为晋出力。(117)子:指晋文公之子襄公,因文公未葬,襄公尚未继位,故称子。(118)墨:动词,染黑。(119)衰绖(cuīdié):一种丧服。衰,白色丧服。绖,穿孝服时的麻腰带。行军时穿孝服显得不吉利,于是把丧服染成黑色。(120)梁弘:晋将领。(121)御戎:驾战车。(122)莱驹:晋将领。(123)为右:为车右,与国君同车,居右方持戈盾保卫君王。(124)辛巳:十三日。(125)遂:于是。(126)墨以葬文公:穿着染黑的丧服为晋文公举行了葬礼。(127)始墨:开始形成穿黑色丧服的习俗。(128)文赢:晋文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女儿,晋襄公的嫡母。(129)请三帅:请求释放被俘的秦国三帅。(130)构:使……结怨。(131)二君:秦君和晋君。(132)寡君:称秦穆公。(133)不厌:不满足。(134)君:您,指晋襄公。(135)何辱讨焉:何必屈尊去处罚他们呢?(136)戮:杀。放他们回国被秦杀死。(137)逞:使……满足。(138)许:答应。(139)朝:臣子见君主。(140)舍:同“赦”,释放。(141)拘:擒。(142)诸:兼词,“之于”。(143)原:野外,这里指战场。(144)妇人:指文嬴,此为怒极时的称呼。(145)暂:仓促之间。(146)免:赦免。(147)国:朝廷,都城。(148)堕(huī):同“隳”,损害,毁坏。(149)军实:军队的战果,这里指俘获的秦将。(150)长:助长。(151)寇雠:敌人,仇敌,指秦。(152)不顾:不回头。(153)唾:吐唾沫。(154)阳处父:晋大夫,又称阳子。(155)释:解开。(156)左骖:车子左边的马。(157)公命:晋襄公的名义。(158)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159)累臣:被囚禁的臣子,孟明自称。累,同“缧”,捆绑犯人的绳子。(160)衅鼓:本指杀牲畜或以血涂鼓的仪式,此处代指杀掉自己。(161)死且不朽:身虽死,但这大恩是不会忘记的。(162)若从君惠而免之:我们的君王倘使尊重晋君的好意而同样赦免我们。(163)拜君赐:拜领晋君的恩赐,言外之意是将来复仇。(164)秦伯:指秦穆公。(165)素服:因秦军战败,故穿丧服,以示哀悼。素,白色。(166)郊次:在郊外等待。(167)乡:同“向”,面对。(168)二三子:诸位。(169)孤:侯王自称。(170)替:废弃,撤换。(171)不以一眚掩大德:不因为有一个小错误便抹杀其大成就。眚(shěng),本指眼病,引申为小毛病、过失。【译文】鲁僖公三十二年的冬天,晋文公去世。庚辰这一天,晋国把晋文公的棺材停放在曲沃择日安葬;护送棺柩的队伍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就响起了像牛叫一样的声音。卜偃让大夫们行跪拜礼,说:“君王命令我们准备打仗:将有西方的军队经过我国领土;我军攻击他们,必定能取得重大胜利。”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地发兵前来偷袭,郑国就可以拿下。”秦穆公向蹇叔咨询这件事,蹇叔说:“让军队劳苦跋涉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是我从没听说过的事。我们军队劳苦精疲力竭,而远方的郑国君主却早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我军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大军辛苦远征而没有收获,军中将士必定会有怨恨叛离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人不知!”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召来大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命令他们统率大军从国都东门外出发。蹇叔哭着说:“孟明啊!我只能看到军队出发而不能看到它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懂得什么?你要是只活到中寿的年纪,那你坟墓上的树木早就长到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征的队伍,他哭着为儿子送行,说:“晋国人必定在殽山狙击我军,殽山有两座山冈,那南面的山冈,是夏天子皋的坟墓所在啊;那北面的山冈,是周文王躲避风雨的地方啊。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冈之间,我在那里收你的尸骨吧。”秦国的军队接着就向东进发了。鲁僖公三十三年春,秦军路过周都城的北门,战车左右的武士脱下头盔下车步行,不久,又跳上车,这样过去的兵车竟多达三百辆。周王的孙子满年纪还小,看到秦军这种表现,就对周王说:“秦军轻狂而无礼,一定要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秦军到了滑国,恰好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做买卖,路上遇到秦军。弦高先送秦师四张熟牛皮,又送去十二头牛犒劳秦军。说:“我国国君听说您将行军经过我国,派我来冒昧地犒劳您的部下。敝国虽不富有,但为您部下的居留,住一天,就备办一天的军需给养,要走,就做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说完便暗地派人驾着驿车飞快地给郑国送信。郑穆公接报后就派人去查看杞子等人住的地方,原来秦军已经捆好行装、磨好武器、喂足马匹了。郑穆公派皇武子向他们下逐客令,说:“你们久居敝国,因此吃的东西快完了。听说你们将要开拔,我们郑国有个牧场园囿,就像秦国有个狩猎之地一样,你们诸位可以自去猎取那里的麋鹿带走,以便让敝国松口气,怎么样?”杞子知道事已败露,就逃往齐国,逢孙、杨孙逃奔宋国。主帅百里孟明说:“郑国有防备了,我们没有获胜的希望了,攻打它不一定取胜,围困它又没有后援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秦军灭了滑国,就回秦国去了。晋国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愿,却因贪心而使百姓劳苦,这正是老天送给晋国机会。良机不可放失,敌人不可放过。放过了敌人就埋下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我们必须趁机截击秦军。”栾枝说:“还没有报答秦国资助的恩惠,就去拦击秦的军队,难道心中还有去世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国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国家,秦国就是无礼,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日放纵敌人,会留下几代的祸患。考虑到子孙利益,可说正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颁布命令,立刻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丧服都染成黑色,让大将梁弘驾战车,莱驹为车右警卫。夏历四月十三日,晋军在殽山打败秦军,俘虏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归。于是穿着黑色的丧服给晋文公举行葬礼。晋国从此开始就以黑色为丧服。文嬴替三帅请求说:“他们确实离间了我们秦晋二君的关系,秦国国君如果抓到他们,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呢!您何必屈尊去处罚他们呢?让他们回秦国受刑,以满足秦君的意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时,问及秦国俘虏。晋襄公说:“太夫人替他们说情,我已经放走他们了。”先轸发怒说:“将士们竭尽全力在战场上将他们活捉,一个妇人仓促间几句谎话就把他们从都城放走,这样任意毁坏战果就会助长敌人的气焰,亡国的日子没有几天了!”说完不顾规矩礼貌就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追到黄河边,孟明等已登船离岸了。阳处父解开大车左边的马,假托襄公的名义要赠给孟明,孟明叩头说:“贵国君王的恩惠,是不拿我们这些被俘虏的臣子杀了取血祭鼓,让我们回国受刑;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我们虽死也不忘你们国君的大恩。假如托贵国君王的福而赦免我们,那么三年后我们将来拜谢你们国君的恩赐。”秦穆公穿着白色的丧服在郊外等候,他对着溃败回来的军队哭道:“我不听蹇叔的劝谏,以致诸位受辱了,这是我的罪过啊。”穆公没有撤换孟明的职务。连声道:“这是我的过错呀,大夫们有什么罪呢?况且我也不能因为一点过错就抹杀你们的大功啊。”
前度刘郎今又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出处】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译注】种桃的道士到哪儿去了呢?以前来过的我今天又来重游了。种桃道士:喻指当初贬黜刘禹锡等人的当权者。前度刘郎:刘禹锡一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原来的人有的不知去向,有的又回来了,或形容昔日故人又重返故地或再聚一堂。[例]一年过去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同月,同日,我们十二个老朋友,围坐在丰泽园的一张大圆桌上,祝贺靖华同志八十周岁诞辰,为茅盾同志八十诞辰补贺。(臧克家《抬头看手迹低头思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