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文《出师表》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诸葛亮出师表。诸葛亮文《出师表》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愿,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测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据涵芬楼影印宋本《三国志》)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有两篇章表之文脍炙人口,并传不衰,那就是蜀汉诸葛亮的《出师表》和稍后李密的《陈情表》。从文学角度看,两表都是情恳辞切、感人至深的名文,堪称双璧,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看,《出师表》所见之事尤大,所明之理尤深,具有更高的史学价值。诸葛亮的这篇表始见于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原本无题,后来萧统《文选》收录时加上了现在的题目。自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始终以辅佐刘备完成统一大业为己任。赤壁一战(208),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刘备得据荆州,旋又取得了益州(四川全境及陕西、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遂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蜀国的形势是不错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攻杀关羽于章乡,占领了荆州。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次年大举伐吴,而彝陵一战(222)刘备病死于白帝城,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要求他辅佐嗣子刘禅“终定大业”,诸葛亮也表示“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此后数年间,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对外结交东吴,巩固与孙权的联盟关系对内修明政治,加强军备,平定叛乱,为攻伐中原作准备。自建兴五年(227)直至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病死前,他曾率兵六出祁山与曹魏交战,均无功而回。本表就是他在建兴五年首次攻魏前给后主刘禅上的一道奏疏。全文从内容看,可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后主的嘱咐的规劝,后半部分(自“臣本布衣”至文末)叙述自己的生平与抱负,表明此行夺取胜利的决心。两部分统一在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大业这个基本立意之下,具有深密的内在联系。对刘禅的嘱咐着重在三个方面,即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文章起笔就指明了蜀国当时面临的形势,语重而心长“……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现实的清醒估计,目的自然是引起后主的警惕和自勉。彝陵战后,蜀国元气大伤。虽经数年的励精图治,仍未能根本改变蜀国地处僻远、国力贫弱的劣势,而诸葛亮的伐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试图改变强弱对比的一种努力。蜀后主刘禅是一个暗弱无能的皇帝。“扶不起的刘阿斗”的俗谚流传迄今自非无据。从诸葛亮的表文中也可以见出,他胸无大志,堵塞言路;他法度不明,赏罚欠公;他宠信内臣,疏远忠良。诸葛亮的规劝针对性很强。表文一开头就指明了蜀国形势的危急,固然是为了激发后主自励之志,打消他的苟安之念,同时也是为了反跌出“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这个宝贵的有利因素。此外,表文开头一段接连三次提及“先帝”,指出刘备的事业、恩泽、遗范都还在影响、支配朝廷中的“忠志之士”,这就说明:形势虽然危急,国家却大有希望!关键在于君主能否虚心纳谏、“开张圣听”、“恢弘志士之气”。诸葛亮把广开言路这一条提到关系国家安危的高度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确实很有说服力。在文章的第二段里,诸葛亮特别指出“内外异法”、赏罚不公的弊端,要求后主对侍臣(内)和官员(外)一视同仁。“法治”是诸葛亮为政的根本,执法公平是他一贯的主张和实践,所以,他“刑政虽峻而[百姓]无怨”(《三国志·诸葛亮传》)。后主的“偏私”导致“内外异法”,干扰、破坏了诸葛亮的政治主张,所以他特别慎重地提出。在以下几节里,文章作者着重向后主谈了“亲贤臣、远小人”的问题。他向后主推举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一批“贞亮死节之臣”,要求后主亲近、信任他们。他并且以“先汉所以兴隆”“后汉所以倾颓”的历史经验教训来提醒后主,把这个问题提到国运安危所系的高度来加以强调。东汉桓、灵之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宦官当道而直臣蒙冤;诸葛亮对这个历史教训痛切的陈述,对同样宠信宦官(黄皓等辈)的后主来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诸葛亮对后主的嘱咐,虽然从三个方面陈述,其实彼此关联,核心是亲贤远佞,也就是施政依靠谁、拒斥谁的问题。只有真正做到广开言路、赏罚分明,才能实现“亲贤远佞”这个目标。这一点不仅是政治清明的基本前提,也是诸葛亮出师前稳定后方的基本要求。文章的第二部分转向自诉生平及抱负。从自己早年的志向说到受刘备知遇的经过,一直述及此后二十一年间自己承担的重任,概括了大半生的经历。这一段叙述的必要性在于:它充分表白了作者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报效之诚,既可证明以上的种种建议出自肺腑,使刘禅不致产生任何误解;又可为下文陈说“出师”的动机和原因作一铺垫。可以说,这一席话“形”散而“神”聚,思路甚密,此其一;其次,从“先帝”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遗德中给刘禅树立了一个效法的榜样,从而加强了前面嘱咐和规箴的说服力量,用心良苦而措词得体。文章最后围绕“讨贼兴复”这个中心,一方面表白了自己无限忠诚和志在必得的决心:“不效则治臣之罪”,可见其责己之严;另一方面对其他人也各有托付:“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再次回应上文并强调了继承“先帝”遗志、完成统一大业这个基本立意,使文章上下贯通,主脉清晰。而结末数语,一片真情流露于顾盼之间,千载之下令人读之仍不能不深受感动。刘勰论章表文体有“表以陈请”之说。他对《出师表》的评价很高,说是“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志尽”是说情意恳挚,一片赤诚;“文畅”是说文辞畅达、气势充沛。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此表足以当之。章表之文是上达“圣听”的,目的是要君主采纳有关的建议,听取有关的“谠言”。这就不仅需要晓之以理,还往往需要动之以情。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除了是“君臣”这样一层而外,还义兼父子(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并要求刘禅“事之为父”——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后主对诸葛亮固然十分倚重,“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但他又是个暗弱昏庸、胸无大志的君主。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出师表》的格调、语气有别于一般的章表奏疏之文;为什么作者对受表者那样苦口婆心、叮咛周至;为什么表中屡屡提到“先帝”知遇并再三表白自己对“先帝”的追思和感念。唯其关系不同寻常,作者才敢于开诚布公,不避嫌疑;唯其感情深挚、出自至性,作者才能够不假修饰、坦诚而言而收“不求自工”的表达效果。章表之作,重在务实。当然,这并不排斥文采,却不以巧言浮词为美。诸葛亮的这篇章表所见之事大,所明之理深,所披之情真,所以文辞质朴,而益彰其事大、理深、情真。刘勰以孔融《荐祢衡表》与之相提并论,认为两表虽“华实异旨(前者辞采华美而后者文辞朴实),并表之美也”。不愧为大家风范的评论。苏轼认为《出师表》写得“简而且尽”(言简而意尽),是跟他对“辞达”的推崇相一致的,也是很有见地的品评。至于当时有人批评此表“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则未免是胶柱鼓瑟之论了。
清·谭嗣同
潼关谭嗣同。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诗人一八八二年春从浏阳动身,秋天,路经潼关,到达甘肃兰州他父亲的任所。这首诗就是诗人赴兰州途中经潼关时所作。潼关,在陕西省潼关县,关城雄踞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形势十分险要。古往今来,有多少歌咏潼关的诗,可是,在当时年仅十八岁的青年诗人笔下的这首诗则气势不凡,体现了诗人的诗风特点。谭氏的诗风粗犷雄浑、豪迈遒劲,是狂飙式的。内心所郁积的忧愤苦闷在诗人胸中挣扎欲出,表现在诗中则成为一种高昂的呼喊,悲壮而苍凉,具有特别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诗的开篇就气势不凡,题目是“潼关”,但开篇并不直接写潼关,而是写“高云”、“秋风”,为更好地写潼关打下铺垫,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从古到今高云簇城,托出了潼关关城雄踞高山山腰的景观。第二句又通过写秋风再次突出潼关的险要,因为关城地势高,秋风才会疾速凶猛以致吹散马蹄声,只听见风的呼号。这里无一字直写潼关,但却处处突出潼关的险峻地势。三、四两句进一步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把潼关写活了。黄河奔流在广阔的原野上还嫌受拘束;山脉进入潼关以后,所有的山峦都突兀高峻,不再有平缓的山势,下知道什么是平坦了。在这里,诗人把写景和言志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寄托了诗人的远大抱负。这后句语意双关,表现了诗人如大河一样奔泻千里的雄心,如高山一样,阔大、奇拔的壮志。这首诗景色壮阔,寓情于景,语言自然、朴素,感情真挚。整个诗象一股狂飙,散发着一股粗犷的雄风。用词极为准确、生动、形象,豪迈遒劲,读后使人振奋,艺术感染力极强。
蝶恋花
蝶恋花柳永。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①?拟把疏狂图一醉②,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注释】①会:理会。②拟把:打算。【译文】我伫立高楼迎看细细春风,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知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本想任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毫无兴味。我渐渐消瘦衣带宽松也不后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评点】本篇写春夜怀人,描绘了一幅迷蒙凄楚的黄昏高楼望远图,景中含情,表现了怀念的深情。词的下片直抒胸臆,抒写了为心上人死而无悔的坚贞执著的心怀。结尾二句得到王国维的高度评价。王用以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第二境界,即献身精神,王国维说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宝三载(744)李白因受权贵排挤而被放出京。两年之后,告别东鲁,南游吴越,行前作此诗,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全诗驰骋想像,助以夸张,通过梦游仙境的描绘抒发现实感慨。陈沆《诗比兴笺》认为“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深中肯綮。发端以瀛洲衬托天姥,迅速进入主题。以下先以“连天向天横”总写天姥,接着兼用夸张对比手法,突出其“拔五岳”、“掩赤城”、压天台的磅礴气势。说天姥“拔五岳”、“掩赤城”,已嫌其夸。用“四万八千丈”拔高天台,又让它拜倒在天姥脚下,更嫌其夸。天姥、五岳、赤城、天台,都非幻想世界的事物,而是祖国名山,有目共睹,不宜夸张失实。作者注意到这一点,所以不说天姥之高可“拔”、可“掩”,而说其“势”可“拔”、可“掩”;不说天台已“倒”,而说“欲倒”。用“势”、用“欲”极见匠心。更其巧妙的是:如此描状,其根据不是亲眼所见,而是“越人”讲述。拈出“越人语”三字,便获得了夸张、渲染的极大自由;而经过夸张、渲染的天姥又引起畅游的梦想,于是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转入奇幻莫测的梦游世界。自“飞度镜湖月”至“空中闻天鸡”写“一夜”之间的经历,行动轻灵,光景明丽。“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写一日游历,奇境层出,应接不暇,恍忽迷离,不觉“已暝”。自“熊咆龙吟”至“丘峦崩摧”,写入夜以后出现的恐怖景象,为“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酝酿气氛。这几句,可与《楚辞·招魂》“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共读。天界入口处,虎豹把守,很难接近。仙界入口处,熊咆龙吟,也不易闯入。“青冥浩荡不见底”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写“洞天”中所见:“日月照耀金银台”,何等辉煌!“虎鼓瑟兮鸾回车”,又令人惊惧。随之以“怳惊起而长嗟”结束梦游,回到现实。联想诗人供奉翰林的遭遇,则“洞天”内外种种幻象的现实根据和象征意蕴,便不难领悟。末段因梦而悟,归到“留别”,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结,表现了绝意仕途、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反抗精神和高尚情操。全诗波澜迭起,夭矫离奇,不可方物。韵脚的变换与四、五、七言句式、骚体句式、散文句式的错综运用,又强化了天风海涛般的气势和自由奔放的激情。与《蜀道难》同为代表李白独特艺术风格的歌行体杰作。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处】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译注】沉船的旁边千帆驶过,枯树的前头万木争春。病树:枯树。万木春:各种树木欣欣向荣,一片春色。【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千帆竞渡,万木争春的景色,或形容欣欣向荣,春意盎然。[例]忽而忆起刘禹锡所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实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都在为各自的事情而忙碌。(唐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二、用以比喻旧有的、落后的事物或人衰败消亡,而新生的、先进的事物或人茁壮成长,蓬勃发展。[例]他说:“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尽管还保持着庞大的架子,但是他们的内部已经腐朽。正像中国古诗所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枯树一般的帝国主义,他们的寿命不会很长了。全世界革命人民的队伍,有如千帆过海,浩浩荡荡。全世界人民的革命事业,有如万木逢春,欣欣向荣。”(周红兴、李如鸾《周总理与诗歌》)三、用以比喻落后的事物或人阻挡不了新生事物或新兴力量的发展壮大。[例]而违反科学、违反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任何东西,归根结底,阻挡不了人民的觉醒,它们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反动宗教法庭的种种野蛮迫害,并没有能阻止“日心说”的传播,也没有能改变血液循环的客观事实。(张贻明、吴曼华《成功之路》)四、用以比喻个别的、局部的停滞落后现象无碍于整体或者全局的向前发展。[例]我们社会中确有阴暗的角落、腐败的现象,面对这些丑恶现象,年轻人感到压抑和愤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要由压抑而意志消沉,不可因愤懑而失去理智。古诗有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年轻人,超越时下的“沉舟”和“病树”,成为竞发的征帆和迎春的秀木!(戴海《人生箴言录》)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语出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承上景物描写,又转新境,意思是:在浓重的稻花香中,人人畅说今年是个丰收之年,一片青蛙的欢叫声,似乎也在为丰收而欢欣鼓舞。这是一首描写农村夏夜幽美景色的词。作者通过浓馥的稻香和喜人的蛙声,表现出自己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笔调轻快,摹写逼真,具有乡土气息。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词来表达丰收的喜悦情怀。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语出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承上景物描写,又转新境,意思是:在浓重的稻花香中,人人畅说今年是个丰收之年,一片青蛙的欢叫声,似乎也在为丰收而欢欣鼓舞。这是一首描写农村夏夜幽美景色的词。作者通过浓馥的稻香和喜人的蛙声,表现出自己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笔调轻快,摹写逼真,具有乡土气息。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词来表达丰收的喜悦情怀。例如①因此,我十分欣赏宋人词篇里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论意境之美,是不消说的了,单是选取“丰年听蛙”的角度,就实在耐人寻味不已……(摘自熊述隆《蛙声赋》)②辛弃疾有首词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以此来形容丘县农民漫画创作的发展再贴切不过了。(摘自彭占魁等《农民漫画家陈跛子和“青蛙”小组》)③南海人爱香,实非癖好。芝兰之室以香夺人,山海之珍因香养口。“宝马雕车香满路”,“稻花香里说丰年”。香的反对者,上下古今,估摸无几。(摘自陈伯坚《说香》)④“稻花香里说丰年”。在那片田野上,土地曾经的贫瘠已成为历史。金黄的稻浪,歌唱着农民的小康生活,歌唱着国土资源卫士对人民的忠诚,对土地的热爱。(摘自黄云清等《金黄的旋律》)⑤每天放学回家吃过晚饭后,我要么是坐在月光下,听大人教唱“月光光,水光光,照得姐姐洗衣裳……”之类的儿歌;要么坐在门前,独自享受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乐趣。(摘自康美权《五月听蛙鸣》)
《力拔山兮气盖世》出自哪里,《力拔山兮气盖世》什么意思,《力拔山兮气盖世》原文出处,《力拔山兮气盖世》赏析。
力拔山兮气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出自哪里,《力拔山兮气盖世》什么意思,《力拔山兮气盖世》原文出处,《力拔山兮气盖世》赏析。【出处】秦·项羽《垓下歌》【鉴赏】我的力量可以拔起一整座的山!我的气魄可以压倒全世界的人!“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一代豪杰项羽,在垓下被围时所唱的第一句悲歌。力可以拔山,气足以盖世,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现今常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来形容一个人气势雄伟,威猛过人。【原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哪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什么意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原文出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赏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哪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什么意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原文出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赏析。【出处】唐·王维《山居秋暝》【鉴赏】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山上的松林;清冷的泉水,轻轻地流过静默的溪石。山中的夜晚,有明月青松,有流泉青石,闲静幽美,恬淡宜人。【原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生卒】:1619—1692
【介绍】:
明末清初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字而农,号薑斋衡阳(今属湖南)人。因居衡阳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1648年,清军进入湖南,他在衡山组织义军,阻击清兵南下。失败后,到广东肇庆,由瞿式耜荐举,任南明桂王政权的行人司行人小吏。因以反对王化澄被迫害,经人营救脱险。桂林陷落,式耜殉难,他隐遁在湘西,伏居瑶洞,刻苦研究,勤恳著述40年,“完发以终”。他的著作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主要哲学著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俟解》、《黄书》和《噩梦》等。
王夫之。【生卒】:1619—1692【介绍】:明末清初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字而农,号薑斋衡阳(今属湖南)人。因居衡阳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1648年,清军进入湖南,他在衡山组织义军,阻击清兵南下。失败后,到广东肇庆,由瞿式耜荐举,任南明桂王政权的行人司行人小吏。因以反对王化澄被迫害,经人营救脱险。桂林陷落,式耜殉难,他隐遁在湘西,伏居瑶洞,刻苦研究,勤恳著述40年,“完发以终”。他的著作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主要哲学著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俟解》、《黄书》和《噩梦》等。王夫之学识渊博,对中国学术思想做过精深研究,有独到见解。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气”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原。他说:“太虚即气,絪缊之本体”(《张子正蒙注》卷一)。“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同上)。宇宙间除了“气”以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气”是唯一绝对的存在。在他看来,“气”是不断变化的,但有聚散的不同。指出“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其聚而出为人物则形,散而入于太虚则不形”(同上)。这是说,“气”聚则明显,就是有形;“气”散则幽隐,就是不形。“气”的“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散而归于太虚,复其絪缊之本体,非消灭也。聚而为庶物之生,自絪缊之常性,非幻成也。”(同上)认为“气”有形态的变化,“气”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增不减。他继承和发展了张载气本体论思想,反对朱熹把“理”看作是万物的本原。说“气者,理之所依也,气盛则理达。”(《思问录·内篇》)认为“理”依赖于“气”,无“气”也就无“理”,“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理”在“气”中,“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同上),肯定“气”是根本的,离“气”则无“理”,“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张子正蒙注》卷五)“气”是本体,“理”是规律。驳斥了程朱的“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理学。在“道”与“器”的关系上,认为“器”是根本的,“天下唯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周易外传》卷五)所谓“器”,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道”,就是事物的道理和规律。“道者,天地人物之道理。”(《张子正蒙注》卷一)认为世界上只有“器”是唯一的存在,“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周易外传》卷二)就是说,“道”属于“器”的,“无其器则无其道”,这是唯物主义观点。还提出“分一为二”和“合二以一”的辩证法思想。说“一气之中,二端既肇,摩之荡之,而变化无穷。”(《张子正蒙注》卷一)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的根源,都用阴阳二端的摩荡、交感的作用加以解释和说明。并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分一为二”,即统一物分为两个部分。矛盾双方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相依存而不可分离,“合二以一”。指出“合二以一者,既分一为二之所固有矣。”(《周易外传》卷五)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说“两端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也。”(《思问录·内篇》)又说:“非有一,则无两也。”(《张子正蒙注》卷一)没有统一性,则不能构成矛盾。他既强调“分一为二”,又强调“合二以一”。这种辩证法的思想,实为超过前人之创见。还论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说“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思问录·外篇》)“静也,动之静也。”“废然之静,则是息矣。”(《思问录·内篇》)静止是运动的一种形式,不是绝对的静止,也在运动。运动则是太虚所固有的属性,是永恒的,绝对的。在肯定事物是永恒运动的同时,又提出“天地之化日新”的观点,认为宇宙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思问录·外篇》)认为“日新之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推故致新。如果“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消,亦槁而死。”(同上)在认识论上提出“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的思想,肯定“能”是“所”的反映,“能”必须符合“所”,也就是说,人的主观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还批驳了朱熹的“知先行后”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主张“行”是基础,只有通过“行”,才能获得“知”,“由行而行则知之”,“由知而知所行”(《读四书大全说》),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还强调“理势合一”的历史观,认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势之所趋”,“理”之必然。肯定历史是进化的,有规律的。王夫之一生坚持唯物主义战斗精神。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和文学。但其主要贡献还是哲学,把古代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到高峰。他的思想,对后来唯物主义发展有很大影响。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刘禹锡·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注释】1.迁客:遭受贬谪客居他乡的人。2.淘、漉:过滤。【串译】不要说流言飞语如同恶流浊浪一样深,不要说被贬谪之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不能翻身。淘金要千万遍地淘洗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赏读提示】作者屡遭贬谪,坎坷备历,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诗句通过具体形象,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坚信被谗言所害的人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洗清罪名。后两句也可以用来比喻做学问要精心筛选,去其糟粕才能取其精华。自信地诵读,是此诗的基本调子。【推荐名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原文〕
采采芣苢,(韩苢作苡。)
芣苢。〔原文〕采采芣苢,(韩苢作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有,之部。)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掇、捋,祭部。)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袺、襭,脂部。)〔译文〕车前菜,采呀采,采呀采呀大家一起采。车前菜采呀采,采呀采呀快快采起来。车前菜采呀采,一根一根拾起来。车前菜采呀采,一把一把将它的子儿捋下来。车前菜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菜采呀采,衣襟掖在腰带间把它装起来。〔评介〕《芣苢》三章,章四句。这是一首劳动歌谣。诗中写一群女子采车前菜,越采越多,越采越欢,一面劳动,一面歌唱,最后是满载而归,劳动热情洋溢而出。而《小序》谓:“芣苢,后妃之美也”。《大序》又曰:“和平则妇人乐有子也。”宋朱熹《诗集传》又说:“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诸说非是。还是清方玉润说的对。他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江南曲》一首鱼戏莲叶数语,初读之亦毫无意义,然不害其为千古绝唱,情真景真故也。知乎此,则可与论是诗之旨矣。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焉。”此诗写劳动妇女,只写她们劳动动作,而形象自见。清王夫之《诗广传》说:“芣苢,微物也;采之,细事也。采而察其有,掇茎,捋其实;然后袺之,袺之余,然后襭之。”全诗三章六节,每节只更换一个字,即全诗只用了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但由于这几个词意义有轻重,使之层层递进,说明采车前菜越采越多,越采越欢,就把采摘车前菜的集体劳动的场面与情状鲜明地描绘出来了。姚际恒《诗经通论》说:“以韵分三章,章四句,然每二句只换一字,实六章,章二句也。章法极为奇变。”全诗描写采车前菜的过程一节用“采”,二节用“有”,三节用“掇”,四节用“捋”,五节用“袺”,六节用“襭”。朱熹《诗集传》:“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而其衽于带间也。”又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曰:“通篇只六字变换,而妇女拾菜情形如画如话。”《芣苢》这首诗为南国之风,是洛阳以南直到汉江一带地区的民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这首劳动民歌,受到古今学者的好评。如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云:“通篇只六字变换,而招邀俦侣,从事始终,一一如绘。”又吴师道《传说汇纂》云:“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设乎。设“设”是会意字。甲骨文从言,从殳,会以言语支使人之意。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設”。汉字简化后写作“设”。《说文·言部》:“設,施陈也。从言,从殳。殳,使人也。”(設,布列陈设。由言、由殳会意。殳,用来指使人的东西。)“设”的本义是设置、陈列、安排、筹划。如成语“天造地设”,“设”就是指安排。还用作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假如”、“如果”。如《史记·灌夫传》:“设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者乎?”意思是假如死后,这些人难道有可以信赖的吗?
那首“购物狂想曲”
有一部叫作《购物狂想曲》的电影,女主角就是一个面对“特价”二字毫无免疫力的消费女王,走在路边只要看到橱窗里有漂亮的衣服、鞋子和包包,她就像走火入魔一样进去,不管身上的钱够不够,不管信用卡有没有透支,不管银行的账单有多长,一定要买下它!
购物狂想曲。那首“购物狂想曲”有一部叫作《购物狂想曲》的电影,女主角就是一个面对“特价”二字毫无免疫力的消费女王,走在路边只要看到橱窗里有漂亮的衣服、鞋子和包包,她就像走火入魔一样进去,不管身上的钱够不够,不管信用卡有没有透支,不管银行的账单有多长,一定要买下它!后来,那女主角很惨,背了近两万元的外债,讨债公司的人每天打电话给她,恨不得钻到地缝里把她揪出来。她本人自然也是活得很累,在上司面前要撒谎,在好朋友面前颜面尽失,甚至险些丢掉刚刚获得的爱情。幸好她悬崖勒马,及时醒悟了自己的疯狂行为,痛下决心改掉购物狂的毛病,卖掉了所有心血来潮买下的商品,不但还清了债务,还赢回了爱情。人们常说:“冲动是魔鬼。”这一点不仅可以用于处世方面,也同样可以用于理财方面。对于学理财的人来说,冲动消费也是理财的魔鬼。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遭受压力、挫折时,心情会变得很烦躁、很生气,消极的情绪占了上风,禁不住就以消费的方式来排解。以前是女士爱用逛街购物来泄愤,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男士也有了这个毛病,他们不买则已,一买就是大件儿——手机、电脑、单反相机,比女士们买的衣服和首饰可昂贵多了。除了心情不好造成的购物发泄,商场里的打折诱惑也是误导我们冲动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商场里一年四季都在打折、降价,这种宣传随着产品一起撞入我们的眼帘。很多人的消费就是冲着打折、降价而去,至于商品的质量、用途与自己的实际需求是否合拍似乎在当时没有多加考虑,事后多会产生后悔的心理。商家的宣传、促销员的忽悠,也很容易让人们冲动消费。广告商的一再宣传,让我们对产品产生非常信赖的感觉。促销员的再三推荐,也让我们心动。在这些宣传之下,我们很容易产生消费冲动,购买了各种不太需要的商品。时尚的流行趋势,往往也会吸引年轻消费者们冲动消费。当身边的人都有一款带摄像头的手机时,你也会想买一款。因为如果自己用的手机太老式,就会感觉跟不上时代。上述的种种做法中,肯定有你的影子。脑门一热就消费,花出去的不只是钱,还有你创业的资本。你不是想要大笔财富吗,你不是渴望钱生钱吗?若是都献给了冲动这个魔鬼,用来寻求一时的刺激,财富的种子又在哪里?所以,面对消费冲动,一定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提高自己的自制力。一个懂得在消费冲动时自我控制的人,才能留住手头的钱,把它花到该用的地方。读心箴言如果你是一个喜欢购物的人,又难以忍住消费的冲动,那么,你在安排休闲活动时,就尽量避开那些容易花钱的地方。在充满花钱机会的环境,你很容易就把兜里的钱拿出来。
为政之道·廉洁·季文子贵在以德荣国
季文子是鲁国两朝宰相,但家中妻妾没有丝绸美服,厩中没有喂食良马。公子仲孙它就规劝他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做过两朝国相,但你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家会以为你吝啬,而且国家也无光彩。”文子说:“我也希望妾穿绸,马食粮。然而,我看到老百姓吃得粗穿得差的还很多,因此我不敢那样做。别人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如我给妾和马那么好的待遇,那我就不配做相国。况且我只听说用德行荣誉给国家增添光彩,没听说能用妻妾和马匹来为国争光的。”
季文子贵德荣。为政之道·廉洁·季文子贵在以德荣国季文子是鲁国两朝宰相,但家中妻妾没有丝绸美服,厩中没有喂食良马。公子仲孙它就规劝他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做过两朝国相,但你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家会以为你吝啬,而且国家也无光彩。”文子说:“我也希望妾穿绸,马食粮。然而,我看到老百姓吃得粗穿得差的还很多,因此我不敢那样做。别人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如我给妾和马那么好的待遇,那我就不配做相国。况且我只听说用德行荣誉给国家增添光彩,没听说能用妻妾和马匹来为国争光的。”
汉乐府《长歌行》原文|注释|赏析
汉乐府 长歌行。汉乐府《长歌行》原文|注释|赏析汉乐府青青园中葵②,朝露待日晞③。阳春布德泽④,万物生光辉⑤。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⑥。百川东到海⑦,何时复西归⑧?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⑨。·注释①本篇选自《乐府诗集·相和歌平调曲》,相和歌是民间音乐,大约是因为用管弦声乐相和,歌唱者声音相和而得名。②葵:向日葵。③朝(zhao)早上。晞:晒干。④阳春:温暖的春天。布:分布,这里有“施舍”的意思。德泽:恩惠。⑤生光辉:焕发着生命的光彩。⑥焜(kun)黄:枯黄。华:“花”的本字。⑦百川:一切河流。川,河流。东到海:向东流到海。⑧复:再。⑨徒:白白地。·导读入境本诗出自何人之手,无需考证,很可能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因早年虚掷光阴致使功业无成,因而发出的深沉慨叹。园中的向日葵青翠芬芳。旭日东升,阳光照射在葵花上,那朝露转瞬之间便被晒干。春回人间,春光洒满大地。万物复苏,焕发着生命的光彩。可叹春日匆匆,秋风无情,园中花儿凋落,容颜衰退。百川东流到海一去不返。时值青春年少,如不珍惜大好年华,努力进取,岁数大时只能落得白白悲伤,因那时一切都晚了。·赏析这时一首劝诫人们珍惜光阴、激励人们在少壮之时奋发努力的诗歌。而这种劝戒则首先是由形象来说明的。诗的一开头“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其主要描写对象为“朝露”。朝露而沾着于青翠的葵叶上更显格外鲜活。诗人用朝露易晞喻韶华易逝,形象鲜明,阐述哲理深刻,故而此诗以后不少诗人用朝露喻短促的人生,可见这两句诗影响之深远了。接下去“阳春”四句又以草木至秋天由盛而衰的过程比喻人由“少壮”到“老大”的必然趋势。再接下去的两句用“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回”再次启发着人们对宇宙间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早晨的露水,春天的草木,人的青春、生命乃至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哪一样不像东流之水那要逝去呢?最后诗人才在尾联谆谆告诫人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两句诗蕴含着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但它又没离开诗歌的优美形象。有了前面数个鲜明可感的形象,结尾的告诫方显得坚实、深刻。可以说此诗在理与趣的结合上是较为成功的。·思考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你学过的诗、文中还有表达这一思想的句子吗?可以搜集一些。
模模糊糊的意思。模模糊糊的意思,模模糊糊造句模模糊糊:mómohúhú不分明、不清楚的样子。【例句】好像有什么鸟的叫声,透过树叶的沙沙声,模模糊糊地传来。(《夜莺的歌声》)|(她)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子有方。《教子有方》原文与赏析和丸①教子,仲郢②母贤。【注释】①和丸:用熊胆和制的药丸。②仲郢:柳仲郢,唐代人。【译文】唐柳仲郢的母亲的贤德在于教子有方,她用熊胆和制丸子让儿子夜读时咀咽,以提神醒脑。【评说】在加强子女的营养方面,看来古代的母亲难以与现代的母亲相比;而在教育方面,古代的母亲就大有值得现代的母亲学习之处了。在古代,相夫教子可以说就是做母亲的“职业”。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贤母”(即孟子母亲、陶侃母亲、欧阳修母亲和岳飞母亲),就培养出了为后人所景仰的大哲先贤。虽然传统的家教思想并非完全适合当今社会,但这些母亲们的身上仍然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长相思在长安。长相思·在长安李白【原文】长相思,在长安[1]。络纬秋啼金井阑[2],微霜凄凄簟[3]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4]之高天,下有渌[5]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6]难。长相思,摧[7]心肝!【注释】[1]长安:今陕西西安市。[2]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金井阑:精美的井上阑干。[3]簟(diàn):竹席。[4]青冥:天空。[5]渌(lù):水色清澈。[6]关山:关隘和山岳,指途中的阻隔。[7]摧:伤。【赏析】此诗当写于被谗出长安后的感伤之时,借痴男失恋情词,寓政治机遇丧失的痛楚,但遣词微婉,怨而不怒,深得“离骚”美人香草遗意。但据诗人生平志趣来看,此诗与其说是对故君的眷眷系念,毋宁说是对个人政治理想幻灭的无限悼惜。这首诗写所思之美人远在长安,隔云端而难见,秋夜不眠,望月长叹。今人多谓此诗以比兴手法寄寓对理想之追求以及理想未能实现之苦闷心情,或谓寄托首次入长安时欲见君王而不能的忧伤心情。“长相思,在长安”,不仅指诗人自己是在长安,同时兼指他长久思念之人也在长安。“络纬”二句用环境的凄凉衬托内心的寂寞和空虚。“孤灯”二句写相思难耐,秋夜不眠。“美人”句写思念之人可望而不可即。“上有”四句虚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在浪漫的幻想中,诗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路远,关山阻隔,自己和思念的人中间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最后两句极写相思之苦,是追求未果而发出的沉重感叹。李白继承了古代诗歌比兴的艺术传统,借“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诗意含蓄蕴藉。无论从创作的生活背景着眼,还是从艺术渊源上分析,它都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清人王夫之评论此诗曰:“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认为诗人就题面失恋男子的心事刻画入微,能使寓意深隐不露,而对题内所含“摧心肝”的政治失意痛楚却发挥淋漓尽致,使得表里相称,各臻胜境,不愧上乘佳作。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出自哪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什么意思,《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原文出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赏析。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出自哪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什么意思,《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原文出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赏析。【出处】唐·贾岛《剑客》【鉴赏】耗费了十年的光阴,才磨成了这把剑,剑刃像寒霜一样的冰冷,而锐利的锋芒却不曾试验过。以“宝剑”代表“人才”来比喻才能卓越、技艺越群的人,还没有机会一显身手。“十年磨一剑”形容多年苦练、潜心修养的人,一旦有所成就,便不禁跃跃欲试,期盼能有发挥才能的表现机会。贾岛曾做过小官,一生穷苦,藉此诗发抒内心的不平。【原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语出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诗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jì)红尘:马飞奔时,尘土扬起。红尘:微红色的尘土。《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为了让皇帝获得杨贵妃满意的动情一笑,一路人骑马飞奔,扬起了飞尘,不知实情的人还以为是传送紧急国文,谁也不知道这是专为贵妃送来了南方的物产新鲜荔枝啊。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虽未作议论语,而谴责之意已跃然纸上。苏轼《荔支叹》云:“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把杜诗“一骑”句的含义对比得更强烈;“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反用杜诗“无人”句,指斥得更直露。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指斥封建统治者的骄奢。
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语出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诗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jì)红尘:马飞奔时,尘土扬起。红尘:微红色的尘土。《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为了让皇帝获得杨贵妃满意的动情一笑,一路人骑马飞奔,扬起了飞尘,不知实情的人还以为是传送紧急国文,谁也不知道这是专为贵妃送来了南方的物产新鲜荔枝啊。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虽未作议论语,而谴责之意已跃然纸上。苏轼《荔支叹》云:“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把杜诗“一骑”句的含义对比得更强烈;“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反用杜诗“无人”句,指斥得更直露。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指斥封建统治者的骄奢。例如①也许荔枝是岭南独有的特产,又具有如此众多的诱人特色,所以,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几乎都把它列为贡品。于是乎,也就是唐玄宗曾因杨贵妃爱吃荔枝,而选快马、昼夜兼程地把荔枝从产区驰送到长安城去,致使诗人杜牧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名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南谪广东时,甚至还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句吧!(摘自容彦《真有如生活在水果之乡》)②可是,这绿树碧檐,朱门红墙之内,贵妃池里已不见凝脂,晾发台上早失红颜,荷花阁里已无处寻觅“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鲜荔,望湖楼上再也看不见“二月中旬已进瓜”的佳果。可见虽尊为帝王,如果不励精图治,不造福于民,也逃脱不了“荣枯咫尺异,惆怅再难述”的命运的。(摘自柳嘉《骊骏图——西北纪行》)③宋美龄天天要吃水果。她祖籍是广东,喜欢吃新鲜的荔枝和菠萝。好在运输方便,吃荔枝,不必像唐代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而出动大队人马了。(摘自何秉《宋美龄轶事》)④从“行路难”的慨叹,到“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高兴,再到“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奢靡,又或者“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的繁华,古人的出行方式及规格等级可窥一斑。(摘自方木鱼《古人出行讲规格》)⑤“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没有冷藏设备的情况下,将岭南的荔枝新鲜地送到长安,这便是快递响应的供应链实践。(摘自邱伏生等《中国供应链发展30年》)
鼠猫吧。《刘元卿·鼠猫》注释,意译与解说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①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②散之,云固不如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维屏③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墙斯圮④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⑤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贤奕编》【注释】①尚:同“上”,超过。②倏(shu):迅疾,忽然。③维屏:屏指障拦。维:通“唯”。④圮(pi):坍塌。⑤故:原本。【意译】齐奄家养了一只猫,自以为这猫不同于一般,对人号称“虎猫”。有个朋友劝他说:“老虎固然凶猛,毕竟不如龙那么神,请改名为龙猫。”又有个朋友劝他说:“龙固然比虎神奇,但龙飞到天上还须凭借浮云,云超过龙吧?不如改名为云猫。”又有一朋友劝他说:“云雾遮盖天空,只要大风一刮就迅速散开,云比不上风,请改名为风猫。”又有一朋友劝他说:“大风刮来,只要用墙作屏障,就足以遮蔽了,风哪里如墙呢?称它墙猫吧!”又有一朋友劝他说:“墙虽然坚固,但只要老鼠在墙上打洞,墙就会倒塌,墙能拿老鼠怎样呢?就称它鼠猫吧!”东乡一老人听到这件事后,嗤笑他们说:“哎呀,捉老鼠的本来是猫!猫就是猫,为什么人为地改变猫的本名呢?”【解说】中国人对于口号、标语、名称特别看重。远点说,同样是死,说法有严格区别。《礼记·曲礼》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近点说,同样是在会上说话,有的人说话叫作“发言”,有的人说话称“讲话”,有的人说话叫作“报告”,有的人说话叫作“汇报”,有的人说话叫“指示”。由此看来,重名之风,自古犹然,于今为烈,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同一件事物,为什么要弄出那么些繁复的名头来?从上边的例子看,是为了显示差别。寓言中的齐奄也是如此:虽然我养的也是猫,但因为猫是我养的(我认为齐奄是个显贵,你看,为猫起名,竟有那么多人去献殷勤!),就与老百姓的猫不一样了。既不一样,就该在名字上显示出来。于是乎竞相往狠处想,却不料弄出尴尬来。【相关名言】悦其名而丧其实。——尹文子名者实之宾。——尹文子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孙中山晚年的革命思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基本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早年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革命纲领。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孙中山委托苏联政治顾问鲍罗庭起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的第二部分:“国民党之主义”中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含义。1月27日至8月24日,孙中山讲演三民主义。同年,孙中山的讲演整理成书,在广州、上海出版。上述宣言和讲演阐述了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新三民主义。孙中山晚年的革命思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基本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孙中山早年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革命纲领。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孙中山委托苏联政治顾问鲍罗庭起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的第二部分:“国民党之主义”中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含义。1月27日至8月24日,孙中山讲演三民主义。同年,孙中山的讲演整理成书,在广州、上海出版。上述宣言和讲演阐述了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主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以民族自决作为处理国内各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反对代议制。为此,规定国民有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不得享有这些自由与权利。民生主义,一是平均地权,使耕者有其田,二是节制资本。凡外国资本及本国私人资本在华办的大规模的、有独占性的企业,由国家经营管理;发展国家资本;允许不操纵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有所发展,不允许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新三民主义较之旧三民主义有飞跃性的进步。它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为中心,是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的三民主义,是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新三民主义是二元论或唯心论为哲学基础,对阶级斗争认识模糊,对劳动人民的历史作用估计偏低。因此,新三民主义有其局限性。主要是看不到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仍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为革命的领导阶级;其目标依然是幻想中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都不能成为现实。此外,新三民主义把实现民主政治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把权能分开,对人民当家作主能力缺乏足够的信任。新三民主义虽然原则上主张实现耕者有其田,但是没有找到彻底实现它的途径。凡此种种,都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修正提高。孙中山勇于修正过时的、错误的主张和观点,不断探索着前进。1924年11月10日,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重申国民革命的目的在于对外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对内消灭封建军阀,主张召开国民会议以解决时局问题,表明他实际上改变了“三时期”的思想,对人民群众力量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孙中山逝世后,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内的民主派人士坚持、发扬新三民主义的革命原则;遵循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着前进的精神,克服新三民主义中某些陈旧的、错误的观点,把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国民党右派则完全背叛新三民主义和孙中山一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打着“三民主义”的招牌,利用并扩大孙中山思想中消极的方面(有些,孙中山早已摈弃了),为其反革命行为打掩护。国民党右派们口喊的三民主义已经不是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
【作品提要】
教师别里科夫终日里惶惶不安,怀疑这个防备那个,在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套子中挣扎生活。极端保守的他在新生事物面前感到无所适从。看到同事柯瓦连科和妹妹华连卡骑自行车,他简直吓坏了;而华连卡肆无忌惮的放声大笑更使他无比恐惧,最终在一片哈哈哈的大笑声中,别里科夫走完了自己暗淡无光的一生。而他人在参加完他的葬礼之后,仍旧过着往常的生活。
装在套子里的人。【作品提要】教师别里科夫终日里惶惶不安,怀疑这个防备那个,在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套子中挣扎生活。极端保守的他在新生事物面前感到无所适从。看到同事柯瓦连科和妹妹华连卡骑自行车,他简直吓坏了;而华连卡肆无忌惮的放声大笑更使他无比恐惧,最终在一片哈哈哈的大笑声中,别里科夫走完了自己暗淡无光的一生。而他人在参加完他的葬礼之后,仍旧过着往常的生活。【作品选录】在密洛诺西兹果叶村的村郊,有两个误了时辰的猎人在村长普洛柯菲的谷仓里过夜。一个是兽医伊凡·伊凡尼奇,一个是高等学校的教师布尔金。伊凡·伊凡尼奇有一个相当古怪的双姓——契木夏-喜马拉伊斯基——这姓跟他是一点也不配称的;在全省中大家简简单单地叫他一声伊凡·伊凡尼奇。他住在城市附近的一个养马场上,这回出来打猎,是为了透一透新鲜空气。至于高等学校教师布尔金,他每年是在P伯爵的家里消夏的,他对这一带地方早已就熟极了。他们没睡觉。伊凡·伊凡尼奇是一个又高又瘦的老头子,留着挺长的唇髭,这时候坐在门外,在月光里吸烟斗。布尔金躺在仓里的干草上;在黑暗里,谁也看不见他长的什么模样。他们正在闲聊天。除了别的话以外,他们还谈到村长的老婆玛尔娃,一个健康而且绝不愚蠢的女人,说是她从没走出过她的家乡的村子,一辈子也没见过城市或者铁路,近十年来一直依偎着炉子,只有到了晚上才到街上走一走。“这没什么奇怪!”布尔金说,“这世界上有不少人性情孤僻,跟隐居的龙虾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壳里去。也许这是隔世遗传的事例,这是重又退回从前人类祖先还不是群居的动物,却孤零零地住在自己洞穴里的时代的事例吧;要不然,也许这只不过是人的丰富而多样的性格中的一种罢了——谁知道呢?我不是博物学家,解决这种问题不关我的事;我的意思只不过是要说明像玛尔娃那样的人绝不稀少罢了。是啊,不必往远里说,就拿别里科夫来说好了,他是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没问题,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顶晴朗的天气,他也穿上雨鞋和衬了夹里的、温暖的大衣,甚至带着雨伞。平时他把雨伞用套子包好,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羊角做的盒子里;遇到他拿出铅笔刀来削铅笔的时候,他的铅笔刀也是放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因为那张脸老是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厚绒线衫,用棉花塞在耳朵眼里;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来。总之,这人表现了一种经常的、难忍难熬的倾向,一心要把自己蒙在一层外壳里,仿佛一心要把自己装在一个套子里一样,好让自己跟外界隔绝,免得受外界的影响。现实,刺激他,吓坏他,使他的心绪不断地激动。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辩护,替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赞美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事情;实际上他所教的死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藉此逃避了现实生活。“‘啊,希腊文是多么响亮,多么美啊!’他常说,现出甜蜜蜜的表情;他仿佛要证明他的话似的,眯起眼睛,举起手指头,念道:Anthropos!“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只有政府的法令和报纸上的通告,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事情,他才觉得一清二楚。看到有个法令禁止高等学校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或者看到一篇文章批评性爱,他就觉着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他觉着在官方所批准或者大家所默许的事情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起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没充分表现出来的成分。每逢经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当然,好是很好的,可是谁也说不定会弄到什么下场哟。’“凡是不合规矩的事,凡是脱离常轨、逸出常情的事,虽然依别人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使他闷闷不乐。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谢恩式的时候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高等学校的学生闹出了乱子,再不然要是一个女教师傍晚陪着军官玩得很迟才回来,他总是激动得很,一股劲儿地说:谁也说不定会弄到什么下场。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他那种多疑,他那种特有的论调,简直弄得我们难受极了,他说什么不管男子高等学校里也好,女子高等学校里也好,年青人的行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是好事。你猜怎么着,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闷闷不乐,他那臭猫样的小脸,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黑眼镜,总之,你知道,他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少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他有一种特别的习惯:常来访问我们的宿舍。他去拜望一位教师,总是坐下来,就此一声不响地瞪起眼睛,仿佛在仔细地察看什么东西似的。他照这样一言不发地坐上一两个钟头,然后就走了。他管这个叫做‘跟同事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事情是明明白白的:这类的拜访,这样的呆坐,在他是很难受的;他所以来看我们,只不过因为他认为这是他对同事们应尽的责任罢了。我们教师们都怕他。就连校长也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正派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高等学校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光是高等学校吗?全城都受他辖制哟!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在礼拜天不组织私人演戏,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到了斋期不敢当他的面吃肉,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赒济穷人,不敢教人认字和写字……”伊凡·伊凡尼奇嗽了嗽喉咙,那意思是就要开口说话了,可是他先点燃烟斗,瞧了瞧月亮,然后才一板一眼地讲起来:“是啊,有思想的正派人讲过屠格涅夫、谢德林、巴克尔等等,可是他们却低声下气,忍受这种事——事情就是这样的。”“别里科夫跟我住在一所房子里,”布尔金接着说,“住在一层楼上,他的房门对着我的房门;我们常常见面,我知道他在家里怎样生活。也还是那一套:睡衣啦、睡帽啦、百叶窗啦、门扣啦,各式各样的禁条和忌讳,还有:‘唉,谁也说不清这会弄到什么下场哟!’大斋的饮食不合他的胃口,可是他又不能吃肉,因为怕人家说别里科夫不持斋;他就吃用牛油炸的鲈鱼——这东西固然不是大斋的吃食,可也不能叫做肉。他不用女佣人,因为怕人家说他坏话,于是雇了个六十岁的老头子,名叫阿发纳西,傻头傻脑,爱喝酒,从前做过勤务兵,总算马马虎虎的也会烧一点菜。这个阿发纳西经常站在门口,两个胳膊交叉在胸前;他常常长叹一声,老是嘟哝那么一句话:“‘眼下啊,像他们那样的人可真是多得不行哟!’“别里科夫的卧室挺小,跟盒子一样;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的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他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阿发纳西来谋害他,深怕小贼溜进来;他就通宵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地方,分明使得他满心地害怕和憎恶;跟我并排走路,在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显然也是不痛快的。“‘课堂里闹得好凶哟,’他常说,仿佛要找一个理由说明他的愁闷似的。‘真叫人受不了。’“您猜怎么着,这个希腊文教师——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伊凡·伊凡尼奇很快地瞟一眼谷仓,说:“您在开玩笑啦!”“是啊,看起来虽然奇怪,可是他的确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的史地教员,一个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一个乌克兰人,给派到我们的学校里来了。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而是带着他妹妹华连卡一路来的。他是个高高的、皮肤发黑的青年,手挺大,从他的脸就看得出来他的嗓子是洪亮的低音,事实上他的声调好像是从桶子里发出来的一样:‘嘭,嘭,嘭!’她呢,不怎么年青了,年纪在三十岁上下,可是她也高,身材匀称,黑眉毛,红脸蛋——一句话,她不是姑娘,而是桃子,那么生龙活虎,那么闹闹哄哄;她老是唱小俄罗斯的歌,老是笑。只要人家稍稍的一逗,她就发出清脆的笑声:‘哈哈哈!’我记得我们第一次认识柯瓦连科兄妹是在校长的命名日宴会上。在那些死板板的、特别沉闷的甚至把参加命名日宴会也看作应公差的教师中间,我们忽然看见了一个新的艾芙柔黛特从浪花里钻出来;她走起路来把两只手叉在腰上,笑啊唱的,跳跳蹦蹦。她带着感情唱《风在吹》,然后又唱一支乌克兰的歌,随后又一支;她把我们,连别里科夫也在内,都迷住了。他在她身旁坐下,露出甜甜蜜蜜的笑容,说:“‘小俄罗斯的语言叫人联想到古希腊文的柔和和清脆好听。’“这话中了她的意,她就开始动情地、热心地对他讲他们在葛嘉契斯基县有一片田地,她的妈就住在那儿,他们有那么好的梨,那么好的西瓜,那么好的kabak,小俄罗斯人管南瓜叫做kabak,管酒馆叫做shinki,他们用番茄和茄子做浓汤:‘那汤可好吃啦——好吃极了!’“我们听啊听的,忽然我们大家都想起了同一件事。“‘把他们配成夫妇,那倒是一桩好事呢。’校长的妻子悄悄对我说。“不知什么缘故,我们这才全都想起来:原来我们的朋友别里科夫还没结婚;现在我们才觉着奇怪:他生活里这么要紧的一件事,我们以前从没理会过,事实上压根儿也没注意过。他对女人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他怎样替他自己解决了这要紧问题?这以前,我们一点也不关心这件事;也许我们甚至不承认:一个不问什么天气总是穿着雨鞋、睡觉总要挂上帐子的人能够有爱情吧。“‘他已经四十岁出头了,她呢,三十岁了,’校长的太太接着说,进一步说明她的思想,‘我相信她肯嫁给他的。’“在内地,由于烦闷无聊的缘故,什么事没做过!做过多少无益的蠢事啊!这是因为应该做的事却根本没有做。比方说,这个别里科夫,既然大家甚至不能把他想象成一个结婚的人,那么我们有什么必要给他做媒呢?校长的太太啦,训育主任的太太啦,所有我们高等学校的太太们,都变得活泼起来,甚至好看多了,仿佛忽然找到了生活目标似的。校长太太在戏院里订了一个包厢;嘿,瞧啊!华连卡坐在那里面,扇着扇子,满脸放光,高高兴兴;她旁边坐着别里科夫,一个伛偻着的矮子,看上去好像刚用钳子把他从他的住处夹出来一样。要是我开晚会,太太们就坚持着要我请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总之,机器开动啦。原来华连卡也并不反对结婚呢。她在她哥哥那儿的生活并不很快活;他们不干别的,却一连几天的争论,吵架。这儿是一个典型的场面:柯瓦连科顺了大街大踏步走着,他是又高又壮的汉子,穿一件绣了花的衬衫,一绺头发从帽子底下钻出来搭拉在他的额头上,一只手拿着一捆书,一只手拿着一根有节疤的粗手杖;他的身后是他妹妹,也拿着书。“‘可是你没看过这本书,密哈益里克!’她大声争辩道,‘我告诉你,我敢赌咒:你压根儿没看过!’“‘我跟你说;我看过嘛!’柯瓦连科大叫一声,把手杖在人行道上顿着。“‘唉,我的天,密哈益里克,你为什么这么别扭?要知道,我们谈的是原则问题啊。’“‘我跟你说我看过嘛!’柯瓦连科嚷道,声音更响了。“在家里,要是有外人在座,那就一定会闹到开火。她一定过够了这种生活,巴望着有自己的家了。况且,她的年纪也不小,没有工夫来挑啊拣的了;跟什么人结婚都行,即使对象是希腊文教师也不碍。是啊,只要细细一想,就可以明白:我们的小姐们大多数都不管跟谁结婚,只要嫁出去了就算。不管怎样吧,总之,华连卡对别里科夫开始表现明明白白的好感了。“别里科夫呢?他常去拜望柯瓦连科,就跟他来拜望我们这些人一样。他去了就坐下,一直那么闷声不响地坐着。他安静地坐着,华连卡对他唱《风在吹》,或者用她那黑眼睛默默地瞧着他,再不然就扬声大笑——‘哈哈哈!’“在恋爱方面,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坚决游说:他应当结婚了,他的生活没有别的缺憾,只差结婚了。我们全都向他道喜,而且做出一本正经的脸色发表各种俗套头,例如,‘婚姻是终身大事。’况且,华连卡又好看又动人;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她有田产;尤其要紧的是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亲切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真的应当结婚了。”“哦,到了这一步,”伊凡·伊凡尼奇说,“您就应该拿掉他的雨鞋和雨伞了。”“您只要一想就明白:这可是再怎么样也办不到的。他把华连卡的照片放在桌子上,不断地来找我,谈华连卡、谈家庭生活、谈婚姻是终身大事。他常到柯瓦连科家去,可是他一点也没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刚好相反,他那结婚的决定好像对他起了有害的影响。他变得更瘦更白,好像越发缩进他的套子里去了。“‘我喜欢华尔华拉·沙维希娜,’他对我说,露出淡淡的苦笑,‘我知道人人应当结婚,可是——您知道,这件事发生得这么突然——总得细细想一想才成。’“‘有什么可想的?’我对他说,‘一结婚——就万事大吉了。’“‘不成,婚姻是终身大事;人先得估量一下日后的义务和责任——免得日后出什么毛病。这件事弄得我烦死了,我好几夜睡不着觉。我得承认我害怕:她和她哥哥有一种特别的思想方法;您知道,他们对事情的看法是很古怪的;她的性子很野。结婚倒不要紧,说不定可就要惹出麻烦来了。’“他没求婚;他一个劲儿地拖延,弄得校长太太和我们所有的太太都烦恼极了;同时,他又差不多天天跟华连卡出去散步——也许他认为这是在这种情形下照理该做的事吧——而且常来看我,谈到家庭生活。要不是因为闹出了一场kolossalischerskandal,他临了多半会求婚,因而造成一种不必要的、愚蠢的婚姻吧:在我们这儿,由于纯粹的烦闷和没事可做,照那样结了婚的,正有千千万万的先例呢。“我得告诉您:华连卡的哥哥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受不了他。“‘我不懂,’他常对我们说,耸一耸肩膀,‘我不懂你们怎么能够跟那个爱进谗言的家伙,那副叫人恶心的嘴脸处得下去。唉!你们在这儿怎么住得下去呢?你们呼吸的空气是闷闷的,不干净的!你们是导师,教员?不,你们是芝麻大的小官儿;你们这地方不是学府,而是警察局,而且有警察局里那股腐败的酸臭。不行啊,诸位老兄,我在你们这儿住一阵,就要到我的农庄上,在那儿捉捉龙虾,教教乌克兰的小孩子念书去了。我反正是要走的,你们呢,尽可以跟你们的犹大在这儿住下去——那个该死的东西!’“要不然他就笑得流出眼泪,他的笑声时而洪亮,时而尖细,他扬起手来问我:‘他干么上这儿来?他要干么?他坐在那儿发呆。’“他甚至给别里科夫起了一个绰号‘蜘蛛’。当然,关于他妹妹打算跟‘蜘蛛’结婚的事,我们回避不谈。有一回校长太太向他暗示到,要是他妹妹跟别里科夫这么一个实实在在的、为大家所敬重的人结婚,那倒是一件好事;他却皱起眉头,嘟哝道:“‘这不干我的事;只要她乐意,那就跟大蟒结婚也行。我才不爱管别人的事呢。’“现在,您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着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您知道,这位艺术家画得像极了。他一定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高等学校和女子高等学校里的教师们、神学校里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别里科夫也接到一份。这幅漫画弄得他很痛苦。“我们一块儿走出了宿舍;那天是五月一日,礼拜天,学生和教师事先约定在高等学校会齐,然后走到城郊的一个树林子里去。我们动身了,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天下有多么歹毒的坏人啊!’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我忍不住为他难过。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信不信由您!——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太可爱了!’“他俩都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的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好像化成了石头。他站住,呆望着我。“‘天呐,这是怎么回事?’他问,‘我的眼睛会骗了我?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这种事合规矩吗?’“‘这有什么不合规矩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可是这怎么行?’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您在说什么呀?’“他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就回家去了。“第二天他仍旧绞他的手,心不定地搓他的手;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下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将近傍晚,虽然实际上已经是夏天,他却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他发现只有他哥哥在家。“‘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他的脸上带着睡意;饭后他打了个盹儿,刚刚醒来,心绪很坏。“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然后开口了:‘我上您这儿来,是为要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我烦恼得很,烦恼得很。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画了一张荒唐的漫画,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的关系都密切的人。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您保证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攻击——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柯瓦连科坐在那儿闷闷不乐,一句话也不说。别里科夫等了一会儿,然后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另外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怎么见得?’柯瓦连科用他那洪亮的声调问。“‘这当然是用不着解释的,密哈益·沙维奇——这道理当然是不说就很明白的!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啦!既然这种事还没得到明白的批准,那就不该做。昨天我可吓坏啦!我一看见您的妹妹,我的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真可怕!’“‘您到底要怎么样?’“‘我所要做的,只不过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年青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的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妹妹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是没好下场的。’“‘要是我妹妹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说,涨红了脸,‘谁要是来管我的私事,就叫鬼逮了他去!’“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要是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我们的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应当尊重上司才对。’“‘难道我说了什么冒犯上司的话?’科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类的先生讲话。我憎恶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遇到有人对他说话这么不客气。“‘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声明,‘只是我得跟您说一声: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话,为了我们的谈话不致被人家误解,以致弄出坏下场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去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报告他?去,尽管去报告吧,该死的东西!’“柯瓦连科从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类的东西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了。楼梯又高又陡,可是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什么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或者摔断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听说这件事了,这事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谁也说不定会闹出什么下场来!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说不定他会奉命退休吧……“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了,扬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哈哈哈!’“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料中的婚姻,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了什么话;他什么也没看见。一到家,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了。“两三天以后,阿发纳西来找我,问我要不要去请医生来,因为他的主人不大对劲。我走进屋去看别里科夫。他躺在帐子里一声不响,盖着被子,不管问他什么话,他总是回答‘是’或者‘不’,别的话却没有。他躺在那儿,同时阿发纳西满脸愁容,皱着眉头,在他四周打转儿,深深地叹气,冒出伏特卡的气味,像酒馆一样。“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那就是说,所有跟高等学校和神学校有关的人都去了。这时候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仿佛暗自庆幸终于装在一个套子里,从此再也不必出来了似的。是啊,他实现了他的理想!老天爷也仿佛在对他表示敬意似的,他下葬的那天天色阴沉,下着雨;我们大家都穿了雨鞋,打了雨伞。华连卡也去送葬,等到棺材下了墓穴,她掉眼泪了。我发现乌克兰的女人总是不笑就哭——对她们来说,中间的路子是没有的。“我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很大的快活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大斋期间那种正正经经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的自由的时候,是经历过的。啊,自由啊,自由!只要有一点点自由的影子,只要有可以享受自由的一线希望,人的灵魂就会长出翅膀来。难道这不是实实在在的吗?“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来。可是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却又落进旧辙,跟先前一样的郁闷、无聊、愚蠢了——这样的生活固然没奉到明令禁止,不过从另一方面说,也没得到充分的许可啊。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留得有许多,而且将来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哟!”“事情就是这样的。”伊凡·伊凡尼奇说,点上了他的烟斗。“那样的人,将来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哟!”布尔金又说一遍。这个高等学校教师从谷仓里走出来。他是一个矮胖的男子,头顶全秃了,留着一把黑胡子,差不多齐到腰上;两条狗跟他一块儿走出来。“多好的月色!”他抬头看,说道。时候已经是午夜。向右边瞧,可以看见整个村子,一条长街直伸出去,大约有十里路远。一切都落在深沉静寂的睡乡里,没有一点动静,没有一点声音,谁都不容易相信大自然能够这么静。在月夜看着整个村子和村里的茅屋、草堆、睡熟的杨柳,就有一种宁静的感觉来到灵魂里;村子照这样安息了,给夜色包得严严紧紧,躲开了劳动、烦恼、忧愁:它显得那么文静、哀伤、美丽,看上去仿佛星星在亲切而温柔地照着它,大地上仿佛再也没有罪恶,一切都挺好似的。左边,在村子到了尽头的地方,展开空旷的乡野;可以看见田野远远地一直伸展到天边,在这一大片浸透了月光的旷野上也是没有动静,没有声音。“是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伊凡·伊凡尼奇又说一遍,“我们住在缺乏空气、十分拥挤的城市里,我们写些无益的文章,我们玩‘文特’——这一切,对我们来说,岂不也就是套子?至于在渺小的、懒惰的男子和愚蠢的、没事可做的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生涯,自己说而且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在我们不也是套子吗?要是您乐意,那我就给您讲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不,现在也该睡了,”布尔金说。“明天再讲吧。”他们走进谷仓,在干草上睡下来。他俩盖好被子,刚要昏昏睡去,忽然听见轻轻的脚步声——吧嗒,吧嗒……有人在谷仓附近走着,走了一忽儿站住了,过一分钟又是吧嗒,吧嗒……狗汪汪地叫起来。“这是玛尔娃。”布尔金说。脚步声消散了。“你看着他们作假,听着他们说谎,”伊凡·伊凡尼奇说,翻了个身,“他们呢,因为你容忍他们的虚伪而骂你傻瓜。你忍受侮辱和委屈,不敢公开说你站在正直和自由的一边,于是你自己也作假,还微微地笑;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得到一个温暖的角落,为了当一名卑贱的、没价值的小官儿罢了。不成,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唉,算了吧,您扯到别的题目上去啦,伊凡·伊凡尼奇,”教师说,“咱们睡吧!”过十分钟,布尔金睡着了。可是伊凡·伊凡尼奇不住地叹气,翻身;后来,他起来,又走出去,坐在门边,点上了他的烟斗。(汝龙译)注释:希腊语,意为“人”。一种小小的食肉的四足动物,形状似猫,身上有腺,分泌恶臭的液体,属伶鼬类。Buckle(1821—1862),英国历史学家。希腊的爱和美的女神,相当于罗马的维纳斯;她在海里诞生,从浪花里钻出来。俄语,意为“酒馆”。她哥哥密哈益的爱称。原文是“婚姻是严肃的一步”。德文,意为“大笑话”。一种牌戏名。【赏析】在这篇小说里,契诃夫着重使用艺术夸张手法,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套子”,从外表、生活习惯、思想方式乃至婚事诸方面,突出刻画了别里科夫这个在沙皇专制制度下胆小怕事的庸人形象。契诃夫以细腻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精神上的奴性是多么害人,多么可怕,对人心灵的毒害是多么巨大,一个丧失了人格尊严的人是多么地猥琐。与前人相比,契诃夫不仅在表现内容上有所不同,而且如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所言,他“创造了全新的书写形式”。这首先体现在他改变了文学形象的塑造方法本身,他的小说表现各种各样的人物,但是他却放弃了传统的、细腻的肖像描写,在他那里最详细的肖像描写也没有超过十几行的,因此他的作品总的风格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代替肖像描写的是比喻,是对服饰的典型细节的表现,如“套中人”别里科夫:作家详细地描写了主人公的物件,像套鞋、伞、眼镜、帽子、各种小套子和房间的摆设,却唯独没有面部描写。但是在几乎没有涉及外貌的情况下契诃夫却细致而准确地展示了别里科夫的心理状态,即恐惧。别里科夫是一个尖酸刻薄、神经衰弱、精神极度紧张的人的形象。关于省略肖像描写或很少肖像描写,契诃夫本人说过这样的话:“描摹寻常的外貌恐怕多此一举;彼得堡不是西班牙……”言外之意是说:在阳光灿烂的西班牙海滨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和爱情的喜悦或者忧伤,那里的人面孔上的表情和形体动作丰富多变,值得一写。可是在彼得堡,在像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那样的外省小城市里,受恐惧控制的人们千方百计地磨去自己的棱角,力求与别人保持一致,那样万人一面的外表又有什么必要去浪费笔墨呢?就像契诃夫研究专家分析的那样,契诃夫忽略肖像描写是因为他想要表现的不是个人,而是“一类人”,不是个体,而是群体。针对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作者并没有灰心丧气,认为他们已经无药可救,反而从内心发出了强烈的呼唤:“不行,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这句发自肺腑的话应该是契诃夫写这篇小说的最终目的,是这篇小说的最强音,也是他写作同类小说的宗旨。如果说19世纪的俄罗斯古典大师,如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的形象(社会底层的小官吏、穷人等),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那么,到了契诃夫这里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也是“小人物”的别里科夫,作家笔端流露出的批判就多于同情,批判他本身的软弱无能,批判他不知自尊,在有权有势者面前卑躬屈膝。可以说契诃夫写“小人物”,本意是要揭示妨碍他们成为真正的人的东西,因为在契诃夫的心目中,一个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一个诚实的人“不可能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贬低自己的尊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写的人。在给友人的信中,契诃夫写道:“应该写这样一部小说,表现一个年轻人,一个农奴的儿子,一个从前的小商贩,一个受过官职尊卑教育、吻着神父的手、膜拜别人思想长大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摆脱掉自身的奴隶印记,表现他如何在一个明媚的早晨醒来,发现自己的血管里流着的已经不是奴隶的血,而是真正的人的血。”因此,契诃夫的创作虽然是以俄国生活为背景,以夸张和讽刺的笔触表现俄国人的劣根性,但细细读来,他的作品对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他鼓励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尊严,要消灭精神奴役,追求平等、自由、勇敢和心灵的纯洁。而这也就是契诃夫创作的真正意义和永恒价值。(付传霖)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春天,芳草碧绿,繁茂昌盛。夏季,长松高耸,直入半空,树荫下面,凉爽宜人。诗人以淳朴的笔调,描写了田野的景象,真实自然,生活气息浓郁,使人如亲临其境。“萋萋”、“落落”叠字的运用,更有回环的音乐之美。言松荫稠密竟至于使人于夏季觉寒,是极度的夸张,使人备觉松树枝繁叶茂,能遮蔽一切。
萋萋芳草春绿。《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原诗出处,译文,注释春天,芳草碧绿,繁茂昌盛。夏季,长松高耸,直入半空,树荫下面,凉爽宜人。诗人以淳朴的笔调,描写了田野的景象,真实自然,生活气息浓郁,使人如亲临其境。“萋萋”、“落落”叠字的运用,更有回环的音乐之美。言松荫稠密竟至于使人于夏季觉寒,是极度的夸张,使人备觉松树枝繁叶茂,能遮蔽一切。注:落落,松树高耸的样子。《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古诗句出处:唐·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玉妃媚史》简介|鉴赏
阿英旧藏清乾隆刊本,讹误极多,或系翻刻。署“古杭艳艳生著,古杭情痴生批”。《昭阳趣史》卷首作者自序有“向刻《玉妃媚史》,足为玉妃知己”等语,知本书作者与《昭阳趣史》作者“古杭艳艳生”为同一人,其书或作于明末。书写唐玄宗贵妃杨玉环荒淫事,故名《玉妃媚史》。大半敷衍《太平广记》中所记杨贵妃传闻逸事及《绿窗新话》中所载贵妃事而或。《绿窗新话》中有《杨贵妃和安禄山》、《杨妃窃宁王玉笛》等目,故即谓全据《新话》亦无不可。所征引诗歌,大都从李、杜等唐人集中来。书凡三万余言,近百页(据阿英《小说闲谈》)。
玉妃媚史。《玉妃媚史》简介|鉴赏阿英旧藏清乾隆刊本,讹误极多,或系翻刻。署“古杭艳艳生著,古杭情痴生批”。《昭阳趣史》卷首作者自序有“向刻《玉妃媚史》,足为玉妃知己”等语,知本书作者与《昭阳趣史》作者“古杭艳艳生”为同一人,其书或作于明末。书写唐玄宗贵妃杨玉环荒淫事,故名《玉妃媚史》。大半敷衍《太平广记》中所记杨贵妃传闻逸事及《绿窗新话》中所载贵妃事而或。《绿窗新话》中有《杨贵妃和安禄山》、《杨妃窃宁王玉笛》等目,故即谓全据《新话》亦无不可。所征引诗歌,大都从李、杜等唐人集中来。书凡三万余言,近百页(据阿英《小说闲谈》)。清初刘廷玑《在园杂志》,已将《媚史》与《肉蒲团》、《绣榻野史》、《浪史》等共提,谓其“流毒不尽”。后道光十八年(1838)江苏按察使裕谦、道光二十四年(1844)浙江巡抚梁某及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禁毁淫词小说,所列书目中皆有《玉妃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