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叶绍翁。《宋·叶绍翁·夜书所见》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注释】萧萧:形容风声。促织:蟋蟀。挑(tiǎo):用细长的东西拨动。篱落:篱笆。【大意】来自江上的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夜深了,不远处的篱笆下有盏灯火,想必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勤学类名言赏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注释骐骥:骏马。驽马:劣马。驾:马拉车走一天路程。功:成功:句意骐骥虽是能跑的骏马,但一跃也不能超过十步;驽马十日亦能行千里,所成就与骐骥同,其所以成功者,在于不肯放弃前进。《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出自:《荀子·劝学》
脚著谢公屐。《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脚上穿着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鞋,直登高入青云的石梯。著(zhuó):同“着”,穿。谢公屐(jī):南朝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一种木头鞋,鞋底装有活动的高低两个木齿,上山前低后高,下山前高后低,使身体保持平衡。屐,木头鞋。青云梯:高入云霄的石阶。【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拾级登高。[例]我在游山时,虽也往往会哼着李太白“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诗句,而实际上却从来不曾着了木屐登山。(伍稼青《乌来屐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出自哪里,《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什么意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原文出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赏析。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出自哪里,《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什么意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原文出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赏析。【出处】宋·苏轼《赠刘景文》【鉴赏】“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原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后赤壁赋》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后赤壁赋原文。苏轼《后赤壁赋》原文|注释|赏析|译文是岁十月之望1,步自雪堂2,将归于临皋3。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5,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6,行歌相答7。已而叹曰8:“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9?”客曰:“今者薄暮10,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11。顾安所得酒乎12?"归而谋诸妇13。妇曰:“我有斗酒14,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5。”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1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17,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18,履巉岩19,披蒙茸20,踞虎豹21,登虬龙22,攀栖鹘之危巢23,俯冯夷之幽宫24。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25,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26,肃然而恐27,凛乎其不可留也28。反而登舟29,放乎中流30,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31。适有孤鹤,横江东来32。翅如车轮,玄裳缟衣33,戛然长呜34,掠予舟而西也35。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36,羽衣蹁跹37,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38:“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39,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40,予亦惊悟41。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注释】1是岁:这一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处上承《前赤壁赋》而言,本年内,苏轼于七月、十月先后游览赤壁。2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因堂在大雪天中建成,又绘雪景于四壁之间,故名。3临皋:又称临皋亭、临皋馆,旧日回车院,位于黄州城南长江边上。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初到黄州,寓居定惠院,五月迁临皋;四年,经营东坡;五年春,在东坡筑雪堂。4黄泥之坂:即黄泥坂,黄州城东面的山坡,位于临皋与雪堂之间。5木叶:树叶。6顾:看,此处有环视的意思。7行歌:一边走一边唱。8已而:过了一会儿。9如……何:奈何,怎么办;此处意谓怎么度过。10薄暮:傍晚。11松江之鲈:松江县(今属上海市)所产的四鳃鲈,体扁,嘴大,鳞细,味美,是名贵的食用鱼类。12顾:只是。安所;何所,什么地方。13诸:兼词,“之于”的合音。14斗:古代的一种酒器。15不时之须:临时的需要。须,通“需”。16断岸:陡峭的江岸。17曾日月之几何:犹言“曾几何时”,没有过多少日子。18摄:拉曳,提起。19履:踩踏,登上。巉(chdn馋)岩:高峻险陡的山岩。20披:分开,拔开。蒙茸(rong荣):野草繁茂的样子,此处指杂乱的草丛。21踞:蹲、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22虬龙:指弯弯曲曲,形似虬龙的古树。23鹘(hu胡):又名“隼”(sun笋),猛禽类,鹰的一种。危巢;筑在高处的鸟窝。危,高。24俯:俯视,低头向下看。冯(ping凭)夷:水神,即河伯的姓名。25划然:以刀破物的声音,此指长啸声。啸:撮口呼叫,发出清越而悠长的声音。古人常借长啸来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气。26悄然:忧愁的样子。27肃然:因惊恐而变得严肃冷峻的样子。28凛乎:犹“凛凛然”,恐惧的样子。29反:同“返”。30中流:江中心。31寂寥:寂静,空旷。32横江:横穿大江。33玄裳缟(gao搞)衣:黑裙白衣,此指鹤的白毛黑尾。34嘎然:形容鹤的尖利叫声。35掠:擦过。36道士:指《前赤壁赋》中的“吹箫客”杨世昌道士。37蹁跹:轻扬飘飞的样子。38揖,拱手行礼。39畴(chou愁)昔之夜:指晚夜。《礼记·擅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陈澔告注:“畴,发语之辞。昔之夜,犹言晚夜也。”40顾:回头看。41惊悟:惊醒,惊觉。【今译】元丰五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步行,将要回到临皋亭去。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同走过黄泥坡。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落光了,人的影子映在地上,抬头望见一轮明月当空照着。环顾四周夜景,心里十分快乐,于是我们一边走一边讴歌,互相唱和应答。过了一会儿,我不禁感叹道:“有客没有酒,有了酒也没有菜,月光皎洁,晚风清爽,怎么度过眼前这美好的夜晚呢?”客人听了说:“今天傍晚,撒网捕到了鱼,那鱼大嘴细鳞,样子很象松江鲈鱼。但是现在到哪里去弄酒呢?’’回到家后,我便与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大斗酒,已经贮藏很久了,就是用来应付您临时需用的。”于是,我们带上酒和鱼,再到赤壁下而去游玩。江中流水哗哗作响,陡峭的江岸高达千尺,山显得那样高,月儿显得那样小,江水已经跌落下去,石头便露出水面来了。时间并没有过多久,可江山的面貌都辨认不清了。这时,我撩起衣裳登岸,踏上险峻的山岩,拨开茂密的草丛,蹲在那形似虎豹的石头上,攀上那盘曲如虬龙的古树,手已摸到那高处有鹘栖息的鸟窝,从那儿可以俯视水神冯夷居住的深宫。当时,两位客人未能跟上我。我高声长啸,顿使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刮起来了,江面涌起了波浪。我一时也感到忧伤、恐惧,惊吓得不敢在那儿停留。于是由原路返归,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随它漂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歇。快到半夜的时候,四下一看,江面是那样寂静、空旷。正好有一只孤鹤,横穿大江,向东飞来。鹤的翅膀象车轮一样,全身好似穿着黑裙白衣,发出一阵尖利的长鸣声,很快从我们船边擦过,向西飞去。不久,客人离去了,我也上床睡觉。梦中看见一个道士,穿着鸟羽做成的衣服,飘然而来,经过临皋亭前,他对我拱手施礼说道:“你在赤壁游玩得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我说:“唉唉!哈哈!我知道了!晚天夜里,尖叫着从我们船边飞过的那只鹤,不就是你的化身吗?”道士回头看着我笑了笑,我也一下子惊醒过来。连忙去打开门一看,不见那道士在什么地方。【集评】明·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六:“虞集云:陆士衡云:‘赋体物而浏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明·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六:“袁宏道云:《前赤壁赋》为禅法道理所障,如老学究着深衣,遍体是板。《后赋》平叙中有无限光景,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明·杨慎《三苏文苑》卷十六:“李贽云:前赋说道理时,有头巾气,此则空灵奇幻,笔笔欲仙。”明·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一:“眼前景径(经)一道破,便似宇宙今日始开。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呜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试读之,占几许风景。”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十一:“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读此两赋,胜读《南华》一部。清·金圣叹《天下方子必读书》卷八:“前赋,是特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便是真实受用也。本不应作文字观,而文字特奇妙。”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四:“前赋设为问答,此赋不过写景叙事。而寄托之意,悠然言外者,与前赋初不殊也。”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此赋与前赋有同处,有异处,有同而异处,有异而同处,尤不可不知。……究之两赋情景,与两赋笔法,虽皆异,而着想之奇同,措词之工同,见地之高同,结构之妙同。语语之皆仙,笔笔之入化,亦无不同。人能详析两赋同异而熟读之,何患不增长许多学问,开悟无限法门。”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九:“后赋并刷尽文章色相矣。来不相期,游仍孤往。向后空空,人境俱夺。”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犹是风月耳。上文字字是秋景,此文字字是冬景。体物之工,其妙难言。”清·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七十一:“前篇是实,后篇是虚。虚以实写,而后幅始点醒,奇妙无以复加,易时不能再作。”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十四:“前篇结处,不作了语,原来留此篇地也,故起首即承之。此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纯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予于此施展往复数次。而知其用意在‘凛乎不可久留’一句,仍是前篇‘望美人’一片心肠也。或仍以受用风月目之,则说不去矣。”黄仁黼书后:“盖江山者,化工之画工,忽而壮丽,忽而清奇,固大造无尽之藏,留以待泄于文人者也。然其悲乐之际,主客之间,其人之学问性情,皆流露于不觉焉,初何尝有成见存乎其间哉!前、后之名,篇中所解谓前留不结之语待后篇,似此未免过泥。余谓雪堂之步,临皋之归,在坡仙亦自行所无事,一旦睹江山之顿改,觉风月之仍前,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故孤鹤一段,脱化无痕,飘然而来,戛然而去,似梦非梦,神兴俱飞。此诚能夺化工之工,泄大造之造者矣,而谓可于字句间求之也乎?”近代胡怀琛《古文笔法百篇·虚境实写法》:“林西仲曰:赤壁初游,必不知有再游之事。此番再游,则着着俱要照管前番矣。山水风月,不过如此。前番既游,此番又重叠往游,有何意味?作文者,惟有别行一路之法。前篇既是立意往游,此篇先从不想再游意,步步说来,便是把柄。故归临皋也,忽然有凑趣之客;见人影也,忽然有凑趣之月;暮得鱼也,忽然有凑趣之肴;谋诸妇也,忽然有凑趣之酒。然后游兴勃然,不可遏矣。但念景同前景,游同前游,犹之乎未游也,乃前番之万顷茫然,今则断岸千尺矣。前番未出舟中一步,今则摄衣攀跻,无奇不探矣。前番舟中与客共游,今则舍客而上独游矣。前番客之悲转而为乐,兴举而更酌,今则已之乐转而为悲,兴尽而登舟矣。前番枕藉舟中,今则就睡户内矣。末以醒时见孤鹤,梦中见道士幻想作结。其变换皆非文人意想所及。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而伧父乃欲置轩轾于其间,以后作胜前作,坡公有知,能无齿冷?”【总案】此赋是《前赤壁赋》的姊妹篇,均记赤壁之游。前赋主要写秋夜泛舟江上的内心感受,重在议论说理,后赋则主要写冬夜登山和放舟中流所见所闻,重在叙事写景。两赋抒情寄意,大致相同,只是后赋表现作者幻想超尘出世以求解脱的情思,比前赋显得更为神秘、玄远。《后赤壁赋》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的变化为转移,开篇叙写作者与“二客”夜见月白风清,景美诱人,兼之有鱼有酒,遂动重游赤壁之议。其中对话描写,颇见文人雅趣;“归而谋诸妇”乃“节外生枝”,更富生活气息。中间叙写夜游赤壁时的见闻和感触,先写初冬独特的江山夜景令人“不可复识”,次写作者独自登山所见幽森凄清之景令人“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后写荡舟江中遇孤鹤长鸣,掠舟而过,令人更生“悲”“恐”之情。文章描景状物,绘形绘声,巧用铺排对偶,极力夸张渲染,写来跌宕生姿,穷极变幻,新人耳目,扣人心弦。篇末叙写道士化鹤的梦境,迷离惝恍,似幻似真,既照应前文掠舟之孤鹤,给作品增添了神秘色彩,更寄托了作者企图超脱尘世的思想,曲折地反映了他因屡遭贬谪而造成的内心苦闷。这与《前赤壁赋》所表现的仰慕“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幻想是一脉相承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出处】唐·杜牧《山行》【译注】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斜斜,远远地通向寒冷的山中,在那白云生成的地方,住着人家。寒山:深秋,山有寒意,故称寒山。白云生处:白云生成、缭绕的地方,指山的深处。“生”一作“深”。【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道弯曲,通向云雾深处的人家。[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我的家就在白云深处的黄埠岭头。一条石板和鹅卵石砌成的石径把黄埠岭头和石浦连接起来。(洪爱德《小路可以作证》)
《悯农二首》原文与翻译、赏析
悯农二。《悯农二首》原文与翻译、赏析李绅春种一粒粟①,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②,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③,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释】①栗:谷物。②四海:即四海之内,古人以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故四海即指全国的意思。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③禾:庄稼。【诗大意】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可以收获上万颗粮食。尽管全部土地都播上种子,没有闲田,但是农民仍然还要饿死。在中午时刻锄庄稼,炎热的太阳当头照着,汗水流淌下来滴湿了长满庄稼的土地。有谁知道碗中的饭食,每一颗都是辛苦劳动的结晶。【赏析】《悯农二首》是自唐宋以来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的名篇。这两首诗以生动的艺术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农民的辛苦。第一首诗开头的一二句,用概括的语言写出了粮食生产的全过程:春天农民种下“一粒粟”,到了秋天收获“万颗子”。这里虽然未明写农民耕种的辛劳,但用种“一”收“万”的艺术夸张手法,便形象地写出了农民的创造性劳动,赞美了他们的智慧与勤劳。这两句诗采用对仗的句式,“春种”对“秋收”,“一粒粟”对“万颗子”,工整匀称、言简意明地勾画出了一幅春华秋实图。诗的第三句紧接前二句进行了扩展,由点到面,三句相连,展现出全国到处都获得了大丰收,没有一处闲置的土地的景象。从“一”到“万”再至“四海”,到处是辛勤的劳作,四海皆是丰收的年景,令人欣慰,令人欢喜。然而,获得了丰收的农民又怎样了?诗的第四句,作者笔锋一转,道出了与丰收极不相称的事实——“农夫犹饿死”。灾荒与冻饿联系在一起,人们可以接受,而丰收与饿死怎么能联系在一起呢?正是这违悖道理的事实,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引起读者的思考。第二首诗,开头便直接描写农民劳动时的情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在田里挥动着锄头锄地,汗水流淌下来,洒在庄稼地里。首句“锄禾日当午”点明了农民干活的时间和环境,其中已隐含了农民劳作艰辛之意,为第二句“汗滴禾下土”做了极好的铺垫。正是由于在中午烈日下,农民干活才挥汗如雨。他们为了获得丰收,忙于给庄稼锄草松土,顾不得拭去汗水,任由它们流淌,其辛勤劳动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诗正好为第一首的“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籽”做了具体、形象的说明。种一收万,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是由千百万农民用辛勤的劳动和血汗换来的。而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却被不劳而获者占有,结果是“农夫犹饿死”。面对如此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诗人不由发出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三、四句从文字上看,虽然浅显易懂,但它的含义却是很深刻的,其中既有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有对不劳而食者的愤懑,还有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要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的真诚劝说。这两句诗,发自诗人肺腑,情真意切,虽明白如话,却意蕴深远,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这两首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五言绝句,从内容上看,思想深刻,感情真实,毫无矫柔造作之意。从艺术形式上看,语言洗练,通俗易懂,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古绝形式,运用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非常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诗题虽为《悯农二首》(一作《古风二首》),却十分符合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辞质而径”、“言直而切、欲闻者深诫也”的新乐府诗歌的创作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了李绅的质朴厚重的艺术风格,堪称唐诗中五言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活着活着就老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活着活着就老了日子一天天一年年过,生日蛋糕上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插蜡烛了,可总感觉自己还年轻。还没老。我老妈老爸还健在,一顿还能吃两个馒头喝一碗粥,还能在北海五龙亭腰里系个电喇叭高声唱“我是女生”,还能磨菜刀杀活鸡宰草鱼。我头发一点还没白,大腿上还没有赘肉,翻十页《明史》和《汉书》,还能突然听到心跳,妄想:达则孔明,穷则渊明,林彪二十八岁当了军长,杨振宁三十五岁得了诺贝尔奖,或许明年天下大乱,努努力,狗屎运,我还赶得上直达凌霄阁的电梯。或许早早悟了“不如十年读书”,面盆洗手,了却俗务,我还来得及把我老妈的汉语、没鸡巴司马迁的汉语、赵州花和尚的汉语、毛姆的英文、亨利·米勒的英文炖在一起,十年之后,或许是一锅从来没有过的牛逼的浓汤。老相好坐在金黄的炸乳鸽对面,穿了一件印了飞鸟羽毛的小褂子,用吸管嘬着喝二两装的小二锅头,低头,头发在灯光下黑黑地慢慢地一丝丝从两边垂下来。她吸干净第二瓶小二锅头的时候,我还是忘记了她眼角的皱纹以及她那在马耳他卖双星胶鞋的老公,觉得她国色天香,风华绝代。此时此刻,为她死去是件多么天经地义的事情啊。但是在网上看了某小丫的文字,《都给我滚》《发克生活》,第一次,感觉到代沟,自己老了。那些文字,野草野花野猪野鸡一样疯跑着,风刮了雨落了太阳太热了那么多人刚上班早上八九点钟就裸奔了。我知道,这些文字已经脱离了我这一代的审美,但是同时感到它们不容否认的力量。我知道,人一旦有了这种感觉,就是老了。仿佛老拳师看到一个新拳手,毫无章法,毫无美感,但是就是能挨打,不累。仿佛韦春花看到苏小小,没学过针灸按摩劈叉卷舌,没学过川菜粤菜鲁淮阳,但是就是每个毛孔里都是无敌青春。码字,其实真没什么了不起,本能之一。有拳头就能打人,有大腿就能站街,把要说的话随便放到纸面上,谁说不是文字?小孩能码字,其实真没什么了不起,再小,拳头和大腿都已经具备了。《唐书》说白居易九岁通音律,冯唐十七岁写出了《欢喜》,曹禺十九岁写出了《雷雨》,张爱玲二十二岁写出了《倾城之恋》,即使看那些大器晚成作家的少年作品,基本的素质气质也都已经在了,只不过当时没人注意到,以为老流氓是到了四五十岁才成了流氓。所以不想因为某小丫的年龄,简单粗暴地将她归类到80后。贴一个标签,拉十几号人马,最容易在文学史上占据蹲位:近代在国外,有迷惘一代、垮掉一代、魔幻现实;“四人帮”之后在中国,有伤痕派、先锋派、痞子派;深入改革开放之后,有下半身、70后、美女作家、液体写作、80后。一路下来,标签设计得越来越娱乐,越来越下作,越来越没想象力。文学,其实很了不起,和码字没有关系,和年龄没有关系。一千零五十年前,李煜说:“林花谢了春红。”一千零五十年间,多少帝王将相生了死,多少大贾CEO富了穷,多少宝塔倒了,多少物种没了。一千零五十年之后,在北京一家叫“福庐”的小川菜馆子里,靠窗的座位,我听见一对小男女,眼圈泛红,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在新泽西APM码头旁边的一个小比萨饼店,冬天,我和老鲍勃一起喝大杯的热咖啡。合同谈判,我们到早了,需要消磨掉一个小时的时间。老鲍勃说,他小时候也是个烂仔,还写诗,然后拿起笔,在合同草稿的背面,默写他的第一次创作:“如果你是花朵,我就是蝴蝶,整天在你身边腻和。当朝露来临,将你零落,我希望我是朝露,不是蝴蝶。”我说,是给你初恋写的吧。鲍勃点了点头,那张五十五岁的老脸,竟然泛红。其实,老拳师是怕新拳手的,不是他有力气,能挨打,而是新拳手不知死活的杀气;韦春花是怕苏小小的,也不是她的无敌青春,而是苏小小自己都不知道的缠绵妖娆。某小丫的文字挥舞着拳头,叉着大腿胡乱站在街上,透过娱乐的浮尘和下作的阴霾,我隐约嗅到让我一夜白头的文学的味道。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雨秋风愁煞人。》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秋雨秋风愁煞人。【出处】清·陶宗亮《秋暮遣怀》【译注】连绵的秋雨,萧瑟的秋风愁死人了。煞:表示极甚之词。【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秋天苦雨凄风的天气,或形容秋雨秋风使人心情烦愁。[例]“秋风秋雨愁煞人。”不是吗?你看:天低云暗,瑟瑟的风,送着绵绵的雨。没有春风那种使人如痴如醉的温馨;没有夏雨挟带的发聩雷霆。(李放眉《秋》)
司马相如卓文君
两地书。司马相如卓文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成婚不久,辞别娇妻到长安做官。卓文君思念丈夫,日日盼望司马相如来信,可是常常失望。岁月疾驶,过了五年,司马相如才传书一封,只写了上面这十三个数字。枯燥的数字一当与特定的含意联系起来,就会变得灵活了,显示出它的生命力。那么蕴蓄在这十三个数字中的含意是什么呢?卓文君有敏思之才,一眼就看出其中的奥秘。在这行数字排列中,唯独缺“亿”这个数位,“无亿”从谐音上推断不就是“无意”吗?原来司马相如有离异之心了。这个“亿”不写出来,实在能起到一般文字所不能及的作用:一是司马相如难以将弃旧之念向妻子启齿,二是司马相如又要让妻子明白他欲中断夫妇恩爱的打算,三是司马相如告诉了妻子音书久滞的真正原因,一字之省却容纳了诸多内容,这种以不写比写还要来得妙的手法,就文学角度说,的确别具风味,饶有机趣。当然,与司马相如冲破阻力,毅然私奔而结成伉俪的卓文君,接到这样的家书是非常伤心的。于是,她挥笔回书,写道:一别之后,两地相悬,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依照司马相如书中的十三个数字,挨次镶嵌进去,发抒了真切动人的感情。“一别之后,两地相悬”,这里的“一”,并不表示事物的数目,而就整个的回书来说,它却表示叙述衷肠的顺序。“两”有着数量概念,夫妻遥隔两地,卓文君感到寂寞无依,因分别时间太久,不免勾起了无限的思念。“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这里的“三、四”与“五、六”这些数字在语言中是虚化的,前者言其丈夫答应的归期很近,后者言其丈夫离别的日子很长。这写出了卓文君盼夫盼得焦急万分。由于心绪不宁,“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这里的“七”与“八”是实指,与物相搭配,使“七弦琴”与“八行书”成了专用名词。无心弹琴,越发显得愁闷难遣,无法投书,愈是感到怅然若失。正因为如此,卓文君思潮奔涌,向丈夫诉说着自己内心的动荡:“九连环从中断”,用比喻形容由“两地相悬”而“八行书无可传”所带来的悲苦;“十里长亭望眼穿”,这是她与司马相如分手“谁知五六年”后焦灼地翘首望夫归的情态;“百般想千般念”,是指她无一天不想,无一天不念,想之若痴,念之如醉;“万般无奈把郎怨”,想夫不见夫影,念夫不闻夫声,也不知夫在何处,更不知夫欲何为,日日想,时时念,想不到夫写来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寓“无意”于“无亿”,这怎不令人深深埋怨不已呢!除“九连环”与“十里长亭”的“九”与“十”这两个数字有实在意义外,“百般”、“千般”、“万般”的“百”、“千”、“万”,都失去了它们的数量概念,变成了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卓文君的这封回书,其感情顺沿着数字的递增而递增,落墨极妙,颇见机趣。乏味的数字一进入文学领域,便给人以诗意盎然的感觉。就文学欣赏而言,在这一方面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两地书,称得上是珠联璧合的。
苏秦刺股是什么意思
苏秦刺股。苏秦刺股是什么意思〖典源〗《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去秦而归。“归至家,妻不下衽(rèn,床席),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精心研摩,熟练掌握)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释义〗苏秦没被秦王录用,遭到父母妻嫂的冷遇,便找出《太公阴符》等书发奋攻读。读书瞌睡了便用锥子狠刺自己的大腿,以提精神,血流至足,仍孜孜不倦。后遂用“刺股、握锥、锥握、锥股”等谓勤学苦读、刻苦自励。【刺股】《隋书·儒林传序》:“学优入室,勤逾刺股,名高海内,擢第甲科。”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可怜刺股悬梁志,险作离乡背井魂。”【握锥】《颜氏家训·勉学》:“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亦为勤笃。”【锥握】任昉《答陆倕感知己赋》:“时坐睡而梁悬,裁据梧而锥握。”【锥股】刘昼《新论·崇学》:“有子恶卧,自焠其掌;苏生患睡,亲锥其股。”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诗:“囊疏萤易透,锥钝股多坑。”
孟浩然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叙述到朋友农庄作客,从往访至辞别,按时间顺序径直地往下写。它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结构形式,抒写并赞美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朴实真挚的友谊。起首点题,“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说老朋友用鸡黍具办了酒宴,自己应邀到他庄上作客。这有点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录,叙述一件刚刚经历的极其平常的事情。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友谊深厚、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所特有的风味,又可见出待客之简朴。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往往使朋友在更为亲切的、无所介意的氛围中把心扉敞开。朴实的邀请,只能用朴实的笔调来写,这个开头平静而自然,不作丝毫渲染,既反映出挚友间的亲密关系,也显示了气氛特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上句写近境,好象很随意地把一眼看到的村庄四周的景色采入诗中,只见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轻宕起笔锋,把读者的视线引开去,那城郭之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两句写故人庄的自然景象,一近一远,一密一疏,顾盼之态如见,亲切之态可掬。“合”、“斜”二字极为传神,却又完全象是信手拈来,极其自然。“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打开窗户,面对着场地和菜圃摆开筵席,端起酒杯,一边喝酒,一边谈论着关于桑麻之类的农事。主客双方完全忘情在农事上了。它让人读起来有一种置身田园之感,从而引起对农作的关怀,分享收获的愉快。于是我们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芳香和不远处传来的桑麻气味,看到庄稼的成长与收获,乃至孟浩然家乡襄阳一带夏秋之交种种物候和风光。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言语欢笑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是接近的意思。“就菊花”,指赏菊,但又有不邀自来的意味。待到——还来——就,这一连串词语的运用,透露了诗人盼望重来的心情。孟浩然在故人庄愉快地度过了一天之后,临走时似乎根本没有想到要谢谢故人的盛情款待,但他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宣告还要再来,愿意到这里来度过那美好的重阳佳节,却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感谢之辞。这种表示,完全出自诗人内心,真挚动人。诗人之来,是出于故人的邀请,去时却不顾虑主人将还要赔上鸡黍宴而主动预约重来。前后互相呼应,表现了真率的心情和诚挚的情谊。本篇具有极浓郁的诗意,但所写的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描绘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感情是安恬平淡的,没有什么极度的兴奋喜悦。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中间两联虽然是工整的对仗,但不见锤炼的痕迹,笔笔都显得很自然,因此尽管是五言律诗,读起来却象是古体。这种质朴的风格同描写的对象、诗人的情怀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诗的总体风貌是平淡的,但决非平浅枯燥。这是因为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都并不显得薄弱。它们平衡均匀地出现在诗中,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单纯朴实的农家生活,真挚亲切的人情味融成一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并且衬托出一个与诗歌情调完全一致的精神开朗而又不自检束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种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它的好处不在于给人什么强烈的刺激,使人兴奋激动,而在于象朴素的农村风景和生活一样,给人精神上一种滋润。在写法上他“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分散在全篇中”(闻一多《唐诗杂论》)。也就是将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浑然天成。这种不卖弄技巧,也不靠精心制作的奇词秀句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极高的表现。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原文与翻译、赏析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原文与翻译、赏析顾城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拙笨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画下丘陵——长满淡淡的茸毛我让他们挨得很近让它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我还想画下未来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但知道她很美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画下那些燃烧的烛光和枫叶画下许多因为爱她而熄灭的心画下婚礼画下一个早早醒来的节日上面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的插图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想画下风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画下大海——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赏析】《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诗人所憧憬的理想世界和他所理解的痛苦现实交织在一起的心灵之歌。在这首长篇抒情诗里,诗人手握心灵的彩笔,用绝大部分篇幅自由而奔放地涂抹着无限渴望的理想境界。这个境界晶莹剔透,蔚蓝如洗,柔顺甜美,纯洁净朗,“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注视着拙笨的自由;早晨的露水带着迷人的微笑;“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睁大蓝色的眼睛,“她永远看着我”;清晰广阔的地平线拓展着遥远的风景,那上面流淌着欢乐的小河;丘陵上淡淡的茸毛彼此相爱,“静静的春天的激动”化作一朵朵小花的生日;那个未曾见过的她很美,“我”只知道她“秋天的风衣”随风舒展;烛火和枫叶在燃烧,节日会早早醒来,向我们讲述北方童话;一切不幸都被涂去,“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轻风掠过“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大海上荡漾着“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那里孕育着“东方民族的渴望”。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理想世界几乎包括了人类心灵中追寻渴求所有的美好理想,饱含着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未来的挚爱的激情,抒写了永远属于人类童年的幸福“幻想”。诗人孩童般自然真诚的笔调写出了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并且把这种追求轨迹归结到“民族的渴望”,他要告诉人们这个世界虽然出自诗人的内心,但却预示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和明天的希望。诗人无时无刻不“在希望,在想”;把这属于心灵的童话抒写在大地上,让它变成每一个人都拥有的现实。遗憾的是,“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创痛”撕碎了“一张张心爱的白纸”,只能让它们去随意寻找了。令人失望的现实同美丽动人的理想鲜明地对照着,同时也对立着,新中国历史上的那段令人辛醉的黑暗年代容不下这童话般的理想。诗人在描绘现实时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和相对简单的意象,显得含蓄深沉,加重了发自内心的痛苦的份量。深切的痛苦并没有让诗人消沉,他既然面对世界裸露着自己的心灵,自然具备了追寻它的勇气和力量,那就是我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看到的诗人:一个任性的孩子。这孩子属于理想,在那幅理想蓝图中有他一个位置:他“生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这孩子很执着,他紧紧拥抱着自己的理想到了“任性”的程度,并且被妈妈宠坏了。这孩子梦想着“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首诗的宗旨在任性的孩子身上完满地体现了出来,诗人把这一切写得宁静自然,甜美洒脱,即便是痛苦也只是低声倾诉,美的意愿融入诗人娓娓道来的美的节奏中。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出处】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译注】篱笆门边听见有狗叫,想是风雪之夜有人来投宿。柴门:用散碎木柴、树枝等做成的简陋的门,与篱笆门相似。【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风雪寒夜有人外归的情景。[例]“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出处】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译注】一个个弃我远去的昨日不可挽留;一个个迎我而来的今日又令我心绪烦忧。【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过去的已无法挽回,眼前现实又令人忧烦。[例]失去了才知道拥有的可贵,然而既然失去了又如何能够挽回?得与失总是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那又何所谓得,何所谓失?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终于所有的梦想,所有的希望渐渐远去。代之而起的是深深的恐惧和绝望。(含嫣《注定孤寂》)
故上兵伐谋。春秋·孙武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11)。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12),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13)而非战(14)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15)争于天下,故兵不顿(16)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17)之辅(18)也,辅周(19)则国必强,辅隙(20)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21)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22)军。不知三军(23)之事,而同(24)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25)胜。故知胜(26)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注释】全国:指使敌国整个地降服。破国:这里指用武力攻破敌国。上兵:最好的战略方针。伐谋:伐敌之谋,即打破敌方的计谋。伐交:指通过外交途径,分化瓦解敌人的盟国,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迫使敌人陷于孤立,最后不得不降服。交,这里指外交。攻城:即以城堡为作战目标,《孙子兵法》认为这是下策。修橹:制造大盾。橹,盾牌。辒(fén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蒙牛皮,可容纳10人,用以运土填塞城壕。具器械:准备攻城用的器械。具,准备。距闉(yīn):用以攻城而堆积的土山,以便登城或观察情况。闉,通“堙”,土山。(11)已:结束。(12)蚁附之:指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13)屈人之兵:降服敌人的军队。(14)非战:指运用“伐谋”、“伐交”等办法迫使敌人降服,而不用交战的办法。(15)全:万全。这里指用万全的谋略。(16)顿:通“钝”,这里指疲惫、受挫的意思。(17)国:指国君。(18)辅:辅佐,辅助。这里引申为助手。(19)周:周到,周全。(20)隙:裂缝,漏洞,缺陷。(21)患:危害,贻害。(22)縻(mí)军:束缚军队,使军队不能根据情况相机而动。縻,羁縻,束缚。(23)三军:军队的通称。周代,大的诸侯国设三军,有的为左、中、右三军,有的为上、中、下三军。(24)同:共同。这里是参与、干涉的意思。(25)引:引导,导致。(26)知胜:预知胜利。【译文】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它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差一些;使敌人士卒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差一些;使敌人整个队伍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差一些。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用计谋打败敌人,其次是用外交的方法打败敌人,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攻打敌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了大盾和攻城用的战车,准备攻城用的器械,三个多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三个多月才能完工。将官忍不住自己的愤怒而命令士兵像蚂蚁那样去爬敌人的城墙攻城,士兵被杀伤三分之一而城还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害呀。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使敌人降服而不用硬打,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长期作战。一定要以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因而军队不受损失而胜利可以完满取得,这就是用谋略进攻的法则。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们,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能设法战胜他们,比敌人兵力少就要能摆脱他们,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同敌人作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死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军的俘虏。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佐得周到国家就一定强盛,辅佐得不周到国家就一定衰弱。所以国君妨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前进却硬要让它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后退却硬要让它后退,这叫做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懂得军队内部事务而干预军事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指挥军队的权谋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怀疑。全军既迷惑又怀疑,诸侯乘隙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这就叫扰乱军心,而导致敌人的胜利。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规律。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负各半;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必然失败。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非常兴盛,足以与唐代传奇、明清章回体小说相提并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作品数量较为可观,大大超过了前代。现存完整与不完整的小说有三十余种,而且普遍是多卷本,有的多达三十卷。加上伪托汉人所作的小说,总量应该更多。重要作品主要有:旧题曹丕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题为郭璞的《玄中记》、干宝的《搜神记》、葛洪的《神仙传》、王嘉的《拾遗记》、孔约的《志怪》、祖台之的《志怪》、荀氏的《灵鬼志》、戴祚的《甄异传》、旧题陶潜的《搜神后记》、刘义庆的《幽明录》和《宣验记》、刘敬叔的《异苑》、郭季产的《集异记》、东阳无疑的《齐谐记》、祖冲之的《述异记》、任昉的《述异记》、王琰的《冥祥记》、旧题吴均的《续齐谐记》、颜之推的《冤魂志》、侯白的《旌异记》,以及《续异记》、《录异传》等。可惜的是,除《博物志》、《搜神记》、《拾遗记》、《搜神后记》、《异苑》、《续齐谐记》等几种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以外,大多都已散佚,宋代李昉的《太平广记》、鲁迅的《古小说钩沉》辑录了部分佚文。其次,作家来自不同的阶层,其中包括不少当权者和名士。如魏文帝曹丕、梁元帝萧绎、西晋大臣张华、南朝宋之宗室刘义庆、历史学家干宝、着名诗人陶渊明、数学家祖冲之等,他们的参与无疑提高了志怪小说的地位和声望。还有一些佛教、道教教徒和术士,他们写志怪小说的目的在于宣扬宗教的教义,或兜售卜筮的灵验,对志怪小说的传播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都有所提高,佳作涌现。《列异传》、《博物志》、《搜神记》、《拾遗记》、《搜神后记》、《幽明录》、《续齐谐记》中的许多优秀篇章,如《望夫石》、《韩凭妻》、《干将莫邪》、《东海孝妇》、《薛灵云》、《桃花源》、《刘晨阮肇》、《阳羡先生》等流传广泛,对后世唐代变文、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以及戏曲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于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兴盛的原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缘于汉末巫风盛行和佛教传入的刺激:“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当时迷信思想和宗教崇拜深入人心的程度大大超过前代,上至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大多对鬼神抱有虔诚的信仰,将鬼神世界和人间社会等同看待,作者和读者都认真地对待鬼神故事,乐于为此倾注精力,这对志怪小说的发展和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东晋南北朝不仅是道教的活跃期,而且佛教也盛行不衰,两教均以张皇神鬼、称道灵异为特性。道教自称能羽化升天、鬼神显验、消灾弭祸,佛教则号称灵魂不灭、轮回报应、地狱天堂,两教教徒大量编造和收集神怪故事以宣扬法旨、自神其术,人们也深信不疑。凡此种种,形成了当时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造成大批神鬼传说出现和流传。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促进了神仙鬼怪故事的盛行。社会动荡、兵燹连年造成的人们的生活与精神的困境,也是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兴盛的重要因素。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混乱时代,在近四百年的时间里,朝廷频繁更迭,战乱几乎没有停息,统治集团热衷于争权夺利,百姓面临饥饿与死亡的威胁,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一片混乱,精神道德土崩瓦解。当时,不论是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还是备受煎熬的黎民百姓,无不陷入生命虚无、荣辱无常的窘困状态。于是,得道成仙、长生不老、消弭灾祸等鬼神迷信和宗教观念像一根救命的稻草,在虚幻中引导人们麻痹生活苦痛,摆脱精神郁闷;那些神鬼妖魔无所不能的巨大威力,以及许多巫术灵验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强烈的反抗精神、顽强的生存意志和美好的理想愿望,使他们在充满了奇思异想的幻境中获得心灵的慰藉。这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的重要原因,志怪小说中的一些优秀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当推干宝的《搜神记》。干宝,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生卒年不详,约生于武帝太康中,卒于穆帝永和间。祖父干统,吴奋武将军、都亭侯;父亲干莹,丹阳丞。干宝年轻时勤奋学习,博览群书。西晋末以才气召为着作郎,东晋初始领国史,后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又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着《晋纪》、《春秋左氏义外传》等,其书颇为简略,直而能婉,时称良史。另《晋书·干宝传》提及其注《周易》、《周官》数十篇,《隋书·经籍志》着录《百志诗》九卷,《干宝集》四卷。今仅存《搜神记》二十卷。《搜神记》由干宝搜集古今神怪故事编成,其序自称作此书的目的是要证明世上真有鬼神,所谓“发明神道之不诬”,同时有保存遗闻和供人“游心寓目”的赏玩娱乐之意,代表了当时一般志怪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又称此书的内容一方面“承于前载”,如引录《列异传》的谈生故事等,但又不全是照旧抄录,有些文字作了加工;另一方面是“采访近世之事”,即出于作者之手。《搜神记》采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晋书·干宝传》)加以记录,涉及妖祥卜梦、报应还魂、法术变化等事迹,可谓荒诞不经的神道、方术的大杂烩,大部分作品写得十分简略。但由于所用材料大都来自民间,较为真实地再现了时代的黑暗腐朽、人民的美好品德和理想愿望、作者的爱憎倾向,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也有一些作品情节完整、想象奇特、文采斐然,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刻画人物性格,注意渲染细节、描写场面,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构成了本书的精华,其中的《干将莫邪》、《韩凭妻》、《李寄》、《董永》、《东海孝妇》、《吴王小女》等,都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上乘之作。除《搜神记》外,《博物志》、《拾遗记》、《搜神后记》、《续齐谐记》等志怪小说集亦各有特色。《博物志》的作者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晋书·张华传》说他年少“孤贫”,“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因着《鹪鹩赋》,被阮籍誉为“王佐之才”,由此成名,进入仕途。晋武帝时官至中书令,加散骑常侍,封广武县侯,拟写皇帝诏告,修订晋史和礼仪宪章,名重一时,后因权臣嫉恨、廷对不合圣意被免职。晋惠帝时历任太子少傅、司空等,封壮武郡公,因拒绝与赵王司马伦和孙秀一起篡权,被诛灭三族,陆机撰《咏德赋》感怀其英勇赴义。两年后,齐王司马冏辅政,司马伦、孙秀伏诛,恢复张华爵位。《隋志》称其着《神异经》,着录《张公杂记》、《杂记》各十一卷,《晋司空张华集》十一卷,皆亡佚。今存《博物志》十卷、明代张溥辑《张司空集》一卷。《博物志》是地理博物体志怪作品的佼佼者。其体例模仿《山海经》,列有“异人”、“异俗”、“异产”、“异兽”、“异鸟”、“异虫”、“异鱼”、“异草木”、“异闻”等类别。前三卷记地理风俗和动植物,四、五两卷记药物和方士,卷六为杂考,七、八两卷记异闻和史遗,最后两卷为杂说。其中,后四卷最能反映志怪小说的特色。全书侧重于记载远方珍异,宣扬神仙与方术,但并非完全是陈腐的唯心思想。有的作品以博物知识满足人们的求知欲,甚至将之与人们的美好愿望结合起来;有的作品借异闻揭露昏君残暴荒淫,歌颂反抗暴政的英雄;还有作品用事实揭穿虚妄的传闻,总结人类战胜自然的经验。这些作品突破了以往地理博物体志怪专记山川地理、动物植物、殊方异族的范围,体现了它的存在价值。而它处理题材的灵活性、叙述模式的多样化、人物刻画的鲜活生动等,给后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技巧。卷三“异兽”中的《猴玃》、卷十“杂说”中的《浮槎》和《千日酒》等,都是值得仔细品读的作品。《拾遗记》的作者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生卒年不详,《晋书·王嘉传》载,他被后赵姚苌杀害,则其卒年应在姚苌在位的公元384—393年间,时为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他相貌丑陋,不修边幅,不拘礼节,不愿与世人交游。先隐居东阳谷的山洞中,不食五谷,清虚服气,弟子受业者达数百人。后抛弃众弟子,潜藏于终南山。因恐弟子探查到行踪,又转至倒兽山隐居。他聪明睿智,性情诙谐,擅长用滑稽语讲述未来应验之事,故《隋书·经籍志》称他为方士。着有《拾遗记》十卷、《牵三歌谶》一卷。《拾遗记》已亡佚,仅所存《拾遗记》为萧绮所录本。萧绮,生平事迹不详,或为南朝梁武帝时宗室贵族。他在整理《拾遗记》时,在故事之后附加议论,称之为“录”。《拾遗记》又称《王子年拾遗记》、《拾遗录》。前九卷按时间顺序,依次记载三皇五帝至东晋的历史遗闻佚事:卷一记庖牺、神农、黄帝、少昊、高阳、高辛、尧、舜八代之事,二、三、四卷记夏至秦之事,五、六两卷记汉之事,七、八两卷记三国之事,卷九记晋及石赵之事,卷十依托方位的移换,依次记载昆仑、蓬莱、方丈、瀛洲、员峤、岱舆、昆吾、洞庭等仙山的奇异景物和历史传说,故有“名山记”之称。其中,记载帝王的故事通过神仙怪异的形式反映现实内容,借古讽今的意味颇浓,寄寓着对某种规范和权威的蔑视和不满,反映了对民众痛苦遭遇的同情,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倾向和爱憎情感;涉及远方珍异之物的一些故事极具想象力,弥漫着浓郁的浪漫气息,甚至带有科学幻想的性质(如“贯月槎”、“沦波舟”的宇宙飞行、深海潜水设想),折射了人们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拾遗记》有意虚构情节,就点滴事实敷衍成篇,已经含有自觉创作小说的意味了。它的艺术价值还表现在:善于铺陈,所述之事大都情节委曲;刻画细腻,细节描摹委婉而精致;情感真切,善于把喜怒哀乐融入编述的故事;辞藻瑰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辞章化的倾向。这些写作技巧对于后世的小说创作无疑具有启迪作用,对唐人传奇的“导夫先路”之功更是显而易见的。较着名的篇目有《薛灵云》、《怨碑》、《余光祠》等。《搜神后记》的作者陶潜(365—427),字元亮,原名渊明,晚年更名为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陶靖节”或“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他出生时,家境已经没落。少时生活贫困,居家读书,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九岁时既为生计所迫,又为实现理想,始任江州祭酒,后任镇军参军等职。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一次州郡派督邮至,需束带见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即辞职,在官计八十一天。从此隐居躬耕,固守田园。晚年生活困窘,贫病交加。元嘉三年(426),江州刺史檀道济亲来造访,馈以粮肉,他不受“嗟来之食”,挥他离去。今存诗一百二十六首,散文十二篇,有《陶渊明集》传世。《搜神后记》又名《续搜神记》、《搜神续记》,可视为《搜神记》的续书。一般人认为作者是伪托,但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序》已题名该书为陶潜着,且《搜神后记》约成书于南朝刘宋之时,也与陶潜相合,故说陶潜作,亦有可能。该书一百一十六条(有的本子卷四多“宋士宗母”一条),内容上多言神仙之事,而少妖异变怪之谈,以仙窟异境的传说和人神、人鬼的恋爱故事最受关注。前者是在动荡混乱的社会中政治斗争异常残酷、神仙和老庄思想盛行的背景下,人们向往入山林躲避战乱、避世隐居、修道求仙的反映,以《桃花源》、《穴中人士》、《韶舞》为代表;后者既属于志怪小说的母题,又是青年男女渴望婚姻自由、人民群众期盼美好生活的表现,以《袁相根硕》(又名《剡县赤城》)、《白水素女》、《徐玄方女》为代表。《搜神后记》保留了不少民间故事,叙事细腻,结构完整,文笔清理,对后世的小说、戏曲有很大的影响。《续齐谐记》的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家世寒贱,好学多才。早年曾漫游寿阳(今安徽寿县)、湖南等地,梁武帝天监初年,在家乡遇到诗人柳恽,步入仕途。曾于建安王萧伟出任扬州郡时被荐引兼记室,掌管文翰之事。后在朝廷任官。着述颇丰,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文集》二十卷,大多散佚。今存诗一百四十余首、文和赋十余篇(多为佚文)、小说《续齐谐记》一卷。《续齐谐记》是南朝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所撰《齐谐记》的续书。《齐谐记》早已散佚,《续齐谐记》也并非完书,部分篇章已散佚,今仅存十七条。此书虽是续作,却卓然可观。记载最多的是关于风俗民情的传说,共有六条,大多将风俗民情故事化,写得饶有趣味。还有记录征异报应、神鬼生活、人神相恋等故事,或劝诫后人,或展示奇异,或吟咏恋曲,都较有意义和价值。如《阳羡书生》、《赵文韶》、《王敬伯》、《杨宝》等篇章,不仅情节曲折,设想高妙,叙事生动,而且描摹细腻,文词清丽,诗意浓厚,是这一时期志怪小说中的上乘之作。总的看来,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内容相当复杂,受作者坚信宗教迷信的写作观影响,其中有不少糟粕,带有浓厚的消极因素。但由于作品产生于当时的社会土壤,故而,也有一些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的作品,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人民的真情实感与美好愿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鞭挞统治阶层的凶残暴虐、荒淫无耻。《东海孝妇》是早期的一个公案故事,写周青在丈夫死后孝敬婆婆,却被诬蔑为杀人凶手,控诉了冤狱杀人的罪恶。作品开篇即云“孝妇”,为女主人公周青的品德定下了基调。正面写她的孝,仅“养姑甚谨”四个字;婆婆说自己“已老”,怜惜媳妇“年少”,为免其“勤苦”,“遂自缢死”,说明婆媳二人相依为命,反衬周青之孝。但作品的重点不在彰显孝道,而是申诉冤情。因为小姑诬告周青谋杀了婆婆,周青在昏官的严刑“拷掠”下,屈服认罪,遂成“冤案”。狱吏仗义执言,据理力争,不被昏官理会,只好“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后任太守“身祭孝妇冢”,为其伸冤昭雪。小说的动人处是两次明示了周青的冤情:一是“郡中枯旱,三年不雨”的报应为后任太守识破,周青被表彰为孝妇;二是周青受死时,“青若枉死,血当逆流”的誓言成为确凿的事实。前者谕示孝妇对昏暗吏治的惩罚和反抗,后者控诉官吏的暴虐和昏聩。这些情节比《列异传》里的《苏娥》更有冲击力,后来被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吸取和发展,成就了不朽名着《窦娥冤》。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最高统治者残暴荒淫,贪官污吏为非作歹,志怪小说的作家们纷纷以奇幻的故事,痛快淋漓地加以鞭挞。如《拾遗记》中的《怨碑》写秦始皇修冢时活埋工匠,工匠在冢内不死而致怨碑诞生;《齐谐记》中的《薛道询》写薛道询化虎吃人又还原为人以后,居然升了官;《述异记》中的《封使君》写宣城太守封邵残暴如虎,竟突然变成一只老虎吞食本郡百姓。这些不可思议的异事,无不将残害百姓的权贵与吃人的凶残野兽等而视之,表现了对反动官吏本质的深刻认识。其次,再现人民的苦难生活,肯定他们的抗争精神、美好品德和生活理想。颜之推《冤魂志》中的《弘氏》就是一篇直接表现官逼民反、赞扬正义复仇的作品。故事的前半部分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叙述弘氏因梁武帝佞佛而冤死的经过:梁武帝为其父造寺院,缺少良材;弘氏“营得一筏,可长千步,材木壮丽,世所稀有”;南津校尉孟少卿为捞取政治资本,污蔑弘氏“涉道劫掠”,将弘氏处死;弘氏的上好木料被没收充公,献给皇帝。后半部分讲述弘氏复仇,大笔加入超现实的成分:弘氏临刑前立下复仇誓言,他的冤魂首先向孟少卿索命,不顾其“初犹避捍”,“后乃款服”,穷追不舍,直至这位佞臣“但言乞恩,呕血而死”;接着找到此案案卷上署名的官吏,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让他们“以次殂殁”,无一漏网;最后,让一把天火把梁武帝建好的寺院烧得“略无纤芥”,“所埋柱木,亦入地为灰”。皇帝修建做功德的庙宇,竟沾满了民众的血泪。以弘氏为代表的被迫害者即使在死后也不忘奋起反抗,斗争的意志是那么坚强,复仇的行动又是那么果决。《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韩凭夫妇》、《东海孝妇》等都与此篇有异曲同工之妙。志怪小说以编造神鬼故事、渲染神鬼威力着称,但也展现了人们对敢于向神鬼宣战、制服神鬼的探索精神。如《列异传》就讲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捉鬼的故事:南阳少年宗定伯夜行遇鬼,急中生智,引为同类,在同往“宛市”的路上与鬼巧妙周旋: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曰:“惟不喜人唾。”于是共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无声。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宗定伯不仅以“新鬼”为托词打消了鬼的疑虑,而且探得鬼的秘密,最终利用鬼的弱点,卖鬼得钱,人的勇敢与智慧、人们渴望战胜鬼的意愿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在人们普遍相信神鬼,尤其是作者也不怀疑神鬼真实存在的当时,是尤为可贵的。类似的故事在《搜神记》里的李寄斩蛇、宋大贤捉杀狐鬼、安阳书生除杀鬼魅中也可以欣赏得到。为表达苦难时代人们的生活意愿,志怪小说还有另一种面貌的作品,就是幻想出一个异常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搜神后记》中的《桃花源》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它与陶潜的《桃花源记》所讲述的内容大致相同,通过描述一个捕鱼人误入桃花源,受到“设酒杀鸡作食”的热情款待的过程,创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这里桃花夹岸,芳华艳丽,土地空旷,阡陌纵横,良舍俨然,鸡犬相闻;没有战乱的创伤,没有天灾的危害,没有官贵民贱的歧视,没有劳役赋税的侵扰;人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相命肆农耕”,“菽稷随时艺”,男女躬耕自食,老幼怡然自乐,风俗习惯古朴自然,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这种理想的境界表达了人们对混世战乱、剥削压迫的深恶痛绝,寄托着劳动人民对恬静、安定、自由生活的渴望与憧憬。《搜神后记》中的《韶舞》、《袁相根硕》、《穴中仙馆》和《幽明录》中的《刘晨阮肇》、《黄原》等,都表现了这种美好的愿望。再次,描写人间或人鬼、人神婚恋的奇幻故事,赞颂自由、坚贞的爱情与婚姻。这类小说虚构出魂体分离、起死回生、神鬼相通等超现实的故事情节,展现爱情所具有的摧枯拉朽的神奇力量。如《搜神记》中的《吴王小女》描写吴王夫差之女紫玉与书生韩重相“悦”,“私交信问,许为之妻”。韩重托父母去求婚,吴王囿于门第观念,不满女儿私订终身而断然拒绝,致使紫玉悲苦郁结而死,做了门阀制度的牺牲品。韩重从外地游学归来,得知紫玉去世,“往吊于墓前”,悲惋凄凉的伤痛终于使紫玉的魂灵出现:玉魂从墓出,见重,流涕谓曰:“昔尔行之后,令二亲从王相求,度必克从大愿。不图别后,遭命奈何!”玉乃左顾宛颈而歌曰:“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既高飞,罗将奈何!意欲从君,谗言孔多。悲结生疾,没命黄垆。命之不造,冤如之何!羽族之长,名为凤凰。一日失雄,三年感伤。虽有众鸟,不为匹双。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近,何当暂忘。”歌毕,歔欷流涕,要重还冢。重曰:“死生异路,惧有尤愆,不敢承命。”玉曰:“死生异路,吾亦知之。然今一别,永无后期。子将畏我为鬼而祸子乎?欲诚所奉,宁不相信?”重感其言,送之还冢。紫玉动情而歌,歌声传达出无奈、畏惧、依恋、兴奋、哀伤等复杂的心绪,情真意切,哀婉动人。她执意邀爱人入墓相会,两人于墓中结成夫妻,凸现了生死不渝的爱情。为了颂扬追求自由婚姻的精神,作者以志怪的形式,即用鬼魂现形来实现青年男女的美好理想,这种形式被赋予了积极的思想意义。与韩重对“死生异路”的恐惧和仅在墓中陪伴紫玉三天三夜相比,紫玉对爱情表现得更为勇敢、执着,更具有感人的力量。《搜神记》中的《父喻复活》与《吴王小女》类似,讲述王道平与父喻私订终身、“誓为夫妻”后不久,被征调到南方打仗,“九年不归”。父喻迫于父命,嫁给刘祥,在对王道平的刻骨思念中“悒悒而死”。三年后王道平回家,“悲号哽咽,三呼女名,绕墓悲苦,不能自止”。他哀泣祷告:“汝有灵圣,使我见汝生平之面。”父喻之魂果然从墓中出来,倾诉“父母强逼,乃出聘刘祥,……日夕忆君,结恨致死,乖隔幽途”的原委,并让王道平开冢破棺,得以复活。最后经国王裁断,两人结为夫妻,“寿一百三十岁”。这篇小说反映了当时兵役制度、婚姻制度对美好爱情的扼杀,同样突出了冲破生死界限的爱情力量。《搜神记》中的《河间郡男女》、《幽明录》中的《庞阿》也有相似的故事情节。上述小说描写美好爱情的破灭与重生,也涉及亦真亦幻的人鬼恋情节,但都侧重于表现人世间的青年男女生前不能实现爱情理想,只能通过死后的鬼魂现形或复生来完成,从而揭露造成爱情悲剧的现实原因,控诉现实负面势力的强大和凶恶。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还讲述了许多超越现实的人鬼、人神和人怪(精怪)之恋的故事,充满了迷幻色彩。如《搜神记》中的《天上玉女》写孤苦的仙女和凡人结合、《董永》写织女下凡助董永还债、《杜兰香》写仙女主动向张硕示爱、《卢充》写未婚而死的女鬼嫁夫生子,《列异记》的《谈生》写娶死魂灵为妻,《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写勤劳朴实的董永得到仙女的爱情、《袁相根硕》写凡人与女儿国仙女超人伦的情爱,《志怪》中的《金钤》写凡人与母猪精相好,《孔氏志怪》中的《谢宗》写谢宗与乌龟精结婚生子,《异苑》中的《章沉》写阴间恋情成就了人世姻缘,《幽明录》中的《卖胡粉女》写男子因情欲而亡又死而复生等。这些小说有的折射出现实社会中青年男女的爱情要求,有的则略去相关背景,很少在故事中渗入社会内容。实际上,一些优秀的志怪小说所表现的题旨并非以单一的面貌呈现于世人,而是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如《搜神记》中的《韩凭夫妇》,全篇不足四百字,却涵盖了上述三方面的题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故事讲述宋康王垂涎其“舍人”韩凭之妻何氏的美貌,横刀夺爱,将何氏据为己有,强行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并将韩凭囚禁起来,罚他修城。何氏偷偷致书韩凭,相约以死抗争,并公开向康王宣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韩凭在狱中自杀殉情,何氏也趁与康王登台赏景之机跳台自尽。她在遗书中请求康王将他们夫妻合葬,但康王故意将二人分葬两处,使两冢遥遥相望,并以挑衅的口气说:“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然而,出乎康王的意料,奇迹很快发生了: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韩凭夫妇形亡魂在,肉体虽然消失了,爱情却获得永生。他们的事迹被人们经久怀念、永远传唱:“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今雎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相思树和鸳鸯鸟象征着韩凭夫妇生死永不分离,精神永远不灭。这篇作品控诉了贵族阶层的荒淫无耻、专横霸道、凶狠残忍,歌颂了贫贱夫妻坚贞不渝的美好爱情,赞美了平民百姓不贪慕富贵、不屈从强权的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表达了人们对韩凭夫妇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浪漫爱情的无限向往。由于魏晋南北朝是小说发展的形成期,所以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一般还是粗陈梗概,篇幅较为短小;一些故事虽然以离奇取胜,情节却比较简单;作者不专意于刻画人物形象,故而叙述往往多于描写。这些都说明它们和后来的小说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但是,从中国小说史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与同期的志人小说相比,具有更多的小说因素,小说的意味已较为浓厚。一些优秀作品在艺术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比萌芽和雏形期的作品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加强了故事结构的完整性,情节较为奇幻曲折,叙事技巧臻于成熟。《列异传》中有一则《谈生》云:谈生者,年四十无妇。常感激读《诗经》。夜半有女子,年可十五六,姿颜服饰,天下无双,来就生为夫妇,言:“我与常人不同,勿以火照我也,三年之后方可照。”为夫妻,生一儿,已二岁,不能忍,夜伺其寝后,盗照视之,其腰已上生肉如人,腰下但有枯骨。妇觉,遂言曰:“君负我,我垂生矣,何不能忍一岁而竟相照?”生辞谢涕泣,不可复止,云:“与君虽大义永离,然顾念我儿,若贫不能自偕活者,暂随我去,方遗君物。”生随之去,入华堂,室宇器物不凡。以一珠袍与之,曰:“可以自给。”裂取生衣裾留之而去。后生持袍诣市,睢阳王家买之,得钱千万。王识之,曰:“是我女袍,此必发墓。”乃收拷之。生具以实对。王犹不信,乃视女冢,冢完如故。发视之,果棺盖下得衣裾。呼其儿,正类王女。王乃信之,即召谈生,复赐遗衣,以为主婿,表其儿以为侍中。这篇最早的冥婚故事分四个层次展开情节,层层设置悬念:一女子上门来做谈生的妻子,明说自己与常人不同,三年后才可以用火照视。此女子究竟何人?为何不能见火?这是第一层。谈生与妻生子两年后,好奇心驱使他半夜用火照妻子,发现她是尚未完全恢复肉身的鬼魂。第一层的悬念解开了,但女鬼何去何从?女鬼之子命运又如何?这是第二层。女鬼与丈夫诀别,赠珠袍以供养儿子,并裂取了谈生的衣裾。第二层的悬念解开了,而赠珠袍、取衣裾有何特殊的用意?这是第三层。谈生卖珠袍惹下官司,在睢阳王亡女的棺材盖下压着的衣裾和酷似亡女的儿子证明了他的清白,睢阳王召他为婿,赐他们的儿子为侍中。第四层真相大白,既解开了第三层的悬念,又回应故事开头,点明了女子的身份。整篇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故事有头有尾,交代合理;悬念设置老到,照应周全。可见,这一时期有些志怪小说的作者开始有了刻意追求波澜曲折、避免平铺直叙的意识,在情节结构上摆脱了粗陈梗概的写法。《续齐谐记》中的《阳羡书生》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最为奇幻的一篇,故事源于古印度佛经《旧杂譬喻经》中的梵志吐壶,写一个书生自由出入鹅笼,吐出一桌美味佳肴和一个“容貌殊绝”的女子,女子又吐出一个“颖悟可爱”的男人和“一锦行障”,男人再吐出一个“年可二十许”的女人,他们轮番饮酒耍笑,最后逐一吞回所吐之人,真是虚幻离奇,变幻多端。这种幻中出幻的情节模式,对后世小说、戏曲中的“梦中梦”、“客中客”的奇妙构思具有启迪作用。《幽明录》中的《庞阿》是首次采用离魂情节来表现爱情的故事,写石氏女子对庞阿一见钟情,灵魂竟然几次离开躯体与庞阿相会,最终嫁给庞阿。故事的叙述曲折多姿,离魂情节尤为离奇。《博物志》中的《八月浮槎》忽发奇想地描写“天河与海通”,人只要有“奇志”,就可以“乘槎”抵达天界,充满探索宇宙奥秘的神奇想象力。不仅如此,作者还将牛郎织女的令人艳羡的平静生活穿插其间,构思极为灵活,成为后代诗人笔下常用的典故。如宋之问《明河篇》云:“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第二,开始从细节上对人物的言行和心理进行描写,对场面、气氛进行渲染。一些志怪小说的作者已不仅仅满足于情节的离奇曲折,还常常从人物本身及其外部环境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深入的描摹。他们之所以关注这些细节,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给人鲜明深刻的审美感受。以《幽明录》中的《刘晨阮肇》为例。小说写刘晨和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路,遇见两个仙女,被仙女款待留宿。二人求归心切,半年后执意返回家中,却已是七世之后了。作者用五百多字讲述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以较多的篇幅描摹人物的声音笑貌,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而悉问来何晚,因邀还家。其家铜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陂山岨,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三五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忻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耶?”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女仙的未卜先知、温情款款和善解人意,以及刘晨、阮肇欣喜、惊恐、悲伤、决绝的复杂心态。对女仙家居环境、丰盛宴席、群女道贺排场、集会奏乐送行的铺叙,渲染出一派富贵气象,而“气候草木”、“百鸟啼鸣”,则是通过自然的景象来感发人的归心。凡此种种,说明作者并不满足于对故事的单纯叙述,而是在其中增添了不少凡人与神仙沟通的情趣和困惑,从中揭示人类在理想超越和现实束缚之间的矛盾纠葛和永恒痛苦。《拾遗记》中的《薛灵云》有一段“容貌绝世”的农家女薛灵芸闻知被魏文帝强选入宫时的描写:“灵芸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承泪的玉唾壶变为红色、壶中的眼泪凝结得像鲜血一般,这极度夸张、动人心魄的细节描写,蕴含着极其巨大而深刻的哀伤与苦痛,形象地揭示出这个少女任人宰割的凄惨处境和依恋故乡亲朋的无限悲痛。在这里,细腻动情的细节为世俗化的故事平添了几分神异的色彩,获得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还有前述《韩凭夫妇》一篇中的两个细节描写:一是何氏给韩凭那封“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的密信,二是何氏想跳台殉情前“阴腐其衣”,均生动表现了她冷静沉着、聪慧机敏、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以及与丈夫生死相依的坚定决心。第三,开始关注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塑造了比较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一般说来,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大多是粗陈梗概,由于篇幅短小,人物的内心活动往往得不到清晰的展示,更不要说反映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轨迹了。但一些优秀的作品却在这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如《幽明录》中的《卖胡粉儿》,讲述一个富家青年爱上一位卖脂粉的姑娘,天天借买脂粉与她见面,终于赢得姑娘芳心。但欢会之际,富家子突然死亡,后在姑娘的痛哭声中又突然复活,二人终成夫妻。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里,作者多次写到姑娘的心理活动:面对富家子的追求,她“深疑之”,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听到富家子说天天来买脂粉是为了多看几眼心上人,她“怅然有感”,被对方的诚意打动了;富家子意外暴死,她“惶惧,不知所以”,惊恐万状而不知所措;在富家子的尸体前,她哭诉“若魂而灵,复何恨哉”,期盼死魂有灵,阴间相见。这些描写,把卖脂粉的姑娘复杂的感情及其性格变化过程表现得细致入微。她在与富家子的交往中,始而犹疑,继而信赖,突然的变故使她由起初的无比慌乱,变为最后的勇敢面对,性格的发展非常合乎逻辑,变化有迹可寻。此外,富家子的形象也很生动。他虽然“宠恣过常”,却并不骄横。他对卖胡粉的姑娘一见钟情,不敢轻易表白,就天天借买脂粉看姑娘,买下了“百余裹”脂粉,可见其痴迷而执着。而且,他每次买到脂粉就离开,没有轻薄张狂的言行,直到姑娘忍不住主动发问,他才敢于真诚地表达爱意。因为幸福来得太突然,他“欢踊遂死”;由于爱情过于深厚,他又“豁然更生”。这个性格内向、感情丰富的志诚君子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后世许多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和戏曲里的男主人公,通常具有他这种痴情、真诚的特点。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李寄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略战胜巨大蛇怪的少年女英雄,是《搜神记》中《李寄》的主人公。李寄是在蛇怪危害一方、官吏束手无策、九女丧命蛇口时挺身而出的,她主动“应募”的本意是“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但从后面的情节看,她的“应募”不是要步九女之后尘,成为蛇怪的祭品,而是有确定目标、完善计划的为民除害的侠义之举。作者铺写了李寄斩蛇的过程: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糍,用蜜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糍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事前准备斩蛇剑、咬蛇犬和引诱蛇的“米糍”,说明她胆大心细,准备缜密,设想周到;与蛇交锋时先用“米糍”引蛇出洞,再放大狗撕咬,然后用剑奋力砍杀,突出她的沉着机智、无所畏惧、成竹在胸;事后展示髑髅、哀怜九女、“缓步而归”,显示她富于同情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轻松从容的精神状态。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其他如藏身螺中的勤劳质朴、心地善良的白水素女(《白水素女》),以孝顺勤劳赢得了织女爱情的董永(《董永》),关心民众疾痛、仗义疏财的壶公(《壶公》),以及前述佳作中的周青、弘氏、宗定伯、紫玉、父喻、何氏等,都是比较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影响尤为深远。唐代传奇“源盖出于志怪”,即在志怪的基础上,接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发展成相当成熟的文言短篇小说。而且,志怪虽然进化为传奇,但自身并未消逝,而是自成体系,以更加完善的形态继续发展下去,在宋、元、明、清都出现了优秀的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记述的狐鬼故事还演化为中国小说史上说狐道鬼这一流派,如宋代洪迈的《夷坚志》、明代瞿佑的《剪灯新话》、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大都敷演狐鬼精怪的故事。后世小说和戏曲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中借鉴素材,更是数不胜数。如宋人平话《生死交范张鸡黍》、《西湖三塔记》出自《搜神记》相同题材的故事;关汉卿的《窦娥冤》,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记》是《东海孝妇》、《庞阿》、《焦湖庙祝》的进一步发展;沈既济的《枕中记》源于刘义庆《幽明录》中的《焦湖庙祝》;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来自《搜神记》中“卢汾梦入蚁穴”的故事;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和冯梦龙的“三言”都吸取了《搜神记》中的材料;黄梅戏《天仙配》改编自《搜神记》中的《董永》;鲁迅的新编历史小说《铸剑》亦以《干将莫邪》为蓝本。此外,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比志人小说具备更多的小说要素,它的艺术想象和表现手法也为后世文学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采莲南塘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出处】南朝·乐府古辞《西洲曲》【译注】秋天到南塘采莲,莲花高过人头。低头抚弄莲子,莲子青如碧水。莲子:莲的种子,椭圆形,肉呈乳白色,可以吃,当中有绿色的莲心。【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荷莲茂盛,碧水清冽的景色或采莲的情景。[例]望着一只只胖娃娃似的嫩菱馋涎欲滴,忍不住剥上几个先尝为快,此情此景,我不由想起《西洲曲》里描写采莲的妙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任振鸣《水乡风情》)
张仲素
秋夜曲张仲素。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这首诗写妇女怀念在外服役的丈夫而致通宵不眠的情景。第一句以夜漏之声写她长时不能入睡。“丁丁漏水夜何长”,只听得计时的漏壶在那里叮叮作响,“丁丁”迭用,表声声持续,久久听其响,便有“夜何长”之感,这又从侧面反映了她默默地听,静静地数,一声声犹如敲击着她的心扉。同时,“丁丁”之声,在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也衬托了环境的幽静。第二句以轻云之形写她翘首云天。听漏声是在室内,见轻云则到户外。她难耐寂寞,漫步中庭,寄情明月,只见“漫漫轻云”笼着月亮,从云层里透出微弱的光线。漫漫轻云,犹如罩在自己的心头。前面这两句已写出了秋夜的清凉,也透出了女主人的内心凄苦。第三句“秋逼暗虫通夕响”,回应首句,但所取角度不同。“暗虫”,指蛰居于草丛墙脚的一些鸣虫。同时也表明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这些虫子被秋“逼”出声,且“通夕响”,从通宵听到虫鸣,可见她是整夜失眠;从“逼”字,透出时令已晚,凉意已足,秋凉也逼着她通宵想。她想到丈夫在外含辛茹苦,北国严寒,秋来更早,不知在外饱饿冷暖如何,于是从内心发出呼告:“征衣未寄莫飞霜”。她求告老天不要早早就降霜,以免丈夫在外无衣御寒。彻夜苦思,给秋“逼”出了如此的求告,实是使自己警醒,苦思苦想无济于事,还是赶制寒衣,思妇的深情厚意,于此袒露无遗。结句峭拔精警,使全诗精神振起,也使它在同类诗作中闪出了异彩。
天涯地角有穷时。《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出处】宋·晏殊《玉楼春》,词牌一作“木兰花”【译注】天涯地角再远也有尽头,只有相思之情没有完结的时候。穷:尽。【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相思的情感或痛苦深长无尽。[例]指望与他同事双亲,偕老百年。谁知公公严命,强他赴选。自从去后,竟无消息。把公婆抛撇在家,教奴家独自应承。奴家一来要成丈夫之名,二来要尽为妇之道,尽心竭力,朝夕奉养。正是: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此情无尽处。(高明《琵琶记·临妆感叹》)
《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我要做那蒲草和芦苇,因为它们虽然质地柔弱,但是坚韧如丝。诗句写女主人公刘兰芝指蒲苇以发誓,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这种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可将抽象的忠贞之情与柔韧如丝、不易断裂的蒲席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遂使形象更为生动,感染力更为增强。
蒲苇纫如丝。《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原诗出处,译文,注释我要做那蒲草和芦苇,因为它们虽然质地柔弱,但是坚韧如丝。诗句写女主人公刘兰芝指蒲苇以发誓,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这种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可将抽象的忠贞之情与柔韧如丝、不易断裂的蒲席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遂使形象更为生动,感染力更为增强。《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古诗句出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一剪梅李清照。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cháng),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题解】《一剪梅》,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注释】1.玉簟:席子的美称。2.裳: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裳,读音cháng。3.兰舟:船的美称。4.锦书:书信的美称。5.雁字: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串译】荷残香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出行。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南归的时候,月光皎洁,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在地凋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的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赏读提示】“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就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接下来的五句,依次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离情。“云中谁寄锦书来”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既是即景又兼比兴,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与上片“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此情无计可消除”,正因为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十分工整,表现手法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此词是写给新婚不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主要是诉说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诵读时应以幽美抒情为主基调,个中杂间“孤独”“思念”“忧怨”“无奈”。情绪较为深沉压抑,语言节奏可舒缓而行。【断句顿挫建议】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推荐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西安·蓝田县·耗子洞》陕西名胜简介
在蓝田县辋川乡岩子上村锡水新洞的山背面。耗子洞,洞口坐北向南,距山底约200米。洞口较小,需先爬行10余米,然后方可立身行走。洞内钟乳石多而集中,且保护完好,是一处尚未开发的新洞景。
耗子洞。《西安·蓝田县·耗子洞》陕西名胜简介在蓝田县辋川乡岩子上村锡水新洞的山背面。耗子洞,洞口坐北向南,距山底约200米。洞口较小,需先爬行10余米,然后方可立身行走。洞内钟乳石多而集中,且保护完好,是一处尚未开发的新洞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lí)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题解】《永遇乐》,词牌名,始创于柳永,分上下两片,共一百零四字。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均用此词牌创作过,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作者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侂(tuō)胄立志收复中原,逐金人于塞外。开禧二年发动北伐,南宋军队节节败退。三年,史弥远等人谋杀韩侂胄,使朝廷大权旁落。韩侂胄先前曾重新起用作者,但这位裙带宰相起用作者这位主战派的目的是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作者深知战争绝非儿戏,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韩侂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名楼,登楼可望已被金国占领的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可以想象,作者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注释】1.京口: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2.孙仲谋:三国时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3.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4.“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5.“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这句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致惨败。6.“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率众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四十三年。7.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8.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9.社鼓:祭祀时的鼓声。10.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串译】千古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绩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着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坚利,配备精良,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如今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中原,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乌鸦的叫声和祭祀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赏读提示】这是作者于开禧元年六十五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京口北固亭所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上片怀念孙权和刘裕二位英主。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现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尽用人才的慨叹。此词是作者面对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诵读时应把握豪壮悲凉,义重情深的基调。节奏沉郁、稳健。对典故含义的准确理解当是解构和阐释整首词的关键。“胥”字,读xū,容易误读作去声;“佛狸”中的“佛”字,有的文献标作fú。【断句顿挫建议】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推荐名句】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哥白尼生平简介,哥白尼历史评价,哥白尼怎么死的?
哥白尼的资料。哥白尼生平简介,哥白尼历史评价,哥白尼怎么死的?尼古拉·哥白尼(MikoxajKopernik,1473—1543),著名的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他的不朽著作的发表宣布了科学对神学的独立,标志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在中世纪,科学只是神学的恭顺婢女,人们对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的研究完全停留在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盖仑等著作作经院式的解释上,不敢与宗教教义相违背。到了16—17世纪,自然科学开始摆脱经院哲学的桎梏,发生这个根本变化的原因,首先与多少个世纪以来物质文明的发展分不开。在15世纪时,采矿部门和许多工业部门技术上已有不少发明,如鼓风炉、机械时钟、水轮、纺纱车、织布机等等,造船、航海、枪炮制造、建筑等方面也都有进步。由于炼金术的推广,出现了许多新化学制品,如酒精;由于解剖学的开展,使人们对人体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造纸和印刷术的改进对传播和交流知识,积累人类的生产经验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有了长期积累起来的生产技术经验和科学知识,16—17世纪的科学发现才成为可能。近代科学的蓬勃发展与人文主义运动的开展也是分不开的。作为资产阶级思想早期代表的人文主义者,从15世纪就起来揭露教会的黑暗,反对愚昧迷信,提倡人的尊敬,尊重人的理智。他们的活动对人们冲破经院哲学的牢笼,使人们注重经验、研究自然起了推动作用。由于以上这些原因,16—17世纪就成为伟大科学发现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出了一系列不同凡响的科学伟人,哥白尼是其中的第一个。1473年2月19日,哥白尼生于华沙西北约200多公里的维斯瓦河畔的托伦城圣阿娜巷。他的父亲原是克拉科夫的商人,1458年迁居托伦,后被委任为托伦市市长和议员。哥白尼的母亲巴巴娜是当地一位富商的女儿。哥白尼1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他和哥哥、姐姐被送到舅父乌卡斯·瓦兹洛德大主教家里抚养。哥白尼在中学时代,经常跟着舅舅参加一些人文主义者的聚会,从中受到熏陶。乌卡斯希望哥白尼长大以后担任神职工作,以获取较优厚的薪水并受人尊重,为此把哥白尼送到自己主持的教会学校去学习。1491年,18岁的哥白尼被他的舅父乌卡斯送到波兰南部古都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天文和数学。克拉科夫当时是首都,是全波兰文化和贸易中心,也是波兰人文主义者的集中地,许多国家的留学生在这里学习。在哥白尼进入克拉科夫大学时,经院学派和人文主义学派经常发生激烈的论争。哥白尼的老师——波兰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沃伊切赫·波鲁泽夫斯基对公元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提出了某些异议。这些都对哥白尼产生影响。哥白尼开始考虑地球的运转问题。他利用捕星器和“三弧仪”观测月食,研究浩瀚的星空。他的“日心说”就是在这里孕育起来的。在整个中世纪,托勒密的天动说在天文学中占着绝对统治的地位。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太阳、行星和恒星都围绕着它运动,罗马教会支持这种理论,因为它最符合教会这样一种说教:即梵蒂冈处于世界的中心,是上帝在尘世的代表所居住的地方,万物都应朝向着它。罗马教会把托勒密的理论作为自己的宇宙观,不容任何与此相抵触的其它学说。在波鲁泽夫斯基的指导下,哥白尼认真研读了托勒密的著作,看到了托勒密的科学方法和错误结论之间的矛盾,使哥白尼认识到,天文学的发展道路不应该停留在仅仅“修补”托勒密旧说之上,而应该发现宇宙结构的新学说。正当哥白尼在克拉科夫大学刻苦钻研天文学时,他不得不听从其舅父乌卡斯的意愿停学回到托伦。当时他舅父已被罗马教皇任命为埃尔门兰德教区的主教,他打算为哥白尼在该教区谋个僧侣的职务,但这次努力没有成功。于是,乌卡斯决定让哥白尼去意大利学习“教会法”。当时盘踞在波兰以北的十字军骑士团常犯波兰边境,为了和他们作斗争,就必须精通“教会法”。哥白尼认为与外来侵略作斗争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他说:“没有任何义务比得上对祖国的义务那么庄严,为了祖国而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他同意了舅舅的建议,决定去意大利学习“教会法”。1496年秋天,哥白尼披上僧袍离开自己的祖国前往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意大利。他越过阿尔卑斯山,途经纽伦堡城,参观了那里的闻名全欧的精密天文仪器,然后到达意大利的波伦亚。在这里,他接受了文艺复兴的熏陶。为了批驳宗教宇宙观的谬论,揭示地球绕太阳运转的本质,哥白尼在学习“教会法”的同时,用相当多的精力研究古希腊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著作。在谈到这一点时,他说:“我不辞劳苦地又读了一下我手边所有哲学家的著作,找一找有没有什么人还设想过别的不同于各个数学学派所设想的天体运动。最初我在西塞罗的著作中发现,希克达斯发表过地球运动的见解,后来我又……发现其他一些人也有过同样的见解。”接着他说:“既然有人在我之前已获准可以自由地设想一些用以解释星体现象的圆圈,那么我想,也不难容许我也来试探一下,假定地球具有某种运动,能不能发现比前人对天体运动的更合理的解释。”在波伦亚他结识了意大利知名的天文学家多米尼克·玛丽亚。他们共同研究月球理论,并开始用实测来的科学数据揭露托勒密学说和客观现象之间的矛盾。1497年3月9日,他们进行了一次著名的月食观测,结果证明,月食并非如托勒密所说是“月球的体积的缩小”,从而把托勒密“地心说”打开了一个缺口。1500年,为生活所迫,哥白尼到罗马担任数学教师。第二年夏天,哥白尼回到了波兰,不久又取得教会的资助再去意大利的帕多瓦学医。这期间他在邻近的一所大学里参加学位考试,并获得了“教会学”博士的学位。在意大利期间,哥白尼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天文学的研究。他进行了无数次的天文观察和测量,作了许多次有关数学和天文学的讲演,同当地的天文学家们讨论问题,交换意见,继续为自己的“日心说”寻找各种典籍。他记录下这样大胆的见解:“天空、太阳、月亮、星星以及天上所有的东西都站着不动,除了地球以外,宇宙间没有什么东西在动。地球以巨大的速度绕轴旋转,这就引起一种感觉,仿佛地球静止不动,而天空却在转动。”“在行星的中心站着巨大而威严的太阳,……”这些在当时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见解,使哥白尼受到很大鼓舞,指明了他研究“日心说”的方向。1506年,哥白尼离开意大利回到了阔别六年的祖国。回国后,哥白尼和他的朋友们一起立即投入了两星(土星和木星)“会合”问题的研究。他们异地同时观测,结果“会合”的日期与教会的说法不符,而和哥白尼的推算相符,这给了教会以沉重打击。不久哥白尼在他舅父乌卡斯的主教官邸——赫尔斯堡住了下来。他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整理自己在意大利期间所搜集的大量资料,分析长期观察和前人积累的大量关于行星运动的天文材料,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写出了“日心说”的提纲:《试论天体运行的假设》,公开宣称:“所有的天体都围绕着太阳运转,太阳附近就是宇宙中心的所在。地球也和别的行星一样绕着圆周运转。它一昼夜绕地轴自转一周,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这就是哥白尼“日心说”的雏型,这是对宗教宇宙观的基础——“地球中心说”的无情批判。但是,由于教会的阻挠,他的《试论天体运行的假设》一直未能问世。1512年,哥白尼的舅父乌卡斯主教因病去世。从此,哥白尼就离开了赫尔斯堡的主教官邸,迁到弗隆堡居住。这是一个濒临波罗的海的小渔港,哥白尼在这里一直住到去世为止。在弗隆堡,哥白尼买下城堡西北角的一座箭楼,作为自己居住和观测天象所用。他建立了一座小小的天文台。无论严冬或炎夏,刮风或下雨,哥白尼用自制的仪器常常通宵达旦地进行观测。通过无数次的观测,他弄清了火星、金星、木星和土星的方位。在望远镜尚未发明以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十分难得的。后来,哥白尼在《天体运行》的书中所引用的观察材料,大多出自这个箭楼的记录。然而,哥白尼在科学上的成功不仅受到教会势力的阻挠,而且还常常遭到他们的疯狂迫害。在哥白尼所在的教区,先后几任大主教“三令五申”地“查禁邪教”。被视为“叛教者”的哥白尼,经常遭受教会势力的监视,直到哥白尼临终时,身边还有密探和奸细。1516年秋,波兰北部的十字军骑士团再犯波兰边境。哥白尼以俄尔斯丁教产总管的身份,参加抵抗外敌的战斗。同时,哥白尼还常常利用余暇时间,免费为附近的贫苦农民治病,因而,一般人都把哥白尼当作一名医生,称他为“神医”。在战火弥漫的年代里,哥白尼开始撰写他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由于战乱,他的写作进展缓慢。1519年,哥白尼写了一本关于货币问题的小册子,主张对币制实行改革,建立各国间的“货币同盟”,以挽救波兰发生的严重的货币危机。然而,他的币制改革的主张,由于封建主们的反对而成泡影。同年秋,哥白尼辞去教产总管的职务,回到弗隆堡,专心致志地进行《天体运行》的写作工作。但是,十字军骑士团所挑起的战火很快席卷到这里。第二年,哥白尼再次担任俄尔斯丁教产总管,与当地军民并肩战斗,以御外敌。哥白尼把自己保管的钱财全部用来支援前线,并亲自布署防务,登城督战。由于哥白尼的领导有方,经过五昼夜的保卫战,弗隆堡岿然屹立。凶残的敌人,为了报复哥白尼,专门派人把他的藏书、手稿和仪器烧光。然而这丝毫也没有动摇哥白尼保卫城市、与人民共存亡、共患难的决心。最后,十字军骑士团被迫撤军,同意休战。为了表彰哥白尼在保卫战中的功绩,波兰国王委任他为俄尔斯丁的行政长官。1525年,一位衷心爱慕哥白尼的女管家安娜来到他的身边,毅然和被教会剥夺了结婚权的哥白尼教士同居。由于安娜的帮助和照顾,才使得《天体运行》的写作速度加快。《天体运行》是一部系统地、全面地阐明哥白尼“日心说”的伟大著作。全书共分六卷。第一卷是宇宙概观,简介了宇宙的总结构,共14章,前11章阐述“日心说”的基本思想,后三章讨论三角学,最后附一星表;第二卷用三角学研究了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其中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的演算方法为哥白尼所首创;第三卷开始到第六卷,哥白尼根据“日心说”的宇宙体系以及观察所得的实践结果和数学分析的理论方法,分别详述了地球、月亮、内外行星的运动,预言它们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从根本上阐明了“日心说”的物理性质;第三卷是恒星表,第四卷介绍地球的绕轴运行和周年运行;第五卷论述了地球的卫星——月球;第六卷准备写关于行星运行的理论。为了阐明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哥白尼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根据天文学和物理学原理,详述了地球是动的,有力地批驳了“地静说”的错误观念。哥白尼根据自己从天空中观察到的变化指出:“我们是从地球上看天体的旋转。如果我们设想地球也有某种运动,那末在外界天体上也会再现出这种运动来,只是看起来沿着相反的方向运动罢了。”如同行船一样,“当船只平静地向前漂移时,外界的一切东西都象是在运动,其实是船在运动,而船里的人却感觉到他们自己和船上的一切都是静止的。”用这种理论,来阐明天球的周日运动,可以得出完全同样的结论。通过对行星运动的全面分析,哥白尼得出了地球和行星一样都在绕太阳运转的科学结论,他用科学的“日心说”,推翻了统治天文学一千多年的荒谬的“地心说”,完成了天文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为自然科学摆脱宗教神学的桎梏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历史上建立了一个勋业。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仅遭到了波兰教会的迫害,而且也引起了罗马教廷的惊慌。他们知道,哥白尼“日心说”的胜利,意味着他们的精神支柱——“地心说”的彻底破产和他们所维护的神学殿堂的倒塌。1533年,罗马教皇克莱门特七世听到“日心说”的内容后大为震惊,千方百计地想控制哥白尼的手稿,但遭到了哥白尼的拒绝。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的迫害越发严重。教会势力不仅迫害哥白尼本人,而且还加害于他的亲朋,拘捕他的知己,甚至强迫哥白尼与安娜脱离关系,最后把安娜驱逐出境。但是,真理是无法抗拒的。教会的阻挠和迫害并不能阻止哥白尼著作的出版。哥白尼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几经周折,终于在1543年5月24日印好送到久病不起的哥白尼床前。这时,处于弥留之际的哥白尼已无力校正被教会篡改了的章节。教会无耻地阉割哥白尼学说的唯物主义内容,尤其是砍掉了哥白尼亲自写的序言,以一个伪序言代替它。伪造的序言说什么宇宙的中心是太阳,地球绕着太阳运转的说法不是什么真理,只不过是一种假设,一种臆断,目的是提供学者们计算天体运行的数据……,力求使科学迁就于神学。在《天体运行》送到哥白尼床前一小时以后,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就离开了人世。以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长期被列为禁书。不仅旧教反对它,新教领袖根据《圣经》的记载也反对它。马丁·路德攻击哥白尼说:“这位新奇的天文学家,企图证明旋转着的是地球,而不是天体、太阳和月亮。……只有傻瓜才想把整个天文学连底都翻过来。圣经上明明写着,约书亚喝令其停止不动的是地球而不是太阳。”另一名新教神学家梅兰希通也著书指责哥白尼说:“天体在空中二十四小时旋转一周,我们的双眼就是见证。但是某些喜欢猎奇和卖弄聪明的人,却得出了地球运动的结论。……一切有善良意志的人都应当接受并顺从上帝所启示的真理。”加尔文则威胁道:“谁胆敢把哥白尼的权威置于圣灵之上!”的确,布鲁诺因宣传日心说被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终身幽禁起来,但是日心说的信徒们越来越多。今天罗马教皇也承认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哥白尼《天体运行》的原作才经过一番厄运后,也和世界人民见面。十九世纪中期,哥白尼的《天体运行》原稿在布拉格一家私人图书馆里被发现。1873年,出版了增补上哥白尼原序的《天体运行》,但有关原子学说的章节仍未收入。1953年,《天体运行》出第四版时,才把原有章节全部补上。这时,哥白尼离开人世已经整整410年。哥白尼是波兰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波兰人民亲切称他为“大地的儿子”。1830年,正当华沙人民举起义旗反对沙皇统治的时候,波兰公众捐款在华沙竖起了哥白尼的纪念像。这座纪念像建在波兰科学院前面的广场上,手持指南针和地球仪的哥白尼端坐在立方形的石座上,石座的侧面雕刻着《献给尼古拉·哥白尼——你的同胞们》的字样。在揭幕典礼上,波兰诗人尤里安·乌尔辛·涅姆柴维基说道:“这个喜庆的日子终于来临了!哥白尼曾以半个世纪的工夫凝眸注视太阳,今天太阳终于把它仁慈的光芒倾注在他的身上……。”1939年,希特勒德国攻进华沙以后把这尊纪念像捣毁,战后人民波兰又进行了重建。哥白尼受到全世界一切进步人类的爱戴和敬仰。恩格斯说过:“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象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以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①这是对哥白尼及其学说的正确评价。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若转载本篇文章,请保留本文出处与链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