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朗读

【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处】唐·孟浩然《宿建德江》【译文】水烟空蒙,船泊江中洲,暮霭淡淡,游子添新愁。抬望眼,茫茫天宇下,原野空阔,暮云似与高树接;低首处,清清江水中,苍穹倒映,人儿仿佛近明月。【赏析】渚:水中陆洲。新:生。旷:空阔。傍晚时分,移舟近岸,停泊于江中一个烟雾迷朦的小洲边。这水渺洲寂、夕阳西下之际,一种难以名状的羁旅愁思又蓦然而生。放眼望去,一片空邈寥寂,那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夜色降临,明月初升。低视水面,澄清的江水中倒映的明月清晰明亮,显得与舟中人是那么接近。这是亲近的伙伴、难得的慰藉啊!【全诗】《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题解】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是指流经建德的新安江。【注释】①烟渚:烟雾笼罩的江中小洲。客愁新:一段新引发的乡愁。②野:平野。旷:空旷宽广。天低树:天低垂到了与树相连接。清:江水清澈。月:指水中倒映的月。近,更加接近。【赏读】这首诗首先给我们的感觉是两幅风景画:被诗人称为“烟渚”的蒙蒙水烟笼罩着江面,一叶扁舟上一个孤独的行人满脸愁容的望着江面发呆;辽远空阔的夜空高挂一轮明月,近处的树,高可攀天;独坐船上的一个人面对平静清亮的江面,看着月亮发呆。这两幅画面景物虽不同,但却给人以空寂阔远幽静的感觉。其次给我们的感觉是诗中充满着迷乱:“移舟泊烟渚”就首先创设了一个迷蒙漂渺的环境;行人他乡晚宿自有乡愁,而“客”“愁新”,这新愁是什么呢?令人不解;“野旷天低树”是由于视野空阔,显得本来高高的远天反而显低了,而近处的树却显高了,高的变低,低的变高,高高低低,构成令人着迷的境界;“江清月近人”是写由于江平水清,月影落水中,影子清晰,仿佛真的月亮一样,因此就觉得是月亮离人近了,天上月,水中月,又远又近,又是一个迷境;孤客对清江在想什么呢?是家乡的亲人,还是满腔希望的赴长安求仕之途?也许是失意的吴越之游,或者是一身才学无处施展,到底在想什么呢?令人难以琢磨。也许正是诗人所想令诗人心中不平静而难以入眠,也可能诗人什么也没想,只是夜深望月而没入睡,题中言宿,而诗人不入睡,到底是宿还是未宿,又是一个谜团。所有这些都是诗人将全部力量用来写景,营造空阔寂寥而幽远的意境情况下,只点一“愁”字引来人的遐想造成的。这首诗情景相生、思与境谐,显示出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启人遐想,意境平淡、缥远。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注释】

选自《老子》六十四章。

()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睛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周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

()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睛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睛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

华歆王朗

《世说新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