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出处】唐·杜牧《赤壁》【意思】假如不是东风给了周瑜火攻的方便,恐怕乔家二女早被关在春色浓郁的铜雀台里了。东风:指三国时周瑜乘风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的事情。周郎:指周瑜。铜雀: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以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曹操的姬妾歌妓都住在里面。二乔:即大桥、小桥姐妹,东吴著名美女,分别嫁与孙策和周瑜。“桥”后人讹作“乔”。【评析】古人皆以火烧赤壁功归周瑜,诗人故作翻案文章,表现了对自己军事才能的高度自信。构思奇巧,含蓄深窈。“春深”二字,是诗人的调笑妙语。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也将要重写。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鉴赏】假如东风不助周瑜一臂之力,那么如今的二乔就已经被深深地锁在了铜雀台中。“东风不与周郎便”句运用赤壁之战的典故。三国时期,孙权与刘备联军战曹操大军于赤壁,周瑜借助有力的风势,利用火攻大败曹军,取得战争胜利。铜雀台是曹操下令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是曹操晚年与歌女姬妾等行乐之地。二乔,即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诗人在这里用假设的语气,突出了“东风”对战争胜利的重要性。但接下来诗人不言战争失败后社会大局的变化,而只说二乔命运会转变。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连女人都不能幸免了,国家所受打击之大则可想而知,再次含蓄地强调了“东风”的作用。“东风”显然不只是自然物,而是象征着能助人成功的条件。诗人怀古抒怀,既表现出诗人对历史非凡的认识,又曲折地反映出他无处施展才能的抑郁不平之气。【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赤壁之战中风势帮助了东吴火攻曹军,从而取胜。[例]南京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东吴,就差点在它的创始人手上丢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不玄乎?(易中天《读城记》)二、用以说明某一必要的客观条件对于事情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官场上的升迁沉浮,富贵功名,当然多是靠了运气和机遇,所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时运不济,即使英雄豪杰也无可奈何。(马汉跃《四十之年》)【全诗】《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①赤壁:今湖北省黄州,亦说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之赤壁山。汉献帝十三年(208)吴蜀联军在此大败曹操。②戟:一种可直刺横击的兵器。将:拿起。③东风句:当时周瑜采用部将黄盖火攻之计,适值东南风起,火乘风益烈,尽烧北船,曹军大败。铜雀:台名,为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0)在邺城所筑,因楼顶有大铜雀而得名。曹操晚年拥其姬妾在台中享乐。二乔:即大乔、小乔,江东乔公之女,分别嫁给孙策、周瑜乔:本作“桥”。两句是说若非东风给周郎以方便,则孙吴将被曹操所灭,二乔也将被掳去藏于铜雀台中了。其实赤壁之战时铜雀台尚未修建。【全诗赏析】三国时孙曹大战的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北临大江。然而杜牧并未到过此处。《赤壁》诗是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所作,黄州城外有赤壁矶,杜牧借此以咏叹赤壁之战的史事,抒发自己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全诗四句,前二句是兴感之由,后二句因感慨而议论。赤壁之战当中遗留下来一支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沙中,然而尚未蚀尽。诗人把它拿起来经过一番磨洗之后,才认出是前朝的遗物。由此而联想到历史的往事、英雄的成败,发出后二句的议论,慨叹周瑜的成功完全出于侥幸,意谓不是东风给他以方便,战争也就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说不定连二乔都要成为铜雀台中的俘虏。这首诗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背面敷粉法。诗人认为导致周瑜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是东风,然而他并不正面描写东风如何帮助周瑜取得胜利,而是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击败南下的曹军,那么,孙氏霸业便会成为泡影,鼎足三分的局面也不会出现,历史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了。诗人只是将锋利的笔锋一转,就完全改变了战争的形势及周瑜在战争中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把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作用的赤壁大战的胜负归结为侥幸和偶然。清人赵翼说:“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瓯北诗话》)《赤壁》诗正体现出这样的特点。这首诗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的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鏖战中的重要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别致。然而在说完“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诗人并没有直言吴国的破灭,而是以两位女子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这两位女子,一个是吴国前主孙策的夫人,一个是吴军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代表东吴的性命、东吴的尊严。她们的遭受屈辱,也就意味着东吴的灭亡。这一有力的反跌,词语蕴藉,别有风致。杜牧生活在晚唐多事之秋,具有忧国忧民的热情与经邦济世的抱负,非常注重研究军事。曾在曹操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用兵的形势,重新注释《孙子》。还写了《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等军事论文,陈述他制服内忧外患的策略,有的意见还被宰相李德裕采纳。正因如此,他常以武略自诩,自负知兵。《赤壁》诗中的议论,正是他在军事上自负之情的自然流露,侥幸成功的议论,又使人隐约感到他对历史上的周瑜带有一点嘲讽的意味。因此我们会不由想到阮籍登广武城,观楚汉战场时发出这样的慨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杜牧的慨叹不也正是幸有东风,遂使周郎成名吗?自负之中又透露出抑郁不平之气,大概就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出处】唐·杜牧《赤壁》【意思】假如不是东风给了周瑜火攻的方便,恐怕乔家二女早被关在春色浓郁的铜雀台里了。东风:指三国时周瑜乘风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的事情。周郎:指周瑜。铜雀: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以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曹操的姬妾歌妓都住在里面。二乔:即大桥、小桥姐妹,东吴著名美女,分别嫁与孙策和周瑜。“桥”后人讹作“乔”。【评析】古人皆以火烧赤壁功归周瑜,诗人故作翻案文章,表现了对自己军事才能的高度自信。构思奇巧,含蓄深窈。“春深”二字,是诗人的调笑妙语。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也将要重写。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鉴赏】假如东风不助周瑜一臂之力,那么如今的二乔就已经被深深地锁在了铜雀台中。“东风不与周郎便”句运用赤壁之战的典故。三国时期,孙权与刘备联军战曹操大军于赤壁,周瑜借助有力的风势,利用火攻大败曹军,取得战争胜利。铜雀台是曹操下令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是曹操晚年与歌女姬妾等行乐之地。二乔,即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诗人在这里用假设的语气,突出了“东风”对战争胜利的重要性。但接下来诗人不言战争失败后社会大局的变化,而只说二乔命运会转变。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连女人都不能幸免了,国家所受打击之大则可想而知,再次含蓄地强调了“东风”的作用。“东风”显然不只是自然物,而是象征着能助人成功的条件。诗人怀古抒怀,既表现出诗人对历史非凡的认识,又曲折地反映出他无处施展才能的抑郁不平之气。【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赤壁之战中风势帮助了东吴火攻曹军,从而取胜。[例]南京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东吴,就差点在它的创始人手上丢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不玄乎?(易中天《读城记》)二、用以说明某一必要的客观条件对于事情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官场上的升迁沉浮,富贵功名,当然多是靠了运气和机遇,所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时运不济,即使英雄豪杰也无可奈何。(马汉跃《四十之年》)【全诗】《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①赤壁:今湖北省黄州,亦说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之赤壁山。汉献帝十三年(208)吴蜀联军在此大败曹操。②戟:一种可直刺横击的兵器。将:拿起。③东风句:当时周瑜采用部将黄盖火攻之计,适值东南风起,火乘风益烈,尽烧北船,曹军大败。铜雀:台名,为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0)在邺城所筑,因楼顶有大铜雀而得名。曹操晚年拥其姬妾在台中享乐。二乔:即大乔、小乔,江东乔公之女,分别嫁给孙策、周瑜乔:本作“桥”。两句是说若非东风给周郎以方便,则孙吴将被曹操所灭,二乔也将被掳去藏于铜雀台中了。其实赤壁之战时铜雀台尚未修建。【全诗赏析】三国时孙曹大战的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北临大江。然而杜牧并未到过此处。《赤壁》诗是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所作,黄州城外有赤壁矶,杜牧借此以咏叹赤壁之战的史事,抒发自己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全诗四句,前二句是兴感之由,后二句因感慨而议论。赤壁之战当中遗留下来一支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沙中,然而尚未蚀尽。诗人把它拿起来经过一番磨洗之后,才认出是前朝的遗物。由此而联想到历史的往事、英雄的成败,发出后二句的议论,慨叹周瑜的成功完全出于侥幸,意谓不是东风给他以方便,战争也就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说不定连二乔都要成为铜雀台中的俘虏。这首诗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背面敷粉法。诗人认为导致周瑜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是东风,然而他并不正面描写东风如何帮助周瑜取得胜利,而是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击败南下的曹军,那么,孙氏霸业便会成为泡影,鼎足三分的局面也不会出现,历史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了。诗人只是将锋利的笔锋一转,就完全改变了战争的形势及周瑜在战争中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把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作用的赤壁大战的胜负归结为侥幸和偶然。清人赵翼说:“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瓯北诗话》)《赤壁》诗正体现出这样的特点。这首诗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的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鏖战中的重要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别致。然而在说完“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诗人并没有直言吴国的破灭,而是以两位女子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这两位女子,一个是吴国前主孙策的夫人,一个是吴军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代表东吴的性命、东吴的尊严。她们的遭受屈辱,也就意味着东吴的灭亡。这一有力的反跌,词语蕴藉,别有风致。杜牧生活在晚唐多事之秋,具有忧国忧民的热情与经邦济世的抱负,非常注重研究军事。曾在曹操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用兵的形势,重新注释《孙子》。还写了《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等军事论文,陈述他制服内忧外患的策略,有的意见还被宰相李德裕采纳。正因如此,他常以武略自诩,自负知兵。《赤壁》诗中的议论,正是他在军事上自负之情的自然流露,侥幸成功的议论,又使人隐约感到他对历史上的周瑜带有一点嘲讽的意味。因此我们会不由想到阮籍登广武城,观楚汉战场时发出这样的慨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杜牧的慨叹不也正是幸有东风,遂使周郎成名吗?自负之中又透露出抑郁不平之气,大概就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意指那些虚假笼络人心的行为。典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刘备在当阳一带被曹操大败,家眷也失散。大将赵云舍生忘死,血战长坂坡,终于救出了刘备的儿子阿斗(即刘禅)。
刘备摔阿斗。推荐。爱诗词网。意指那些虚假笼络人心的行为。典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刘备在当阳一带被曹操大败,家眷也失散。大将赵云舍生忘死,血战长坂坡,终于救出了刘备的儿子阿斗(即刘禅)。赵云冲出曹军重围,找到了刘备,便跳下马来,拜伏在地,还未开口,不禁泪水直涌。刘备见赵云血满战袍,也不住哭泣。赵云喘息着向刘备报告:“糜夫人受了重伤,不肯上马,已投井而死。我只得推墙掩井,怀抱小主人,身突重围而回。”说着,解开勒甲绦,只见阿斗酣睡未醒,便双手捧了递给刘备。刘备接过阿斗,感激万分,沉思一番,突然双手一放,将阿斗摔在地上,说:“为这小子,差点损折了我一员大将!”赵云大受感动,忙从地上抱起阿斗,拜伏刘备跟前,流着泪说:“赵云肝脑涂地,也难报主公知遇之恩!”后人有诗评说此事:“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刘备摔阿斗”,比喻采取某些措施,给人以某种恩惠和好处,笼络人心,使人顺服,为己利用。这是句熟语,也是一句歇后语:“刘备摔孩子——笼络人心”,也有的说“刘备摔孩儿——收买人心”。
《希望》艾青。推荐。爱诗词网。梦的朋友幻想的姐妹原是自己的影子却老走在你前面象光一样无形象风一样不安定她和你之间始终有距离象窗外的飞鸟象天上的流云象河边的蝴蝶既狡猾而美丽你上去,她就飞你不理她,她撵你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象征,是艾青艺术方法中的重要的一环。诗人情感意向的加入,使描述的对象随着主观情绪的发展而推移,转化为有丰富思想感情内涵的意象。《希望》所创造的意象惊心眩目,其显示的象征意蕴给读者以强烈的振奋。这首诗以人们最关注的人生“希望”为外在的中轴线,以“希望”距离的远与近为内在情绪的脉络,含蕴着作者辩证的理性思考。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希望:希望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繁荣强盛,希望自己的事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希望建立一个美满、温馨的家庭,希望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相亲相敬、相助相依,希望早日和天涯友人聚首……。许多时候,希望似乎是那样渺远,远得像是梦幻,“象光一样无形/,象风一样不安定”,“象窗外的飞鸟/象天上的流云”;但是,有时候“她”又是那样相近,近得像跟在身边的影子,“老走在你前面”,“你不理她,她撵你”。“希望”简直“象河边的蝴蝶”,既狡猾,又美丽。这个希望实现了,新的希望又会出现。诗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组组白描和象征构成的意象,最后水到渠成,凝结成希望的光华:“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诗人选取了单纯而强烈的意象组合,在气氛的层层顺向叠加中渲染出勃勃的生机;诗的语言简单明了,表现了复杂的内涵,很有力度。它告诉人们永远追求希望,不要放弃,不要失望,最终会走进辉煌的希望的殿堂!艾青认为,“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艾青《诗论·语言》)这是诗人数十年创作中一贯追求的美学原则。即使像《希望》这类哲理性很强的诗作,也是服务于他的质朴、鲜亮的艺术目标的。作者有意识地避免华词丽句,不故作奇曲,以明白的口语入诗,但同时又注意语言启悟暗示和内在张力,将丰富的思想内涵化在平淡、浅显、近乎白描的语言形式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果我们真正读懂了陶潜、读懂了李白,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艾青也称为中国第一流的大诗人呢?
山高路远沟深。推荐。爱诗词网。毛泽东诗词《六言诗①·给彭德怀同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一九三五年十月山高路远坑深②,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③!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一九四七年八月一日《战友报》(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注释】①六言诗,诗体名。全篇都是六字句,故称。始于汉代。后来也有古体、近体之分。本篇不拘平仄,属于古体。②“山高”句,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为组织这次战斗而草拟的电报中,论及吴起镇一带的地形特点,有“山高路远沟深”之句。这里就用电报中的语句,稍改一字。坑,指沟壑。陕甘根据地地处黄土高原,村与村之间往往隔着一条条深沟,有的深达几十米,长达几十里,彼此鸡犬之声相闻,但要往来,则需爬上爬下,曲折迂回,甚至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③彭大将军,彭德怀(1898—1974),湖南湘潭人。大革命时期,曾在北伐军中任营长、团长。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中毅然于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7月领导平江起义,创建了红五军,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参加过井冈山的斗争、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历任红五军军长、红三军团总指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员、红军前敌总指挥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司令、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协助朱德率军挺进敌后,开辟了华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率所部解放了大西北。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当选为党的第六届至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因反对党的“左”倾错误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和组织处理。“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政治迫害,于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病逝。他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深受人民的爱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赏析】1935年10月,自中央红军主力进入西北高原后,敌“中央军”毛炳文部和宁夏马鸿逵、马鸿宾以及东北军的骑兵部队一直尾追不舍。10月19日,当红军进入陕北吴起镇时,毛泽东提出不能把敌人带进苏区,要把“尾巴”切掉。当日,毛泽东电召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来吴起镇商行动方针”。彭德怀20日赶到吴起镇后,毛泽东即与他筹划退敌之计,并决定由彭德怀指挥作战。经策划,红军准备在吴起镇西北面的头道川、二道川一带山上设伏。10月21日,敌马鸿宾部35师骑兵团进入二道川,即遭红军猛烈袭击而溃败;而敌白凤翔率领的东北骑兵师刚进入头道川,也陷入重围。这一仗红军消灭敌军1个骑兵团,击溃2个骑兵团,俘虏敌官兵700余人,使敌骑再也不敢轻易追击红军,从而远离陕北革命根据地。战斗的当天上午,毛泽东本来在安全地点,由于非常关心作战情况,下午四五点钟,带了警卫员和通讯班到指挥位置。警卫班陪着毛主席直到阵地,毛泽东不断用望远镜观察情况,又用心倾听枪声的方向,直到枪声稀落,估计敌人远逃后才回驻地。赢得这场恶战后,毛泽东激动不已,他握着彭德怀的手,爽朗地笑着说:“步兵追骑兵,只有我们红军才能创造出来的奇迹啊!”他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下了这首六言诗以赞彭德怀。毛泽东的这首诗,廿四字,刻画了一位英勇无敌的大将军形象。与汉高祖刘邦廿三字的《大风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颇有些他曾熟读的《三国演义》中张飞收缰勒马、在长坂桥喝退百万曹兵的雄风。“横刀立马”当然只是一个艺术的真实,而不是历史的真实,因彭德怀指挥作战时并未骑在马上,而是隐藏在壕沟里。他使用的枪也不是短距离格斗的大刀长矛一类的古代兵器,而是能够较远距离射击的近代武器“盒子炮”。但该句确实刻画了一个挺身拒敌、勇猛无比的彭大将军形象。征战场上,彭德怀见到这首诗后,将诗的末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并把原诗送还了毛泽东。遗憾的是,这首诗的原稿并未存留下来。但该诗不胫而走。12年后,它非正式地发表于1947年8月1日的《战友报》(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后来又以来信的方式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57年4月号。这首诗正式收编入《毛泽东诗词选》是在1986年。该选集由长期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主持编辑,中央文献研究室的编辑人员根据多方可靠史料,证实毛泽东创作这首六言军旅诗的基本情节确凿无误后,便首次将之收入其中,并增加题目为“给彭德怀同志”。该选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自此,这首流传数十年诗作正式入集。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集》,亦将它编入其中。但是,《彭德怀自述》中所记录的毛泽东这首诗却是这样的:“山高路远沟深,骑兵任你纵横。谁敢横枪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样,毛泽东赞彭德怀的六言诗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收录在《毛泽东诗词集》中、在军中久已流传的版本,一个是1962年彭德怀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凭记忆写出的版本。这首六言诗的两个版本大体相同,但在字词使用上有很大差异,有一句完全不一致,总共24字竟有8字不同,如果加上位置的改动可说有10字不同。出于对彭德怀回忆的尊重,以王焰为组长的《彭德怀传》编写组在《彭德怀传》中引述这首诗时,采用的是彭德怀凭记忆写出的版本。彭德怀凭记忆写出的版本,其优越之处在于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它鲜明地反映出,毛泽东把陕北的地形地貌恰当地描绘出来了,把红军伏击敌骑兵大获全胜的意境展现出来了,把彭德怀的英勇形象刻画出来了。“山高路远坑深”,此句确实是当地地貌的真实写照。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曾描写红军过六盘山后在白杨城出发的情景:“一出城就要过沟,队伍集结在东门外,等待下沟。……队伍继续下沟,一直下到三四十丈的沟底,才又上行二三里路,离开了沟。”“过完了这道沟,又上了山,接着又过了三道深沟,直到半夜才到达杨家园子,已经走了百多里路。我们夜行军的经验是丰富的,但是黑夜过深沟的经验以前还没有过。沟越深,越阴暗,看不清道路,而路又很窄,稍不注意,就很危险。”确实,由于水土流失,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吴起镇一带多是高山深沟险壑。只是红军在越过陕甘宁三省交界的老爷山后往东走时,地势逐渐低落,正是谓“山高路远坑深”。依据《彭德怀自述》的版本来分析,“骑兵任你纵横”,是谓看你们这些骑兵还能横行几时。“纵横”,强横无忌、奔行无阻之意,是写敌骑气焰嚣张。该句体现了毛泽东及所率领的红军将士志在歼敌、胜利在握的从容镇定和对骄横之敌骑的藐视。“谁敢横枪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与古时战场的勇猛战将重叠在一起,令人景仰。然而,也有人认为存在毛泽东在1947年对这首诗的重书版本。1979年,黄克诚在《人民日报》撰文悼念彭德怀时,其中提到毛泽东在1947年曾经重新书写赞彭德怀的六言诗。他说:“毛主席对彭老总的出色指挥和辉煌战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沙家店战役胜利后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毛主席乘兴即席挥笔,为彭老总重新书写了他在长征路上热情赞扬彭老总的诗篇: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但黄克诚所说毛泽东重书该诗并非他所亲见,因为1947年8月他远在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时,这篇悼念文章如果不是黄克诚亲自起草,代起草人就有可能将有关信息写到文章中去。假若毛泽东1947年重新书写赞彭德怀的六言诗实有其事,彭德怀在回忆中应该会忆及的。但他没有忆及。而毛泽东在1947年曾重书六言诗的说法得到了一些毛泽东诗词研究者的赞同。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魏艾民先生在《哪家报纸最先刊用“彭大将军”这首诗》一文中披露了这样一些信息:曾在《解放军报》担任过重要职务、并任《彭德怀传》编写组组长的王焰,在1990年曾对他说:“‘彭大将军’那首诗,出自毛泽东之手,有了更多的直接证据。后来,看到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录,记述了1947年8月我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地区歼灭敌整编36师后,毛泽东再录此诗的经过。”王焰还说,1947年《战友报》发表的此诗全文,是“毛泽东从整个革命战争的长期性着眼”,“路远坑深”“使这首诗具有更深刻的意境”。“彭总回忆第二句‘骑兵任你纵横’和第三句‘谁敢横枪立马’,看来他的回忆是不准确的。”但是,这里存在两个矛盾:第一,如果毛泽东是在1947年8月19日“沙家店大捷”后重书的此诗,那么刊于1947年8月1日《战友报》的诗就不是来源于毛泽东重书的这首,而确实是从流传中搜集到的“在长征中所作的”诗。第二,当年毛泽东身边的卫士李银桥在回忆录中忆及1947年沙家店大捷后,毛泽东并非重书六言诗,只是书写两句:“毛泽东很是兴奋,挥毫给彭德怀写了12个大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但书写地点不是在“军事会议”上,而是在梁家岔住地。凑巧的是,毛泽东书写的这12个字与伍修权回忆1935年的情况相同:“毛主席曾经写了一首词,赞扬彭德怀同志道:‘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所以,毛泽东1947年是否重书六言诗尚无确证。再者,收录在《毛泽东诗词集》中的版本,在流传过程中可能不经意地改变了,以至说法前后矛盾。比如,1935年10月毛泽东给彭德怀拟写的一份电报中有‘山高路远沟深’句,但这类电报并未在《毛泽东军事文集》中见到。由上可以推断,1947年《战友报》首次发表的传抄本可能就与彭德怀的回忆本同源,它并未由毛泽东重新书写过。如果作一比较,彭德怀忆写的诗可信度和艺术性更高,况且彭德怀是当事人,也是最后一句诗的修改人,采信彭德怀忆写的版本更可靠些。当然,“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也不失其壮美。它可以理解为彭德怀在军中当大任,指挥红军一路远征,突破敌军重重包围,战胜一路险阻。这位将军横刀立马,有万夫不当之勇,使敌闻风丧胆,令人钦佩之至,根本让人想不到一路纵横无阻的红军,是从江西出发的八万大军变成的七千之众!文章作者:胡为雄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青山横北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沈醉不知归路。推荐。爱诗词网。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选自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这是李清照回忆少女时代生活的一首词。她截取了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的一个片断——曾经有一次临晚乘醉尽兴忘归的泛舟。“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常”,“尝”的通假字,曾经的意思。词一开头先作交代,点出时间地点,然后以“沈醉”写人。至于为何而醉且沉?似乎应是饮酒而醉,但如果细读下文,看到主人公饱览初夏美景,留连忘返,则不妨可以说这种醉意也有几分是因这美好的景色而为之陶醉。“不知归路”四字,既承上“沈醉”而言,又引起下文的描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是进一步讲“不知归路”,其中“误入”两字照应前面的“沈醉”,因为“沈醉”方会“误入”,“藕花深处”四字则照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而进一步具体化。此句既说“兴尽”,又写“误入”,实际上还在写主人公余兴未尽、意犹未尽,所以虽说“兴尽”,但远远看到莲叶田田,闻到荷花飘香,却又身不由己,信舟划去。然而,当她划到藕花深处时,才发现此处已无路可通,从对景色的“沈醉”中顿然醒悟过来。作者早已就在前面交代了的“日暮”、“晚”的天气,此刻当已更晚,贪玩的少女这才不免有些吃惊,于是赶紧往回划。“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的“争”,就是争先恐后的意思,引申为“赶紧”,主人公赶紧划归,船桨击水,发出哗哗声响,把两岸沙滩上已经栖息的鸥鹭惊了起来,这也照应到前面,见出主人公确实归舟甚晚了。这就是李清照这首《如梦令》的全部内容。在这首词中,我们虽然看不到有多少现实的社会内容,但可以看到一个在封建社会中不受妇女礼教规范束缚的天真活泼的性格,看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李清照词中,有不少这样的笔墨,曾因此而被封建道学家们视为“毫无顾藉”,但在今天看来这正是可贵的地方。从词的创作的角度来看,晚唐五代的花间词派主要把笔墨放在珠帘罗幕香闺佳人的描写上,天地狭窄。南唐至宋初词渐趋阔大,而李清照作为一个女词人,能走向广阔的郊外,扩大视野,不作卿卿我我男女恩怨之声,而写自己对美好自由生活及大自然的热爱,情调显得健康,意境显得开阔,这是不容易的。李清照后期词因时代的动乱而更多地写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与她前期的词作就有这样良好的开端分不开的。这首词在艺术上采用白描的手法,不事雕饰,文辞清新,用笔轻灵,写得真切自然,已开始显露出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