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朗读

【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出处】唐·崔颢《黄鹤楼》。【意思1】晴空下一马平川,汉阳的树木历历在目,还能望到芳草萋萋的鹦鹉洲。汉阳: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淹没。【意思2】川,这里指陆地、郊野。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萋萋(qī),草茂盛的样子。两句的意思是:远望汉江对岸,晴日下能清晰看到汉阳郊野的树林;俯视长江,鹦鹉洲上青草正长得十分繁茂。诗句写的是在黄鹤楼上眺望所见的景色,明丽如画。【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武昌、汉阳一带或其他地方晴川万里,草树茂盛的景色。[例]上五楼,登绝顶,极目远眺,楚天一色。这时,我情不自禁地低吟起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来。(何娟《黄鹤楼》)【应用】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唐朝时汉阳西南江中的沙洲,后被江水冲没。阳光照耀下的长江彼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辨;绿草如茵的地方就是鹦鹉洲。语出唐·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用以描述从黄鹤楼隔江远眺的景色。◇武汉长江大桥旁,黄鹤楼雄峙大江。登山观水,人们情不自禁吟咏起崔颢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倪平《“楼以文名”说》)【点评】晴日的水边,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繁茂浓绿,郁郁葱葱。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顥此作,为之敛手。因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题诗在上头”。李白《鹦鹉洲》诗句:“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顥诗句格调很相似。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注: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繁茂的样子。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水淹没。东汉黄射大会宾客,黄请祢衡作赋助兴,祢作《鹦鹉赋》,其地由此得名。【全诗】《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释】①黄鹤楼:旧址在武昌黄鹤矶,北靠蛇山,俯临大江。②昔人:指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楼。一说指费文祎,登仙后驾鹤于此休息。③晴川:阳光照耀的江面。历历:汉阳树木清晰可数。萋萋:指鹦鹉洲上芳草茂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小岛,后渐被淹没。④乡关:故乡。烟波:笼罩地面的雾霭。【全诗赏析】《黄鹤楼》是千古传诵的名作,相传为李白所倾倒。《唐才子传》卷一说:“崔颢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甚至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诗中把民间传说同眼前景物交织一起,写得朴朔迷离,出神入化。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相传古代仙人王子安乘鹤由此经过;又费文禕驾鹤返憩于此;并说辛氏在此卖酒,一道士常来酌饮,辛不收酒资,道士走时用桔皮在壁上画一黄鹤说:“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辛因此致富。越十年,道士复来,取笛鸣奏,黄鹤下壁,道士跨鹤直上云天,辛即建此楼等等。诗人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首联出句,昔人乘黄鹤,已高唱入云,再加一“去”字,更觉飘渺;对句虽写眼前实景,但“空余”二字,使“实物”也变得“虚无”。一写天,一写地,时空的跨度之大,无以类比。颔联承题,“不复返”、“空悠悠”更使境界虚幻飘渺,无边无际。此四句怀古,一气贯注,虚实相合,盘旋转折,浑然一体。在写“黄鹤楼”今昔变化中,“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悠悠千载,世事茫茫”的伤感愁绪,孤独情怀,跃然纸上,大有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境与况味。后四句即景生情,转而抒写怀乡之思,抒发无穷感慨,气魄雄伟,情调高昂。然异趣,如疾雷破山、波澜起伏,既符合律法,又烘染出诗人寂寞愁绪。这里表面上是写景,但不无吊古伤今之意。鹦鹉洲,位于汉阳西南二里左右的长江中,与黄鹤楼仅一江之隔。三国时名士、《鹦鹉赋》的作者弥衡,被黄祖杀害,葬于此处。作者登楼远眺,怎么能不见景思人,产生“惺惺惜惺惺”的忧伤呢?古人已逝,山水依旧,怎么能不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浩然感叹呢?尾联紧承颈联而来,眼前晴空万里,景物明媚,然古人已逝,愁绪满怀,当烟波四起,暮色降临之际,诗人羁旅天涯,孑然一身,故乡何在,游子思归,已是自自然然的事了。作者在这里直抒胸臆,一个“愁”字收结,使诗意又归于渺然不可见,茫然无所适的境界,“如豹尾之能绕额”,极合律诗法度。全诗八句经过起、承、转、合,创造出一个浑凝的诗境。沈德潜评此诗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这首诗虽号称七律,但只有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工对,颔联只有前三字“黄鹤一”、“白云千”成对。且句中平仄交错有几处都不合律,第三句更只有一个平声字“黄”,余皆仄声,第四句末又连用三个平声字“空悠悠”。这显然是一首变体律诗。过去有人评这首变体律诗是唐代七律最好的一首,虽未必妥当,但本诗抒情写景,语言运用,确有特色。是故诗借楼传,楼借诗名。随着这首诗的广为传诵,黄鹤楼的知名度大为增加。清光绪十年(1884),黄鹤楼又焚毁。近年新建黄鹤楼,位于蛇山之巅,为仿木结构建筑,整个屋面覆以黄色琉璃,崇楼五层,飞檐五舒,内外遍施彩面,装修典雅富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崔颢《黄鹤楼》这首千古绝唱,必将随之飞越重洋,更加广为流传。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注释】

选自《老子》六十四章。

()

【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群峰连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山上,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使人留恋。倏忽间,日薄西山,就到了黄昏。诗句通过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梦中天姥山绮丽、明媚的景色。“迷”、“倚”不仅写出山中花石之美、之奇,而且反映出诗人渴望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注:倚,靠。暝(míng),黄昏。

()

【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1】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候的月亮,可今天这轮明月曾经照过古代的人。【意思2】现在的人没有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的人。后用来慨叹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也用来表示某些人有清白、纯真、出尘的人生轨迹,而感叹有些人又没有。【鉴赏】今人不可能见过古时的月亮,而现在的这个月亮,却是曾经照耀过古人的那一个。这二句诗:一方面是感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另一方面则以人月的对比,来感叹面对大自然时,人类的卑微,在无休止的时间洪流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感叹月亮或其他自然景物年代久远,古今不变。亦用以感慨人生短暂。[例]望着给山、给竹、给寺、给空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也愈发觉得那竹纵贯古今,无可企及!(周熠《香岩寺竹韵》)【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的《把酒问月》。李白在诗题下自注曰:“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是应老朋友之请而写的。但全诗所表现出的风流自赏和飘洒气度,却是诗人的固有情怀。这两句诗的古、今议论,意韵深长,互文见意。因为不论是古还是今,月亮只有一个,所以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但因“今月”分明就是“古月”,因而“今月曾经照古人”。正因为宇宙是永恒的,因而也可以说“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作为人类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月亮是长存的;但作为整体人类的存在,将是绵延久长的。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以,读李白上述两句诗时,人们大可不必感伤和悲观。【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李白写过大量咏月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明月的爱戴、向往之情。这首诗却别开生面,以“问月”为题,而且是“把酒”问月。且不说全诗始终围绕着“把酒”和“问月”向前推进,即就诗题来看,已经令人感到新颖而奇特了,难怪清人王夫之击节称赏,谓为“创调”(《唐诗评选》)。开篇便以倒装语序,突发奇问,造成强烈的气势,接着以“停杯一问”作补充说明,传出浓郁的诗意。两句诗照应诗题,双绾“把酒”和“问月”,以下便从“问月”一面着笔,极写诗人对明月既神往又迷惑的情态。“人攀明月不可得”,见出月与人相距之遥远;“月行却与人相随”,又见出月与人关系之亲密;有时候,皎洁的月轮宛如飞腾的明镜照临宫阙,令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可爱;有时候,它却从绿烟般的云雾中穿行而出,散发出清冷的光华,又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淡雅、清新;一方面,明月夜夜从东海升起,另一方面,它又每日拂晓向西天的云间沉没,这其间的运行如此富有规律,又是那样不可捉摸;更奇妙的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嫦娥,那么白兔经冬历夏、由秋到春地常年捣药究竟是为了什么?嫦娥独居于广寒宫中又与谁人为邻,她会不会感到寂寞?这里,诗人从月与人的关系、月的形象和色彩、月的运行轨迹和月中包含的奥秘几个方面,层层写来,连发数问,语气或缓或强,距离或远或近、色彩或淡或浓、或直写自我感觉,或出以想象之笔,从而将诗人惊奇、疑虑、神往、感叹等一系列情感活动传神地展现出来,极曲折变幻之致。如果说,以上所写主要是一种浩渺广阔的空间感受的话,那么,“今人”以下四句便更侧重于悠然无尽的时间感受,从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饱含哲理的人生意识。由人的角度来看,“今人不见古时月”,则古人亦难见今时月,今人古人自不能共处同一时空;由月的角度来看,“今月曾经照古人”,则古月亦在照今人,今月古月何尝稍有不同?由变的角度来看,古人今人不断更迭,如流水一去不返;由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明月。既然不变之月如此永恒,而迭变之人生又是这样短暂,那么还是抓住眼前这皎洁之月和杯中之酒,切莫虚度此生!最后两句生发此意,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点明题旨,既与篇首“停杯”遥遥相对,又使“月光”一线贯穿,构成首尾圆融、通体浑然的妙境,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这首诗清新俊逸,格高调远,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把明月与人生揉为一体,既有形象的画面,又有绵长的思理,虽不乏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却是对生活的依恋与热爱,从把酒问月始,直到对月饮酒终,诗人的神态、情感和整个形象不仅鲜明真切,而且具有一种探索、追求的精神。所有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构成优美和谐的意境。

()

【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出处】唐·杜甫《月夜》。【译注】今夜鄜州明月当空,只有你一人在闺房中独自仰望。遥想我那可怜的年幼儿女,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爸爸。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作者妻小留居鄜州。闺:女子的卧室。未解:不懂得。忆:想念。【鉴赏】鄜:读作fu。鄜州:即今陕西富县。闺中:是指闺房中的妻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杜甫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自己一个人前往灵武(此时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途中被安禄山的军队俘获,押往长安。这首诗便是杜甫在长安面对明月,思念妻女所写的。这几句诗语译成白话是这样的:今天晚上的鄜州,只有我妻子一人在那儿独自看着月亮;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怜惜那四个小儿女,他们还不懂得想念我这沦落在长安的爸爸。在外流浪的男子,作客异乡,想念妻儿,最爱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四句诗,感受也最为深刻。【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而幼小的儿女并不理解。[例]想到这里她不禁眼眶湿润了,这倒不是悲自己的身世,她可怜怀里的孩子,又操心安林的事业和身体。……今天月下独思,不禁想起杜甫的那首《咏月》诗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梁衡《路,该这样走》)【全诗】《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释】①鄜(fu)州:今陕西富县。当时杜甫的妻子、儿女所在之地。②闺中:指妻子。③二句既点出上句“独看”的内心活动是“忆长安”,又进一层说明“独看”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且因为身边的儿女年小,还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父亲;或者说小儿女还不能理解母亲思念长安的感情。④二句想象妻子看月久,思念深,以致云鬟被夜雾沾湿、玉臂被月光照冷而自己不觉得。清辉:月光。玉臂:洁白的手臂。⑤二句意谓何时才能两人团聚并倚在透明的窗帘边共同赏月,那就月光双照而泪痕消失了。虚幌:透明的薄幔。“双照”与前“独看”对应。【赏析】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攻陷潼关,玄宗奔蜀。七月,肃宗李亨即帝位于灵武。杜甫把家眷安置在鄜州(鄜:读fu,鄜州即今陕西省富县。)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肃宗,不幸被叛军截获,掳到长安。这首诗就是同年八月在长安所作。这是一篇抒写离情的诗作。题为《月夜》,句句从月色中照出。首联诗人设想闺中的妻子正在“独看”“鄜州月”,衬托出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颔联借小儿女点出妻子是因“忆长安”而望月,并加深了“独看”的含意: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而“独”,也因为小儿女“未解”而“独”。颈联想象妻子夜深不寐、独自望月怀人的情形,写得逼真感人,进一步表达出二人的相思之情。最后以希望之辞收束全篇。全诗构思巧妙,词语精工,情致曲折缠绵,遂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如黄生所云:“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

【诗句】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去年花开的时候和你分别,今年的花再度绽开,又是一年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题解】此诗约作于德宗兴元元年(784),时韦应物在滁州(今属安徽)刺史任。李儋:字幼遐,官至殿中侍御史,韦集中寄李儋诗多首。元锡:或谓亦李儋字。此外,元和、长庆年间有福建、宣歙观察使元锡,字君贶,似时代稍迟,恐非其人。诗意似亦仅寄一人。诗中叙别后思念之情。颈联二句,抒写愧对人民困苦流亡,尤为后人所传诵。宋代黄彻《䂬溪诗话》卷二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尾联则表示盼望友人来相会。全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全诗赏析】作于兴元元年(784)春滁州任所,诗中西楼当在滁州,去年朱泚叛军盘踞长安,德宗一直流亡奉天(今陕西乾县)。李儋为作者诗友,时官殿中侍御史,此诗叙离别及感时之思,谢榛《四溟诗话》谓律诗八句皆淡者,孟浩然、韦应物有之,本篇即是。首联从前一年分别时说起,将花里话别的往事重提,出语淡雅,只于“又”字见情,足以引起对方同样地念旧。次联感时自伤。诗人离开长安,出守滁州这一年,政局发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又一次动乱,事态严重;加之年近半百,又兼多病,国家和个人都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世事茫茫”、“春愁黯黯”,危苦孤寂之中,对故人也就特别思念。由于政局不安,民生凋弊,在官者亦不能有大作为,看到邑有流亡的事实,自己不能不受良心谴责,感到惭愧,这就加强了本来就有的归田隐居的想法。两句语挚意切,向来为人传诵。宋人黄彻《䂬溪诗话》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末联点明作意:听说你要来,故一直向人打听,可是看看西楼的月亮都圆了几回,还没有盼到。言下之意是盼对方快来,为什么不直说?因为这是写诗,寄情思于月缺月圆,与首联同归淡雅。因为诗写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头,调子不免低沉,又都是肺腑之言,所以笔笔实在,声声入耳。五六两句表现从政者的良心发现,为全诗增价。

()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詩句出處:《琵琶引》;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