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戏蝶时时舞朗读

【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出处】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意思】留连不去的蝴蝶在花中时时嬉戏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在树上娇柔地恰恰啼叫。恰恰:莺鸣声。【鉴赏1】留连嬉戏不去的蝴蝶,在枝头不停地来去飞舞;自在逍遥的黄莺,在林间啾啾地啼鸣,声音娇柔清啘。原诗流露出自在闲适的韵味,轻灵而动人。【鉴赏2】嬉戏的蝴蝶不停地起舞,留恋不舍。娇小的黄莺婉转地啼鸣,自由自在。诗句描写了蝴蝶、黄莺在花丛中自由戏闹的欢乐情形。上句着笔于视觉,蝴蝶于花间起舞——赏心悦目。下句着笔于听觉,黄莺动情啼唱——美妙悦耳。“留连”、“自在”两词,使人犹见蝶莺之沉浸在春色之中的酣态。这两句诗的本旨在于用蝶莺衬托花儿的繁盛。蝶莺的神态写得绝,则花之美艳也自现。下笔一举双得,技巧精湛。注:恰恰,鸟啼的声音。【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鸟鸣蝶舞的景色。[例]他之所以要极力渲染塞北的春阴,无非是要唱出故国江南“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明媚春光和宜人春色。(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全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题解】咏花诗。唐代杜甫作:“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安史之乱平息,饱经离乱之苦的杜甫卜居成都草堂,开始了安宁的生活。春日寻芳,诗人信步而行,百花争艳,美不胜收,诗人诗兴大发,一连写了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一路赏玩又来到通往黄四娘(“娘”,是民间对妇女的习惯性称呼)家的小路上,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几乎被抢占空间自由伸展的花儿覆盖了,那千千万万朵硕大的花儿把花枝都压弯了。“留连戏蝶时时舞”:那上下翻飞的蝴蝶因留连花的艳丽花的芳香不忍远去而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留连”两字也是诗人自己的心理:留连忘返。“自在娇莺恰恰啼”:自由自在娇戆自得的鸟儿发出了快活的“恰恰恰”的叫声,诗人也被这快活的充满喜悦的鸣叫声感染得通体舒泰轻松自在了。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既写了花,又写了花给外界(动物和人)带来的愉悦,通过动物(蝴蝶、鸟儿和人)的种种神态动作(留连、舞、自在、啼)反过来描写花的艳丽、芳香。人与自然、动物与植物、植物与人、动物与人,融洽相处,情共一家。虽然杜甫那时不一定有“生态平衡”这种意识,但诗人的这首诗有意无意的,或者说,这首诗的客观效果就表达了这种意识;花给人以生活享受,美的享受,人类的生活会因有花而充满乐趣。【注释】①娘:或称“娘子”,是唐代习惯上对妇女的美称。此处“黄四娘”是任意拟人名入诗,非实指。蹊:小路、小径。②留连:留恋、难分难舍。恰恰:象声词,莺的叫声。【鉴赏】这首诗以浓墨重笔渲染春花的繁盛,把人引入一个春意盎然的花的世界中。诗的前两句正面写花。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写花开的地点。“黄四娘家”,当是草堂附近、锦江之滨的一户人家,为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所到之处。句中看似只有花树,未见人影,而从一个“蹊”字,可以想见:在这条通向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自有“独步寻花”的作者的身影。王国维评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云:“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这句诗中的一个“满”字也起了使“境界全出”的作用。这条小路两旁,花光照眼、春色盈溢的景象,正赖这一字托出。就全诗而言,这句写的是大景、全景;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写的则是小景、局部景。这里摄取景物的距离有远、近之分:远望,只见花树夹道;近赏,更见花朵压枝。而次句中的一个“压”字、一个“低”字,则体物入微、十分形象地托出了花朵稠密、满缀枝头的景象,从而进一步展示花光、春色之浓艳。前两句诗已经从正面把花开的盛况写足;后两句就使诗笔离开了花树、花朵,转而描画路边、枝头的蝶舞、莺啼,从侧面来烘托那一繁花似锦的世界。“留连戏蝶时时舞”句,写花丛中所见。这句诗虽转而写蝶,不复写花,但诗句背后仍闪现着花影。句中的蝴蝶正是为花而“戏”,为花而“舞”,为花而“留连”,且花多蝶也多,正因“花满蹊”,所以一路走来,蝶舞不是偶尔一见,而是“时时”可见。“自在娇莺恰恰啼”句,写花丛中所闻。句中的“娇”、“自在”都是就听觉而言,是形容声音而不是形容形态。“恰恰”二字,或解说为喜闻莺啼之恰当其时,或注释为形容莺啼之多而且密。这里不妨从后一说,以与上句的“时时”二字相对应。这莺啼可视为蝶舞的陪衬,而从整首诗看,有了这一句,就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使那条花繁蝶舞的小路上频频传来黄莺的娇啼,变无声之境为有声之境,春天的气氛因而显得更浓厚,花开的景象因而显得更喧闹。这后两句诗还有景中见人、寓我于物之妙。尽管写的是蝶、是莺,而句中也有作者的身影在。其写蝶的留连,实是写人的留连;其写莺的自在,实是写人的自在。作者兴之所到,即景成篇;诗篇在写景中自然也流露出作者当时的放旷的情怀与超逸的兴会。苏轼称此诗“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东坡题跋·书子美黄四娘诗》),正是有见于此而云然。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群英会蒋干中计

罗贯中

()

毛泽东诗词《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

如梦令

李清照

()

【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1】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候的月亮,可今天这轮明月曾经照过古代的人。【意思2】现在的人没有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的人。后用来慨叹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也用来表示某些人有清白、纯真、出尘的人生轨迹,而感叹有些人又没有。【鉴赏】今人不可能见过古时的月亮,而现在的这个月亮,却是曾经照耀过古人的那一个。这二句诗:一方面是感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另一方面则以人月的对比,来感叹面对大自然时,人类的卑微,在无休止的时间洪流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感叹月亮或其他自然景物年代久远,古今不变。亦用以感慨人生短暂。[例]望着给山、给竹、给寺、给空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也愈发觉得那竹纵贯古今,无可企及!(周熠《香岩寺竹韵》)【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的《把酒问月》。李白在诗题下自注曰:“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是应老朋友之请而写的。但全诗所表现出的风流自赏和飘洒气度,却是诗人的固有情怀。这两句诗的古、今议论,意韵深长,互文见意。因为不论是古还是今,月亮只有一个,所以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但因“今月”分明就是“古月”,因而“今月曾经照古人”。正因为宇宙是永恒的,因而也可以说“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作为人类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月亮是长存的;但作为整体人类的存在,将是绵延久长的。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以,读李白上述两句诗时,人们大可不必感伤和悲观。【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李白写过大量咏月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明月的爱戴、向往之情。这首诗却别开生面,以“问月”为题,而且是“把酒”问月。且不说全诗始终围绕着“把酒”和“问月”向前推进,即就诗题来看,已经令人感到新颖而奇特了,难怪清人王夫之击节称赏,谓为“创调”(《唐诗评选》)。开篇便以倒装语序,突发奇问,造成强烈的气势,接着以“停杯一问”作补充说明,传出浓郁的诗意。两句诗照应诗题,双绾“把酒”和“问月”,以下便从“问月”一面着笔,极写诗人对明月既神往又迷惑的情态。“人攀明月不可得”,见出月与人相距之遥远;“月行却与人相随”,又见出月与人关系之亲密;有时候,皎洁的月轮宛如飞腾的明镜照临宫阙,令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可爱;有时候,它却从绿烟般的云雾中穿行而出,散发出清冷的光华,又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淡雅、清新;一方面,明月夜夜从东海升起,另一方面,它又每日拂晓向西天的云间沉没,这其间的运行如此富有规律,又是那样不可捉摸;更奇妙的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嫦娥,那么白兔经冬历夏、由秋到春地常年捣药究竟是为了什么?嫦娥独居于广寒宫中又与谁人为邻,她会不会感到寂寞?这里,诗人从月与人的关系、月的形象和色彩、月的运行轨迹和月中包含的奥秘几个方面,层层写来,连发数问,语气或缓或强,距离或远或近、色彩或淡或浓、或直写自我感觉,或出以想象之笔,从而将诗人惊奇、疑虑、神往、感叹等一系列情感活动传神地展现出来,极曲折变幻之致。如果说,以上所写主要是一种浩渺广阔的空间感受的话,那么,“今人”以下四句便更侧重于悠然无尽的时间感受,从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饱含哲理的人生意识。由人的角度来看,“今人不见古时月”,则古人亦难见今时月,今人古人自不能共处同一时空;由月的角度来看,“今月曾经照古人”,则古月亦在照今人,今月古月何尝稍有不同?由变的角度来看,古人今人不断更迭,如流水一去不返;由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明月。既然不变之月如此永恒,而迭变之人生又是这样短暂,那么还是抓住眼前这皎洁之月和杯中之酒,切莫虚度此生!最后两句生发此意,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点明题旨,既与篇首“停杯”遥遥相对,又使“月光”一线贯穿,构成首尾圆融、通体浑然的妙境,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这首诗清新俊逸,格高调远,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把明月与人生揉为一体,既有形象的画面,又有绵长的思理,虽不乏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却是对生活的依恋与热爱,从把酒问月始,直到对月饮酒终,诗人的神态、情感和整个形象不仅鲜明真切,而且具有一种探索、追求的精神。所有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构成优美和谐的意境。

()

典源出处《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疏:“姓列,名御寇,郑人也。与郑繻公同时,师于壶丘子林,著书八卷,得风仙之道,乘风游行,泠然轻举,所以称善也。”

()

题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