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春①,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②,蔡溃,遂伐楚③。楚子使与师言曰④:“君处北海⑤,寡人处南海⑥,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⑦。不虞君之涉吾地也⑧,何故?”管仲对曰⑨:“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日⑩:‘五侯九伯(11),女实征之(12)。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13):东至于海(14),西至于河(15),南至于穆陵(16),北至于无棣(17)。尔贡包茅不入(18),王祭不共(19),无以缩酒(20),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21),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22)。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23)。师退,次于召陵(24)。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25)?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6),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27),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8),汉水以为池(29),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注释】①四年:指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②齐侯:指齐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齐属侯爵,故文中称齐侯。诸侯之师:指鲁、宋、陈、卫、郑等国的军队。蔡:国名,姬姓,在今河南省汝南上蔡等地。③楚:国名,主要地域在今湖北、湖南、安徽一带。④楚子:楚成王,楚属子爵,故称楚子。⑤北海:即渤海。⑥南海:楚境不到南海,这里是强调齐与楚相距甚远。⑦唯:句首语气词。风:放牧。这句的意思是楚与齐相距遥远,放牧的马牛即使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一说风是雌雄相诱,马牛两种牲畜即使发情相诱也不会跑到一起。⑧不虞:不料。⑨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霸业。⑩召康公:周成王时太保召公夷,康是谥号。太公,即姜太公吕尚,齐国的始祖,因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11)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九伯,指九州之长。五侯九伯,泛指所有的诸侯。(12)实:句中语气词,表示命令或期望。征,讨伐。(13)履:指所践履的地区,即权力可以达到的范围。(14)海:指黄海、渤海。(15)河:黄河。(16)穆陵:齐地名,即今山东省临朐县南的穆陵关。(17)无棣:齐地名,在今山东省无棣县一带。(18)包茅:成捆的菁茅。(19)共:通供,供给。(20)缩酒:渗酒,祭祀时把酒倒在包茅上渗下去,就象神饮了一样。(21)昭王:周昭王,成王的孙子,名瑕,周昭王晚年荒于国政,人民恨他,当他巡行汉水时,故意给他一只用胶粘的船,行至江心,船沉而死。(22)次:军队驻扎。陉(xing音形),山名,在今河南省偃城县南。(23)屈完:楚大夫。(24)召陵:楚地名,在今河南省偃城县东。(25)不谷: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谷是粮食,可以养人,因此有善的含义。不谷,犹言不善。(26)徼(jiao音狡):求。(27)绥:安抚。(28)方城;楚山名,在今河南省叶县南。(29)池:护城河。
【今译】鲁僖公四年春天,齐桓公统率诸侯的军队侵入蔡国,蔡军溃败,于是又去攻打楚国。楚王派遣使臣到齐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海,寡人住在南海,相距遥远,放牧的马牛即使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没有料到君王竟跋涉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呢?”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齐国的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佐周朝王室。’他还给我们先君指定了管辖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们应该进贡的包茅不按时送来,不按时供应周王祭祀用的物品,祭祀没有渗酒的东西。寡人为此而来问罪。昭王南巡而没有回去,寡人为此而来责问。”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送来,这是寡君的罪过。怎么敢不供给呢?至于昭王南巡为何没有返回,请您到水边去问吧。”齐国的军队向前开进,驻扎在陉地。
夏天,楚王派屈完到齐国军中。齐国军队向后撤退,驻扎在召陵。齐桓公命令诸侯的军队列成战阵,然后和屈完乘一辆战车观看。齐桓公说:“难道是为了我吗?只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与我和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为敝国的社稷求福,不顾屈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愿望。”齐桓公说:“用这么多的军队去打仗,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去攻城,哪座城不能攻克?”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用恩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若想依仗武力,我们楚国就将以方城山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众多,也是没有用的。”屈完和诸侯订立了盟约。
【集评】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齐桓合八国之师以伐楚,不责楚以僭王猾夏之罪,而顾责以包茅不入、昭王不复。一则为罪甚细,一则与楚无干,何哉?盖齐之内失德而外失义者多矣。我以大恶责之,彼必斥吾之恶以对,其何以服楚而对诸侯乎?故舍其所当责而及其不必责。霸者举动,极有收放,类如此也。篇中写齐处,一味是权谋笼络之态;写楚处忽而巽顺,忽而诙谐,忽而严厉,节节生峰,真词会妙品。”
清·余诚《古文释义》:“经于齐桓此举,有贬有褒,然褒之意多于贬。传以明经,其意当亦犹失经也。但骤读其词,却似主于贬。俗儒不能细加体认,每多痛斥齐桓,其勿乃以词害意,显与经传相刺谬乎!则亦奚以谈文为矣。夫经之贬齐桓者,在一‘遂’字,特讥其专耳。若书‘次陉’、书‘来盟’、书‘台陵’,则褒其以君臣之义,正其有名之师。攘楚而尊周,不战而礼服,以为庶几王者事也。论者动辄訾其骄、病其怯、甚且议其不能以僭王之罪罪楚。鸣呼!‘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三语,楚不已自居臣职乎?而何必屑屑于名号间耶!至所谓骄与怯,则皆与经传意相反,是圣贤之所褒,转即为狂愚之所贬矣。可怪熟甚焉。盖春秋之时,惟知强弱,罔念伦常。齐桓独知尊王,使天下万世共凛千秋名义,而又能以律用师,以礼处楚,此经传所谓褒之也。篇中层层问答,针锋相对,究其深旨,全在无字句处。读者当求诸笔墨之外,方是慧眼慧心;不然拘泥辞章,妄逞臆说,虽立意翻新,适足见其狂愚,君子安得不深恶而痛绝之。论战篇似赞曹刿,实是责鲁;此篇似赞屈完,实是善齐。读者当微会之。”
清·冯李骅《左绣》:“此合两为一章法。上半两问两答,却用分承。下半亦两问两答,却用总承。上则半认半推,下则前恭后倨。都用一开一合笔法。极变化,极整齐,已开后人遥对格法门。见刻本有分作两首者,真不知章法为何物矣。”
又:“上段管仲就理上讲,说得正大,楚子却答得活脱,极有躲闪。下段桓公就势上讲,说得张皇,屈完便答得闲冷,极占便宜。似此词令,皆随机应变,好看煞人。左氏特特对写,以自娱娱我后人也。”
又:“一春一夏,两段各以时令对起,见其久也。各提诸侯之师为眼目,而前后两先君遥遥相对,东海西河,穆陵无棣,方城为城,汉水为池,都两两映衬,并两段为一章,真有璧合珠联之叹。”
清·王源《文章练要·左传评》:“召陵以义胜干戈而不失为玉帛,故作者但叙几段词令,雍容不迫。当年情景如生,读之觉和风袭我衣据也。前面五番问答,针锋相对,如燕语莺歌,声声巧亮。结尾一问一答,忽尔金铁齐鸣,山排岳倒,看他笔阵之妙。”
又:“德绥诸侯,乃齐桓定伯之本。而此举尤切,宜大书特书,却只从屈完口中轻轻带出。着而不着,有镜花水月之妙。总是文无定格,化而裁之,存手变而已。”
【总案】本篇选自《左传·僖公四年》,题目是后加的。
文中记述的是齐、楚两国之间军事、外交的一场斗争。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为称霸天下,率领齐、鲁、宋、卫、郑、许、曹、陈等八国军队伐楚,楚国当时也正处于强盛时期,两强相遇,在军事、外交诸方面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斗争。
本篇精采处在于善写外交辞令。前段两问两答,对于楚子的责问,管仲自恃强大,假周天子之命,以诸侯霸主自居,言辞强硬。但说到具体理由,又似乎闪烁其词。楚子的回答,一半承认,一半推脱。由于有军事实力做后盾,因而显得从容不迫。后段亦两问两答,对于齐侯愿意和好的表示,屈完随声附合,极为谦恭;对于齐侯威胁的言辞,屈完针锋相对,毫不退让。不卑不亢,有理有节,随机应变,波澜起伏。
齐桓公伐楚。推荐。爱诗词网。四年春①,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②,蔡溃,遂伐楚③。楚子使与师言曰④:“君处北海⑤,寡人处南海⑥,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⑦。不虞君之涉吾地也⑧,何故?”管仲对曰⑨:“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日⑩:‘五侯九伯(11),女实征之(12)。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13):东至于海(14),西至于河(15),南至于穆陵(16),北至于无棣(17)。尔贡包茅不入(18),王祭不共(19),无以缩酒(20),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21),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22)。夏,楚子使屈完如师(23)。师退,次于召陵(24)。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25)?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6),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27),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8),汉水以为池(29),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注释】①四年:指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②齐侯:指齐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齐属侯爵,故文中称齐侯。诸侯之师:指鲁、宋、陈、卫、郑等国的军队。蔡:国名,姬姓,在今河南省汝南上蔡等地。③楚:国名,主要地域在今湖北、湖南、安徽一带。④楚子:楚成王,楚属子爵,故称楚子。⑤北海:即渤海。⑥南海:楚境不到南海,这里是强调齐与楚相距甚远。⑦唯:句首语气词。风:放牧。这句的意思是楚与齐相距遥远,放牧的马牛即使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一说风是雌雄相诱,马牛两种牲畜即使发情相诱也不会跑到一起。⑧不虞:不料。⑨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霸业。⑩召康公:周成王时太保召公夷,康是谥号。太公,即姜太公吕尚,齐国的始祖,因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11)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九伯,指九州之长。五侯九伯,泛指所有的诸侯。(12)实:句中语气词,表示命令或期望。征,讨伐。(13)履:指所践履的地区,即权力可以达到的范围。(14)海:指黄海、渤海。(15)河:黄河。(16)穆陵:齐地名,即今山东省临朐县南的穆陵关。(17)无棣:齐地名,在今山东省无棣县一带。(18)包茅:成捆的菁茅。(19)共:通供,供给。(20)缩酒:渗酒,祭祀时把酒倒在包茅上渗下去,就象神饮了一样。(21)昭王:周昭王,成王的孙子,名瑕,周昭王晚年荒于国政,人民恨他,当他巡行汉水时,故意给他一只用胶粘的船,行至江心,船沉而死。(22)次:军队驻扎。陉(xing音形),山名,在今河南省偃城县南。(23)屈完:楚大夫。(24)召陵:楚地名,在今河南省偃城县东。(25)不谷: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谷是粮食,可以养人,因此有善的含义。不谷,犹言不善。(26)徼(jiao音狡):求。(27)绥:安抚。(28)方城;楚山名,在今河南省叶县南。(29)池:护城河。【今译】鲁僖公四年春天,齐桓公统率诸侯的军队侵入蔡国,蔡军溃败,于是又去攻打楚国。楚王派遣使臣到齐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海,寡人住在南海,相距遥远,放牧的马牛即使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没有料到君王竟跋涉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呢?”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齐国的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佐周朝王室。’他还给我们先君指定了管辖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们应该进贡的包茅不按时送来,不按时供应周王祭祀用的物品,祭祀没有渗酒的东西。寡人为此而来问罪。昭王南巡而没有回去,寡人为此而来责问。”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送来,这是寡君的罪过。怎么敢不供给呢?至于昭王南巡为何没有返回,请您到水边去问吧。”齐国的军队向前开进,驻扎在陉地。夏天,楚王派屈完到齐国军中。齐国军队向后撤退,驻扎在召陵。齐桓公命令诸侯的军队列成战阵,然后和屈完乘一辆战车观看。齐桓公说:“难道是为了我吗?只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与我和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为敝国的社稷求福,不顾屈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愿望。”齐桓公说:“用这么多的军队去打仗,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去攻城,哪座城不能攻克?”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用恩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若想依仗武力,我们楚国就将以方城山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众多,也是没有用的。”屈完和诸侯订立了盟约。【集评】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齐桓合八国之师以伐楚,不责楚以僭王猾夏之罪,而顾责以包茅不入、昭王不复。一则为罪甚细,一则与楚无干,何哉?盖齐之内失德而外失义者多矣。我以大恶责之,彼必斥吾之恶以对,其何以服楚而对诸侯乎?故舍其所当责而及其不必责。霸者举动,极有收放,类如此也。篇中写齐处,一味是权谋笼络之态;写楚处忽而巽顺,忽而诙谐,忽而严厉,节节生峰,真词会妙品。”清·余诚《古文释义》:“经于齐桓此举,有贬有褒,然褒之意多于贬。传以明经,其意当亦犹失经也。但骤读其词,却似主于贬。俗儒不能细加体认,每多痛斥齐桓,其勿乃以词害意,显与经传相刺谬乎!则亦奚以谈文为矣。夫经之贬齐桓者,在一‘遂’字,特讥其专耳。若书‘次陉’、书‘来盟’、书‘台陵’,则褒其以君臣之义,正其有名之师。攘楚而尊周,不战而礼服,以为庶几王者事也。论者动辄訾其骄、病其怯、甚且议其不能以僭王之罪罪楚。鸣呼!‘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三语,楚不已自居臣职乎?而何必屑屑于名号间耶!至所谓骄与怯,则皆与经传意相反,是圣贤之所褒,转即为狂愚之所贬矣。可怪熟甚焉。盖春秋之时,惟知强弱,罔念伦常。齐桓独知尊王,使天下万世共凛千秋名义,而又能以律用师,以礼处楚,此经传所谓褒之也。篇中层层问答,针锋相对,究其深旨,全在无字句处。读者当求诸笔墨之外,方是慧眼慧心;不然拘泥辞章,妄逞臆说,虽立意翻新,适足见其狂愚,君子安得不深恶而痛绝之。论战篇似赞曹刿,实是责鲁;此篇似赞屈完,实是善齐。读者当微会之。”清·冯李骅《左绣》:“此合两为一章法。上半两问两答,却用分承。下半亦两问两答,却用总承。上则半认半推,下则前恭后倨。都用一开一合笔法。极变化,极整齐,已开后人遥对格法门。见刻本有分作两首者,真不知章法为何物矣。”又:“上段管仲就理上讲,说得正大,楚子却答得活脱,极有躲闪。下段桓公就势上讲,说得张皇,屈完便答得闲冷,极占便宜。似此词令,皆随机应变,好看煞人。左氏特特对写,以自娱娱我后人也。”又:“一春一夏,两段各以时令对起,见其久也。各提诸侯之师为眼目,而前后两先君遥遥相对,东海西河,穆陵无棣,方城为城,汉水为池,都两两映衬,并两段为一章,真有璧合珠联之叹。”清·王源《文章练要·左传评》:“召陵以义胜干戈而不失为玉帛,故作者但叙几段词令,雍容不迫。当年情景如生,读之觉和风袭我衣据也。前面五番问答,针锋相对,如燕语莺歌,声声巧亮。结尾一问一答,忽尔金铁齐鸣,山排岳倒,看他笔阵之妙。”又:“德绥诸侯,乃齐桓定伯之本。而此举尤切,宜大书特书,却只从屈完口中轻轻带出。着而不着,有镜花水月之妙。总是文无定格,化而裁之,存手变而已。”【总案】本篇选自《左传·僖公四年》,题目是后加的。文中记述的是齐、楚两国之间军事、外交的一场斗争。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为称霸天下,率领齐、鲁、宋、卫、郑、许、曹、陈等八国军队伐楚,楚国当时也正处于强盛时期,两强相遇,在军事、外交诸方面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斗争。本篇精采处在于善写外交辞令。前段两问两答,对于楚子的责问,管仲自恃强大,假周天子之命,以诸侯霸主自居,言辞强硬。但说到具体理由,又似乎闪烁其词。楚子的回答,一半承认,一半推脱。由于有军事实力做后盾,因而显得从容不迫。后段亦两问两答,对于齐侯愿意和好的表示,屈完随声附合,极为谦恭;对于齐侯威胁的言辞,屈完针锋相对,毫不退让。不卑不亢,有理有节,随机应变,波澜起伏。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华歆与王朗。推荐。爱诗词网。华歆王朗《世说新语》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到,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2),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3),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注释:(1)〔歆(xīn)辄(zhé)难之〕辄,即,就。难,为难。(2)〔疑〕犹疑不决。(3)〔既以纳其自托〕以,同“已”。纳,承纳,接受。自托,请求。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要跟随,华歆对这件事感到为难。王朗说:“幸而船里还很宽,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贼人追来,王朗就要抛开携带的人。华歆却说:“当初我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这种情况。既然接受了他的请求,能因为危急就抛掉人家吗?”于是像当初一样携带帮助那个人。人们就凭这件事来评定华、王的好坏。
原意谓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语出《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造车即不问,汝作么生是辙?’”《续传灯录·端裕禅师》:“一法不堕尘缘,万法本无挂碍……直饶恁么,犹是闭门造车,未是出门合辙。”
宋代朱熹在其《中庸或问》卷三中说它是“古语”。曰:“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意思是说:虽是关起门来在家里造车,拿出门去使用,却能和车辙完全相合,这是因为依照的规格、尺寸相同的缘故。古时车辆,两轮间距离有一定尺寸,故轮子碾出的痕迹(辙)也是相同的,这叫“合辙”。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推荐。爱诗词网。原意谓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语出《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造车即不问,汝作么生是辙?’”《续传灯录·端裕禅师》:“一法不堕尘缘,万法本无挂碍……直饶恁么,犹是闭门造车,未是出门合辙。”宋代朱熹在其《中庸或问》卷三中说它是“古语”。曰:“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意思是说:虽是关起门来在家里造车,拿出门去使用,却能和车辙完全相合,这是因为依照的规格、尺寸相同的缘故。古时车辆,两轮间距离有一定尺寸,故轮子碾出的痕迹(辙)也是相同的,这叫“合辙”。古语所谓“闭门造车”是称赞“出门合辙”,比喻想法一致。后来,此语在使用时发生转义,比喻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只凭主观想象办事。
【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
纪信诈帝。推荐。爱诗词网。【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例句】郦寄卖友,纪信诈帝。(李瀚《蒙求》9962)这里举纪信冒充刘邦以掩护刘邦脱逃事作为提供学童学习典故之一则。
闺门秘术阅读。推荐。爱诗词网。闺门秘术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闺门秘术》扉页书影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闺门秘术》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一名《闺门秘术剑仙传》。四卷五十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沪上书局石印本,藏国家图书馆;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藏上海图书馆。1994年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馆藏足本明清小说系列”排印本。唐朝山西大同府人华童,乃相门之后。妻子王氏,生三子二女。长子兆璧,次子兆琨,三子兆瑗,皆天资聪敏,在家读书。因安禄山起兵造反,华童携妻带儿女外逃。先逃到守坟仆人陶五兄弟陶发处住下。次日租下当地员外汤德元空屋,安顿家眷。汤德元疏财仗义,与华童结为挚友。华童为谋生计,赁室开门授徒,不上几日学生济济一堂,桃李盈门。汤德元二子汤俊、汤杰异常聪明顽皮,在三春庙会上将一卖荸荠的老者打伤,华童感愧,加上一路风寒而病势沉重,昏迷不醒。眼看医治无效,兆璧焚香祷告,割股煎药,华童奇迹般地转危为安,日见康复。后兆璧、春姑兄妹割股救母。汤德元闻兆璧孝道,极为赞叹,欲招为女婿,华童开始踌躇,后终与汤家成亲眷。隔年贼败,正值岁试之年,汤德元代兆璧、兆琨报名应考,同时资助一贫寒秀才李大椿应试。三人连考四场,终场发榜:兆璧第一,李大椿第二,兆琨第三。三人谒见县主,县主夏国华见璧、琨一表人材,欲将女儿瑶云配琨。华童不愿与做官人家攀亲而拒婚。李大椿母病,华家兄弟发轿将李母接到华家照料。三人复经府试,大椿第一,兆璧第二,兆琨第三。夏国华又请知府保媒,华童虽承允,但须俟岁考后,兆琨中榜方可行聘。几日后学宪按临,三人俱高取入榜,仍是兆璧第一。汤德元带三人荣归,府县馈赠银物,全镇上门贺喜,惊动了窃贼三眼虎,他深夜潜入华府盗银,华童惊醒,绊倒在地,一病呜呼。夏国华之子均祥是势利小人,对妹亲事极为不满。正值吏部天官叶槐之子开泰丧妻尚未续弦,叫篾骗王活嘴说媒续娶以图后嗣。夏均祥贪利附势,自作主张将妹瑶云许之。夏国华得知将不肖之子痛骂一顿。华夫人闻之退银还婢,以针黹度日甘愿清贫。瑶云遣婢庆喜买通陶五,暗中以好价买华家针线。均祥之仆童狗儿见庆喜给公子送衣,顿起邪念,抱住欲奸。庆喜用缓兵之计反使狗儿受冻吃苦,狗儿暗恨在心,反诬庆喜盗银叫奸夫陶五带走。均祥鞭打庆喜,国华大怒,夺鞭痛打均祥,再次赠银济助华家,并坚拒叶家婚事。叶开泰以父势压人,要知府万钧托媒,万钧告知国华,国华回家见均祥得意忘形,举手就打,气恼成病,不日亡故,均祥悔之不及。新任县官洪鹏程乃钻营谄媚之小人,又是叶槐门生,自然要促成叶开泰婚事。均祥附炎趋势,一口答应。洪鹏程买通监内大盗诬陷璧、琨是同谋,主谋是汤德元。用大刑逼供,兆璧屈打成招,兆琨严词痛骂,宁死不招。洪将兄弟二人收监,复将汤德元拘捕。洪鹏程命禁卒李春用金钩将汤治死,李春曾受恩于夏家,又受陶发之托,叫汤德元服下闭气丹装死,骗过赃官。汤死里逃生,就隐名逃往外乡。叶开泰请洪县令作媒,均祥将华、汤三人案情哄骗母亲,赵夫人知兆琨永远监禁,遂接受叶家聘金,瑶云急得口吐鲜血。庆喜定计主婢女扮男装,在迎娶之前出逃。谁料半路上了贼船,银饰被劫,主婢被强盗捆绑抛入江中。因瑶云身上有避水宝珠,乃叶家聘送之物,故二人未被淹死。又遇渔翁白长年夫妇,救回白渔村暂住。白渔村乃九门提督包清义故籍,渔翁的儿子媳妇在包府为仆,瑶云露出女身,以实情相告。包清义为官清廉,铁面无私,有“赛龙图”美称。生有一子一女,包小姐将瑶云接入包府相伴,瑶云诉说华、汤两家遭难,求包大人伸冤。叶开泰良辰迎不来新人,甚为恼火,逼均祥交人,新任刘知府只得将均祥看押起来。王活嘴编造谎言,叶开泰要夏均祥退回聘礼,见避水珠无影踪,刘知府将均祥问罪收监。秋闱将临,汤夫人资助李大椿赴省城应试,得中解元。主考王国钧乃吏部尚书,见大椿渊博宏通,必成大器,就提携入京参加春闱。包清义为主考,李大椿一鸣惊人,得中状元。榜眼、探花亦是大同府人,一时传为佳话。李大椿将叶槐之子仗势欺人,华、汤两家蒙冤遭难之事向包大人细述一遍。包大人怒纳,正值御史黄如永奏劾叶槐纵子恶行,圣上询问三鼎甲,情况如实,龙颜大怒,传旨包清义前往查办。李大椿衣锦荣归,奉旨以副钦差随包同行。县令洪鹏程、知府刘用宾慌了手脚,向李老太送银被拒。包清义奉旨查办此案,将均祥押上公堂,均祥吓得魂不附体,供出王活嘴、洪鹏程陷害华家兄弟的实情。包公查实案情,当堂释放兆璧、兆琨,奏请圣上将叶槐革职,叶开泰充军三千里;王活嘴刁唆犯法、买盗扳人拟斩监候;夏均祥嫌贫爱富,从轻发往军营效力。华氏兄弟无辜受辱,赏银抚恤。夏国华开复原官,洪鹏程、刘用宾纵容权贵,一并革职;汤德元赏银五十两。汤将次女与李大椿为妻,李老夫人授了诰封。众人夸夏瑶云为女中丈夫,兆琨心中十分喜悦。山东龙泉山强人英雄豹招兵买马,打家劫舍,谋逆造反,包清义接旨挂帅征剿。包留下李大椿随营效力,助办机宜。包公命先锋王龙擒贼,王龙中奸计反遭贼擒。后兆璧亦中状元,兆琨中探花,汤德元长子汤俊中武状元,汤杰中武侍卫,大同府人材辈出,传为奇谈。适时包公军情告急,璧、琨、俊、杰四人奉旨星夜驰援,众人会齐,汤俊一马当先,将叛贼锤杀。得胜回朝,皆有封赏。兆琨与瑶云亦夫妻团圆,各家男女皆孝顺父母,夫妇和谐,子孙昌盛,传为佳话。
沙扬娜拉。推荐。爱诗词网。《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赏析】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徐志摩一直相随在他身边。5月29日,徐志摩又陪泰戈尔一行前往东京讲学。在访日期间,他写了长达18节的《沙扬娜拉》,被辑录在1925年8月版的诗集《志摩的诗》中。1928年8月,徐志摩自己删改的、上海新月书店出版的《志摩的诗》,将《沙扬娜拉》的前17节删去,仅保存了第18节,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沙扬娜拉一首》。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性的意象。和描述性意象不同,诗人这五行诗的情思是借风中水莲的姿态传递出来的,而不是由现实的物象直射出来。诗人以不胜凉风的水莲花比拟日本少女与朋友道别时的那一低头的深情、温柔和娇羞,“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是喜是忧,是甜是苦,那感情是多么复杂,又多么微妙!朱自清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里说过,“徐志摩最讲究用比喻——他让你觉着世上一切都是活泼的,鲜明的”。能够和这首《沙扬娜拉一首》媲美的《她是睡着了》的前两节,那也是用四个比喻构成四个不同的境界。“她”睡态的安详,用星光下的白莲去比拟;“她”入梦后的静谧,用袅起的碧螺烟去比拟;“她”睡熟时轻柔的鼾声,用山泉幽抑的声响去比拟;“她”进入梦乡后的欢快,用彩蝶成双结对飞舞去比拟。如此比拟,诗人那种恬静而欢快的情趣也就跃然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