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处】唐·孟浩然《宿建德江》【意思】四野空旷,天显得比树还低;江水清澄,水中的明月与人靠得那么近。诗句以空旷、清寂之景,写孤独、寂寞之情。“写景,而客愁自见”(沈德潜《唐诗别裁》)。“‘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张谦宜《絸斋诗谈》)【鉴赏】日暮时分,诗人将小船停泊在建德江畔沙洲岸边,随着夜色的降临愈发生出浓浓的愁思。旷野一望无际,穹盖似的夜空似乎低垂下来,几乎接触到树梢之上。一泓平静清澈的江水之中,明月的倒影别样地清晰明亮,与船上的自己格外接近。诗人将天穹、旷野、清江在静谧的夜幕下完整地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空旷辽远的意境。然而天地之间的旷远又伴随着形影相吊的寂寥,为诗人本就敏感的羁旅之心增添了几分愁苦,唯有凝望着水中的月影来求得些许慰藉。诗句所写之景清冷空旷,所蕴之情惆怅凄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原野空阔,江水清澄的月夜美景。[例]淮河经江苏入长江一段,水面浩渺;到了晚上,万籁俱寂,节令又已经进入深秋,岸边纵然有树,也早已木叶稀疏乃至尽脱;一眼望去,越发显得空旷寂寥。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的也是这种情境。(钱仲联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全诗】《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解题】这是诗人在旅途中写的诗。建德江是流经浙江省建德县境内的一段新安江水。诗写船儿在云雾缭绕的江中小岛边停泊,苍茫的暮色增添了流浪异乡的愁绪。远望空旷辽阔的原野,好像天幕比树还低,似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近看清澈的江水,映在水面的月亮好像是在亲近自己,又多少给人一些安慰。诗中淡淡的乡思,脉脉的烦愁,与幽清的江边晚景融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清丽的图画。诗的后两句为写景名句,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情。【注释】宿(sù):过夜。建德江:新安江流经浙江建德的一段。泊(bó):停船。客:旅行者。这里指作者自己。旷(kuàng):辽阔。【全诗鉴赏】这是一首以刻写景物出色,且成功地抒泄了作者情怀的景情交融的著名五言绝句,为孟浩然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唐开元十八年(730)秋,诗人漫游越中之时。“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浙江省建德县的一段;浙江有二源,北源为新安江,南源为兰溪,二源在建德县城东南会合。起句“移舟泊烟渚”,写舟中,点出江上,意为将船泊停在江中水气笼罩的小洲边,既点题,又为以下的抒情写景张目。次句“日暮客愁新”写日暮,点出夜宿,意为停舟于烟气迷茫的洲渚,暮色中引起一番新的愁思。孟浩然的山水诗,大多是排遣仕途失意、穷愁苦闷之作。他是一位不甘隐没而又不得不终身隐没的诗人,曾在《归终南山》诗中感慨系之地咏到:“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引起唐玄宗的极其不满而发放回襄阳老家。作本诗之前两年,即开元十六年(728)冬,诗人冒雪入京应试,然而科场失意,于十七年冬又冒雪返里。还襄阳后不久,又离乡赴洛阳,旋又自洛之越,遍寻越中山水佳胜。诗人从洛阳动身时曾写《自洛之越》一诗:“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酒,谁记世上名。”可见,诗人的追寻山水,同谢灵运一样,是一种愤世、遁世的表现,而他的山水诗亦大多作于这次考进士落第后长期漫游吴越之地途中,情调低沉而微露疾愤心理。当他“八月观潮罢,三江越海浔”(《初下浙江舟中口号》),游踪至建德江上时,正值夜晚之时,泊舟夜宿,凭舟闲眺,暮色四合之中,更觉前途迷茫,旧愁未消,更起一段羁旅怀思之情,是为“新愁”。故于本诗,不可但欣赏其写景之工妙,而不见其“客愁”之所在。在手法上,开头两句也极有特点。“日暮”与“泊”、“烟”联系紧密,因日暮而泊舟停宿,亦因暮色而使江面水气迷蒙。同时,“日暮”又是撩起“客愁”之具体时、空原因。两字简约,联接上下两句,通过时间、地点、环境之点写,自然而然地引出“客愁”,可谓针线密切,笔法有致。又一般绝句之章法,于首句起,继句承,第三句转,然本诗异乎此,三四一联作对而结,而转则置于“客愁新”三字,将承转两任均移于继句担之,格式少见。三、四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为一对句,铺写景物。暮江闲眺,月光水色之中,诗人见到:原野平旷,天空广袤,遥望远方天际,好象天比树还低;江清月朗,一顷澄澈,俯看水中月影,倍觉分外亲近、可爱。旷野烟树,江水朗月,极目如画,历历在观,确为写景之名句。其中“旷”与“低”、“清”与“近”相依相存,搭配有致,匠心独妙。因“旷野”而觉“天低树”因“江清”而觉“月近人”;反之,又因“天低树”而极显“野旷”,因“月近人”而极显“江清”。此,通过审美视觉中景物幻比及诗人主体情感变化活动之描写,做了一次出色的意象传达,把诗人孤身夜宿江渚,心随明月而去的心境烘托而出。“低”、“近”二字,均为形容词转作动词,分别与“旷”、“清”配合在一起,极其传神,使所写景物特色倍显而出。此联出色,不止于单纯写景状物之工,更在于景中融进了作者孤寂怅惆之情,与前面的“客愁新”相呼应。试想:天地空旷寂寥,惟有冷清江水与江中月影与旅人为伴,诗人满怀愁绪,视近眺远,在这宁静而广漠的宇宙中索思观照。我邀明月,明月邀我,无不亲近之至,于是胸次大开,寂孤之愁心终于得到了些许慰藉。而欣悦之余,江水复不明净,皓月复又水中,诗人之愁情复又再起。故此两句字面虽未见写情,但画面上不见表现的,读者从氛围渲染中未必体会不到,所以只此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诗人羁旅惆怅、思念故乡、仕途失意、理想幻灭、人生坎坷……,种种失意人生之“愁”情已跃然纸上,无需再加任何言说了。情在景中,如花在镜中,月在水中,在此,艺术的隐与显、虚与实关系处理的极其成功,为情与景妙合无垠之佳句。故沈德潜评此诗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此联在艺术表现上还另有特点。原野空旷,江面平碧,月映水中,如此珲穆优美之江上夜景为何反与诗人徒添新愁呢?是因旅人孑然一身,客游在外,愈逢美景而愈触情思。故此联实以反衬手法,以美景写哀愁,倍觉其愁。历代评孟浩然诗之风格为冲淡、清旷,此诗正复如此。全诗风韵天成,思与境谐,含而不露,于恬淡中见味,使人涵咏不尽,为一意境清远的山水佳作,同时亦为唐代山水诗创作中清淡一派优秀成就之代表作品之一,至于本诗及其它孟诗中山水与行旅相结合的表现特点,在推动谢眺所开创的山水与行旅题材相结合的创作新风,使山水题材彻底地从玄言诗的颓风陋习中解放出来,并开创盛唐山水行旅诗创作风气方面,其成绩就更值得肯定了。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处】唐·孟浩然《宿建德江》【意思】四野空旷,天显得比树还低;江水清澄,水中的明月与人靠得那么近。诗句以空旷、清寂之景,写孤独、寂寞之情。“写景,而客愁自见”(沈德潜《唐诗别裁》)。“‘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张谦宜《絸斋诗谈》)【鉴赏】日暮时分,诗人将小船停泊在建德江畔沙洲岸边,随着夜色的降临愈发生出浓浓的愁思。旷野一望无际,穹盖似的夜空似乎低垂下来,几乎接触到树梢之上。一泓平静清澈的江水之中,明月的倒影别样地清晰明亮,与船上的自己格外接近。诗人将天穹、旷野、清江在静谧的夜幕下完整地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空旷辽远的意境。然而天地之间的旷远又伴随着形影相吊的寂寥,为诗人本就敏感的羁旅之心增添了几分愁苦,唯有凝望着水中的月影来求得些许慰藉。诗句所写之景清冷空旷,所蕴之情惆怅凄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原野空阔,江水清澄的月夜美景。[例]淮河经江苏入长江一段,水面浩渺;到了晚上,万籁俱寂,节令又已经进入深秋,岸边纵然有树,也早已木叶稀疏乃至尽脱;一眼望去,越发显得空旷寂寥。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的也是这种情境。(钱仲联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全诗】《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解题】这是诗人在旅途中写的诗。建德江是流经浙江省建德县境内的一段新安江水。诗写船儿在云雾缭绕的江中小岛边停泊,苍茫的暮色增添了流浪异乡的愁绪。远望空旷辽阔的原野,好像天幕比树还低,似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近看清澈的江水,映在水面的月亮好像是在亲近自己,又多少给人一些安慰。诗中淡淡的乡思,脉脉的烦愁,与幽清的江边晚景融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清丽的图画。诗的后两句为写景名句,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情。【注释】宿(sù):过夜。建德江:新安江流经浙江建德的一段。泊(bó):停船。客:旅行者。这里指作者自己。旷(kuàng):辽阔。【全诗鉴赏】这是一首以刻写景物出色,且成功地抒泄了作者情怀的景情交融的著名五言绝句,为孟浩然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唐开元十八年(730)秋,诗人漫游越中之时。“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浙江省建德县的一段;浙江有二源,北源为新安江,南源为兰溪,二源在建德县城东南会合。起句“移舟泊烟渚”,写舟中,点出江上,意为将船泊停在江中水气笼罩的小洲边,既点题,又为以下的抒情写景张目。次句“日暮客愁新”写日暮,点出夜宿,意为停舟于烟气迷茫的洲渚,暮色中引起一番新的愁思。孟浩然的山水诗,大多是排遣仕途失意、穷愁苦闷之作。他是一位不甘隐没而又不得不终身隐没的诗人,曾在《归终南山》诗中感慨系之地咏到:“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引起唐玄宗的极其不满而发放回襄阳老家。作本诗之前两年,即开元十六年(728)冬,诗人冒雪入京应试,然而科场失意,于十七年冬又冒雪返里。还襄阳后不久,又离乡赴洛阳,旋又自洛之越,遍寻越中山水佳胜。诗人从洛阳动身时曾写《自洛之越》一诗:“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酒,谁记世上名。”可见,诗人的追寻山水,同谢灵运一样,是一种愤世、遁世的表现,而他的山水诗亦大多作于这次考进士落第后长期漫游吴越之地途中,情调低沉而微露疾愤心理。当他“八月观潮罢,三江越海浔”(《初下浙江舟中口号》),游踪至建德江上时,正值夜晚之时,泊舟夜宿,凭舟闲眺,暮色四合之中,更觉前途迷茫,旧愁未消,更起一段羁旅怀思之情,是为“新愁”。故于本诗,不可但欣赏其写景之工妙,而不见其“客愁”之所在。在手法上,开头两句也极有特点。“日暮”与“泊”、“烟”联系紧密,因日暮而泊舟停宿,亦因暮色而使江面水气迷蒙。同时,“日暮”又是撩起“客愁”之具体时、空原因。两字简约,联接上下两句,通过时间、地点、环境之点写,自然而然地引出“客愁”,可谓针线密切,笔法有致。又一般绝句之章法,于首句起,继句承,第三句转,然本诗异乎此,三四一联作对而结,而转则置于“客愁新”三字,将承转两任均移于继句担之,格式少见。三、四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为一对句,铺写景物。暮江闲眺,月光水色之中,诗人见到:原野平旷,天空广袤,遥望远方天际,好象天比树还低;江清月朗,一顷澄澈,俯看水中月影,倍觉分外亲近、可爱。旷野烟树,江水朗月,极目如画,历历在观,确为写景之名句。其中“旷”与“低”、“清”与“近”相依相存,搭配有致,匠心独妙。因“旷野”而觉“天低树”因“江清”而觉“月近人”;反之,又因“天低树”而极显“野旷”,因“月近人”而极显“江清”。此,通过审美视觉中景物幻比及诗人主体情感变化活动之描写,做了一次出色的意象传达,把诗人孤身夜宿江渚,心随明月而去的心境烘托而出。“低”、“近”二字,均为形容词转作动词,分别与“旷”、“清”配合在一起,极其传神,使所写景物特色倍显而出。此联出色,不止于单纯写景状物之工,更在于景中融进了作者孤寂怅惆之情,与前面的“客愁新”相呼应。试想:天地空旷寂寥,惟有冷清江水与江中月影与旅人为伴,诗人满怀愁绪,视近眺远,在这宁静而广漠的宇宙中索思观照。我邀明月,明月邀我,无不亲近之至,于是胸次大开,寂孤之愁心终于得到了些许慰藉。而欣悦之余,江水复不明净,皓月复又水中,诗人之愁情复又再起。故此两句字面虽未见写情,但画面上不见表现的,读者从氛围渲染中未必体会不到,所以只此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诗人羁旅惆怅、思念故乡、仕途失意、理想幻灭、人生坎坷……,种种失意人生之“愁”情已跃然纸上,无需再加任何言说了。情在景中,如花在镜中,月在水中,在此,艺术的隐与显、虚与实关系处理的极其成功,为情与景妙合无垠之佳句。故沈德潜评此诗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此联在艺术表现上还另有特点。原野空旷,江面平碧,月映水中,如此珲穆优美之江上夜景为何反与诗人徒添新愁呢?是因旅人孑然一身,客游在外,愈逢美景而愈触情思。故此联实以反衬手法,以美景写哀愁,倍觉其愁。历代评孟浩然诗之风格为冲淡、清旷,此诗正复如此。全诗风韵天成,思与境谐,含而不露,于恬淡中见味,使人涵咏不尽,为一意境清远的山水佳作,同时亦为唐代山水诗创作中清淡一派优秀成就之代表作品之一,至于本诗及其它孟诗中山水与行旅相结合的表现特点,在推动谢眺所开创的山水与行旅题材相结合的创作新风,使山水题材彻底地从玄言诗的颓风陋习中解放出来,并开创盛唐山水行旅诗创作风气方面,其成绩就更值得肯定了。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藤野先生。推荐。爱诗词网。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人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十月十二日。【析】距离日本留学时期已经20余年了,鲁迅追忆当时自己的生活片断,表达了对一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的老师的思念和感激之情,这就是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藤野先生》。作者本人,是十分重视这篇文章的,在撰文8年后的1934年,他给日本友人增田涉的信中特地关照道:“《某氏集》(按指增田涉等翻译的日文版《鲁迅全集》)请全权处理。我看要放进去的,一篇也没有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①次年,他在给另一位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信中,又一次怀念昔日的老师:“藤野先生是大约三十年前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教授,是真名实姓。该校现在已成为大学了,三四年前曾托友人去打听过,他已不在那里了,是否还在世,也不得而知。倘仍健在,已七十左右了。”②这就引起了我们莫大的兴趣:藤野先生究竟是怎样一个人?鲁迅为什么如此崇敬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散文?1902年4月,作为官费留学生的鲁迅抵达日本,进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和普通科学知识,两年后卒业。他无视当时清朝驻日公使和留学生监督的不满,毅然决定学医,于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关于学医的动机,他后来追述道:“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的维新有很大的助力,”③“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④但是鲁迅到日本留学,正在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后不久。由于清政府的反动腐朽,对帝国王义屈膝投降,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低落。中国的留学生,也是被日本人瞧不起的,中国人被视作低能儿,然而藤野先生丝毫没有民族偏见,教中国留学生跟教自己国家学生一样地认真负责,甚至还格外地关心。他曾说过:“我尊敬中国,也就觉得对那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的。”⑤鲁迅讲进校后才过了一星期,便询问鲁迅能否记下讲义,而且从此开始经常查看和订正讲义,“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却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他“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担心鲁迅不肯解剖尸体,直到他看到鲁迅并不是这样,才放了心,并且为之而高兴。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实际上是显示了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所以鲁迅予以高度的评价:“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生活俭朴,也给鲁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认真地指出鲁迅在解剖图中移动了血管位置的错误,并和蔼地说道:“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他上课时常带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在研究室里,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专心研究头骨,后来有论文在本校杂志上发表。他听说中国女人是裹脚的,便专门向来自中国的学生请教,并以未能亲睹为憾。藤野先生认真教学、研究和重视调查,而在生活上则十分俭朴,不讲究服饰,有时上讲堂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藤野先生非常珍惜师生情意,具有善良正直的心。当鲁迅受了流言和匿名信的攻击,以及观看中国人充当俄国间谍被捕枪毙、而周围的中国观众显示着麻木神情的影片深受刺激,⑥决计弃医从文,因而与藤野先生告别时,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因为虽是惋惜,但他还是尊重他人的志愿。之后,他送了一帧题有“惜别”的照片给鲁迅。还希望得到鲁迅的照片。1936年鲁迅逝世后,景仰鲁迅的坪田和雄等三人访问了蛰居乡间的藤野先生,他十分欣慰地接受了采访,还回忆起不少鲁迅当年留学仙台时的情况。1938年,藤野先生的大儿子藤野恒弥考入日本第四高等学校读书,老师发现有这样一名学生后,特将一本收有《藤野先生》一文的日本版《鲁迅选集》给他带回去。藤野先生戴上眼镜匆忙地打开选集,当他看到书中有鲁迅的照片时,惊喜地高声叫道:“呵!这是周君,他已经了不起啦!”快慰之状溢于言表。总之,藤野先生是一位朴素、正直、严谨、对中国人民充满友好感情的日本学者,他超越狭隘的民族偏见,热忱关怀和帮助异国青年。尽管他是很普通的人,不为许多人所知晓,但他的人格是伟大的,他的可贵品质使鲁迅永远不忘:“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鲁迅回国后,一直怀念藤野先生,他对文学青年曾谈及藤野先生“如何热忱地教导他”。⑦鲁迅把藤野先生订正过的讲义细心收藏着,并特地将老师的照片挂在住室的东墙上,以便从他身上汲取战斗的力量:“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火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由此可见,鲁迅写下这篇散文,既是怀念“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老师,也是回顾自己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历程。目的是从中受到启发和鼓励,以便更勇敢地投入战斗。《藤野先生》是篇回忆性散文,偏重于叙事,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某些留学生的庸俗无聊的生活;从东京到仙台的旅程;还有到仙台后的情况:藤野先生的关怀和教诲,日本学生的狭隘民族主义的行为和作者看电影后的思想震动;最后写到藤野先生的惜别和作者对他的怀念和评价,以及藤野先生对作者战斗生活的影响。这里的几组题材,看似互不相关,实质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作者思想发展为线索,经纬交织、精心安排的,重点摆在赞扬和怀念藤野先生上。在质朴的叙述中随时挟带着精辟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文章善用反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写清国留学生的巧于打扮和荒废学业,衬托出藤野先生的俭朴、踏实和刻苦钻研科学的精神,同时也反衬了作者为祖国兴旺而求学的爱国主义思想;写到仙台医专时的俭朴生活,与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们的腐化生活相对照;写部分日本学生狭隘的民族偏见,更映照出藤野先生正直无私、热忱帮助中国青年的可贵精神。又如文章越是细致地写藤野先生对作者的热情关怀和教诲,就越显示出作者弃医从文思想的崇高。文章的语言富有特色,看来似乎很平常的叙述,其实内蕴着强烈的情感。开端第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有异峰突起之势。一个“也”字是理解的关键。在《朝花夕拾》中,本文紧接着前一篇《琐记》,写作时间仅相隔四天。在《琐记》中,作者写南京求学时是一片“乌烟瘴气”,令人“爽然若失”,“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藤野先生》紧紧衔接着《琐记》,从作者到达日本东京写起。一个“也”字,深刻表达了作者的失望,即感到东京与南京一样,也是一片乌烟瘴气。当然,这并不是说东京风景不佳,结合后面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之丑态的描写,含义就很清楚了。又如叙述深受军国主义毒害的日本学生“愤然”反对托尔斯泰,暗地里却早已受了他的影响,匿名信也写成了“托尔斯泰式”的信件;运用反语“实在标致极了”,“爱国青年”,“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等等,都饱含了讽刺之意。相反的。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描写,字里行间始终浸透着真诚的感激之情,特别在末两段,叙述老师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和老师性格的伟大,更是充满了热情的赞颂,感情真挚,寓意深远。
《希望》艾青。推荐。爱诗词网。梦的朋友幻想的姐妹原是自己的影子却老走在你前面象光一样无形象风一样不安定她和你之间始终有距离象窗外的飞鸟象天上的流云象河边的蝴蝶既狡猾而美丽你上去,她就飞你不理她,她撵你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象征,是艾青艺术方法中的重要的一环。诗人情感意向的加入,使描述的对象随着主观情绪的发展而推移,转化为有丰富思想感情内涵的意象。《希望》所创造的意象惊心眩目,其显示的象征意蕴给读者以强烈的振奋。这首诗以人们最关注的人生“希望”为外在的中轴线,以“希望”距离的远与近为内在情绪的脉络,含蕴着作者辩证的理性思考。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希望:希望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繁荣强盛,希望自己的事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希望建立一个美满、温馨的家庭,希望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相亲相敬、相助相依,希望早日和天涯友人聚首……。许多时候,希望似乎是那样渺远,远得像是梦幻,“象光一样无形/,象风一样不安定”,“象窗外的飞鸟/象天上的流云”;但是,有时候“她”又是那样相近,近得像跟在身边的影子,“老走在你前面”,“你不理她,她撵你”。“希望”简直“象河边的蝴蝶”,既狡猾,又美丽。这个希望实现了,新的希望又会出现。诗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组组白描和象征构成的意象,最后水到渠成,凝结成希望的光华:“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诗人选取了单纯而强烈的意象组合,在气氛的层层顺向叠加中渲染出勃勃的生机;诗的语言简单明了,表现了复杂的内涵,很有力度。它告诉人们永远追求希望,不要放弃,不要失望,最终会走进辉煌的希望的殿堂!艾青认为,“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艾青《诗论·语言》)这是诗人数十年创作中一贯追求的美学原则。即使像《希望》这类哲理性很强的诗作,也是服务于他的质朴、鲜亮的艺术目标的。作者有意识地避免华词丽句,不故作奇曲,以明白的口语入诗,但同时又注意语言启悟暗示和内在张力,将丰富的思想内涵化在平淡、浅显、近乎白描的语言形式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果我们真正读懂了陶潜、读懂了李白,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艾青也称为中国第一流的大诗人呢?
【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
纪信诈帝。推荐。爱诗词网。【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例句】郦寄卖友,纪信诈帝。(李瀚《蒙求》9962)这里举纪信冒充刘邦以掩护刘邦脱逃事作为提供学童学习典故之一则。
沈醉不知归路。推荐。爱诗词网。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选自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这是李清照回忆少女时代生活的一首词。她截取了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的一个片断——曾经有一次临晚乘醉尽兴忘归的泛舟。“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常”,“尝”的通假字,曾经的意思。词一开头先作交代,点出时间地点,然后以“沈醉”写人。至于为何而醉且沉?似乎应是饮酒而醉,但如果细读下文,看到主人公饱览初夏美景,留连忘返,则不妨可以说这种醉意也有几分是因这美好的景色而为之陶醉。“不知归路”四字,既承上“沈醉”而言,又引起下文的描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是进一步讲“不知归路”,其中“误入”两字照应前面的“沈醉”,因为“沈醉”方会“误入”,“藕花深处”四字则照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而进一步具体化。此句既说“兴尽”,又写“误入”,实际上还在写主人公余兴未尽、意犹未尽,所以虽说“兴尽”,但远远看到莲叶田田,闻到荷花飘香,却又身不由己,信舟划去。然而,当她划到藕花深处时,才发现此处已无路可通,从对景色的“沈醉”中顿然醒悟过来。作者早已就在前面交代了的“日暮”、“晚”的天气,此刻当已更晚,贪玩的少女这才不免有些吃惊,于是赶紧往回划。“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的“争”,就是争先恐后的意思,引申为“赶紧”,主人公赶紧划归,船桨击水,发出哗哗声响,把两岸沙滩上已经栖息的鸥鹭惊了起来,这也照应到前面,见出主人公确实归舟甚晚了。这就是李清照这首《如梦令》的全部内容。在这首词中,我们虽然看不到有多少现实的社会内容,但可以看到一个在封建社会中不受妇女礼教规范束缚的天真活泼的性格,看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李清照词中,有不少这样的笔墨,曾因此而被封建道学家们视为“毫无顾藉”,但在今天看来这正是可贵的地方。从词的创作的角度来看,晚唐五代的花间词派主要把笔墨放在珠帘罗幕香闺佳人的描写上,天地狭窄。南唐至宋初词渐趋阔大,而李清照作为一个女词人,能走向广阔的郊外,扩大视野,不作卿卿我我男女恩怨之声,而写自己对美好自由生活及大自然的热爱,情调显得健康,意境显得开阔,这是不容易的。李清照后期词因时代的动乱而更多地写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与她前期的词作就有这样良好的开端分不开的。这首词在艺术上采用白描的手法,不事雕饰,文辞清新,用笔轻灵,写得真切自然,已开始显露出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
美芹十论。推荐。爱诗词网。[原文](节选)察情第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定故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审故也。能定而审,敌情虽万里之远,可坐察矣。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守淮第五不恃敌之不敢攻,而恃吾能攻彼之所必救也。用兵之道,无所不备则有所必分,知所必守则不必皆备。无惧其必来,当使之兵交而亟去;无幸其必去,当使之他日必不敢犯也。为是策者,在于彼能入吾之地,而不能得吾之战;彼能攻吾之城,吾能出彼之地;然而非备寡力专,则不能也。屯田第六用兵制胜,以粮为先;转饷给军,以通为利也。必欲使粮足而饷无间绝之忧,惟屯田为善。致勇第七盖人莫不重死,惟有以致其勇,则惰者奋、骄者耸,而死者所不敢避。详战第十明知天下之必战,则出兵以攻人,与坐而待人之攻也,孰为利?战人之地,与退而自战其地者,孰为得?均之不免于战,莫若先出兵以战人之地,此固天下之至权,兵家之上策。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鉴赏]《美芹十论》,南宋辛弃疾著。一说黄兑著。辛弃疾,字幼庵,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他出生于公元1140年,当时,金军已占领了山东。公元1161年,他21岁时,就参加了耿京所领导的一支抗金义勇民兵,担任书记职务。当他们遭受到金军强大压力的威胁时,他劝耿京归宋,并亲赴南方与宋廷接洽。在他离开部队期间,叛徒张国安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北返,潜往金营,劝说被张国安裹胁投金的官兵,弃金投宋,又把这支部队带回南宋,并擒获了张国安,献俘于宋廷。宋孝宗任命他为承务郎。以后,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任职期间,他采取积极措施,招抚流亡,编练军队,鼓励耕战,注意安定民生,打击贪污豪强。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恢复失地,统一中国。《美芹十论》就是他力主抗金的奏疏之一。后遭当权者之忌,去职长期闲居江西上饶一带,以诗词来抒发他的爱国热情。《美芹十论》全书分审势、查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详战十论。并附有:《上光宗疏》、《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论江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4篇。其中《审势》、《查情》、《观衅》三论,具体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指出“敌之可胜”。对当时夸大金人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详战》七论,主要论述如何加强战备,激励士气,准备反攻以收复失地,重振河山。也就是所谓的“求已之能胜”。总之,全书从客观形势的分析中,指出了战胜金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可能性;又从主观上提出如何加强战备,激励士气,准备反攻力量,以求把打败金人的可能性交为现实。代表了宋代主战派积极抗金的军事思想。可惜这些建议都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采纳,并且和其他主战派将领的奏疏一样,遭到了主和派的排斥与打击。以致南宋朝廷很快衰败腐落,丧失政权。
【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隔叶黄鹂空好音。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