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其一、其二、其六、其七、其八、其九)
草阁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女得钱留白鱼。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蔓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炎方①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②
《解闷十二首》是作者寓居夔州时的作品,约写于代宗大历元年(766)。王嗣奭说:“非诗能解闷,谓当闷时,随意所至,吟为短章以自消遣耳”(《杜臆》卷八)。这十二首诗题材多样,形式活泼,围绕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随手写成。或叙事,或抒情,或描写,或议论,从多方面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各篇之间组织也比较松散,艺术上却不拘绳墨,挥洒尽致。这种诗体,自杜甫开创之后效法者很多,例如宋代黄庭坚的《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即是。
第一首写夔州的风物。
首句写夔州民居。夔州多山,居民多架木为屋,面临江水,依山而居,杜诗“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巅。下临不测江,中有万里船”(《赠李十五丈别》)可证。作者刚到夔州时,住的就是这种建筑,有《草阁》诗纪其事。这种民居,由于依山建筑,远望如星罗棋布,所以说“草阁柴扉星散居”。“草阁”,指以草葺盖;“柴扉”,指以荆为门。
次句“浪翻红黑雨飞初”,写江上雨景,七个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山雨初来,乌云密布,狂风呼啸,浊浪排空,本来就幽暗的三峡,这时更显得天昏地暗了。句中的“翻”字“黑”字“飞”字,都极精警生动,不但使人仿佛看到了夔州陕中初夏大雨初来的场面,而且使人仿佛感受到它雷雨时的声势。
第三句“山禽引子哺红果”,转笔写晴天山中的景物。这时暴雨已过,晴空万里,经过大雨的洗刷,山中的树木花草更显得青翠葱笼,鲜艳明丽。几只山禽,带着雏鸟出来觅食喂哺。这是一幅典型的山中初夏景物图画。“哺红果”,不但暗示出时令季节,而且增加了画面的色彩与动态,使人感到山中初夏季节生意盎然的气氛。
末句由山中再写到江边。“白鱼”,是一种小鱼,因其呈银白色而得名。又因只能长到二寸来长,故又称“白小”。盛产于夔州东瀼水(今名草堂河)与西瀼水(今名梅溪河)之中。据宋赵与时《宾退录》引《靖州图径》说,当地居民多以此鱼为蔬菜,故又称“鱼菜”。杜甫曾有一首专咏这种鱼的《白小》诗:“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入肆(商店)银花乱,倾筐雪片虚。”可见当时市场上这种鱼很多。“溪女得钱留白鱼”(留,犹给),写当地人民江边买卖白鱼的情景,不仅绘景如画,而且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得”字、“留”字,生动新颍而又自然浑成。
这首诗通篇写景,首句写山上民居,次句写江上雨景。三、四两句分承山水:一写山禽引子,一写溪女留鱼。四句写景,犹如夔州四幅不同的风物风情画面,这些画面又都统一于诗人的伫立眺望之中。诗人运用白描手法,特别在二、三、四句中,捕捉住具有夔州多山地区特征而又稍瞬即逝的自然景物,用清新明快的语言把它们生动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新颖的美感。
第二首写因见商胡东下扬州,而起东游之念。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一、二两句写因见商胡解缆起舟东下扬州,而触动思绪,回忆起当年漫游西陵故驿楼的情景。杜甫年青时曾到吴越漫游,他由洛阳出发,先到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接着东下苏州,不久又到浙江。这次漫游前后将近四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晚年寓居巴蜀期间,他曾多次忆及:“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春日梓州登楼二首》);“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弧矢暗江海,难为五湖游”(《草堂》)。希望再次漫游。但由于经济、身体(杜甫这时患有肺病、风湿麻痹病及糖尿病)等原因,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现在,见到商胡即将离夔东下,这,自然要勾起他对当年漫游吴越情景的回忆了。“西陵”,在今浙江萧山县境,旧有驿楼,名古驿台。“忆上西陵古驿楼”,不仅指当年在西陵古驿楼的酣歌痛饮,同时也包括泛舟鉴湖,遨游剡溪等整个漫游吴越的情景。两句融叙事、抒情于一体,不仅表达出诗人对往年所历胜景的无限向往,而且显示出诗人注目遥想的神情姿态,透露出欢愉恬蜜的情绪。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三、四两句写诗人想请商胡帮助打听一下淮南一带的米价,因为他现在又动了乘兴东游的念头了。“淮南”指淮南道,包括今江苏安徽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及湖北省长江以北汉水以东的广大区域,治所在扬州。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榨取。特别是上元二年(762)元载任租庸使,下令征收自天宝十三年(754)至上元二年八年以来农民所欠的租调,而且不问有无拖欠,只要家有粟帛,即发徒围之,取其一半,“甚者十取八九,谓之‘白著’”(《资治通鉴》卷二二二)。当时就曾流行一首歌谣说:“上元官吏务剥削,江淮之人多‘白著’。”在这样的情况下,淮南米价之昂贵,人民生活之悲惨就可想而知了。处在生活几乎全由朋友接济中的诗人杜甫,虽然豪情逸兴至老不衰,也不得不先了解一下淮南米价这个现实问题了。这两句格调轻快流畅,感情热烈奔放,上句承上转折,下句一笔收回,由于豪兴勃发,虽直抒尽致,仍觉神完气足。全诗四句,隔句相承,以见商胡“下扬州”起兴,从忆“西陵”写到问“米价”,从问“米价”写到“欲东游”,逐句转接,一气呵成,而又写得曲折宛转。末句点题,收结全篇,更显得气机酣畅,跌宕多姿。
第六首是为怀念诗人孟浩然而作。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始北上应举。落第后漫游江淮吴越,后曾任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740)因“食鲜疾动”,遽然去世。孟浩然的诗,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先,但他一生沉沦,落拓不遇。他比杜甫大二十三岁,他们之间未有交往,但杜甫对这位前辈诗人却很尊敬。乾元二年(759),他在《遣兴五首》中说:“吾怜孟浩然,裋褐即长夜。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寄托了他对孟浩然的缅怀与敬仰。在这首诗中,他对孟浩然又一次表示了推崇和追思。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一、二两句点出诗的主题。首句忆其人,次句忆其诗。说“复忆”,可见所忆已非一次,说明孟浩然对诗人的影响之深。孟浩然的诗主要描写故乡的山水及旅途景物,不事雕琢而风神清朗,韵致飘逸,所以说“清诗”。“清诗”,是对孟诗风格特征正确而精到的概括。清诗“句句”堪传,足见其感人之深,艺术成就之高,而诗人仰慕与推挹之情,也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就当时诗坛现象抒发感慨。“耆旧”,故老,这里指当时的文人学士。“漫钓”,空钓。“槎头”,砍断的木头。“缩颈鳊”,鱼名,又名团头鲂,武昌鱼。味极肥美。襄阳人采捕,常以槎拦水取之,因谓之“槎头缩颈鳊”。见晋习凿齿《襄阳耆旧传》。又《三国志·吴志·陈凯传》引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可见这种鱼很早就闻名。孟浩然家居襄阳,他常到岘山附近汉水之边垂钓,其《岘潭作》诗:“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诗:“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颈鳊。”这里则巧妙地利用其成句“槎头缩颈鳊”来借指他的情味醇美的诗句。“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项鳊。”是说自孟浩然去世之后,诗坛多碌碌之辈,其作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再也见不到像孟浩然那种清新自然韵味醇美的诗篇了。两句似慨似讽,以当时诗坛的现实,反衬孟诗的无可伦比,对孟浩然在诗坛的崇高地位,又一次作出热情的称颂。末句以孟句入诗,既贴切又风趣,而用笔自然,如信手拈来。
以绝句评述作家作品,首创于杜甫。《解闷》中论及的诗人还有薛据、孟云卿、王维等。《戏为六绝句》也是这类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但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而且对诗歌创作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意义。后来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清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五首》等,都是它的模仿之作,可见这种论诗形式对后代的影响。
第七首自叙诗歌创作的体会。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诗歌理论批评家。他运用绝句这种形式,对诗歌创作的风格、语言、声韵以及文学遗产的继承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正确精到的见解。这首小诗,不但表达出他对诗歌语言、声韵等艺术技巧的重视,而且写出了他对前代诗人的苦心学习。
首句写诗歌对陶冶人们“性灵”的作用。“陶冶性灵”,语本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这里是指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存底物”,是说凭何物。这一句实际已提出诗歌对人的美感作用,但以问句领起,带动全篇,因而显得摇曳多姿,跌宕有致。
次句写自己认真的写作态度。“新诗”,指近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与绝诗的通称。说“新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改”,一指遣词造句的推敲选择,二指音韵声律的斟酌琢磨。新诗写成进行修改,改罢之后,还要“长吟”——曼声吟诵一番,足见他对写作的认真与刻苦。“自长吟”三字,画出了他苦心推敲独自长吟的形象。
三、四两句写自己刻苦写作的原因。“二谢”,指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和谢朓。谢灵运以描写山水刻画自然景物著名,为我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朓,永明诗体代表作家。其诗观察细致,刻画生动,尤长逼真描写自然景物。“阴何”,即阴铿,何逊。南朝著名诗人。擅长写山水诗与永明新体诗,语言清丽,情致宛转,其绝句与五言诗已与唐人律诗相近。“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是说自己深知二谢诗才出众,造诣精深,作诗能挥写自如;自己则只能学习阴何,像他们那样刻苦经营。上句宕开,下句挽回,一纵一收,写出自己“转益多师”刻苦学习的精神。“将能事”,谓二谢精于诗道;“苦用心”,指阴何在诗歌艺术表现上的刻苦追求、精益求精。“熟知”,写自己对二谢的了解和倾慕;“颇学”,写自己的刻苦与谦虚。
全诗叙述了作者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见解和对诗歌创作的体会。但应指出的,是诗人一方面认为诗歌可以陶冶人的“性灵”,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诗歌密切联系现实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这是他反复推崇《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及许多优秀作品的主要原因。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创作出了《三吏》、《三别》等许多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光辉作品。在诗歌艺术上,他“转益多师”,刻苦追求,说自己“遣辞必中律”(《桥陵诗三十韵》),“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长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由于这种严格要求,苦心学习,他的诗歌才能攀上艺术的顶峰,达到“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的艺术境地。
第八首,写对诗人王维的怀念。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二十一岁举进士,官至尚书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的著名代表。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去世已经六年了,诗的首句就从这里落笔。“高人”,在古代诗歌里多指隐士(因其不仕王侯而高尚其志)与人品高尚之人。从王维的半官半隐与清高绝俗不慕荣利的一生历史看,这两层意思都有。“右丞”,指王维。“不见高人王右丞”,不仅交代了王维已经去世,不可复见,而且流露出诗人对这位高人的缅怀和追思。
次句写蓝田别墅,寄托物在人亡之思。据史载,王维晚年购宋之问蓝田别墅,有花坞竹洲等处,山水秀美,与友人裴迪常泛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现在这位高人已经去世六年了,蓝田别墅的山林丘壑,恐怕早已杂草丛生、藤蔓缠绕、淹没在一片荒凉之中了。“蔓寒藤”三字,把蓝田丘壑的荒芜和深秋季节的凄寒形象地表达出来了。“寒”字不但写出了季节的特征,而且传达了作者心凄情悲的感受,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怀念前贤的心情。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丞相能。”三、四两句承上作转折。“秀句”,指王维的诗篇,着一“秀”字,写出了王诗意境清秀拔俗与文辞清新秀朗的风格特征。“相国”,指王缙。王缙早年也以文翰闻名,与王维名冠一时。“时议云:论诗则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金壶记》)。广德二年(764)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大历中以党附元载,贬括州刺史。杜甫作此诗时,其劣迹尚未暴露。这两句由缅怀王维而写到王缙。上句写王维“秀句”流传,下句写王缙文采能诗,而以“风流未绝”一语绾合,诗人对王维的缅怀与敬仰,也就在不言之中了。
杨伦说:“赞襄阳只一‘清’字,赞摩诘只一‘秀’字,品评不苟。”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维的深刻理解,深情赞叹。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怀念;对他诗歌的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表现出诗人“不薄今人爱古人”的“转益多师”虚心学习的精神。全诗在品评赞扬王维的同时,对当时不重人才,任凭一代诗才住处荒芜寥落的现象,也抒发出深沉的感慨。
第九首讽刺唐代宗继续令南方进贡荔枝。
唐玄宗时杨贵妃爱吃荔枝,每当荔枝成熟,玄宗就命令南方和四川飞骑进贡。传送者跨山越谷,人劳马疲,死者继路。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杨贵妃都已去世,然而统治者却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仍命令南方和四川继续进贡荔枝,这首诗即针对此而发。
“先帝贵妃俱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先帝”,指玄宗;“寂寞”指死亡。唐玄宗杨贵妃都已久离人世,然而,“劳人害马”进献荔枝的旧例仍未废除停止,荔枝还是年复一年地进贡到长安。两句开门见山,直揭主旨。“还复”二字,不但揭露出统治阶级的贪图享乐,透露出广大人民的深重痛苦,而且包含着作者对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的尖锐批评。
“炎方每续朱樱献”。“炎方”,指南海(今广东)。“朱樱”,即樱桃。唐代规定,每年四月一日由皇家内园进樱桃荐祀陵庙。祀毕,颁赐给百官。荔枝成熟荐祀都在樱桃之后,所以说“每续朱樱献”。这一句紧承次句,说明荔枝“还复”进贡的理由,同时为末句转折铺垫。
“玉座应悲白露团”。末句紧承上句,写玄宗歆享荔枝时的感受。“玉座”,即御座,指玄宗。“白露团”,即露珠,指泪珠。当进荐的荔枝放在“玉座”之前,先帝如果地下有灵,回想起以往的情景,也不禁要泪水滔滔悲伤起来吧?这里的“应悲”,不仅指玄宗对开元盛世一去不返,目前国势江河日下的悲伤,还应包括玄宗对自己荒于女色贻祸误国的悔恨。这一句是作者的设想,它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穷感慨。
为杨贵妃征贡荔枝,这在唐玄宗荒淫奢侈的生活中虽然只是小插曲,却颇具典型意义。它具体说明了玄宗后期政治上的荒淫腐朽,后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而唐玄宗杨贵妃也终于落得应有的下场。这首诗因事兴感,抓住“荔枝还复入长安”这一事件,揭露出肃代两朝统治者无视这一历史教训,重蹈玄宗亡国的旧辙,其立意是很深刻的。全诗虽多叙事实,却写得曲折含蓄,耐人咀嚼。
解闷十二首。推荐。爱诗词网。杜甫(其一、其二、其六、其七、其八、其九)草阁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飞初。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女得钱留白鱼。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蔓寒藤。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炎方①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②《解闷十二首》是作者寓居夔州时的作品,约写于代宗大历元年(766)。王嗣奭说:“非诗能解闷,谓当闷时,随意所至,吟为短章以自消遣耳”(《杜臆》卷八)。这十二首诗题材多样,形式活泼,围绕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随手写成。或叙事,或抒情,或描写,或议论,从多方面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各篇之间组织也比较松散,艺术上却不拘绳墨,挥洒尽致。这种诗体,自杜甫开创之后效法者很多,例如宋代黄庭坚的《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即是。第一首写夔州的风物。首句写夔州民居。夔州多山,居民多架木为屋,面临江水,依山而居,杜诗“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巅。下临不测江,中有万里船”(《赠李十五丈别》)可证。作者刚到夔州时,住的就是这种建筑,有《草阁》诗纪其事。这种民居,由于依山建筑,远望如星罗棋布,所以说“草阁柴扉星散居”。“草阁”,指以草葺盖;“柴扉”,指以荆为门。次句“浪翻红黑雨飞初”,写江上雨景,七个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山雨初来,乌云密布,狂风呼啸,浊浪排空,本来就幽暗的三峡,这时更显得天昏地暗了。句中的“翻”字“黑”字“飞”字,都极精警生动,不但使人仿佛看到了夔州陕中初夏大雨初来的场面,而且使人仿佛感受到它雷雨时的声势。第三句“山禽引子哺红果”,转笔写晴天山中的景物。这时暴雨已过,晴空万里,经过大雨的洗刷,山中的树木花草更显得青翠葱笼,鲜艳明丽。几只山禽,带着雏鸟出来觅食喂哺。这是一幅典型的山中初夏景物图画。“哺红果”,不但暗示出时令季节,而且增加了画面的色彩与动态,使人感到山中初夏季节生意盎然的气氛。末句由山中再写到江边。“白鱼”,是一种小鱼,因其呈银白色而得名。又因只能长到二寸来长,故又称“白小”。盛产于夔州东瀼水(今名草堂河)与西瀼水(今名梅溪河)之中。据宋赵与时《宾退录》引《靖州图径》说,当地居民多以此鱼为蔬菜,故又称“鱼菜”。杜甫曾有一首专咏这种鱼的《白小》诗:“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入肆(商店)银花乱,倾筐雪片虚。”可见当时市场上这种鱼很多。“溪女得钱留白鱼”(留,犹给),写当地人民江边买卖白鱼的情景,不仅绘景如画,而且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得”字、“留”字,生动新颍而又自然浑成。这首诗通篇写景,首句写山上民居,次句写江上雨景。三、四两句分承山水:一写山禽引子,一写溪女留鱼。四句写景,犹如夔州四幅不同的风物风情画面,这些画面又都统一于诗人的伫立眺望之中。诗人运用白描手法,特别在二、三、四句中,捕捉住具有夔州多山地区特征而又稍瞬即逝的自然景物,用清新明快的语言把它们生动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新颖的美感。第二首写因见商胡东下扬州,而起东游之念。“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一、二两句写因见商胡解缆起舟东下扬州,而触动思绪,回忆起当年漫游西陵故驿楼的情景。杜甫年青时曾到吴越漫游,他由洛阳出发,先到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接着东下苏州,不久又到浙江。这次漫游前后将近四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晚年寓居巴蜀期间,他曾多次忆及:“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春日梓州登楼二首》);“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弧矢暗江海,难为五湖游”(《草堂》)。希望再次漫游。但由于经济、身体(杜甫这时患有肺病、风湿麻痹病及糖尿病)等原因,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现在,见到商胡即将离夔东下,这,自然要勾起他对当年漫游吴越情景的回忆了。“西陵”,在今浙江萧山县境,旧有驿楼,名古驿台。“忆上西陵古驿楼”,不仅指当年在西陵古驿楼的酣歌痛饮,同时也包括泛舟鉴湖,遨游剡溪等整个漫游吴越的情景。两句融叙事、抒情于一体,不仅表达出诗人对往年所历胜景的无限向往,而且显示出诗人注目遥想的神情姿态,透露出欢愉恬蜜的情绪。“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三、四两句写诗人想请商胡帮助打听一下淮南一带的米价,因为他现在又动了乘兴东游的念头了。“淮南”指淮南道,包括今江苏安徽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及湖北省长江以北汉水以东的广大区域,治所在扬州。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榨取。特别是上元二年(762)元载任租庸使,下令征收自天宝十三年(754)至上元二年八年以来农民所欠的租调,而且不问有无拖欠,只要家有粟帛,即发徒围之,取其一半,“甚者十取八九,谓之‘白著’”(《资治通鉴》卷二二二)。当时就曾流行一首歌谣说:“上元官吏务剥削,江淮之人多‘白著’。”在这样的情况下,淮南米价之昂贵,人民生活之悲惨就可想而知了。处在生活几乎全由朋友接济中的诗人杜甫,虽然豪情逸兴至老不衰,也不得不先了解一下淮南米价这个现实问题了。这两句格调轻快流畅,感情热烈奔放,上句承上转折,下句一笔收回,由于豪兴勃发,虽直抒尽致,仍觉神完气足。全诗四句,隔句相承,以见商胡“下扬州”起兴,从忆“西陵”写到问“米价”,从问“米价”写到“欲东游”,逐句转接,一气呵成,而又写得曲折宛转。末句点题,收结全篇,更显得气机酣畅,跌宕多姿。第六首是为怀念诗人孟浩然而作。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始北上应举。落第后漫游江淮吴越,后曾任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740)因“食鲜疾动”,遽然去世。孟浩然的诗,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先,但他一生沉沦,落拓不遇。他比杜甫大二十三岁,他们之间未有交往,但杜甫对这位前辈诗人却很尊敬。乾元二年(759),他在《遣兴五首》中说:“吾怜孟浩然,裋褐即长夜。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寄托了他对孟浩然的缅怀与敬仰。在这首诗中,他对孟浩然又一次表示了推崇和追思。“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一、二两句点出诗的主题。首句忆其人,次句忆其诗。说“复忆”,可见所忆已非一次,说明孟浩然对诗人的影响之深。孟浩然的诗主要描写故乡的山水及旅途景物,不事雕琢而风神清朗,韵致飘逸,所以说“清诗”。“清诗”,是对孟诗风格特征正确而精到的概括。清诗“句句”堪传,足见其感人之深,艺术成就之高,而诗人仰慕与推挹之情,也溢于言表。三、四两句就当时诗坛现象抒发感慨。“耆旧”,故老,这里指当时的文人学士。“漫钓”,空钓。“槎头”,砍断的木头。“缩颈鳊”,鱼名,又名团头鲂,武昌鱼。味极肥美。襄阳人采捕,常以槎拦水取之,因谓之“槎头缩颈鳊”。见晋习凿齿《襄阳耆旧传》。又《三国志·吴志·陈凯传》引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可见这种鱼很早就闻名。孟浩然家居襄阳,他常到岘山附近汉水之边垂钓,其《岘潭作》诗:“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诗:“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颈鳊。”这里则巧妙地利用其成句“槎头缩颈鳊”来借指他的情味醇美的诗句。“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项鳊。”是说自孟浩然去世之后,诗坛多碌碌之辈,其作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再也见不到像孟浩然那种清新自然韵味醇美的诗篇了。两句似慨似讽,以当时诗坛的现实,反衬孟诗的无可伦比,对孟浩然在诗坛的崇高地位,又一次作出热情的称颂。末句以孟句入诗,既贴切又风趣,而用笔自然,如信手拈来。以绝句评述作家作品,首创于杜甫。《解闷》中论及的诗人还有薛据、孟云卿、王维等。《戏为六绝句》也是这类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但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而且对诗歌创作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意义。后来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清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五首》等,都是它的模仿之作,可见这种论诗形式对后代的影响。第七首自叙诗歌创作的体会。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诗歌理论批评家。他运用绝句这种形式,对诗歌创作的风格、语言、声韵以及文学遗产的继承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正确精到的见解。这首小诗,不但表达出他对诗歌语言、声韵等艺术技巧的重视,而且写出了他对前代诗人的苦心学习。首句写诗歌对陶冶人们“性灵”的作用。“陶冶性灵”,语本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这里是指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存底物”,是说凭何物。这一句实际已提出诗歌对人的美感作用,但以问句领起,带动全篇,因而显得摇曳多姿,跌宕有致。次句写自己认真的写作态度。“新诗”,指近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与绝诗的通称。说“新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改”,一指遣词造句的推敲选择,二指音韵声律的斟酌琢磨。新诗写成进行修改,改罢之后,还要“长吟”——曼声吟诵一番,足见他对写作的认真与刻苦。“自长吟”三字,画出了他苦心推敲独自长吟的形象。三、四两句写自己刻苦写作的原因。“二谢”,指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和谢朓。谢灵运以描写山水刻画自然景物著名,为我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朓,永明诗体代表作家。其诗观察细致,刻画生动,尤长逼真描写自然景物。“阴何”,即阴铿,何逊。南朝著名诗人。擅长写山水诗与永明新体诗,语言清丽,情致宛转,其绝句与五言诗已与唐人律诗相近。“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是说自己深知二谢诗才出众,造诣精深,作诗能挥写自如;自己则只能学习阴何,像他们那样刻苦经营。上句宕开,下句挽回,一纵一收,写出自己“转益多师”刻苦学习的精神。“将能事”,谓二谢精于诗道;“苦用心”,指阴何在诗歌艺术表现上的刻苦追求、精益求精。“熟知”,写自己对二谢的了解和倾慕;“颇学”,写自己的刻苦与谦虚。全诗叙述了作者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见解和对诗歌创作的体会。但应指出的,是诗人一方面认为诗歌可以陶冶人的“性灵”,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诗歌密切联系现实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这是他反复推崇《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及许多优秀作品的主要原因。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创作出了《三吏》、《三别》等许多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光辉作品。在诗歌艺术上,他“转益多师”,刻苦追求,说自己“遣辞必中律”(《桥陵诗三十韵》),“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长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由于这种严格要求,苦心学习,他的诗歌才能攀上艺术的顶峰,达到“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的艺术境地。第八首,写对诗人王维的怀念。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二十一岁举进士,官至尚书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的著名代表。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去世已经六年了,诗的首句就从这里落笔。“高人”,在古代诗歌里多指隐士(因其不仕王侯而高尚其志)与人品高尚之人。从王维的半官半隐与清高绝俗不慕荣利的一生历史看,这两层意思都有。“右丞”,指王维。“不见高人王右丞”,不仅交代了王维已经去世,不可复见,而且流露出诗人对这位高人的缅怀和追思。次句写蓝田别墅,寄托物在人亡之思。据史载,王维晚年购宋之问蓝田别墅,有花坞竹洲等处,山水秀美,与友人裴迪常泛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现在这位高人已经去世六年了,蓝田别墅的山林丘壑,恐怕早已杂草丛生、藤蔓缠绕、淹没在一片荒凉之中了。“蔓寒藤”三字,把蓝田丘壑的荒芜和深秋季节的凄寒形象地表达出来了。“寒”字不但写出了季节的特征,而且传达了作者心凄情悲的感受,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怀念前贤的心情。“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丞相能。”三、四两句承上作转折。“秀句”,指王维的诗篇,着一“秀”字,写出了王诗意境清秀拔俗与文辞清新秀朗的风格特征。“相国”,指王缙。王缙早年也以文翰闻名,与王维名冠一时。“时议云:论诗则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金壶记》)。广德二年(764)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大历中以党附元载,贬括州刺史。杜甫作此诗时,其劣迹尚未暴露。这两句由缅怀王维而写到王缙。上句写王维“秀句”流传,下句写王缙文采能诗,而以“风流未绝”一语绾合,诗人对王维的缅怀与敬仰,也就在不言之中了。杨伦说:“赞襄阳只一‘清’字,赞摩诘只一‘秀’字,品评不苟。”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维的深刻理解,深情赞叹。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怀念;对他诗歌的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表现出诗人“不薄今人爱古人”的“转益多师”虚心学习的精神。全诗在品评赞扬王维的同时,对当时不重人才,任凭一代诗才住处荒芜寥落的现象,也抒发出深沉的感慨。第九首讽刺唐代宗继续令南方进贡荔枝。唐玄宗时杨贵妃爱吃荔枝,每当荔枝成熟,玄宗就命令南方和四川飞骑进贡。传送者跨山越谷,人劳马疲,死者继路。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杨贵妃都已去世,然而统治者却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仍命令南方和四川继续进贡荔枝,这首诗即针对此而发。“先帝贵妃俱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先帝”,指玄宗;“寂寞”指死亡。唐玄宗杨贵妃都已久离人世,然而,“劳人害马”进献荔枝的旧例仍未废除停止,荔枝还是年复一年地进贡到长安。两句开门见山,直揭主旨。“还复”二字,不但揭露出统治阶级的贪图享乐,透露出广大人民的深重痛苦,而且包含着作者对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的尖锐批评。“炎方每续朱樱献”。“炎方”,指南海(今广东)。“朱樱”,即樱桃。唐代规定,每年四月一日由皇家内园进樱桃荐祀陵庙。祀毕,颁赐给百官。荔枝成熟荐祀都在樱桃之后,所以说“每续朱樱献”。这一句紧承次句,说明荔枝“还复”进贡的理由,同时为末句转折铺垫。“玉座应悲白露团”。末句紧承上句,写玄宗歆享荔枝时的感受。“玉座”,即御座,指玄宗。“白露团”,即露珠,指泪珠。当进荐的荔枝放在“玉座”之前,先帝如果地下有灵,回想起以往的情景,也不禁要泪水滔滔悲伤起来吧?这里的“应悲”,不仅指玄宗对开元盛世一去不返,目前国势江河日下的悲伤,还应包括玄宗对自己荒于女色贻祸误国的悔恨。这一句是作者的设想,它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穷感慨。为杨贵妃征贡荔枝,这在唐玄宗荒淫奢侈的生活中虽然只是小插曲,却颇具典型意义。它具体说明了玄宗后期政治上的荒淫腐朽,后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而唐玄宗杨贵妃也终于落得应有的下场。这首诗因事兴感,抓住“荔枝还复入长安”这一事件,揭露出肃代两朝统治者无视这一历史教训,重蹈玄宗亡国的旧辙,其立意是很深刻的。全诗虽多叙事实,却写得曲折含蓄,耐人咀嚼。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策马前途须努力。推荐。爱诗词网。“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砥砺教化·百折不馁”类的诗句。诗句写不要象失意潦倒的人那样长嘘短叹,而要快马加鞭,冲破重重障碍,奋力向前。表现出诗人刚强的性格及刻苦奋进的精神。如今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注:龙钟,潦倒貌。李涉“岳阳别张祜”“全唐诗”第5427页。繁体:“策馬前途須努力,莫學龍鐘虛嘆息”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策馬前途須努力,莫學龍鐘虛嘆息”是關於描寫“諭理警世·砥礪教化·百折不餒”類的詩句。詩句寫不要象失意潦倒的人那樣長噓短嘆,而要快馬加鞭,沖破重重障礙,奮力向前。表現出詩人剛強的性格及刻苦奮進的精神。如今仍然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註:龍鐘,潦倒貌。李涉“嶽陽別張祜”“全唐詩”第5427頁。拼音:“CeMaQianTuXuNuLi,MoXueLongZhongXuTanXi”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CeMaQianTuXuNuLi,MoXueLongZhongXuTanXi”ShiGuanYuMiaoXie“YuLiJingShi·DiLiJiaoHua·BaiSheBuNei”LeiDeShiGou。ShiGouXieBuYaoXiangShiYiLaoDaoDeRenNaYangChangShiDuanTan,ErYaoKuaiMaJiaBian,ChongPoChongChongZhangAi,FenLiXiangQian。BiaoXianChuShiRenGangJiangDeXingGeJiKeKuFenJinDeJingShen。RuJinRengRanYouZhaoShenKeDeJiaoYoYiYi。Zhu:LongZhong,LaoDaoMao。LiShe“YueYangBieZhangHu”“QuanTangShi”Di5427Xie。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青山横北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隔叶黄鹂空好音。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为袁绍檄豫州文。推荐。爱诗词网。题解这篇《为袁绍檄豫州》是陈琳代袁绍写的一篇征讨曹操的檄文。文中多方面揭露了曹操的凶残暴虐,目的在于让人们不要依附曹操,而应归顺袁绍。该文作于建安五年初。该文的题目当是后人所加。原文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故非常人之所拟也。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持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及臻吕后季年,产禄专政,内兼二军,外统梁赵,擅断万机,决事省禁,下凌上替,海内寒心。于是绛侯朱虚,兴兵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丐携养,因脏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慓狡锋协,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收罗英雄,弃瑕取用。故遂与操同咨合谋,授以裨师。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领兖州刺史。被以虎文,奖蹙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而操遂承资跋扈,肆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起征,金鼓响震,布众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后会鸾驾反旆,群虏寇攻,时冀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曹,使缮修郊庙,翌卫动主。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省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在口,所受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寮钳口,道路以目。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故太尉杨彪,典历二司,享国极位。操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搒楚参并,五毒备至,触情任忒,不顾宪纲。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义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闻。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面行桀虏之态,污国虐民,毒施人鬼。加其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罾缴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是以兖、豫有无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幕府方诘外奸,未及整训,加绪含容,冀可弥缝。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雄。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尔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于是操师震慴,晨夜逋遁,屯居敖仓,阻河为固,欲以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士,聘良弓劲弩之势,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霆虎步,并集虏庭,若举炎火以炳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有何不灭者哉?又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其余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扬遗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痍,人为仇敌。若回旆方徂,登高岗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方今汉室陵迟,纲维弛绝,圣朝无一介之辅,股肱无折冲之势。方畿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搨翼,莫所凭恃,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焉能展其节!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惧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可不勗哉!操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恐边远州郡,过听而给与,强寇弱主,违众旅叛。举以丧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取也。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见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戎马,罗落境界,举师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广宣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译文左将军兼豫州刺史、郡国相守:我听说英明的国君考虑危难以制定应变的措施,忠臣仔细分析灾难以找出解决的办法。所以不同于一般的人才能做出不同于一般的事,有不同于一般的事然后才能建立不同于一般的功业。所谓非常,也就是不是平常人所能比拟的意思。过去,秦国一度非常强大,秦二世却昏弱无能,造成了赵高专权,任凭赵高发号施令,大臣不敢随便劝谏的局面。终于引发了秦二世在望夷宫被杀,祖宗的功业毁于一旦的事情。这种大耻大辱,将永远成为后世为国者的教训。在吕后晚年,她的侄儿吕产、吕禄专权,在内总领南北二军,在外统治梁赵之地,权势倾国,无人能与之抗衡。他们犯上又欺下,使得朝廷内外,人人寒心。周勃和刘章因不能忍受吕氏的专权,便发兵讨逆,重新尊立刘氏。所以才有今天的王道兴隆,光明显融。这是大臣图危制变的最好的例证。司空曹操,他的祖父是宦官曹腾,曾与左悺、徐璜等人恃宠作孽,横行霸道,残害百姓。父亲曹嵩,从外人讨要来孩子自己带养,用不义之财来买官职,用车子装着黄金宝玉,送给那些掌权者,以致能窃据高位。曹操是赘于宦官家的人遗留下来的丑类,本来就没有好的品德,轻浮锐躁,好生祸端。袁幕府督导军队如鹰之奋扬,欲起兵扫除奸孽,恰遇董卓侵犯他人的职守,祸乱国家。于是袁幕府挥军东进,广泛收罗天下英才,弃瑕录用。所以就与曹操共同商量退敌,并交给他一支部队击敌,原以为他颇具才干,可委以重任。无奈他愚昧轻佻,缺乏谋略。轻率进军,却很快便败下阵来,损兵折将,自己也受了伤,只得如丧家之犬似地逃遁。幕府再一次分拔精锐部队给他,希望他能补救自己的失败,并上表推荐担任东郡的地方官,兼任兖州刺史,之所以让他拥有实权,实在是希望他有一个克敌制胜的机会。可没有想到曹操竟以此为资本、横行霸道,任意胡作非为。残害百姓,谋诛贤能。已故的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敢仗义直言,结果被曹操杀害,家族一并遭殃,从此,知识阶层愤怒嫉恨,老百姓怨气冲天,一人奋臂高呼,全州齐声响应。所以,他自己在徐州被击败,接着又受到了吕布的重创。进退无奈,失去凭据。袁幕府出于加强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力量的考虑,不但没有成为吕布等人中的一员,反而起兵帮助他讨伐吕布,打得吕布狼狈逃窜,把曹操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并恢复了他一方诸侯的地位。从这件事上来看,袁幕府对兖州的老百姓没有功德,对曹操个人而言却是有恩德的。后恰逢皇上返回洛阳,众多军阀互相厮杀,当时冀州又遭到公孙瓒的进攻,幕府无暇离开自己的岗位。所以派从事中郎徐勋到曹操那儿去,劝他好好维修被战争损坏了的宫殿及祖宗的庙宇,并担负起保卫皇上的重担。曹操却肆意胡为,胁持皇上迁到许昌,自己总领省禁,冒犯皇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内外专权。赏与罚凭自己的心意,杀戮只凭自己的一张嘴说了算。他所喜爱的人则连五服内的亲戚也跟着沾光,他所恨的三族皆不能幸免于难。聚在一起谈论者则公然杀戮,心怀不满者则在暗中除掉。百官受压制不敢讲话,国人慑于暴政,敢怒不敢言。尚书的职责只剩下记朝会这一件事,百官也只是充数而已。太尉杨彪,曾历任司空、司徒二职,在百姓中很有名望。只因与曹操有一点小小的过节,曹操便对他用尽了刑罚,根本无视朝纲国法。还有议郎赵彦,忠言直谏,很多有益的建议均被皇上采纳,并受到皇上的奖励。曹操为了达到迷惑皇上的目的,杜绝大臣的进谏之路,就擅自将赵彦除死,而不向皇上请示。再有梁孝王是先帝的同母兄弟,陵寝十分尊贵,对他陵墓上的树木都应持肃穆恭谨的态度。可曹操则不然,他竟派人去挖掘梁王的坟墓,敲破棺材,掠夺里面的财宝。直到现在皇上及百官一想到这件事就止不住眼泪纵横,甚至老百姓也忍不住长吁短叹。曹操又设置了挖坟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两个官职,所过之处,陵墓毁坏无遗,使得骸骨遍野。曹操虽自处三公之位,却施行暴政,玷污国家,凌辱百姓,人鬼皆不免于他的毒害。加上他的苛刻残酷,严刑峻法,到处充满了陷井,一举手一投足都有被他致罪的可能。所以兖、豫二州有无法生存的百姓,帝都有切齿的怨恨。纵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酷烈无道之臣,没有超过曹操的。袁幕府正在讨伐公孙瓒,还没有来得及休整,且他宽宏大量,希望曹操能够改正前恶,悔过自新。可是曹操豺狼野心,图谋不轨,妄想摧折国家栋梁,使汉室孤弱,且除灭忠正之人,充分暴露出其凶残的品性。当初讨伐公孙瓒时,公孙瓒凭险抵抗,与我军整整相持了一年,曹操则趁火打劫,表面上说发兵助袁幕府,暗中却与公孙瓒勾结。袁幕府对曹操怀抱信任,竟听信曹操引兵至黄河,恰逢曹操派往公孙瓒处的使者被发现,而公孙瓒亦已被诛。致使曹操的阴谋未能实现。接着,我大军扫荡西山,屠各和左校皆认输,且送来人质和贡品,并争当前锋,致使我军很快荡除了这一山贼寇。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不敢贸然行动,只能连夜逃跑,占据敖仓,并妄图以黄河作为第一道防线,不自量力地与袁幕府一较高低。袁幕府托当今皇上的福,英武无比,拥有兵卒百万,匈奴的铁骑数千,战士骁勇,弓强弩劲,转眼间越过太行山,渡过济河、漯河。现有黄河作为屏障,宛、叶二县为后盾,且士气高涨,大有不可遏止之势,有这样一支军队,何战不胜?另外,曹操的将士中,有作战能力的都是来自幽、冀二州,好多都是袁幕府的老部下。由于久离故乡,他们的思家之情越来越浓,以至于眼泪纵横,向北遥望故乡。其余从兖、豫二州来的将士及从吕布、张扬处俘虏来的部下,都是被迫跟着曹操,是一时的权宜之策,其实他们心中是很痛恨曹操的。只要我大军一到,进军的鼓声一响,并为来降者留条生路,我相信不需动一刀一枪,曹军即会土崩瓦解。当今汉室软弱,国家政纲松懈,朝廷没有一个得力的辅佐之臣,将帅中也无英勇善断之人。皇城之内,由于曹操的高压政策,使一些贤能之士皆垂头丧气,委靡不振。即使有人想为汉室效忠,也不能有所作为。加上曹操在皇宫周围设了七百精兵,名义上是保卫皇上,其实是把皇上囚禁起来,我恐怕曹操篡逆的念头,就是在此时产生的。这正是忠臣肝胆涂地,为国效忠的大好时机,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曹操又假托皇帝的命令,发派军队威胁边远州郡,这实在是一种使敌寇强,使天子弱,违背众人心意的做法。名义效忠汉室,实则相反,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如果是明智的根本就不会这么做。过几天幽、并、青、冀四州的大军就要出发,荆州的刘表和建忠将军张绣见到我们的信后,也会协同作战。各州郡也都在整顿军马,罗列在各自的边境,都将奋其英勇,共同匡扶汉室,伟大的功业就要建成了。谁能得到曹操的首级,将获得五千户侯的封号,加上五千万钱的奖赏,曹操的部将及士兵有愿意投降的,一概宽恕。广泛宣扬我们的恩德信义,布告天下,使天下人皆知道当今皇上危难的处境。务必按照法律执行。赏读此文笔锋犀利,辞彩飞扬,文气豪壮,是陈琳的代表作品。文章集中体现了声讨檄文的特点。一开头即以秦毁于赵高的历史事实,来引起人们对曹操专权的警惕,而且把曹操跟赵高类比,其贬抑之意尽出。接下来作者又以曹操的祖父曹腾开始,连带曹操的父亲,将曹氏家门骂了个狗血淋头,最后矛头直指曹操本人,先说他出身不好,再说他连吃败仗,又数落曹操忘恩负义,专权欺主,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血统到人品到行为都骂了个不亦乐乎。比起祢衡骂曹,此文别有一番痛快淋漓之感。据说曹操也很欣赏这篇文章,但也觉得陈琳人太过,责其不该把自己的祖宗也骂在里边。
【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意思1】虽然不能像长着彩色翅膀的凤凰一样双双飞去,但却有像犀牛角上那一点可以通灵感应的心。【意思2】身上虽然没有凤凰鸟那样的一双善于飞翔的翅膀,无法聚在一起,但彼此内心里却像有着犀牛角的白纹一样息息相通。原是比喻爱恋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常用后句泛指双方思想感情一致,彼此心领神会。灵犀:据说犀牛角中有一条细线似的白纹,贯通两端,感应非常灵敏。【释义】唐·李商隐诗词名句。意思是: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解析】“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人心心相印,现多用于比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是什么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中的角质有如一根白线,上下贯通,感应灵异,故以喻人心相通。说详晋·葛洪《抱朴子》。语见唐·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一次酒宴上见到了一位官家小姐,二人一见倾心,但无法接触交谈,只是身隔心交,李商隐因此彻夜难眠,便写下了《无题》诗一首以抒胸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的大意是:猜酒行令你笑吟吟,款款春韵实在是动人。昨夜的星辰已坠落,何时能再见你倩影?虽然没有彩凤的双飞翼,彼此却有一颗眷恋的心。晨鼓已响我该上班去,寂寞无聊好似蓬草没有根!
后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语便传用开来【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注释】1.灵犀:即通犀。《汉·西域传》:“通犀翠羽之珍。”如淳注曰:“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2.送钩:藏钩于手中令人猜,又称藏钩。射覆:器皿下覆盖物品令人猜(射)指。这两种皆酒宴间的游戏,借以渲染欢乐气氛。3.听鼓应官:指听到鼓声必去官府应卯理事。兰台:汉代以来保存秘书图籍的宫观。《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走马兰台,说明诗人当时官秘书郎。这是一种职位不高、无大权势的清要之职。转蓬:《淮南子》:“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评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现在人们常比喻: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异口同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想得一样。【赏析】解释灵犀:传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在犀牛角上有细线一样的白色花纹贯通两端,能够感应灵异。原用来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来比喻彼此双方融洽一致,心领神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早年生活贫困,因文才出众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后来王茂元也因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令狐楚、王茂元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他因此遭到两派的排斥,后半生一直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他的诗作情致深蕴,流丽婉转,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但由于他在诗歌中大量用典,以致相当多的诗篇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有一首《无题》诗这样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追忆了他年轻时的一段恋情。诗人写道,在那星辰闪烁、爽风宜人的夜晚,我俩相遇在画楼的西边、桂堂的东边,相遇在一场热闹的宴会之中。人们隔着座位劝着酒,分组玩着送钩、射覆的猜谜游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俩双眼流波,沉浸在感情的交流中。我们虽然没有凤凰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是我们有犀牛的灵角,能够心心相通。在这无声的心灵交流中,美好的夜晚稍纵即逝,又该策马到兰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于是只能在泪光中分别,惆怅不已,叹息自己身不由己,如同飘转的蓬草。
身无彩凤。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意思1】虽然不能像长着彩色翅膀的凤凰一样双双飞去,但却有像犀牛角上那一点可以通灵感应的心。【意思2】身上虽然没有凤凰鸟那样的一双善于飞翔的翅膀,无法聚在一起,但彼此内心里却像有着犀牛角的白纹一样息息相通。原是比喻爱恋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常用后句泛指双方思想感情一致,彼此心领神会。灵犀:据说犀牛角中有一条细线似的白纹,贯通两端,感应非常灵敏。【释义】唐·李商隐诗词名句。意思是: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解析】“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人心心相印,现多用于比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是什么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中的角质有如一根白线,上下贯通,感应灵异,故以喻人心相通。说详晋·葛洪《抱朴子》。语见唐·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一次酒宴上见到了一位官家小姐,二人一见倾心,但无法接触交谈,只是身隔心交,李商隐因此彻夜难眠,便写下了《无题》诗一首以抒胸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的大意是:猜酒行令你笑吟吟,款款春韵实在是动人。昨夜的星辰已坠落,何时能再见你倩影?虽然没有彩凤的双飞翼,彼此却有一颗眷恋的心。晨鼓已响我该上班去,寂寞无聊好似蓬草没有根!后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语便传用开来【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注释】1.灵犀:即通犀。《汉·西域传》:“通犀翠羽之珍。”如淳注曰:“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2.送钩:藏钩于手中令人猜,又称藏钩。射覆:器皿下覆盖物品令人猜(射)指。这两种皆酒宴间的游戏,借以渲染欢乐气氛。3.听鼓应官:指听到鼓声必去官府应卯理事。兰台:汉代以来保存秘书图籍的宫观。《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走马兰台,说明诗人当时官秘书郎。这是一种职位不高、无大权势的清要之职。转蓬:《淮南子》:“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评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现在人们常比喻: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异口同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想得一样。【赏析】解释灵犀:传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在犀牛角上有细线一样的白色花纹贯通两端,能够感应灵异。原用来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来比喻彼此双方融洽一致,心领神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早年生活贫困,因文才出众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后来王茂元也因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令狐楚、王茂元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他因此遭到两派的排斥,后半生一直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他的诗作情致深蕴,流丽婉转,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但由于他在诗歌中大量用典,以致相当多的诗篇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有一首《无题》诗这样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追忆了他年轻时的一段恋情。诗人写道,在那星辰闪烁、爽风宜人的夜晚,我俩相遇在画楼的西边、桂堂的东边,相遇在一场热闹的宴会之中。人们隔着座位劝着酒,分组玩着送钩、射覆的猜谜游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俩双眼流波,沉浸在感情的交流中。我们虽然没有凤凰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是我们有犀牛的灵角,能够心心相通。在这无声的心灵交流中,美好的夜晚稍纵即逝,又该策马到兰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于是只能在泪光中分别,惆怅不已,叹息自己身不由己,如同飘转的蓬草。
作者简介遇罗锦(1946—),北京市人。1961年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1966年文革开始,因日记和其兄遇罗克事受牵连,被拘留,后被判到河北茶淀站清河劳动教养三年。1969年结束劳动教养后分配到河北临西县一小村插队落户。1970年迁至北大荒落户,并在那里与当地一知青结婚。1979年遇罗克被平反昭雪,随后返回北京。作品主要有《一个冬天的童话》及姊妹篇《乾坤特重我头轻》。《一个冬天的童话》最早发表于《当代》杂志1980年第3期,先后被译为德、日、英、法四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的作品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真实强烈的感情讲述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悲惨的故事,是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今天看来,她的作品有时感情宣泄太直接,缺乏艺术的表达,文字也尚显粗糙,缺乏雕琢。
一个冬天的童话。推荐。爱诗词网。作者简介遇罗锦(1946—),北京市人。1961年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1966年文革开始,因日记和其兄遇罗克事受牵连,被拘留,后被判到河北茶淀站清河劳动教养三年。1969年结束劳动教养后分配到河北临西县一小村插队落户。1970年迁至北大荒落户,并在那里与当地一知青结婚。1979年遇罗克被平反昭雪,随后返回北京。作品主要有《一个冬天的童话》及姊妹篇《乾坤特重我头轻》。《一个冬天的童话》最早发表于《当代》杂志1980年第3期,先后被译为德、日、英、法四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的作品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真实强烈的感情讲述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悲惨的故事,是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今天看来,她的作品有时感情宣泄太直接,缺乏艺术的表达,文字也尚显粗糙,缺乏雕琢。内容概要文革像一场灾难突然降临,空气十分紧张。哥哥罗克把他的一本舍不得烧的日记交给我保管,我却把它丢了。接着,家被抄了,哥哥被押到工厂,母亲被剃光了头也被关押在厂里。我和两个弟弟无家可归。日记惹了祸,我也被拘留,判3年劳动教养。劳教的生活是灭绝人性的艰辛:在一块没有人烟的土地上,13个劳教人员每天都要进行强度很大的劳作,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每一个人都在互相盯梢、猜忌、打小报告,日记是没法记了。一个1957年的右派因为把日记藏在被子里被发现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而我把日记藏在炕洞里才幸免于难。就这样胆战心惊地捱过了一个又一个单调而又痛苦的日子。所幸哥哥罗克的来信给我慰藉和力量,赖以支撑着度过了3年的劳教生活。3年后我劳教期满回家探亲,一家人相见,恍若隔世。哥哥罗克还被关着,将受到公审。我们一家人都十分担心哥哥的安危。街道的小警察又故意刁难,春节前要赶我和两个弟弟离京,被分到河北临西县的一个小村里插队落户。没有办法我们只好离京,身上又没钱买票,只好扒车。我所到的那个村庄是河北的一个穷村,一天的工分才一毛三分钱,劳动也很艰苦。因为穷,村里有许多光棍。我到后,村里有很多人来给我提亲。这使我想起了在工艺美术学校时的一场夭折了的爱情。刚入学,我就对同班的一个男生产生了好感,但是那个男生却似乎根本没把我放在心上,从来不理我。他与全班的其他女生说话,却从不跟我说话。这使我暗暗认定他是喜欢我的,但只是不敢表露而已。这样过了四年,快毕业了,我终于忍耐不住,主动给那位男生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几天以后,我收到回信,信中表示父母已认可,愿意与我恋爱。于是两个人埋在心里的种子终于在四年后发了芽,并且论及了婚嫁。可是,正当我们憧憬着未来、憧憬着新生活的时候,文革开始了,那男生家里也是大资本家,很快地,就与我失去了联系……过了不久,哥哥罗克被枪决的消息传来了犹若晴天霹雳。这使我万念俱灰。现在,我想得更多的不是有爱情的婚姻,而是有一个窝,一个立足点,把父母兄弟都接出来落户。要生存,物质第一,精神第二,马克思如是说。我开始寻找一个合适的落户点,经过母亲的一位邻居介绍,他的儿子赵国志在北大荒,那里很富裕,一天的工分值一块多,我决心只身去闯关东。我变卖了母亲给我的一条新裤子和其他一些杂物,带着出卖自己屈辱的钱只身去闯关东。但是要在北大荒落户的代价是必须在当地结婚。在举目无亲的土地上,我只好选择了赵国志,而赵国志也向我求婚了。这样,我终于把户口落在了东北,而且也把父亲与两个兄弟的户口迁到了东北。而母亲还在工作只好留在北京。我嫁给赵国志只是为了能在东北落户,并不爱赵国志。在新婚之夜,赵国志粗暴地凌辱了我,我只好抽剪刀以自卫,并从此洁身自守。谁料到只几分钟的肉体的接触却给我带来了一个耻辱的新生命。十月怀胎的艰辛与母爱的复苏又使我继续与赵国志一起生活。同时两人白手起家也是很不易的,即使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也认了,不愿再打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合该出事。哥哥罗克是我心中的偶像与神,偏偏有一个朋友出现了,他的出现打破了我的平静的生活。他就是维盈。他长得极像哥哥罗克。一个风雪之天,维盈和弟弟维力来拜访我,我们俩一见钟情,谈得十分投缘。他成了我倾诉心中的凄苦的好朋友。我不愿离开他。事情的发展有成三角感情之势。我有些敏感,可又以坚决维持与维盈朋友关系为由从容处之。去河上游放排的前夜,我去向维盈告别,长期压抑的感情终于奔放了出来,那一个月光之夜,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光明的月光之夜,也是一个昭示我不祥命运的月光之夜,维盈与我接吻了,维盈再也不是我的普通朋友了,我一向维持的平衡动摇了,处于感情的漩涡之中。我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终于下定决心,愿意舍弃自己心爱的孩子和来之不易的家而与维盈结合。赵国志抱着一线将来可能复婚的念头同意与我离婚了。可是维盈这时却退缩了。原来他的母亲坚决反对我们的结合。只是因为我已经结过婚,而且成分也不好。我对维盈很失望,也很怨恨也很想念,我失恋了。曾经有过的全部伤痛又在此时复活了,一起来折磨着我,我决心一死了之,可是哥哥的灵魂又一次拯救了我,他叫我要坚强地生活下去,要热爱生活,我带着经过一场台风袭击后恢复平静的村庄的心情又开始了漫漫的人生之旅……作品鉴赏冬天的童话,从题目上看似乎是要讲述一个在残酷的年代里发生的一个美丽的故事。待读完了才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童话,至多也只是一个破灭了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在不正常社会中一个人一个女人所走过的轨迹,是一篇控诉自己不平遭遇的檄文,是对自己破灭的爱情之梦的奠祭书。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死去的哥哥的怀念之作。社会的动乱,必然会使社会各组织解体、换移、重生、再组合,社会各成员便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多少家破,多少人亡,多少青春被毁,多少纯洁被伤害,于是当社会甫定之后,便会有许多长歌当哭,哀悼过去的作品产生。纵观中国文学史概莫如此。伤痕文学在1979年出现也极其自然,《一个冬天的童话》是这股潮流中的一支。作者以凄凉、愤懑的强烈感情,控诉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弱女子在那个时代里的真实经历,催人泪下。哥哥罗克由于日记等事被押,受到公审,被枪决了。母亲也被关押在厂里。父亲在1957年便被打成右派,在当时也受到监督。“我”和弟弟无家可归,到处流浪。不久,我(罗锦)也因为日记被拘留,判了三年劳教。好容易捱过了这三年非人的劳教生活,还没来得及与家人过一个团圆年,又被赶到河北的一个小村里插队落户。爱情夭折了,哥哥也死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罗锦只想有一个窝,为此,她千方百计地只身闯关东,想在北大荒找个落脚点,并把家人接来,以躲是非。为此,她以与她所不爱的赵国志结婚为代价得到了这些。新婚之夜便给她带来了一个孩子,她努力让自己适应这种婚姻,与赵国志一起生活。但是维盈的出现打乱了她的生活,当她决定舍弃孩子与维盈结合时,维盈却因家庭的阻力退缩了,罗锦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她想到了死,可她还是挺了过来……文章以真情动人,这是基本常识,可文章真正饱含感情者在文坛并不多见,更多的是虚情假意,要么是为赋新诗强说愁,要么抛开感情,以政治代之。伤痕文学之所以引起轰动效应全在一个“真”字。唯有“真”才能动人,唯有动人才有艺术生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成功也全在于一个“真”字。文章写于1974年遇罗克就义4周年前夕,在那样一个恐怖的年代里这是需要勇气的。同时,在本书的献词里作者说:“我用生命写出这些文字,献给我的哥哥遇罗克。”“某些文艺评论上或许写着:这是她——一个女孩子的遗作。”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作者长期的压抑在瞬间爆发的结果,是感情的肆意渲泄,是金圣叹所谓“怨毒以著书”。是饱含着强烈的真实的感情的作品。文章有了真情自然很好,但并不一定就是好文章了,对情感的毫无节制的使用,便有可能导致文章的失败,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小说也有这方面的毛病:比如对哥哥的怀念,对维盈的感情在文中多次出现,给人的感觉是在说谎或者是说谎的,强烈的情感反而显得不真实了。另外,本文的可取之处还在于它的组织故事的结构方式。文章讲述了我在那个时代的长长的一段经历,有劳教,有到河北插队,有去北大荒,要从头讲起来是很费劲的,作者采用了追忆的结构方式,一开始讲罗锦与维盈的相识,罗锦向维盈讲自己过去的经历,这样,就把长长的一段浓缩于一点上了。而且,随着追忆的讲述,罗锦与维盈的感情也发展到了不能分离的境界,使故事能够接着离婚开始讲述而不突兀。这种结构方式,出现在80年代初的文坛上,还是显得颇具匠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