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三不祥

国有三不祥朗读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②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说苑·君道》

【注释】

①泽:聚水的洼地。②寡人:古代王侯对下级说话时的谦称。③殆:大概,恐怕。④不祥:不吉利。⑤是:这。不与:不在其中。⑥任:信任。⑦如:往,到。⑧曷:何。

【意译】

齐景公出外打猎,登上高山遇见猛虎,下到沼泽又遇见毒蛇。回来后连忙召见晏子,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他问晏子:“今天我出去打猎,真倒霉,在山上撞见猛虎,在沼泽里碰见毒蛇,大概要发生什么不吉利的事了。”晏子解释道:“要说不吉利事,国家有三种,但您说的这种情况不在其中。有贤人却没有发现,这是第一种;发现了贤人但不被任用,这是第二种;使用贤人但不相信他们,这是第三种。平时所说的不吉利就是讲的这三种情形啊。今天您登山见虎,因为山是猛虎藏身之地;下泽见蛇,那是因为沼泽是毒蛇的洞穴。到猛虎毒蛇的洞穴去看见它们,这是很自然的事,有什么不吉利可言呢?”

【解说】

晏子在齐国享有威望,他不仅能辞赏以正君,而且能见机以进言。这则寓言反映了晏子一贯的政治主张——举贤授能。景公看重的是自然天命的暗示:以为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是天意的启示,将有灾难降临。晏子看重的是人事,他认为不吉利都和人的行为有关,这里列出的三不祥:不知有贤,知而不用,用而不任,实际上是以层进的关系揭示出国家如果要避不祥只有任用贤明的道理。本寓言妙在晏子能抓住机会,解决问题。正巧齐景公问他“不祥”之事,他顺势提出自己的主张来规劝齐景公。但晏子对齐景公所问之事,也不是置之不理或有意避开不论,如果不理不论,齐景公心中的疑团还不会消除,甚至于因这原因齐景公也可能不信晏子的主张。晏子提出举贤任能之后,又耐心地解释了齐景公见虎见蛇的问题,山泽本是虎蛇所居,上山下泽遇见它们就是正常的了,并不存在什么不吉利的问题。说得合情合理,打消了齐景公的疑虑。

【相关名言】

国不务大,务得民心;佐不务多,务得贤俊。

——刘向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宋代是词的全盛时期。宋词有两派:一是婉约派,一是豪放派。无论北宋还是南宋,词坛皆如鲜花争妍,各放异彩。正如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说:“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婉约派的出现和形成较早,唐、五代的民曲都可归入。婉约派统治整个北宋词坛,以晏殊、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为代表。他们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多表现花前月下的风情或离情别绪,男女恋情;在形式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艺术性较高。

()

【注释】

选自《老子》六十四章。

()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睛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睛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

[原文](节选)

()

《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

点击进入: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原文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它最初发表于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第一期,后由作者编入《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