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出处】唐.李端《听筝》【意思1】女子想要得到那个听曲人的顾盼,故意一再弹错琴弦。周郎:三国的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错,便要转过头去看看演奏者。这里以周郎比喻弹筝女所喜爱的一位听曲人。拂:轻轻按动。【意思2】周郎:周瑜。《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句意:弹筝的女子为了逗取对方聆赏她的乐曲,时时把曲子故意弹错。把女子的心情曲折地表露了出来。【意思3】周郎: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将,时称“周郎”。他精通音律,常听人弹琴,有时为军事误时,即使喝得半醉,还要回过头去看一看演奏者,故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顾:回头看。时时:多次。误拂弦:弹奏者(歌女)故意把曲谱弹错。此联的意思是:(歌女)为了让周郎多回买看她几眼,故意多次把曲子弹错。后用来表达某些女人故意在某男子面前那种邀宠之态。【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故意出错或做出异常举动以吸引心爱的人或其他什么人注意。[例1]我想,她们的别有用心,少女那“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的可爱傻劲,作为成年男子的他不会看不出来。(庞度《大学师生恋一瞥》)[例2]有许多时候,听一些朋友说话简直觉得恍若隔世,让人觉得他们是从银河系以外来的。也许,有的人并不是王晓波笔下那位只会缝扣子的傻大姐,而是聪明地“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郝建《有中国特色的反全球化》)【全诗】《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注释1】①筝:古乐器,形状似琴,有十三弦。②金粟柱:指筝上系弦的弦轴。金粟:形容筝柱的装饰华贵。③拂:这里是“拨”的意思。【注释2】①金粟:形容筝柱的华贵。柱:筝上系弦的部件。素手:洁白的手,表明弹筝者为女子。②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顾:转头看。《三国志·吴志》说周瑜吴中呼为周郎,他精通音乐,虽在酒后,别人弹奏有误也能指出,所以时谣云:“曲有误,周郎顾。”【解题】此诗作年不详。筝:拨弦乐器。诗中描写听筝时所见弹筝女子的情态。前二句暗示女子的聪明和美丽,后二句写女子为了引人注意,故意拨错筝弦。全诗不直接写人物而人物形象心态跃然纸上,维妙维肖。徐增《而庵说唐诗》评此诗云:“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何故知得恁细?”据说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弹琴,只要弹错了,他一定能听出来,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曲有误,周郎顾。”李端的诗反其意而用之,弹筝的女子为了引起“周郎”的注意,故意把曲子弹错了,周瑜肯定是听出来了的,所以谜底是“周谕”,也就是“周瑜明白”的意思。因为标明是“粉底格”,所以末一字用同音字“瑜”替代“谕”,正确的谜底就是“周瑜”。当然,要猜中这则谜语,你必须要先知道这个典故。猜用典的谜,对文化修养要求比较高,对典故不熟的人根本无从下手,所以制作这一类的谜语,一定要用熟典,即很多人都知道的典故,切忌用僻典。这类谜语,一经猜中,一定兴味盎然,因此在猜谜活动中也可以适当地用一点。前二句写美人弹筝。“素手”说明弹筝者是女子。“金栗柱”、“玉房”不单写筝贵、房丽,与“素手”同置,更能衬托出女子的美丽。后二句写女子故意弹错以博青睐。《三国志》载“曲有误,周郎顾”。为博这样通晓音律的周郎一顾,所以女子“误拂弦”。也许是这个周郎貌似而不晓音律,也许是能晓音律而故做不知,也可能是女子对一顾不满足,所以这弹筝女子要“时时误”以博周郎顾。这首诗描写作者置身事外,只以简约线条勾画,不对女子心态做一字描写,然而却把这女子的情态心意勾画的惟妙惟肖,成功地塑造出女子的形象,表现出女子的心态。【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少女恋情的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通过对一个富有意味的细节(“误拂弦”)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处在热恋中的少女的形象。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这两句写少女坐在华美的房舍前面,弹着华丽的古筝。这里没有说是一个人还是好几个人,可能是几个人在一起弹奏。这是因为下面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位姑娘为了得到自己心上人的眷顾而频频拂错了弦,显然这里不只是她一个人。“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说周瑜作建威中郎将时才二十四岁,国人皆呼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凡是演奏有误,一定会被他发觉。当时人说:“曲有误,周郎顾”。这里当然是用“周郎”代指这位姑娘的心上人。但对“误”的原因历来有这样的解释,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这里将“误拂弦”的原因归结为妇人的卖弄与做作。当然,这位姑娘“误拂弦”的间接原因已经很清楚了,是“欲得周郎顾”,但她并不是因此而搔首弄姿,故意“误拂弦”。而是由于她感情太饱满,心情太激动了。因为她的情人就在眼前,她时时刻刻盼望她的心上人给她投来会心的一瞥,因而她不知不觉地频频地拂错了弦。这才是她“误拂弦”的直接原因。这是她的真情流露,并不是有心机地勾引别人。所以,用“时时误拂弦”来描写姑娘的动作和心理是很细腻很精彩的。由此可见,这首诗并不是写一个姑娘的“邀宠”,而是写一个处于热恋中的姑娘的真感情的自然流露。【鉴赏】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故意弹筝出错、博取他人青睐的诗,写得细腻婉曲,极有情味。前二句之“金粟”,是用筝柱的装饰明言筝的华美珍贵;“素手”,则以弹筝玉指的洁白暗示女子的美丽。此言华美的房前,抚筝美人,挥动玉指,筝弦里飞出一阵阵优美悦耳的乐音。后二句之“周郎”,巧用典故,暗指精通音乐的知音,也可理解为她所属意的郎君。“误拂弦”更是别有情味,写出了弹筝女子为了博得属意郎君的青睐,故意出错之心理、情态。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即李端)何故知得恁细。”其见解十分精辟。这“周郎顾”“误抚弦”,真是写得细腻微妙,婉转曲折,极富情趣,且十分传神。此诗也是十分成功的短章。
欲得周郎顾。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出处】唐.李端《听筝》【意思1】女子想要得到那个听曲人的顾盼,故意一再弹错琴弦。周郎:三国的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错,便要转过头去看看演奏者。这里以周郎比喻弹筝女所喜爱的一位听曲人。拂:轻轻按动。【意思2】周郎:周瑜。《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句意:弹筝的女子为了逗取对方聆赏她的乐曲,时时把曲子故意弹错。把女子的心情曲折地表露了出来。【意思3】周郎: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将,时称“周郎”。他精通音律,常听人弹琴,有时为军事误时,即使喝得半醉,还要回过头去看一看演奏者,故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顾:回头看。时时:多次。误拂弦:弹奏者(歌女)故意把曲谱弹错。此联的意思是:(歌女)为了让周郎多回买看她几眼,故意多次把曲子弹错。后用来表达某些女人故意在某男子面前那种邀宠之态。【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故意出错或做出异常举动以吸引心爱的人或其他什么人注意。[例1]我想,她们的别有用心,少女那“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的可爱傻劲,作为成年男子的他不会看不出来。(庞度《大学师生恋一瞥》)[例2]有许多时候,听一些朋友说话简直觉得恍若隔世,让人觉得他们是从银河系以外来的。也许,有的人并不是王晓波笔下那位只会缝扣子的傻大姐,而是聪明地“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郝建《有中国特色的反全球化》)【全诗】《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注释1】①筝:古乐器,形状似琴,有十三弦。②金粟柱:指筝上系弦的弦轴。金粟:形容筝柱的装饰华贵。③拂:这里是“拨”的意思。【注释2】①金粟:形容筝柱的华贵。柱:筝上系弦的部件。素手:洁白的手,表明弹筝者为女子。②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顾:转头看。《三国志·吴志》说周瑜吴中呼为周郎,他精通音乐,虽在酒后,别人弹奏有误也能指出,所以时谣云:“曲有误,周郎顾。”【解题】此诗作年不详。筝:拨弦乐器。诗中描写听筝时所见弹筝女子的情态。前二句暗示女子的聪明和美丽,后二句写女子为了引人注意,故意拨错筝弦。全诗不直接写人物而人物形象心态跃然纸上,维妙维肖。徐增《而庵说唐诗》评此诗云:“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何故知得恁细?”据说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弹琴,只要弹错了,他一定能听出来,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曲有误,周郎顾。”李端的诗反其意而用之,弹筝的女子为了引起“周郎”的注意,故意把曲子弹错了,周瑜肯定是听出来了的,所以谜底是“周谕”,也就是“周瑜明白”的意思。因为标明是“粉底格”,所以末一字用同音字“瑜”替代“谕”,正确的谜底就是“周瑜”。当然,要猜中这则谜语,你必须要先知道这个典故。猜用典的谜,对文化修养要求比较高,对典故不熟的人根本无从下手,所以制作这一类的谜语,一定要用熟典,即很多人都知道的典故,切忌用僻典。这类谜语,一经猜中,一定兴味盎然,因此在猜谜活动中也可以适当地用一点。前二句写美人弹筝。“素手”说明弹筝者是女子。“金栗柱”、“玉房”不单写筝贵、房丽,与“素手”同置,更能衬托出女子的美丽。后二句写女子故意弹错以博青睐。《三国志》载“曲有误,周郎顾”。为博这样通晓音律的周郎一顾,所以女子“误拂弦”。也许是这个周郎貌似而不晓音律,也许是能晓音律而故做不知,也可能是女子对一顾不满足,所以这弹筝女子要“时时误”以博周郎顾。这首诗描写作者置身事外,只以简约线条勾画,不对女子心态做一字描写,然而却把这女子的情态心意勾画的惟妙惟肖,成功地塑造出女子的形象,表现出女子的心态。【鉴赏】这是一首描写少女恋情的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通过对一个富有意味的细节(“误拂弦”)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处在热恋中的少女的形象。“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这两句写少女坐在华美的房舍前面,弹着华丽的古筝。这里没有说是一个人还是好几个人,可能是几个人在一起弹奏。这是因为下面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位姑娘为了得到自己心上人的眷顾而频频拂错了弦,显然这里不只是她一个人。“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说周瑜作建威中郎将时才二十四岁,国人皆呼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凡是演奏有误,一定会被他发觉。当时人说:“曲有误,周郎顾”。这里当然是用“周郎”代指这位姑娘的心上人。但对“误”的原因历来有这样的解释,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这里将“误拂弦”的原因归结为妇人的卖弄与做作。当然,这位姑娘“误拂弦”的间接原因已经很清楚了,是“欲得周郎顾”,但她并不是因此而搔首弄姿,故意“误拂弦”。而是由于她感情太饱满,心情太激动了。因为她的情人就在眼前,她时时刻刻盼望她的心上人给她投来会心的一瞥,因而她不知不觉地频频地拂错了弦。这才是她“误拂弦”的直接原因。这是她的真情流露,并不是有心机地勾引别人。所以,用“时时误拂弦”来描写姑娘的动作和心理是很细腻很精彩的。由此可见,这首诗并不是写一个姑娘的“邀宠”,而是写一个处于热恋中的姑娘的真感情的自然流露。【鉴赏】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故意弹筝出错、博取他人青睐的诗,写得细腻婉曲,极有情味。前二句之“金粟”,是用筝柱的装饰明言筝的华美珍贵;“素手”,则以弹筝玉指的洁白暗示女子的美丽。此言华美的房前,抚筝美人,挥动玉指,筝弦里飞出一阵阵优美悦耳的乐音。后二句之“周郎”,巧用典故,暗指精通音乐的知音,也可理解为她所属意的郎君。“误拂弦”更是别有情味,写出了弹筝女子为了博得属意郎君的青睐,故意出错之心理、情态。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即李端)何故知得恁细。”其见解十分精辟。这“周郎顾”“误抚弦”,真是写得细腻微妙,婉转曲折,极富情趣,且十分传神。此诗也是十分成功的短章。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华歆与王朗。推荐。爱诗词网。华歆王朗《世说新语》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到,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2),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3),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注释:(1)〔歆(xīn)辄(zhé)难之〕辄,即,就。难,为难。(2)〔疑〕犹疑不决。(3)〔既以纳其自托〕以,同“已”。纳,承纳,接受。自托,请求。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要跟随,华歆对这件事感到为难。王朗说:“幸而船里还很宽,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贼人追来,王朗就要抛开携带的人。华歆却说:“当初我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这种情况。既然接受了他的请求,能因为危急就抛掉人家吗?”于是像当初一样携带帮助那个人。人们就凭这件事来评定华、王的好坏。
山高路远沟深。推荐。爱诗词网。毛泽东诗词《六言诗①·给彭德怀同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一九三五年十月山高路远坑深②,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③!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一九四七年八月一日《战友报》(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注释】①六言诗,诗体名。全篇都是六字句,故称。始于汉代。后来也有古体、近体之分。本篇不拘平仄,属于古体。②“山高”句,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为组织这次战斗而草拟的电报中,论及吴起镇一带的地形特点,有“山高路远沟深”之句。这里就用电报中的语句,稍改一字。坑,指沟壑。陕甘根据地地处黄土高原,村与村之间往往隔着一条条深沟,有的深达几十米,长达几十里,彼此鸡犬之声相闻,但要往来,则需爬上爬下,曲折迂回,甚至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③彭大将军,彭德怀(1898—1974),湖南湘潭人。大革命时期,曾在北伐军中任营长、团长。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中毅然于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7月领导平江起义,创建了红五军,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参加过井冈山的斗争、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历任红五军军长、红三军团总指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员、红军前敌总指挥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司令、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协助朱德率军挺进敌后,开辟了华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率所部解放了大西北。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当选为党的第六届至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因反对党的“左”倾错误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和组织处理。“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政治迫害,于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病逝。他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深受人民的爱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赏析】1935年10月,自中央红军主力进入西北高原后,敌“中央军”毛炳文部和宁夏马鸿逵、马鸿宾以及东北军的骑兵部队一直尾追不舍。10月19日,当红军进入陕北吴起镇时,毛泽东提出不能把敌人带进苏区,要把“尾巴”切掉。当日,毛泽东电召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来吴起镇商行动方针”。彭德怀20日赶到吴起镇后,毛泽东即与他筹划退敌之计,并决定由彭德怀指挥作战。经策划,红军准备在吴起镇西北面的头道川、二道川一带山上设伏。10月21日,敌马鸿宾部35师骑兵团进入二道川,即遭红军猛烈袭击而溃败;而敌白凤翔率领的东北骑兵师刚进入头道川,也陷入重围。这一仗红军消灭敌军1个骑兵团,击溃2个骑兵团,俘虏敌官兵700余人,使敌骑再也不敢轻易追击红军,从而远离陕北革命根据地。战斗的当天上午,毛泽东本来在安全地点,由于非常关心作战情况,下午四五点钟,带了警卫员和通讯班到指挥位置。警卫班陪着毛主席直到阵地,毛泽东不断用望远镜观察情况,又用心倾听枪声的方向,直到枪声稀落,估计敌人远逃后才回驻地。赢得这场恶战后,毛泽东激动不已,他握着彭德怀的手,爽朗地笑着说:“步兵追骑兵,只有我们红军才能创造出来的奇迹啊!”他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下了这首六言诗以赞彭德怀。毛泽东的这首诗,廿四字,刻画了一位英勇无敌的大将军形象。与汉高祖刘邦廿三字的《大风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颇有些他曾熟读的《三国演义》中张飞收缰勒马、在长坂桥喝退百万曹兵的雄风。“横刀立马”当然只是一个艺术的真实,而不是历史的真实,因彭德怀指挥作战时并未骑在马上,而是隐藏在壕沟里。他使用的枪也不是短距离格斗的大刀长矛一类的古代兵器,而是能够较远距离射击的近代武器“盒子炮”。但该句确实刻画了一个挺身拒敌、勇猛无比的彭大将军形象。征战场上,彭德怀见到这首诗后,将诗的末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并把原诗送还了毛泽东。遗憾的是,这首诗的原稿并未存留下来。但该诗不胫而走。12年后,它非正式地发表于1947年8月1日的《战友报》(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后来又以来信的方式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57年4月号。这首诗正式收编入《毛泽东诗词选》是在1986年。该选集由长期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主持编辑,中央文献研究室的编辑人员根据多方可靠史料,证实毛泽东创作这首六言军旅诗的基本情节确凿无误后,便首次将之收入其中,并增加题目为“给彭德怀同志”。该选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自此,这首流传数十年诗作正式入集。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集》,亦将它编入其中。但是,《彭德怀自述》中所记录的毛泽东这首诗却是这样的:“山高路远沟深,骑兵任你纵横。谁敢横枪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样,毛泽东赞彭德怀的六言诗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收录在《毛泽东诗词集》中、在军中久已流传的版本,一个是1962年彭德怀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凭记忆写出的版本。这首六言诗的两个版本大体相同,但在字词使用上有很大差异,有一句完全不一致,总共24字竟有8字不同,如果加上位置的改动可说有10字不同。出于对彭德怀回忆的尊重,以王焰为组长的《彭德怀传》编写组在《彭德怀传》中引述这首诗时,采用的是彭德怀凭记忆写出的版本。彭德怀凭记忆写出的版本,其优越之处在于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它鲜明地反映出,毛泽东把陕北的地形地貌恰当地描绘出来了,把红军伏击敌骑兵大获全胜的意境展现出来了,把彭德怀的英勇形象刻画出来了。“山高路远坑深”,此句确实是当地地貌的真实写照。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曾描写红军过六盘山后在白杨城出发的情景:“一出城就要过沟,队伍集结在东门外,等待下沟。……队伍继续下沟,一直下到三四十丈的沟底,才又上行二三里路,离开了沟。”“过完了这道沟,又上了山,接着又过了三道深沟,直到半夜才到达杨家园子,已经走了百多里路。我们夜行军的经验是丰富的,但是黑夜过深沟的经验以前还没有过。沟越深,越阴暗,看不清道路,而路又很窄,稍不注意,就很危险。”确实,由于水土流失,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吴起镇一带多是高山深沟险壑。只是红军在越过陕甘宁三省交界的老爷山后往东走时,地势逐渐低落,正是谓“山高路远坑深”。依据《彭德怀自述》的版本来分析,“骑兵任你纵横”,是谓看你们这些骑兵还能横行几时。“纵横”,强横无忌、奔行无阻之意,是写敌骑气焰嚣张。该句体现了毛泽东及所率领的红军将士志在歼敌、胜利在握的从容镇定和对骄横之敌骑的藐视。“谁敢横枪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与古时战场的勇猛战将重叠在一起,令人景仰。然而,也有人认为存在毛泽东在1947年对这首诗的重书版本。1979年,黄克诚在《人民日报》撰文悼念彭德怀时,其中提到毛泽东在1947年曾经重新书写赞彭德怀的六言诗。他说:“毛主席对彭老总的出色指挥和辉煌战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沙家店战役胜利后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毛主席乘兴即席挥笔,为彭老总重新书写了他在长征路上热情赞扬彭老总的诗篇: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但黄克诚所说毛泽东重书该诗并非他所亲见,因为1947年8月他远在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时,这篇悼念文章如果不是黄克诚亲自起草,代起草人就有可能将有关信息写到文章中去。假若毛泽东1947年重新书写赞彭德怀的六言诗实有其事,彭德怀在回忆中应该会忆及的。但他没有忆及。而毛泽东在1947年曾重书六言诗的说法得到了一些毛泽东诗词研究者的赞同。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魏艾民先生在《哪家报纸最先刊用“彭大将军”这首诗》一文中披露了这样一些信息:曾在《解放军报》担任过重要职务、并任《彭德怀传》编写组组长的王焰,在1990年曾对他说:“‘彭大将军’那首诗,出自毛泽东之手,有了更多的直接证据。后来,看到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录,记述了1947年8月我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地区歼灭敌整编36师后,毛泽东再录此诗的经过。”王焰还说,1947年《战友报》发表的此诗全文,是“毛泽东从整个革命战争的长期性着眼”,“路远坑深”“使这首诗具有更深刻的意境”。“彭总回忆第二句‘骑兵任你纵横’和第三句‘谁敢横枪立马’,看来他的回忆是不准确的。”但是,这里存在两个矛盾:第一,如果毛泽东是在1947年8月19日“沙家店大捷”后重书的此诗,那么刊于1947年8月1日《战友报》的诗就不是来源于毛泽东重书的这首,而确实是从流传中搜集到的“在长征中所作的”诗。第二,当年毛泽东身边的卫士李银桥在回忆录中忆及1947年沙家店大捷后,毛泽东并非重书六言诗,只是书写两句:“毛泽东很是兴奋,挥毫给彭德怀写了12个大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但书写地点不是在“军事会议”上,而是在梁家岔住地。凑巧的是,毛泽东书写的这12个字与伍修权回忆1935年的情况相同:“毛主席曾经写了一首词,赞扬彭德怀同志道:‘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所以,毛泽东1947年是否重书六言诗尚无确证。再者,收录在《毛泽东诗词集》中的版本,在流传过程中可能不经意地改变了,以至说法前后矛盾。比如,1935年10月毛泽东给彭德怀拟写的一份电报中有‘山高路远沟深’句,但这类电报并未在《毛泽东军事文集》中见到。由上可以推断,1947年《战友报》首次发表的传抄本可能就与彭德怀的回忆本同源,它并未由毛泽东重新书写过。如果作一比较,彭德怀忆写的诗可信度和艺术性更高,况且彭德怀是当事人,也是最后一句诗的修改人,采信彭德怀忆写的版本更可靠些。当然,“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也不失其壮美。它可以理解为彭德怀在军中当大任,指挥红军一路远征,突破敌军重重包围,战胜一路险阻。这位将军横刀立马,有万夫不当之勇,使敌闻风丧胆,令人钦佩之至,根本让人想不到一路纵横无阻的红军,是从江西出发的八万大军变成的七千之众!文章作者:胡为雄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青山横北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景公再三地送,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够我周济家族,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而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推荐。爱诗词网。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景公再三地送,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够我周济家族,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而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现常用“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借以表明听取各方面人的意见的重要,也劝诫自以为聪明的人要多加谨慎。也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
纪信诈帝。推荐。爱诗词网。【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例句】郦寄卖友,纪信诈帝。(李瀚《蒙求》9962)这里举纪信冒充刘邦以掩护刘邦脱逃事作为提供学童学习典故之一则。
沈醉不知归路。推荐。爱诗词网。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选自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这是李清照回忆少女时代生活的一首词。她截取了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的一个片断——曾经有一次临晚乘醉尽兴忘归的泛舟。“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常”,“尝”的通假字,曾经的意思。词一开头先作交代,点出时间地点,然后以“沈醉”写人。至于为何而醉且沉?似乎应是饮酒而醉,但如果细读下文,看到主人公饱览初夏美景,留连忘返,则不妨可以说这种醉意也有几分是因这美好的景色而为之陶醉。“不知归路”四字,既承上“沈醉”而言,又引起下文的描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是进一步讲“不知归路”,其中“误入”两字照应前面的“沈醉”,因为“沈醉”方会“误入”,“藕花深处”四字则照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而进一步具体化。此句既说“兴尽”,又写“误入”,实际上还在写主人公余兴未尽、意犹未尽,所以虽说“兴尽”,但远远看到莲叶田田,闻到荷花飘香,却又身不由己,信舟划去。然而,当她划到藕花深处时,才发现此处已无路可通,从对景色的“沈醉”中顿然醒悟过来。作者早已就在前面交代了的“日暮”、“晚”的天气,此刻当已更晚,贪玩的少女这才不免有些吃惊,于是赶紧往回划。“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的“争”,就是争先恐后的意思,引申为“赶紧”,主人公赶紧划归,船桨击水,发出哗哗声响,把两岸沙滩上已经栖息的鸥鹭惊了起来,这也照应到前面,见出主人公确实归舟甚晚了。这就是李清照这首《如梦令》的全部内容。在这首词中,我们虽然看不到有多少现实的社会内容,但可以看到一个在封建社会中不受妇女礼教规范束缚的天真活泼的性格,看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李清照词中,有不少这样的笔墨,曾因此而被封建道学家们视为“毫无顾藉”,但在今天看来这正是可贵的地方。从词的创作的角度来看,晚唐五代的花间词派主要把笔墨放在珠帘罗幕香闺佳人的描写上,天地狭窄。南唐至宋初词渐趋阔大,而李清照作为一个女词人,能走向广阔的郊外,扩大视野,不作卿卿我我男女恩怨之声,而写自己对美好自由生活及大自然的热爱,情调显得健康,意境显得开阔,这是不容易的。李清照后期词因时代的动乱而更多地写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与她前期的词作就有这样良好的开端分不开的。这首词在艺术上采用白描的手法,不事雕饰,文辞清新,用笔轻灵,写得真切自然,已开始显露出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