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喻

指喻朗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1),其容阗然(2),其色渥然(3),其气充然(4),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指有疹焉(5),隆起而粟(6)。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7)。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8),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9),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刺状(10),肢体心膂(11),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12)。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其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13),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14);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15),而仅克之(16),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17)?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18),重之以疲敝之余(19),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20);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21),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22),而君虑周行果(23),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24)?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25)。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26)

〔注释〕(1)浦阳:浦江县的旧称。今属浙江省义乌县。(2)阗(tian)然:丰满的样子。(3)渥(wo)然:红润的样子。(4)充然:充足的样子。(5)拇:大指头。疹(zhen):皮肤上生的小疙瘩。(6)粟:意思是象粟那样大小。(7)患:忧虑,担心。(8)滋:增加。(9)盈握:满四寸,古时四寸为一握。(10)剟(duo)刺:割刺。剟:刺,击。(11)膂(lu):脊梁骨。(12)瘳(chou):病愈。(13)傅:同“敷”。(14)忽:不注意。(15)疲思虑:费了不少心血。(16)克:克服。(17)岂特:岂只。痏(wei):伤口。(18)况乎:何况。(19)重:加重。疲敝:人力、物力受到消耗。(20)戕(qiang)摩:杀害,消灭。剥削:搜刮。速:加快。(21)虞:忧虑。(22)谋国:筹划国家大事。(23)虑周行果:考虑周密,行动果断。(24)传:《左传》。三折肱(gong)而成良医:语见《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多次折断胳膊后,渐通医术,遂成为一个好医生。比喻游历多,增长了经验。(25)诚:如果。位:官位。(26)洪武辛酉: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洪武是明太祖年号。

〔鉴赏〕方孝孺的《指喻》是一篇富于哲理性的杂文。作者以先喻后正的笔法,借“喻”立说,通过一位友人拇指生病的事例,阐明了这样的道理:天下的事情,常常开始发生在“至微”之处,由于人们的忽略轻视,而最终酿成大患。这种教训,是治理国家、筹划大事的人应该引以为警戒的。

从结构上看,《指喻》全文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记叙友人郑仲辨拇指患疹的经过。文章起笔先交代郑君平时的身体情况。看似平平,但实际上是为下面事情的发展作好铺垫。正因为郑君一向身体健康,所以一旦手指上生了一个小小的肿块,当然不会介意。尽管郑君自己也曾先“疑之”,继而“忧之”,但是在别人“不足患”的嘲笑下,终于没有及早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紧接着,郑君拇指的病情发生了剧变——“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刺状,肢体心膂,无不病者”,到了这种地步,郑君才“惧而谋诸医”。求医的情况,是这一部分的核心。但在用笔上,文章只是记述了医者对病情的分析诊断,而将如何治疗的具体过程一笔带过。这种写法,正是为文章的真正写作目的服务的。作者特意借医者之口,说明“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的道理,对郑君和那些“以为不足患”的“笑者”进行了批评。这段文字,实际上是作者将要在后半部分议论“天下之事”的伏笔。不过总的看,在前半部分的叙事过程中,作者注意以事实说话,力求具体地记述郑君生病、问病、求医的经过。文字朴实,不作过多的渲染,不插入自己的主观评论。这就使读者感到事情的真实可信,为下文的议论发挥,打下了一个良好可靠的基础。

“余因是思之”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由曲笔记事转入正面议论,领起后半部分的文章。作者推微知著,以拇指之病比况天下之事,作三层议论。第一层,作者以排比映衬之笔,反复指出天下之事“如此指者多矣”,强调说明“君子之所深畏”在“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一再突出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义。但是,作者似乎仍旧感到意犹未尽,于是在第二层里再作进一步的发挥。“昔之天下”至“岂特疮痏之于指乎”,一连三处诘问,将拇指之病与天下之事再次纽合在一起。既与前一部分的叙事文字印证呼应,使议论不致架空,又深入一层地启发读者作出积极的思考。“特以不早谋于医”的说明,语含双关,它的真正内涵是对“爱天下者”提出的严肃告戒。所以,从“况乎”二字以下,作者转入对时弊的直接揭露抨击。“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文意层层递进,正所谓垫高拽满,大大加强了文章的针砭力量。这里都是说明国事之可忧。所以,紧接着的第四问:“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犹如一响警钟,直可以振聋发聩,使人不能不心口折服。最后一层,作者正式点出“谋国”二字,说明“喻”之本意是希望“有位于时”之人,能够以“拇病为戒”。当然,这里也寄托着作者本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至于援引经传之说,则使文字语气既显得从容得体,又含意深远。

以染恙患病的事例来取喻设论,并非始于方孝孺的《指喻》。但是,这篇文章却有自己的特点。它不以文采辞藻炫耀,不发空泛的议论,而是从实际出发,举出人们生活中普通常见的事情,娓娓谈来。既有对具体事物的细致分析,又有因小见大的深入发挥;既不落陈腐说教的俗套,又不刻意求奇、故作大言、耸人听闻。它说理透辟,合情合理;语言简括,不枝不蔓,代表了说体散文中词气充沛而议论平正的风格。字数:2686关道雄

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203-1206页.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朱敦儒《相见欢》朱敦儒

朱敦儒

()

【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诗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出处】唐·李商隐《嫦娥》。【译注】室内,残烛的光亮渐渐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阴影,越发令人感到清冷。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寥落的晨星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的主人公。诗人借助环境氛围的渲染,表现了主人公孤清凄冷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全诗】《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注释】1.云母:一种柔韧富于弹性的矿物,晶体透明,有类似珍珠的光泽。古代以其薄片装饰屏风、门扉等。烛影深:谓蜡烛越烧越短,幽暗的光影愈来愈大,暗示夜已很深。长河指银河。渐落:渐没,指银河向西移动,逐渐消失。2.嫦娥:古代神话中后羿的妻子,即传说中的月仙子。碧海青天:谓明月晚间从碧海升起,历青天而复入碧海。【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寄寓诗,幽美、窈渺而多义。或云悼亡,或云伤己之不遇,或云摹写女道士不能求偶的孤寂苦闷等等,此诗虽内涵多义,而无论其喻指对象为谁,也应该是一位与嫦娥生活处境类似的人物。前二句描绘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上句写室内,烛光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显得空寂清冷,她永夜独坐,内心能不感到黯淡孤寂?此句用冷屏残烛烘托其心境,尤为贴切。一个“深”字,更是道出了独坐之久,追忆之深。下句写室外,横空天河,渐渐西垂,将要消失;晓天的晨星,也慢慢隐没坠沉。此句用河落星沉暗示主人公永夜不眠,“渐”字状其时间流逝,“沉”字拟其低垂,既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也暗合其情怀的凄冷和心情的沉重。后二句写主人公面对一轮孤月的遐想。仰望明月,联想孤寂清冷的嫦娥,年年幽居月宫,夜夜面对无垠的碧海青天,无法排遣孤独郁闷之情,能不深深后悔偷吃不死之药吗?这里写嫦娥的处境心情也就是写主人公的处境心情,二者互为映衬,情味更为浓郁。此诗含蓄蕴藉,寄托深远,情调幽美。诗人在黑暗现实的困境中,为了在精神上摆脱世间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往往使自己陷于孤独的境地,不正是和月中嫦娥、入道女冠的处境心情类似么?无论是诗人抒发不得志的幽怨,还是写孀独女冠的孤凄,都与嫦娥高洁而孤寂的情景是灵犀相通的。诗中浓重的感伤之美最能引发清高文士的共鸣。此诗将嫦娥、女冠和诗人自己塑造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技巧高妙,唯李商隐能之。

()

典源出处《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疏:“姓列,名御寇,郑人也。与郑繻公同时,师于壶丘子林,著书八卷,得风仙之道,乘风游行,泠然轻举,所以称善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