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朗读

《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11),使公卿(12)至于(13)列士(14)献诗(15),瞽(16)献曲,史献书,师箴(17),瞍赋,矇诵,百工(18)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19)、艾(20)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22)(23)(24)(25)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26)也,善败(27)于是(28)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29)(30)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31)而行(32)之,胡(33)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34)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35)

【注释】①谤:指责他人过失。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

②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③莫:没有谁。

④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⑤弭(mǐ)谤:消除议论。弭,制止。

⑥障:防水堤坝,用作动词,堵住。

⑦壅(yōng):堵塞。

⑧为川者:治水的人。为,治。

⑨决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决,排除。导,疏通。

⑩宣:开导。

(11)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

(12)公卿:三公九卿。

(13)至于:以及。

(14)列士:上士,中士,下士。

(15)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

(16)瞽:盲人。

(17)箴:规谏的文辞。

(18)百工:这里指各种乐工。

(19)耆:六十岁的人。

(20)艾:五十岁的人。

(21)悖:违背。

(22)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

(23)隰(xí):低下而潮湿的土地。

(24)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25)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26)宣言:发表议论。

(27)善败:治乱。

(28)于是:从这里面。

(29)所以:用来……的方法。

(30)阜:丰富,增多。

(31)成:成熟。

(32)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

(33)胡:怎么。

(34)与:帮助。

(35)彘(zhì):晋国地名,今山西霍州。

【译文】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把那些指责他的人杀掉了。于是,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通畅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喻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在国君身边的大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德高望重的人劝诫他,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就不致违背情理。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物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这大概才是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的办法吧。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在考虑成熟之后自然就表现在言谈中,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

周厉王不听,从此以后,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过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字数:1758

李支舜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80-282页.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群英会蒋干中计

罗贯中

()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群峰连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山上,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使人留恋。倏忽间,日薄西山,就到了黄昏。诗句通过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梦中天姥山绮丽、明媚的景色。“迷”、“倚”不仅写出山中花石之美、之奇,而且反映出诗人渴望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注:倚,靠。暝(míng),黄昏。

()

【诗句】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去年花开的时候和你分别,今年的花再度绽开,又是一年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题解】此诗约作于德宗兴元元年(784),时韦应物在滁州(今属安徽)刺史任。李儋:字幼遐,官至殿中侍御史,韦集中寄李儋诗多首。元锡:或谓亦李儋字。此外,元和、长庆年间有福建、宣歙观察使元锡,字君贶,似时代稍迟,恐非其人。诗意似亦仅寄一人。诗中叙别后思念之情。颈联二句,抒写愧对人民困苦流亡,尤为后人所传诵。宋代黄彻《䂬溪诗话》卷二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尾联则表示盼望友人来相会。全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全诗赏析】作于兴元元年(784)春滁州任所,诗中西楼当在滁州,去年朱泚叛军盘踞长安,德宗一直流亡奉天(今陕西乾县)。李儋为作者诗友,时官殿中侍御史,此诗叙离别及感时之思,谢榛《四溟诗话》谓律诗八句皆淡者,孟浩然、韦应物有之,本篇即是。首联从前一年分别时说起,将花里话别的往事重提,出语淡雅,只于“又”字见情,足以引起对方同样地念旧。次联感时自伤。诗人离开长安,出守滁州这一年,政局发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又一次动乱,事态严重;加之年近半百,又兼多病,国家和个人都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世事茫茫”、“春愁黯黯”,危苦孤寂之中,对故人也就特别思念。由于政局不安,民生凋弊,在官者亦不能有大作为,看到邑有流亡的事实,自己不能不受良心谴责,感到惭愧,这就加强了本来就有的归田隐居的想法。两句语挚意切,向来为人传诵。宋人黄彻《䂬溪诗话》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末联点明作意:听说你要来,故一直向人打听,可是看看西楼的月亮都圆了几回,还没有盼到。言下之意是盼对方快来,为什么不直说?因为这是写诗,寄情思于月缺月圆,与首联同归淡雅。因为诗写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头,调子不免低沉,又都是肺腑之言,所以笔笔实在,声声入耳。五六两句表现从政者的良心发现,为全诗增价。

()

浪史

清啸风轩藏版本《浪史》扉页书影

()

欧阳修

花品序第一

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洛阳亦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皆不减它出者,而洛阳人不甚惜,谓之果子花,曰某花某花;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