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回。作者秦子忱,名都阃,号雪坞,陇西人。嘉庆四年初刊本。另还有光绪八年抱翁轩本、经训堂本,光绪十四年善友堂本,民国十年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等。
《续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基本承接前书各线而设。小说叙写林黛玉断气后,魂归太虚幻境,与先已去世的金钏、晴雯、元春、尤氏姐妹、秦可卿等会面。接着迎春、鸳鸯、凤姐、妙玉、香菱等也相继到来。其间虽为仙界,生活与人间无大异。元春仍被尊为娘娘,其他姑娘丫环身份依旧。黛玉听警幻仙姑告知前世因果,顿悟天机。其他诸钗经过谈心、忏悔,也尽释遗恨旧憾。唯王熙凤罪愆深重,自感歉疚,元妃遂派她去阴界寻访贾母下落以自赎罪,鸳鸯、尤三姐二人自愿陪同。
贾母去世后来到地府,幸遇焦大、鲍二家的等贾府旧人,一路服侍伴随。没想到酆都城隍正是黛玉之父林如海,贾母遂与女儿贾敏、长孙贾珠等喜得团聚。此处生活亦与人间大致一样。林如海夫妇得知黛玉早已去世,悲痛万分,遂命人四处寻访爱女下落。
凤姐三人历尽艰辛,找到贾母诸人,诉说众姐妹现状。此时,由于张金哥的控告,王熙凤馒头庵谋财害命一事案发,多亏贾珠通过关系私下了结。夏金桂生前好淫,死后在地府沦为娼妓,后被当年因争买香菱死于薛蟠之手的冯渊买来做妾,正是所谓的冤冤相报。贾母等人参观地府,前世罪孽深重,此时饱受折磨的贾瑞、赵姨娘等人求救于老太太。经林如海通融,这些人均得以解脱转生。而王熙凤发现自己的形体被泡在醋缸中,心下大悟,遂一洗妒心,革新做人。
贾宝玉出家后,随着渺渺大士、茫茫真人来到大荒山,喜遇先期到达的柳湘莲。两人诚心修行,终于得道。渺、茫二道遂奏闻天帝,送他们与意中人团聚。不久,在仙人甄士隐的帮助下,贾、柳二人魂升太虚幻境。柳湘莲与尤三姐完婚。而黛玉此时已得父母讯息,不肯苟且。宝玉遂亲往地府向姑父母求婚。贾母因黛玉抱恨而亡深感愧对女儿女婿,凤姐更是引咎自责,两人从中一力撮合。贾敏夫妇亦喜宝玉才貌,更感其一腔真情,就应允了女儿婚事。在此前后,阳间的宝钗产下一子,取名贾桂。黛玉、香菱等人借助警幻送的宝葫芦和甄士隐给的送魂符、寻梦香等,可经常同下界亲人往来晤面。黛钗二人已尽释前嫌。
此时林如海任满,前往天曹候旨。阴界诸人便同赴太虚幻境。亲人多年离散,一朝团聚,人人悲喜交集。在元妃、贾母等人主持下,宝黛喜缔良缘。天帝降旨,命幻境中薄命诸钗尽数返魂,宝玉、湘莲也重回尘世,而林如海则擢升为京都城隍,贾母等眷属随同赴任。于是,众人一齐来到京城,阖府大团圆,其中有的是神,有的是仙,有的是鬼,有的是人。大家重新过起了世俗生活:请安祝寿,宴饮行乐,大开诗社,男娶女嫁,一切悉如往日。
此后的生活尽如人意。琏、环、蓉、蟠等人吃了仙界的孔圣枕中丹都逐渐改邪归正。孙绍祖被僧道抓去洗心肠后幡然悔改,与迎春恩爱异常;湘云也托林如海索回亡夫之魂重新团聚;雯、钏、鹃、莺均被收在宝玉房中;惜春修行成了正果,将上幻境接替警幻之职;元妃产下一皇子,贾府中返魂诸钗也多得贵子娇女。不久,宝玉中了进士,点了翰林。在元妃第二次省亲前后,贾府男子上至赦、政,下至蓉、兰,都纷纷加官进爵,家道重又复兴。
三年后,林如海任满擢升天曹,贾母等也要升天与祖先们团聚。宝玉等人前往送行。途中众人重游太虚幻境。此时太虚幻境已改名为太虚仙境,离恨天改名为补恨天,薄命司改名为钟情司,所有对联也都已换过。一切都昭示着红楼诸钗婚姻的幸福美满。
在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红楼梦》的续书是最多的。尽管它们都由干浓烈的荒诞色彩而招致非议,却又都以其对前书中的爱情婚姻、伦理道德等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而引人深思。《秦续红楼梦》也是如此,尽管早在刊行之初就因其“神仙人鬼混杂一堂,荒谬无稽”而被时人“戏呼为《鬼红楼》”,但剥开其怪诞离奇的外衣,我们仍能从中挖掘出一些值得注意的东西。
作者在《弁言》中谈及自己病中阅读《红楼梦》后“疾虽愈而于宝黛的情缘终不能释然于怀,”是以立志“返魂香补离恨天,作两人再生月老,使有情者尽成眷属,以快阅者心目。”(《序》)《续红楼梦》正是这种创作主旨的产物。作者让一切有情人均如愿以偿:出家的返俗,成仙的下凡,作鬼的还魂,表现了爱情之感天动地、不可阻遏的巨大力量。作者的褒贬之意是十分明显的。小说中,贾母、凤姐对自己造成宝黛悲剧深感悔恨自责,并尽力重新撮合两人的亲事,而上至太虚幻境,下至酆都地府的人,对宝黛悲剧都深表同情惋惜。元妃懿旨中即训斥凤姐“妄言金玉,使痴情怨女红粉埋香;巧弄机关,致薄倖情郎缁衣托钵。”作者又让凤姐辩白说自己不过嘴尖舌快地说出了老太太和王夫人的心里话,主意还是长辈们拿定的。这些描写实际都包含着对门第观念、家长意志的批判。作者的婚姻理想是“愿天下才子佳人,世世生生,永做有情之物;度世间痴男怨女,夫夫妇妇,同登不散之场。”(第三十回)。在小说中,他不但了结了宝、黛、钗、钏等人的情缘,还让宝玉推己及人地成全了伶官和贾蔷、小红与贾芹、万儿与焙茗等有情之人,“遂使吞声饮恨之红楼,一变而为快心满志之红楼”(《序》)第三十回,警幻仙姑续演十二支红楼梦曲子,曲曲歌咏“缺月重圆”、“人圆月圆”、“同偕到老”、“地久天长”,这正是作者爱情理想的集中体现。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作者只能托之于仙人鬼魂,虽为荒谬,却寓含着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不满和讥刺。就这点而言,小说自有进步意义。
小说对贾府之外的现实社会触及很少,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地府的描写中,大量涉及索贿受贿,徇私枉法的问题。贾母初入地狱,路遇鲍二家的,想要她来随行侍候,解差们先时不肯,后来接受了十个元宝才同意放行。冯书办收了十个元宝,许下明日贾母过堂时“见机而作”。当贾母知道此人即被薛蟠打死的冯渊时,担心他知道自己是薛家亲戚而从中作难,焦大道:“这倒不相干,他们当书办的人,只知黑眼睛认得白银子,那里管什么仇人的亲戚呢。”这句话可谓精辟概括了官衙中“认钱不认人”的实质。所以第二天贾母看到冯渊恭恭敬敬,语言乖巧,“就知道是十个元宝的力量”。后来,冯渊得知老太太乃顶头上司之岳母,赶紧要求贾母为己遮掩,并立即送还元宝。封建官吏之丑恶面目,由此可窥一斑。又如号称清官的林如海,也因贾母的请求,到阎王那里开了好多次后门,使罪孽深重的赵姨娘等人能解脱转生,而张金哥命案,则是贾珠用哄骗、收买等手段私下了结,使王熙凤仍能逍遥法外。作者明写鬼蜮世界,暗地里影射人间社会,对封建官府的黑暗腐败,给予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颇能发人深省。
作者虽是军人,其伦理道德观却属正统儒家范畴。这使小说无论是歌颂爱情理想或是批判社会,都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林如海夫妇初闻宝黛之事,疑心两人有什么苟且之举,贾敏马上脸色大变,而林公则“将书子一摔道:‘若果如此,这个丫头还成了我们的女孩儿了吗!’”后来问明宝黛只是相互钟情,并无越轨之行,才放心高兴。林如海又说:“夫人,我想才子佳人之事,从古有之,后世相传为美谈。若像《西厢记》上的故事,可就不通之至了。”林如海是作者极力肯定的正面人物,他的观点实际代表着作者的道德准则。作者肯定男女双方的爱情,但否定不经父母之命的自由结合。第三十回,“补恨天”的一副对联写道:“色即是空天地何生男女,情出于性圣贤只辨贞淫。”可见作者认为情乃人性天然,是无法遏止的,但须控制在一定界限,否则就成为为圣贤所不齿的“淫”。从这个道德准则出发,他把黛玉写成一个谨守妇德的封建淑女,初登太虚幻境,她就向警幻声明:“弟子与宝玉一段情缘,出自至情,并非伤风败俗钻穴踰墙之比。”而当宝玉“碧落黄泉寻踪觅迹”找到她时,黛玉一本正经地表示需有父母之命才能与宝玉完聚,否则就成了“淫奔下贱”(第七回)。由此观之,作者追求的“有情者尽成眷属,”乃是以家长意志为前提的一种中庸的婚姻理想。
其次,小说展示了没落封建贵族世家重新兴盛的“光明”前景。《红楼梦》中的封建叛逆者在这儿已“改邪归正。”黛玉与宝钗成了和谐默契、肝胆相照的闺中密友;宝玉则重新举业,点授翰林,贾兰、探春之婿,巧姐之婿等均大有出息;其他男子也纷纷加官进爵;而宝钗之子长成后亦中进士;黛玉之女更因才貌绝伦被选为皇子妃。封建制度大有“长治久安”之势,这正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与曹氏对封建社会必然崩溃之悲剧命运的清醒认识及客观揭示相比较,秦子忱之思想局限显而易见。
《续红楼梦》艺术上有值得肯定之处。作者对原著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安排情节时从容不迫。凡前书中活着或死去的人,明的或暗的事,在此都有照应交代。如司棋与潘又安双双殉情,在地府中配为夫妇,睛雯收到宝玉祭奠她的《芙蓉女儿诔》;秦钟与智能、贾环与彩云偷情的结果;宝玉与蒋玉菡互赠的汗巾;张金哥、冯渊等人的命案等等,都是续写原著并了结之。《凡例》说此书开篇“虽名之曰《续红楼梦》第一回,读者只作前书第一百二十一回观可耳。”就情节衔接之完整自然而言,此话不假。作者时而写酆都地府,时而写太虚幻境,时而又写人间荣府,来龙去脉都很清楚,前因后果历历在目。虽人神鬼混杂,但天界、冥界在书中均已世俗化,读起来恍若当年红楼众人分成三处在过日子,其生活气息仍很浓郁,因而受到清人的好评。
《续红楼梦》的语言文字有独到之处。作者在《弁言》中谈及自己阅读他人续书的感受:“然细玩其叙事处,大率与原本相反,而语言声口亦与前书不相吻合,于人心终觉未惬。”因此他在自己的续作中力图要保持原书风貌。“书中诸人,一切语言口吻悉本前书。概用习俗之方言。如“‘昨儿晚上’、‘今儿早起’、‘明儿晌午’不得换‘昨夜’、‘今晨’、‘明午’也。又如‘适才’之为‘刚才儿’、‘究竟’之为‘归根儿’,‘一日、两日’之为‘一天、两天’,‘此时彼时’之为‘这会子、那会子’皆是也。以一概百,可以类推。”(《凡例》)再如“小道消息”之为“荒信儿”,“厚脸皮”之为“涎脸”,“忽然”之为“忽喇巴儿”、“野小子”之为“野黄子”,“信嘴胡说”之为“信嘴胡唚”等等,不胜枚举。人物口吻亦颇肖于前书。凤姐之逞强戏谑,睛雯之尖利要强,宝钗之中正平和,贾政之道学古板等,都给人以熟悉感。此外,一些通假字、谐音字等也仍如其旧。与其他续作相比,该小说可谓在语言风格上较成功地保存了原作的风貌,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看,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续红楼梦。推荐。爱诗词网。三十回。作者秦子忱,名都阃,号雪坞,陇西人。嘉庆四年初刊本。另还有光绪八年抱翁轩本、经训堂本,光绪十四年善友堂本,民国十年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等。《续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基本承接前书各线而设。小说叙写林黛玉断气后,魂归太虚幻境,与先已去世的金钏、晴雯、元春、尤氏姐妹、秦可卿等会面。接着迎春、鸳鸯、凤姐、妙玉、香菱等也相继到来。其间虽为仙界,生活与人间无大异。元春仍被尊为娘娘,其他姑娘丫环身份依旧。黛玉听警幻仙姑告知前世因果,顿悟天机。其他诸钗经过谈心、忏悔,也尽释遗恨旧憾。唯王熙凤罪愆深重,自感歉疚,元妃遂派她去阴界寻访贾母下落以自赎罪,鸳鸯、尤三姐二人自愿陪同。贾母去世后来到地府,幸遇焦大、鲍二家的等贾府旧人,一路服侍伴随。没想到酆都城隍正是黛玉之父林如海,贾母遂与女儿贾敏、长孙贾珠等喜得团聚。此处生活亦与人间大致一样。林如海夫妇得知黛玉早已去世,悲痛万分,遂命人四处寻访爱女下落。凤姐三人历尽艰辛,找到贾母诸人,诉说众姐妹现状。此时,由于张金哥的控告,王熙凤馒头庵谋财害命一事案发,多亏贾珠通过关系私下了结。夏金桂生前好淫,死后在地府沦为娼妓,后被当年因争买香菱死于薛蟠之手的冯渊买来做妾,正是所谓的冤冤相报。贾母等人参观地府,前世罪孽深重,此时饱受折磨的贾瑞、赵姨娘等人求救于老太太。经林如海通融,这些人均得以解脱转生。而王熙凤发现自己的形体被泡在醋缸中,心下大悟,遂一洗妒心,革新做人。贾宝玉出家后,随着渺渺大士、茫茫真人来到大荒山,喜遇先期到达的柳湘莲。两人诚心修行,终于得道。渺、茫二道遂奏闻天帝,送他们与意中人团聚。不久,在仙人甄士隐的帮助下,贾、柳二人魂升太虚幻境。柳湘莲与尤三姐完婚。而黛玉此时已得父母讯息,不肯苟且。宝玉遂亲往地府向姑父母求婚。贾母因黛玉抱恨而亡深感愧对女儿女婿,凤姐更是引咎自责,两人从中一力撮合。贾敏夫妇亦喜宝玉才貌,更感其一腔真情,就应允了女儿婚事。在此前后,阳间的宝钗产下一子,取名贾桂。黛玉、香菱等人借助警幻送的宝葫芦和甄士隐给的送魂符、寻梦香等,可经常同下界亲人往来晤面。黛钗二人已尽释前嫌。此时林如海任满,前往天曹候旨。阴界诸人便同赴太虚幻境。亲人多年离散,一朝团聚,人人悲喜交集。在元妃、贾母等人主持下,宝黛喜缔良缘。天帝降旨,命幻境中薄命诸钗尽数返魂,宝玉、湘莲也重回尘世,而林如海则擢升为京都城隍,贾母等眷属随同赴任。于是,众人一齐来到京城,阖府大团圆,其中有的是神,有的是仙,有的是鬼,有的是人。大家重新过起了世俗生活:请安祝寿,宴饮行乐,大开诗社,男娶女嫁,一切悉如往日。此后的生活尽如人意。琏、环、蓉、蟠等人吃了仙界的孔圣枕中丹都逐渐改邪归正。孙绍祖被僧道抓去洗心肠后幡然悔改,与迎春恩爱异常;湘云也托林如海索回亡夫之魂重新团聚;雯、钏、鹃、莺均被收在宝玉房中;惜春修行成了正果,将上幻境接替警幻之职;元妃产下一皇子,贾府中返魂诸钗也多得贵子娇女。不久,宝玉中了进士,点了翰林。在元妃第二次省亲前后,贾府男子上至赦、政,下至蓉、兰,都纷纷加官进爵,家道重又复兴。三年后,林如海任满擢升天曹,贾母等也要升天与祖先们团聚。宝玉等人前往送行。途中众人重游太虚幻境。此时太虚幻境已改名为太虚仙境,离恨天改名为补恨天,薄命司改名为钟情司,所有对联也都已换过。一切都昭示着红楼诸钗婚姻的幸福美满。在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红楼梦》的续书是最多的。尽管它们都由干浓烈的荒诞色彩而招致非议,却又都以其对前书中的爱情婚姻、伦理道德等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而引人深思。《秦续红楼梦》也是如此,尽管早在刊行之初就因其“神仙人鬼混杂一堂,荒谬无稽”而被时人“戏呼为《鬼红楼》”,但剥开其怪诞离奇的外衣,我们仍能从中挖掘出一些值得注意的东西。作者在《弁言》中谈及自己病中阅读《红楼梦》后“疾虽愈而于宝黛的情缘终不能释然于怀,”是以立志“返魂香补离恨天,作两人再生月老,使有情者尽成眷属,以快阅者心目。”(《序》)《续红楼梦》正是这种创作主旨的产物。作者让一切有情人均如愿以偿:出家的返俗,成仙的下凡,作鬼的还魂,表现了爱情之感天动地、不可阻遏的巨大力量。作者的褒贬之意是十分明显的。小说中,贾母、凤姐对自己造成宝黛悲剧深感悔恨自责,并尽力重新撮合两人的亲事,而上至太虚幻境,下至酆都地府的人,对宝黛悲剧都深表同情惋惜。元妃懿旨中即训斥凤姐“妄言金玉,使痴情怨女红粉埋香;巧弄机关,致薄倖情郎缁衣托钵。”作者又让凤姐辩白说自己不过嘴尖舌快地说出了老太太和王夫人的心里话,主意还是长辈们拿定的。这些描写实际都包含着对门第观念、家长意志的批判。作者的婚姻理想是“愿天下才子佳人,世世生生,永做有情之物;度世间痴男怨女,夫夫妇妇,同登不散之场。”(第三十回)。在小说中,他不但了结了宝、黛、钗、钏等人的情缘,还让宝玉推己及人地成全了伶官和贾蔷、小红与贾芹、万儿与焙茗等有情之人,“遂使吞声饮恨之红楼,一变而为快心满志之红楼”(《序》)第三十回,警幻仙姑续演十二支红楼梦曲子,曲曲歌咏“缺月重圆”、“人圆月圆”、“同偕到老”、“地久天长”,这正是作者爱情理想的集中体现。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作者只能托之于仙人鬼魂,虽为荒谬,却寓含着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不满和讥刺。就这点而言,小说自有进步意义。小说对贾府之外的现实社会触及很少,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地府的描写中,大量涉及索贿受贿,徇私枉法的问题。贾母初入地狱,路遇鲍二家的,想要她来随行侍候,解差们先时不肯,后来接受了十个元宝才同意放行。冯书办收了十个元宝,许下明日贾母过堂时“见机而作”。当贾母知道此人即被薛蟠打死的冯渊时,担心他知道自己是薛家亲戚而从中作难,焦大道:“这倒不相干,他们当书办的人,只知黑眼睛认得白银子,那里管什么仇人的亲戚呢。”这句话可谓精辟概括了官衙中“认钱不认人”的实质。所以第二天贾母看到冯渊恭恭敬敬,语言乖巧,“就知道是十个元宝的力量”。后来,冯渊得知老太太乃顶头上司之岳母,赶紧要求贾母为己遮掩,并立即送还元宝。封建官吏之丑恶面目,由此可窥一斑。又如号称清官的林如海,也因贾母的请求,到阎王那里开了好多次后门,使罪孽深重的赵姨娘等人能解脱转生,而张金哥命案,则是贾珠用哄骗、收买等手段私下了结,使王熙凤仍能逍遥法外。作者明写鬼蜮世界,暗地里影射人间社会,对封建官府的黑暗腐败,给予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颇能发人深省。作者虽是军人,其伦理道德观却属正统儒家范畴。这使小说无论是歌颂爱情理想或是批判社会,都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林如海夫妇初闻宝黛之事,疑心两人有什么苟且之举,贾敏马上脸色大变,而林公则“将书子一摔道:‘若果如此,这个丫头还成了我们的女孩儿了吗!’”后来问明宝黛只是相互钟情,并无越轨之行,才放心高兴。林如海又说:“夫人,我想才子佳人之事,从古有之,后世相传为美谈。若像《西厢记》上的故事,可就不通之至了。”林如海是作者极力肯定的正面人物,他的观点实际代表着作者的道德准则。作者肯定男女双方的爱情,但否定不经父母之命的自由结合。第三十回,“补恨天”的一副对联写道:“色即是空天地何生男女,情出于性圣贤只辨贞淫。”可见作者认为情乃人性天然,是无法遏止的,但须控制在一定界限,否则就成为为圣贤所不齿的“淫”。从这个道德准则出发,他把黛玉写成一个谨守妇德的封建淑女,初登太虚幻境,她就向警幻声明:“弟子与宝玉一段情缘,出自至情,并非伤风败俗钻穴踰墙之比。”而当宝玉“碧落黄泉寻踪觅迹”找到她时,黛玉一本正经地表示需有父母之命才能与宝玉完聚,否则就成了“淫奔下贱”(第七回)。由此观之,作者追求的“有情者尽成眷属,”乃是以家长意志为前提的一种中庸的婚姻理想。其次,小说展示了没落封建贵族世家重新兴盛的“光明”前景。《红楼梦》中的封建叛逆者在这儿已“改邪归正。”黛玉与宝钗成了和谐默契、肝胆相照的闺中密友;宝玉则重新举业,点授翰林,贾兰、探春之婿,巧姐之婿等均大有出息;其他男子也纷纷加官进爵;而宝钗之子长成后亦中进士;黛玉之女更因才貌绝伦被选为皇子妃。封建制度大有“长治久安”之势,这正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与曹氏对封建社会必然崩溃之悲剧命运的清醒认识及客观揭示相比较,秦子忱之思想局限显而易见。《续红楼梦》艺术上有值得肯定之处。作者对原著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安排情节时从容不迫。凡前书中活着或死去的人,明的或暗的事,在此都有照应交代。如司棋与潘又安双双殉情,在地府中配为夫妇,睛雯收到宝玉祭奠她的《芙蓉女儿诔》;秦钟与智能、贾环与彩云偷情的结果;宝玉与蒋玉菡互赠的汗巾;张金哥、冯渊等人的命案等等,都是续写原著并了结之。《凡例》说此书开篇“虽名之曰《续红楼梦》第一回,读者只作前书第一百二十一回观可耳。”就情节衔接之完整自然而言,此话不假。作者时而写酆都地府,时而写太虚幻境,时而又写人间荣府,来龙去脉都很清楚,前因后果历历在目。虽人神鬼混杂,但天界、冥界在书中均已世俗化,读起来恍若当年红楼众人分成三处在过日子,其生活气息仍很浓郁,因而受到清人的好评。《续红楼梦》的语言文字有独到之处。作者在《弁言》中谈及自己阅读他人续书的感受:“然细玩其叙事处,大率与原本相反,而语言声口亦与前书不相吻合,于人心终觉未惬。”因此他在自己的续作中力图要保持原书风貌。“书中诸人,一切语言口吻悉本前书。概用习俗之方言。如“‘昨儿晚上’、‘今儿早起’、‘明儿晌午’不得换‘昨夜’、‘今晨’、‘明午’也。又如‘适才’之为‘刚才儿’、‘究竟’之为‘归根儿’,‘一日、两日’之为‘一天、两天’,‘此时彼时’之为‘这会子、那会子’皆是也。以一概百,可以类推。”(《凡例》)再如“小道消息”之为“荒信儿”,“厚脸皮”之为“涎脸”,“忽然”之为“忽喇巴儿”、“野小子”之为“野黄子”,“信嘴胡说”之为“信嘴胡唚”等等,不胜枚举。人物口吻亦颇肖于前书。凤姐之逞强戏谑,睛雯之尖利要强,宝钗之中正平和,贾政之道学古板等,都给人以熟悉感。此外,一些通假字、谐音字等也仍如其旧。与其他续作相比,该小说可谓在语言风格上较成功地保存了原作的风貌,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看,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睛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睛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鲁迅雪。推荐。爱诗词网。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睛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睛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析】这是散文诗集《野草》中极优美,极富哲学意蕴的一篇。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是自然美,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之美。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其时,北京正值隆冬,常有纷飞的雪和迅疾的风。而且这“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因为它们是由雨滴“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的”。不像“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这种冰冷的,坚硬的雪花。因此引起作者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对比,其中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情。先看“江南的雪”。作者将魂牵梦绕的情愫化在对故乡冬雪的回忆、赞美之中。南方之雪温润轻柔,落在长青的大地上,预示着“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这里作者以“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喻南国的雪,不仅写出了雪的“滋润美艳”,更活脱脱凸现了江南雪冬的蓬勃生机。接着写雪野中的花草,将那一片白雪作背景,浓墨重彩地着上“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和“冷绿”,再赋予准确传神的形状:“宝珠”山茶,“单瓣”梅花,“磬口的”蜡梅花和支楞楞的“杂”草——呵呵,真是美不胜收了。再往下由静而动,忆及冬花上采蜜的群蜂。作者分明看见忙碌飞动的蜜峰,听得嗡嗡的闹声——在故乡的雪野中。不论蜜蜂们冬季“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也不论这一“看”一“听”跨越了多少时间空间,上述景象都是江南雪野给予作者的最真实、深切与不可忘怀的感受。春天是否不仅是自然的季节,也是人的童年的写照呢?江南雪野中假如只有红白黄绿的花草以及印象中的穿梭忙碌的嗡嗡群蜂,那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似乎还不够浓。于是,在作者笔下,自然涌出七八个塑雪罗汉的孩子。那些可爱的呵着手的孩子,那一双双可爱的冻得通红的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人类的“春之声”就这样和谐地织入了自然的旋律之中。这冬雪带给人们的生气又岂止影响于孩子:“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这句简单平常的话,在这里却多么有意味、多么亲切。因为此刻他不也是一个投身大自然的孩子吗?江南的雪野不是也拥抱着他尽管他已是一个“父亲”了吗?对这些自然之子的作品雪罗汉,作者层层写下去:身子洁白、明艳、闪闪生光,龙眼核的眼珠,和极富情趣的“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涂成的嘴唇。江南的雪再次获得了具象化的生命:“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江南的冬季日间夜间气温在零上零下,雪罗汉化了又结、结了又化,“终于”使他成为“不知算什么”了。而作者的思绪也移回北方。严寒与干燥所造就的“朔方的雪花”可不像江南的雪那么“滋润美艳之至”,他们“却永远如粉、如沙,”“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是作者对北方的雪所作的极富感情的描写、歌吟和思索,带着壮阔的思绪和深沉的情怀。在茫茫雪野中,晴空朗日下,刺骨的旋风呼啸着卷起干雪又把他们从半空撒下,万千雪粉无一不在蓬勃地奋飞,折射出闪闪的阳光。到过北方的人多会看到这种雪景。全文最后两段很短,却慧眼独具,完全摆脱了景物的描绘,这是作者心象的披露,也是常人难以想到的:但一经作者点破,读者也会感受到在无边的旷野上,凛冽的天宇下,雨的精魂如何“闪闪地旋转升腾着”,于是,心中会为崇高的美感而震撼,身心会随之而升华。是的,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的朔方的雪,难道还不孤独吗?它不是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又是什么?如果说本文描写江南的雪笔墨较多,色彩明丽,意象优美动人,那么后三分之一笔触洗练道劲,色彩虽然单一但却令人眩目,在广阔与严寒的天地间造就出令人惊心动魄的意象: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我们喜欢江南雪冬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和袭人的生机;我们更深深地与朔方的飞雪产生共鸣。作者让这些死去的雨富于动态:“蓬勃地奋飞”,富于色彩“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而“像包藏火焰的大雾”则既富于动态又富于色彩,同时“大雾”却能“包藏火焰”,更充满了一种生命的搏动与战斗不已的精神。在后三分之一不足二百字的篇幅中,作者不惜三处写到“旋转而且升腾”、“旋转而且升腾地”和“旋转升腾着的”,它们不仅构成响亮与流动的匀律,更体现了生命的律动,寄托了作者奋飞的激情。那顽强地飞舞的闪烁的朔方的雪,是由雨变成的,它不就是死掉的雨,即“雨的精魂”吗?“死”在这里并不意味着寂灭,它毋宁说是赋予生命以另一种形态。通过死掉的雨、雨的精魂,表现出“死”已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力量,成为促使生命实现的内在动因。也许可以说,朔方的雪折射出的不只是阳光,也包含作者对生生不已的生命、生死所作的哲学思考。它流露出作者对生命、青春(社会的与自然的)之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斗争的执着,对人生的睿智与深刻的思考。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但“连续的睛天又使它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朔方的雪”却“在晴天之下……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那么掩卷遐思,“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究竟单调与否,幸运与否,人们自然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了。而作者这种别致的开头,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
相见欢朱敦懦。推荐。爱诗词网。朱敦儒《相见欢》朱敦儒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①。倚清秋②。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③。中原乱④。簪缨散⑤。几时收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⑦。江山秋色图(局部)【宋】赵伯驹故宫博物院藏注释①金陵:今江苏南京。②倚:倚栏。③大江:长江。④中原乱:指北宋末年靖康之难,金兵占领中原,北宋灭亡。⑤簪(zān)缨:古代官吏的帽饰,此指代北宋的官员。⑥收:结束乱局,此指收复失地。⑦倩:请托、恳请。过:到。扬州:位于今江苏,此指宋金对峙的前线。鉴赏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军攻破,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北上。宋高宗赵构于次年五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重建宋朝(史称南宋),改元建炎,沿黄河一线设防阻止金军南下。十月,宋高宗以金兵南逼为由,从南京迁往扬州(今属江苏),将防线由黄河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高宗建炎元年(1127)秋,朱敦儒南逃至金陵(今江苏南京)时作有本词,上阕写作者登临金陵城楼所见悲凉宏阔的江山秋景,下阕写作者面对国破山河乱的沉痛心情。上阕写得气象宏阔而凄美,悲怆之中有慷慨之音。首二句“金陵城上”“清秋”用浅淡之笔点出时空场景。“上西楼”自是无言,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南唐李煜《乌夜啼》)为证;“清秋”自是萧寒,有“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柳永《曲玉管》)为据。无言与萧索,两者烘托出作者沉郁低沉的心境。前人写登楼,如“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三国王粲《登楼赋》),“城上西楼倚暮天,楼中归望正凄然”(唐张继《冯翊西楼》)之类,缺少本词清淡中所夹带的亡国悲凉之音,亦是因时事和个人气质不同使然。上阕末句“夕阳垂地”“大江流”等雄大意象一出,本词便更上一个境界,与杜甫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相通,两者所流露出的感情色彩虽然不同,但在落笔之气势、景象之宏阔上,却堪称伯仲。“万里夕阳”的景色壮美而血红,可是“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残阳渲染的乃是满目疮痍的故国景象,正是“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减字木兰花》)。作者登古都金陵,临邈远之长江,望烽烟之中原,流离漂泊,“故国山河”,“独倚危楼,无限伤心处”(《苏幕遮》),其情感纠缠何其复杂,都统统凝练在寥寥数笔的景致中。柳永有“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两位词人虽寄意不同,但情景却十分相通。上阕写景铺陈渲染悲凉氛围,下阕转入抒情以达胸臆。下阕首三句“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连用三个短句,音节急促,慷慨悲歌之中表达着对故国的无限深情,可谓“一双新泪眼,千里旧关山”(《临江仙》)。下阕末句写作者恳请悲风将自己的眼泪吹过前线重镇扬州以问候故土同胞。他泪流纵横,深感恢复旧山河遥遥无期,哀痛中流露出绝望,绝望中留有希望,可谓写得凄婉至极。“扬州”自古繁华,而今却是“悲风吹泪”,今昔对比,更是惹人泣下如雨,再联想到后来词人姜夔过扬州时“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扬州慢》),其辛酸更是难忍了。作者早年隐居故乡洛阳,过着“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朝中措》)的“清都山水郎”(《鹧鸪天《西都作》)式的优游闲雅生活,词风浪漫潇洒、清雅飘逸。此次南渡之变促使朱敦儒逃奔南方,亦促使其词风转向悲壮慷慨、沉郁清丽,亦最终改变其人生方向。本词慷慨苍凉,充满对故国的怀念,是朱敦儒人生转折时期的经典之作。(张伟特)集评清《陈廷焯:“希真词最清淡,惟此章笔力雄大,气韵苍凉,悲歌慷慨,情见乎词。”(《云韶集》)链接宋代的文化名城——扬州。扬州为宋代的淮南东路治所,经济文化繁荣。北宋时工商业虽远不如唐代,但仍为漕运重要转运站,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货物多经此转运,闽、广、江、浙商人亦常在此经商,神宗熙宁年间年商税额达五万余贯。手工业有造船、纺织、铜器打造、印刷、酿酒等部门。朝廷在此设造船场。所产锦、白绫等绸缎与白苎布、铜器、白桃酒享有盛名,销量很大。郊区产稻较多,并产茶叶,种花较盛。芍药尤多,有的园圃多达数万株,不少销往外地。文风兴盛,文字学家徐铉、徐锴等均是当地人,欧阳修、王安石、秦观皆曾在此居住过。风俗喜簪花,多花市之设。南宋时期为南北军事要冲,因遭兵火,经济文化发展受到影响。咸淳年间穆罕默德十六裔孙普哈丁来此传教,所创仙鹤寺为国内四大清真寺之一。
新家孟城口。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
纪信诈帝。推荐。爱诗词网。【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例句】郦寄卖友,纪信诈帝。(李瀚《蒙求》9962)这里举纪信冒充刘邦以掩护刘邦脱逃事作为提供学童学习典故之一则。
声声慢原文。推荐。爱诗词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流落江南时的作品,是她的名篇之一。金兵南侵,国家亡破,丈夫死去,家庭离散,一个孤独无依的寡妇,在战乱穷愁的生活中,真是有抒写不尽的悲痛,驱遣不完的哀怨。当时的李清照,没有办法不如此地“凄凄惨惨戚戚”。寒暖不定的秋天,自己很难生活,几杯淡酒,抵不住晚上的冷风,当年“雁字回时”,捎有丈夫来信,可今年要托它给丈夫捎信,已因人亡事变,不再可能。眼前唯见黄花憔悴,梧桐泣雨,一个人坐守窗前,怎能挨得到黑夜,听得了雨滴梧桐?这般情景,用一个“愁”字怎能抒写得尽?这首词以奇笔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真正发自内心深处的诗音。李清照在金兵南侵后夫妇渡淮南奔;国家不幸家难幸,在丈夫赵明诚死后,她只身飘泊江南,流离失所,情景极其悲惨。她所经历的生活中,国家的、家庭的、个人的,全是失去的记录,国土、家物、丈夫、收藏、希望、快乐……失去的实在是太多了,所剩的仅有愁苦,多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地步。一切可以宝贵和值得留恋的东西,都失去之后,心中总感到“空牢牢”的,要问寻找什么,因为所失太多,一句两句还说不清楚。这时要说心中情境,只有“寻寻觅觅”最为合适。李清照失去的东西,没有一件是在“寻寻觅觅”中可以得到的,特别是家破人亡的遭遇,那是无法挽回的,她每日孤独的生活环境,使她的心境从内到外地感到凄凉,这种心灵上的体验,变成具有深含厚蕴的文字,就是“冷冷清清”,这是在无可指望的寻求动作之后的一种外境的心感。但在词中的地位,它主要是表现情境气氛,这种气氛一旦形成,并环绕人心,就会造成心理上强烈的凄惨哀伤感觉。“凄凄惨惨戚戚”,就是这种沉重、杂错心理状态的体验性的揭示。这十四个叠字,字字无虚张,其自然妥贴,蕴情深厚,向来受到人们的称誉。在心情上有了这重重的失望、冷清、凄惨、悲愁感之后,它们还要在人的心田上随现实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而滋生蔓延,以致旧有新添完全交汇一起,不可解脱,不可忍受。首先是秋来时的寒近风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位有多般不幸遭遇的女作家,心情脆弱而又无比敏感,外在的一切变化对她具有特殊作用力,她内在感受中的那十四个叠字,每一个都象触一根而全响应的心弦,“乍暖还寒”气候,使比黄花还瘦的身体消受不了。而要支撑身体,安慰病苦,以淡酒来浇浓愁,“三杯两盏淡酒”,刚入愁肠,就被凉秋的急风吹尽,剩下的还是那难以将息的病体和无法消退的愁情。正是在这急风消淡酒,病体苦愁情的时候,心弦上又被外力狠重地一击,诸弦同发一声裂响,这就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阵横空,鸣声清苦,好熟悉的节候的信使,好熟悉的哀怨的叫声,它们从北而南,正是自己当年流亡江左的方向路线,特别是丈夫在世之日,也曾以它的来去为约期,传书递意,可今天是旧友重逢,再写信也传无递处,所余唯有极度伤心和难禁的绝望。这时李清照甚想摆脱这种粘滞的愁情,岂知她的愁情已经积于心并又化于物了,因而心志不改,愁不能销,物色不移,情不能禁。她到窗外庭院中,见满地菊花堆积,憔悴损弃,无可采取,不由得同命相怜,想菊残人惨,悲叹满地西风,零落无依。在秋风欺病体,淡酒惹浓愁,归雁叫伤心,残菊助憔悴的生活氛围里,人不堪悲苦,想教时间快一点过去,让眼前所见所闻所想所恶的一切,都消失在黑暗当中,以便在睡乡中不了了之,可是这白天向黑夜过渡的路是那么远,脚步是那样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人们习惯上都以为黑天是从远处走向窗前,然后跨进室中,李清照此时心中再别无期待了,她在窗前竟等待和迎接起那可怕的黑暗来。可就是对一切人都同等赐予的东西,也因她的特别需要而有意延缓了脚步,可是一旦迎来了黑夜,一个人又怎么能消受得了呢!果然黑天来了,还带来了另外一种更助秋愁之物——连绵的凉秋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梧桐细雨落在窗前,给心中的最后一点“寻寻觅觅”也造成失望的收场。它使凝聚在心中的那些“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加扩延,与那“点点滴滴”的梧桐细雨,掺杂搅拌,带着它们挨入黄昏,那时人进夜里,雨滴心头,凭经验可以料想那黑夜将会是怎样的虚空,那虚空又会是怎样的难耐?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这位女作家的这种情境,如用一个“愁”字来形容,那简直是太浅薄无力了!李清照的心境已经发展到了至极的地步,再紧缩一分心弦就该崩断了;而就诗的创作来说,也到了生发至极的地步,再增加一分就不能进行诗的创造了。也许是这位女作家在至极的顶点仍在不能自已地向上“寻寻觅觅”,走向了她虽不甘愿但又不能避免的生命与诗的双重绝境。《声声慢》应被视为李清照的绝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