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国变记》是最早系统记述义和团运动的一部纪事本末体历史著作。清李希圣撰。该书所记多为作者亲身经历和见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义和团运动的重要文献。最早版本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初刻本,另有民国十二年(1923)抱冰堂刻本,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一册全文收入,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亦收入。
李希圣(1864—1905),湖南湘乡人,光绪进士,义和团运动时期官刑部主事,后任京师大学堂提调。在士大夫中间,他属于倾向维新的一派,《王先谦致缪荃孙书》中讽他“学问可惜,而不足于乡评,殆亦好新之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他曾联系当时在京的清廷官员于式枚、黄石孙等人,往见美国传教士李佳白、丁韪良以及美国驻华公使康格,谋划营救光绪皇帝。《庚子国变记》系他根据这一时期的日记改编而成。传世著作另有《庚子传信录》一卷,所记内容与《庚子国变记》大体相同,惟字数仅及原书的三分之一。此外,尚有署名小山秉信著的《庚子传信录》一卷,明治三十五年(1902)东京嵩云书社铅印本,内容与李撰《庚子传信录》完全相同,惟增松平直三郎序及作者自序。据罗惇曧云:“亡友湘乡李希圣亦元,庚子在围城中,所记日记极详雅,以触犯多,不肯示人,有窃录之者,署名日人小山秉信著,称《庚子传信录》付印,较原著不及十之四五。”果如罗氏之言,则此书即李希圣《庚子传信录》之节本。罗惇曧亦著有《庚子国变记》一卷,其内容大抵取材于李撰《庚子国变记》。
《庚子国变记》共一卷,约一万八千余字,以年月日为序记述,起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迄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日,以下原文阙失。开篇从慈禧太后预谋废光绪立载漪之子溥㑺为大阿哥写起,对义和团进入畿辅、帝后两党主战与主和之争、后党集团招抚和利用义和团、向列强宣战、攻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主剿派五大臣被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出逃西安、沙俄出兵入侵东北、东南互保协议、李鸿章奕劻为全权大臣签订《辛丑条约》、慈禧太后与光绪回銮行至河南开封等历史事件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全书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在记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夹以评论,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观点表现在字里行间,被认为是当时“传诵”的佳作。
《庚子国变记》对义和团持否定态度,书中充满了对义和团的诬蔑之词。认为义和团是“拳匪”、“拳祸”,“公为寇盗,虏掠杀人,协取财物不能应,辄夷其宗,喜纵火延烧,常数百家。”书中甚至还出现了义和团两次杀人各达“十数万人”的记载。这种任意夸大和缺少具体内容的记载,说明了作者本人的立场观点。相反,对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史实,书中却没有记载。可以看出,在对待义和团的问题上,作者是和主剿派的观点一致的。
《庚子国变记》对帝后两党褒贬分明,褒帝党而贬后党。赞同帝党集团和洋务派官僚反对宣战、镇压义和团的主张,对主剿派失势和五大臣被杀表示惋惜和同情,认为“天下冤之”,对东南各省督抚与列强的互保协议推崇备致,认为是“虽用以自全,然国亦蒙利矣。”对慈禧太后及其后党官员则颇多讥讽。如记义和团“惨酷无复人理,而太后方日召其党,所谓大师兄,慰劳有加焉”;“自有书契以来,盖未闻奉诏而为官寇,寇而奖为忠义,如今是者也。”对后党集团的愚昧无知、官场的腐败黑暗、慈禧太后回銮时的挥霍铺张、地方官员的阿谀奉迎等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其嘲讽之意充满字里行间。
《庚子国变记》是以清政府为中心记述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著作,内容侧重于对清朝统治集团活动的记述,而对义和团则涉及不多,记述甚为详略。对义和团的源起、组织形式以及在山东、京津等地区的发生、发展状况几乎没有什么记载,所记内容多为义和团“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迷信活动以及在北京城内攻使馆、攻教堂的活动,史料价值不高。其具有史料价值的部分是对清政府和列强活动的记述。如对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帝后两党对义和团和列强的态度、后党集团招抚和利用义和团对外宣战的原因、列强的侵略活动和内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的记述,都是研究义和团运动所必须掌握和了解的重要史料。
《庚子国变记》也有许多记载失实和不确切的地方。如记西摩尔尔联军进犯北京,认为是因“众少不得达,至落垡而还。”而实际情况则是因为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西摩尔联军“兵败不能进”,被迫退回落垡。西摩尔也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将全体覆没。”又如记沙俄出兵东北,认为是清政府阴嗾黑龙江将军寿山挑衅和盛京副都统晋昌“纵拳民大掠,杀俄护道兵”而致。类似这样不确切甚至错误的记载书中不止一处。
《庚子国变记》刊行以来,以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而受到普遍的重视。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将其作为第一篇史料收入,大量的有关研究义和团运动的著作、论文等吸收和采用了该书的观点和史料,影响较大。
庚子国变记。推荐。爱诗词网。《庚子国变记》是最早系统记述义和团运动的一部纪事本末体历史著作。清李希圣撰。该书所记多为作者亲身经历和见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义和团运动的重要文献。最早版本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初刻本,另有民国十二年(1923)抱冰堂刻本,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一册全文收入,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亦收入。李希圣(1864—1905),湖南湘乡人,光绪进士,义和团运动时期官刑部主事,后任京师大学堂提调。在士大夫中间,他属于倾向维新的一派,《王先谦致缪荃孙书》中讽他“学问可惜,而不足于乡评,殆亦好新之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他曾联系当时在京的清廷官员于式枚、黄石孙等人,往见美国传教士李佳白、丁韪良以及美国驻华公使康格,谋划营救光绪皇帝。《庚子国变记》系他根据这一时期的日记改编而成。传世著作另有《庚子传信录》一卷,所记内容与《庚子国变记》大体相同,惟字数仅及原书的三分之一。此外,尚有署名小山秉信著的《庚子传信录》一卷,明治三十五年(1902)东京嵩云书社铅印本,内容与李撰《庚子传信录》完全相同,惟增松平直三郎序及作者自序。据罗惇曧云:“亡友湘乡李希圣亦元,庚子在围城中,所记日记极详雅,以触犯多,不肯示人,有窃录之者,署名日人小山秉信著,称《庚子传信录》付印,较原著不及十之四五。”果如罗氏之言,则此书即李希圣《庚子传信录》之节本。罗惇曧亦著有《庚子国变记》一卷,其内容大抵取材于李撰《庚子国变记》。《庚子国变记》共一卷,约一万八千余字,以年月日为序记述,起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迄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日,以下原文阙失。开篇从慈禧太后预谋废光绪立载漪之子溥㑺为大阿哥写起,对义和团进入畿辅、帝后两党主战与主和之争、后党集团招抚和利用义和团、向列强宣战、攻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主剿派五大臣被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出逃西安、沙俄出兵入侵东北、东南互保协议、李鸿章奕劻为全权大臣签订《辛丑条约》、慈禧太后与光绪回銮行至河南开封等历史事件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全书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在记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夹以评论,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观点表现在字里行间,被认为是当时“传诵”的佳作。《庚子国变记》对义和团持否定态度,书中充满了对义和团的诬蔑之词。认为义和团是“拳匪”、“拳祸”,“公为寇盗,虏掠杀人,协取财物不能应,辄夷其宗,喜纵火延烧,常数百家。”书中甚至还出现了义和团两次杀人各达“十数万人”的记载。这种任意夸大和缺少具体内容的记载,说明了作者本人的立场观点。相反,对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史实,书中却没有记载。可以看出,在对待义和团的问题上,作者是和主剿派的观点一致的。《庚子国变记》对帝后两党褒贬分明,褒帝党而贬后党。赞同帝党集团和洋务派官僚反对宣战、镇压义和团的主张,对主剿派失势和五大臣被杀表示惋惜和同情,认为“天下冤之”,对东南各省督抚与列强的互保协议推崇备致,认为是“虽用以自全,然国亦蒙利矣。”对慈禧太后及其后党官员则颇多讥讽。如记义和团“惨酷无复人理,而太后方日召其党,所谓大师兄,慰劳有加焉”;“自有书契以来,盖未闻奉诏而为官寇,寇而奖为忠义,如今是者也。”对后党集团的愚昧无知、官场的腐败黑暗、慈禧太后回銮时的挥霍铺张、地方官员的阿谀奉迎等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其嘲讽之意充满字里行间。《庚子国变记》是以清政府为中心记述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著作,内容侧重于对清朝统治集团活动的记述,而对义和团则涉及不多,记述甚为详略。对义和团的源起、组织形式以及在山东、京津等地区的发生、发展状况几乎没有什么记载,所记内容多为义和团“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迷信活动以及在北京城内攻使馆、攻教堂的活动,史料价值不高。其具有史料价值的部分是对清政府和列强活动的记述。如对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帝后两党对义和团和列强的态度、后党集团招抚和利用义和团对外宣战的原因、列强的侵略活动和内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的记述,都是研究义和团运动所必须掌握和了解的重要史料。《庚子国变记》也有许多记载失实和不确切的地方。如记西摩尔尔联军进犯北京,认为是因“众少不得达,至落垡而还。”而实际情况则是因为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西摩尔联军“兵败不能进”,被迫退回落垡。西摩尔也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将全体覆没。”又如记沙俄出兵东北,认为是清政府阴嗾黑龙江将军寿山挑衅和盛京副都统晋昌“纵拳民大掠,杀俄护道兵”而致。类似这样不确切甚至错误的记载书中不止一处。《庚子国变记》刊行以来,以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而受到普遍的重视。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将其作为第一篇史料收入,大量的有关研究义和团运动的著作、论文等吸收和采用了该书的观点和史料,影响较大。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合抱之木。推荐。爱诗词网。【注释】选自《老子》六十四章。合抱:两臂围拢那么粗。形容树木粗大。毫末:极细微。指刚刚萌芽的小树。累土:一筐一筐土累积起来。【赏析】老子主张,防止祸患产生应在其没有发生之前,或刚发生之际。他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成于细小的树苗;九层的高台,兴起于一筐筐泥土;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起步。老子认为,合抱的大树,生成于细小的树苗;九层的高台,兴起于一筐筐泥土;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起步。老子以此说明,事物是由小到大,由弱而强的。当祸乱刚出现苗头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当坏事尚处在脆弱微小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平时做好防微杜渐的工作,就能在祸乱发生之前及时消除。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睛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周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鲁迅 风筝。推荐。爱诗词网。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睛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周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析】《风筝》写于1925年,作者带着歉疚的心情,以质朴清新的语言,浓郁优美的抒情笔触,回忆儿时对喜爱风筝的小兄弟的粗暴行为——不许他放风筝,踏扁他即将制成的风筝。全文以风筝为线索,小小的风筝牵动着作者浓浓的情思: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深深忏悔,对严酷现实的强烈的忿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这篇精湛的散文诗中,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描绘形象,抒发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融情于事,情景交融,天衣无缝。作品记叙的是生活中值得咀嚼难以忘怀的往事,通篇叙事,也通篇抒情,洋溢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写得墨淡情浓,感人肺腑。往事带给作者“无可把握的悲哀”,心如铅块般沉重,这是觉醒后内心的负疚,精神的负重。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自己行为的实质是对儿童一次“精神的虐杀”,表现出作者对儿童诚挚爱护的高尚情怀,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光明坦荡的伟大胸襟。这使我们想起了作者的名言:“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更难得的是,作者坦诚解剖自己的同时也无情地解剖社会,作品首尾反复渲染了北方严冬的肃杀,揭示了现实的冷酷黑暗。作品将具体事件的回忆置于典型的社会背景中,反映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深化了作品主题。作品所述之事,是细小平凡的,然而事里蕴蓄的情感则是真挚浓烈的。难忘的愧疚,深沉的悲哀,强烈的郁懑都蕴寓于平实冷静叙述之中,朴素生动的叙事与深沉淳挚的情感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精巧圆熟。作品描绘了北方冬天和江南春天两种自然景色,赋予景物以象征意义,成为表达心境和情感的一种手段。现实中的北京严冬,浓重的肃杀气氛,令人窒息,正是北洋军阀统治下北方严酷现实的象征。而怀想中的江南早春风筝时节的景象,则令人神往;天上各式各样风姿怡人的风筝与地上的杨柳、山桃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这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绮丽多姿的故乡春色,正是美好境界和光明未来的象征。冬天的肃杀和春天的温煦两种景象强烈对比,互相映衬,鲜明地构成丑与美,黑暗与光明,现实与理想的尖锐对立,不仅强化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否定,且热切表现了作者身处严冬般现实,心存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对美好春天的缅怀和倾慕,充分展现了作者在黑暗重压下奋勇抗争、顽强求索的内心世界。作者借景抒情,托物咏怀,景物描写寄寓了无限深情,创造了广阔深远、令人遐想的抒情意境。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真切传神。作品对小兄弟形象的刻划细腻丰满,极富神韵。小兄弟“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一个静的神态,两个动的细节,将他对风筝的陶醉之情跃然纸上,神情毕肖,情趣横生,让人又爱又怜。他躲在堆积杂物的小屋偷做风筝,看见“我”来时,“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简洁准确地揭示了他的秘密被发现时的惶悚心理。目睹“我”傲然摧毁他自制待成的风筝时,“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绝望的神态似无声的抗议,传达出他幼小心灵深处无法言说的悲痛。《风筝》色彩素朴,感情深挚,格调高雅,不愧为一篇晶莹凝炼,清新明丽,极富人情味的抒情美文。
谨庠序之教。推荐。爱诗词网。谨庠序①之教,申之以孝悌②之义,颁③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三)注释①庠(xiáng)、序:古代对学校的称呼。②悌:恭兄。③颁:同“斑”。【译文】认真办学的目的就是要从小就向学生传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因为孝道盛行,须发斑白的长者、老人就不用再为食粮而肩挑背驮重物在路上奔波了。感悟老有所养。养老,是老龄社会首先要解决的一个社会保障问题,这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孝敬的问题。
《希望》艾青。推荐。爱诗词网。梦的朋友幻想的姐妹原是自己的影子却老走在你前面象光一样无形象风一样不安定她和你之间始终有距离象窗外的飞鸟象天上的流云象河边的蝴蝶既狡猾而美丽你上去,她就飞你不理她,她撵你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象征,是艾青艺术方法中的重要的一环。诗人情感意向的加入,使描述的对象随着主观情绪的发展而推移,转化为有丰富思想感情内涵的意象。《希望》所创造的意象惊心眩目,其显示的象征意蕴给读者以强烈的振奋。这首诗以人们最关注的人生“希望”为外在的中轴线,以“希望”距离的远与近为内在情绪的脉络,含蕴着作者辩证的理性思考。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希望:希望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繁荣强盛,希望自己的事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希望建立一个美满、温馨的家庭,希望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相亲相敬、相助相依,希望早日和天涯友人聚首……。许多时候,希望似乎是那样渺远,远得像是梦幻,“象光一样无形/,象风一样不安定”,“象窗外的飞鸟/象天上的流云”;但是,有时候“她”又是那样相近,近得像跟在身边的影子,“老走在你前面”,“你不理她,她撵你”。“希望”简直“象河边的蝴蝶”,既狡猾,又美丽。这个希望实现了,新的希望又会出现。诗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组组白描和象征构成的意象,最后水到渠成,凝结成希望的光华:“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诗人选取了单纯而强烈的意象组合,在气氛的层层顺向叠加中渲染出勃勃的生机;诗的语言简单明了,表现了复杂的内涵,很有力度。它告诉人们永远追求希望,不要放弃,不要失望,最终会走进辉煌的希望的殿堂!艾青认为,“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艾青《诗论·语言》)这是诗人数十年创作中一贯追求的美学原则。即使像《希望》这类哲理性很强的诗作,也是服务于他的质朴、鲜亮的艺术目标的。作者有意识地避免华词丽句,不故作奇曲,以明白的口语入诗,但同时又注意语言启悟暗示和内在张力,将丰富的思想内涵化在平淡、浅显、近乎白描的语言形式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果我们真正读懂了陶潜、读懂了李白,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艾青也称为中国第一流的大诗人呢?
双眸剪秋水。推荐。爱诗词网。“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形象·歌女”类的诗句。她那双明亮的眼睛如同澄净的秋水,她那纤细的十指好似刚刚剥开的春葱,又白又嫩。诗人将弹筝女的眼睛比作“秋水”,将十指比作“春葱”,自然而贴切,生动而形象。注:眸,指眼睛。白居易“筝”“全唐诗”第5134页。繁体:“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是關於描寫“人物摹寫·人物形象·歌女”類的詩句。她那雙明亮的眼睛如同澄凈的秋水,她那纖細的十指好似剛剛剝開的春蔥,又白又嫩。詩人將彈箏女的眼睛比作“秋水”,將十指比作“春蔥”,自然而貼切,生動而形象。註:眸,指眼睛。白居易“箏”“全唐詩”第5134頁。拼音:“ShuangMouJianQiuShui,ShiZhiBaoChunCong”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ShuangMouJianQiuShui,ShiZhiBaoChunCong”ShiGuanYuMiaoXie“RenWuMoXie·RenWuXingXiang·GeNv”LeiDeShiGou。TaNaShuangMingLiangDeYanJingRuTongChengJingDeQiuShui,TaNaQianXiDeShiZhiHaoShiGangGangBaoKaiDeChunCong,YouBaiYouNen。ShiRenJiangDanZhengNvDeYanJingBiZuo“QiuShui”,JiangShiZhiBiZuo“ChunCong”,ZiRanErTieQie,ShengDongErXingXiang。Zhu:Mou,ZhiYanJing。BaiJuYi“Zheng”“QuanTangShi”Di5134Xie。
闺门秘术阅读。推荐。爱诗词网。闺门秘术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闺门秘术》扉页书影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闺门秘术》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一名《闺门秘术剑仙传》。四卷五十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沪上书局石印本,藏国家图书馆;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藏上海图书馆。1994年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馆藏足本明清小说系列”排印本。唐朝山西大同府人华童,乃相门之后。妻子王氏,生三子二女。长子兆璧,次子兆琨,三子兆瑗,皆天资聪敏,在家读书。因安禄山起兵造反,华童携妻带儿女外逃。先逃到守坟仆人陶五兄弟陶发处住下。次日租下当地员外汤德元空屋,安顿家眷。汤德元疏财仗义,与华童结为挚友。华童为谋生计,赁室开门授徒,不上几日学生济济一堂,桃李盈门。汤德元二子汤俊、汤杰异常聪明顽皮,在三春庙会上将一卖荸荠的老者打伤,华童感愧,加上一路风寒而病势沉重,昏迷不醒。眼看医治无效,兆璧焚香祷告,割股煎药,华童奇迹般地转危为安,日见康复。后兆璧、春姑兄妹割股救母。汤德元闻兆璧孝道,极为赞叹,欲招为女婿,华童开始踌躇,后终与汤家成亲眷。隔年贼败,正值岁试之年,汤德元代兆璧、兆琨报名应考,同时资助一贫寒秀才李大椿应试。三人连考四场,终场发榜:兆璧第一,李大椿第二,兆琨第三。三人谒见县主,县主夏国华见璧、琨一表人材,欲将女儿瑶云配琨。华童不愿与做官人家攀亲而拒婚。李大椿母病,华家兄弟发轿将李母接到华家照料。三人复经府试,大椿第一,兆璧第二,兆琨第三。夏国华又请知府保媒,华童虽承允,但须俟岁考后,兆琨中榜方可行聘。几日后学宪按临,三人俱高取入榜,仍是兆璧第一。汤德元带三人荣归,府县馈赠银物,全镇上门贺喜,惊动了窃贼三眼虎,他深夜潜入华府盗银,华童惊醒,绊倒在地,一病呜呼。夏国华之子均祥是势利小人,对妹亲事极为不满。正值吏部天官叶槐之子开泰丧妻尚未续弦,叫篾骗王活嘴说媒续娶以图后嗣。夏均祥贪利附势,自作主张将妹瑶云许之。夏国华得知将不肖之子痛骂一顿。华夫人闻之退银还婢,以针黹度日甘愿清贫。瑶云遣婢庆喜买通陶五,暗中以好价买华家针线。均祥之仆童狗儿见庆喜给公子送衣,顿起邪念,抱住欲奸。庆喜用缓兵之计反使狗儿受冻吃苦,狗儿暗恨在心,反诬庆喜盗银叫奸夫陶五带走。均祥鞭打庆喜,国华大怒,夺鞭痛打均祥,再次赠银济助华家,并坚拒叶家婚事。叶开泰以父势压人,要知府万钧托媒,万钧告知国华,国华回家见均祥得意忘形,举手就打,气恼成病,不日亡故,均祥悔之不及。新任县官洪鹏程乃钻营谄媚之小人,又是叶槐门生,自然要促成叶开泰婚事。均祥附炎趋势,一口答应。洪鹏程买通监内大盗诬陷璧、琨是同谋,主谋是汤德元。用大刑逼供,兆璧屈打成招,兆琨严词痛骂,宁死不招。洪将兄弟二人收监,复将汤德元拘捕。洪鹏程命禁卒李春用金钩将汤治死,李春曾受恩于夏家,又受陶发之托,叫汤德元服下闭气丹装死,骗过赃官。汤死里逃生,就隐名逃往外乡。叶开泰请洪县令作媒,均祥将华、汤三人案情哄骗母亲,赵夫人知兆琨永远监禁,遂接受叶家聘金,瑶云急得口吐鲜血。庆喜定计主婢女扮男装,在迎娶之前出逃。谁料半路上了贼船,银饰被劫,主婢被强盗捆绑抛入江中。因瑶云身上有避水宝珠,乃叶家聘送之物,故二人未被淹死。又遇渔翁白长年夫妇,救回白渔村暂住。白渔村乃九门提督包清义故籍,渔翁的儿子媳妇在包府为仆,瑶云露出女身,以实情相告。包清义为官清廉,铁面无私,有“赛龙图”美称。生有一子一女,包小姐将瑶云接入包府相伴,瑶云诉说华、汤两家遭难,求包大人伸冤。叶开泰良辰迎不来新人,甚为恼火,逼均祥交人,新任刘知府只得将均祥看押起来。王活嘴编造谎言,叶开泰要夏均祥退回聘礼,见避水珠无影踪,刘知府将均祥问罪收监。秋闱将临,汤夫人资助李大椿赴省城应试,得中解元。主考王国钧乃吏部尚书,见大椿渊博宏通,必成大器,就提携入京参加春闱。包清义为主考,李大椿一鸣惊人,得中状元。榜眼、探花亦是大同府人,一时传为佳话。李大椿将叶槐之子仗势欺人,华、汤两家蒙冤遭难之事向包大人细述一遍。包大人怒纳,正值御史黄如永奏劾叶槐纵子恶行,圣上询问三鼎甲,情况如实,龙颜大怒,传旨包清义前往查办。李大椿衣锦荣归,奉旨以副钦差随包同行。县令洪鹏程、知府刘用宾慌了手脚,向李老太送银被拒。包清义奉旨查办此案,将均祥押上公堂,均祥吓得魂不附体,供出王活嘴、洪鹏程陷害华家兄弟的实情。包公查实案情,当堂释放兆璧、兆琨,奏请圣上将叶槐革职,叶开泰充军三千里;王活嘴刁唆犯法、买盗扳人拟斩监候;夏均祥嫌贫爱富,从轻发往军营效力。华氏兄弟无辜受辱,赏银抚恤。夏国华开复原官,洪鹏程、刘用宾纵容权贵,一并革职;汤德元赏银五十两。汤将次女与李大椿为妻,李老夫人授了诰封。众人夸夏瑶云为女中丈夫,兆琨心中十分喜悦。山东龙泉山强人英雄豹招兵买马,打家劫舍,谋逆造反,包清义接旨挂帅征剿。包留下李大椿随营效力,助办机宜。包公命先锋王龙擒贼,王龙中奸计反遭贼擒。后兆璧亦中状元,兆琨中探花,汤德元长子汤俊中武状元,汤杰中武侍卫,大同府人材辈出,传为奇谈。适时包公军情告急,璧、琨、俊、杰四人奉旨星夜驰援,众人会齐,汤俊一马当先,将叛贼锤杀。得胜回朝,皆有封赏。兆琨与瑶云亦夫妻团圆,各家男女皆孝顺父母,夫妇和谐,子孙昌盛,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