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肉缘小兰香初破

两肉缘小兰香初破朗读

两肉缘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四卷十二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乾隆年间。

现仅存清写刻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清写刻本。

明朝嘉兴府秀水县有一监生,姓冯名德,别号有能,性极酸涩悭吝,人为他取了个诨名,叫做“皮抓摛”。原娶妻孙氏,不幸染病去世,冯德寡居至今,尚未续弦。

一日大雨,有一后生柳春偕妹玉兰及家人为避大雨前来求宿,柳春愿出房钱,冯德才应允收留。柳春告诉冯德,其妹玉兰乃寡妇,家有万顷田园,待再嫁。冯德见玉兰年轻貌美,又有家产,便求柳春作伐,将玉兰许配给自己。玉兰允诺,冯德定下吉日,迎娶玉兰进门,柳春也随妹一起住进冯府。洞房花烛之夜,冯德与玉兰绸缪一夜,从此两人恩恩爱爱,分外相得。

转眼端阳佳节,玉兰欲去烟雨楼观龙舟,冯德疼爱玉兰,只得应允陪伴前去。柳春见冯德与妹妹出去游玩,自己也出门去找朋友吃酒,至晚方归。柳春酒醉回家,见了丫鬟兰香,很快勾搭上手。他们又将冯家的金银细软席卷一空,逃往杭州。

北直隶有一监生,名叫卞鸿,往南京捐纳前程,道经嘉兴府,闻得烟雨楼前景致甚美,故前去游览,碰巧遇到玉兰,顿时勾去了三魂六魄。卞鸿割舍不下玉兰,派家人吴才将玉兰的家境打听得一清二楚,又设下计谋,准备第二日晚抢劫玉兰,一同逃走。吴才当夜往冯府去踏盘,探明路径,便于次日行事。冯府已空无一人,吴才前后看了个仔细,又去卧房中,偷得玉兰穿的一只大红睡鞋,回去将鞋交给卞鸿,汇报情况。

第二日,冯德与玉兰回家,见门户洞开,空无一人,房中箱笼全无,吃了一惊。正在目瞪口呆之际,只见门外闯进一伙强人,抱起玉兰夺路而走,冯德追赶不及,转眼失去了玉兰的踪迹。吴才等将玉兰抢下卞鸿的船只,连夜开走。玉兰见自己陷入如此境界,本欲投水,只因自己已怀有冯家骨肉,为替冯家留一线香火,故忍辱偷生,委曲求全,一个人独自伤心流泪。卞鸿逼玉兰与自己成亲,谓此乃是天意,并出示吴才所盗玉兰的红鞋,谓之是梦中所得。玉兰见自己的鞋在卞鸿处,以为真是前生注定的,只得答应嫁给卞鸿。但又因自己身怀六甲,与卞鸿约定待分娩后再行房。卞鸿用酒灌醉了玉兰,与其春风一度。

清写刻本《两肉缘》正文书影

清写刻要《两肉缘》正文书影

冯德自失去玉兰之后,派人到处寻找,毫无线索。又往神前求签,卦象显示冯德、玉兰两人夫妻情分未尽,日后还有重逢之日。

卞鸿回到家中,与玉兰正式拜堂成亲,并派吴才妻全香服侍玉兰。卞鸿、玉兰成亲后,朝欢暮乐,似水如鱼。卞鸿原先已娶妻瑞娘,自娶了玉兰之后,再不去理会瑞娘。瑞娘年轻貌美,受卞鸿冷落,倍感寂寞。她房中有一小使名叫宝玉,生得伶俐乖滑,瑞娘意欲与其勾搭,便设下一计,勾引宝玉上手,从此二人无夜不会。

光阴似箭,转眼间,玉兰十月怀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三元。因玉兰产后体虚,行不得房,卞鸿寂寞难忍。一日,他在后园闲耍,正巧遇见全香,见她生得美貌,丈夫吴才又外出办事,遂调戏全香。此后,卞鸿常常将吴才差使出去,然后与全香私会。

六年后,卞鸿家中请了一位先生教玉兰之子读书。一日,卞鸿不在家,玉兰请了一个算命先生张铁嘴为儿子算命,又替卞鸿、冯德及自己算命。玉兰得知张铁嘴曾为冯德算过命,且冯德目下穷困潦倒,便写下一封书信,给张铁嘴白银五两,托其捎信给冯德。张铁嘴赶回嘉兴秀水,将书信寄给冯德。冯德阅后,知为玉兰书,欲去寻她。张铁嘴慷慨资助冯德,借其二两白银,助其前去寻妻。

柳春与兰香从冯家逃走后,来到杭州,终日游手好闲,不到年余,坐吃山空,又无生涯可做,渐渐将从冯家携带出来的钱财,消耗殆尽。两人无法,只得由柳春做乌龟,兰香招客上门,做娼妓维持生计。

冯德寻妻来到卞府,着一小使拿着香囊去探访玉兰,假称系玉兰之兄柳春来访。玉兰看了香囊,知道冯德假冒兄之名前来寻己,忙唤冯德入内。夫妻相见,悲喜交集,冯德见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儿子三元,喜出望外。玉兰将卞府的金银私助冯德,冯德感恩不尽。以后玉兰又若干次偷偷运出财物送与冯德。冯德怕玉兰偷银一事泄漏,故先回乡造起房屋,以待明年再来接玉兰与三元,一同回家。

一日,卞鸿将吴才差使出去,自己与全香厮混取乐。吴才在外吃醉了酒,连夜赶了回来,进了自己房间,听到床上有人说话,知道有奸夫与妻子全香偷合,一时大怒,不由心头火起,拔出一把尖刀,一刀结果了奸夫。又待杀了全香,却被全香逃走了。吴才点起灯火,看了奸夫面容,不觉大惊失色,见死的是自己主人,况且淫妇逃走,捉奸要双,有理也说不清了,遂取了些金银珠宝,要趁夜逃走。不想命中注定走不脱,他被尸首绊了一交,弄出响声,惊觉了别人,害怕被人拿住,便也拔刀自刎而死。

瑞娘自丈夫死后,也不与宝玉偷情,合着全香,一起在玉兰房里居住,家中的大小事务,一概由玉兰料理。

后冯德来祭卞鸿,与玉兰恢复了夫妻关系,又由玉兰作伐,娶了瑞娘及全香,冯德乃尽得卞鸿家财,就在卞家做起了人家。儿子三元长大后,认祖归宗,与冯德夫妇及庶母回本乡。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形象·歌女”类的诗句。

()

朱敦儒《相见欢》朱敦儒

朱敦儒

()

点击进入: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原文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它最初发表于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第一期,后由作者编入《坟》。

()

【诗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出处】唐·李商隐《嫦娥》。【译注】室内,残烛的光亮渐渐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阴影,越发令人感到清冷。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寥落的晨星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的主人公。诗人借助环境氛围的渲染,表现了主人公孤清凄冷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全诗】《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注释】1.云母:一种柔韧富于弹性的矿物,晶体透明,有类似珍珠的光泽。古代以其薄片装饰屏风、门扉等。烛影深:谓蜡烛越烧越短,幽暗的光影愈来愈大,暗示夜已很深。长河指银河。渐落:渐没,指银河向西移动,逐渐消失。2.嫦娥:古代神话中后羿的妻子,即传说中的月仙子。碧海青天:谓明月晚间从碧海升起,历青天而复入碧海。【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寄寓诗,幽美、窈渺而多义。或云悼亡,或云伤己之不遇,或云摹写女道士不能求偶的孤寂苦闷等等,此诗虽内涵多义,而无论其喻指对象为谁,也应该是一位与嫦娥生活处境类似的人物。前二句描绘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上句写室内,烛光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显得空寂清冷,她永夜独坐,内心能不感到黯淡孤寂?此句用冷屏残烛烘托其心境,尤为贴切。一个“深”字,更是道出了独坐之久,追忆之深。下句写室外,横空天河,渐渐西垂,将要消失;晓天的晨星,也慢慢隐没坠沉。此句用河落星沉暗示主人公永夜不眠,“渐”字状其时间流逝,“沉”字拟其低垂,既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也暗合其情怀的凄冷和心情的沉重。后二句写主人公面对一轮孤月的遐想。仰望明月,联想孤寂清冷的嫦娥,年年幽居月宫,夜夜面对无垠的碧海青天,无法排遣孤独郁闷之情,能不深深后悔偷吃不死之药吗?这里写嫦娥的处境心情也就是写主人公的处境心情,二者互为映衬,情味更为浓郁。此诗含蓄蕴藉,寄托深远,情调幽美。诗人在黑暗现实的困境中,为了在精神上摆脱世间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往往使自己陷于孤独的境地,不正是和月中嫦娥、入道女冠的处境心情类似么?无论是诗人抒发不得志的幽怨,还是写孀独女冠的孤凄,都与嫦娥高洁而孤寂的情景是灵犀相通的。诗中浓重的感伤之美最能引发清高文士的共鸣。此诗将嫦娥、女冠和诗人自己塑造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技巧高妙,唯李商隐能之。

()

【诗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出处】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意思】休要问我这梁园旧日的宾客,我就是茂陵秋雨多病的相如。【全诗】《寄令狐郎中》.[唐].李商隐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全诗鉴赏】会昌五年(845)秋天,诗人因守母丧闲居洛阳,在收到旧友令狐綯的书信后,回赠了这一首诗,表现了感念故交旧恩、慨叹身世落寞之情。令狐綯是令狐楚的儿子,当年诗人受令狐楚赏识时,和令狐綯的关系也很好,开成二年进士及第也得力于令狐綯的帮助,后因诗人娶李党王茂元的女儿,两人疏远了。首句点明诗人和朋友分处两地。嵩山的云和秦川的树,分指自己所在的洛阳和令狐綯所在的长安,二人是各居一地,而且离别很久了。云、树常用作思念之情的寄托,含蓄而又贴切。该句既点明了作者与旧友久别离居的事实,又表现了他们遥望云树、相互思念的情景。词句优美,物象蕴藉,给人以深邃而悠远的想象。次句写令狐綯从远方寄来问候的书信。秋风渐起,秋雨潇潇,闲居在家,身染多病,凄凉孤寂而百无聊赖之际,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旧日好友的一纸书信,该在诗人心中激起多少温暖的涟漪。故人的殷殷情谊,诗人的欣慰、感念,都糅进了这貌似平淡的句子里。“迢迢”既照应前面的“嵩云秦树”,又写出了自己对旧友情谊的感激之情。三四两句化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写自己目前的境况,答复对方的关心。不要问当年梁孝王的宾客,现在仿佛茂陵秋雨中病废的司马相如。诗人自比梁园旧宾客,表明不忘当年知遇之恩;以秋雨中茂陵病相如自况,流露出深深的伤感、落寞和失意;“休问”,是感慨万千、欲说还休。全诗平淡中有隽永,失落中含真情。最后两句共用一个典故,将过去和朋友的关系、今日的凄清孤寂、接到旧友书信后的思绪万千融和在一起,可谓贴切而巧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