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问客从何处来

笑问客从何处来朗读

【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处】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意思】当我踏上这亲切的故土时,孩子们见了我,都不认识了,笑着问我“客是从哪里来的?”后用来表示长期在外的离家之人回乡时的一种伤感之情。【鉴赏】诗人少时离乡,归来之时虽然乡音未曾改变,却早已是鬓发斑白。家乡的孩子们并不认得眼前这位归来的游子,笑着争相询问“客人”从何方而来。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儿童天真烂漫的笑语,却生生戳中了诗人内心的痛处。自己不过是许久未归,一旦归来,即使乡音未改,也只能成为故乡人们眼中的客者,可以窥见故乡早已是人事代谢,沧海桑田。经此一问,诗人该是何等的局促与感慨?然而诗句偏偏在此处戛然而止,让读者自去揣摩诗人心中的酸甜苦辣。诗句看似语调轻松,实则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引人叹息。【题解】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659—744年)《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是:我从少年时代就离开了家乡,到老时才返回家乡,虽然口中的乡音还没有改变,可两鬓的毛发却早变白了。家乡的儿童见到我都不认识,还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客人。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天宝三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回到阔别五十多年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时年86岁。少小离家,老年归乡,人事沧桑,诗人心中该涌起多少波澜!诗人用写实手法,平易、亲切、生动、感人,唤起许多有同样经历的人去咀嚼其韵味和感伤人生。这“笑问”之中,虽有欣喜的情趣,更有无限的感慨。【全诗】《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贺知章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解题】此诗作于天宝三载(744),是年春天请准度为道士归隐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回到故乡时所作。原诗二首,此为其一。偶书:偶尔写作。诗中用白描手法,轻快笔调,写出久客他乡乍返故乡的情景,朴实自然,具有亲切的人情味,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注释】①少小:年幼时。老大:年老。诗人回乡时已八十六岁。②乡音:家乡的口音。难改:未变。衰(cui):稀疏凋落。【鉴赏】贺知章在武则天证圣年间(695)中进士,此之前他就已离开了家乡。天宝三年(744),他请求辞去朝廷官职,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回乡偶书》七绝二首,抒发了他回乡后的无限感慨。第一首所描绘的是刚刚回到家乡的情景。虽有久客伤老之叹,但主调是抒发自己返乡的喜悦之情。生动新颖,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离家“老大”还乡,句中自对,概括写出了数十年客居京华的事实,其中隐含了一个极久的“久”字。下面所写,由此生发出来。“乡音无改鬓毛衰”,衰,音(cuī)催,即疏落的意思。它承上句,具体写出“老大”之态。“少小离家”时风华正茂的青春红颜早已不复存在,如今“老大”,唯见鬓毛疏落,相貌大改。至今未变的,只有满口的家乡口音而已。诗人以不变的“乡音”,映衬了大变的“鬓毛”,在变与不变对比之中,形象地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感情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亲切情怀。三、四句,诗人笔锋一转。由常语式的自我叙写,插入一个儿童笑问的情节,从自己的对面——故乡对自己的反映写出,使诗变得活泼曲折、生动有趣。由于久别故乡,从没见过面的故里儿童们,竟将自己当成了远方来客,亲切而又有礼貌地加以讯问:“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极为精采的一笔。稍加想象,那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人物的语气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目前。而与乡人相见时惊喜的气氛和反主为宾、久客伤老的无限感慨亦自可想见。这种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情景,真切而有含蕴,十分巧妙地表达了许多同等经历的人所具有,却又难以恰如其分地表达的心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诗除具有语言朴素,含蕴丰富的特点之外,其优长还在于它的高度凝练概括。从“少小”而去,到“老大”而回,其间岁月悠久。诗人几十年的境遇、几十年对故乡的思念、回乡后与亲人相逢的喜悦以及离别几十年家乡的种种变化,本来可记的内容极多,但诗人却将这些具体而繁杂的内容统统舍弃掉,而紧紧抓住一个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改”字,第一首说“乡音无改”第二首说“春风不改”,皆是以不改来衬托“改”,强调“改”,这不仅没有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反而使诗包蕴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典型、突出,说出了久别故乡之人最强烈最真切的感受。因而它能使更多的读者从中获得深刻的共鸣。【赏析心得】诗人于武后证圣元年(695)考取进士,至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辞官告老还乡,返回越州永兴,已年届八十六岁,离乡近五十年了。鬓发斑白,人生易老,眨眼之间,半个世纪就过去了。所以,诗人无限感慨地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唯一不忘的是乡情,不改的是乡音。回到家乡,走在路上,首先遇见一伙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好奇、礼貌而又热情地笑问这位东张西望,本乡声音却又非常陌生、风尘仆仆的白发老公公:请问您是从哪处来的客人?天真烂漫的儿童,这样稚口随便一问,却把诗人从沉浸在童年回忆之中,拉回到当前现实中来,他顿时醒悟,当年像眼前一样的儿童,已随无情岁月的消磨,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这位反主为宾的原乡人,勾起了心中无限的感慨。诗题为《偶书》,诗中有问无答,五十年的宦海漂泊,世事沧桑,岂是三言两语答得了?就是倾诉衷肠,这些隔代儿童又怎么听得懂、怎么能理解?第一首绝句,就只有如此戛然而止。诗人心中涌起久久不能平静久宦伤老的悲情,眼前小小老乡问客的欢快情趣,产生既亲切又陌生、既甜蜜又苦涩的乡情,此时无法用词语来表达。全诗意境尽在不言中。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睛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睛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

【诗句】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

【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意思1】虽然不能像长着彩色翅膀的凤凰一样双双飞去,但却有像犀牛角上那一点可以通灵感应的心。【意思2】身上虽然没有凤凰鸟那样的一双善于飞翔的翅膀,无法聚在一起,但彼此内心里却像有着犀牛角的白纹一样息息相通。原是比喻爱恋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常用后句泛指双方思想感情一致,彼此心领神会。灵犀:据说犀牛角中有一条细线似的白纹,贯通两端,感应非常灵敏。【释义】唐·李商隐诗词名句。意思是: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解析】“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人心心相印,现多用于比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是什么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中的角质有如一根白线,上下贯通,感应灵异,故以喻人心相通。说详晋·葛洪《抱朴子》。语见唐·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一次酒宴上见到了一位官家小姐,二人一见倾心,但无法接触交谈,只是身隔心交,李商隐因此彻夜难眠,便写下了《无题》诗一首以抒胸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的大意是:猜酒行令你笑吟吟,款款春韵实在是动人。昨夜的星辰已坠落,何时能再见你倩影?虽然没有彩凤的双飞翼,彼此却有一颗眷恋的心。晨鼓已响我该上班去,寂寞无聊好似蓬草没有根!

后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语便传用开来【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注释】1.灵犀:即通犀。《汉·西域传》:“通犀翠羽之珍。”如淳注曰:“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2.送钩:藏钩于手中令人猜,又称藏钩。射覆:器皿下覆盖物品令人猜(射)指。这两种皆酒宴间的游戏,借以渲染欢乐气氛。3.听鼓应官:指听到鼓声必去官府应卯理事。兰台:汉代以来保存秘书图籍的宫观。《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走马兰台,说明诗人当时官秘书郎。这是一种职位不高、无大权势的清要之职。转蓬:《淮南子》:“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评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现在人们常比喻: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异口同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想得一样。【赏析】解释灵犀:传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在犀牛角上有细线一样的白色花纹贯通两端,能够感应灵异。原用来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来比喻彼此双方融洽一致,心领神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早年生活贫困,因文才出众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后来王茂元也因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令狐楚、王茂元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他因此遭到两派的排斥,后半生一直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他的诗作情致深蕴,流丽婉转,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但由于他在诗歌中大量用典,以致相当多的诗篇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有一首《无题》诗这样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追忆了他年轻时的一段恋情。诗人写道,在那星辰闪烁、爽风宜人的夜晚,我俩相遇在画楼的西边、桂堂的东边,相遇在一场热闹的宴会之中。人们隔着座位劝着酒,分组玩着送钩、射覆的猜谜游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俩双眼流波,沉浸在感情的交流中。我们虽然没有凤凰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是我们有犀牛的灵角,能够心心相通。在这无声的心灵交流中,美好的夜晚稍纵即逝,又该策马到兰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于是只能在泪光中分别,惆怅不已,叹息自己身不由己,如同飘转的蓬草。

()

“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詩句出處:《題福唐觀二首》;是唐朝詩人杜光庭的作品。
盤空躡翠到山巔,竹殿雲樓勢逼天。古洞草深微有路,

()

《寓言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1621—1695)的杰作。诗集共12卷,约250篇,给整个17世纪法国社会制作了一幅巨大无比的图画。诗集取材于希腊、罗马的寓言诗人伊索和费德尔的作品,也吸收古代的童话、法国民间故事和东方的传说。寓言诗虽然是模仿古人的作品,但不是象古人的作品那样单纯地给人教训,而是对法国当代的社会作了现实主义的描绘,揭示和鞭挞了“路易大帝”时代的种种罪恶。诗里的主人公有些是人,但多数是飞禽走兽,象征当代社会各阶级的人,如狮子代表国王,虎、豹象征凶残的廷臣,狼、狐代表玩弄权术的贵族,羔羊象征任人宰割的百姓。诗里写的是动物,但分析的是人性。《狼和羔羊》反映社会上弱肉强食的现象,指出“强者的理由始终是最好的理由。”《小母牛、山羊和绵羊跟狮子合伙》揭露国王横蛮无理,恃强凌弱。《患瘟疫的野兽》是对腐朽的专制政体的辛辣讽刺。《狮子、狼和狐狸》揭露廷臣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狗咬狗的斗争。拉·封丹对受压迫的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他们的高尚品质表示赞赏。《园丁和贵族》抨击贵族的巧取豪夺。《樵夫和默居尔》赞扬樵夫诚实,不接受不义之财的高贵品质。诗集中也有很多诗篇是教育人的,用以提高人们的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