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1),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2)。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4),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5),已能倾动其市人(6)。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7),曰:“此子机变(8),可使以其技鸣(9)。”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10),习方俗(11),如优孟摇头而歌(12),而后可以得志(13)。”敬亭退而凝神定气(14),简练揣摩(15),期月而诣莫生(16)。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17)。”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18):“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19)。”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20),名达于缙绅间(21)。华堂旅会(22),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23),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24),皖帅欲结欢宁南(25),致敬亭于幕府(26)。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27)。宁南不知书(28),所有文檄(29),幕下儒生设意修词(30),援古证今(31),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32),从委巷活套中来者(33),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34),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35),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36),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37),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38),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39),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40),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41)、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42),乡俗好尚(43),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44);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45),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注释〕(1)《东京梦华录》:南宋孟元老著,十卷,著者追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都市生活和风土人情,其中有关于当时的瓦肆(游乐场所)和在瓦肆中表演的杂耍、说书等伎艺的记载。《武林旧事》:十卷,南宋周密(署名“泗水潜夫”)著,是作者入元以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的旧事而作。其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各色伎艺和艺人的名单。武林:山名,即今杭州市西灵隐,后多用来代指杭州。(2)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宋时说话(说书)有小说、讲史(又称平话)、说经等名目。据《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条记载,北宋时讲史有孙宽等五人,小说有李慥等六人;《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条记载,南宋时演史(即讲史)有乔万卷等二十三人,小说有蔡和等五十二人。(3)扬:扬州府,府治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当时属扬州府。(4)犷悍:粗犷凶悍。(5)之:往。盱(xu)眙(yi):县名,今江苏省盱眙县。(6)倾动:使人倾倒动容。(7)云间:松江府的别称,今上海市松江县。(8)机变:机敏灵活。(9)以其技鸣:以他的演技而闻名。鸣:扬声名。(10)句(gou)性情:勾画、描摹人物的性格感情。句:同“勾”。(11)习方俗:研习各地的风土人情。(12)优孟摇头而歌:语见《史记·滑稽列传》。优伶名孟,春秋时楚国人。楚令尹孙叔敖死,他的儿子穷得以砍柴为生。于是优孟穿着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其动作神态,摇头而歌,为楚庄王祝寿。庄王以为孙叔敖又活了,想仍任他为相。优孟述说孙叔敖儿子贫困,庄王遂给孙叔敖之子以封地。(13)得志:遂心,达到目的。(14)凝神定气:神情专注,聚精会神。(15)简练揣摩:在技艺上刻苦磨练,研求探索。简:选择、取舍。(16)期(ji)月:一整月。诣:前往。(17)欢咍(hai):欢快。嗢(wa)噱(jue):大笑。(18)喟(kui)然:叹息的样子。(19)进乎技:技艺已到了精妙的程度。(20)金陵:南京。(21)缙(jin)绅:也作“搢绅”,插笏于绅,旧时官吏的装束,因用以指官绅阶层。缙:插。绅:大带。(22)旅会:大聚会。旅:众人。(23)延:请。(24)宁南:指左良玉,字昆山,明末山东临清人。早年在辽东与清军作战,后在河南一带与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作战多年。崇祯十五年,被李自成大败于朱仙镇。崇祯十七年,封宁南伯,驻武昌。福王立于南京,又进封为宁南侯,拥兵至八十万。弘光元年,以清君侧为名,起兵讨马士英,船至九江,病死。(25)皖帅:指提督杜宏域,他和柳敬亭是故交。结欢:交好,讨好。(26)致:送,介绍。幕府:军队出征用帐幕,因此称将军的府署为幕府。(27)目:名词作动词用,看待的意思。(28)不知书: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明史·左良玉传》说他“目不知书”。(29)文檄(xi):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申讨的文书。(30)设意修词:加意修饰词句。(31)援古证今:引用古书古事来证明当前。(32)耳剽(piao)口熟:耳里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33)从委巷活套中来:从偏僻小巷里俗语常谈中来。活套:口语俗套。(34)尝奉命至金陵:这是福王即位于南京后南明朝的事。(35)加礼:以恭敬之礼接待。(36)宰执:掌政的大官。宰:宰相。执:执政官。南面:面向南,这是尊位。(37)市井小人:街坊上地位低微的人。尔汝:你我相称,指关系密切亲昵。(38)侪(chai);辈,类。(39)亡(wu)何:同“无何”,不久。国变:指明朝覆灭。(40)略尽:差不多光了。(41)豪猾:强横狡猾而不守法纪的人。(42)五方:东南西北中,各处。(43)好尚:爱好、崇尚。(44)飒然:爽利的样子。飒:风声。(45)檀板之声无色:意思是把伴奏的乐声都压下去了。檀板:檀木制的拍板,古代歌舞时用来打拍子或伴奏。
〔鉴赏〕晚明时期名噪一时的说书艺术家柳敬亭,为之作传的有吴伟业(《柳敬亭传》)、周容(《杂忆七传·柳敬亭》)和黄宗羲(《柳敬亭传》)等。记述他说书艺术的,有张岱(《柳敬亭说书》)、钱谦益(《书柳敬亭册子》)等。在这两类作品中,《柳敬亭说书》和黄氏《柳敬亭传》可谓翘楚之作。张岱的《柳敬亭说书》系描述之作,以亲目所见、亲耳所闻,纪录摹态,逼真动人。而黄氏《柳敬亭传》系传记体,勾勒人物一生际遇,是纵向建构,而非横直截取。柳敬亭虽属说书艺人,一生道路却也波澜跌宕。他不是在承平时代生活,而是经历了两朝更迭的巨大忧患。为柳敬亭作传,吴伟业所写最为详实,但黄宗羲却颇不中意。他认为吴传“言其(柳敬亭)参宁南军事比之鲁仲连之排难解纷。此等处皆失轻重……皆是倒却文章家架子。”他之为柳敬亭另立传记,是为着“使后生知文章体式耳”。黄宗羲的这句话值得注意。他从“文章体式”的角度来写传,这奠定了他的传记的特色。“文章体式”也就是结构,是意象到艺术事实的中介。黄传的表层结构是由柳敬亭生涯所构置而成,作者把柳敬亭始终作为一位名艺人来对待、认识。即使写柳敬亭“参宁南军事”也不是比之为策士说客的鲁仲连。他所显示的是对象最基本的自然质和本体质。这样,也就有了人物属性的规定性。而结构的深度层次中凝结着的是黄宗羲这位民族志士勃郁激愤的时代、民族思想。他在《谢皋羽年谱游录注序》中说:“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坌愤激讦,而后至文生焉。”在他看来,在“厄运危时”,也就是民族危机中,“元气”亦即情感才会鼓荡而出,铸为天地之“至文”。这一美学思想积淀在《柳敬亭传》的深层结构中。这是黄传超过吴传的根本原因,是黄传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鉴赏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
按照传记的一般写法,理所当然地要在一开篇介绍对象的身价来历。但黄宗羲却绝去町畦,另开文路。他一开始写道:“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这段话颇有史家的宏观眼光。自宋以后,著名的说书艺人湮没无闻,只是到“近年”柳敬亭的崛起,才算是填补了这段漫长历史中的一个空白。这就从中国艺术史的长河中考察并确定了柳敬亭说书的地位,一开始就显示出作者高瞻远瞩的宽阔视野。
到第二段才进入对柳敬亭的具体介绍。介绍他的籍贯、本来姓氏。由于是给人物作传,就不取张岱的描述笔法,绘写人物的肖像特征,而以“犷悍无赖”四字点出性格特点。因“犯法当死,变姓柳”,这当中有多少过程、细节需要交代,作者略而不提,比之吴传,这一特色就十分鲜明了。吴传对易姓一事记曰:“久之,渡江。休大树下,生攀条泫然。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噫!吾今氏柳矣。’”颇有小说家言的味道了。对此,黄传略而不书,出之质直言词,一带而过,径入中心——柳敬亭一生最主要的活动——说书。因为说书是和柳敬亭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说书,也就失去了柳敬亭,失去了为之作传的价值。在盱眙说书,是柳敬亭的崭露头角;过江遇莫后光,是柳敬亭艺术生涯的重大转机;杭、扬、金陵说书,是柳敬亭声名大噪的辉煌时期。说书是柳的生命线索,莫生指点,是柳技艺精进的关键所在。以说书技艺的发展作为轴线,以莫生指点作为结构的中心框架。不离本题,线条分明,而又中心突出,这正是黄传“文章体式”所包含的创作意蕴。基于此,作者于前后两阶段用墨俭省,独于中间阶段细刻深掘,这是根据总体构思在具体艺术传达中所建构的“文章体式”。循乎此,作者用“期月”、“又期月”、“又期月”,表时间概念的词语显示出三个递进的层次,写出柳敬亭说书的三个不同的境界。莫后光作为一介儒生发现了柳敬亭“机变”的天赋资质,可谓慧眼识人。他在第一个层次中的指点:“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这是富于实践内容和色彩的见解,在“句性情,习方俗”的基础上,达到“如优孟摇头而歌”的形神兼备。莫后光的教诲转化为柳敬亭的实践行为:“凝神定气,简练揣摩”。八个字写足了柳敬亭刻苦学艺的精神,于是他的技艺步入第一重境界:“能使人欢咍嗢噱矣”。但是柳敬亭没有就此满足,经过磨砺,技艺遂进入第二重境界:“能使人慷慨涕泣矣”,调动听众悲慨的情绪。一二两重境界所引发和调动的听众情感——哀、乐两面,互相补充。这就是说柳敬亭在把握听众的审美情绪时已进入全面的阶段,或者说他的技艺得到了全面的发挥。而由乐到哀的过程,又包含着柳敬亭由一种实践目标进入另一种实践目标的刻苦磨练的过程。尽管如此,柳敬亭还没有驻步不前,还是坚持艰苦探索,直入说书技艺堂奥。莫生的“喟然”包含着多么深长的感情、慨叹,亦是对柳敬亭技艺和精益求精精神的赞叹。这个阶段,他的说书“进乎技”,进入化工境界:“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这一境界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的超神入化,标志着柳敬亭说书已穿堂入室,炉火纯青。其艺术魅力表现为“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情在言先的审美提前量的功能特点,从而“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摇旌心灵,不可自制。这不是以描态摹声的形似为指归,而是以催发情感为目的。莫生的指点,柳敬亭的努力,在根本上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的特征。正是在这里产生了柳氏说书的最动人的艺术魅力,而作者黄宗羲又正是运用这一审美眼光去评判、选择素材的。由于样式的特点规范,黄宗羲没有象张岱的《柳敬亭说书》那样形态毕肖地去描写柳氏说书的动人情景,而只是从社会效应上去侧写说书艺术。“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柳氏说书由盱眙小县进入江南江北的繁华都市,是其技艺精妙的侧面显示。“华堂旅会”的大场面,“闲亭独坐”的小场合,都“争延之使奏其技”,一个“争”字写出了柳氏的深得欢迎,“无不当于心称善”更是写出柳氏说书的社会反应。从逻辑层次上看,这是柳氏磨练技艺的必然结果,在文章结构上形成自然延伸。
和明末重要将军左良玉的交往过从,是柳敬亭一生的重大际遇,传记文不可节略不写。如吴传那样铺染过甚、夸饰过度,深不足取,反而模糊柳氏本来的面目形象,黄氏批评吴传此处有失“轻重”、“倒却文章家架子”正指此。黄氏只取致幕宁南和奉命金陵二事,抓住了最有表现力的事件。幕府生涯与说书技艺显然不相关合。但作者精当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他始终扣合柳氏说书的基本身分和经验,或明或暗、或隐或显地加以折光照射。左良玉对于柳敬亭大有相见恨晚之憾,“使参机密”,器重非凡。“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一句,巧妙地点示出柳敬亭的本来身分。身为一方重镇,在明末军事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左良玉对“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的文檄,甚为“不悦”,而对柳氏所言,却无不“意合”,这种对比是对柳氏才干的充分肯定和表现,同时也说明柳敬亭非一般以说书为营生的艺人可比,他有着经邦济世的才能。他之所以能和左良玉意气相合,深得垂青,远胜幕下儒生,是因为“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深察世情,深知民俗,对时局的洞晓具有经验世界的丰富内容和实践色彩。而这一点,作者又暗暗地联系了柳敬亭的说书身分。在奉命至金陵时,倾动朝野,“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受到特殊的隆遇。这时作者抽出笔来,用“市井小人”的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马上又把传记笔触回拢到写柳氏说书的主线上来了。
接着一段,“亡何国变,宁南死”,文意陡转。巨大的历史事变造成了柳敬亭际遇的重大转捩。如果说宁南幕府生活是柳敬亭一生最得意的时期,那么,清廷定鼎中原后则成为柳氏一生最辉煌的阶段。作者以悲慨的格调重墨写了这一生活阶段。这里,又需和上文联系参看。奉命金陵时,隆待殊遇,“敬亭亦无所不安也”,他不因说书人的贱业为贱,毫不卑微委琐,堂堂正正,意气自若。这正体现了他的人格的价值,对自身的充分肯定。而在“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的窘境厄运中,他则安然“上街头理其故业”。这样便形成了以说书为中心的对称结构。在对称结构中所蕴藏的则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思想侧面。这就使柳敬亭的思想,性格内容完整和丰富了。如果再作深层次的分析,则体现了黄宗羲运用传统的民族道德、伦理观对人物所作的理性评判和审美赞颂。作者终于不可遏制地发为一个长达近百言的长句,把全文推向高潮,也把人物托上光彩的高峰。
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作者溅墨如雨,元气淋漓,高坂流注。以四字结构的句型为主导,间以其它句型,形成多节奏的滔滔文势,在铁骑银枪的鼓奋中伴之以声声悲角吹彻。这是柳氏说书的最高阶段,也是作者的最高评价。表层意象是柳氏说书的惊天地而泣鬼神,两个并列的比喻句“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设词苍劲峭拔,设色浓郁悲凉,这正体现黄氏的文学风格,精妙地摹写了柳氏说书的最鲜明特征。二度层次则是表现柳敬亭最值得称颂的情感:“亡国之恨”。“顿生”的勃然而发,足见其情其恨孕于胸臆,不可阻遏。“檀板之声无色”,又足见其情其恨一旦发露,何等壮、何等烈。这就显示出柳氏亡国之情的浓度、厚度和力度。而深度层次中所涵茹的作者黄宗羲的黍篱之思、亡国之情更不能忽略。在诸传蜂起,特别在名动一时的吴伟业面前,黄宗羲绝无“崔灏在上”之感,诚然有睥睨吴氏“倒却文章家架子”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黄氏在柳氏身上找到了自己,在对象那里发现了自己,找到和发现了自身的民族情感,寄托了自身的亡国之情。在观照和把握对象的过程中发现和肯定了主体,使之对象化了。而屈节事清的吴伟业是无法理解并感受柳敬亭的民族哀思的。在这里,我们找到了黄宗羲另写《柳敬亭传》的根本原因,找到了黄传远胜吴传的根本原因。黄宗羲特意用“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一句收束全文,是说当年莫生之言虽很有识见,但无法涵盖柳氏晚年说书的破家失国之事、之情,柳氏的实践已突破了莫生概括的外壳了,获得了更宽泛、更深邃的时代质和民族质。
传记文学可以千人共写一传,但因作者的思想、情感的不同,特别是深层意识的不同,就会带来传记文学水平高低的差异。这是黄宗羲的《柳敬亭传》给我们提供的文学构思上的经验。
黄宗羲力图使本传能让“后生知文章体式”。其“体式”除了表现为浅度层次和深度层次的有机建构,还表现为轻重详略得宜和结体的严密无隙。全文以说书作线索贯穿,轻点天资,重写后天磨练。写柳敬亭乃奇人,而非神人。先作说书艺术史的宏观扫描,再及身世介绍,第二节写演技历程,第三节转述致幕宁南,而“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巧连第二节的说书艺术。第三节国破后理故业,又以“既在军中久”承接上文。最后以对莫生评价作结穴,又关合了第二节。整篇文章如云松劲举,不枝不蔓而又树荫婆娑,摇曳多姿。前有呼后有应,或明衬或暗映,丝丝入扣,结体绵密。这是本传给我们提供的文学表达上的经验。
柳敬亭传。推荐。爱诗词网。黄宗羲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1),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2)。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4),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5),已能倾动其市人(6)。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7),曰:“此子机变(8),可使以其技鸣(9)。”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10),习方俗(11),如优孟摇头而歌(12),而后可以得志(13)。”敬亭退而凝神定气(14),简练揣摩(15),期月而诣莫生(16)。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17)。”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18):“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19)。”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20),名达于缙绅间(21)。华堂旅会(22),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23),无不当于心称善也。宁南南下(24),皖帅欲结欢宁南(25),致敬亭于幕府(26)。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27)。宁南不知书(28),所有文檄(29),幕下儒生设意修词(30),援古证今(31),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32),从委巷活套中来者(33),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34),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35),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36),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37),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38),今富贵若此!”亡何国变(39),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40),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41)、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42),乡俗好尚(43),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44);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45),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注释〕(1)《东京梦华录》:南宋孟元老著,十卷,著者追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都市生活和风土人情,其中有关于当时的瓦肆(游乐场所)和在瓦肆中表演的杂耍、说书等伎艺的记载。《武林旧事》:十卷,南宋周密(署名“泗水潜夫”)著,是作者入元以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的旧事而作。其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各色伎艺和艺人的名单。武林:山名,即今杭州市西灵隐,后多用来代指杭州。(2)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宋时说话(说书)有小说、讲史(又称平话)、说经等名目。据《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条记载,北宋时讲史有孙宽等五人,小说有李慥等六人;《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条记载,南宋时演史(即讲史)有乔万卷等二十三人,小说有蔡和等五十二人。(3)扬:扬州府,府治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当时属扬州府。(4)犷悍:粗犷凶悍。(5)之:往。盱(xu)眙(yi):县名,今江苏省盱眙县。(6)倾动:使人倾倒动容。(7)云间:松江府的别称,今上海市松江县。(8)机变:机敏灵活。(9)以其技鸣:以他的演技而闻名。鸣:扬声名。(10)句(gou)性情:勾画、描摹人物的性格感情。句:同“勾”。(11)习方俗:研习各地的风土人情。(12)优孟摇头而歌:语见《史记·滑稽列传》。优伶名孟,春秋时楚国人。楚令尹孙叔敖死,他的儿子穷得以砍柴为生。于是优孟穿着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其动作神态,摇头而歌,为楚庄王祝寿。庄王以为孙叔敖又活了,想仍任他为相。优孟述说孙叔敖儿子贫困,庄王遂给孙叔敖之子以封地。(13)得志:遂心,达到目的。(14)凝神定气:神情专注,聚精会神。(15)简练揣摩:在技艺上刻苦磨练,研求探索。简:选择、取舍。(16)期(ji)月:一整月。诣:前往。(17)欢咍(hai):欢快。嗢(wa)噱(jue):大笑。(18)喟(kui)然:叹息的样子。(19)进乎技:技艺已到了精妙的程度。(20)金陵:南京。(21)缙(jin)绅:也作“搢绅”,插笏于绅,旧时官吏的装束,因用以指官绅阶层。缙:插。绅:大带。(22)旅会:大聚会。旅:众人。(23)延:请。(24)宁南:指左良玉,字昆山,明末山东临清人。早年在辽东与清军作战,后在河南一带与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作战多年。崇祯十五年,被李自成大败于朱仙镇。崇祯十七年,封宁南伯,驻武昌。福王立于南京,又进封为宁南侯,拥兵至八十万。弘光元年,以清君侧为名,起兵讨马士英,船至九江,病死。(25)皖帅:指提督杜宏域,他和柳敬亭是故交。结欢:交好,讨好。(26)致:送,介绍。幕府:军队出征用帐幕,因此称将军的府署为幕府。(27)目:名词作动词用,看待的意思。(28)不知书: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明史·左良玉传》说他“目不知书”。(29)文檄(xi):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申讨的文书。(30)设意修词:加意修饰词句。(31)援古证今:引用古书古事来证明当前。(32)耳剽(piao)口熟:耳里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33)从委巷活套中来:从偏僻小巷里俗语常谈中来。活套:口语俗套。(34)尝奉命至金陵:这是福王即位于南京后南明朝的事。(35)加礼:以恭敬之礼接待。(36)宰执:掌政的大官。宰:宰相。执:执政官。南面:面向南,这是尊位。(37)市井小人:街坊上地位低微的人。尔汝:你我相称,指关系密切亲昵。(38)侪(chai);辈,类。(39)亡(wu)何:同“无何”,不久。国变:指明朝覆灭。(40)略尽:差不多光了。(41)豪猾:强横狡猾而不守法纪的人。(42)五方:东南西北中,各处。(43)好尚:爱好、崇尚。(44)飒然:爽利的样子。飒:风声。(45)檀板之声无色:意思是把伴奏的乐声都压下去了。檀板:檀木制的拍板,古代歌舞时用来打拍子或伴奏。〔鉴赏〕晚明时期名噪一时的说书艺术家柳敬亭,为之作传的有吴伟业(《柳敬亭传》)、周容(《杂忆七传·柳敬亭》)和黄宗羲(《柳敬亭传》)等。记述他说书艺术的,有张岱(《柳敬亭说书》)、钱谦益(《书柳敬亭册子》)等。在这两类作品中,《柳敬亭说书》和黄氏《柳敬亭传》可谓翘楚之作。张岱的《柳敬亭说书》系描述之作,以亲目所见、亲耳所闻,纪录摹态,逼真动人。而黄氏《柳敬亭传》系传记体,勾勒人物一生际遇,是纵向建构,而非横直截取。柳敬亭虽属说书艺人,一生道路却也波澜跌宕。他不是在承平时代生活,而是经历了两朝更迭的巨大忧患。为柳敬亭作传,吴伟业所写最为详实,但黄宗羲却颇不中意。他认为吴传“言其(柳敬亭)参宁南军事比之鲁仲连之排难解纷。此等处皆失轻重……皆是倒却文章家架子。”他之为柳敬亭另立传记,是为着“使后生知文章体式耳”。黄宗羲的这句话值得注意。他从“文章体式”的角度来写传,这奠定了他的传记的特色。“文章体式”也就是结构,是意象到艺术事实的中介。黄传的表层结构是由柳敬亭生涯所构置而成,作者把柳敬亭始终作为一位名艺人来对待、认识。即使写柳敬亭“参宁南军事”也不是比之为策士说客的鲁仲连。他所显示的是对象最基本的自然质和本体质。这样,也就有了人物属性的规定性。而结构的深度层次中凝结着的是黄宗羲这位民族志士勃郁激愤的时代、民族思想。他在《谢皋羽年谱游录注序》中说:“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坌愤激讦,而后至文生焉。”在他看来,在“厄运危时”,也就是民族危机中,“元气”亦即情感才会鼓荡而出,铸为天地之“至文”。这一美学思想积淀在《柳敬亭传》的深层结构中。这是黄传超过吴传的根本原因,是黄传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鉴赏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按照传记的一般写法,理所当然地要在一开篇介绍对象的身价来历。但黄宗羲却绝去町畦,另开文路。他一开始写道:“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这段话颇有史家的宏观眼光。自宋以后,著名的说书艺人湮没无闻,只是到“近年”柳敬亭的崛起,才算是填补了这段漫长历史中的一个空白。这就从中国艺术史的长河中考察并确定了柳敬亭说书的地位,一开始就显示出作者高瞻远瞩的宽阔视野。到第二段才进入对柳敬亭的具体介绍。介绍他的籍贯、本来姓氏。由于是给人物作传,就不取张岱的描述笔法,绘写人物的肖像特征,而以“犷悍无赖”四字点出性格特点。因“犯法当死,变姓柳”,这当中有多少过程、细节需要交代,作者略而不提,比之吴传,这一特色就十分鲜明了。吴传对易姓一事记曰:“久之,渡江。休大树下,生攀条泫然。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噫!吾今氏柳矣。’”颇有小说家言的味道了。对此,黄传略而不书,出之质直言词,一带而过,径入中心——柳敬亭一生最主要的活动——说书。因为说书是和柳敬亭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说书,也就失去了柳敬亭,失去了为之作传的价值。在盱眙说书,是柳敬亭的崭露头角;过江遇莫后光,是柳敬亭艺术生涯的重大转机;杭、扬、金陵说书,是柳敬亭声名大噪的辉煌时期。说书是柳的生命线索,莫生指点,是柳技艺精进的关键所在。以说书技艺的发展作为轴线,以莫生指点作为结构的中心框架。不离本题,线条分明,而又中心突出,这正是黄传“文章体式”所包含的创作意蕴。基于此,作者于前后两阶段用墨俭省,独于中间阶段细刻深掘,这是根据总体构思在具体艺术传达中所建构的“文章体式”。循乎此,作者用“期月”、“又期月”、“又期月”,表时间概念的词语显示出三个递进的层次,写出柳敬亭说书的三个不同的境界。莫后光作为一介儒生发现了柳敬亭“机变”的天赋资质,可谓慧眼识人。他在第一个层次中的指点:“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这是富于实践内容和色彩的见解,在“句性情,习方俗”的基础上,达到“如优孟摇头而歌”的形神兼备。莫后光的教诲转化为柳敬亭的实践行为:“凝神定气,简练揣摩”。八个字写足了柳敬亭刻苦学艺的精神,于是他的技艺步入第一重境界:“能使人欢咍嗢噱矣”。但是柳敬亭没有就此满足,经过磨砺,技艺遂进入第二重境界:“能使人慷慨涕泣矣”,调动听众悲慨的情绪。一二两重境界所引发和调动的听众情感——哀、乐两面,互相补充。这就是说柳敬亭在把握听众的审美情绪时已进入全面的阶段,或者说他的技艺得到了全面的发挥。而由乐到哀的过程,又包含着柳敬亭由一种实践目标进入另一种实践目标的刻苦磨练的过程。尽管如此,柳敬亭还没有驻步不前,还是坚持艰苦探索,直入说书技艺堂奥。莫生的“喟然”包含着多么深长的感情、慨叹,亦是对柳敬亭技艺和精益求精精神的赞叹。这个阶段,他的说书“进乎技”,进入化工境界:“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这一境界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的超神入化,标志着柳敬亭说书已穿堂入室,炉火纯青。其艺术魅力表现为“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情在言先的审美提前量的功能特点,从而“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摇旌心灵,不可自制。这不是以描态摹声的形似为指归,而是以催发情感为目的。莫生的指点,柳敬亭的努力,在根本上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的特征。正是在这里产生了柳氏说书的最动人的艺术魅力,而作者黄宗羲又正是运用这一审美眼光去评判、选择素材的。由于样式的特点规范,黄宗羲没有象张岱的《柳敬亭说书》那样形态毕肖地去描写柳氏说书的动人情景,而只是从社会效应上去侧写说书艺术。“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柳氏说书由盱眙小县进入江南江北的繁华都市,是其技艺精妙的侧面显示。“华堂旅会”的大场面,“闲亭独坐”的小场合,都“争延之使奏其技”,一个“争”字写出了柳氏的深得欢迎,“无不当于心称善”更是写出柳氏说书的社会反应。从逻辑层次上看,这是柳氏磨练技艺的必然结果,在文章结构上形成自然延伸。和明末重要将军左良玉的交往过从,是柳敬亭一生的重大际遇,传记文不可节略不写。如吴传那样铺染过甚、夸饰过度,深不足取,反而模糊柳氏本来的面目形象,黄氏批评吴传此处有失“轻重”、“倒却文章家架子”正指此。黄氏只取致幕宁南和奉命金陵二事,抓住了最有表现力的事件。幕府生涯与说书技艺显然不相关合。但作者精当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他始终扣合柳氏说书的基本身分和经验,或明或暗、或隐或显地加以折光照射。左良玉对于柳敬亭大有相见恨晚之憾,“使参机密”,器重非凡。“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一句,巧妙地点示出柳敬亭的本来身分。身为一方重镇,在明末军事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左良玉对“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的文檄,甚为“不悦”,而对柳氏所言,却无不“意合”,这种对比是对柳氏才干的充分肯定和表现,同时也说明柳敬亭非一般以说书为营生的艺人可比,他有着经邦济世的才能。他之所以能和左良玉意气相合,深得垂青,远胜幕下儒生,是因为“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深察世情,深知民俗,对时局的洞晓具有经验世界的丰富内容和实践色彩。而这一点,作者又暗暗地联系了柳敬亭的说书身分。在奉命至金陵时,倾动朝野,“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受到特殊的隆遇。这时作者抽出笔来,用“市井小人”的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马上又把传记笔触回拢到写柳氏说书的主线上来了。接着一段,“亡何国变,宁南死”,文意陡转。巨大的历史事变造成了柳敬亭际遇的重大转捩。如果说宁南幕府生活是柳敬亭一生最得意的时期,那么,清廷定鼎中原后则成为柳氏一生最辉煌的阶段。作者以悲慨的格调重墨写了这一生活阶段。这里,又需和上文联系参看。奉命金陵时,隆待殊遇,“敬亭亦无所不安也”,他不因说书人的贱业为贱,毫不卑微委琐,堂堂正正,意气自若。这正体现了他的人格的价值,对自身的充分肯定。而在“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的窘境厄运中,他则安然“上街头理其故业”。这样便形成了以说书为中心的对称结构。在对称结构中所蕴藏的则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思想侧面。这就使柳敬亭的思想,性格内容完整和丰富了。如果再作深层次的分析,则体现了黄宗羲运用传统的民族道德、伦理观对人物所作的理性评判和审美赞颂。作者终于不可遏制地发为一个长达近百言的长句,把全文推向高潮,也把人物托上光彩的高峰。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作者溅墨如雨,元气淋漓,高坂流注。以四字结构的句型为主导,间以其它句型,形成多节奏的滔滔文势,在铁骑银枪的鼓奋中伴之以声声悲角吹彻。这是柳氏说书的最高阶段,也是作者的最高评价。表层意象是柳氏说书的惊天地而泣鬼神,两个并列的比喻句“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设词苍劲峭拔,设色浓郁悲凉,这正体现黄氏的文学风格,精妙地摹写了柳氏说书的最鲜明特征。二度层次则是表现柳敬亭最值得称颂的情感:“亡国之恨”。“顿生”的勃然而发,足见其情其恨孕于胸臆,不可阻遏。“檀板之声无色”,又足见其情其恨一旦发露,何等壮、何等烈。这就显示出柳氏亡国之情的浓度、厚度和力度。而深度层次中所涵茹的作者黄宗羲的黍篱之思、亡国之情更不能忽略。在诸传蜂起,特别在名动一时的吴伟业面前,黄宗羲绝无“崔灏在上”之感,诚然有睥睨吴氏“倒却文章家架子”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黄氏在柳氏身上找到了自己,在对象那里发现了自己,找到和发现了自身的民族情感,寄托了自身的亡国之情。在观照和把握对象的过程中发现和肯定了主体,使之对象化了。而屈节事清的吴伟业是无法理解并感受柳敬亭的民族哀思的。在这里,我们找到了黄宗羲另写《柳敬亭传》的根本原因,找到了黄传远胜吴传的根本原因。黄宗羲特意用“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一句收束全文,是说当年莫生之言虽很有识见,但无法涵盖柳氏晚年说书的破家失国之事、之情,柳氏的实践已突破了莫生概括的外壳了,获得了更宽泛、更深邃的时代质和民族质。传记文学可以千人共写一传,但因作者的思想、情感的不同,特别是深层意识的不同,就会带来传记文学水平高低的差异。这是黄宗羲的《柳敬亭传》给我们提供的文学构思上的经验。黄宗羲力图使本传能让“后生知文章体式”。其“体式”除了表现为浅度层次和深度层次的有机建构,还表现为轻重详略得宜和结体的严密无隙。全文以说书作线索贯穿,轻点天资,重写后天磨练。写柳敬亭乃奇人,而非神人。先作说书艺术史的宏观扫描,再及身世介绍,第二节写演技历程,第三节转述致幕宁南,而“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巧连第二节的说书艺术。第三节国破后理故业,又以“既在军中久”承接上文。最后以对莫生评价作结穴,又关合了第二节。整篇文章如云松劲举,不枝不蔓而又树荫婆娑,摇曳多姿。前有呼后有应,或明衬或暗映,丝丝入扣,结体绵密。这是本传给我们提供的文学表达上的经验。字数:7005作者:裘取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399-1407页.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齐威王烹阿大夫。推荐。爱诗词网。(节自《田敬仲完世家》)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①,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②,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③:“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者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④,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⑤。赵人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译文】齐威王自从即位以来,国家很不安定,国家政事都委任给公卿大夫去办。九年之中,诸侯不断来攻打,因而国内百姓不得安宁。于是,齐威王召见即墨地方的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职,诋毁你的言语,我天天都能听到。然而我派人视察即墨,那里的田野开垦出来了,百姓们都能够自给;官吏对政事都很勤恳,没有公案堆积。齐的东方很安宁。这是因为你不来拉拢、恭维我的左右近臣,以求名誉之故。”威王便封即墨大夫以万家的俸禄。威王又召见阿地的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受命守阿,赞扬你的言语我天天都听到。然而,我派使者去察看阿,那里的田野荒芜,未开垦,民众很贫苦。这之前,赵国攻打我们的甄邑,你未能出兵救援;卫国夺取了薛陵,你还假装不知道。是你用了大量钱币笼络我的左右近臣,让他们在我面前为你说好话,以求得荣誉罢了。”当天就将阿大夫烹死了,还将威王近臣之中那些常替阿大夫说好话的人都一起烹了。之后,即刻出兵向西攻击赵国、卫国。又在浊泽打败魏国,并将魏惠王围住,惠王被迫请求献上观的地方给齐国,以便求得和解。赵国将长城归还了齐国。于是,齐国的人都很震惧,个个都不敢掩盖、隐瞒坏人坏事,都实事求是地说话、行事。这样一来,齐国大治。各国诸侯闻听此事,不敢对齐国用兵长达二十多年。【鉴赏】这是一则倡扬实事求是,惩庸奖勤的故事。本文所记较为简略,其它古籍所记较为详实。说的是:战国时候,齐威王刚即位时,国内不稳定。后用邹忌为相,励精图治,富国强兵。邹忌忠于职守,常常了解全国邑守“谁贤谁不肖”,以便向君王报告。同朝之人,众口皆赞阿大夫,贬责即墨大夫。齐威王听到汇报后,没有进行奖罚,而是调查研究,多次问左右亲信,回答与邹忌的报告大略相同。齐威王还嫌不够,又悄悄派人去阿邑和即墨两地进行调查。结果,真相大白。即墨之地,田野开辟,人民富饶,官吏勤政,无积案拖办,齐国的东方边境非常安宁。而阿邑之地,田野荒芜,人民冻馁,并且昔日赵兵攻甄,也不去救;卫取薛陵,也假装不知。齐威王得知了“贤”、“恶”,与左右汇报的情况完全相反。于是,他对即墨大夫那种“专意治邑”,全心全意为百姓办事,不慕虚名,不肯阿谀奉承,以致蒙受诽谤,遭到诬陷的崇高品质,给予了极高的赞扬,进行“封赏”,并赞曰:“子诚贤令!”另一方面,对阿大夫那种以重金贿赂齐威王左右近臣,以求美誉的恶劣作风,进行强烈的谴责,下令“烹杀”了阿大夫。而且,还“择其平日尤所亲信者十余人,次第烹之。”理由是这些人是君王的耳目,却“私受贿赂,颠倒是非”,说假话,欺骗君王。从此,齐国上下官吏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国内大治,诸侯畏服,正气上升,成就了一时的“霸业”。“烹阿”、“封即墨”的故事揭示了一条真理:只有求“真”打假,人民才能团结,生产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振兴。作为像齐威王那样的高高在上者,不要偏听偏信,要兼听则明,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反对说假话;作为下级官吏来说,要像即墨大夫那样,光明磊落,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讲“真”不搞假。这样,上下齐心,是非清,赏罚明,正气升,邪气除,国强民富,事业兴旺。本文虽记述嫌略,但已体现出这一事件的基本精神,自古至今尤其对我们当今吏治仍有不小的警示意义。
双眸剪秋水。推荐。爱诗词网。“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形象·歌女”类的诗句。她那双明亮的眼睛如同澄净的秋水,她那纤细的十指好似刚刚剥开的春葱,又白又嫩。诗人将弹筝女的眼睛比作“秋水”,将十指比作“春葱”,自然而贴切,生动而形象。注:眸,指眼睛。白居易“筝”“全唐诗”第5134页。繁体:“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是關於描寫“人物摹寫·人物形象·歌女”類的詩句。她那雙明亮的眼睛如同澄凈的秋水,她那纖細的十指好似剛剛剝開的春蔥,又白又嫩。詩人將彈箏女的眼睛比作“秋水”,將十指比作“春蔥”,自然而貼切,生動而形象。註:眸,指眼睛。白居易“箏”“全唐詩”第5134頁。拼音:“ShuangMouJianQiuShui,ShiZhiBaoChunCong”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ShuangMouJianQiuShui,ShiZhiBaoChunCong”ShiGuanYuMiaoXie“RenWuMoXie·RenWuXingXiang·GeNv”LeiDeShiGou。TaNaShuangMingLiangDeYanJingRuTongChengJingDeQiuShui,TaNaQianXiDeShiZhiHaoShiGangGangBaoKaiDeChunCong,YouBaiYouNen。ShiRenJiangDanZhengNvDeYanJingBiZuo“QiuShui”,JiangShiZhiBiZuo“ChunCong”,ZiRanErTieQie,ShengDongErXingXiang。Zhu:Mou,ZhiYanJing。BaiJuYi“Zheng”“QuanTangShi”Di5134Xie。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青山横北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1】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候的月亮,可今天这轮明月曾经照过古代的人。【意思2】现在的人没有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的人。后用来慨叹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也用来表示某些人有清白、纯真、出尘的人生轨迹,而感叹有些人又没有。【鉴赏】今人不可能见过古时的月亮,而现在的这个月亮,却是曾经照耀过古人的那一个。这二句诗:一方面是感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另一方面则以人月的对比,来感叹面对大自然时,人类的卑微,在无休止的时间洪流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感叹月亮或其他自然景物年代久远,古今不变。亦用以感慨人生短暂。[例]望着给山、给竹、给寺、给空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也愈发觉得那竹纵贯古今,无可企及!(周熠《香岩寺竹韵》)【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的《把酒问月》。李白在诗题下自注曰:“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是应老朋友之请而写的。但全诗所表现出的风流自赏和飘洒气度,却是诗人的固有情怀。这两句诗的古、今议论,意韵深长,互文见意。因为不论是古还是今,月亮只有一个,所以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但因“今月”分明就是“古月”,因而“今月曾经照古人”。正因为宇宙是永恒的,因而也可以说“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作为人类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月亮是长存的;但作为整体人类的存在,将是绵延久长的。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以,读李白上述两句诗时,人们大可不必感伤和悲观。【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李白写过大量咏月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明月的爱戴、向往之情。这首诗却别开生面,以“问月”为题,而且是“把酒”问月。且不说全诗始终围绕着“把酒”和“问月”向前推进,即就诗题来看,已经令人感到新颖而奇特了,难怪清人王夫之击节称赏,谓为“创调”(《唐诗评选》)。开篇便以倒装语序,突发奇问,造成强烈的气势,接着以“停杯一问”作补充说明,传出浓郁的诗意。两句诗照应诗题,双绾“把酒”和“问月”,以下便从“问月”一面着笔,极写诗人对明月既神往又迷惑的情态。“人攀明月不可得”,见出月与人相距之遥远;“月行却与人相随”,又见出月与人关系之亲密;有时候,皎洁的月轮宛如飞腾的明镜照临宫阙,令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可爱;有时候,它却从绿烟般的云雾中穿行而出,散发出清冷的光华,又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淡雅、清新;一方面,明月夜夜从东海升起,另一方面,它又每日拂晓向西天的云间沉没,这其间的运行如此富有规律,又是那样不可捉摸;更奇妙的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嫦娥,那么白兔经冬历夏、由秋到春地常年捣药究竟是为了什么?嫦娥独居于广寒宫中又与谁人为邻,她会不会感到寂寞?这里,诗人从月与人的关系、月的形象和色彩、月的运行轨迹和月中包含的奥秘几个方面,层层写来,连发数问,语气或缓或强,距离或远或近、色彩或淡或浓、或直写自我感觉,或出以想象之笔,从而将诗人惊奇、疑虑、神往、感叹等一系列情感活动传神地展现出来,极曲折变幻之致。如果说,以上所写主要是一种浩渺广阔的空间感受的话,那么,“今人”以下四句便更侧重于悠然无尽的时间感受,从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饱含哲理的人生意识。由人的角度来看,“今人不见古时月”,则古人亦难见今时月,今人古人自不能共处同一时空;由月的角度来看,“今月曾经照古人”,则古月亦在照今人,今月古月何尝稍有不同?由变的角度来看,古人今人不断更迭,如流水一去不返;由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明月。既然不变之月如此永恒,而迭变之人生又是这样短暂,那么还是抓住眼前这皎洁之月和杯中之酒,切莫虚度此生!最后两句生发此意,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点明题旨,既与篇首“停杯”遥遥相对,又使“月光”一线贯穿,构成首尾圆融、通体浑然的妙境,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这首诗清新俊逸,格高调远,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把明月与人生揉为一体,既有形象的画面,又有绵长的思理,虽不乏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却是对生活的依恋与热爱,从把酒问月始,直到对月饮酒终,诗人的神态、情感和整个形象不仅鲜明真切,而且具有一种探索、追求的精神。所有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构成优美和谐的意境。
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不见古时月。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1】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候的月亮,可今天这轮明月曾经照过古代的人。【意思2】现在的人没有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的人。后用来慨叹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也用来表示某些人有清白、纯真、出尘的人生轨迹,而感叹有些人又没有。【鉴赏】今人不可能见过古时的月亮,而现在的这个月亮,却是曾经照耀过古人的那一个。这二句诗:一方面是感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另一方面则以人月的对比,来感叹面对大自然时,人类的卑微,在无休止的时间洪流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感叹月亮或其他自然景物年代久远,古今不变。亦用以感慨人生短暂。[例]望着给山、给竹、给寺、给空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也愈发觉得那竹纵贯古今,无可企及!(周熠《香岩寺竹韵》)【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的《把酒问月》。李白在诗题下自注曰:“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是应老朋友之请而写的。但全诗所表现出的风流自赏和飘洒气度,却是诗人的固有情怀。这两句诗的古、今议论,意韵深长,互文见意。因为不论是古还是今,月亮只有一个,所以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但因“今月”分明就是“古月”,因而“今月曾经照古人”。正因为宇宙是永恒的,因而也可以说“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作为人类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月亮是长存的;但作为整体人类的存在,将是绵延久长的。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以,读李白上述两句诗时,人们大可不必感伤和悲观。【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李白写过大量咏月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明月的爱戴、向往之情。这首诗却别开生面,以“问月”为题,而且是“把酒”问月。且不说全诗始终围绕着“把酒”和“问月”向前推进,即就诗题来看,已经令人感到新颖而奇特了,难怪清人王夫之击节称赏,谓为“创调”(《唐诗评选》)。开篇便以倒装语序,突发奇问,造成强烈的气势,接着以“停杯一问”作补充说明,传出浓郁的诗意。两句诗照应诗题,双绾“把酒”和“问月”,以下便从“问月”一面着笔,极写诗人对明月既神往又迷惑的情态。“人攀明月不可得”,见出月与人相距之遥远;“月行却与人相随”,又见出月与人关系之亲密;有时候,皎洁的月轮宛如飞腾的明镜照临宫阙,令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可爱;有时候,它却从绿烟般的云雾中穿行而出,散发出清冷的光华,又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淡雅、清新;一方面,明月夜夜从东海升起,另一方面,它又每日拂晓向西天的云间沉没,这其间的运行如此富有规律,又是那样不可捉摸;更奇妙的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嫦娥,那么白兔经冬历夏、由秋到春地常年捣药究竟是为了什么?嫦娥独居于广寒宫中又与谁人为邻,她会不会感到寂寞?这里,诗人从月与人的关系、月的形象和色彩、月的运行轨迹和月中包含的奥秘几个方面,层层写来,连发数问,语气或缓或强,距离或远或近、色彩或淡或浓、或直写自我感觉,或出以想象之笔,从而将诗人惊奇、疑虑、神往、感叹等一系列情感活动传神地展现出来,极曲折变幻之致。如果说,以上所写主要是一种浩渺广阔的空间感受的话,那么,“今人”以下四句便更侧重于悠然无尽的时间感受,从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饱含哲理的人生意识。由人的角度来看,“今人不见古时月”,则古人亦难见今时月,今人古人自不能共处同一时空;由月的角度来看,“今月曾经照古人”,则古月亦在照今人,今月古月何尝稍有不同?由变的角度来看,古人今人不断更迭,如流水一去不返;由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明月。既然不变之月如此永恒,而迭变之人生又是这样短暂,那么还是抓住眼前这皎洁之月和杯中之酒,切莫虚度此生!最后两句生发此意,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点明题旨,既与篇首“停杯”遥遥相对,又使“月光”一线贯穿,构成首尾圆融、通体浑然的妙境,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这首诗清新俊逸,格高调远,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把明月与人生揉为一体,既有形象的画面,又有绵长的思理,虽不乏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却是对生活的依恋与热爱,从把酒问月始,直到对月饮酒终,诗人的神态、情感和整个形象不仅鲜明真切,而且具有一种探索、追求的精神。所有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构成优美和谐的意境。
列子御风。推荐。爱诗词网。典源出处《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疏:“姓列,名御寇,郑人也。与郑繻公同时,师于壶丘子林,著书八卷,得风仙之道,乘风游行,泠然轻举,所以称善也。”释义用法列御寇学得仙术,能够乘风而行。后以此典形容仙人乘风飞游;或用以形容乘车、船、马等奔驶疾速,如乘风一般。用典形式【仙寇】宋·杨亿:“泠然知有待,仙寇异吾曹。”【驭气】宋·范成大:“舍舟得马如驭气,步入青松三十里。”【驭风】唐·韩愈:“还随蹑凫骑,来访驭风襟。”宋·范成大:“控临缥缈疑无地,指点虚无欲驭风。”【乘风】宋·范成大:“玉宵有客方东望,竟欲乘风御气游。”明·陈子龙:“方见燕雀笑黄鹄,安能乘风凌九州。”【御风】唐·李商隐:“御风知有在,去国肯无聊。”宋·史达祖:“独自卷帘栊,谁为开尊俎。恨不得御风归去。”【驭风仙】唐·白居易:“我无缩地术,君非驭风仙。”【列子车】唐·刘禹锡:“云是淮王宅,风为列子车。”【列御风】清·赵执信:“我身列御风,舟子僚弄丸。”【列御至】唐·骆宾王:“人疑列御至,客似令威还。”【御风列】宋·苏轼:“愿因骑鲸李,追此御风列。”【御泠然】宋·孔平仲:“便欲御泠然,因之游广寒。”【御寇风】宋·陆游:“横空我欲江湖去,谁借泠然御寇风?”【列子御风】宋·苏轼:“列子御风殊不恶,犹被庄生讥数数。”宋·范成大:“列子御风犹有待,邹生吹律强生春。”【列生御风】唐·顾况:“列生御风归,饲豕如人焉。”【泠然御风】唐·刘禹锡:“仙子东南秀,泠然善御风。”【乘空列御】清·黄景仁:“乘空列御是耶非,广袖飘如鹢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