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边的蝴蝶会

澜沧江边的蝴蝶会朗读

我在西双版纳的美妙如画的土地上,幸运地遇到了一次真正的蝴蝶会。

很多人听说过云南大理蝴蝶泉的蝴蝶会。三百多年前,有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许多来到大理的旅客都要设法去观赏一下这个人间奇景。可惜蝴蝶会有时间限制,游客难于恰巧在那个时间来到蝴蝶泉边。就是徐霞客也没有亲眼看见蝴蝶会的盛况。他去早了一个月,蝴蝶树还没有开花,他只能折下一根枝条,惆怅而去。游记中关于蝴蝶会的盛况是他根据别人的叙述写下来的。

我在七八年前也探访过一次蝴蝶泉。我去晚了几天,但是我的运气比徐霞客好些,看到了蝴蝶会的尾声。在一泓清澈如镜的泉水旁边,环绕着一株枝叶婆娑的大树,成百的彩色缤纷的蝴蝶正在翩翩飞舞,衬着水中的倒影,确实是非常地美。以后我也曾遇见过看到蝴蝶盛会的人,听他们的描述,比起记载或传说中的盛况来也已经大有逊色了。

其实蝴蝶会并不是大理地方所独有。清朝乾隆年间,张泓的《滇南新语》中就记载着昆明城内圆通山的蝴蝶会:

每岁孟夏,蛱蝶千百万会飞此山,屋树岩壑皆满。有大如轮、小于钱者。翩翻随风,缤纷五彩,锦色烂然。集必三日始去,究不知其去来之何从也。余目睹其呈奇不爽者盖两载。

这记载离现在已有二百年,现在的昆明居民恐怕很少有人听说过这回事了。

我曾想,蝴蝶会大概是云南所特有的自然环境的产物。昆明的蝴蝶会已经绝迹,大理的蝴蝶会也在衰落,也许都是由于居民繁庶,游人众多的缘故。在交通不如昆明、大理便利,游人不大走到的地方,也许还可以遇到这种奇妙的景象吧。

这个设想被我不久以前在西双版纳旅途中的一次意外的奇遇证实了。

西双版纳的气候四季如春,然而春天仍然是最美好的季节。正是在春天,在傣族的泼水节的前夕,我们来到了被称为西双版纳的一颗“绿宝石”的橄榄坝。当我们从澜沧江的小船踏上这片土地时,立刻觉得好像来到了一个天然的热带大花园。到处是浓荫匝地,繁花似锦。走在村寨之间的小径上,就好像是走在精心修建起来的林荫路上一样,只有从浓密的树叶的缝隙里洒下来太阳的点点金光。

我们沿着澜沧江边的一连串村寨作了一次旅行。这里的村寨不是许多人家聚集在一起,而是稀疏地分散在林海中间。每一幢竹楼周围都是丰饶的果树园。家家户户的庭前屋后都生长着枝叶挺拔的椰子树和槟榔树,绿荫盖地的芒果树和荔枝树。人们种着果实累累的香蕉作篱笆,用香气馥郁的夜来香树作围墙。被果实压弯了的柚子树枝条敲打着竹楼的屋檐,长在枝丫间的菠萝蜜散发着醉人的浓香。

访问的终点是背倚江岸,紧密相连的两个村寨——曼厅和曼扎。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然后怀着满足的心情踏上了归途。我们走的是来时的路,仍然是那条浓荫遮天的林中小径。透过树间的空隙,有时可以看到平整的田畴;在村寨的边沿,在巨人般的贝叶林和菩提林的荫蔽下,佛寺的屋顶和金塔闪出耀眼的金光。

一切都和来时一样,可是又觉得有点不一样。原来多了一群旅伴——成群的蝴蝶。在花丛中,在枝叶间,到处都有三五成群的彩色蝴蝶迎风飞舞;有的在树丛中盘旋逗留,有的却随着人们行进。开始,我们也不以为奇。这里的蝴蝶本来很多,人们早已把蝴蝶看作是西双版纳的美妙景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可是这一次我们越来越觉得所遇到的景象不寻常。蝴蝶一群群从树林中飞出来,越聚越多,结队跟着我们前进。它们上下翻飞,扇动着彩色的翅膀,闪得人眼花缭乱。有时候,大群的蝴蝶堵住了道路,我们不得不用树枝把它们赶开。

就这样,走了大约五里路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在一片贝叶树林的边上,一块草坪的中间,有一株高大的菩提树,它的向四面伸张的枝条和茂密的树叶像一把大伞似的遮盖着整个草坪。在草坪中央几方丈的地面上,聚集着数不清的蝴蝶,仿佛是一座五色缤纷的花坛。它们互相拥挤着,攀附着,重叠着;新的蝴蝶群不断地加进来,体积不断地扩大。这些蝴蝶大多数属于一种,翅膀的背面嫩绿色,停在地面就像一片绿草,翅膀的正面却是金黄色,上面带着一些花纹,飞动时就像是朵朵金花。在它们的密集的队伍中间,飞舞着少数巨大的黑底红花身带飘带的大木蝶,仿佛是有意来作点缀。一刹那间,我们好像是走进了童话世界:在我们的眼前,在我们的周围,在美丽的自然景色的中间,到处是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的蝴蝶;蝴蝶密集到这样的程度,我们随便伸手就可以捉到几只。我们向蝶群中间投掷树枝,它们立刻向天空飞散,但是不到一分钟又集合到草地上来:我们简直无法干扰它们的盛会。在周围的天空中,雪花似的飞散着密密的蝶粉,同树林中飘来的菩提花香和别的花香混和在一起,散发着一种扑鼻的浓香。

面对着这自然界的奇景,我们个个目瞪口呆。站在千万只飞舞的蝴蝶当中,我们觉得自己好像是多余的了。然而我们长久地观赏着,赞叹着,简直不想走开。这时候,我想起大理的蝴蝶泉,也想起了人们因为那儿的蝴蝶越来越少而发出的慨叹。我要告诉他们,祖国的江山是如此多娇,随处都可以发现迷人的美景,在一个地方失去的东西会在更多的地方找到。

(原载1961年6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注释】

选自《老子》六十四章。

()

如梦令

李清照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诗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出处】唐·李商隐《嫦娥》。【译注】室内,残烛的光亮渐渐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阴影,越发令人感到清冷。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寥落的晨星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的主人公。诗人借助环境氛围的渲染,表现了主人公孤清凄冷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全诗】《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注释】1.云母:一种柔韧富于弹性的矿物,晶体透明,有类似珍珠的光泽。古代以其薄片装饰屏风、门扉等。烛影深:谓蜡烛越烧越短,幽暗的光影愈来愈大,暗示夜已很深。长河指银河。渐落:渐没,指银河向西移动,逐渐消失。2.嫦娥:古代神话中后羿的妻子,即传说中的月仙子。碧海青天:谓明月晚间从碧海升起,历青天而复入碧海。【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寄寓诗,幽美、窈渺而多义。或云悼亡,或云伤己之不遇,或云摹写女道士不能求偶的孤寂苦闷等等,此诗虽内涵多义,而无论其喻指对象为谁,也应该是一位与嫦娥生活处境类似的人物。前二句描绘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上句写室内,烛光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显得空寂清冷,她永夜独坐,内心能不感到黯淡孤寂?此句用冷屏残烛烘托其心境,尤为贴切。一个“深”字,更是道出了独坐之久,追忆之深。下句写室外,横空天河,渐渐西垂,将要消失;晓天的晨星,也慢慢隐没坠沉。此句用河落星沉暗示主人公永夜不眠,“渐”字状其时间流逝,“沉”字拟其低垂,既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也暗合其情怀的凄冷和心情的沉重。后二句写主人公面对一轮孤月的遐想。仰望明月,联想孤寂清冷的嫦娥,年年幽居月宫,夜夜面对无垠的碧海青天,无法排遣孤独郁闷之情,能不深深后悔偷吃不死之药吗?这里写嫦娥的处境心情也就是写主人公的处境心情,二者互为映衬,情味更为浓郁。此诗含蓄蕴藉,寄托深远,情调幽美。诗人在黑暗现实的困境中,为了在精神上摆脱世间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往往使自己陷于孤独的境地,不正是和月中嫦娥、入道女冠的处境心情类似么?无论是诗人抒发不得志的幽怨,还是写孀独女冠的孤凄,都与嫦娥高洁而孤寂的情景是灵犀相通的。诗中浓重的感伤之美最能引发清高文士的共鸣。此诗将嫦娥、女冠和诗人自己塑造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技巧高妙,唯李商隐能之。

()

僧尼孽海

明刊本《僧尼孽海》正文书影

()

作者简介遇罗锦(1946—),北京市人。1961年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1966年文革开始,因日记和其兄遇罗克事受牵连,被拘留,后被判到河北茶淀站清河劳动教养三年。1969年结束劳动教养后分配到河北临西县一小村插队落户。1970年迁至北大荒落户,并在那里与当地一知青结婚。1979年遇罗克被平反昭雪,随后返回北京。作品主要有《一个冬天的童话》及姊妹篇《乾坤特重我头轻》。《一个冬天的童话》最早发表于《当代》杂志1980年第3期,先后被译为德、日、英、法四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的作品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真实强烈的感情讲述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悲惨的故事,是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今天看来,她的作品有时感情宣泄太直接,缺乏艺术的表达,文字也尚显粗糙,缺乏雕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