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这是白居易早年所作的一首讽谕诗,按题下自注,作于宪宗元和元年至二年(806——807)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诗人时年三十五、六岁。当时他踏上仕途不久,“志在兼济”,很想为人民作点好事。县尉在封建统治机构中是最低级的官吏,和人民群众有较多的接触。他耳闻目睹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对他们深怀同情,于是,就把所见所闻如实地写下来,希望能引起最高的封建统治者的注意。这首诗是他以后创作的一系列新乐府诗的先声。【全诗】《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③。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⑤。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⑧。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⑨。【注释】①刈(yi义)麦:割麦。②陇:田埂。③妇:指已婚女子。姑:指未婚女子。荷(he贺):挑、扛。箪(dan丹)食:用圆竹器盛的食物。壶浆:用壶盛的汤水。④饷(xiang享)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饮食。丁壮:青壮年男子。⑤秉(bing丙):拿。遗穗:收割后遗落在田里的麦穗。敝筐:破旧的篮子。⑥输税:交税。⑦农桑:种地和养蚕。这里泛指农业生产。⑧吏禄:做官的俸禄。岁晏(yan验):年终。【译文】种田人家很少有闲的时候,到了五月份更加繁忙。一夜之间南风吹黄了麦粮,女人们担着饭,儿孙们提着汤,送给在南岗割麦的丁壮。脚下暑气蒸人,背上赤日似火,他们并不感到炎热,只想趁着好天气赶快收粮。旁边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右手捡麦穗,左手提着破筐。她的声声话语,听来令人忧伤。田里打下的粮食全交给了官府,只好靠捡麦穗度饥荒。我又有什么功劳,不曾耕种收割,一年到头却有剩余的食粮。想到这里十分惭愧,使我日夜难忘。【鉴赏】这首诗叙事明白,层次清楚,语言通俗、流畅,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诗的前半部分写农村麦收时节的繁忙情景。一开头读者即感染到一种紧张的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村里的青壮年农民都到南冈收麦子去了,留下的妇女与小孩也不得闲,忙完家务,立即匆匆忙忙送饭、送水到田头。农民们背上烈日烘烤,脚下暑气蒸迫,精疲力尽了,还是拚命劳作。他们不是不知热、不知累,为了赶快把麦子收割完毕,“但惜夏日长”,还希望这炎热的夏日能更长一点呢!农民这种反常的心理与《卖炭翁》中所写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颇相似。这一段叙写,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农民勤劳而纯朴的本色,同时又充分地揭示了他们劳动的艰苦。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着力刻划一个在地里拾麦穗的贫妇人的形象。就象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诗人通过她进一步揭示了封建社会里农民的悲惨境遇。贫妇人一面拾麦穗,一面向人们诉说:我家里收割来的麦子全已交了税,因而不得不拾麦穗来“充饥肠”。这里前后写的似乎是两回事,是两类不同的人,其实今天的拾穗者既是昨天的刈麦者,那么今天的刈麦者不也很可能变成明天的拾穗者吗?当时,唐王朝的统治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朝政日趋腐败,地方藩镇跋扈,到处战乱不休,对人民的压榨有增无减,广大农民的生活已陷入极度贫困的境地。这个拾麦穗的贫妇人与皮日休《橡媪叹》中的拾橡媪一样,以个别反映一般,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诗人耳闻目睹了这悲惨的事实,心灵震颤了。他反躬自问,农民终年辛勤劳动不得一饱,我有何功德,每年却可以获得三百石(担)米的俸禄,到了年底,家里还有余粮?按唐制,从九品官月俸为三十石米,县尉的官阶为将仕郎,级别从九品下,因而一年约可得三百石米。诗人通过自己和农民生活的对比,深感不安,“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个“民胞物与”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首诗是诗人较早的一首讽喻诗。元和二年冬,他调回长安,次年被任命为左拾遗。由于接触的社会面更广,看到的时弊更多,他的讽喻诗创作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时,他有意识地以“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为宗旨,写作了大量《新乐府》。在贞元、元和之际,他还写了十首《秦中吟》。这些诗大胆地揭露社会的黑暗面,矛头对准各种邪恶的势力,涉及到统治集团中各阶层的人物,其中有“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的京中大官僚;也有向皇帝贡“羡余物”以求飞黄腾达的地方上的贪官;有吃饱喝足不顾百姓受灾的内臣(宦官),也有专事吃喝玩乐,以相当于“十户中人赋”去买“一丛深色花”的王孙公子,等等。这些诗大多有事实根据,针对性强,有所为而发,因而颇得罪了一些人。诗人在《与元九书》中说:“闻仆《贺雨》诗,众口藉藉,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但是,也正因为这些诗提出了许多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因而在当时就得到广泛传播,甚至流传到国外,为人民所喜爱。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作者的心完全与农民贴在一起,叙事中蕴含着深挚的感情,如“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这“闻者”之中不也有作者吗?正因为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而能强烈地震动读者的心弦。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诗的成功之处。《观刈麦》是作者一百七十余首讽喻诗中的杰作。
观刈麦 白居易。推荐。爱诗词网。【题解】这是白居易早年所作的一首讽谕诗,按题下自注,作于宪宗元和元年至二年(806——807)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诗人时年三十五、六岁。当时他踏上仕途不久,“志在兼济”,很想为人民作点好事。县尉在封建统治机构中是最低级的官吏,和人民群众有较多的接触。他耳闻目睹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对他们深怀同情,于是,就把所见所闻如实地写下来,希望能引起最高的封建统治者的注意。这首诗是他以后创作的一系列新乐府诗的先声。【全诗】《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③。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⑤。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⑧。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⑨。【注释】①刈(yi义)麦:割麦。②陇:田埂。③妇:指已婚女子。姑:指未婚女子。荷(he贺):挑、扛。箪(dan丹)食:用圆竹器盛的食物。壶浆:用壶盛的汤水。④饷(xiang享)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饮食。丁壮:青壮年男子。⑤秉(bing丙):拿。遗穗:收割后遗落在田里的麦穗。敝筐:破旧的篮子。⑥输税:交税。⑦农桑:种地和养蚕。这里泛指农业生产。⑧吏禄:做官的俸禄。岁晏(yan验):年终。【译文】种田人家很少有闲的时候,到了五月份更加繁忙。一夜之间南风吹黄了麦粮,女人们担着饭,儿孙们提着汤,送给在南岗割麦的丁壮。脚下暑气蒸人,背上赤日似火,他们并不感到炎热,只想趁着好天气赶快收粮。旁边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右手捡麦穗,左手提着破筐。她的声声话语,听来令人忧伤。田里打下的粮食全交给了官府,只好靠捡麦穗度饥荒。我又有什么功劳,不曾耕种收割,一年到头却有剩余的食粮。想到这里十分惭愧,使我日夜难忘。【鉴赏】这首诗叙事明白,层次清楚,语言通俗、流畅,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诗的前半部分写农村麦收时节的繁忙情景。一开头读者即感染到一种紧张的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村里的青壮年农民都到南冈收麦子去了,留下的妇女与小孩也不得闲,忙完家务,立即匆匆忙忙送饭、送水到田头。农民们背上烈日烘烤,脚下暑气蒸迫,精疲力尽了,还是拚命劳作。他们不是不知热、不知累,为了赶快把麦子收割完毕,“但惜夏日长”,还希望这炎热的夏日能更长一点呢!农民这种反常的心理与《卖炭翁》中所写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颇相似。这一段叙写,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农民勤劳而纯朴的本色,同时又充分地揭示了他们劳动的艰苦。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着力刻划一个在地里拾麦穗的贫妇人的形象。就象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诗人通过她进一步揭示了封建社会里农民的悲惨境遇。贫妇人一面拾麦穗,一面向人们诉说:我家里收割来的麦子全已交了税,因而不得不拾麦穗来“充饥肠”。这里前后写的似乎是两回事,是两类不同的人,其实今天的拾穗者既是昨天的刈麦者,那么今天的刈麦者不也很可能变成明天的拾穗者吗?当时,唐王朝的统治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朝政日趋腐败,地方藩镇跋扈,到处战乱不休,对人民的压榨有增无减,广大农民的生活已陷入极度贫困的境地。这个拾麦穗的贫妇人与皮日休《橡媪叹》中的拾橡媪一样,以个别反映一般,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诗人耳闻目睹了这悲惨的事实,心灵震颤了。他反躬自问,农民终年辛勤劳动不得一饱,我有何功德,每年却可以获得三百石(担)米的俸禄,到了年底,家里还有余粮?按唐制,从九品官月俸为三十石米,县尉的官阶为将仕郎,级别从九品下,因而一年约可得三百石米。诗人通过自己和农民生活的对比,深感不安,“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个“民胞物与”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首诗是诗人较早的一首讽喻诗。元和二年冬,他调回长安,次年被任命为左拾遗。由于接触的社会面更广,看到的时弊更多,他的讽喻诗创作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时,他有意识地以“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为宗旨,写作了大量《新乐府》。在贞元、元和之际,他还写了十首《秦中吟》。这些诗大胆地揭露社会的黑暗面,矛头对准各种邪恶的势力,涉及到统治集团中各阶层的人物,其中有“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的京中大官僚;也有向皇帝贡“羡余物”以求飞黄腾达的地方上的贪官;有吃饱喝足不顾百姓受灾的内臣(宦官),也有专事吃喝玩乐,以相当于“十户中人赋”去买“一丛深色花”的王孙公子,等等。这些诗大多有事实根据,针对性强,有所为而发,因而颇得罪了一些人。诗人在《与元九书》中说:“闻仆《贺雨》诗,众口藉藉,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但是,也正因为这些诗提出了许多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因而在当时就得到广泛传播,甚至流传到国外,为人民所喜爱。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作者的心完全与农民贴在一起,叙事中蕴含着深挚的感情,如“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这“闻者”之中不也有作者吗?正因为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而能强烈地震动读者的心弦。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诗的成功之处。《观刈麦》是作者一百七十余首讽喻诗中的杰作。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景公再三地送,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够我周济家族,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而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推荐。爱诗词网。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景公再三地送,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够我周济家族,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而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现常用“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借以表明听取各方面人的意见的重要,也劝诫自以为聪明的人要多加谨慎。也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
纪信诈帝。推荐。爱诗词网。【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例句】郦寄卖友,纪信诈帝。(李瀚《蒙求》9962)这里举纪信冒充刘邦以掩护刘邦脱逃事作为提供学童学习典故之一则。
“胡蓝之狱”是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个最大的冤案。明朝建立后,皇权与相权矛盾,使朱元璋深感不安。1380年,朱元璋便以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借此大兴党狱,大肆屠杀功臣宿将。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杀韩国公李善长等,毒死刘基,先后株连被杀3万余人,前后持续达10年之久,史称“胡党大狱”。“胡党”而受牵连致死者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静宁侯叶昇等,1公、21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废除丞相后,其事有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蓝玉案是朱元璋时又一次大杀功臣的冤案。蓝玉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杀蓝玉,死1公、13侯、2伯,因蓝玉案被杀的人数达2万人,史称“蓝党大狱”。该案与胡惟庸狱合称为“胡蓝之狱”。胡蓝党案前后达14年之久,朱元璋利用“胡蓝之狱”杀了5万人之多。经过“胡蓝之狱”明朝功臣宿将已被杀戮殆尽。由于杀人过多,造成朝中无将的局面,对以后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不利影响。
胡蓝之狱。推荐。爱诗词网。“胡蓝之狱”是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个最大的冤案。明朝建立后,皇权与相权矛盾,使朱元璋深感不安。1380年,朱元璋便以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借此大兴党狱,大肆屠杀功臣宿将。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杀韩国公李善长等,毒死刘基,先后株连被杀3万余人,前后持续达10年之久,史称“胡党大狱”。“胡党”而受牵连致死者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静宁侯叶昇等,1公、21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废除丞相后,其事有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蓝玉案是朱元璋时又一次大杀功臣的冤案。蓝玉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杀蓝玉,死1公、13侯、2伯,因蓝玉案被杀的人数达2万人,史称“蓝党大狱”。该案与胡惟庸狱合称为“胡蓝之狱”。胡蓝党案前后达14年之久,朱元璋利用“胡蓝之狱”杀了5万人之多。经过“胡蓝之狱”明朝功臣宿将已被杀戮殆尽。由于杀人过多,造成朝中无将的局面,对以后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不利影响。
列子御风。推荐。爱诗词网。典源出处《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疏:“姓列,名御寇,郑人也。与郑繻公同时,师于壶丘子林,著书八卷,得风仙之道,乘风游行,泠然轻举,所以称善也。”释义用法列御寇学得仙术,能够乘风而行。后以此典形容仙人乘风飞游;或用以形容乘车、船、马等奔驶疾速,如乘风一般。用典形式【仙寇】宋·杨亿:“泠然知有待,仙寇异吾曹。”【驭气】宋·范成大:“舍舟得马如驭气,步入青松三十里。”【驭风】唐·韩愈:“还随蹑凫骑,来访驭风襟。”宋·范成大:“控临缥缈疑无地,指点虚无欲驭风。”【乘风】宋·范成大:“玉宵有客方东望,竟欲乘风御气游。”明·陈子龙:“方见燕雀笑黄鹄,安能乘风凌九州。”【御风】唐·李商隐:“御风知有在,去国肯无聊。”宋·史达祖:“独自卷帘栊,谁为开尊俎。恨不得御风归去。”【驭风仙】唐·白居易:“我无缩地术,君非驭风仙。”【列子车】唐·刘禹锡:“云是淮王宅,风为列子车。”【列御风】清·赵执信:“我身列御风,舟子僚弄丸。”【列御至】唐·骆宾王:“人疑列御至,客似令威还。”【御风列】宋·苏轼:“愿因骑鲸李,追此御风列。”【御泠然】宋·孔平仲:“便欲御泠然,因之游广寒。”【御寇风】宋·陆游:“横空我欲江湖去,谁借泠然御寇风?”【列子御风】宋·苏轼:“列子御风殊不恶,犹被庄生讥数数。”宋·范成大:“列子御风犹有待,邹生吹律强生春。”【列生御风】唐·顾况:“列生御风归,饲豕如人焉。”【泠然御风】唐·刘禹锡:“仙子东南秀,泠然善御风。”【乘空列御】清·黄景仁:“乘空列御是耶非,广袖飘如鹢退飞。”
有心栽花花不开。推荐。爱诗词网。谓有意做成的事情反而没做成,无心促成的事反而意外地成功了。此语源自这样一个故事: 元朝有个叫魏鹏的官宦之子,自幼在浙江与贾家女儿娉娉订了婚,父亲死后举家回到襄阳家乡,音讯遂绝。魏鹏长至18岁,聪明好学,熟读经史,不料屡次考试不取,心中郁闷。母亲恐其成疾,遣其去浙江,一则访师问友,二则开豁心胸,三则找贾家议定婚期。那贾家只有老夫人和女儿在家,听说魏鹏到来十分欢喜,款待也十分周到,只是不提起婚姻之事。娉娉有西子之容、倾城之色,对魏鹏眉来眼去极有好感,二人诗词奉和,情意日深,遂山盟海誓成了眷属。从此无夕不欢,往来频数,只瞒了贾老夫人。不期光阴易过,夏暑将去,家中来信催魏鹏回去参加秋试。魏鹏无奈,与小姐絮絮叨叨洒泪而别。回家已将至入试之时,魏鹏仓促应试,随手去写,答卷平平。谁知偏偏那试官昏了眼,只顾圈圈点点起来,竟然高中了,果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待得廷试,虽母亲逼他赴京应试,但魏鹏仍一心想念娉娉,又怎么能静心写出好文章来?不想试官说他文字稳当,不犯忌讳,是平正举业之文,双中在甲榜,派为江浙儒学副提举。魏鹏甚是得意,匆匆赶往钱塘,去拜见贾老夫人,从容议及婚事。谁知贾老夫人只此一女,时刻不见尚且思念,若嫁他乡,誓死不允。然而,就在此时,魏鹏忽闻母亲病逝,只得回去奔丧。这番生离,娉娉几番哭得死去活来,终日饮恨染成一病,竟一命呜呼。魏鹏得此凶信,悲痛万分,伏地哭曰:“你为我而死,我何忍相负?惟终身不娶,以慰芳魂。”后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谚比喻一心谋求的事不能成功,随意办的事却意外地获得好结果。
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
许地山 落花生。推荐。爱诗词网。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文章开头就说出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觉得“让它荒芜着怪可惜”,便提议“辟来做花生园罢”。姊弟们一听“都很喜欢”表示对这一提议的赞成和拥护。接着作者只用“买种底买种,动土底动土,灌园底灌园”三个整齐的短句,形象、简洁的概括了种花生的全过程。最后写几个月后花生“居然收获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用自己辛勤劳动换来成果时的欢快、喜悦、兴奋之情。以后就写全家过收获节时的愉快的情景。尽管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母亲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平时难得出场的父亲也参加了。这可以看出过收获节的重要和意义。在父亲的启示下,孩子们争说花生的好处。在大家谈的基础上,父亲开始谈花生的真正用处:把它和水果比较,它只是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这写了花生的内在之美。接着父亲又向孩子们说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并借“我”的体会,进一步形象地道出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个主题是多么深刻、多么富有哲理意味,又发人深省。最后以“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结束全文,含意极其深远。后来作者便以“落华生”为笔名,以时时警策自己。《落花生》的立意很深刻,同时也非常巧妙。它托物言志,深入浅出,言近旨远,使人深受教育与启发。文章用朴实无华的笔调,毫无铺张地叙述童年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断。从种花生写起,然后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处处扣紧题旨。文章主题是阐述关于做人的道理,所以种、收、吃花生都是略写,只用简洁的文字把这些过程记叙清楚。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由吃花生很自然地引入议花生,并在赞美花生的时候,引出做人的人生哲理,点明题旨“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言简意深。表明作者在竞逐高官厚禄、争名夺利、钻营成风的社会恶习下,洁身自好,不慕虚名的思想境界。这种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笔法,看似信笔所至,实际上结构相当严谨。有人说:“散文,朴素最美”。诚哉斯言。《落花生》是在迷人的朴素之中,展示那惊人的优美。它的语言清新自然,朴实含蓄。既没有冗长的叙述,也没有铺张的描写,作者只用一支白描的笔,娓娓地叙谈故事,勾勒了几个人物,写了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对话又具有独特的个性。母亲温和善良、勤劳朴实。姐弟们天真活泼,幼稚单纯。父亲循循善诱,慈爱严正。虽然每个人的话都只三言两语,但都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种朴素的语言,是真正的美在一种极其和谐自然的形式中的流露,是朴素与优美的辩证统一。这样的语言风格与平淡而又深刻的立意非常谐调。这体现了老作家许地山作品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落花生》问世六十余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