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石头城(其一)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金陵五题》,以联章方式歌咏五处古迹,《石头城》为这组诗的第一首。金陵:今南京市,战国时为楚金陵邑,六朝均建都于此,至隋始废。六朝更替频仍,俱为短命王朝,在它们兴亡史实中,蕴藏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故成为后来诗人们或垂诫或凭吊的咏史题材。石头城:在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西倚长江,南临秦淮河入长江口,为一红色砾岩低丘,孙吴时在此筑城以贮藏军械。晋张勃《吴录》载:“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紫金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又据《丹阳记》载:“石头城吴时悉土坞,义熙(东晋安帝年号)始加砖垒石头,因山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形险固有气势。”是石头城早已公认为地形雄壮险要的城镇,六朝统治者都置兵戍守。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故国”:即“故都”,这里指石头城。“周遭”:即周围环绕。首二句对起,诗人登高纵目,作宏观鸟瞰,从大处落墨,开头两句,先用“山围”、“潮打”两词,标出石头城的位置和地形。它负山面水,长江流水紧迫山麓而流,极写其形势险要,气象恢宏。次用“故国”、“空城”对举,示人以石头城昔盛今衰的情景,唤起故国萧条、人事无定的苍凉吊古意识,使人浮想联翩,从楚辟金陵邑开始,由吴建为国都,历东晋宋齐梁陈,均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为王公贵族、轻歌曼舞、纸醉金迷之地,真是舟车辐辏,盛极一时。可是曾几何时,六朝统治者俱成匆匆过客,繁华亦烟消灰灭,只剩下满目萧条、杂草丛生、芜秽不堪的“空城”,供人凭吊。最后用“周遭在”揭示出起伏的群山仍围绕着石头城,表明它依旧“虎踞”如昔,用“寂寞回”沉痛地寄慨,述说石头城虽然雄姿依旧,但因它已变成一座空城,所以当江潮拍打它的山麓时,亦有感于繁华消歇、不胜呜咽之情,寂寞地退了回去。据诗人《金陵五题》自序云:“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呤,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应该承认,诗人拟人化的手法是很高明的,将自然现象“江潮”亦描写成能感知之物,能与人世兴亡悲欢相契合,无怪乎白居易叹为绝唱。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淮水”:指秦淮河,由西北流经南京城,注入长江,以其开凿于秦时,故称秦淮河。“女墙”:城上短墙,古代战争时用作掩体和射孔。二句继续吊古抒怀,捕捉“旧时月”、“夜深”、“还过”等具体意象,发出更为深沉的感喟。只有曾照昔年豪华的“旧时月”,在夜深人静时,打从秦淮河东边升起,不嫌古城荒芜,仍旧穿过城上矮墙,频来相照。诗写至此,将吊古之情,推向了高潮,诗亦戛然而止,给人以无限驰骋想象的余地。
本诗句句写景,其艺术构思特色,在于它不仅能准确地描绘出山川、夜月的气象,还在于它能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群山默默地拱卫“故国”;江潮有感于“故国”的寥落荒凉,在拍打它的山麓时,寂寞地退了回去,多情的明月,从秦淮河东边升起,仍频频地来看望“故国”。诗人给一切景物都赋予人的感情。汇总喷薄而出,将吊古情绪步步推向高潮,令读咏叹想象于无穷。
(胡主佑)
乌衣巷(其二)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组诗第二首。乌衣巷:在秦淮河南。三国吴时,戍守石头城的军队在此安营,因兵士皆穿乌衣(黑色衣服),故以乌衣名巷。东晋时,开国元勋王导与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等豪门贵族,皆聚居于此。在其以后建立的几个王朝中,这两个家族仍很有势力,故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朱雀桥:一名朱雀航(航,又作珩),是当时横跨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三国吴时,名南津桥;东晋咸康二年作朱雀门,因桥在门外,故改名朱雀桥。《舆地纪胜》载:“江南东路建康府乌衣巷,在秦淮南,去朱雀桥不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乌衣巷并举,既对偶天成,又色彩斑斓,而且揭示出特定的地理环境,诱发人们的历史联想:遥想当年,秦淮河江桥(朱雀桥)玲珑璀璨,乌衣巷华屋麕集,道路上冠盖相望、车马喧阗,备极繁荣昌盛。而曾几何时,一切烟消云散,如今面对的皆是荒芜凄凉景色:春天来了,“朱雀桥”边只是野草蔓生,野花遍开。着一“野”字,便给人以破败凄凉的感受。因为如果仍似当年繁荣,行人如云,熙来攘往,桥边哪会滋生出“野草花”呢?“乌衣巷”现在怎么样?诗人虽没有明说,但从“朱雀桥”的行人寥落以致桥边野草丛生中,亦能透露出“乌衣巷”人烟稀少,非复昔日鼎盛情况。何况诗人又用“夕阳斜”映照它,这就使它更笼罩上阴郁的色彩。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照应前两句所描绘的衰败气象作进一步的渲染。诗人仍用眼前看到的景象着重刻画繁华消歇。巧妙地选取人们常见的候鸟燕子,用它“喜居旧巢”的习性来作映证。晋人傅咸《燕赋序》云:“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我们知道,燕子是喜欢在高屋大厦筑巢定居的。王、谢当权时,所居宅第华贵,自然是燕子筑巢的良好场所。又因燕子是候鸟,气候寒冷的冬天飞往热带地方越冬,来年春暖花开时仍飞回旧居生活。可如今从南方飞回的燕子,在“乌衣巷”口斜阳残照中徘徊,已看不到当年王谢的华屋,只好飞往普通的老百姓家投宿。这就明白地揭示出王谢旧宅废为民居,王谢子弟也已沦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了。如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所说:“王、谢之第宅今皆变为寻常百姓之室庐矣,乃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风人遗韵。”这里将凭吊贵族没落的感情推向极致,这两句诗也就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当然,昔日居住在王、谢堂前的燕子,距刘禹锡生活的时代已有400多年,燕子生命再长,也不可能还活着,很明显,这是一种大胆的夸张。所谓艺术的真实性,正是指这种现象而言的。
本诗借景抒情,通过对野草、斜阳、归巢燕子这些习见现象深入的刻画,抒发对没落贵族的凭吊,满目苍凉,感慨无限。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朱雀桥、乌衣巷,皆当日画舸雕鞍、花月沉醉之地,桑海几经,剩有野草闲花与夕阳相妩媚耳。茅檐白屋中,春来燕子,依旧营巢,怜此红襟俊羽,即昔时王、谢堂前杏梁栖宿者,对语呢喃,当亦有华屋山丘之感矣。”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辛弃疾《沁园春》云:“朱雀桥边,何人会道,野草、斜阳、飞燕?”这是对刘禹锡《乌衣巷》诗的高度评赞。“何人会道”,极言此乃绝唱,别人难以为继。不过,正因为是绝唱,化用其意而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就不乏其人。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邓剡《唐多令》云:“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这一切都说明这首诗是多么富于艺术魅力,多么影响深远。
(胡主佑)
台城(其三)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乾河沿北。“台”有禁、近意。三国吴在此建立后苑城,东晋成帝改建和增修,宋、齐、梁、陈相仍,为六朝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故称台城。今习称鸡鸣寺北与明城墙相接一段为台城遗址。
“台城六代竞豪华”一句总写,就凭吊之处作纵的历史鸟瞰。接着对这一地区历史人物的本质特征作高度的概括。诗的发端,开门见山,先点出地点“台城”,次标出时间“六朝”。时间跨度极大,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近40位皇帝在此登场活动。最后指出人物活动的本质特征是“竞豪华”,特别突出一个“竞”字,给平铺的叙事句,顿时赋予了飞动的意象,使人浮想联翩,回溯到从“六朝”第一个王朝东吴开始,在此起后苑城,经东晋成帝改造和增修为禁城(即台城),历宋、齐、梁、陈各朝,皆在此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竞”斗“豪华”。于是一座座皇宫通过想象,异彩纷呈,矗立在人们的眼前,一个胜似一个。
第二句“结绮临春事最奢”。具体写“豪华”。“结绮”、“临春”,这是“六朝”最后一个王朝陈后主所起造的宫殿名。据《南史·张贵妃传》:“(陈)至德二年,乃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并数十间。”这些阁是如何装璜的呢?据《南史》载,它的窗牖、臂带、悬楣、栏槛之类,皆是沉香木作的,又用珠玉、翡翠作装饰,门上挂着珠帘,室内陈设着用珠宝镶嵌的床和用珠宝作饰物的帐子。其它一切穿的玩的,应有尽有,其华贵、美丽也是空前的。这句里的“事最奢”,应首句的“竞豪华”。陈后主为他的爱妃起造这样璀璨富丽的皇宫,真是登峰造极,“豪华”赛过前朝,臻于“最奢”的地步了。
“千门万户成野草”。本句大起大落,造成跌宕。“千门万户”,仍写过去,承“豪华”、“最奢”而来,指当日宫殿,不仅“豪华”,而且众多。“成野草”,急遽逆转,回到今日现实。一个“成”字,道出变化之神速。昔日璀璨繁华的结绮、临春、望仙诸阁,转瞬何在,呈现在眼前的唯断砖残垣,破瓦碎砾,满目疮痍、野草丛生的景象。诗写至此,一股阴郁凄冷之气,向人袭来,使人兴无限惋惜,增无限感慨!
最后一句“只缘一曲后庭花”,结出陈后主亡国破家的原因,是点睛之笔。据《隋书·乐志》载:“陈后主于清乐中造《黄骊留》及《玉树后庭花》、《金钗两鬓垂》等曲,与幸臣等制其歌词,极于淫荡,男女唱和。”《玉树后庭花》是当时宫中经常演唱歌曲之一。陈后主是有名的只知奢侈豪华、不理国政、沉湎酒色的昏君。其结果隋兵攻进台城,金粉南朝,就在《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这桩历史公案,是耐人寻味的。
这首诗识见卓越,推论精当,高度简练地概括出六朝兴亡的本质原因,表面立足于吊古,实际着眼于诫今。诗人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心情极度沉痛,目睹当时唐朝统治者暨王公大臣陷于醉生梦死中,不知改革进取,只图奢侈淫逸,坐享安乐。诗人写这首诗,亦是借古讽今,给当时最高统治者敲警钟。因其所论时事,带有普遍意义,也足以垂训后人。
(胡主佑)
台城六代竞豪华。推荐。爱诗词网。刘禹锡石头城(其一)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金陵五题》,以联章方式歌咏五处古迹,《石头城》为这组诗的第一首。金陵:今南京市,战国时为楚金陵邑,六朝均建都于此,至隋始废。六朝更替频仍,俱为短命王朝,在它们兴亡史实中,蕴藏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故成为后来诗人们或垂诫或凭吊的咏史题材。石头城:在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西倚长江,南临秦淮河入长江口,为一红色砾岩低丘,孙吴时在此筑城以贮藏军械。晋张勃《吴录》载:“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紫金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又据《丹阳记》载:“石头城吴时悉土坞,义熙(东晋安帝年号)始加砖垒石头,因山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形险固有气势。”是石头城早已公认为地形雄壮险要的城镇,六朝统治者都置兵戍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故国”:即“故都”,这里指石头城。“周遭”:即周围环绕。首二句对起,诗人登高纵目,作宏观鸟瞰,从大处落墨,开头两句,先用“山围”、“潮打”两词,标出石头城的位置和地形。它负山面水,长江流水紧迫山麓而流,极写其形势险要,气象恢宏。次用“故国”、“空城”对举,示人以石头城昔盛今衰的情景,唤起故国萧条、人事无定的苍凉吊古意识,使人浮想联翩,从楚辟金陵邑开始,由吴建为国都,历东晋宋齐梁陈,均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为王公贵族、轻歌曼舞、纸醉金迷之地,真是舟车辐辏,盛极一时。可是曾几何时,六朝统治者俱成匆匆过客,繁华亦烟消灰灭,只剩下满目萧条、杂草丛生、芜秽不堪的“空城”,供人凭吊。最后用“周遭在”揭示出起伏的群山仍围绕着石头城,表明它依旧“虎踞”如昔,用“寂寞回”沉痛地寄慨,述说石头城虽然雄姿依旧,但因它已变成一座空城,所以当江潮拍打它的山麓时,亦有感于繁华消歇、不胜呜咽之情,寂寞地退了回去。据诗人《金陵五题》自序云:“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呤,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应该承认,诗人拟人化的手法是很高明的,将自然现象“江潮”亦描写成能感知之物,能与人世兴亡悲欢相契合,无怪乎白居易叹为绝唱。“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淮水”:指秦淮河,由西北流经南京城,注入长江,以其开凿于秦时,故称秦淮河。“女墙”:城上短墙,古代战争时用作掩体和射孔。二句继续吊古抒怀,捕捉“旧时月”、“夜深”、“还过”等具体意象,发出更为深沉的感喟。只有曾照昔年豪华的“旧时月”,在夜深人静时,打从秦淮河东边升起,不嫌古城荒芜,仍旧穿过城上矮墙,频来相照。诗写至此,将吊古之情,推向了高潮,诗亦戛然而止,给人以无限驰骋想象的余地。本诗句句写景,其艺术构思特色,在于它不仅能准确地描绘出山川、夜月的气象,还在于它能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群山默默地拱卫“故国”;江潮有感于“故国”的寥落荒凉,在拍打它的山麓时,寂寞地退了回去,多情的明月,从秦淮河东边升起,仍频频地来看望“故国”。诗人给一切景物都赋予人的感情。汇总喷薄而出,将吊古情绪步步推向高潮,令读咏叹想象于无穷。(胡主佑)乌衣巷(其二)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组诗第二首。乌衣巷:在秦淮河南。三国吴时,戍守石头城的军队在此安营,因兵士皆穿乌衣(黑色衣服),故以乌衣名巷。东晋时,开国元勋王导与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等豪门贵族,皆聚居于此。在其以后建立的几个王朝中,这两个家族仍很有势力,故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朱雀桥:一名朱雀航(航,又作珩),是当时横跨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三国吴时,名南津桥;东晋咸康二年作朱雀门,因桥在门外,故改名朱雀桥。《舆地纪胜》载:“江南东路建康府乌衣巷,在秦淮南,去朱雀桥不远。”“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乌衣巷并举,既对偶天成,又色彩斑斓,而且揭示出特定的地理环境,诱发人们的历史联想:遥想当年,秦淮河江桥(朱雀桥)玲珑璀璨,乌衣巷华屋麕集,道路上冠盖相望、车马喧阗,备极繁荣昌盛。而曾几何时,一切烟消云散,如今面对的皆是荒芜凄凉景色:春天来了,“朱雀桥”边只是野草蔓生,野花遍开。着一“野”字,便给人以破败凄凉的感受。因为如果仍似当年繁荣,行人如云,熙来攘往,桥边哪会滋生出“野草花”呢?“乌衣巷”现在怎么样?诗人虽没有明说,但从“朱雀桥”的行人寥落以致桥边野草丛生中,亦能透露出“乌衣巷”人烟稀少,非复昔日鼎盛情况。何况诗人又用“夕阳斜”映照它,这就使它更笼罩上阴郁的色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照应前两句所描绘的衰败气象作进一步的渲染。诗人仍用眼前看到的景象着重刻画繁华消歇。巧妙地选取人们常见的候鸟燕子,用它“喜居旧巢”的习性来作映证。晋人傅咸《燕赋序》云:“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我们知道,燕子是喜欢在高屋大厦筑巢定居的。王、谢当权时,所居宅第华贵,自然是燕子筑巢的良好场所。又因燕子是候鸟,气候寒冷的冬天飞往热带地方越冬,来年春暖花开时仍飞回旧居生活。可如今从南方飞回的燕子,在“乌衣巷”口斜阳残照中徘徊,已看不到当年王谢的华屋,只好飞往普通的老百姓家投宿。这就明白地揭示出王谢旧宅废为民居,王谢子弟也已沦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了。如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所说:“王、谢之第宅今皆变为寻常百姓之室庐矣,乃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风人遗韵。”这里将凭吊贵族没落的感情推向极致,这两句诗也就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当然,昔日居住在王、谢堂前的燕子,距刘禹锡生活的时代已有400多年,燕子生命再长,也不可能还活着,很明显,这是一种大胆的夸张。所谓艺术的真实性,正是指这种现象而言的。本诗借景抒情,通过对野草、斜阳、归巢燕子这些习见现象深入的刻画,抒发对没落贵族的凭吊,满目苍凉,感慨无限。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朱雀桥、乌衣巷,皆当日画舸雕鞍、花月沉醉之地,桑海几经,剩有野草闲花与夕阳相妩媚耳。茅檐白屋中,春来燕子,依旧营巢,怜此红襟俊羽,即昔时王、谢堂前杏梁栖宿者,对语呢喃,当亦有华屋山丘之感矣。”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辛弃疾《沁园春》云:“朱雀桥边,何人会道,野草、斜阳、飞燕?”这是对刘禹锡《乌衣巷》诗的高度评赞。“何人会道”,极言此乃绝唱,别人难以为继。不过,正因为是绝唱,化用其意而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就不乏其人。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邓剡《唐多令》云:“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这一切都说明这首诗是多么富于艺术魅力,多么影响深远。(胡主佑)台城(其三)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台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乾河沿北。“台”有禁、近意。三国吴在此建立后苑城,东晋成帝改建和增修,宋、齐、梁、陈相仍,为六朝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故称台城。今习称鸡鸣寺北与明城墙相接一段为台城遗址。“台城六代竞豪华”一句总写,就凭吊之处作纵的历史鸟瞰。接着对这一地区历史人物的本质特征作高度的概括。诗的发端,开门见山,先点出地点“台城”,次标出时间“六朝”。时间跨度极大,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近40位皇帝在此登场活动。最后指出人物活动的本质特征是“竞豪华”,特别突出一个“竞”字,给平铺的叙事句,顿时赋予了飞动的意象,使人浮想联翩,回溯到从“六朝”第一个王朝东吴开始,在此起后苑城,经东晋成帝改造和增修为禁城(即台城),历宋、齐、梁、陈各朝,皆在此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竞”斗“豪华”。于是一座座皇宫通过想象,异彩纷呈,矗立在人们的眼前,一个胜似一个。第二句“结绮临春事最奢”。具体写“豪华”。“结绮”、“临春”,这是“六朝”最后一个王朝陈后主所起造的宫殿名。据《南史·张贵妃传》:“(陈)至德二年,乃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并数十间。”这些阁是如何装璜的呢?据《南史》载,它的窗牖、臂带、悬楣、栏槛之类,皆是沉香木作的,又用珠玉、翡翠作装饰,门上挂着珠帘,室内陈设着用珠宝镶嵌的床和用珠宝作饰物的帐子。其它一切穿的玩的,应有尽有,其华贵、美丽也是空前的。这句里的“事最奢”,应首句的“竞豪华”。陈后主为他的爱妃起造这样璀璨富丽的皇宫,真是登峰造极,“豪华”赛过前朝,臻于“最奢”的地步了。“千门万户成野草”。本句大起大落,造成跌宕。“千门万户”,仍写过去,承“豪华”、“最奢”而来,指当日宫殿,不仅“豪华”,而且众多。“成野草”,急遽逆转,回到今日现实。一个“成”字,道出变化之神速。昔日璀璨繁华的结绮、临春、望仙诸阁,转瞬何在,呈现在眼前的唯断砖残垣,破瓦碎砾,满目疮痍、野草丛生的景象。诗写至此,一股阴郁凄冷之气,向人袭来,使人兴无限惋惜,增无限感慨!最后一句“只缘一曲后庭花”,结出陈后主亡国破家的原因,是点睛之笔。据《隋书·乐志》载:“陈后主于清乐中造《黄骊留》及《玉树后庭花》、《金钗两鬓垂》等曲,与幸臣等制其歌词,极于淫荡,男女唱和。”《玉树后庭花》是当时宫中经常演唱歌曲之一。陈后主是有名的只知奢侈豪华、不理国政、沉湎酒色的昏君。其结果隋兵攻进台城,金粉南朝,就在《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这桩历史公案,是耐人寻味的。这首诗识见卓越,推论精当,高度简练地概括出六朝兴亡的本质原因,表面立足于吊古,实际着眼于诫今。诗人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心情极度沉痛,目睹当时唐朝统治者暨王公大臣陷于醉生梦死中,不知改革进取,只图奢侈淫逸,坐享安乐。诗人写这首诗,亦是借古讽今,给当时最高统治者敲警钟。因其所论时事,带有普遍意义,也足以垂训后人。(胡主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此诗写送别宴席上的情景及诗人的心绪。字里行间充满了抑郁不平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自信的精神。【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系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云“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诗作于离开长安之时,有系于开元十八、九年(730—731),言是初入长安困顿而归时所作;有系于天宝三载(744),谓是赐金放还时作。参照《梁园吟》、《梁甫吟》二诗,与此结尾如出一辙,故以前说为允。诗从高堂华宴写起,可能是饯筵的场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本于《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它展示的是如同《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那样的盛宴,然而接下来却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酒兴和食欲。“停杯”尤其“投著”这个动作,表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悲愤和失落,“拔剑击柱”这一动作,更增加了这种感觉。“心茫然”也就是失落感的表现。于是诗的前四句就有一个场面陡转的变化。
玉盘珍羞直万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此诗写送别宴席上的情景及诗人的心绪。字里行间充满了抑郁不平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自信的精神。【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系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云“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诗作于离开长安之时,有系于开元十八、九年(730—731),言是初入长安困顿而归时所作;有系于天宝三载(744),谓是赐金放还时作。参照《梁园吟》、《梁甫吟》二诗,与此结尾如出一辙,故以前说为允。诗从高堂华宴写起,可能是饯筵的场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本于《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它展示的是如同《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那样的盛宴,然而接下来却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酒兴和食欲。“停杯”尤其“投著”这个动作,表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悲愤和失落,“拔剑击柱”这一动作,更增加了这种感觉。“心茫然”也就是失落感的表现。于是诗的前四句就有一个场面陡转的变化。
论雷峰塔的倒掉。推荐。爱诗词网。点击进入: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原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它最初发表于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第一期,后由作者编入《坟》。鲁迅在这篇杂文里,表现了他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和敢于立异的反传统的美学观点。在鲁迅看来,矗立在杭州西湖边上的雷峰塔,是中国封建主义的象征。因此,它的倒掉,使鲁迅感到,“其欣喜为何如?”才引发出这篇与传统观点截然对立的文章来。这篇杂文可分四段。第一段从未倒的雷峰塔说起。“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这是点题。但已表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史上,似乎还不能找到第二位与鲁迅那样一反传统的审美趣味的文学家。从传统的审美趣味来看,风景区中的“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八景或十景不是好得很么?尤其是十景,给人以生活完美的感受,雷峰塔便是这样的西湖十景之一。而且不但景有十景,还移情于几乎衣食住行各方面,遂使“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至今“十全大补”的膏丸还能给病人以一种安全满足的功效。然而鲁迅偏偏反对这样一种传统的审美趣味。他管这叫做“十景病”。他诊断出了“十景病”的危害,说:“中国如十景病尚存,则不但卢梭他们似的疯子决不产生,并且也决不产生一个悲剧作家或喜剧作家或讽刺诗人”,其结果,“只是喜剧底人物或非喜剧非悲剧底人物,在互相模造的十景中生存,一面各各带了十景病。”这就是说,“十景病”式的审美趣味麻痹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社会矛盾的感受,助长了“十全停滞生活”的延续。明乎此,我认为可以进一步领会本篇的题旨。然而鲁迅认为,雷峰塔的应该倒掉,还不仅在于它破破烂烂的外观,更主要是它象征着封建的幽灵。在民间故事中,雷峰塔是法海镇压白娘娘的地方,它象征着一种权势对自由心灵的无情摧残,为此,赢得了许多人的眼泪。既然白娘娘被镇压在雷峰塔下,这雷峰塔也便成为邪恶与恐怖的镇压机器,同情白娘娘的人们,向往自由的人们,希望雷峰塔的倒掉,可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鲁迅不过是这种自由心灵呼唤的代言人。所以,在本篇第二段中,作者说:“那时我唯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虽然成年后鲁迅终于明白里边根本没有白蛇娘娘,但是,鲁迅说:“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这是因为,它既然是一种封建主义的象征,这象征就该被否定。第三段,“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这欣喜显然不是属于鲁迅一个人的。他证之以吴越山间海滨的民意,无不憎恨法海这种封建式的专制行为。可见,向往自由反对压迫的潜在意识在民间是普遍存在,他们不过借了寄寓于雷峰塔的一段神话传说来申诉自己的愿望,包括自己的不自由的心灵的宣泄。鲁迅这篇文章之所以有份量,博得普遍赞扬,正因为与民意息息相通。第四段,借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处理法海,以致迫使他逃到蟹壳里去避祸,成为“蟹和尚”,肯定伸张正义之举。因此,本文以一句民间的詈语“活该”作结。有斩钉截铁之势。本篇写得潇洒流利,语言十分有个性,间以民谚与文言,使文气跳荡多姿,形成一种雄健诙谐兼而有之的美感。
【诗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出处】唐·李商隐《嫦娥》。【译注】室内,残烛的光亮渐渐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阴影,越发令人感到清冷。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寥落的晨星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的主人公。诗人借助环境氛围的渲染,表现了主人公孤清凄冷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全诗】《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注释】1.云母:一种柔韧富于弹性的矿物,晶体透明,有类似珍珠的光泽。古代以其薄片装饰屏风、门扉等。烛影深:谓蜡烛越烧越短,幽暗的光影愈来愈大,暗示夜已很深。长河指银河。渐落:渐没,指银河向西移动,逐渐消失。2.嫦娥:古代神话中后羿的妻子,即传说中的月仙子。碧海青天:谓明月晚间从碧海升起,历青天而复入碧海。【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寄寓诗,幽美、窈渺而多义。或云悼亡,或云伤己之不遇,或云摹写女道士不能求偶的孤寂苦闷等等,此诗虽内涵多义,而无论其喻指对象为谁,也应该是一位与嫦娥生活处境类似的人物。前二句描绘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上句写室内,烛光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显得空寂清冷,她永夜独坐,内心能不感到黯淡孤寂?此句用冷屏残烛烘托其心境,尤为贴切。一个“深”字,更是道出了独坐之久,追忆之深。下句写室外,横空天河,渐渐西垂,将要消失;晓天的晨星,也慢慢隐没坠沉。此句用河落星沉暗示主人公永夜不眠,“渐”字状其时间流逝,“沉”字拟其低垂,既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也暗合其情怀的凄冷和心情的沉重。后二句写主人公面对一轮孤月的遐想。仰望明月,联想孤寂清冷的嫦娥,年年幽居月宫,夜夜面对无垠的碧海青天,无法排遣孤独郁闷之情,能不深深后悔偷吃不死之药吗?这里写嫦娥的处境心情也就是写主人公的处境心情,二者互为映衬,情味更为浓郁。此诗含蓄蕴藉,寄托深远,情调幽美。诗人在黑暗现实的困境中,为了在精神上摆脱世间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往往使自己陷于孤独的境地,不正是和月中嫦娥、入道女冠的处境心情类似么?无论是诗人抒发不得志的幽怨,还是写孀独女冠的孤凄,都与嫦娥高洁而孤寂的情景是灵犀相通的。诗中浓重的感伤之美最能引发清高文士的共鸣。此诗将嫦娥、女冠和诗人自己塑造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技巧高妙,唯李商隐能之。
长河渐落晓星沉。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出处】唐·李商隐《嫦娥》。【译注】室内,残烛的光亮渐渐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阴影,越发令人感到清冷。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寥落的晨星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的主人公。诗人借助环境氛围的渲染,表现了主人公孤清凄冷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全诗】《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注释】1.云母:一种柔韧富于弹性的矿物,晶体透明,有类似珍珠的光泽。古代以其薄片装饰屏风、门扉等。烛影深:谓蜡烛越烧越短,幽暗的光影愈来愈大,暗示夜已很深。长河指银河。渐落:渐没,指银河向西移动,逐渐消失。2.嫦娥:古代神话中后羿的妻子,即传说中的月仙子。碧海青天:谓明月晚间从碧海升起,历青天而复入碧海。【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寄寓诗,幽美、窈渺而多义。或云悼亡,或云伤己之不遇,或云摹写女道士不能求偶的孤寂苦闷等等,此诗虽内涵多义,而无论其喻指对象为谁,也应该是一位与嫦娥生活处境类似的人物。前二句描绘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上句写室内,烛光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显得空寂清冷,她永夜独坐,内心能不感到黯淡孤寂?此句用冷屏残烛烘托其心境,尤为贴切。一个“深”字,更是道出了独坐之久,追忆之深。下句写室外,横空天河,渐渐西垂,将要消失;晓天的晨星,也慢慢隐没坠沉。此句用河落星沉暗示主人公永夜不眠,“渐”字状其时间流逝,“沉”字拟其低垂,既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也暗合其情怀的凄冷和心情的沉重。后二句写主人公面对一轮孤月的遐想。仰望明月,联想孤寂清冷的嫦娥,年年幽居月宫,夜夜面对无垠的碧海青天,无法排遣孤独郁闷之情,能不深深后悔偷吃不死之药吗?这里写嫦娥的处境心情也就是写主人公的处境心情,二者互为映衬,情味更为浓郁。此诗含蓄蕴藉,寄托深远,情调幽美。诗人在黑暗现实的困境中,为了在精神上摆脱世间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往往使自己陷于孤独的境地,不正是和月中嫦娥、入道女冠的处境心情类似么?无论是诗人抒发不得志的幽怨,还是写孀独女冠的孤凄,都与嫦娥高洁而孤寂的情景是灵犀相通的。诗中浓重的感伤之美最能引发清高文士的共鸣。此诗将嫦娥、女冠和诗人自己塑造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技巧高妙,唯李商隐能之。
【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隔叶黄鹂空好音。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意思1】虽然不能像长着彩色翅膀的凤凰一样双双飞去,但却有像犀牛角上那一点可以通灵感应的心。【意思2】身上虽然没有凤凰鸟那样的一双善于飞翔的翅膀,无法聚在一起,但彼此内心里却像有着犀牛角的白纹一样息息相通。原是比喻爱恋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常用后句泛指双方思想感情一致,彼此心领神会。灵犀:据说犀牛角中有一条细线似的白纹,贯通两端,感应非常灵敏。【释义】唐·李商隐诗词名句。意思是: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解析】“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人心心相印,现多用于比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是什么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中的角质有如一根白线,上下贯通,感应灵异,故以喻人心相通。说详晋·葛洪《抱朴子》。语见唐·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一次酒宴上见到了一位官家小姐,二人一见倾心,但无法接触交谈,只是身隔心交,李商隐因此彻夜难眠,便写下了《无题》诗一首以抒胸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的大意是:猜酒行令你笑吟吟,款款春韵实在是动人。昨夜的星辰已坠落,何时能再见你倩影?虽然没有彩凤的双飞翼,彼此却有一颗眷恋的心。晨鼓已响我该上班去,寂寞无聊好似蓬草没有根!
后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语便传用开来【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注释】1.灵犀:即通犀。《汉·西域传》:“通犀翠羽之珍。”如淳注曰:“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2.送钩:藏钩于手中令人猜,又称藏钩。射覆:器皿下覆盖物品令人猜(射)指。这两种皆酒宴间的游戏,借以渲染欢乐气氛。3.听鼓应官:指听到鼓声必去官府应卯理事。兰台:汉代以来保存秘书图籍的宫观。《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走马兰台,说明诗人当时官秘书郎。这是一种职位不高、无大权势的清要之职。转蓬:《淮南子》:“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评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现在人们常比喻: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异口同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想得一样。【赏析】解释灵犀:传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在犀牛角上有细线一样的白色花纹贯通两端,能够感应灵异。原用来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来比喻彼此双方融洽一致,心领神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早年生活贫困,因文才出众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后来王茂元也因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令狐楚、王茂元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他因此遭到两派的排斥,后半生一直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他的诗作情致深蕴,流丽婉转,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但由于他在诗歌中大量用典,以致相当多的诗篇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有一首《无题》诗这样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追忆了他年轻时的一段恋情。诗人写道,在那星辰闪烁、爽风宜人的夜晚,我俩相遇在画楼的西边、桂堂的东边,相遇在一场热闹的宴会之中。人们隔着座位劝着酒,分组玩着送钩、射覆的猜谜游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俩双眼流波,沉浸在感情的交流中。我们虽然没有凤凰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是我们有犀牛的灵角,能够心心相通。在这无声的心灵交流中,美好的夜晚稍纵即逝,又该策马到兰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于是只能在泪光中分别,惆怅不已,叹息自己身不由己,如同飘转的蓬草。
身无彩凤。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意思1】虽然不能像长着彩色翅膀的凤凰一样双双飞去,但却有像犀牛角上那一点可以通灵感应的心。【意思2】身上虽然没有凤凰鸟那样的一双善于飞翔的翅膀,无法聚在一起,但彼此内心里却像有着犀牛角的白纹一样息息相通。原是比喻爱恋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常用后句泛指双方思想感情一致,彼此心领神会。灵犀:据说犀牛角中有一条细线似的白纹,贯通两端,感应非常灵敏。【释义】唐·李商隐诗词名句。意思是: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解析】“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人心心相印,现多用于比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是什么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中的角质有如一根白线,上下贯通,感应灵异,故以喻人心相通。说详晋·葛洪《抱朴子》。语见唐·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一次酒宴上见到了一位官家小姐,二人一见倾心,但无法接触交谈,只是身隔心交,李商隐因此彻夜难眠,便写下了《无题》诗一首以抒胸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的大意是:猜酒行令你笑吟吟,款款春韵实在是动人。昨夜的星辰已坠落,何时能再见你倩影?虽然没有彩凤的双飞翼,彼此却有一颗眷恋的心。晨鼓已响我该上班去,寂寞无聊好似蓬草没有根!后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语便传用开来【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注释】1.灵犀:即通犀。《汉·西域传》:“通犀翠羽之珍。”如淳注曰:“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2.送钩:藏钩于手中令人猜,又称藏钩。射覆:器皿下覆盖物品令人猜(射)指。这两种皆酒宴间的游戏,借以渲染欢乐气氛。3.听鼓应官:指听到鼓声必去官府应卯理事。兰台:汉代以来保存秘书图籍的宫观。《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走马兰台,说明诗人当时官秘书郎。这是一种职位不高、无大权势的清要之职。转蓬:《淮南子》:“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评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现在人们常比喻: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异口同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想得一样。【赏析】解释灵犀:传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在犀牛角上有细线一样的白色花纹贯通两端,能够感应灵异。原用来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来比喻彼此双方融洽一致,心领神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早年生活贫困,因文才出众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后来王茂元也因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令狐楚、王茂元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他因此遭到两派的排斥,后半生一直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他的诗作情致深蕴,流丽婉转,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但由于他在诗歌中大量用典,以致相当多的诗篇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有一首《无题》诗这样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追忆了他年轻时的一段恋情。诗人写道,在那星辰闪烁、爽风宜人的夜晚,我俩相遇在画楼的西边、桂堂的东边,相遇在一场热闹的宴会之中。人们隔着座位劝着酒,分组玩着送钩、射覆的猜谜游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俩双眼流波,沉浸在感情的交流中。我们虽然没有凤凰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是我们有犀牛的灵角,能够心心相通。在这无声的心灵交流中,美好的夜晚稍纵即逝,又该策马到兰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于是只能在泪光中分别,惆怅不已,叹息自己身不由己,如同飘转的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