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朗读

【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出处】唐·刘禹锡《乌衣巷》。【意思】朱雀桥边杂草野花丛生,乌衣巷口夕阳斜照。朱雀桥:六朝时位于金陵(今南京市)秦淮河上,是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今已不存。乌衣巷:在秦淮河的南岸,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王导、谢安两大世族都住在这里。【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昔日繁盛之地荒凉冷落的景象。[例]历史上,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也曾有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凄恻景象,伴着各代诗人的浅吟低唱,历尽了人间沧桑。(蒋永才《石城南京》)【全诗】《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释】1.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以三国时东吴乌衣营驻地而得名。东晋初士族首领王导建宅于此,遂成为王、谢两大贵族世家的聚居地。2.朱雀桥:又名朱雀航,架在秦淮河上,正对金陵城南的朱雀门,与乌衣巷邻近,是昔日的交通要道。【题解】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部秦淮河南岸。三国时,吴国曾在这里驻军设防,兵士都穿乌衣,因而得名。东晋时这里成了宰相王导、谢安等官僚大地主的住宅。诗中的朱雀桥是秦淮河上离乌衣巷很近的一座桥,是从金陵城中心到乌衣巷的必经通道。这是诗人《金陵五题》的第二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环境。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边,如今开满了野花;本来是高门士族聚居区的乌衣巷却在斜阳残照里呈现出日薄西山的情景。诗人选取了“野草花”和“夕阳斜”这两种富于象征意义的景物,来表现乌衣巷冷落寂寥的景象。三四句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乌衣巷上空正在归巢的燕子,那过去栖息在“王谢堂”前檐下的燕子,如今飞入的却是“寻常百姓家”了。诗人抓住燕子寻归旧巢的特点,暗示出乌衣巷的盛衰巨变,在对景物的继续描绘中,抒发了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辛弃疾推此诗为绝唱,其《沁园春》云:“朱雀桥边,何人会道,野草、斜阳、飞燕?”道出了它的特点。这首诗含蓄蕴藉,于浅显的语言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耐人回味。【赏析】此诗写乌衣巷古今沧桑,借古讽今。乌衣巷在金陵,是东晋王导、谢安两大豪门望族聚居之地,与北面秦淮河上的朱雀桥相毗邻。此诗的命题为《乌衣巷》,但作者并不是落笔擒题,开门见山的,而是从附近的“朱雀桥”侧入。现在这里是杂草丛生,野花遍地,人迹罕至,一片荒凉凄寂的景象。它又被落日的余辉所笼罩,更给它涂上了一层凄暗的色彩。乌衣巷往昔赫日中天的气象,富丽堂皇的宅第,已不复存在。头两句,以匀称的对偶句,写出如今凋敝败落的惨象。作者把“伤今”之情含在景中,情景交融。继而,诗人的感慨又由乌衣巷而生发开去。东晋至唐,几百年来,星移物换,朝廷更替,人事变迁,一切皆变。作者面对着今日的乌衣巷,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呢?他没有直言,而是通过燕子的形象婉转曲达。“红襟俊羽”的燕子,一年一度的归来,这是候鸟的生活习性所决定的。过去在王谢雕梁画檐上筑巢的燕子今又飞来了,虽然不是原来那个,但依然是它们的同类。可是它们营巢栖身的地方已不是王谢的豪门宅第,而是寻常的百姓家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藏在燕子形象的背后,即王公贵族的显赫腾达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终将逃避不了灭顶的厄运。作者以此来讽喻告诫权贵们,但不直陈,而用鲜明、生动的燕子形象,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去探求这一形象的本质含义,给人以更大的美感享受。作者以燕子的具体形象揭示出抽象的哲理,正是“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蒂”(梁廷相《曲话》)。唐汝碧《唐诗摘抄》评此诗时云:“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说得很有道理。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

()

【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

典源出处《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疏:“姓列,名御寇,郑人也。与郑繻公同时,师于壶丘子林,著书八卷,得风仙之道,乘风游行,泠然轻举,所以称善也。”

()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詩句出處:《琵琶引》;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作品。

()

“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詩句出處:《題福唐觀二首》;是唐朝詩人杜光庭的作品。
盤空躡翠到山巔,竹殿雲樓勢逼天。古洞草深微有路,

()

坎坎伐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