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处】唐·李白《望天门山》【意思1】楚江之水,劈开天门山,从缺口处奔腾流过,伸向远方。清澈碧绿的东流水在这里转头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隔江对峙,一叶孤舟从遥远的天边飘摇而来。多么雄伟壮丽的景象,宛如一幅神奇的山水图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无限的赞美之情。此诗动词运用熨贴,使全诗充满生气,有飞动之感。注:天门,山名,由东、西梁山组成,两山隔江相对如门,故称天门山。楚江,长江的一段水流,经湖北宜昌流至安徽芜湖。回,回旋。【鉴赏】这首七绝描绘了诗人望中所见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楚江千回百折的雄奇秀丽景色。首句借天门山中断为东西两山,突现楚江的奔腾浩荡,极写它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竟把“天门”撞开。第二句借江流至此汹涌回旋,突现天门山的奇险——竟然遇水倒回。三、四句写一片孤帆从天水接连的日边,顺流而来,诗人望天门的视点也随之由远而近。诗中“断”、“开”、“流”、“回”、“出”、“来”六个动词用得精确生动而有力。碧水、红日、孤帆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开朗明快而又秀丽的画面,寓含着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注释】①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与和县界临的长江两岸,东梁山在东岸当涂境内,又名博望山;西梁山在西岸和县境内。二山夹江对峙,远望相对如门,合称天门山。②中断:从当中断开一个缺口。楚江:天门山附近一带古属楚国,故称流经这里的一段长江为楚江。至此回:一作“至北回”或“直北回”。长江东流,至此遇天门山,由于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形成回旋的水流,折而转向北面流去。【点评】小诗容量不小。以已经充分表达出来的内容补足题意,则可拟作《舟行望天门山》。其实何止写山,还相当别致地写到水——急流的大水。又看似纯为写景,还相当巧妙地抒了情——热爱奇山雄水的一片热情。并且于无形处塑造了一位在前进的道路上昂首挺立、心怀激动、思绪奔放,迎着太阳勇往直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对壮丽事物的满腔热爱和他豪迈个性的精神力量,总在诗行间洋溢突涌,使这首以劲健之笔画出的山水图,完全可以作为充满阳刚之美的写景代表作来鉴赏。【解题】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时李白出蜀后第一次舟行过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夹江对峙,中间如门,故合称天门山。全诗四句无一“望”字,实乃句句写“望”。首句从上游远望天门山全景,山水合写;次句舟近天门山,望水流冲击岩壁回旋的近景,单写水;三句舟至两山间,望左右两岸移步换形层出不穷之山景,单写山;末句舟过天门山后江面辽阔,遥望日边来帆,拓开境界。诗中描绘天门山雄伟秀丽景色,反映出诗人初见此美景的喜悦心情以及朝气蓬勃、潇洒矫健的精神风貌。《唐宋诗醇》卷七评云:“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赏析】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就像一座天然的门户。诗人舟行天门,雄丽的江山触发了他的诗兴,于是即兴挥毫,写下了这篇对祖国江山的赞美之歌。“天门中断楚江开”。先写山,梁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就从断口咆哮奔腾,喷涌而出。一个“开”字,既照应了天门,又写出了江水被阻而积蓄的涌泻千里的气势,为下面的“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伏线。然后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山阻挡,冲波逆折,白浪滔天。山壮水势,水助山威,江、山映衬,形成了惊心动魄的奇观。第三句用一个“出”字,化静为动;静穆的青山,将雄峻、优美的身姿呈现给诗人,使人神迷心醉。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忽然转写映着阳光、顺流而下的一叶轻舟。乍一看,它似乎和“两岸青山相对出”并列,只是这幅山水画中的一笔重彩;其实,它正是前一句的因,因为诗人就坐在这一叶轻舟上瞭望天门,两岸的山和疾驶的船作相对运动,便都有了动感。“日边来”似乎无理,但它使我们立即联想到“忽复乘舟梦日边”、“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这乘长风破万里浪的云帆和光辉的红日,正是表现李白遭际圣君、成就功业的典型意象。而李白那豪放不羁,乐观自信,勇于追求的性格和丰富的充满激情的内心世界,就从这忽而雄放奇险,忽而壮丽辉煌的飞动多变的境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天门中断楚江开。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处】唐·李白《望天门山》【意思1】楚江之水,劈开天门山,从缺口处奔腾流过,伸向远方。清澈碧绿的东流水在这里转头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隔江对峙,一叶孤舟从遥远的天边飘摇而来。多么雄伟壮丽的景象,宛如一幅神奇的山水图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无限的赞美之情。此诗动词运用熨贴,使全诗充满生气,有飞动之感。注:天门,山名,由东、西梁山组成,两山隔江相对如门,故称天门山。楚江,长江的一段水流,经湖北宜昌流至安徽芜湖。回,回旋。【鉴赏】这首七绝描绘了诗人望中所见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楚江千回百折的雄奇秀丽景色。首句借天门山中断为东西两山,突现楚江的奔腾浩荡,极写它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竟把“天门”撞开。第二句借江流至此汹涌回旋,突现天门山的奇险——竟然遇水倒回。三、四句写一片孤帆从天水接连的日边,顺流而来,诗人望天门的视点也随之由远而近。诗中“断”、“开”、“流”、“回”、“出”、“来”六个动词用得精确生动而有力。碧水、红日、孤帆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开朗明快而又秀丽的画面,寓含着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注释】①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与和县界临的长江两岸,东梁山在东岸当涂境内,又名博望山;西梁山在西岸和县境内。二山夹江对峙,远望相对如门,合称天门山。②中断:从当中断开一个缺口。楚江:天门山附近一带古属楚国,故称流经这里的一段长江为楚江。至此回:一作“至北回”或“直北回”。长江东流,至此遇天门山,由于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形成回旋的水流,折而转向北面流去。【点评】小诗容量不小。以已经充分表达出来的内容补足题意,则可拟作《舟行望天门山》。其实何止写山,还相当别致地写到水——急流的大水。又看似纯为写景,还相当巧妙地抒了情——热爱奇山雄水的一片热情。并且于无形处塑造了一位在前进的道路上昂首挺立、心怀激动、思绪奔放,迎着太阳勇往直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对壮丽事物的满腔热爱和他豪迈个性的精神力量,总在诗行间洋溢突涌,使这首以劲健之笔画出的山水图,完全可以作为充满阳刚之美的写景代表作来鉴赏。【解题】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时李白出蜀后第一次舟行过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夹江对峙,中间如门,故合称天门山。全诗四句无一“望”字,实乃句句写“望”。首句从上游远望天门山全景,山水合写;次句舟近天门山,望水流冲击岩壁回旋的近景,单写水;三句舟至两山间,望左右两岸移步换形层出不穷之山景,单写山;末句舟过天门山后江面辽阔,遥望日边来帆,拓开境界。诗中描绘天门山雄伟秀丽景色,反映出诗人初见此美景的喜悦心情以及朝气蓬勃、潇洒矫健的精神风貌。《唐宋诗醇》卷七评云:“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赏析】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就像一座天然的门户。诗人舟行天门,雄丽的江山触发了他的诗兴,于是即兴挥毫,写下了这篇对祖国江山的赞美之歌。“天门中断楚江开”。先写山,梁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就从断口咆哮奔腾,喷涌而出。一个“开”字,既照应了天门,又写出了江水被阻而积蓄的涌泻千里的气势,为下面的“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伏线。然后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山阻挡,冲波逆折,白浪滔天。山壮水势,水助山威,江、山映衬,形成了惊心动魄的奇观。第三句用一个“出”字,化静为动;静穆的青山,将雄峻、优美的身姿呈现给诗人,使人神迷心醉。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忽然转写映着阳光、顺流而下的一叶轻舟。乍一看,它似乎和“两岸青山相对出”并列,只是这幅山水画中的一笔重彩;其实,它正是前一句的因,因为诗人就坐在这一叶轻舟上瞭望天门,两岸的山和疾驶的船作相对运动,便都有了动感。“日边来”似乎无理,但它使我们立即联想到“忽复乘舟梦日边”、“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这乘长风破万里浪的云帆和光辉的红日,正是表现李白遭际圣君、成就功业的典型意象。而李白那豪放不羁,乐观自信,勇于追求的性格和丰富的充满激情的内心世界,就从这忽而雄放奇险,忽而壮丽辉煌的飞动多变的境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华歆与王朗。推荐。爱诗词网。华歆王朗《世说新语》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到,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2),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3),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注释:(1)〔歆(xīn)辄(zhé)难之〕辄,即,就。难,为难。(2)〔疑〕犹疑不决。(3)〔既以纳其自托〕以,同“已”。纳,承纳,接受。自托,请求。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要跟随,华歆对这件事感到为难。王朗说:“幸而船里还很宽,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贼人追来,王朗就要抛开携带的人。华歆却说:“当初我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这种情况。既然接受了他的请求,能因为危急就抛掉人家吗?”于是像当初一样携带帮助那个人。人们就凭这件事来评定华、王的好坏。
沈醉不知归路。推荐。爱诗词网。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选自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这是李清照回忆少女时代生活的一首词。她截取了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的一个片断——曾经有一次临晚乘醉尽兴忘归的泛舟。“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常”,“尝”的通假字,曾经的意思。词一开头先作交代,点出时间地点,然后以“沈醉”写人。至于为何而醉且沉?似乎应是饮酒而醉,但如果细读下文,看到主人公饱览初夏美景,留连忘返,则不妨可以说这种醉意也有几分是因这美好的景色而为之陶醉。“不知归路”四字,既承上“沈醉”而言,又引起下文的描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是进一步讲“不知归路”,其中“误入”两字照应前面的“沈醉”,因为“沈醉”方会“误入”,“藕花深处”四字则照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而进一步具体化。此句既说“兴尽”,又写“误入”,实际上还在写主人公余兴未尽、意犹未尽,所以虽说“兴尽”,但远远看到莲叶田田,闻到荷花飘香,却又身不由己,信舟划去。然而,当她划到藕花深处时,才发现此处已无路可通,从对景色的“沈醉”中顿然醒悟过来。作者早已就在前面交代了的“日暮”、“晚”的天气,此刻当已更晚,贪玩的少女这才不免有些吃惊,于是赶紧往回划。“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的“争”,就是争先恐后的意思,引申为“赶紧”,主人公赶紧划归,船桨击水,发出哗哗声响,把两岸沙滩上已经栖息的鸥鹭惊了起来,这也照应到前面,见出主人公确实归舟甚晚了。这就是李清照这首《如梦令》的全部内容。在这首词中,我们虽然看不到有多少现实的社会内容,但可以看到一个在封建社会中不受妇女礼教规范束缚的天真活泼的性格,看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李清照词中,有不少这样的笔墨,曾因此而被封建道学家们视为“毫无顾藉”,但在今天看来这正是可贵的地方。从词的创作的角度来看,晚唐五代的花间词派主要把笔墨放在珠帘罗幕香闺佳人的描写上,天地狭窄。南唐至宋初词渐趋阔大,而李清照作为一个女词人,能走向广阔的郊外,扩大视野,不作卿卿我我男女恩怨之声,而写自己对美好自由生活及大自然的热爱,情调显得健康,意境显得开阔,这是不容易的。李清照后期词因时代的动乱而更多地写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与她前期的词作就有这样良好的开端分不开的。这首词在艺术上采用白描的手法,不事雕饰,文辞清新,用笔轻灵,写得真切自然,已开始显露出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
声声慢原文。推荐。爱诗词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流落江南时的作品,是她的名篇之一。金兵南侵,国家亡破,丈夫死去,家庭离散,一个孤独无依的寡妇,在战乱穷愁的生活中,真是有抒写不尽的悲痛,驱遣不完的哀怨。当时的李清照,没有办法不如此地“凄凄惨惨戚戚”。寒暖不定的秋天,自己很难生活,几杯淡酒,抵不住晚上的冷风,当年“雁字回时”,捎有丈夫来信,可今年要托它给丈夫捎信,已因人亡事变,不再可能。眼前唯见黄花憔悴,梧桐泣雨,一个人坐守窗前,怎能挨得到黑夜,听得了雨滴梧桐?这般情景,用一个“愁”字怎能抒写得尽?这首词以奇笔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真正发自内心深处的诗音。李清照在金兵南侵后夫妇渡淮南奔;国家不幸家难幸,在丈夫赵明诚死后,她只身飘泊江南,流离失所,情景极其悲惨。她所经历的生活中,国家的、家庭的、个人的,全是失去的记录,国土、家物、丈夫、收藏、希望、快乐……失去的实在是太多了,所剩的仅有愁苦,多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地步。一切可以宝贵和值得留恋的东西,都失去之后,心中总感到“空牢牢”的,要问寻找什么,因为所失太多,一句两句还说不清楚。这时要说心中情境,只有“寻寻觅觅”最为合适。李清照失去的东西,没有一件是在“寻寻觅觅”中可以得到的,特别是家破人亡的遭遇,那是无法挽回的,她每日孤独的生活环境,使她的心境从内到外地感到凄凉,这种心灵上的体验,变成具有深含厚蕴的文字,就是“冷冷清清”,这是在无可指望的寻求动作之后的一种外境的心感。但在词中的地位,它主要是表现情境气氛,这种气氛一旦形成,并环绕人心,就会造成心理上强烈的凄惨哀伤感觉。“凄凄惨惨戚戚”,就是这种沉重、杂错心理状态的体验性的揭示。这十四个叠字,字字无虚张,其自然妥贴,蕴情深厚,向来受到人们的称誉。在心情上有了这重重的失望、冷清、凄惨、悲愁感之后,它们还要在人的心田上随现实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而滋生蔓延,以致旧有新添完全交汇一起,不可解脱,不可忍受。首先是秋来时的寒近风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位有多般不幸遭遇的女作家,心情脆弱而又无比敏感,外在的一切变化对她具有特殊作用力,她内在感受中的那十四个叠字,每一个都象触一根而全响应的心弦,“乍暖还寒”气候,使比黄花还瘦的身体消受不了。而要支撑身体,安慰病苦,以淡酒来浇浓愁,“三杯两盏淡酒”,刚入愁肠,就被凉秋的急风吹尽,剩下的还是那难以将息的病体和无法消退的愁情。正是在这急风消淡酒,病体苦愁情的时候,心弦上又被外力狠重地一击,诸弦同发一声裂响,这就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阵横空,鸣声清苦,好熟悉的节候的信使,好熟悉的哀怨的叫声,它们从北而南,正是自己当年流亡江左的方向路线,特别是丈夫在世之日,也曾以它的来去为约期,传书递意,可今天是旧友重逢,再写信也传无递处,所余唯有极度伤心和难禁的绝望。这时李清照甚想摆脱这种粘滞的愁情,岂知她的愁情已经积于心并又化于物了,因而心志不改,愁不能销,物色不移,情不能禁。她到窗外庭院中,见满地菊花堆积,憔悴损弃,无可采取,不由得同命相怜,想菊残人惨,悲叹满地西风,零落无依。在秋风欺病体,淡酒惹浓愁,归雁叫伤心,残菊助憔悴的生活氛围里,人不堪悲苦,想教时间快一点过去,让眼前所见所闻所想所恶的一切,都消失在黑暗当中,以便在睡乡中不了了之,可是这白天向黑夜过渡的路是那么远,脚步是那样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人们习惯上都以为黑天是从远处走向窗前,然后跨进室中,李清照此时心中再别无期待了,她在窗前竟等待和迎接起那可怕的黑暗来。可就是对一切人都同等赐予的东西,也因她的特别需要而有意延缓了脚步,可是一旦迎来了黑夜,一个人又怎么能消受得了呢!果然黑天来了,还带来了另外一种更助秋愁之物——连绵的凉秋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梧桐细雨落在窗前,给心中的最后一点“寻寻觅觅”也造成失望的收场。它使凝聚在心中的那些“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加扩延,与那“点点滴滴”的梧桐细雨,掺杂搅拌,带着它们挨入黄昏,那时人进夜里,雨滴心头,凭经验可以料想那黑夜将会是怎样的虚空,那虚空又会是怎样的难耐?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这位女作家的这种情境,如用一个“愁”字来形容,那简直是太浅薄无力了!李清照的心境已经发展到了至极的地步,再紧缩一分心弦就该崩断了;而就诗的创作来说,也到了生发至极的地步,再增加一分就不能进行诗的创造了。也许是这位女作家在至极的顶点仍在不能自已地向上“寻寻觅觅”,走向了她虽不甘愿但又不能避免的生命与诗的双重绝境。《声声慢》应被视为李清照的绝命诗篇。
美芹十论。推荐。爱诗词网。[原文](节选)察情第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定故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审故也。能定而审,敌情虽万里之远,可坐察矣。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守淮第五不恃敌之不敢攻,而恃吾能攻彼之所必救也。用兵之道,无所不备则有所必分,知所必守则不必皆备。无惧其必来,当使之兵交而亟去;无幸其必去,当使之他日必不敢犯也。为是策者,在于彼能入吾之地,而不能得吾之战;彼能攻吾之城,吾能出彼之地;然而非备寡力专,则不能也。屯田第六用兵制胜,以粮为先;转饷给军,以通为利也。必欲使粮足而饷无间绝之忧,惟屯田为善。致勇第七盖人莫不重死,惟有以致其勇,则惰者奋、骄者耸,而死者所不敢避。详战第十明知天下之必战,则出兵以攻人,与坐而待人之攻也,孰为利?战人之地,与退而自战其地者,孰为得?均之不免于战,莫若先出兵以战人之地,此固天下之至权,兵家之上策。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鉴赏]《美芹十论》,南宋辛弃疾著。一说黄兑著。辛弃疾,字幼庵,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他出生于公元1140年,当时,金军已占领了山东。公元1161年,他21岁时,就参加了耿京所领导的一支抗金义勇民兵,担任书记职务。当他们遭受到金军强大压力的威胁时,他劝耿京归宋,并亲赴南方与宋廷接洽。在他离开部队期间,叛徒张国安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北返,潜往金营,劝说被张国安裹胁投金的官兵,弃金投宋,又把这支部队带回南宋,并擒获了张国安,献俘于宋廷。宋孝宗任命他为承务郎。以后,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任职期间,他采取积极措施,招抚流亡,编练军队,鼓励耕战,注意安定民生,打击贪污豪强。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恢复失地,统一中国。《美芹十论》就是他力主抗金的奏疏之一。后遭当权者之忌,去职长期闲居江西上饶一带,以诗词来抒发他的爱国热情。《美芹十论》全书分审势、查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详战十论。并附有:《上光宗疏》、《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论江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4篇。其中《审势》、《查情》、《观衅》三论,具体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指出“敌之可胜”。对当时夸大金人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详战》七论,主要论述如何加强战备,激励士气,准备反攻以收复失地,重振河山。也就是所谓的“求已之能胜”。总之,全书从客观形势的分析中,指出了战胜金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可能性;又从主观上提出如何加强战备,激励士气,准备反攻力量,以求把打败金人的可能性交为现实。代表了宋代主战派积极抗金的军事思想。可惜这些建议都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采纳,并且和其他主战派将领的奏疏一样,遭到了主和派的排斥与打击。以致南宋朝廷很快衰败腐落,丧失政权。
【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此诗写送别宴席上的情景及诗人的心绪。字里行间充满了抑郁不平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自信的精神。【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系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云“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诗作于离开长安之时,有系于开元十八、九年(730—731),言是初入长安困顿而归时所作;有系于天宝三载(744),谓是赐金放还时作。参照《梁园吟》、《梁甫吟》二诗,与此结尾如出一辙,故以前说为允。诗从高堂华宴写起,可能是饯筵的场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本于《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它展示的是如同《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那样的盛宴,然而接下来却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酒兴和食欲。“停杯”尤其“投著”这个动作,表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悲愤和失落,“拔剑击柱”这一动作,更增加了这种感觉。“心茫然”也就是失落感的表现。于是诗的前四句就有一个场面陡转的变化。
玉盘珍羞直万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此诗写送别宴席上的情景及诗人的心绪。字里行间充满了抑郁不平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自信的精神。【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系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云“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诗作于离开长安之时,有系于开元十八、九年(730—731),言是初入长安困顿而归时所作;有系于天宝三载(744),谓是赐金放还时作。参照《梁园吟》、《梁甫吟》二诗,与此结尾如出一辙,故以前说为允。诗从高堂华宴写起,可能是饯筵的场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本于《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它展示的是如同《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那样的盛宴,然而接下来却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酒兴和食欲。“停杯”尤其“投著”这个动作,表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悲愤和失落,“拔剑击柱”这一动作,更增加了这种感觉。“心茫然”也就是失落感的表现。于是诗的前四句就有一个场面陡转的变化。
浪史。推荐。爱诗词网。浪史清啸风轩藏版本《浪史》扉页书影日本素白纸抄本《浪史》正文书影明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又名《巧姻缘》、《浪史奇观》、《梅梦缘》、《湖山外史》。四十回。题“风月轩又玄子著”,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万历中后期。现存主要版本有日本素白纸抄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日本奚疑斋抄本,藏大连图书馆;清啸风轩藏版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日本千叶掬香、吴晓铃;清光绪木活字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清末京报房活字本;民国红豆书屋“玲珑本聚珍小丛书”排印本;民国上海书局排印本;1926年铅印小本,藏南京图书馆。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上海书局排印本,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日本素白纸抄本。元朝至治年间,浙江钱塘有位秀才,名叫梅素先,字彦卿,惯爱风月,人称“浪子”。其父因得罪当朝铁木御史,罢官还乡,不久夫妻双亡,只留下浪子及一个继女俊卿,相依度日。一日清明,浪子带男宠陆珠出游,偶遇王监生娘子李文妃,美若天仙,浪子顿时神散魂飞。次日,请来待诏张婆子,贿银五两,托她设计与文妃通情。恰文妃也有此意,遂遣丫环春娇用钱买通后门的赵大娘,令浪子匿藏赵家,趁王监生外出之际,两人幽会偷情,狂欢整夜。两月后,浪子再至赵家探讯,适逢王监生在家,遂留宿赵家,与守寡的赵大娘苟合,并诱奸其女妙娘。浪子时常在外厮混,其妹俊卿独守空房,十分寂寞,见陆珠相貌英俊,芳心暗动;而陆对美貌的俊卿也早萌异心,于是,趁中秋夜浪子外出之机,两人私通。文妃曾经说起有个表姐潘素秋,姿容绝世,守寡在家,浪子暗记于心。后他体虚成病,只好留家调养。文妃便日夜缠住丈夫不放,未及二月,王监生即一命呜呼。浪子身体稍一复原,立刻就派陆珠四处去寻访潘素秋。访着后,他来到潘隔壁的钱婆婆家,许以一百两银子,请她从中串通。钱婆早知潘素秋年方青春,难耐寂寞,便设法引动潘的欲火。果然不出所料,潘素秋听取了钱婆的巧言,允与浪子私通。素秋与浪子欢合,伤耗了身子,后奄奄成病而亡。浪子离家后,陆珠和俊卿亦日日交欢。浪子归家后,经陆珠安排,表兄妹两人将错就错,成就一夜风流事。浪子重与文妃幽会,又以巨款疏通王姓家族关节,将其娶回家中,终日和陆珠、文妃三人一床同欢,呼陆珠为“闰哥”。是时,妙娘已嫁富商,赵大娘则病死。一日,淮西濠州司农铁木朵鲁来书相请,浪子依依告别文妃,收拾起程。文妃在家与陆珠白日纵欲于荷花池,致使陆珠受了风寒,不久病死。浪子至铁木家,相见甚欢,摆酒痛饮,铁木朵鲁命自己的娘子安哥作陪,浪子与安哥一见钟情,眉目传情,互赠诗词。浪子先与安哥的丫环樱桃、文如、春莺通奸,后再与安哥宣淫。铁木朵鲁却不恼怒,原来他已看破红尘,正准备辟谷入山,修炼黄老之术,竟把万贯家财以及娘子安哥都送给浪子。浪子喜出望外,择日返家将文妃接来同乐,途中驻舟,他登岸散步,惊遇《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郑恒夫妇,崔氏苦陈冤情。自此,浪子和文妃、安哥以及众多侍妾丫环,轮番作乐,淫欲无休。两年之后,浪子中了进士,却不听选官,在家中与娇妻美妾,无日不饮,无日不乐,逍遥快活,人称“地仙”。忽有一天,浪子想到物极必反,今日之荣华富贵,终有尽期,遂作归隐之计,率全家遁入深山,遇一仙翁,竟然就是铁木朵鲁。在其点化下,浪子也开始修炼道术,自号“石湖山主”,后举家皆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