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书何处达

乡书何处达朗读

【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出处】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意思】我的家书应该寄向那里?北去的归雁呵,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全诗】《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鉴赏提示】这是大年初一仍行旅在外的游子写的怀乡诗。大意是说,行舟停泊在青山脚下,前望仍是茫茫的水程。由于涨潮,江面显得更加开阔;风向正好,帆篷被吹得鼓胀胀的。黑夜过去了,朝阳又从海上升起,不觉已开始新的一年。可怜我依旧飘泊在外,只得托飞雁将家书传递到家乡洛阳。其中二、三两联常被人单独征引,传为名句。一首传唱不绝的好诗,往往既有完美的艺术整体,又有出色的警言妙语。王湾此诗整体高华而颔、颈两联不仅对仗工整,写景入神,而且自然无迹地表现了某种人生境界与生活哲理,使读者获得深层次的审美感悟。【鉴赏】王湾的这首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不管异文多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都是相同的。这首诗写王湾客行至镇江北固山下时,看到潮平江阔、风正帆悬的景象,触发了对家乡洛阳的情思,充满了画意诗情。尤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享有盛誉,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把这两句作为盛唐气象的代表,和中唐、晚唐的诗作了比较,指出不同时代孕育不同气象的诗歌,并称此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其实,这一联之高妙,还不只是在“形容景物”上,而在于巧述时令变化,给人以哲理性的暗示。“海日生残夜”,乃海日生于残夜,意谓残夜之时就孕育了海上喷薄而出的太阳。日和夜是相对立、相排斥的。如今说日孕之于夜中,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江春入旧年”,寒冬将尽的时候,春天就来了。有人以为这一年的立春在腊月,在旧年里就已经立春了。这说法固然也可成立,但理解为江南春早,在旧年未尽时就已暖气潜动、草木萌发更有实感,且使人如见春色,如感春意。冬尽春来,这是自然顺序,如今春“入”冬而至,既主动,又急切,使人感到生命急速的律动,要摆脱一切束缚,冲决种种阻力,早临人间。“海日”句写一天之始,“江春”句写一年之初。这两句既可分别表达一种意念,又可复合为写景:春晨;写意:新事物来自旧事物。新陈代谢,新的取代了陈的地位,但新是从陈中出的,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导致的转化,新并非凭空而来,无缘而至。“海日生残夜”和“江春入旧年”,深究其义,实为一致。可是都不同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作具体描写,而以抽绎事理的方式表述,使形象镀上理性的光泽。加之这两句又尽变化之能事,“海日”是具象,“江春”则抽象。“残夜”,明言天将晓;“旧年”则笼统称之。言“海日”说从残夜中“生”,述“江春”称向旧年中“入”。“生”和“入”方向相反,给人的感受判然不同。如果写成“海日进残夜,江春入旧年”或“海日生残夜,江春出旧年”,则对句流为“合掌”,且动意大减,生气顿失。“生”,有孕育的深意;“入”,有闯进的动感,相对成文,映照生趣,使之无愧于千古名句。王湾现存诗仅十首,尤以此首擅名。此首中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景闻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更以理趣动人,使人从时间的流逝中,看到新生事物总是不可抗拒地出现,从而高扯起生活的风帆,驶向广阔的生活的海洋。【赏析】

这首诗有“归乡行”和“离乡行”二说,均可通;细玩“江春入旧年”句意,似以前说为胜。诗人泊船于北固山下,从船舱固定的观察点向外张望,只见客路萦绕青山,又伸向远方,行舟疾驶江面,仿佛跑到了绿水前面。前句是静态的描写,为远望所得,蜿蜒的驿路不禁撩起乡思;后句是动态的刻画,为近观所见,他人的行舟自会惹动离愁。这幅联语使用工丽的对句,写得动静相生,映带成趣,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再结合题面,可知首句中的“青山”当指北固山,次句中的“绿水”则指长江,这就坐实了泊船于北固山下的特定位置,而“青山”、“绿水”的鲜明色彩又似不经意地点染了江南的秀色,“一身而二任”,开篇起得可谓平稳而得势。颔联状摹长江景色:“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人今番从吴、楚还乡是走水路,由长江北上邗沟,再经通济渠,直抵洛阳。因而写江景是题意所须。这两句妙在能绘出江行之人眼中的典型之景,道出江行之人视野开阔的共同感受。特别是下句,一个“正”字和一个“悬”字用得极好,表明了船是顺风行驶,正好借助风力。如风力过小,不好说“正”;风力过大,也难以说“正”。只有风力恰到好处,才得以一帆高“悬”。清代学者王夫之曾经盛赞这句诗能“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薑斋诗话》卷上),是极有见地的品鉴。如果是武陵渔人泛舟于惠风和畅的桃花溪中,或是西江商旅买舸行经惊涛骇浪的三峡险滩,又怎会出现这“风正一帆悬”的江行特有的景观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诞生于黑夜已残之时,江春来到寒冬未尽之日。一个“生”字和一个“入”字,赋予了无生命的“海日”和“江春”以感情和性灵,这些最美好的事物仿佛特意提前赶到人世,殷勤地为人们献出光明和春意,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幸福。“江春入旧年”句,除了表明长江景物在行将消逝的残冬中已呈现出融融春意,还告诉我们,这一年的立春是在旧历年底。第三联具有郁勃奋发之气,给人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受,写得最为警策,也最为活脱。无怪乎明代胡应麟把这幅联语视作盛唐诗歌的代表,清代沈德潜称它“一经锤炼,便成警绝”,纪昀也说这“全是锤炼工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滞留吴地,满怀客居之感和思乡之情,于是产生一个念头:托付北飞的鸿雁,请它们将一封家信带到故乡洛阳,就说不久(或许是春节前夕)即可与家人团聚。这一联用抒情的咏叹笔调作结,截住前面的景语,最为和谐得体。全诗意境明朗开阔,格调刚健清新,写景具有鲜明特征,抒情道出特定感受,已经完全摆脱了齐梁纤弱柔靡诗风的影响,是首传诵人口的好诗。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形象·歌女”类的诗句。

()

【诗句】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

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景公再三地送,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够我周济家族,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而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

【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

典源出处《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疏:“姓列,名御寇,郑人也。与郑繻公同时,师于壶丘子林,著书八卷,得风仙之道,乘风游行,泠然轻举,所以称善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