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狼

蒲松龄狼朗读

课文导读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清楚。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户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课文注译

一屠(1)晚归,担中肉尽,止(2)有剩骨。途中两狼,缀(3)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4)投之,后狼止而(5)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6)并驱(7)如故(8)。

屠大窘(9),恐前后受其敌(10)。顾(11)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12)蔽(13)成丘(14)。屠乃奔倚(15)其下,弛(16)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17)相向(18)。

少时(19),一狼径去(20),其一犬(21)坐于前。久之(22),目似瞑(23),意(24)暇(25)甚。屠暴起(26),以(27)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28),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29)露尻(30)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31)前狼假寐(32),盖(33)以诱敌。

狼亦黠(34)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35)耳(36)。

(1)〔屠〕这里指屠户。(2)〔止〕通“只”,只有。(3)〔缀(zhuì)〕联结,这里是紧跟的意思。(4)〔复〕又,再。(5)〔而〕连词,表转折,可是。(6)〔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7)〔并驱〕一起追赶。(8)〔故〕原来,旧。(9)〔窘〕困窘,处境危急。(10)〔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11)〔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12)〔苫(shàn)〕盖上。(13)〔蔽〕遮住。(14)〔丘〕小山。(15)〔倚〕靠着。(16)〔弛〕放松,这里指放下。(17)〔眈眈〕注视的样子。(18)〔向〕对着,朝着。(19)〔少(shǎo)时〕一会儿。(20)〔径去〕径自离开。(21)〔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22)〔久之〕过了一会儿。(23)〔瞑(mínɡ)〕闭眼。(24)〔意〕神情。(25)〔暇〕空闲,悠闲。(26)〔暴起〕突然跳起。(27)〔以〕用。(28)〔洞其中〕即“洞于其中”,省略介词“于”,属于介词结构后置。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29)〔止〕动词,通“只”。(30)〔尻(kāo)〕屁股。(31)〔悟〕明白。(32)〔寐〕睡觉。(33)〔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34)〔黠(xiá)〕狡猾。(35)〔笑〕动词用作名词,笑料。(36)〔耳〕罢了。

问题与探究

1.你读了这则故事后,有怎样的启示?

2.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3.你还能讲出一些与狼有关的寓言故事吗?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无论是谁,只要在中国过活,便总得常听到“他妈的”或其相类的口头禅。我想:这话的分布,大概就跟着中国人足迹之所至罢;使用的遍数,怕也未必比客气的“您好呀”会更少。假使依或人所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那么,这就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了。

我生长于浙江之东,就是西滢先生之所谓“某籍”。那地方通行的“国骂”却颇简单:专一以“妈”为限,决不牵涉余人。后来稍游各地,才始惊异于国骂之博大而精微:上溯祖宗,旁连姊妹,下递子孙,普及同性,真是“犹河汉而无极也”。而且,不特用于人,也以施之兽。前年,曾见一辆煤车的只轮陷入很深的辙迹里,车夫便愤然跳下,出死力打那拉车的骡子道:“你姊姊的!你姊姊的!”

别的国度里怎样,我不知道。单知道诺威人Ham-sun有一本小说叫《饥饿》,粗野的口吻是很多的,但我并不见这一类话。Gorky所写的小说中多无赖汉,就我所看过的而言,也没有这骂法。惟独Artzybashev在《工人绥惠略夫》里,却使无抵抗主义者亚拉借夫骂了一句“你妈的”。但其时他已经决计为爱而牺牲了,使我们也失却笑他自相矛盾的勇气。这骂的翻译,在中国原极容易的,别国却似乎为难,德文译本作“我使用过你的妈”,日文译本作“你的妈是我的母狗”。这实在太费解,——由我的眼光看起来。

()

【注释】

选自《老子》六十四章。

()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

【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

()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詩句出處:《琵琶引》;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作品。

()

昭阳趣史

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