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苏轼

卜算子苏轼朗读

苏轼《卜算子》苏轼

苏轼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疏桐幽人图溥儒

注释①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因古代曾属于黄国,故隋时建黄州。定惠院:苏轼初到黄州时寓居之地,在黄州府治东南。②漏断:指夜深,漏壶里的水将要流断。漏,漏壶,古代的计时器。③幽人:语出《周易《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意思是说幽隐的人只要坚持正直就能够得到吉利。后来的“幽人”一般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如《周易》所说的道德高尚的幽隐之人,一个是指被幽囚之人。苏轼作品中常用此语,如《过江夜行武昌山闻黄州鼓角》“幽人夜度吴王岘”等,是以后一种意思为主,但也未尝没有以前一种意思自许之意。④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鉴赏元丰二年(1079)七月到十二月,苏轼经历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这是北宋历史上最招人诟病的文字狱。幸好由于苏轼本身的崇高声望,弟弟苏辙的拼死相救(乞纳在身官为赎兄罪),以及皇帝对苏轼的好感,他才幸免于死。九死一生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了他四年的黄州生涯,也打开了中国文学史上异常辉煌的一页。元丰三年(1080)二月初,苏轼抵达黄州。由于政敌的刻意打击,初到黄州的苏轼无处居住,只能暂居在定惠禅院,到五月份才移居临皋亭。这段时期,一家人过着极其艰苦,并且担惊受怕的日子。本词的写作应该也是在元丰三年二月到五月之间。

虽然历代词评家都对这首词赞不绝口,但它却是苏轼词作中争议最多的一首,举其大概,约有三点:第一,这首词是否有本事或者所指;第二“拣尽寒枝”句是否有语病;第三,如何理解幽人和孤鸿两个意象。关于这三点的争论,历来说法不同,资料繁多,不容赘引,下面只略作辨析,择善而从。

首先,关于这首词的本事,宋代就开始流传,说是苏轼为一女子而作。女子或姓王,或姓温,说法不一,大约都是钟情于苏轼而最后不嫁而亡。今天看来,这种说法附会的成分很明显,明显违背了苏轼写词一贯的精神,所以这个“本事”是不足信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词到处都包含着对朝政的隐射讽刺,如“缺月,刺微明也”等,认为它与《诗经《卫风《考槃》相似。现在我们看来,《诗经》中所谓的讽刺大都是经师的附会,那么对苏轼词这样解释,也很像是经师的做法,同样不足信。当然,不排除苏轼心中的确是有“怨”要说、有“愤”要泄,但却不会是这种一一对应的笨办法。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一说:“虽作者未必无此意,而作者亦未必定有此意,可神会而不可言传。”这话是说得恰到好处,我们应该用这样通达的观点来理解这首词。

其次,关于“拣尽寒枝”句的争论,起因是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九认为:“鸿雁未尝栖宿树枝,惟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也。”此后也有很多人赞同胡仔,认为苏词的确是偶然出现了语病,但是大多数人不同意胡仔的说法,他们的理由又有两种。第一种认为,读苏轼的作品不能拘泥于这些细节,苏轼这里只是写一种寓意,不需深究。第二种则是为了证明苏轼根本没有错,论据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认为,鸿雁未必不栖息在树枝上,他们能举出古人诗句作证;一种认为,正因为鸿雁不栖息树枝的事实,苏轼才写出“不肯栖”来,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而已。综观各种说法,显然最后一种“拟人的手法”是最简洁也最可采的,当然,认为苏轼写词“主在寓意,不必深究”的看法也有道理。

第三,关于“幽人”与“孤鸿“的问题,涉及到对整首词的理解,下面结合全词的鉴赏,来作一些分析。词的上阕以“缺月”“漏断”开篇,一写景一写声,动静结合,突出当时环境的清冷,这虽是纯粹的写景,但强烈的凄凉感已经涌来。接下来两句就出现了“幽人”和“孤鸿”,开始给客观的景色加入了主观的精神。前人的争议主要在这个“孤鸿”上,一种观点认为,这里的孤鸿即是幽人,以孤鸿影的缥缈比喻自己的孤单无依;一种观点认为,这里的确有一只孤鸿飞过了幽人的头顶,幽人才看到了缥缈的影,睹物自怜而倍感忧伤。其实这两种理解都说得通,无论有孤鸿也好,无孤鸿也好,这里的重点都是“人的感情”,而不是客观的景物。词人说“时见幽人独往来”,仿佛他就在看着幽人一般;又说“缥缈孤鸿影”也仿佛他看着孤鸿一般。似乎这里的作者既不是“幽人”也不是“孤鸿”,而是他们之外的一个旁观者。这是一种脱离主体的自我审视。一个人只有脱离自我,从高处审视自己,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实际上可以说,这里的幽人、孤鸿都是作者自己。下阕接续上阕末的“孤鸿”来写,“惊起却回头”句可以认为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但更好的理解应该是:作者或者幽人的精神,已经化为了这只孤鸿,三者已合一。因此,“惊起却回头”的是孤鸿,是幽人,也是作者;“有恨无人省”的也是他们;“拣尽寒枝”的,还是他们。这是一种物我同化的极高境界。苏轼在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折磨之后,终于能够在艺术上、也在思想上,达到这种境界了。(姚苏杰)

集评宋《黄庭坚:“‘缺月挂疏桐(略)。’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六《跋东坡乐府》)

清《刘熙载:“黄鲁直跋东坡《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阕云(黄跋见上一条集评)。余案:词之大要,不外厚而清。厚,包诸所有;清,空诸所有也。”(《艺概《词曲概》)

链接宋代文人墨戏的代表——苏轼《古木怪石图》。苏轼不仅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家,也是一位颇具天赋的书法家、画家。他的书法以意态和奔放自成一体,被列为宋代四大书家之首,苏轼自己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石苍舒醉墨堂》)他的绘画属于文人写意的一路,不拘泥于形似,开创了中国文人画宣泄胸臆、寓意抒情的传统。《古木怪石图》是现存苏轼绘画作品中最为可信的一件,也是北宋文人“墨戏”的代表作。画面的左侧以旋转的笔锋画一块形状怪异的巨石,石后有焦墨细竹;在画的右侧,是一枝屈曲的古木,枝干虬屈、干枯,根部有杂草几棵。画法用笔草草,不求形似,整个画境荒空而沉郁。对于这样一幅构图怪异的画作,宋代有很多人在诗文中屡述这是苏轼借古木怪石抒写内心的郁结之气。黄庭坚在《题子瞻枯木》一诗中说:“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米芾在《画史》中也说:“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及其他诗作中的语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并将他关押在御史台达四个月之久。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故此案被称为“乌台诗案”。苏轼的诗文中虽然确有对新政的不满和嘲讽,但因此而定罪则纯属政治陷害。苏轼最终虽因种种原因免于一死,但此后长期被贬黄州,生活困苦不堪。这一事件对苏轼的处事态度和文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节自《田敬仲完世家》)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

()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詩句出處:《琵琶引》;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作品。

()

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

牛群在草原上迂回,吼声起落,

耕地人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

()

《瓯北诗话》

本书为清代赵翼(号瓯北)所撰的诗话,12卷。前10卷评论唐、宋、元、明、清10家,计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各一卷,陆游二卷(附年谱),元好问、高启合一卷,吴伟业、查慎行各一卷。后2卷是续诗话,论韦应物、杜牧、王安石、黄庭坚诸人诗及诗格诗体。赵翼是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右三大家”。他的诗论,观点极为鲜明,即反对“荣古虐今”,力主“争新”、“独创”。他的论诗绝句:“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自身已有初、中、晚,安得千秋尚汉唐?”这与另几首都表现了一定的发展观点和追求创造的精神。再就本书的体制看,把他同一朝代的吴伟业、查慎行与李、杜相提并论,这是相当胆大的,与崇尚汉唐、“劝人不读唐以后书”的复古派迥然不同。他评诗,内容与形式并重,要这两方面都能创新才能成家。他既反对一味摹倣古人,认为这不过是“拾人牙后”、“抱柱守株”的“优孟”而已;同时也反对那些只在词句上“争难斗险、使人骇目”的形式主义倾向,认为元、白的诗触景生情,用眼前语、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因而较胜于韩、孟,“世徒以‘轻、俗’訾之,此不知诗者也!”也批评了那些把黄庭坚捧在苏轼之上,以及说苏轼超过陆游的人,因为陆游的诗具有丰富的爱国内容,而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写诗往往回避现实。苏、黄的优劣表现在写作方法上,苏随物赋形、信笔挥洒的熟练技巧,较之黄庭坚的“专以拗峭避俗、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是略胜一筹的。他批评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可说是一针见血的高论。但作者囿于时代局限,书中不免有一些封建糟粕,有待于读者的扬弃。霍松林、胡主佑根据寿考堂、湛贻堂等《瓯北全集》本作了校点,列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1981年再版。

()

【诗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出处】唐·杜牧《金谷园》。【意思】繁盛的往事追逐着芳香的尘埃,消散一空,流水潺潺,春草萋迷,已没有丁点儿尘事的萍踪。夕阳西下,东风传来啼鸟的幽怨,如泣如诉,满树落花凄然飘坠,犹似当年坠楼人的倩影。【全诗】《金谷园》.[唐].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赏析】金谷园是西晋石崇豪华的私人别墅,位于洛阳附近,唐时成为游览胜地。开成元年(836),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游览这一古迹时写下这首绝句,伤春感昔,借景抒怀。“繁华事散逐香尘”,首句点出感昔的主旨,同时为全诗定下了苍凉的基调。相传石崇曾“屑沉水之香,如粉末,布象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珍珠”(《拾遗记》)。从此可窥见金谷豪奢之一斑。种种繁华都随着香尘事去而化为过眼云烟,一去不返了。“流水无情草自春”。用自然之景进一步渲染“繁华事散”。金谷水哪管人世沧桑,依旧无情地流淌着;草木更不解人之悲怆,反而长得茂盛异常,呈现出满园春色。一个“自”字,寄寓诗人多少感慨。这虽是化用“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的诗意,但加上“流水无情”,使语言更加凝重。这情景已够使人伤怀的了,这时偏又传来令人痛楚之声。“日暮东风怨啼鸟”,使伤感又笼罩上一层凄怆的帷幕。日薄西山,残阳如血,园鸟悲鸣,如怨如慕,闻之惊心。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从反面衬托,以“空”字示人之悲;杜牧则从正面落墨,以“怨”字显人之痛,异曲同工。诗人边游边想,金谷一些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件件在脑中闪现。正在这触目皆愁、入耳皆伤之际,想到绿珠,突然瞥见落花,立即水到渠成地咏出结句。“落花犹似坠楼人”。石崇有妓名叫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绿珠坠楼而死。绿珠坠楼是金谷的主要逸事,她之坠楼又是石崇繁华事散的生动体现。诗人瞥见落花,想到如花之人,又从花之落幻化出人之坠,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花落耶?人坠耶?浑然莫辨。现实中的花落成为意念中的人坠,真是想落天外,妙趣天成。绿珠的命运不也就像眼前的落花吗?结句是全篇的高潮,是作者伤春感昔的凝聚点。此句囊括了前三句的主要内容,是繁华事散逐香尘的体现,是流水无情草自春的见证人,日暮是她命运象征,啼鸣难道不是为她悲鸣?还能引起人们无穷遐想,花依然在落,绿珠坠落之事现实中也在不断重演。繁花有尽,红颜命薄,才人运蹇,事虽殊途,理则同归。“犹似”之中既含花落之伤,又蕴对绿珠之同情,更深寓自己牢落不偶的感伤,收到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作者善于捕捉典型事例,以小见大。《赤壁》以二乔的命运虚拟孙曹之霸业,此则以绿珠坠楼,实喻金谷的兴亡,一虚一实,风骚各逞。徐凝也写有《金谷园》诗,说“绿珠歌舞天下绝,唯与石家生祸胎”。把绿珠看成祸水实属偏见,与此诗比起来,立意自有高下。

()

唐·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