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翻译

石钟山记翻译朗读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11)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12)始访(13)其遗踪(14),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15)。自以为得之(16)矣。然是说也,余尤(17)疑之。石之铿然(18)有声者,所在皆是(19)也,而此独以钟名(20),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21),余自齐安(22)(23)行适(24)临汝(25),而长子迈将赴(26)(27)之德兴(28)(29),送之至湖口(30),因(31)得观所谓石钟者(32)。寺僧使小童(33)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34),余固(35)笑而不信也。至莫(36)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37)欲搏人(38);而山上栖鹘(3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4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41)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42)也。余方心动(43)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44)如钟鼓不绝(45)。舟人(46)大恐(47)。徐(48)(49)(50)(51),则(52)山下皆石穴罅(53),不知其浅深(54),微波入焉(55),涵澹(56)澎湃(57)(58)(59)(60)也。舟回至两山(61)间,将入港口(62),有大石当(63)中流(64),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65),与风水相吞吐(66),有窾坎镗鞳(67)之声,与向(68)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69)(70)。因(71)笑谓迈曰:“汝识(72)之乎?噌吰者,周景王(73)之无射(74)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75)之歌钟(76)也。古之人(77)不余欺(78)也!”

事不目见耳(79)闻,而臆断(80)(81)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82)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83)虽知而不能言(84)。此世所以(85)不传也。而陋者(86)(87)以斧斤(88)(89)击而求之(90),自以为得其实(91)。余是以(92)记之,盖(93)(94)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水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记述水道河系的专著。相传是汉人桑钦撰,有人认为是晋人郭璞所著。也有人认为该书创自东汉,说法不一。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叫《水经注》。

②彭蠡(lǐ):即鄱阳湖,在今江西北部。

③焉:兼词,于此。

④郦元:《水经注》作者郦道元的省称,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

⑤“下临”四句:当引自《水经注》,但不见于今本,苏轼所看到的是此书未残本。临,对着。鼓,振动。搏,击,拍。洪钟,大钟,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

⑥是说:这种说法。

⑦以:把。

⑧磬(qì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一种打击乐器。后来寺庙里,拜神时用来敲击的一种铁或铜制的器物,也叫磬。

⑨置水中:省略句,即“置于水中”。

⑩虽:即使。

(11)鸣:使动用法,使……鸣。

(12)李渤:洛阳人。唐宪宗时做过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著有《辨石钟山记》,对石钟山的命名作过解释。

(13)访:探寻。

(14)遗踪:旧址,指石钟山所在地。

(15)“扣而”五句:这是李渤《辨石钟山记》中的话。扣,敲。北音,原作“北声”。聆,细听。函胡,同“含糊”,声音浑厚、模糊。清越,清脆、响亮。桴(fú),鼓槌。响腾,声响飞扬。响,声音。腾,传播。余韵徐歇,余音缓缓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歇,止。

(16)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7)尤:更加。

(18)铿(kēng)然:形容声音洪亮。

(19)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20)名:取名,命名。

(2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公元1084年农历六月初九。元丰,北宋神宗的年号。

(22)齐安:旧郡名,今湖北黄冈。

(23)舟:名词作状语,乘船。

(24)适:往。

(25)临汝:今河南临汝。

(26)赴:赴任,就职。

(27)饶:饶州,州治在今江西鄱阳。

(28)德兴:饶州属县,今江西德兴。

(29)尉:县尉。

(30)湖口:今江西湖口,位于鄱阳湖与长江连接处。

(31)因:因而。

(32)所谓石钟者:叫它做“石钟”的山。

(33)小童:这里指未成年的杂役。

(34)硿(kōng)硿焉:形容敲击石块发出的声音。硿硿,拟声词。焉,相当于“然”,拟声词词尾,“……的声音”。

(35)固:副词,本来。这里引申为“自然”。

(36)莫:同“暮”,晚上。

(37)森然:阴森恐怖的样子。

(38)搏人:抓人。搏,击,这里是“抓”。

(39)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一种鹰类猛禽。

(40)磔(zhé)磔:鸟叫声,这里用作动词。

(41)且:表并列,相当于“边”。

(42)鹳(guàn)鹤:形状像鹤而顶部不红的一种水鸟。

(43)心动:心惊。

(44)噌吰(chēng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45)绝:止。

(46)舟人:船夫。

(47)大恐:十分惊恐。

(48)徐:慢。

(49)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的连词。

(50)察:细看。

(51)之:代发声之处。

(52)则:同“乃”,表对上句的解释,原来是。

(53)罅(xià):缝隙,裂缝。

(54)浅深:偏义复词,义在“深”。

(55)焉:兼词,于之。

(56)涵澹:水流动荡的样子。

(57)澎湃:波浪撞击的声音。

(58)而:因而。

(59)为:形成。

(60)此:指噌吰之声。

(61)两山:指上钟山和下钟山。

(62)港口:支流入口处,与今义不同。

(63)当:正好处于。

(64)中流:河流中间。

(65)窍:窟窿。

(66)吞吐:吸进吐出。

(67)窾(kuǎn)坎镗(tāng)鞳(tà):前二字为击物声,后二字为钟鼓声。

(68)向:先前。

(69)乐作:音乐奏起。作,起,这里是“演奏”的意思。

(70)焉:语助词。

(71)因:于是,因而。

(72)识:识别,辨别。

(73)周景王:东周国君。

(74)无射(yì):钟名,周景王二十四年(前521)铸成,见《国语·周语》。

(75)魏庄子:名绛,春秋时晋国大夫。

(76)歌钟:编钟,由若干音调不同的钟组成的一种乐器。《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晋侯把郑国送的编钟等乐器半数分赠魏庄子。

(77)古之人:指郦道元。

(78)不余欺:宾语前置,即“不欺余”,没有欺骗我。

(79)目、耳:名词作状语,亲眼、亲耳。

(80)臆断:凭主观猜测下结论。臆,名词作状语,凭主观。

(81)其:代“事”。

(82)殆(dài):大概,恐怕。

(83)渔工水师:渔夫船工。

(84)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

(85)所以:……的原因。

(86)陋者:指见闻有限、知识浅薄的人。

(87)乃:副词,竟然。

(88)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89)考:敲,击。

(90)之:代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91)实:指事情的真相。

(92)是以:即“以是”,因此。

(93)盖:连词,表示下一句说的是上一句的原因。

(94)叹:叹惜。

【译文】《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浑厚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初九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自然就觉得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独自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像老头子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像击鼓敲钟一样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船划回到两山中间,快要进入支流入口处,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起来一样。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辨得出这种声音吗?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说得不够详尽;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这座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在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用钟命名的缘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既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更笑话李渤见识的浅陋。

字数:4190

李支舜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62-567页.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闺门秘术

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闺门秘术》扉页书影

()

[原文](节选)

()

【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1】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候的月亮,可今天这轮明月曾经照过古代的人。【意思2】现在的人没有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的人。后用来慨叹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也用来表示某些人有清白、纯真、出尘的人生轨迹,而感叹有些人又没有。【鉴赏】今人不可能见过古时的月亮,而现在的这个月亮,却是曾经照耀过古人的那一个。这二句诗:一方面是感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另一方面则以人月的对比,来感叹面对大自然时,人类的卑微,在无休止的时间洪流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感叹月亮或其他自然景物年代久远,古今不变。亦用以感慨人生短暂。[例]望着给山、给竹、给寺、给空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也愈发觉得那竹纵贯古今,无可企及!(周熠《香岩寺竹韵》)【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的《把酒问月》。李白在诗题下自注曰:“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是应老朋友之请而写的。但全诗所表现出的风流自赏和飘洒气度,却是诗人的固有情怀。这两句诗的古、今议论,意韵深长,互文见意。因为不论是古还是今,月亮只有一个,所以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但因“今月”分明就是“古月”,因而“今月曾经照古人”。正因为宇宙是永恒的,因而也可以说“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作为人类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月亮是长存的;但作为整体人类的存在,将是绵延久长的。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以,读李白上述两句诗时,人们大可不必感伤和悲观。【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李白写过大量咏月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明月的爱戴、向往之情。这首诗却别开生面,以“问月”为题,而且是“把酒”问月。且不说全诗始终围绕着“把酒”和“问月”向前推进,即就诗题来看,已经令人感到新颖而奇特了,难怪清人王夫之击节称赏,谓为“创调”(《唐诗评选》)。开篇便以倒装语序,突发奇问,造成强烈的气势,接着以“停杯一问”作补充说明,传出浓郁的诗意。两句诗照应诗题,双绾“把酒”和“问月”,以下便从“问月”一面着笔,极写诗人对明月既神往又迷惑的情态。“人攀明月不可得”,见出月与人相距之遥远;“月行却与人相随”,又见出月与人关系之亲密;有时候,皎洁的月轮宛如飞腾的明镜照临宫阙,令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可爱;有时候,它却从绿烟般的云雾中穿行而出,散发出清冷的光华,又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淡雅、清新;一方面,明月夜夜从东海升起,另一方面,它又每日拂晓向西天的云间沉没,这其间的运行如此富有规律,又是那样不可捉摸;更奇妙的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嫦娥,那么白兔经冬历夏、由秋到春地常年捣药究竟是为了什么?嫦娥独居于广寒宫中又与谁人为邻,她会不会感到寂寞?这里,诗人从月与人的关系、月的形象和色彩、月的运行轨迹和月中包含的奥秘几个方面,层层写来,连发数问,语气或缓或强,距离或远或近、色彩或淡或浓、或直写自我感觉,或出以想象之笔,从而将诗人惊奇、疑虑、神往、感叹等一系列情感活动传神地展现出来,极曲折变幻之致。如果说,以上所写主要是一种浩渺广阔的空间感受的话,那么,“今人”以下四句便更侧重于悠然无尽的时间感受,从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饱含哲理的人生意识。由人的角度来看,“今人不见古时月”,则古人亦难见今时月,今人古人自不能共处同一时空;由月的角度来看,“今月曾经照古人”,则古月亦在照今人,今月古月何尝稍有不同?由变的角度来看,古人今人不断更迭,如流水一去不返;由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明月。既然不变之月如此永恒,而迭变之人生又是这样短暂,那么还是抓住眼前这皎洁之月和杯中之酒,切莫虚度此生!最后两句生发此意,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点明题旨,既与篇首“停杯”遥遥相对,又使“月光”一线贯穿,构成首尾圆融、通体浑然的妙境,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这首诗清新俊逸,格高调远,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把明月与人生揉为一体,既有形象的画面,又有绵长的思理,虽不乏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却是对生活的依恋与热爱,从把酒问月始,直到对月饮酒终,诗人的神态、情感和整个形象不仅鲜明真切,而且具有一种探索、追求的精神。所有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构成优美和谐的意境。

()

【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意思1】虽然不能像长着彩色翅膀的凤凰一样双双飞去,但却有像犀牛角上那一点可以通灵感应的心。【意思2】身上虽然没有凤凰鸟那样的一双善于飞翔的翅膀,无法聚在一起,但彼此内心里却像有着犀牛角的白纹一样息息相通。原是比喻爱恋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常用后句泛指双方思想感情一致,彼此心领神会。灵犀:据说犀牛角中有一条细线似的白纹,贯通两端,感应非常灵敏。【释义】唐·李商隐诗词名句。意思是: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解析】“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人心心相印,现多用于比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是什么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中的角质有如一根白线,上下贯通,感应灵异,故以喻人心相通。说详晋·葛洪《抱朴子》。语见唐·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一次酒宴上见到了一位官家小姐,二人一见倾心,但无法接触交谈,只是身隔心交,李商隐因此彻夜难眠,便写下了《无题》诗一首以抒胸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的大意是:猜酒行令你笑吟吟,款款春韵实在是动人。昨夜的星辰已坠落,何时能再见你倩影?虽然没有彩凤的双飞翼,彼此却有一颗眷恋的心。晨鼓已响我该上班去,寂寞无聊好似蓬草没有根!

后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语便传用开来【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注释】1.灵犀:即通犀。《汉·西域传》:“通犀翠羽之珍。”如淳注曰:“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2.送钩:藏钩于手中令人猜,又称藏钩。射覆:器皿下覆盖物品令人猜(射)指。这两种皆酒宴间的游戏,借以渲染欢乐气氛。3.听鼓应官:指听到鼓声必去官府应卯理事。兰台:汉代以来保存秘书图籍的宫观。《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走马兰台,说明诗人当时官秘书郎。这是一种职位不高、无大权势的清要之职。转蓬:《淮南子》:“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评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现在人们常比喻: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异口同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想得一样。【赏析】解释灵犀:传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在犀牛角上有细线一样的白色花纹贯通两端,能够感应灵异。原用来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来比喻彼此双方融洽一致,心领神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早年生活贫困,因文才出众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后来王茂元也因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令狐楚、王茂元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他因此遭到两派的排斥,后半生一直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他的诗作情致深蕴,流丽婉转,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但由于他在诗歌中大量用典,以致相当多的诗篇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有一首《无题》诗这样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追忆了他年轻时的一段恋情。诗人写道,在那星辰闪烁、爽风宜人的夜晚,我俩相遇在画楼的西边、桂堂的东边,相遇在一场热闹的宴会之中。人们隔着座位劝着酒,分组玩着送钩、射覆的猜谜游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俩双眼流波,沉浸在感情的交流中。我们虽然没有凤凰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是我们有犀牛的灵角,能够心心相通。在这无声的心灵交流中,美好的夜晚稍纵即逝,又该策马到兰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于是只能在泪光中分别,惆怅不已,叹息自己身不由己,如同飘转的蓬草。

()

昭阳趣史

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