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愿当歌对酒时

唯愿当歌对酒时朗读

【诗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2】古人和今人仿佛流水一样在世间走过,大家看到的月亮都是这样。我只愿意在一边唱着歌一边喝着酒的时候,月光长照在酒杯之中。【赏析】古人、今人如逝去的流水,但他们所见到的明月却亘古以来丝毫不变。由明月的长在感慨人世的短暂、年华的易逝。它就如流水一样,一去不返。诗句意味深长,抒情哲理并茂。人生无常的消极思想依稀流露,这是应扬弃的。【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风、花、雪、月,历来是文人常吟不衰的诗题。李太白诗中,涉及月与月光的篇章也为数甚多。“明月出天山”、“玲珑望秋月”的意境令人陶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更是妇孺皆诵;《峨嵋山月歌》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佳构,更是想象奇特,将月拟人,抒发了对当空皓月、对美好事物的纯真情感,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而他的《把酒问月》则另辟新径,执酒朝天,对月发问,鲜活的思想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任意驰骋,表现了诗仙李白的宇宙意识,这种意识尽管是相当朦胧的,在那个时代也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把酒问月》用韵灵活,随意而变。首二句语序倒置,把“青天有月来几时”的疑问放于篇首,一语中的。寻根溯源,直截指向有关月之由来这一难解的宇宙之谜。突兀发问,颇有气势,也与“我今停杯一问之”那酒仙的狂放不羁互为表里,纵观全诗,用韵的不拘一格与语句的自由灵活,都与作者无拘无束的思维互相协调。接下来写月之高远不可攀及,给人的感觉却是月随人移,“我走月也走”,李白抓住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关于人与月的相对描写中,隐约揭示出人的活动半径的可邻与狭小。五、六两句是月亮形象的描摩:明月皎洁,圆润如镜,在人们尚未注意到它时,它已悄临宫墙之上,它是飞上夜空的一轮明镜吗?在地面的暮霭和天际的阴翳烟消云散之后,它显得是那样的光彩四射,清辉勃发。明月,红墙,绿烟,清辉,色调鲜明;“飞临”和“灭尽”又有过程,有动感,李白眼中的明月,不仅纯洁可爱,而且神秘诱人。于是,自然有了对月亮行踪的发问,有了对月亮秘密的探询:月宫中的玉兔仍在年复一年地操舂捣药吗?吃了不死药的嫦娥仍在广寒宫中孤栖独处吗?这些发问,与其说是对月中嫦娥的深切同情,倒不如说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怀疑与动摇。面对当空皓月,面对苍茫宇宙,诗人联想到哪里,便把问题提向哪里,这疑问展示了诗人的心迹,也展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浮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洒脱飘逸、自信浪漫、决不信邪的谪仙形象。伴随对明月、对宇宙的无穷遐想,进而引起对人类生存哲理的探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月古月同一轮,古人无一活到今。明月永恒而人生苦短,同一轮明月下,流水般逝去多少代匆匆过客,这又从时间角度揭示了人与月的相对关系。由人到月,又由月到人,诗人感慨系之,于是发出类似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喟叹。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又与开头的停杯问月紧密照应,作者联翩的思绪和蓬勃的诗情,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驰骋之后,又自然收束在与朋友共饮的现实中。当然难免有“今日有酒今日醉”的消极思想,然而我们又怎能苛求古人。能够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不盲目地迷信古人,大胆地怀疑,大胆地探询,不管他的探询取得何种结果,但是其解放思想的勇气就值得推崇,读了《把酒问月》,我们不禁再次为李白这种无畏精神所折服。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无论是谁,只要在中国过活,便总得常听到“他妈的”或其相类的口头禅。我想:这话的分布,大概就跟着中国人足迹之所至罢;使用的遍数,怕也未必比客气的“您好呀”会更少。假使依或人所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那么,这就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了。

我生长于浙江之东,就是西滢先生之所谓“某籍”。那地方通行的“国骂”却颇简单:专一以“妈”为限,决不牵涉余人。后来稍游各地,才始惊异于国骂之博大而精微:上溯祖宗,旁连姊妹,下递子孙,普及同性,真是“犹河汉而无极也”。而且,不特用于人,也以施之兽。前年,曾见一辆煤车的只轮陷入很深的辙迹里,车夫便愤然跳下,出死力打那拉车的骡子道:“你姊姊的!你姊姊的!”

别的国度里怎样,我不知道。单知道诺威人Ham-sun有一本小说叫《饥饿》,粗野的口吻是很多的,但我并不见这一类话。Gorky所写的小说中多无赖汉,就我所看过的而言,也没有这骂法。惟独Artzybashev在《工人绥惠略夫》里,却使无抵抗主义者亚拉借夫骂了一句“你妈的”。但其时他已经决计为爱而牺牲了,使我们也失却笑他自相矛盾的勇气。这骂的翻译,在中国原极容易的,别国却似乎为难,德文译本作“我使用过你的妈”,日文译本作“你的妈是我的母狗”。这实在太费解,——由我的眼光看起来。

()

意指那些虚假笼络人心的行为。典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刘备在当阳一带被曹操大败,家眷也失散。大将赵云舍生忘死,血战长坂坡,终于救出了刘备的儿子阿斗(即刘禅)。

()

【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群峰连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山上,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使人留恋。倏忽间,日薄西山,就到了黄昏。诗句通过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梦中天姥山绮丽、明媚的景色。“迷”、“倚”不仅写出山中花石之美、之奇,而且反映出诗人渴望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注:倚,靠。暝(míng),黄昏。

()

【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1】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候的月亮,可今天这轮明月曾经照过古代的人。【意思2】现在的人没有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的人。后用来慨叹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也用来表示某些人有清白、纯真、出尘的人生轨迹,而感叹有些人又没有。【鉴赏】今人不可能见过古时的月亮,而现在的这个月亮,却是曾经照耀过古人的那一个。这二句诗:一方面是感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另一方面则以人月的对比,来感叹面对大自然时,人类的卑微,在无休止的时间洪流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感叹月亮或其他自然景物年代久远,古今不变。亦用以感慨人生短暂。[例]望着给山、给竹、给寺、给空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也愈发觉得那竹纵贯古今,无可企及!(周熠《香岩寺竹韵》)【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的《把酒问月》。李白在诗题下自注曰:“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是应老朋友之请而写的。但全诗所表现出的风流自赏和飘洒气度,却是诗人的固有情怀。这两句诗的古、今议论,意韵深长,互文见意。因为不论是古还是今,月亮只有一个,所以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但因“今月”分明就是“古月”,因而“今月曾经照古人”。正因为宇宙是永恒的,因而也可以说“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作为人类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月亮是长存的;但作为整体人类的存在,将是绵延久长的。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以,读李白上述两句诗时,人们大可不必感伤和悲观。【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李白写过大量咏月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明月的爱戴、向往之情。这首诗却别开生面,以“问月”为题,而且是“把酒”问月。且不说全诗始终围绕着“把酒”和“问月”向前推进,即就诗题来看,已经令人感到新颖而奇特了,难怪清人王夫之击节称赏,谓为“创调”(《唐诗评选》)。开篇便以倒装语序,突发奇问,造成强烈的气势,接着以“停杯一问”作补充说明,传出浓郁的诗意。两句诗照应诗题,双绾“把酒”和“问月”,以下便从“问月”一面着笔,极写诗人对明月既神往又迷惑的情态。“人攀明月不可得”,见出月与人相距之遥远;“月行却与人相随”,又见出月与人关系之亲密;有时候,皎洁的月轮宛如飞腾的明镜照临宫阙,令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可爱;有时候,它却从绿烟般的云雾中穿行而出,散发出清冷的光华,又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淡雅、清新;一方面,明月夜夜从东海升起,另一方面,它又每日拂晓向西天的云间沉没,这其间的运行如此富有规律,又是那样不可捉摸;更奇妙的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嫦娥,那么白兔经冬历夏、由秋到春地常年捣药究竟是为了什么?嫦娥独居于广寒宫中又与谁人为邻,她会不会感到寂寞?这里,诗人从月与人的关系、月的形象和色彩、月的运行轨迹和月中包含的奥秘几个方面,层层写来,连发数问,语气或缓或强,距离或远或近、色彩或淡或浓、或直写自我感觉,或出以想象之笔,从而将诗人惊奇、疑虑、神往、感叹等一系列情感活动传神地展现出来,极曲折变幻之致。如果说,以上所写主要是一种浩渺广阔的空间感受的话,那么,“今人”以下四句便更侧重于悠然无尽的时间感受,从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饱含哲理的人生意识。由人的角度来看,“今人不见古时月”,则古人亦难见今时月,今人古人自不能共处同一时空;由月的角度来看,“今月曾经照古人”,则古月亦在照今人,今月古月何尝稍有不同?由变的角度来看,古人今人不断更迭,如流水一去不返;由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明月。既然不变之月如此永恒,而迭变之人生又是这样短暂,那么还是抓住眼前这皎洁之月和杯中之酒,切莫虚度此生!最后两句生发此意,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点明题旨,既与篇首“停杯”遥遥相对,又使“月光”一线贯穿,构成首尾圆融、通体浑然的妙境,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这首诗清新俊逸,格高调远,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把明月与人生揉为一体,既有形象的画面,又有绵长的思理,虽不乏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却是对生活的依恋与热爱,从把酒问月始,直到对月饮酒终,诗人的神态、情感和整个形象不仅鲜明真切,而且具有一种探索、追求的精神。所有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构成优美和谐的意境。

()

典源出处《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疏:“姓列,名御寇,郑人也。与郑繻公同时,师于壶丘子林,著书八卷,得风仙之道,乘风游行,泠然轻举,所以称善也。”

()

僧尼孽海

明刊本《僧尼孽海》正文书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