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①。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②。拔去凶邪,登崇畯良③。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⑤。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⑥。”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⑦。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⑧。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⑨。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觗排异端,攘斥佛老⑩。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1)。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12)。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13)。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沈浸醲郁,含英咀华(14)。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15),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16)。《春秋》谨严,《左氏》浮夸(17)。《易》奇而法,《诗》正而葩(18)。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19),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20)。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21),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22),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23)。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24)?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25)。欂栌侏儒,椳闑扂楔(26),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27),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28),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29),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30)。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31),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32)。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33),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34)。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35)。”
【注释】①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唐朝的国子监是教育主管机构和最高学府,下辖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七学。韩愈当时任国子博士。行:德行,品德。随:不加思考,随俗因循。②圣贤相逢:圣君贤臣相逢。治具:法令。毕张:都建立起来。③登崇:提拔。畯:通“俊”。④庸:任用。⑤剔抉(tijue):挑选抉择。刮垢磨光:刮除污垢,使之光亮。喻培养造就人才。⑥有司:主管官吏。⑦六艺: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披:分开、翻阅。百家:诸子百家。⑧钩:钩取、探索。玄:玄妙、深奥。⑨膏油:灯烛。晷(gui):日光。兀兀:用心劳苦。⑩觗(di)排:排斥。异端:异端邪说,指与孔孟不合的学说。攘斥:排斥。(11)苴(ju):本义为草做的鞋垫,引申为填塞的意思。张皇:张大、阐发。(12)绪:前人遗留的事业,此指儒学道统。旁搜:四处寻求。绍:继续。(13)狂澜:来势凶猛的波浪,指异端邪说。(14)醲(nong)郁:香味很浓的酒。英、华:精华。(15)规:学习,取法。姚姒(yaosi):虞舜姓姚,夏禹姓姒。后来遂以“姚姒”指虞舜和夏禹,也指虞、夏时代的作品。此处指《尚书》中的《虞书》和《夏书》。(16)周《诰》:指《尚书》中《周书》的《大诰》、《康诰》等。殷《盘》:指《尚书》中《商书》的《盘庚》。佶屈:曲屈,指不通顺。聱(ao)牙:读不顺口。(17)《春秋》:指孔子根据鲁国史记作的史书。《左氏》:指鲁国史官左丘明作的《左氏》,即《左传》。(18)《易》:指《易经》,古代卜筮的著作,通过八卦推演阴阳变化。《诗》:指《诗经》。(19)《庄》、《骚》:指战国时庄周的《庄子》和屈原的《离骚》。太史所录:指汉朝司马迁写的《史记》。子云、相如:指西汉辞赋家扬雄和司马相如写的辞赋。(20)闳(hong):宏大,博大。肆:恣肆奔放。(21)方:方术,道理。(22)跋前踬(zhi)后:进退两难。(23)遂窜南夷:指韩愈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令事。窜,贬谪。南夷,南方僻远地区。(24)头童:头秃。齿豁:牙齿脱落,露出豁口。裨(bi):补益。(25)杗(mang):屋梁。桷(jue):屋椽。(26)欂栌(bolu):柱上短木,即头拱,承屋梁用。侏儒:梁上短柱。椳(wei):门臼。闑(nie):古时门中央竖的短木。扂(dian):门栓。楔(xie):门两旁的木柱。(27)玉札:中药名,地榆。丹砂:朱砂。赤箭:天麻。青芝:药名,又叫龙芝。牛溲:牛尿,一说车前草。马勃:药名,又叫马屁菌。败鼓之皮:破鼓的皮。(28)卓荦(luo):特出,超绝。校(jiao):比较。惟器是适:按照才能的大小合理用人。(29)辙(zhe)环天下:坐着车游说天下。(30)荀卿:即荀子,赵国人。战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正:指孔子的学说。兰陵:山东省枣庄市。(31)二儒:指孟轲和荀卿。经:经典。法:法则。绝类离伦:超越同辈。圣域:圣人的领域。(32)靡(mi):耗费。廪粟:指俸禄。(33)从徒:使仆人跟随。(34)踵(zhong):跟从。陈编:旧书。盗窃:抄袭。(35)商:商量,计算。财贿:财货,利禄。计:计较。班资:品级。崇庳(bei):高低。量:能力。称(chen):相称。瑕(xia)疵:缺点。杙(yi):小木桩。楹:柱子。訾(zi):讥评,毁谤。昌阳:昌蒲,据药书说久服昌蒲可以延年益心智。引年:延年。豨苓(xiling):即猪苓,药草名。
【译文】国子先生早晨走进太学,召集学生站在学馆下面,教育他们说:“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奋,而它的荒废是由于玩乐;德行的具备由于深思熟虑,而它的败坏在于因循随俗。现在圣君和贤臣相逢在一起,法令都建立了。除掉凶恶奸邪的人,提拔才德优良的人。有小优点的人大都被录取,有一技之长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搜罗挑选,培养造就人才。大概有侥幸被选中的,谁说学问多反而不被举荐呢?你们的学业只担心不能精通,不要担心主管官吏看不清楚;担心的是德行没有成就,不要担心主管官吏办事不公正。”
先生的话还没有说完,有学生在队列中笑着说:“先生在骗我们吧!我们向先生学习,到现在已有多年了。先生口里不停地吟读六经的文章,手里不停地翻阅诸子百家的书。对记事类的文章必定要掌握它的要点,对说理的文章必定要探索出它深奥的道理。总是贪图多学些务必有收获,无论大小都不放弃。经常点燃灯烛,夜以继日,经常用心劳苦地度过一年。先生对学业,可以说是很勤奋。抵制异端邪说,排斥佛教和道教。填补儒学缺漏的地方,阐明儒学的幽深微妙。寻找那茫无头绪衰落了的儒家道统,一个人独自四处寻求以远接孔、孟的学说。防阻百川的水泛滥,使它东流入大海,把倾泻出去的狂澜挽转回来。先生对儒学,可以说是很辛劳的了。沉浸在意味浓厚的典籍里,细细咀嚼体味书中的精华。写出的文章,摆满了房间。向上学习《虞书》、《夏书》,内容深远无边际。《尚书》中的《诰》、《盘庚》,文词艰深,读不顺口。《春秋》文辞讲究,《左传》铺张而夸大。《易经》阐明的事理正常、变化奇妙,《诗经》内容纯正而辞藻华美。向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和太史公的《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的文章,虽然风格不一样,却同样美好。先生的文章,可以说内容博大而文辞恣肆奔放了。先生少年时开始懂得学习,勇于实践。长大后精通治学的道理,做事到处都得心应手。先生的为人,可以说很成熟了。然而办起公事来不被别人信任,办起私事来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动总是遭到指责。才做了监察御史,就被贬谪到边远的南方。做了三年的国子博士,在闲散的职位上显露不出治政功绩。命运总是在和仇敌打交道,不时遭到失败。冬天很暖和时孩子们却大声喊冷,年成丰收时妻子却为饥饿而哭。先生头顶秃了牙齿松动脱落了,这样到老死又有什么补益呢?你不知道考虑这些事情,却反而来教训别人吗?”
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那些大木料做屋梁,小木料做屋椽。柱上的短木、梁上的短柱、门臼、门栓、门中和门两旁竖的木料,它们各自得到合适的安排。用它们建成了房屋,这是木匠的精心安排。地榆、朱砂、天麻、青芝,牛尿、马勃,破鼓的皮,都把它藏好,等到需要用的时候才取出来而不遗漏掉,这就是医师的高明之处。提拔人才看得明白作得公正,好的差的都得到录用,为人含蓄委婉被认为是美好的,为人超绝被认为是杰出,比较人的高下长短,按照才能的大小合理用人,这是宰相用人的方法。从前孟轲善于辩论,使孔子的学说因此得以阐明,他车迹遍天下,终于老死在游说路途。荀卿坚守孔子之道,把孔子的学说发扬光大,为了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还是丢了官死在了兰陵。这两位大儒,他们的言辞成为经典,行动成了后人的法则,超越了同辈,可进入到圣人的领域,然而他们在当时的遭遇是怎么样呢?现在我钻研学问虽然勤奋,却没有遵循儒学的系统,言论虽多却不能把握住要点,文章虽然写得好,可对实际应用没有帮助,德行虽然有修养,却没有在众人中显露出来。还每月领取俸禄,每年耗费禄米。儿子不会种田,妻子不会织布。我骑马时有仆人跟随,坐着有吃有喝。我只随着世俗的道路谨慎地走,看看旧书抄袭着。然而圣明的君主没有责罚,宰相没有贬斥我,这不是我的幸运吗?我一动就遭致毁谤,名声也跟着受到毁坏,我被放在闲散的职位上,是本分所应该的。至于计算利禄的有无,计较官位的高低,忘记了自己的能力和什么位置才相称,却指责前人的毛病,那就是人们所说的责问木匠不把小木料做屋的柱子,讥笑医师用昌蒲作延年益寿的药,却想推荐他自己的猪苓呀。”
【鉴赏】本文借国子先生和学生的问答,表面上是说明治学德行的道理,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了自己有很高的才德却被放在闲散的职位上的怨恨情绪,指责了当时的执政者不识贤愚,大材小用的错误做法。另外,对治学提出了精深的见解,倡导勤奋刻苦,独立思考,长年坚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和治学应作有系统的研究,文章要有实际意义,对后世有很大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因此历代对此文的评价很高。
本文属于赋的范畴,但在骈文的形式中夹杂着散文化的句子,显得活泼而富于变化。
韩愈进学解。推荐。爱诗词网。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①。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②。拔去凶邪,登崇畯良③。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⑤。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⑥。”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⑦。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⑧。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⑨。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觗排异端,攘斥佛老⑩。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1)。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12)。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13)。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沈浸醲郁,含英咀华(14)。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15),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16)。《春秋》谨严,《左氏》浮夸(17)。《易》奇而法,《诗》正而葩(18)。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19),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20)。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21),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22),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23)。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24)?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25)。欂栌侏儒,椳闑扂楔(26),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27),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28),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29),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30)。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31),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32)。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33),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34)。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35)。”【注释】①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唐朝的国子监是教育主管机构和最高学府,下辖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七学。韩愈当时任国子博士。行:德行,品德。随:不加思考,随俗因循。②圣贤相逢:圣君贤臣相逢。治具:法令。毕张:都建立起来。③登崇:提拔。畯:通“俊”。④庸:任用。⑤剔抉(tijue):挑选抉择。刮垢磨光:刮除污垢,使之光亮。喻培养造就人才。⑥有司:主管官吏。⑦六艺: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披:分开、翻阅。百家:诸子百家。⑧钩:钩取、探索。玄:玄妙、深奥。⑨膏油:灯烛。晷(gui):日光。兀兀:用心劳苦。⑩觗(di)排:排斥。异端:异端邪说,指与孔孟不合的学说。攘斥:排斥。(11)苴(ju):本义为草做的鞋垫,引申为填塞的意思。张皇:张大、阐发。(12)绪:前人遗留的事业,此指儒学道统。旁搜:四处寻求。绍:继续。(13)狂澜:来势凶猛的波浪,指异端邪说。(14)醲(nong)郁:香味很浓的酒。英、华:精华。(15)规:学习,取法。姚姒(yaosi):虞舜姓姚,夏禹姓姒。后来遂以“姚姒”指虞舜和夏禹,也指虞、夏时代的作品。此处指《尚书》中的《虞书》和《夏书》。(16)周《诰》:指《尚书》中《周书》的《大诰》、《康诰》等。殷《盘》:指《尚书》中《商书》的《盘庚》。佶屈:曲屈,指不通顺。聱(ao)牙:读不顺口。(17)《春秋》:指孔子根据鲁国史记作的史书。《左氏》:指鲁国史官左丘明作的《左氏》,即《左传》。(18)《易》:指《易经》,古代卜筮的著作,通过八卦推演阴阳变化。《诗》:指《诗经》。(19)《庄》、《骚》:指战国时庄周的《庄子》和屈原的《离骚》。太史所录:指汉朝司马迁写的《史记》。子云、相如:指西汉辞赋家扬雄和司马相如写的辞赋。(20)闳(hong):宏大,博大。肆:恣肆奔放。(21)方:方术,道理。(22)跋前踬(zhi)后:进退两难。(23)遂窜南夷:指韩愈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令事。窜,贬谪。南夷,南方僻远地区。(24)头童:头秃。齿豁:牙齿脱落,露出豁口。裨(bi):补益。(25)杗(mang):屋梁。桷(jue):屋椽。(26)欂栌(bolu):柱上短木,即头拱,承屋梁用。侏儒:梁上短柱。椳(wei):门臼。闑(nie):古时门中央竖的短木。扂(dian):门栓。楔(xie):门两旁的木柱。(27)玉札:中药名,地榆。丹砂:朱砂。赤箭:天麻。青芝:药名,又叫龙芝。牛溲:牛尿,一说车前草。马勃:药名,又叫马屁菌。败鼓之皮:破鼓的皮。(28)卓荦(luo):特出,超绝。校(jiao):比较。惟器是适:按照才能的大小合理用人。(29)辙(zhe)环天下:坐着车游说天下。(30)荀卿:即荀子,赵国人。战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正:指孔子的学说。兰陵:山东省枣庄市。(31)二儒:指孟轲和荀卿。经:经典。法:法则。绝类离伦:超越同辈。圣域:圣人的领域。(32)靡(mi):耗费。廪粟:指俸禄。(33)从徒:使仆人跟随。(34)踵(zhong):跟从。陈编:旧书。盗窃:抄袭。(35)商:商量,计算。财贿:财货,利禄。计:计较。班资:品级。崇庳(bei):高低。量:能力。称(chen):相称。瑕(xia)疵:缺点。杙(yi):小木桩。楹:柱子。訾(zi):讥评,毁谤。昌阳:昌蒲,据药书说久服昌蒲可以延年益心智。引年:延年。豨苓(xiling):即猪苓,药草名。【译文】国子先生早晨走进太学,召集学生站在学馆下面,教育他们说:“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奋,而它的荒废是由于玩乐;德行的具备由于深思熟虑,而它的败坏在于因循随俗。现在圣君和贤臣相逢在一起,法令都建立了。除掉凶恶奸邪的人,提拔才德优良的人。有小优点的人大都被录取,有一技之长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搜罗挑选,培养造就人才。大概有侥幸被选中的,谁说学问多反而不被举荐呢?你们的学业只担心不能精通,不要担心主管官吏看不清楚;担心的是德行没有成就,不要担心主管官吏办事不公正。”先生的话还没有说完,有学生在队列中笑着说:“先生在骗我们吧!我们向先生学习,到现在已有多年了。先生口里不停地吟读六经的文章,手里不停地翻阅诸子百家的书。对记事类的文章必定要掌握它的要点,对说理的文章必定要探索出它深奥的道理。总是贪图多学些务必有收获,无论大小都不放弃。经常点燃灯烛,夜以继日,经常用心劳苦地度过一年。先生对学业,可以说是很勤奋。抵制异端邪说,排斥佛教和道教。填补儒学缺漏的地方,阐明儒学的幽深微妙。寻找那茫无头绪衰落了的儒家道统,一个人独自四处寻求以远接孔、孟的学说。防阻百川的水泛滥,使它东流入大海,把倾泻出去的狂澜挽转回来。先生对儒学,可以说是很辛劳的了。沉浸在意味浓厚的典籍里,细细咀嚼体味书中的精华。写出的文章,摆满了房间。向上学习《虞书》、《夏书》,内容深远无边际。《尚书》中的《诰》、《盘庚》,文词艰深,读不顺口。《春秋》文辞讲究,《左传》铺张而夸大。《易经》阐明的事理正常、变化奇妙,《诗经》内容纯正而辞藻华美。向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和太史公的《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的文章,虽然风格不一样,却同样美好。先生的文章,可以说内容博大而文辞恣肆奔放了。先生少年时开始懂得学习,勇于实践。长大后精通治学的道理,做事到处都得心应手。先生的为人,可以说很成熟了。然而办起公事来不被别人信任,办起私事来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动总是遭到指责。才做了监察御史,就被贬谪到边远的南方。做了三年的国子博士,在闲散的职位上显露不出治政功绩。命运总是在和仇敌打交道,不时遭到失败。冬天很暖和时孩子们却大声喊冷,年成丰收时妻子却为饥饿而哭。先生头顶秃了牙齿松动脱落了,这样到老死又有什么补益呢?你不知道考虑这些事情,却反而来教训别人吗?”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那些大木料做屋梁,小木料做屋椽。柱上的短木、梁上的短柱、门臼、门栓、门中和门两旁竖的木料,它们各自得到合适的安排。用它们建成了房屋,这是木匠的精心安排。地榆、朱砂、天麻、青芝,牛尿、马勃,破鼓的皮,都把它藏好,等到需要用的时候才取出来而不遗漏掉,这就是医师的高明之处。提拔人才看得明白作得公正,好的差的都得到录用,为人含蓄委婉被认为是美好的,为人超绝被认为是杰出,比较人的高下长短,按照才能的大小合理用人,这是宰相用人的方法。从前孟轲善于辩论,使孔子的学说因此得以阐明,他车迹遍天下,终于老死在游说路途。荀卿坚守孔子之道,把孔子的学说发扬光大,为了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还是丢了官死在了兰陵。这两位大儒,他们的言辞成为经典,行动成了后人的法则,超越了同辈,可进入到圣人的领域,然而他们在当时的遭遇是怎么样呢?现在我钻研学问虽然勤奋,却没有遵循儒学的系统,言论虽多却不能把握住要点,文章虽然写得好,可对实际应用没有帮助,德行虽然有修养,却没有在众人中显露出来。还每月领取俸禄,每年耗费禄米。儿子不会种田,妻子不会织布。我骑马时有仆人跟随,坐着有吃有喝。我只随着世俗的道路谨慎地走,看看旧书抄袭着。然而圣明的君主没有责罚,宰相没有贬斥我,这不是我的幸运吗?我一动就遭致毁谤,名声也跟着受到毁坏,我被放在闲散的职位上,是本分所应该的。至于计算利禄的有无,计较官位的高低,忘记了自己的能力和什么位置才相称,却指责前人的毛病,那就是人们所说的责问木匠不把小木料做屋的柱子,讥笑医师用昌蒲作延年益寿的药,却想推荐他自己的猪苓呀。”【鉴赏】本文借国子先生和学生的问答,表面上是说明治学德行的道理,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了自己有很高的才德却被放在闲散的职位上的怨恨情绪,指责了当时的执政者不识贤愚,大材小用的错误做法。另外,对治学提出了精深的见解,倡导勤奋刻苦,独立思考,长年坚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和治学应作有系统的研究,文章要有实际意义,对后世有很大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因此历代对此文的评价很高。本文属于赋的范畴,但在骈文的形式中夹杂着散文化的句子,显得活泼而富于变化。字数:4469知识来源:傅德岷,赖云琪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309-313页.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睛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睛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鲁迅雪。推荐。爱诗词网。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睛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睛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析】这是散文诗集《野草》中极优美,极富哲学意蕴的一篇。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是自然美,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之美。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其时,北京正值隆冬,常有纷飞的雪和迅疾的风。而且这“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因为它们是由雨滴“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的”。不像“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这种冰冷的,坚硬的雪花。因此引起作者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对比,其中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情。先看“江南的雪”。作者将魂牵梦绕的情愫化在对故乡冬雪的回忆、赞美之中。南方之雪温润轻柔,落在长青的大地上,预示着“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这里作者以“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喻南国的雪,不仅写出了雪的“滋润美艳”,更活脱脱凸现了江南雪冬的蓬勃生机。接着写雪野中的花草,将那一片白雪作背景,浓墨重彩地着上“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和“冷绿”,再赋予准确传神的形状:“宝珠”山茶,“单瓣”梅花,“磬口的”蜡梅花和支楞楞的“杂”草——呵呵,真是美不胜收了。再往下由静而动,忆及冬花上采蜜的群蜂。作者分明看见忙碌飞动的蜜峰,听得嗡嗡的闹声——在故乡的雪野中。不论蜜蜂们冬季“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也不论这一“看”一“听”跨越了多少时间空间,上述景象都是江南雪野给予作者的最真实、深切与不可忘怀的感受。春天是否不仅是自然的季节,也是人的童年的写照呢?江南雪野中假如只有红白黄绿的花草以及印象中的穿梭忙碌的嗡嗡群蜂,那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似乎还不够浓。于是,在作者笔下,自然涌出七八个塑雪罗汉的孩子。那些可爱的呵着手的孩子,那一双双可爱的冻得通红的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人类的“春之声”就这样和谐地织入了自然的旋律之中。这冬雪带给人们的生气又岂止影响于孩子:“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这句简单平常的话,在这里却多么有意味、多么亲切。因为此刻他不也是一个投身大自然的孩子吗?江南的雪野不是也拥抱着他尽管他已是一个“父亲”了吗?对这些自然之子的作品雪罗汉,作者层层写下去:身子洁白、明艳、闪闪生光,龙眼核的眼珠,和极富情趣的“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涂成的嘴唇。江南的雪再次获得了具象化的生命:“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江南的冬季日间夜间气温在零上零下,雪罗汉化了又结、结了又化,“终于”使他成为“不知算什么”了。而作者的思绪也移回北方。严寒与干燥所造就的“朔方的雪花”可不像江南的雪那么“滋润美艳之至”,他们“却永远如粉、如沙,”“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是作者对北方的雪所作的极富感情的描写、歌吟和思索,带着壮阔的思绪和深沉的情怀。在茫茫雪野中,晴空朗日下,刺骨的旋风呼啸着卷起干雪又把他们从半空撒下,万千雪粉无一不在蓬勃地奋飞,折射出闪闪的阳光。到过北方的人多会看到这种雪景。全文最后两段很短,却慧眼独具,完全摆脱了景物的描绘,这是作者心象的披露,也是常人难以想到的:但一经作者点破,读者也会感受到在无边的旷野上,凛冽的天宇下,雨的精魂如何“闪闪地旋转升腾着”,于是,心中会为崇高的美感而震撼,身心会随之而升华。是的,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的朔方的雪,难道还不孤独吗?它不是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又是什么?如果说本文描写江南的雪笔墨较多,色彩明丽,意象优美动人,那么后三分之一笔触洗练道劲,色彩虽然单一但却令人眩目,在广阔与严寒的天地间造就出令人惊心动魄的意象: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我们喜欢江南雪冬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和袭人的生机;我们更深深地与朔方的飞雪产生共鸣。作者让这些死去的雨富于动态:“蓬勃地奋飞”,富于色彩“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而“像包藏火焰的大雾”则既富于动态又富于色彩,同时“大雾”却能“包藏火焰”,更充满了一种生命的搏动与战斗不已的精神。在后三分之一不足二百字的篇幅中,作者不惜三处写到“旋转而且升腾”、“旋转而且升腾地”和“旋转升腾着的”,它们不仅构成响亮与流动的匀律,更体现了生命的律动,寄托了作者奋飞的激情。那顽强地飞舞的闪烁的朔方的雪,是由雨变成的,它不就是死掉的雨,即“雨的精魂”吗?“死”在这里并不意味着寂灭,它毋宁说是赋予生命以另一种形态。通过死掉的雨、雨的精魂,表现出“死”已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力量,成为促使生命实现的内在动因。也许可以说,朔方的雪折射出的不只是阳光,也包含作者对生生不已的生命、生死所作的哲学思考。它流露出作者对生命、青春(社会的与自然的)之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斗争的执着,对人生的睿智与深刻的思考。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但“连续的睛天又使它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朔方的雪”却“在晴天之下……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那么掩卷遐思,“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究竟单调与否,幸运与否,人们自然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了。而作者这种别致的开头,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
“小槽壓就西涼酒,風月無邊是醉鄉。”詩句出處:《鷓鴣天》;是宋朝詩人張鎡的作品。
陰陰一架紺雲涼。裊裊千絲翠蔓長。紫玉乳圓秋結穗,水晶珠瑩露凝漿。相並熟,試新嘗。累累輕翦粉痕香。小槽壓就西涼酒,風月無邊是醉鄉。
风月无边是醉乡。推荐。爱诗词网。“小槽壓就西涼酒,風月無邊是醉鄉。”詩句出處:《鷓鴣天》;是宋朝詩人張鎡的作品。陰陰一架紺雲涼。裊裊千絲翠蔓長。紫玉乳圓秋結穗,水晶珠瑩露凝漿。相並熟,試新嘗。累累輕翦粉痕香。小槽壓就西涼酒,風月無邊是醉鄉。【註釋】:小:①微小;細小。與“大”相對。《莊子·逍遙遊》:“此小大之辯也。”②低;低微。古樂府《陌上桑》:“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府:太守官府。小史:小吏。朝:朝廷。)③狹小;狹隘。④輕視。《左傳·桓公四年》:“秦師侵芮,敗焉,小之也。”⑤年幼。《晉書·郗鑒傳》:“時兄子(郗)邁、外甥周翼並小,常攜之就食。”也指年幼的人。李白《長幹行》:“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嫌猜:嫌疑。)又指排行最末的。古樂府《木蘭詩》:“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霍霍:磨刀聲。)⑥稍微;略微。《孟子·公孫醜上》:“今病小愈。”⑦舊時特指妾。⑧謙詞。1.指與自己有關的事物。2.自稱。《左傳·隱公元年》:“小小有母,皆嘗小小之食矣。”⑨表示時間短暫。楊萬裡《夏夜追涼》:“開門小立月明中。”⑩副詞。表示程度淺。相當於“稍微”。《後漢書·應劭傳》:“制禦小緩,則陸掠殘害。”(制禦:統治。陸掠:擄掠。)[小人]1.平民。《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2.指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尚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3.自稱的謙詞。壓:①壓;壓住。《左傳·昭公四年》:“夢天壓己,弗勝。”②崩壞。《新唐書·裴延齡傳》:“朕所居浴堂殿,一棟將壓,念易之,未能也。”(易:換。)③壓制;制服。《公羊傳·文公十四年》:“子以大國壓之。”(子:你。)④逼近;迫近。《左傳·成公十六年》:“楚晨壓晉軍而陳。”⑤堵塞。《後漢書·循吏傳·王渙》:“莫不曲盡情詐,壓塞群疑。”(曲:不正直。)⑥超過;勝過。《禮記·學記》:“多其壓。”⑦殺。《戰國策·齊策三》:“臣聞齊、衛先君刑馬壓羊,盟曰:齊、衛後世,無相攻伐。”⑧通“押”。蓋印。《墨緣匯觀錄》卷一:“後紙壓內府圖書之印。”就:①趨向。《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後漢書·隗囂傳》:“去愚就義,功名並著。”(去:離開。)又為靠近。《荀子·勸學》:“金就礪則利。”(礪:磨刀石。)②到;達到。《禮記·曲禮上》:“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③登上。司馬遷《史記·魏公子列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④就職;赴任。李密《陳情表》:“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⑤承受;接受。班固《詠史》:“太倉令有罪,就逮長安城。”⑥參加;參與。周容《芋老人傳》:“老人延入坐,知從郡城就童子試歸。”⑦效法;擇取。韓愈《原毀》:“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⑧成就;成功。《戰國策·燕策三》:“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⑨看;觀賞。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⑩使成功。《戰國策·魏策一》:“敢問就功成名,亦有術乎?”(11)變成;造成。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12)產生;生成。王充《論衡·異虛》:“妖出,禍安得不就?”(13)假如;即使。陳壽《三國志·蜀書·法正傳》:“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14)向;從;跟。辛延年《羽林郎》:“就我求清酒,絲繩提玉壺。”(15)就著;根據。《芋老人傳》:“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賢夫並老人而芋視之者。”(16)即;便。《晉書·景帝紀》:“必以‘文武’為謚,請依何等,就加詔許之,謚曰‘忠武’。”西:①鳥類止息。《敦煌曲子詞集·西江月》:“棹歌驚起亂西禽,女伴各歸南浦。”②方位名,日落處,與“東”相對。《左傳·僖公四年》:“東至於海,西至於河。”③副詞。向西;往西。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涼:(一)①淡酒。《周禮·天官·漿》:“掌共王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yǐ)。”(漿:淡酒。醴:甜酒。醫:釀粥而成的酒。酏:釀酒用的稀粥。)②薄;少。唐明皇《早登太行山中言志》:“涼德慚先哲,徽猷慕昔皇。”《左傳·莊公三十二年》:“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③稍冷;微寒。《呂氏春秋·仲秋》:“涼風生,候雁來。”④憂愁;失望。謝靈運《廬陵王墓下作》:“道消結憤懣,運開申悲涼。”(運:氣數。)⑤人煙稀少;淒涼。《金史·移刺道傳》:“咸平卿故鄉,地涼事少,老者所宜。”孔稚珪《北山移文》:“石徑荒涼徒延佇。”(二)liàng①輔助。《詩經·大雅·大明》:“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尚父:武王對薑尚的尊稱。鷹揚:鷹的奮揚,喻威武。)②把東西放在通風處,使幹燥。今作“晾”。《新唐書·百官志一》:“凡戎器,色別而異處,以衛尉幕士暴涼之。”(暴:曬。)③[涼陰(ān)]古代國君居喪。《公羊傳·文公九年》:“高宗涼陰,三年不言。”風:(一)①空氣流通的現象。《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②吹風;讓風吹。《孟子·公孫醜下》:“有寒疾,不可以風。”③比喻快速如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軍到,風發相赴。”④氣勢;勢頭。《晉書·劉毅傳》:“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⑤教化;教育。《周書·齊煬王憲傳》:“宣風導禮。”⑥風氣;風俗。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陸遊《遊山西村》:“衣冠簡樸古風存。”⑦景象;景色。楊萬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⑧風度;風格。杜甫《詠懷古跡五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⑨歌謠;民歌。《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驟:屢次。)⑩走失;散失。《尚書·費誓》:“馬牛其風。”(11)病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註引《典略》:“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12)諷誦。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二)fěng通“諷(fěng)”。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漢書·趙廣漢傳》:“廣漢聞之,先風告(杜)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審。)[風騷]《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合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同祖風騷。”(祖:效法。)也泛指詩文。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翰:筆。)月:(一)①月球;月亮。《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②月光;月色。陶潛《歸田園居》之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③月份。一年的十二分之一。從朔至晦為一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星名。)④形狀或顏色像月亮的。李賀《昌谷》:“泉樽陶宰酒,月眉謝郎妓。”⑤指婦人的月經。王建《宮詞》:“密奏君王知入月,喚人相伴洗裙裾。”⑥指婦女懷胎的月份。《詩經·大雅·生民》:“誕彌厥月,先生如達。”(誕:助詞。彌:滿。厥:其。先生:初生。達:通“羍”,小羊。)[月氏(zhī)]我國古代西域國名。(二)ròu同“肉”。古樂府《孤兒行》:“拔斷蒺藜腸月中,愴欲悲。”(腸:指小腿肚子。)無:①沒有。跟“有”相對。陸遊《遊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②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不”。《商君書·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弱也?”③連詞。表示條件,相當於“無論”、“不論”。《詩經·魯頌·灃水》:“不小不大,從公於邁。”④通“毋”。不要。《古詩源·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勢》:“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也。”⑥語氣詞。用於疑問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否”。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邊:①側畔;旁邊。陶潛《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②邊緣。蘇渙《毒蜂成一窠》詩:“長安大道邊,挾彈誰傢兒?”③邊境。《鹽鐵論·利議》:“思念北邊之未安。”④指邊防。《宋書·裴松之傳》:“裴松之廊廟之才,不宜久屍邊務。”(廊廟:指朝廷。屍:主管。)⑤靠近;接壤。《史記·高祖本紀》:“齊邊楚。”是:①正確。與“非”相對。《論語·陽貨》:“偃之言是也。”②肯定;認為正確。《墨子·尚同上》:“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③糾正;訂正。《禮記·月令》:“是察阿黨,則罪無有掩蔽。”(察:審察。)④表示判斷,是。《史記·刺客列傳》:“此必是豫讓也。”⑤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此”、“這”。《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⑥連詞。相當於“於是”。《管子·君臣上》:“非茲,是無以理人;非茲,是無以生財。”⑦助詞。用以前置賓語。《左傳·襄公十四年》:“唯餘馬首是瞻。”[是以]因此;所以。《韓非子·喻老》:“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是故]因此。《孟子·梁惠王下》:“唯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國是]國傢大計。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定國是之詔既下。”醉:①酒醉。《詩經·小雅·賓之初筵》:“賓既醉止,載號載呶(náo)。”(止:語氣詞。呶:喧鬧。)《韓非子·說林上》:“醉寐而亡其裘。”②極端愛好。《莊子·應帝王》:“列子見之而心醉。”宋之問《送趙六貞固詩》:“心醉東郊柳。”鄉:(一)①行政區劃名。1.古代鄉的建制,大小不一。周代一萬二千五百傢為鄉,漢代十亭為鄉。《周禮·地官·大司徒》:“五州為鄉。”(州:二千五百傢為州。)《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裡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大率:大概。)2.唐、宋以來為縣以下的行政區劃。《宋史·袁燮傳》:“合保為都,合都為鄉,合鄉為縣。”(保:十傢為保,五十傢為大保。)②城鎮以外的地方,指農村。翁卷《鄉村四月》:“鄉村四月閑人少。”③傢鄉,指自己的傢庭世代居住的地方。賀知章《回鄉偶書》:“鄉音無改鬢毛衰。”④地方;地區。曹鄴《奉命齊州推事畢寄本府尚書》:“孤飛入齊鄉。”(齊:州名。)⑤境界。許渾《與裴三十秀才自越西歸望亭阻凍登虎丘山寺精舍》:“酒鄉逢客病,詩境遇僧閑。”⑥通“享(xiǎng)”、“饗(饗)”。享受。《漢書·文帝紀》:“夫以朕之不德,而專鄉獨美其福,百姓不與(yù)焉。”(夫:句首助詞。專:獨。與:參與。)⑦通“響(xiǎng)”。回聲。《漢書·天文志》:“猶景之象形,鄉之應聲。”(二)xiàng①窗戶。《儀禮·土虞禮》:“啟牖鄉如初。”(牖yǒu:窗戶。)②同“向”。朝著;面向。《荀子·大略》:“父南鄉而立。”《史記·魏公子列傳》:“侯生果北鄉自剄。”(自剄:自殺。)又方位;方向。《荀子·賦篇》:“天地易位,四時易鄉。”《韓非子·內儲說上》:“夫矢來有純鄉。”③同“向”。趨向;向往。《墨子·耕樁》:“夫倍義而鄉祿者,我常聞之矣。”(倍:通“背”。違背。)《荀子·大略》:“天下鄉善矣。”④接近;將近。《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後》:“鄉晨,傅絝襪。”(傅:通“附”,著,穿。絝:套褲。)⑤同“向”。從前。《孟子·告子上》:“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荀子·儒效》:“鄉有天下,今無天下。”⑥剛才。《論語·顏淵》:“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知:智。)《史記·高祖本紀》:“鄉者夫人嬰兒皆似君。”⑦同“向”。表示事後的假設,可譯為“假如”、“如果”。《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鄉使秦緩其開罰,薄賦斂……則世世必安矣。”《漢書·五行志下》:“鄉亡桓公,星遂至地,中國其良絕矣。”
低眉信手续续弹。推荐。爱诗词网。“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詩句出處:《琵琶引》;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作品。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索索。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弦疑絕,疑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傢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幹。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小處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註釋】:低:①矮,與“高”相對。庾信《對宴齊使》:“沙迥(jiǒng)雁飛低。”(迥:遠。)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②泛指在一般水準之下。白居易《傷友》:“雖雲志氣在,豈免顏色低。”(顏色:臉色。)司空圖《歌者十二首》之二:“一聲初壓管弦低。”③下垂。謝胱《遊敬亭山》:“樛枝聳復低。”(樛:通“糾”。)信:①誠實;真實。《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②副詞。實在;的確。杜甫《兵車行》:“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③信用。《左傳·桓公十二年》:“戰焉,宋無信也。君子曰:‘茍信無繼,盟無益也。’”(茍:如果。繼:繼續。盟:結盟。)④相信。王充《論衡·問孔》:“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⑤信奉。《論語·子張》:“信道不篤。”(篤:堅定。)⑥音訊;消息。杜甫《喜達行在所》詩:“西憶岐陽信。”⑦信函。元稹《書樂天紙》詩:“半封京信半題詩。”⑧古指傳遞信件的人。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君》:“書成無信將。”(書:書信。將:送。)⑨信符;憑證。《後漢書·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大人:酋長。)⑩隨意;隨便。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11)同“芯(xìn)”。(12)古通“伸(shēn)”。伸展。揚雄《解嘲》:“是以士頗得信其舌而奮其筆。”信手:隨手。白居易《琵琶行》:“低眉~~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續:①連接;斷而復連。《淮南子·說山》:“神蛇能斷而復續,而不能使人勿斷也。”②延長;延續。《呂區春秋·盡數》:“長者也,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③繼承。《史記·夏本紀》:“於是舜舉鯀(gǔn)子禹,而使續鯀之業。”續續:連續不斷。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續:①連接;斷而復連。《淮南子·說山》:“神蛇能斷而復續,而不能使人勿斷也。”②延長;延續。《呂區春秋·盡數》:“長者也,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③繼承。《史記·夏本紀》:“於是舜舉鯀(gǔn)子禹,而使續鯀之業。”彈:(一)①彈弓。《戰國策·楚策四》:“左挾彈,右攝丸。”②彈丸。李商隱《富平少侯》:“不收金彈拋林外。”(二)tán①用彈弓發射。《左傳·宣公二年》:“從臺上彈人,而觀其避丸也。”②用手指輕擊。《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③彈奏樂器。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④揮灑(淚水)。晏幾道《虞美人》:“遠彈雙淚惜香紅。暗恨玉顏光景,與花同。”⑤抨擊;檢舉。《後漢書·史弼傳》:“州司不敢糾彈。”說:(一)①陳述;講述。《周易·咸》:“滕口說也。”(滕:張口放言)②說明;解釋。《荀子·天論》:“萬物之怪書不說。”③學說;主張;言論。《韓非子·難一》:“矛楯之說也。”《墨子·非攻》:“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往:類推。)④告訴。《國語·吳語》:“使人說於子胥。”⑤古文體之一。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二)shuì①勸說;說服。《孟子·盡心下》:“說大人則藐之。”②通“稅”。止息。《詩經·召南·甘棠》:“召伯所說。”(三)yuè喜悅;高興。也寫作“悅”。《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盡:(一)①完畢;沒有瞭。蘇軾《赤壁賦》:“肴核既盡,杯盤狼藉。”《左傳·襄公八年》:“糧食將盡。”②終結;結束。曹丕《典論·論文》:“年壽有時而盡。”李咸用《遣興》:“雨盡晚雲輕。”又終極;達到極點。《禮記·郊特牲》:“仁之至,義之盡也。”成語有“仁至義盡”。李白《遊太山六首》之三:“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八極:極邊遠之地。空閑:空曠。)③竭盡;竭力完成。《宋史·嶽飛傳》:“飛裂裳以背示(何)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④全;所有的。潘嶽《笙賦》:“樂聲發而盡室歡。”⑤副詞。皆;都。《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一坐盡傾。”(滿坐的人都很傾慕。)(二)jǐn盡量。《禮記·曲禮上》:“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空坐著盡量往後,飲食就坐盡量往前,以免油污弄臟座席。)盡心:竭盡全力。《孟子·梁惠王》:“寡人之於國也,~~焉耳矣。”心:①心臟。《淮南子·原道》:“心者,五臟之主也。”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國語·周語上》:“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③掛懷;關心。唐順之《與呂沃洲巡按書》:“兩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乎:於。)④中央;中心。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湖月生湖心。”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呂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尾中。”[心腹]1.要害之處。《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而敵傢數道並進,已入心腹。”2.親信的人。中:(一)①中間。《墨子·經上》:“中,同長也。”(同長:同樣長的半徑。)柳宗元《天說》:“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②內;在一定的范圍內。《孟子·滕文公上》:“國中無偽。”《考工記·巨人》:“國中九經九緯。”③位置、等級在高下或兩端之間。《列子·力命》:“中塗遇東郭先生。”(塗:同“途”。)《漢書·食貨志下》:“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④正;適中。《禮記·玉藻》:“頭頸必中。”《孟子·離婁下》:“湯執中。”(湯:殷商國君。)⑤宜於;合於。《史記·外戚世傢》:“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斥出歸之。”(二)zhòng①符合;適合。《呂氏春秋·懷寵》:“必中理,然後說。”《荀子·賦篇》:“圓者中規,方者中矩。”②誣蔑;誣蔑別人使受損害。《漢書·何武傳》:“顯怒,欲以吏事中商。”(顯、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後漢書·馬援傳》:“援亦中病。”無:①沒有。跟“有”相對。陸遊《遊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②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不”。《商君書·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弱也?”③連詞。表示條件,相當於“無論”、“不論”。《詩經·魯頌·灃水》:“不小不大,從公於邁。”④通“毋”。不要。《古詩源·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勢》:“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也。”⑥語氣詞。用於疑問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否”。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限:①險阻。《戰國策·秦策一》:“南有巫山黔中之限。”②門檻。《後漢書·臧宮傳》:“宮夜使鋸斷城門限。”③界限。謝脁《和王著作八公山》:“東限瑯邪臺。”④限制。《荀子·強國》:“夫義者,所以限禁人之為惡與奸者也。”事:①職位;職務;官職。《左傳·莊公十四年》:“吾皆許之上大夫之事。”②職業。《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舞陽侯樊噲(kuài)者,沛人也,以屠狗為事。”(沛:江蘇沛縣。)③事情。《論語·子路》:“言不順則事不成。”④變故;意外事故。《史記·刺客列傳》:“秦有荊軻之事。”蘇軾《徐州上皇帝書》:“今臣於無事之時,屢以盜賊為言……不然,事至而圖之,則已晚矣。”(圖:謀。)⑤實行;從事;做。《論語·顏淵》:“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⑥侍奉;服事。《左傳·隱公元年》:“欲與大叔,巨請事之”⑦從師求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非]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⑧量詞。用於器物或衣服,相當於“件”。白居易《張常侍池涼夜閑宴贈諸公》:“管弦三兩事。”
作者简介遇罗锦(1946—),北京市人。1961年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1966年文革开始,因日记和其兄遇罗克事受牵连,被拘留,后被判到河北茶淀站清河劳动教养三年。1969年结束劳动教养后分配到河北临西县一小村插队落户。1970年迁至北大荒落户,并在那里与当地一知青结婚。1979年遇罗克被平反昭雪,随后返回北京。作品主要有《一个冬天的童话》及姊妹篇《乾坤特重我头轻》。《一个冬天的童话》最早发表于《当代》杂志1980年第3期,先后被译为德、日、英、法四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的作品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真实强烈的感情讲述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悲惨的故事,是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今天看来,她的作品有时感情宣泄太直接,缺乏艺术的表达,文字也尚显粗糙,缺乏雕琢。
一个冬天的童话。推荐。爱诗词网。作者简介遇罗锦(1946—),北京市人。1961年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1966年文革开始,因日记和其兄遇罗克事受牵连,被拘留,后被判到河北茶淀站清河劳动教养三年。1969年结束劳动教养后分配到河北临西县一小村插队落户。1970年迁至北大荒落户,并在那里与当地一知青结婚。1979年遇罗克被平反昭雪,随后返回北京。作品主要有《一个冬天的童话》及姊妹篇《乾坤特重我头轻》。《一个冬天的童话》最早发表于《当代》杂志1980年第3期,先后被译为德、日、英、法四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的作品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真实强烈的感情讲述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悲惨的故事,是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今天看来,她的作品有时感情宣泄太直接,缺乏艺术的表达,文字也尚显粗糙,缺乏雕琢。内容概要文革像一场灾难突然降临,空气十分紧张。哥哥罗克把他的一本舍不得烧的日记交给我保管,我却把它丢了。接着,家被抄了,哥哥被押到工厂,母亲被剃光了头也被关押在厂里。我和两个弟弟无家可归。日记惹了祸,我也被拘留,判3年劳动教养。劳教的生活是灭绝人性的艰辛:在一块没有人烟的土地上,13个劳教人员每天都要进行强度很大的劳作,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每一个人都在互相盯梢、猜忌、打小报告,日记是没法记了。一个1957年的右派因为把日记藏在被子里被发现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而我把日记藏在炕洞里才幸免于难。就这样胆战心惊地捱过了一个又一个单调而又痛苦的日子。所幸哥哥罗克的来信给我慰藉和力量,赖以支撑着度过了3年的劳教生活。3年后我劳教期满回家探亲,一家人相见,恍若隔世。哥哥罗克还被关着,将受到公审。我们一家人都十分担心哥哥的安危。街道的小警察又故意刁难,春节前要赶我和两个弟弟离京,被分到河北临西县的一个小村里插队落户。没有办法我们只好离京,身上又没钱买票,只好扒车。我所到的那个村庄是河北的一个穷村,一天的工分才一毛三分钱,劳动也很艰苦。因为穷,村里有许多光棍。我到后,村里有很多人来给我提亲。这使我想起了在工艺美术学校时的一场夭折了的爱情。刚入学,我就对同班的一个男生产生了好感,但是那个男生却似乎根本没把我放在心上,从来不理我。他与全班的其他女生说话,却从不跟我说话。这使我暗暗认定他是喜欢我的,但只是不敢表露而已。这样过了四年,快毕业了,我终于忍耐不住,主动给那位男生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几天以后,我收到回信,信中表示父母已认可,愿意与我恋爱。于是两个人埋在心里的种子终于在四年后发了芽,并且论及了婚嫁。可是,正当我们憧憬着未来、憧憬着新生活的时候,文革开始了,那男生家里也是大资本家,很快地,就与我失去了联系……过了不久,哥哥罗克被枪决的消息传来了犹若晴天霹雳。这使我万念俱灰。现在,我想得更多的不是有爱情的婚姻,而是有一个窝,一个立足点,把父母兄弟都接出来落户。要生存,物质第一,精神第二,马克思如是说。我开始寻找一个合适的落户点,经过母亲的一位邻居介绍,他的儿子赵国志在北大荒,那里很富裕,一天的工分值一块多,我决心只身去闯关东。我变卖了母亲给我的一条新裤子和其他一些杂物,带着出卖自己屈辱的钱只身去闯关东。但是要在北大荒落户的代价是必须在当地结婚。在举目无亲的土地上,我只好选择了赵国志,而赵国志也向我求婚了。这样,我终于把户口落在了东北,而且也把父亲与两个兄弟的户口迁到了东北。而母亲还在工作只好留在北京。我嫁给赵国志只是为了能在东北落户,并不爱赵国志。在新婚之夜,赵国志粗暴地凌辱了我,我只好抽剪刀以自卫,并从此洁身自守。谁料到只几分钟的肉体的接触却给我带来了一个耻辱的新生命。十月怀胎的艰辛与母爱的复苏又使我继续与赵国志一起生活。同时两人白手起家也是很不易的,即使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也认了,不愿再打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合该出事。哥哥罗克是我心中的偶像与神,偏偏有一个朋友出现了,他的出现打破了我的平静的生活。他就是维盈。他长得极像哥哥罗克。一个风雪之天,维盈和弟弟维力来拜访我,我们俩一见钟情,谈得十分投缘。他成了我倾诉心中的凄苦的好朋友。我不愿离开他。事情的发展有成三角感情之势。我有些敏感,可又以坚决维持与维盈朋友关系为由从容处之。去河上游放排的前夜,我去向维盈告别,长期压抑的感情终于奔放了出来,那一个月光之夜,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光明的月光之夜,也是一个昭示我不祥命运的月光之夜,维盈与我接吻了,维盈再也不是我的普通朋友了,我一向维持的平衡动摇了,处于感情的漩涡之中。我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终于下定决心,愿意舍弃自己心爱的孩子和来之不易的家而与维盈结合。赵国志抱着一线将来可能复婚的念头同意与我离婚了。可是维盈这时却退缩了。原来他的母亲坚决反对我们的结合。只是因为我已经结过婚,而且成分也不好。我对维盈很失望,也很怨恨也很想念,我失恋了。曾经有过的全部伤痛又在此时复活了,一起来折磨着我,我决心一死了之,可是哥哥的灵魂又一次拯救了我,他叫我要坚强地生活下去,要热爱生活,我带着经过一场台风袭击后恢复平静的村庄的心情又开始了漫漫的人生之旅……作品鉴赏冬天的童话,从题目上看似乎是要讲述一个在残酷的年代里发生的一个美丽的故事。待读完了才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童话,至多也只是一个破灭了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在不正常社会中一个人一个女人所走过的轨迹,是一篇控诉自己不平遭遇的檄文,是对自己破灭的爱情之梦的奠祭书。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死去的哥哥的怀念之作。社会的动乱,必然会使社会各组织解体、换移、重生、再组合,社会各成员便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多少家破,多少人亡,多少青春被毁,多少纯洁被伤害,于是当社会甫定之后,便会有许多长歌当哭,哀悼过去的作品产生。纵观中国文学史概莫如此。伤痕文学在1979年出现也极其自然,《一个冬天的童话》是这股潮流中的一支。作者以凄凉、愤懑的强烈感情,控诉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弱女子在那个时代里的真实经历,催人泪下。哥哥罗克由于日记等事被押,受到公审,被枪决了。母亲也被关押在厂里。父亲在1957年便被打成右派,在当时也受到监督。“我”和弟弟无家可归,到处流浪。不久,我(罗锦)也因为日记被拘留,判了三年劳教。好容易捱过了这三年非人的劳教生活,还没来得及与家人过一个团圆年,又被赶到河北的一个小村里插队落户。爱情夭折了,哥哥也死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罗锦只想有一个窝,为此,她千方百计地只身闯关东,想在北大荒找个落脚点,并把家人接来,以躲是非。为此,她以与她所不爱的赵国志结婚为代价得到了这些。新婚之夜便给她带来了一个孩子,她努力让自己适应这种婚姻,与赵国志一起生活。但是维盈的出现打乱了她的生活,当她决定舍弃孩子与维盈结合时,维盈却因家庭的阻力退缩了,罗锦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她想到了死,可她还是挺了过来……文章以真情动人,这是基本常识,可文章真正饱含感情者在文坛并不多见,更多的是虚情假意,要么是为赋新诗强说愁,要么抛开感情,以政治代之。伤痕文学之所以引起轰动效应全在一个“真”字。唯有“真”才能动人,唯有动人才有艺术生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成功也全在于一个“真”字。文章写于1974年遇罗克就义4周年前夕,在那样一个恐怖的年代里这是需要勇气的。同时,在本书的献词里作者说:“我用生命写出这些文字,献给我的哥哥遇罗克。”“某些文艺评论上或许写着:这是她——一个女孩子的遗作。”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作者长期的压抑在瞬间爆发的结果,是感情的肆意渲泄,是金圣叹所谓“怨毒以著书”。是饱含着强烈的真实的感情的作品。文章有了真情自然很好,但并不一定就是好文章了,对情感的毫无节制的使用,便有可能导致文章的失败,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小说也有这方面的毛病:比如对哥哥的怀念,对维盈的感情在文中多次出现,给人的感觉是在说谎或者是说谎的,强烈的情感反而显得不真实了。另外,本文的可取之处还在于它的组织故事的结构方式。文章讲述了我在那个时代的长长的一段经历,有劳教,有到河北插队,有去北大荒,要从头讲起来是很费劲的,作者采用了追忆的结构方式,一开始讲罗锦与维盈的相识,罗锦向维盈讲自己过去的经历,这样,就把长长的一段浓缩于一点上了。而且,随着追忆的讲述,罗锦与维盈的感情也发展到了不能分离的境界,使故事能够接着离婚开始讲述而不突兀。这种结构方式,出现在80年代初的文坛上,还是显得颇具匠心的。
【诗句】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出处】唐·李白《怨情》。【译注】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全诗】怨情[唐]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注释】①卷珠帘:是指闺中女子在卷帘盼望所思今的人归来。②深坐:久坐。颦蛾眉:皱眉头。这句写久等不归的失望情态。【翻译】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赏析】有一位哲人说过:“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古代的闺怨诗诉说的就是这种铭心刻骨的爱情痛苦。李白此首闺怨小诗,通过一个幽居闺房的美人独坐帘下、深坐孤寂的情形,于工笔刻画中层层揭示美人由思而待、由待而哭、由哭而怨的心态活动过程,含蓄而细腻地展示了她内心复杂难言的爱情痛楚。首句,“美人”点明主人之身份,“卷珠帘”这一动作展示了美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而有所待的思春心态。“珠帘”两字,点出美人所处环境——寂寞幽深的闺房,为下句“深坐”伏笔。次句“深坐颦蛾眉”,此“深”字,写出了坐待时间的长久、心境的孤寂。“颦蛾眉”三字,刻画美人外貌神态,透露怨苦之情。第三句“但见泪痕湿”,如电影特写镜头,把焦点集中照射美人脸庞,美人内心的痛苦,通过脸上的“泪痕湿”和盘托出。诗的前三句,通过“卷珠帘”的动作,“坐”而“颦”的沉思,“泪痕湿”的表现,一层深一层地展示美人心态发展的轨迹,将她心中的怨恨,可以说已全部写尽,诗至此似可结束。可是结句却说“不知心恨谁?”这一问,使诗情陡起回澜。是啊,她的痛苦该怨谁呢?似乎她本人也不知道。主人公遭遇的悲剧性也就愈深一层。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独守空闺?以问收束全诗,使诗情有弦外之音,扩大了诗的容量,让短短四句小诗蕴藏了含蓄深婉的魅力。李白的绝句小诗常常深有此种情韵!
不知心恨谁。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出处】唐·李白《怨情》。【译注】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全诗】怨情[唐]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注释】①卷珠帘:是指闺中女子在卷帘盼望所思今的人归来。②深坐:久坐。颦蛾眉:皱眉头。这句写久等不归的失望情态。【翻译】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赏析】有一位哲人说过:“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古代的闺怨诗诉说的就是这种铭心刻骨的爱情痛苦。李白此首闺怨小诗,通过一个幽居闺房的美人独坐帘下、深坐孤寂的情形,于工笔刻画中层层揭示美人由思而待、由待而哭、由哭而怨的心态活动过程,含蓄而细腻地展示了她内心复杂难言的爱情痛楚。首句,“美人”点明主人之身份,“卷珠帘”这一动作展示了美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而有所待的思春心态。“珠帘”两字,点出美人所处环境——寂寞幽深的闺房,为下句“深坐”伏笔。次句“深坐颦蛾眉”,此“深”字,写出了坐待时间的长久、心境的孤寂。“颦蛾眉”三字,刻画美人外貌神态,透露怨苦之情。第三句“但见泪痕湿”,如电影特写镜头,把焦点集中照射美人脸庞,美人内心的痛苦,通过脸上的“泪痕湿”和盘托出。诗的前三句,通过“卷珠帘”的动作,“坐”而“颦”的沉思,“泪痕湿”的表现,一层深一层地展示美人心态发展的轨迹,将她心中的怨恨,可以说已全部写尽,诗至此似可结束。可是结句却说“不知心恨谁?”这一问,使诗情陡起回澜。是啊,她的痛苦该怨谁呢?似乎她本人也不知道。主人公遭遇的悲剧性也就愈深一层。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独守空闺?以问收束全诗,使诗情有弦外之音,扩大了诗的容量,让短短四句小诗蕴藏了含蓄深婉的魅力。李白的绝句小诗常常深有此种情韵!
【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接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喜欢古今好的词语、好的文艺作品或优秀文学艺术家。[例]我自己虽不作诗,但我从幼年起就爱读诗;不但爱读古人的诗词,也爱读今人的诗词,正如诗翁杜甫所咏叹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只要是“清辞丽句”,不论古往今来,我一概爱读。(廖沫沙《暴雨飚风总不移》)二、用以形容既尊重前人的成果也重视今人的成就,学习古今优秀的东西。[例]艺术家需要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美创造的经验,把前人艺术美创造经验中同自己的气质、趣味相适应的东西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美创造的特殊风貌,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从“转益多师”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陆一帆等《青年美学向导》)【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赏析】这是杜甫阐明自己艺术见解的诗句。今人爱慕古人,凡有清词丽句,而必认真学习,我杜甫怎敢轻易小视这些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呢?作者强调向古人的优秀诗句学习,观点是正确的。注:今人,指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必为邻,意为离不开、少不了。
不薄今人爱古人。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接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喜欢古今好的词语、好的文艺作品或优秀文学艺术家。[例]我自己虽不作诗,但我从幼年起就爱读诗;不但爱读古人的诗词,也爱读今人的诗词,正如诗翁杜甫所咏叹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只要是“清辞丽句”,不论古往今来,我一概爱读。(廖沫沙《暴雨飚风总不移》)二、用以形容既尊重前人的成果也重视今人的成就,学习古今优秀的东西。[例]艺术家需要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美创造的经验,把前人艺术美创造经验中同自己的气质、趣味相适应的东西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美创造的特殊风貌,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从“转益多师”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陆一帆等《青年美学向导》)【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赏析】这是杜甫阐明自己艺术见解的诗句。今人爱慕古人,凡有清词丽句,而必认真学习,我杜甫怎敢轻易小视这些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呢?作者强调向古人的优秀诗句学习,观点是正确的。注:今人,指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必为邻,意为离不开、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