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王忠肃公翱事

记王忠肃公翱事朗读

记王忠肃公翱事

崔铣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患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

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本文选自《洹词》,原题作“记王忠肃公翱三事”,这里选了其中的两件轶事。王翱(1384—1467),字九皋,盐山(今河北省盐山县)人,明代名臣,忠肃是他死后的谥号。

这篇文章共有两段,分别写王翱的两件轶事。

第一段记述王翱担任吏部尚书期间坚决不给女婿调迁的故事,表现他不徇私情、刚正守法的思想品格。

故事的开头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公的女儿嫁给了京城附近某个官员作妻子,下面的矛盾冲突由此而起。首先是公夫人要“迎女”,而“婿固不遣”,岳母和女婿之间产生矛盾。一个“每”字说明矛盾早就有了,一个“固”字写出女婿态度强硬,矛盾尖锐。其实,女婿的态度主要不是针对岳母而发;他怒气冲冲地对妻子所说的话道出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主要矛盾:女婿要求调迁京职,而公不同意。在女婿看来,提出调迁京职很合情理:第一,公“长铨”,有权办此事;第二,调迁后女儿“可朝夕侍母”,以尽孝道;第三,调迁“如振落叶”,简单易办。然而公就是不答应,因此他要“恚”,进而质问公:“固吝者何?”“固”字和“吝”字从侧面写出了公决不肯滥用职权。女婿在自己的要求遭到公拒绝后并不死心。他一方面利用岳母非常疼爱女儿的心理,采取“固不遣”的手段进行要挟,另一方面对着妻子大发脾气,借以迫使妻子和岳母一起向公施加压力。他的这一招固然有效。下面两句写女儿寄言,夫人求情,故事发展了。“置酒”是写夫人试图以温情软化公,“跪请”则写出夫人求情之切。显然,夫人的跪请不仅仅是替女婿的调迁说情,也是为了达到自己今后能和爱女常在一起的目的。接下来一句是故事的高潮。文中用“大怒”、“取”、“击伤”、”出”、“宿”等词语充分写出了公对女婿和夫人要求以权谋私的愤激之情以及断然拒绝的态度。最后一句,“婿竟不调”,交代事情的结果。不管是女婿的要挟,还是夫人的求情,都没有用。“竟”字下得好,叙述之中流露出作者的褒贬之情。

第二段记述王翱接受友人赠珠又还给其后人的故事,表现他廉洁奉公、重义轻财的思想品格。

这一层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写公接受某太监的赠珠。首先写公与太监“甚相得”,并点出两人情投意合的基础是奉公守法。接着写公改官两广时,太监赠珠。“太监泣别”,说明两人情谊深厚;“大珠四枚”,说明礼物贵重。然而,公“固辞”,表现了他不贪财。当太监哭着说明了珠非受贿而得的不义之财时,才不得不“受珠”。写他“内(纳)所著披袄中,纫之”,既表现了公很珍视朋友的情谊,又为下文写授珠埋下了伏笔。第二层写公将珠交还给太监的后人。公还朝后找到太监的两个侄子,主动提出要帮助他们经营生计,表现了他的重义。但是“二子”认为,“公无从办”,这就从侧面写出了公为官廉洁,两袖清风,人们都晓得。当“二子”佯应后,“公屡促之,必如约”,进一步写其一片诚心。当“二子”伪造了屋券,公立即拆袄授珠,了却心愿。结句“封识宛然”与上文“纫之”相呼应,突出地表现了公重义轻财、清白廉洁的品格。

在封建社会中,象王翱那样不徇私情,刚正廉洁,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这篇文章记述的仅仅是王翱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一次家庭内部的冲突和一段与朋友的私人交往,却能从有权而不徇私和当官而不贪财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充分地表现了这位名臣刚正廉洁的思想品格。以小见大,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色。同时,两则故事虽短,叙述却有头有尾,中心突出;写人笔墨不多,却能勾勒出生动鲜明的形象,这也是本文写作上的成功之处。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注释】

选自《老子》六十四章。

()

(节自《田敬仲完世家》)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

()

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景公再三地送,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够我周济家族,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而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

点击进入: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原文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它最初发表于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第一期,后由作者编入《坟》。

()

【诗句】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去年花开的时候和你分别,今年的花再度绽开,又是一年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题解】此诗约作于德宗兴元元年(784),时韦应物在滁州(今属安徽)刺史任。李儋:字幼遐,官至殿中侍御史,韦集中寄李儋诗多首。元锡:或谓亦李儋字。此外,元和、长庆年间有福建、宣歙观察使元锡,字君贶,似时代稍迟,恐非其人。诗意似亦仅寄一人。诗中叙别后思念之情。颈联二句,抒写愧对人民困苦流亡,尤为后人所传诵。宋代黄彻《䂬溪诗话》卷二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尾联则表示盼望友人来相会。全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全诗赏析】作于兴元元年(784)春滁州任所,诗中西楼当在滁州,去年朱泚叛军盘踞长安,德宗一直流亡奉天(今陕西乾县)。李儋为作者诗友,时官殿中侍御史,此诗叙离别及感时之思,谢榛《四溟诗话》谓律诗八句皆淡者,孟浩然、韦应物有之,本篇即是。首联从前一年分别时说起,将花里话别的往事重提,出语淡雅,只于“又”字见情,足以引起对方同样地念旧。次联感时自伤。诗人离开长安,出守滁州这一年,政局发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又一次动乱,事态严重;加之年近半百,又兼多病,国家和个人都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世事茫茫”、“春愁黯黯”,危苦孤寂之中,对故人也就特别思念。由于政局不安,民生凋弊,在官者亦不能有大作为,看到邑有流亡的事实,自己不能不受良心谴责,感到惭愧,这就加强了本来就有的归田隐居的想法。两句语挚意切,向来为人传诵。宋人黄彻《䂬溪诗话》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末联点明作意:听说你要来,故一直向人打听,可是看看西楼的月亮都圆了几回,还没有盼到。言下之意是盼对方快来,为什么不直说?因为这是写诗,寄情思于月缺月圆,与首联同归淡雅。因为诗写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头,调子不免低沉,又都是肺腑之言,所以笔笔实在,声声入耳。五六两句表现从政者的良心发现,为全诗增价。

()

【诗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出处】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意思】休要问我这梁园旧日的宾客,我就是茂陵秋雨多病的相如。【全诗】《寄令狐郎中》.[唐].李商隐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全诗鉴赏】会昌五年(845)秋天,诗人因守母丧闲居洛阳,在收到旧友令狐綯的书信后,回赠了这一首诗,表现了感念故交旧恩、慨叹身世落寞之情。令狐綯是令狐楚的儿子,当年诗人受令狐楚赏识时,和令狐綯的关系也很好,开成二年进士及第也得力于令狐綯的帮助,后因诗人娶李党王茂元的女儿,两人疏远了。首句点明诗人和朋友分处两地。嵩山的云和秦川的树,分指自己所在的洛阳和令狐綯所在的长安,二人是各居一地,而且离别很久了。云、树常用作思念之情的寄托,含蓄而又贴切。该句既点明了作者与旧友久别离居的事实,又表现了他们遥望云树、相互思念的情景。词句优美,物象蕴藉,给人以深邃而悠远的想象。次句写令狐綯从远方寄来问候的书信。秋风渐起,秋雨潇潇,闲居在家,身染多病,凄凉孤寂而百无聊赖之际,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旧日好友的一纸书信,该在诗人心中激起多少温暖的涟漪。故人的殷殷情谊,诗人的欣慰、感念,都糅进了这貌似平淡的句子里。“迢迢”既照应前面的“嵩云秦树”,又写出了自己对旧友情谊的感激之情。三四两句化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写自己目前的境况,答复对方的关心。不要问当年梁孝王的宾客,现在仿佛茂陵秋雨中病废的司马相如。诗人自比梁园旧宾客,表明不忘当年知遇之恩;以秋雨中茂陵病相如自况,流露出深深的伤感、落寞和失意;“休问”,是感慨万千、欲说还休。全诗平淡中有隽永,失落中含真情。最后两句共用一个典故,将过去和朋友的关系、今日的凄清孤寂、接到旧友书信后的思绪万千融和在一起,可谓贴切而巧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