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

解脱之道朗读

摆脱人生的苦难就必须出离尘世,出离尘世需要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于是释迦牟尼提出“八正道”作为成佛的法门。“八正道”即“四圣谛”中的“道谛”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八个方面:

一、正见:正确的见解,了知佛说的四圣谛,具有佛教智慧。

二、正思:远离世间的分别执著,进行正确的符合佛教智慧的静思。

三、正语:远离一切戏论、妄语,不造口业。只有符合佛法的纯净无染的言论。

四、正业:远离一切恶行,遵守佛教戒律,不造恶业,只进行合乎佛教要求的行为、活动。

五、正命:正当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方面严格遵守戒律规定,不谋求不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亦称“正方便”。精勤努力,进求不已,不断解脱,反对懈怠。明辨善恶邪正,自觉向善,不生昏沉。

七、正念:正确念想,记持佛法,念护正理。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澄心静虑,专注一境,我法俱寂,身心轻安。由此谛观世界,洞察人生,获得解脱。

部派佛教时期,上述“八正道”发展成为“三学”,即持戒、禅定、智慧。认为通过这三方面的修持可以得到解脱。大乘佛教又在八正道、三学的基础上发展而为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布施、忍辱、精进是新加的。布施表明了大乘菩萨为救众生不入涅槃的牺牲精神,忍辱是自受诸苦、不报无道,以免冤冤相报,轮报无止,是通过自我牺牲消除后业的法门。精进则要求修行者勤奋修持,永不松懈,不怕一切艰难困苦,坚持到底。

佛教的解脱法门充满了戒除己欲、为善去恶、除邪布正的精神,因而伦理色彩非常浓厚。其规定从欲望的增减、行为的善恶、意志的进退、思想的染净一直到精神的迷悟,由粗到细,从显至隐,要求越来越高。它不是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和思想准则,而是从宇宙的最高意义上由下至上对人进行一步一步的提升,从而使之达到道德上完全的净化、智慧上绝对的圆满,体质上纯粹的自在,因而在伦理上渗入了形而上学的超越的宗教的意义,是特殊的宗教伦理观。

将佛教的这种伦理思想与儒家进行比较是很有意思的。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圣人、先王,而达到圣人标准的方法也不过是学会仁义道德和纲常礼教,自觉维护专制统治而已。从止欲、爱生、慈悲、超越等方面来看,儒家的道德标准都比佛教的标准低。佛教追求的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及所有人的自由、自在及一切众生之间、一切事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完全的平等,是平等基础上的自在。儒家追求的则是克己复礼,以牺牲自我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强调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上与下之间的等级关系。其所谓圣人,不过是自觉服从封建礼教的浸透着奴性意识的人格而已。因此,佛教的解脱之道丰富了中国伦理文化,也对宋明理学讲求“穷理尽性”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佛教伦理思想有助于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

观音说法台(浙江普陀山)

文殊说法台(山西五台山)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诗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出处】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意思】休要问我这梁园旧日的宾客,我就是茂陵秋雨多病的相如。【全诗】《寄令狐郎中》.[唐].李商隐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全诗鉴赏】会昌五年(845)秋天,诗人因守母丧闲居洛阳,在收到旧友令狐綯的书信后,回赠了这一首诗,表现了感念故交旧恩、慨叹身世落寞之情。令狐綯是令狐楚的儿子,当年诗人受令狐楚赏识时,和令狐綯的关系也很好,开成二年进士及第也得力于令狐綯的帮助,后因诗人娶李党王茂元的女儿,两人疏远了。首句点明诗人和朋友分处两地。嵩山的云和秦川的树,分指自己所在的洛阳和令狐綯所在的长安,二人是各居一地,而且离别很久了。云、树常用作思念之情的寄托,含蓄而又贴切。该句既点明了作者与旧友久别离居的事实,又表现了他们遥望云树、相互思念的情景。词句优美,物象蕴藉,给人以深邃而悠远的想象。次句写令狐綯从远方寄来问候的书信。秋风渐起,秋雨潇潇,闲居在家,身染多病,凄凉孤寂而百无聊赖之际,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旧日好友的一纸书信,该在诗人心中激起多少温暖的涟漪。故人的殷殷情谊,诗人的欣慰、感念,都糅进了这貌似平淡的句子里。“迢迢”既照应前面的“嵩云秦树”,又写出了自己对旧友情谊的感激之情。三四两句化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写自己目前的境况,答复对方的关心。不要问当年梁孝王的宾客,现在仿佛茂陵秋雨中病废的司马相如。诗人自比梁园旧宾客,表明不忘当年知遇之恩;以秋雨中茂陵病相如自况,流露出深深的伤感、落寞和失意;“休问”,是感慨万千、欲说还休。全诗平淡中有隽永,失落中含真情。最后两句共用一个典故,将过去和朋友的关系、今日的凄清孤寂、接到旧友书信后的思绪万千融和在一起,可谓贴切而巧妙。

()

名言: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栗,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尽,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

()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始由柳开所倡导,后为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继往开来到苏轼而宣告完成的文学革新运动。它远继秦汉及魏晋散文的优良传统,近师唐代韩柳古文运动的成功经验,诗学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次文学运动使宋代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并为宋代诗歌丰富多采的特殊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宋初的诗文主要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来词藻典丽而内容空乏的形式主义浮靡文风,它的恶性发展产生了风靡数十年的西昆派。

()

【诗句】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二【意思】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横暴风波的摧折,象芬芳的桂叶,却无月露的滋润让它飘香。【全诗】《无题二首》其二.[唐].李商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赏析】第二首,是对前一首的发展和补充,其基本规定情境与上一首相同,即都是从男子视角来写女子不如意的爱情生活,因此诗的内容大体仍由旁观者的体察描叙和设身处地的感叹两部分构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补写出前一首未能顾及的女主人公的居室环境。“莫愁堂”,含义有多层,既说明这是一间陈饰华美的闺房,又暗示女主人公长得像传说里著名的莫愁女那么美丽。而“重帏深下”则不但使屋内陈饰具体化,而且更直接显示出女主人公被拘于深闺、形同幽囚般的生活。“卧后清宵”云云,是说女主人公短暂的睡眠后(请别忘记,昨日深夜她还在缝帐子),在清晨早早醒来,只觉得时间过得那么缓慢,就像抽不完的长丝,使她痛感寂寞的时光难熬。这一联,上句是诗人对女主人公生活的设想和描绘,下句已不仅是客观描写,而加入了代女主人公抒慨的成分。这就为向颔联的过渡作好了准备。“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两句,性质与前联下句相似,是诗人充满感情的旁述,又是女主人公心底的慨叹。

()

《虞姬自刎(虞姬别霸王)》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义》:“《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又,《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中记虞姬和项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