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朗读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原文、翻译和赏析

【题解】唐诗篇名。七古。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一五。题一作《别东鲁诸公》。约天宝五年(746)将离东鲁南游越中时所作。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南部。诗分三段。首段由对神仙世界的半信半疑引出天姥山,交待入梦缘由。次段为该诗主体,描绘梦游历险之情状,展现瑰丽变幻之奇景,其中既融铸诗人过去所游名山大川之印象,又烙有作者天宝初长安宫廷生活的迹印。末段抒写梦醒后之感慨,点出否定黑暗的现实世界,追求理想的自由生活之题旨。全诗已写梦境,又入仙境,可谓奇而又奇,幻而又幻,迷离惝恍,变化莫测,富有浪漫主义特色,且从心所欲不逾矩,章法谨严。《唐宋诗醇》卷六评曰:“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沈德潜亦云:“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诗境虽奇,脉理极细。”(《唐诗别裁》卷六)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直抒胸臆,直发议论,唱出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心声,为具有鲜明的李白个性特征之名句。又题《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李白作。天宝三年,李白辞官离京漫游,辗转来到东鲁。次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与东鲁朋友话别,特吟此诗,留别明志。作者假想自己梦游了天姥山,诗作便由梦境进入仙境,展现了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通过这种精神上的历险和追求,表达了作者憎恶现实的黑暗、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诗作最后又梦醒回到了现实,抒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显示了作者蔑视权贵的傲岸不羁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原文】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大意】海上的来客向我夸说蓬莱仙岛,但它烟波浩渺,叫人那里寻找?越人介绍的天姥山,云霞闪烁中,或可看得见。天姥高与天相连,横空出世间。高过三山和五岳,盖过天台赤城山。天台四万八千丈,只好拜倒在东南。我想梦中游天姥,月夜飞过了镜湖。镜湖明月将我送,送我来到剡溪中。谢灵运的宿处今仍在,清水荡漾猿猴鸣。穿上谢公登山屐,轻松登上青云梯。半山腰上看日出,空中传来晓鸡啼。山中的道路千回万转,它真使人留连忘返。正靠在石崖贪看花草,想不到天色忽然昏暗。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岩石和泉林都在震颤。黑云沉沉要下雨,水光荡漾起云烟。电光一闪霹雳鸣,倾刻地裂山欲崩。雷电中闪现出仙人洞府,两扇石门訇的一声大开。苍天茫茫无底无边,神仙的楼台展现在眼前。神仙们纷纷从天而降,清风是他们的坐骑,彩云是他们的衣裳。老虎为他们弹奏琴瑟,鸾凤为他们驾起车辆,密密麻麻一大帮。忽然间我的心里一颤,迷离中发出一声长叹。眼前只不过是睡眠时的枕席,先前的烟霞全然不见。人间行乐也是如此,古来的万事似流水一般。您问我一去何时回还,暂且把白鹿牧放青崖间,出发时好骑它游访名山。我怎能低头哈腰侍奉权贵,叫我紧皱双眉,不得心欢开笑颜!【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里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天宝三年(744)春,李白离开长安,先在梁、宋一带,与杜甫、高适同漫游,后来入齐、鲁,在家中居住了一段时间。天宝四年(745),诗人离开东鲁,将南游越中,行前写成本诗,向山东的朋友们咏怀抒情,表白自己的心志。这段时间里,李白生活中有两件事值得注意,它们有助于理解本诗的题旨和艺术特征。一是“赐金还山”事。诗人被召入长安后,他那傲岸狂放的性格,蔑视权贵的精神,不为当道者所容,很快招来“时忌”,因而有人向唐玄宗进谗,终于用“赐金还山”的借口将李白逐出了长安。魏颢《李翰林集序》云:“以张垍谗逐。”李白自己也说:“贱臣诈诡,遂放还山。”(《为宋中丞自荐表》)权贵当道,贤者遭难的政治局面,正是李白离开京师的决定因素,也是本诗题旨的现实基础。二是“受道箓”事。李白离开长安后,约在天宝三年冬或四年春,于济南请“尊师”正式授予道箓,李阳冰《草堂集序》:“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李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李白从崇尚道家思想,向往求仙访道,进而成为名符其实的道教徒。杨泉《物理论》云:“会理乱丝,方可读诗。”深入赏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确乎必先从分析全诗结构、理清诗思脉络入手。本诗分三个段落,第一段自“海客谈瀛州”至“对此欲倒东南倾”,共八句,是全诗的引言。东鲁濒海,所以诗人以“海客”句开篇,从题外写来。一、二两句是陪衬之笔,由海上仙山烟涛微茫难以到达,从而引出“越人语天姥”句,才点到题面上来。“天姥连天向天横”以下四句,具体描写天姥山的高拔雄峻。“连天”,极言山高;“向天横”,形容山之雄伟。诗人还嫌不足,于是连写“五岳”、“赤城”、“天台”等名山,烘托天姥山之高峻。“五岳”是我国名山,离天姥山很远,说“势拔五岳”,以天姥与五岳相比,尚有超拔气势,这是虚笔。“赤城”离天姥很近,故云“掩赤城”,是说天姥山之高,有压倒赤城之势,这是实写。七、八句,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形容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高则高矣,但它远远不及天姥山,只能倒伏在东南方,极力反衬天姥之雄伟。第二段三十句,七次换韵,诗意有七层转折。“我欲因之梦吴越”两句是过渡,上句承第一段,“因之”的“之”,便指“越人语天姥”里的天姥山;下句开启以下许多变幻梦境。“湖月照我影”以下八句,由上两句的仄声月韵换押平声齐韵,描述梦中登山的所见所闻。“湖月”句用顶针格修辞手法蝉联上下诗意,很是自然。诗人沿着当年谢灵运的游踪登上天姥山,眼见镜湖月,耳闻清猿啼;黎明时分登上半山腰,眼见海日景象,耳闻天鸡鸣叫。“千岩”两句换仄声径韵,叙述白昼漫游时迷恋山景,从早晨写到傍晚,诗人本意不在描绘天姥山景色,所以这里只用十四个字一笔带过。“熊咆龙吟殷岩泉”以下四句,换平声先韵,诗意从白昼的美景突然转入傍晚山中雷雨来临前的恐怖境界,山中泉水奔流,响声如熊咆龙吟,连深林也为之战慄,层巅也为之惊动,青云、烟水都蒙上了阴郁的色彩,环境氛围的描写与诗人主观情感的抒发,非常协调。“列缺霹雳”以下六句,换平声灰韵。这时,奇境突现,在雷声隆隆、电光闪烁之中石门洞开,出现了一个神仙世界——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以下两句,换仄声马韵,描写神仙纷纷降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以下六句,换平声麻韵,前两句仍写神仙来会的景况,受诗人的驱遣,众多神仙集会在金银台,他们身穿彩虹衣裳,驱长风为马,驾鸾凤为车,虎为之鼓瑟,真是五彩缤纷,光怪陆离。后四句,正当诗人为“列如麻”的仙人惊心眩目的时候,忽然他从梦中惊醒,一切美景、仙境都烟消云散,只剩下睡觉时用的枕席,诗人也徒然为之唏嘘长叹而已!这一段,由入梦写到出梦,表现了“梦游”天姥山的全部历程,是全诗的主干。第三段七句,是全诗结尾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两句,承上段诗意,发抒感叹,诗人从梦间仙境的突然出现又倏然消失,联想到人世间“行乐”亦是如此,深深感慨“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是他对人生的总结,是他当时的真实思想。“别君去兮何时还”三句,向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和去向,遥扣题面“留别”之意。三句均押删韵,三句一意,此亦为运化三句体入诗之体制,与《乌栖曲》同例。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似从天外飞来,醒明全诗题旨,是把握全诗诗脉的关捩,最为紧要。【点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记游诗、山水诗,它是一首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记梦诗、游仙诗,全诗将山境、梦境、仙境浑融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名山胜川和神仙境界的热烈向往,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和执着追求,也表现了诗人不满并憎恶腐朽政治和黑暗现实,抒发诗人在理想破灭后的无限感叹,反映出诗人的美学理想和傲岸不羁的反抗精神,是李白诗中思想、艺术方面都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诗更多地体现了道家思想对诗人的影响,诗中描写了众仙齐集的奇璚场面,由奇诡瑰丽的仙境所构成的诗歌意境,寄寓着诗人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激情;全诗多处运用道家典籍的典故和前代游仙诗的成句,如“天台四万八千丈”。(“四”又作“一”),出自《云笈七签》引陶弘景《真诰》:“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鸾回车”,出自《上清诀》:“元父所控,赤羽飞车,左御绛鸾,右驾紫凤。”(《太平御览·道部》引)“风为马”,出自傅玄《吴楚歌》:“云为车兮风为马。”此外如“日月照耀金银台”,语出郭璞《游仙诗》;“仙之人兮列如麻”,语出《云笈七签》引《上元夫人步虚曲》。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诗人以变幻惝恍的艺术结构、灵活多变的语言形式和迅速变换的韵律,恰当地表现了奇特的艺术想象,炽热的情感喷发和强烈的理想追求。诗人的艺术想象力,骋驰飞翔,他一忽儿追攀刘宋诗人谢灵运,一忽儿迎来了“霓为衣”的云神和“鸾回车”的仙人;他一忽儿在东鲁与友朋话别,一忽儿到了镜湖、剡溪,完全超越了时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尽情地抒写自己的不满黑暗现实的喷薄欲出的激忿和追求理想世界的炽热感情。全诗采用大开大阖,纵横变幻,奇峰突现的结构方法,先写天姥山中的美景,突然,笔头一转,写到山中“熊咆龙吟”、“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惊恐氛围,紧接着“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忽然幻出奇境,出现了众神纷纷来降的场景,使全诗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神仙境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所以,诗人掉转笔头写到梦境的灭没,章法上又多一层变幻。尽管全诗诗情的发展惝恍莫测,但贯串着一根主线,这便是结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正因为诗人不肯“事权贵”,所以要迷恋天姥山的清秀景色,乐而忘返;正因为不愿“事权贵”,所以要追求和赞叹瑰丽奇璚的神仙世界;正因为不愿“事权贵”,所以要“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整首诗外形狂放,实则首尾呼应,脉理细致。诗人采用长短参差、灵活动荡的句式,以七言为主体,间以四、五、六、九言及骚体的兮字句,有对偶句,有隔句对、有散句,有似对而不整饬者,多种语言形式妥贴地交叉在一起,犹如一曲和谐的交响乐。全诗随着想象的飞跃,感情的自由抒发,诗人配以迅速变换的韵脚,平、仄声韵交替使用,押韵字数或多或少,变化无常。韵律的变换、更替和内容、结构配合默契,也是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吴企明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胡蓝之狱”是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个最大的冤案。明朝建立后,皇权与相权矛盾,使朱元璋深感不安。1380年,朱元璋便以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借此大兴党狱,大肆屠杀功臣宿将。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杀韩国公李善长等,毒死刘基,先后株连被杀3万余人,前后持续达10年之久,史称“胡党大狱”。“胡党”而受牵连致死者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静宁侯叶昇等,1公、21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废除丞相后,其事有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蓝玉案是朱元璋时又一次大杀功臣的冤案。蓝玉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杀蓝玉,死1公、13侯、2伯,因蓝玉案被杀的人数达2万人,史称“蓝党大狱”。该案与胡惟庸狱合称为“胡蓝之狱”。胡蓝党案前后达14年之久,朱元璋利用“胡蓝之狱”杀了5万人之多。经过“胡蓝之狱”明朝功臣宿将已被杀戮殆尽。由于杀人过多,造成朝中无将的局面,对以后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不利影响。

()

【诗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出处】唐·李商隐《嫦娥》。【译注】室内,残烛的光亮渐渐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阴影,越发令人感到清冷。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寥落的晨星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的主人公。诗人借助环境氛围的渲染,表现了主人公孤清凄冷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全诗】《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注释】1.云母:一种柔韧富于弹性的矿物,晶体透明,有类似珍珠的光泽。古代以其薄片装饰屏风、门扉等。烛影深:谓蜡烛越烧越短,幽暗的光影愈来愈大,暗示夜已很深。长河指银河。渐落:渐没,指银河向西移动,逐渐消失。2.嫦娥:古代神话中后羿的妻子,即传说中的月仙子。碧海青天:谓明月晚间从碧海升起,历青天而复入碧海。【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寄寓诗,幽美、窈渺而多义。或云悼亡,或云伤己之不遇,或云摹写女道士不能求偶的孤寂苦闷等等,此诗虽内涵多义,而无论其喻指对象为谁,也应该是一位与嫦娥生活处境类似的人物。前二句描绘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上句写室内,烛光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显得空寂清冷,她永夜独坐,内心能不感到黯淡孤寂?此句用冷屏残烛烘托其心境,尤为贴切。一个“深”字,更是道出了独坐之久,追忆之深。下句写室外,横空天河,渐渐西垂,将要消失;晓天的晨星,也慢慢隐没坠沉。此句用河落星沉暗示主人公永夜不眠,“渐”字状其时间流逝,“沉”字拟其低垂,既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也暗合其情怀的凄冷和心情的沉重。后二句写主人公面对一轮孤月的遐想。仰望明月,联想孤寂清冷的嫦娥,年年幽居月宫,夜夜面对无垠的碧海青天,无法排遣孤独郁闷之情,能不深深后悔偷吃不死之药吗?这里写嫦娥的处境心情也就是写主人公的处境心情,二者互为映衬,情味更为浓郁。此诗含蓄蕴藉,寄托深远,情调幽美。诗人在黑暗现实的困境中,为了在精神上摆脱世间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往往使自己陷于孤独的境地,不正是和月中嫦娥、入道女冠的处境心情类似么?无论是诗人抒发不得志的幽怨,还是写孀独女冠的孤凄,都与嫦娥高洁而孤寂的情景是灵犀相通的。诗中浓重的感伤之美最能引发清高文士的共鸣。此诗将嫦娥、女冠和诗人自己塑造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技巧高妙,唯李商隐能之。

()

夏丏尊《白马湖之冬》原文

()

《浣溪沙》·欧阳修

欧阳修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唐·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