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别集。十卷。嵇康撰。今见最早有明嘉靖间刊本。一九二四年有鲁迅辑校本。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黄初四年(223年),卒于魏景元三年(262年)。谯郡(今安徽宿县)人。魏宗室婿,官至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因反对司马氏专权而被杀。能文、工诗、善音乐,为“竹林七贤”之首。文学成就主要是散文,四言诗也很有特色,著有《嵇中散集》十五卷。
是集分十卷,计诗一卷,文九卷。第一卷收诗六十首。卷二至卷十前部分为各体文章。卷十后另附有前人《嵇康集跋》和鲁迅的《跋》、《逸文考》、《著作考》等。
集中所收诗歌,大多数是四言体。内容多表现清逸脱俗的境界,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也有一些诗,则明显地表现愤世疾俗的感情。代表作是《幽愤诗》,为嵇康因吕安事牵连入狱后所作,表现其托好老庄,不附流俗的志趣和耿直的性格。虽然自知这是招致“谤议”的原因,而略有自悔意,但终不肯改变素志,还要“采薇山阿,散发岩岫”,表示决不与司马氏集团合作的态度和决心。嵇康的诗,与他清高孤傲、正直坦荡的个性相呼应,一些作品写得比较直露,揭露时弊,横议是非,不留情面,表现出清峻警峭的特点;但也有一些作品善用比兴,寄孤愤于言外,托喻清远。对于嵇诗的艺术风格,刘勰、钟嵘都有精当的评价:刘勰说他“嵇志清峻”(《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他“过为峻切,然托喻清远”(《诗品》)。
嵇康的散文成就在诗歌之上。代表作是书信体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写给昔日友人山涛的。山涛曾与嵇康、吕安为友,同为“竹林七贤”中人,但他后来转仕司马氏,并在离任吏部郎之前,欲举嵇康代其原职,康作此书拒绝。书中说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约束,提出“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表示自己不愿出仕的坚决意志。书中流露出不满司马昭阴谋篡魏的情绪,锋利洒脱,很能表现他峻急刚烈的性格。还有一些篇制较长的论说文,如名篇《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管蔡论》等。这些文章论及哲学、政治、伦理、音乐诸方面,其中颇多新说胜解。鲁迅赞其论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嵇康的诗文集,梁以前有十五卷,至宋仅存十卷。今存刊本以明嘉靖年间黄省曾辑刻的十卷本为最早。另有明吴宽丛书堂钞本,与黄本同出于宋十卷本,但比黄本多存诗七首,共六十首,文字讹误也少些。明代中,后期常见的刻本有,汪士贤《汉魏六朝名家集》本,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等,大体都出自黄省曾刻本。清代有陆心源皕宋楼钞本,则出自吴宽丛书堂钞本。1924年,鲁迅以吴宽丛书堂钞本为底本,以黄省曾、汪士贤、程荣、张燮、张溥等五家明刻本参校,并用《三国志》裴注、《晋书》、《文选》李善注,《世说新语》刘注及多种类书时《嵇康集》作了大量他校。此本校勘精审,去取严谨,文中校记也比较简明,是《嵇康集》校本中最好的本子。
《嵇康集》注本有戴明扬教授的《嵇康集校注》。书中正文,依从明代黄省曾嘉靖四年(1525年)仿宋刻本,而以别本及诸书引载者校之,并注出校记。注文先列出旧注、次加戴注,并将明、清诸人评语,附载于各篇之后。此书校勘部分参阅了鲁迅、叶渭清两家校本,有一定价值,但往往偏信旧校“为旧校所敝”(鲁迅语),因而有许多不精当之处。注释、摘评部分却弥足参考。这部分主要特点是,征引繁富、释义准确。凡《文选》所载,戴本则先引李善注,后加自己补注;《文选》未收的,则于每两句下征引典籍,注其出处,释其字义,并在每首诗文后附上集录的前人评语,评语的征引也力求丰富。如卷一《幽愤诗》末,引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苏轼语、刘克庄《后村诗话》、李贽《焚书》、孙
常见的《嵇康集》辑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本(即黄省曾刻本),《鲁迅全集》本(即鲁迅校本)。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校本》有一九六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此本着力于正文字、理旧说、是一部研究嵇原生平和作品较为完备的本子。
嵇康集。推荐。爱诗词网。诗文别集。十卷。嵇康撰。今见最早有明嘉靖间刊本。一九二四年有鲁迅辑校本。嵇康,字叔夜。生于魏黄初四年(223年),卒于魏景元三年(262年)。谯郡(今安徽宿县)人。魏宗室婿,官至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因反对司马氏专权而被杀。能文、工诗、善音乐,为“竹林七贤”之首。文学成就主要是散文,四言诗也很有特色,著有《嵇中散集》十五卷。是集分十卷,计诗一卷,文九卷。第一卷收诗六十首。卷二至卷十前部分为各体文章。卷十后另附有前人《嵇康集跋》和鲁迅的《跋》、《逸文考》、《著作考》等。集中所收诗歌,大多数是四言体。内容多表现清逸脱俗的境界,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也有一些诗,则明显地表现愤世疾俗的感情。代表作是《幽愤诗》,为嵇康因吕安事牵连入狱后所作,表现其托好老庄,不附流俗的志趣和耿直的性格。虽然自知这是招致“谤议”的原因,而略有自悔意,但终不肯改变素志,还要“采薇山阿,散发岩岫”,表示决不与司马氏集团合作的态度和决心。嵇康的诗,与他清高孤傲、正直坦荡的个性相呼应,一些作品写得比较直露,揭露时弊,横议是非,不留情面,表现出清峻警峭的特点;但也有一些作品善用比兴,寄孤愤于言外,托喻清远。对于嵇诗的艺术风格,刘勰、钟嵘都有精当的评价:刘勰说他“嵇志清峻”(《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他“过为峻切,然托喻清远”(《诗品》)。嵇康的散文成就在诗歌之上。代表作是书信体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写给昔日友人山涛的。山涛曾与嵇康、吕安为友,同为“竹林七贤”中人,但他后来转仕司马氏,并在离任吏部郎之前,欲举嵇康代其原职,康作此书拒绝。书中说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约束,提出“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表示自己不愿出仕的坚决意志。书中流露出不满司马昭阴谋篡魏的情绪,锋利洒脱,很能表现他峻急刚烈的性格。还有一些篇制较长的论说文,如名篇《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管蔡论》等。这些文章论及哲学、政治、伦理、音乐诸方面,其中颇多新说胜解。鲁迅赞其论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嵇康的诗文集,梁以前有十五卷,至宋仅存十卷。今存刊本以明嘉靖年间黄省曾辑刻的十卷本为最早。另有明吴宽丛书堂钞本,与黄本同出于宋十卷本,但比黄本多存诗七首,共六十首,文字讹误也少些。明代中,后期常见的刻本有,汪士贤《汉魏六朝名家集》本,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等,大体都出自黄省曾刻本。清代有陆心源皕宋楼钞本,则出自吴宽丛书堂钞本。1924年,鲁迅以吴宽丛书堂钞本为底本,以黄省曾、汪士贤、程荣、张燮、张溥等五家明刻本参校,并用《三国志》裴注、《晋书》、《文选》李善注,《世说新语》刘注及多种类书时《嵇康集》作了大量他校。此本校勘精审,去取严谨,文中校记也比较简明,是《嵇康集》校本中最好的本子。《嵇康集》注本有戴明扬教授的《嵇康集校注》。书中正文,依从明代黄省曾嘉靖四年(1525年)仿宋刻本,而以别本及诸书引载者校之,并注出校记。注文先列出旧注、次加戴注,并将明、清诸人评语,附载于各篇之后。此书校勘部分参阅了鲁迅、叶渭清两家校本,有一定价值,但往往偏信旧校“为旧校所敝”(鲁迅语),因而有许多不精当之处。注释、摘评部分却弥足参考。这部分主要特点是,征引繁富、释义准确。凡《文选》所载,戴本则先引李善注,后加自己补注;《文选》未收的,则于每两句下征引典籍,注其出处,释其字义,并在每首诗文后附上集录的前人评语,评语的征引也力求丰富。如卷一《幽愤诗》末,引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苏轼语、刘克庄《后村诗话》、李贽《焚书》、孙《文选评》、沈德潜《古诗源》、何焯《文选评》、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方庭珪《文选集成》等八条,卷五《声无哀乐论》末引了《文心雕龙》、黄道周《声无哀乐辨》、余元熹《汉魏名文乘》、曹宗璠《驳声无哀乐论》等四条,字数达数千字。这些评语基本照录原文,不作删节,很便读者参考。常见的《嵇康集》辑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本(即黄省曾刻本),《鲁迅全集》本(即鲁迅校本)。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校本》有一九六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此本着力于正文字、理旧说、是一部研究嵇原生平和作品较为完备的本子。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齐威王烹阿大夫。推荐。爱诗词网。(节自《田敬仲完世家》)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①,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②,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③:“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者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④,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⑤。赵人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译文】齐威王自从即位以来,国家很不安定,国家政事都委任给公卿大夫去办。九年之中,诸侯不断来攻打,因而国内百姓不得安宁。于是,齐威王召见即墨地方的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职,诋毁你的言语,我天天都能听到。然而我派人视察即墨,那里的田野开垦出来了,百姓们都能够自给;官吏对政事都很勤恳,没有公案堆积。齐的东方很安宁。这是因为你不来拉拢、恭维我的左右近臣,以求名誉之故。”威王便封即墨大夫以万家的俸禄。威王又召见阿地的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受命守阿,赞扬你的言语我天天都听到。然而,我派使者去察看阿,那里的田野荒芜,未开垦,民众很贫苦。这之前,赵国攻打我们的甄邑,你未能出兵救援;卫国夺取了薛陵,你还假装不知道。是你用了大量钱币笼络我的左右近臣,让他们在我面前为你说好话,以求得荣誉罢了。”当天就将阿大夫烹死了,还将威王近臣之中那些常替阿大夫说好话的人都一起烹了。之后,即刻出兵向西攻击赵国、卫国。又在浊泽打败魏国,并将魏惠王围住,惠王被迫请求献上观的地方给齐国,以便求得和解。赵国将长城归还了齐国。于是,齐国的人都很震惧,个个都不敢掩盖、隐瞒坏人坏事,都实事求是地说话、行事。这样一来,齐国大治。各国诸侯闻听此事,不敢对齐国用兵长达二十多年。【鉴赏】这是一则倡扬实事求是,惩庸奖勤的故事。本文所记较为简略,其它古籍所记较为详实。说的是:战国时候,齐威王刚即位时,国内不稳定。后用邹忌为相,励精图治,富国强兵。邹忌忠于职守,常常了解全国邑守“谁贤谁不肖”,以便向君王报告。同朝之人,众口皆赞阿大夫,贬责即墨大夫。齐威王听到汇报后,没有进行奖罚,而是调查研究,多次问左右亲信,回答与邹忌的报告大略相同。齐威王还嫌不够,又悄悄派人去阿邑和即墨两地进行调查。结果,真相大白。即墨之地,田野开辟,人民富饶,官吏勤政,无积案拖办,齐国的东方边境非常安宁。而阿邑之地,田野荒芜,人民冻馁,并且昔日赵兵攻甄,也不去救;卫取薛陵,也假装不知。齐威王得知了“贤”、“恶”,与左右汇报的情况完全相反。于是,他对即墨大夫那种“专意治邑”,全心全意为百姓办事,不慕虚名,不肯阿谀奉承,以致蒙受诽谤,遭到诬陷的崇高品质,给予了极高的赞扬,进行“封赏”,并赞曰:“子诚贤令!”另一方面,对阿大夫那种以重金贿赂齐威王左右近臣,以求美誉的恶劣作风,进行强烈的谴责,下令“烹杀”了阿大夫。而且,还“择其平日尤所亲信者十余人,次第烹之。”理由是这些人是君王的耳目,却“私受贿赂,颠倒是非”,说假话,欺骗君王。从此,齐国上下官吏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国内大治,诸侯畏服,正气上升,成就了一时的“霸业”。“烹阿”、“封即墨”的故事揭示了一条真理:只有求“真”打假,人民才能团结,生产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振兴。作为像齐威王那样的高高在上者,不要偏听偏信,要兼听则明,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反对说假话;作为下级官吏来说,要像即墨大夫那样,光明磊落,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讲“真”不搞假。这样,上下齐心,是非清,赏罚明,正气升,邪气除,国强民富,事业兴旺。本文虽记述嫌略,但已体现出这一事件的基本精神,自古至今尤其对我们当今吏治仍有不小的警示意义。
相见欢朱敦懦。推荐。爱诗词网。朱敦儒《相见欢》朱敦儒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①。倚清秋②。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③。中原乱④。簪缨散⑤。几时收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⑦。江山秋色图(局部)【宋】赵伯驹故宫博物院藏注释①金陵:今江苏南京。②倚:倚栏。③大江:长江。④中原乱:指北宋末年靖康之难,金兵占领中原,北宋灭亡。⑤簪(zān)缨:古代官吏的帽饰,此指代北宋的官员。⑥收:结束乱局,此指收复失地。⑦倩:请托、恳请。过:到。扬州:位于今江苏,此指宋金对峙的前线。鉴赏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军攻破,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北上。宋高宗赵构于次年五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重建宋朝(史称南宋),改元建炎,沿黄河一线设防阻止金军南下。十月,宋高宗以金兵南逼为由,从南京迁往扬州(今属江苏),将防线由黄河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高宗建炎元年(1127)秋,朱敦儒南逃至金陵(今江苏南京)时作有本词,上阕写作者登临金陵城楼所见悲凉宏阔的江山秋景,下阕写作者面对国破山河乱的沉痛心情。上阕写得气象宏阔而凄美,悲怆之中有慷慨之音。首二句“金陵城上”“清秋”用浅淡之笔点出时空场景。“上西楼”自是无言,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南唐李煜《乌夜啼》)为证;“清秋”自是萧寒,有“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柳永《曲玉管》)为据。无言与萧索,两者烘托出作者沉郁低沉的心境。前人写登楼,如“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三国王粲《登楼赋》),“城上西楼倚暮天,楼中归望正凄然”(唐张继《冯翊西楼》)之类,缺少本词清淡中所夹带的亡国悲凉之音,亦是因时事和个人气质不同使然。上阕末句“夕阳垂地”“大江流”等雄大意象一出,本词便更上一个境界,与杜甫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相通,两者所流露出的感情色彩虽然不同,但在落笔之气势、景象之宏阔上,却堪称伯仲。“万里夕阳”的景色壮美而血红,可是“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残阳渲染的乃是满目疮痍的故国景象,正是“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减字木兰花》)。作者登古都金陵,临邈远之长江,望烽烟之中原,流离漂泊,“故国山河”,“独倚危楼,无限伤心处”(《苏幕遮》),其情感纠缠何其复杂,都统统凝练在寥寥数笔的景致中。柳永有“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两位词人虽寄意不同,但情景却十分相通。上阕写景铺陈渲染悲凉氛围,下阕转入抒情以达胸臆。下阕首三句“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连用三个短句,音节急促,慷慨悲歌之中表达着对故国的无限深情,可谓“一双新泪眼,千里旧关山”(《临江仙》)。下阕末句写作者恳请悲风将自己的眼泪吹过前线重镇扬州以问候故土同胞。他泪流纵横,深感恢复旧山河遥遥无期,哀痛中流露出绝望,绝望中留有希望,可谓写得凄婉至极。“扬州”自古繁华,而今却是“悲风吹泪”,今昔对比,更是惹人泣下如雨,再联想到后来词人姜夔过扬州时“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扬州慢》),其辛酸更是难忍了。作者早年隐居故乡洛阳,过着“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朝中措》)的“清都山水郎”(《鹧鸪天《西都作》)式的优游闲雅生活,词风浪漫潇洒、清雅飘逸。此次南渡之变促使朱敦儒逃奔南方,亦促使其词风转向悲壮慷慨、沉郁清丽,亦最终改变其人生方向。本词慷慨苍凉,充满对故国的怀念,是朱敦儒人生转折时期的经典之作。(张伟特)集评清《陈廷焯:“希真词最清淡,惟此章笔力雄大,气韵苍凉,悲歌慷慨,情见乎词。”(《云韶集》)链接宋代的文化名城——扬州。扬州为宋代的淮南东路治所,经济文化繁荣。北宋时工商业虽远不如唐代,但仍为漕运重要转运站,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货物多经此转运,闽、广、江、浙商人亦常在此经商,神宗熙宁年间年商税额达五万余贯。手工业有造船、纺织、铜器打造、印刷、酿酒等部门。朝廷在此设造船场。所产锦、白绫等绸缎与白苎布、铜器、白桃酒享有盛名,销量很大。郊区产稻较多,并产茶叶,种花较盛。芍药尤多,有的园圃多达数万株,不少销往外地。文风兴盛,文字学家徐铉、徐锴等均是当地人,欧阳修、王安石、秦观皆曾在此居住过。风俗喜簪花,多花市之设。南宋时期为南北军事要冲,因遭兵火,经济文化发展受到影响。咸淳年间穆罕默德十六裔孙普哈丁来此传教,所创仙鹤寺为国内四大清真寺之一。
【诗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出处】唐·李商隐《嫦娥》。【译注】室内,残烛的光亮渐渐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阴影,越发令人感到清冷。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寥落的晨星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的主人公。诗人借助环境氛围的渲染,表现了主人公孤清凄冷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全诗】《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注释】1.云母:一种柔韧富于弹性的矿物,晶体透明,有类似珍珠的光泽。古代以其薄片装饰屏风、门扉等。烛影深:谓蜡烛越烧越短,幽暗的光影愈来愈大,暗示夜已很深。长河指银河。渐落:渐没,指银河向西移动,逐渐消失。2.嫦娥:古代神话中后羿的妻子,即传说中的月仙子。碧海青天:谓明月晚间从碧海升起,历青天而复入碧海。【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寄寓诗,幽美、窈渺而多义。或云悼亡,或云伤己之不遇,或云摹写女道士不能求偶的孤寂苦闷等等,此诗虽内涵多义,而无论其喻指对象为谁,也应该是一位与嫦娥生活处境类似的人物。前二句描绘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上句写室内,烛光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显得空寂清冷,她永夜独坐,内心能不感到黯淡孤寂?此句用冷屏残烛烘托其心境,尤为贴切。一个“深”字,更是道出了独坐之久,追忆之深。下句写室外,横空天河,渐渐西垂,将要消失;晓天的晨星,也慢慢隐没坠沉。此句用河落星沉暗示主人公永夜不眠,“渐”字状其时间流逝,“沉”字拟其低垂,既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也暗合其情怀的凄冷和心情的沉重。后二句写主人公面对一轮孤月的遐想。仰望明月,联想孤寂清冷的嫦娥,年年幽居月宫,夜夜面对无垠的碧海青天,无法排遣孤独郁闷之情,能不深深后悔偷吃不死之药吗?这里写嫦娥的处境心情也就是写主人公的处境心情,二者互为映衬,情味更为浓郁。此诗含蓄蕴藉,寄托深远,情调幽美。诗人在黑暗现实的困境中,为了在精神上摆脱世间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往往使自己陷于孤独的境地,不正是和月中嫦娥、入道女冠的处境心情类似么?无论是诗人抒发不得志的幽怨,还是写孀独女冠的孤凄,都与嫦娥高洁而孤寂的情景是灵犀相通的。诗中浓重的感伤之美最能引发清高文士的共鸣。此诗将嫦娥、女冠和诗人自己塑造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技巧高妙,唯李商隐能之。
长河渐落晓星沉。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出处】唐·李商隐《嫦娥》。【译注】室内,残烛的光亮渐渐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阴影,越发令人感到清冷。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寥落的晨星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的主人公。诗人借助环境氛围的渲染,表现了主人公孤清凄冷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全诗】《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注释】1.云母:一种柔韧富于弹性的矿物,晶体透明,有类似珍珠的光泽。古代以其薄片装饰屏风、门扉等。烛影深:谓蜡烛越烧越短,幽暗的光影愈来愈大,暗示夜已很深。长河指银河。渐落:渐没,指银河向西移动,逐渐消失。2.嫦娥:古代神话中后羿的妻子,即传说中的月仙子。碧海青天:谓明月晚间从碧海升起,历青天而复入碧海。【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寄寓诗,幽美、窈渺而多义。或云悼亡,或云伤己之不遇,或云摹写女道士不能求偶的孤寂苦闷等等,此诗虽内涵多义,而无论其喻指对象为谁,也应该是一位与嫦娥生活处境类似的人物。前二句描绘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上句写室内,烛光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显得空寂清冷,她永夜独坐,内心能不感到黯淡孤寂?此句用冷屏残烛烘托其心境,尤为贴切。一个“深”字,更是道出了独坐之久,追忆之深。下句写室外,横空天河,渐渐西垂,将要消失;晓天的晨星,也慢慢隐没坠沉。此句用河落星沉暗示主人公永夜不眠,“渐”字状其时间流逝,“沉”字拟其低垂,既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也暗合其情怀的凄冷和心情的沉重。后二句写主人公面对一轮孤月的遐想。仰望明月,联想孤寂清冷的嫦娥,年年幽居月宫,夜夜面对无垠的碧海青天,无法排遣孤独郁闷之情,能不深深后悔偷吃不死之药吗?这里写嫦娥的处境心情也就是写主人公的处境心情,二者互为映衬,情味更为浓郁。此诗含蓄蕴藉,寄托深远,情调幽美。诗人在黑暗现实的困境中,为了在精神上摆脱世间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往往使自己陷于孤独的境地,不正是和月中嫦娥、入道女冠的处境心情类似么?无论是诗人抒发不得志的幽怨,还是写孀独女冠的孤凄,都与嫦娥高洁而孤寂的情景是灵犀相通的。诗中浓重的感伤之美最能引发清高文士的共鸣。此诗将嫦娥、女冠和诗人自己塑造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技巧高妙,唯李商隐能之。
低眉信手续续弹。推荐。爱诗词网。“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詩句出處:《琵琶引》;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作品。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索索。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弦疑絕,疑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傢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幹。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小處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註釋】:低:①矮,與“高”相對。庾信《對宴齊使》:“沙迥(jiǒng)雁飛低。”(迥:遠。)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②泛指在一般水準之下。白居易《傷友》:“雖雲志氣在,豈免顏色低。”(顏色:臉色。)司空圖《歌者十二首》之二:“一聲初壓管弦低。”③下垂。謝胱《遊敬亭山》:“樛枝聳復低。”(樛:通“糾”。)信:①誠實;真實。《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②副詞。實在;的確。杜甫《兵車行》:“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③信用。《左傳·桓公十二年》:“戰焉,宋無信也。君子曰:‘茍信無繼,盟無益也。’”(茍:如果。繼:繼續。盟:結盟。)④相信。王充《論衡·問孔》:“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⑤信奉。《論語·子張》:“信道不篤。”(篤:堅定。)⑥音訊;消息。杜甫《喜達行在所》詩:“西憶岐陽信。”⑦信函。元稹《書樂天紙》詩:“半封京信半題詩。”⑧古指傳遞信件的人。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君》:“書成無信將。”(書:書信。將:送。)⑨信符;憑證。《後漢書·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大人:酋長。)⑩隨意;隨便。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11)同“芯(xìn)”。(12)古通“伸(shēn)”。伸展。揚雄《解嘲》:“是以士頗得信其舌而奮其筆。”信手:隨手。白居易《琵琶行》:“低眉~~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續:①連接;斷而復連。《淮南子·說山》:“神蛇能斷而復續,而不能使人勿斷也。”②延長;延續。《呂區春秋·盡數》:“長者也,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③繼承。《史記·夏本紀》:“於是舜舉鯀(gǔn)子禹,而使續鯀之業。”續續:連續不斷。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續:①連接;斷而復連。《淮南子·說山》:“神蛇能斷而復續,而不能使人勿斷也。”②延長;延續。《呂區春秋·盡數》:“長者也,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③繼承。《史記·夏本紀》:“於是舜舉鯀(gǔn)子禹,而使續鯀之業。”彈:(一)①彈弓。《戰國策·楚策四》:“左挾彈,右攝丸。”②彈丸。李商隱《富平少侯》:“不收金彈拋林外。”(二)tán①用彈弓發射。《左傳·宣公二年》:“從臺上彈人,而觀其避丸也。”②用手指輕擊。《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③彈奏樂器。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④揮灑(淚水)。晏幾道《虞美人》:“遠彈雙淚惜香紅。暗恨玉顏光景,與花同。”⑤抨擊;檢舉。《後漢書·史弼傳》:“州司不敢糾彈。”說:(一)①陳述;講述。《周易·咸》:“滕口說也。”(滕:張口放言)②說明;解釋。《荀子·天論》:“萬物之怪書不說。”③學說;主張;言論。《韓非子·難一》:“矛楯之說也。”《墨子·非攻》:“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往:類推。)④告訴。《國語·吳語》:“使人說於子胥。”⑤古文體之一。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二)shuì①勸說;說服。《孟子·盡心下》:“說大人則藐之。”②通“稅”。止息。《詩經·召南·甘棠》:“召伯所說。”(三)yuè喜悅;高興。也寫作“悅”。《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盡:(一)①完畢;沒有瞭。蘇軾《赤壁賦》:“肴核既盡,杯盤狼藉。”《左傳·襄公八年》:“糧食將盡。”②終結;結束。曹丕《典論·論文》:“年壽有時而盡。”李咸用《遣興》:“雨盡晚雲輕。”又終極;達到極點。《禮記·郊特牲》:“仁之至,義之盡也。”成語有“仁至義盡”。李白《遊太山六首》之三:“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八極:極邊遠之地。空閑:空曠。)③竭盡;竭力完成。《宋史·嶽飛傳》:“飛裂裳以背示(何)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④全;所有的。潘嶽《笙賦》:“樂聲發而盡室歡。”⑤副詞。皆;都。《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一坐盡傾。”(滿坐的人都很傾慕。)(二)jǐn盡量。《禮記·曲禮上》:“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空坐著盡量往後,飲食就坐盡量往前,以免油污弄臟座席。)盡心:竭盡全力。《孟子·梁惠王》:“寡人之於國也,~~焉耳矣。”心:①心臟。《淮南子·原道》:“心者,五臟之主也。”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國語·周語上》:“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③掛懷;關心。唐順之《與呂沃洲巡按書》:“兩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乎:於。)④中央;中心。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湖月生湖心。”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呂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尾中。”[心腹]1.要害之處。《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而敵傢數道並進,已入心腹。”2.親信的人。中:(一)①中間。《墨子·經上》:“中,同長也。”(同長:同樣長的半徑。)柳宗元《天說》:“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②內;在一定的范圍內。《孟子·滕文公上》:“國中無偽。”《考工記·巨人》:“國中九經九緯。”③位置、等級在高下或兩端之間。《列子·力命》:“中塗遇東郭先生。”(塗:同“途”。)《漢書·食貨志下》:“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④正;適中。《禮記·玉藻》:“頭頸必中。”《孟子·離婁下》:“湯執中。”(湯:殷商國君。)⑤宜於;合於。《史記·外戚世傢》:“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斥出歸之。”(二)zhòng①符合;適合。《呂氏春秋·懷寵》:“必中理,然後說。”《荀子·賦篇》:“圓者中規,方者中矩。”②誣蔑;誣蔑別人使受損害。《漢書·何武傳》:“顯怒,欲以吏事中商。”(顯、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後漢書·馬援傳》:“援亦中病。”無:①沒有。跟“有”相對。陸遊《遊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②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不”。《商君書·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弱也?”③連詞。表示條件,相當於“無論”、“不論”。《詩經·魯頌·灃水》:“不小不大,從公於邁。”④通“毋”。不要。《古詩源·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勢》:“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也。”⑥語氣詞。用於疑問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否”。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限:①險阻。《戰國策·秦策一》:“南有巫山黔中之限。”②門檻。《後漢書·臧宮傳》:“宮夜使鋸斷城門限。”③界限。謝脁《和王著作八公山》:“東限瑯邪臺。”④限制。《荀子·強國》:“夫義者,所以限禁人之為惡與奸者也。”事:①職位;職務;官職。《左傳·莊公十四年》:“吾皆許之上大夫之事。”②職業。《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舞陽侯樊噲(kuài)者,沛人也,以屠狗為事。”(沛:江蘇沛縣。)③事情。《論語·子路》:“言不順則事不成。”④變故;意外事故。《史記·刺客列傳》:“秦有荊軻之事。”蘇軾《徐州上皇帝書》:“今臣於無事之時,屢以盜賊為言……不然,事至而圖之,則已晚矣。”(圖:謀。)⑤實行;從事;做。《論語·顏淵》:“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⑥侍奉;服事。《左傳·隱公元年》:“欲與大叔,巨請事之”⑦從師求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非]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⑧量詞。用於器物或衣服,相當於“件”。白居易《張常侍池涼夜閑宴贈諸公》:“管弦三兩事。”
浪史。推荐。爱诗词网。浪史清啸风轩藏版本《浪史》扉页书影日本素白纸抄本《浪史》正文书影明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又名《巧姻缘》、《浪史奇观》、《梅梦缘》、《湖山外史》。四十回。题“风月轩又玄子著”,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万历中后期。现存主要版本有日本素白纸抄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日本奚疑斋抄本,藏大连图书馆;清啸风轩藏版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日本千叶掬香、吴晓铃;清光绪木活字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清末京报房活字本;民国红豆书屋“玲珑本聚珍小丛书”排印本;民国上海书局排印本;1926年铅印小本,藏南京图书馆。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上海书局排印本,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日本素白纸抄本。元朝至治年间,浙江钱塘有位秀才,名叫梅素先,字彦卿,惯爱风月,人称“浪子”。其父因得罪当朝铁木御史,罢官还乡,不久夫妻双亡,只留下浪子及一个继女俊卿,相依度日。一日清明,浪子带男宠陆珠出游,偶遇王监生娘子李文妃,美若天仙,浪子顿时神散魂飞。次日,请来待诏张婆子,贿银五两,托她设计与文妃通情。恰文妃也有此意,遂遣丫环春娇用钱买通后门的赵大娘,令浪子匿藏赵家,趁王监生外出之际,两人幽会偷情,狂欢整夜。两月后,浪子再至赵家探讯,适逢王监生在家,遂留宿赵家,与守寡的赵大娘苟合,并诱奸其女妙娘。浪子时常在外厮混,其妹俊卿独守空房,十分寂寞,见陆珠相貌英俊,芳心暗动;而陆对美貌的俊卿也早萌异心,于是,趁中秋夜浪子外出之机,两人私通。文妃曾经说起有个表姐潘素秋,姿容绝世,守寡在家,浪子暗记于心。后他体虚成病,只好留家调养。文妃便日夜缠住丈夫不放,未及二月,王监生即一命呜呼。浪子身体稍一复原,立刻就派陆珠四处去寻访潘素秋。访着后,他来到潘隔壁的钱婆婆家,许以一百两银子,请她从中串通。钱婆早知潘素秋年方青春,难耐寂寞,便设法引动潘的欲火。果然不出所料,潘素秋听取了钱婆的巧言,允与浪子私通。素秋与浪子欢合,伤耗了身子,后奄奄成病而亡。浪子离家后,陆珠和俊卿亦日日交欢。浪子归家后,经陆珠安排,表兄妹两人将错就错,成就一夜风流事。浪子重与文妃幽会,又以巨款疏通王姓家族关节,将其娶回家中,终日和陆珠、文妃三人一床同欢,呼陆珠为“闰哥”。是时,妙娘已嫁富商,赵大娘则病死。一日,淮西濠州司农铁木朵鲁来书相请,浪子依依告别文妃,收拾起程。文妃在家与陆珠白日纵欲于荷花池,致使陆珠受了风寒,不久病死。浪子至铁木家,相见甚欢,摆酒痛饮,铁木朵鲁命自己的娘子安哥作陪,浪子与安哥一见钟情,眉目传情,互赠诗词。浪子先与安哥的丫环樱桃、文如、春莺通奸,后再与安哥宣淫。铁木朵鲁却不恼怒,原来他已看破红尘,正准备辟谷入山,修炼黄老之术,竟把万贯家财以及娘子安哥都送给浪子。浪子喜出望外,择日返家将文妃接来同乐,途中驻舟,他登岸散步,惊遇《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郑恒夫妇,崔氏苦陈冤情。自此,浪子和文妃、安哥以及众多侍妾丫环,轮番作乐,淫欲无休。两年之后,浪子中了进士,却不听选官,在家中与娇妻美妾,无日不饮,无日不乐,逍遥快活,人称“地仙”。忽有一天,浪子想到物极必反,今日之荣华富贵,终有尽期,遂作归隐之计,率全家遁入深山,遇一仙翁,竟然就是铁木朵鲁。在其点化下,浪子也开始修炼道术,自号“石湖山主”,后举家皆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