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落夜江斜月里

潮落夜江斜月里朗读

【诗句】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出处】唐·张祜《题金陵渡》。【意思】在西斜明月的光照下,浪潮正退落到夜江中逐渐憩息下来,在远处,清冷的江水之上闪烁着若明若暗的两三点星火,那里就是瓜洲了。诗句描写了遥望瓜洲所见的清美景观。后一句以虚为主,在意象的选择上,以“星火”写灯光微弱、明灭不定。又附上数量词的限制,更加突出其虚弱的情状。一般诗中很少使用判断词语,而这里独用一个“是”的确指判断,就使景观由虚至实了。从而达到了虚实相间,空灵而又直观相结合的高妙意境。注:瓜洲,位于今江苏镇江对岸。【鉴赏1】诗句用点染的手法来描写夜晚。正在落潮的江水浸在斜月的光照之中。在这朦胧的背景上,忽见远处瓜州有几点星火闪耀。此景清美宁静之至,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鉴赏2】夜晚的残月斜挂在天空,我站在小山楼上观看江中的潮落之景;远处闪烁着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火光的地方就是瓜洲古渡口。“潮落”一句是近景,“斜月”是指下半夜偏西的月亮,这两个字点明了观景时间——将晓未晓之际,与上句“一宿行人”相照应,透露了行人因愁思而夜不能寐的信息。独居他乡而望月思乡,诗人自然将眼光看向了对岸的瓜洲渡口,设想着归期。用“两三星火”描绘瓜洲远景,极妙,展现出月斜潮落时远处景物的朦胧空灵之感,衬托了诗人临江眺望的淡淡哀愁。这两句虽无一字写情,但却处处含情。通过对潮水、月、江、星火、瓜洲等景物进行描写,委婉含蓄地道出了天涯游子内心深处的愁苦之音,意境辽阔,余韵悠远。【全诗】《题金陵渡》.[唐].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释】1.金陵津渡:即金陵渡,位今江苏镇江市长江边。唐代称润州(镇江)亦为金陵,故其渡口名曰金陵渡。参见宋《野客丛书》卷二十:“当时京口(润州),亦金陵之地。……唐人江宁诗,往往多言京口事,可验也。又如张氏《行役记》言:‘甘露寺在金陵山上。’”津,渡口。津渡连言为复词。小山楼:即张祜夜宿处,可:适合;应。2.瓜州:或作“瓜洲”,又称“瓜埠洲”,以其形状似瓜而得名。位今江苏邗江县南,为当时南北交通要道。【鉴赏】诗人客游江南,经历了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拂晓时分,面对渡口清丽的夜景,写下了这首名篇。首两句交代了诗人当时的地理位置,以及漂泊江南的人生状态。“金陵津渡”,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津、渡,均为渡口。“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是作者的栖息之地。“行人”即旅人,指客游江南的诗人。“自可愁”,是自然而然地惆怅。“愁”是全诗的基调。长期的客游生活,诗人一定对家乡满怀忆念。思乡之情的煎熬,使诗人一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三、四两句从记叙转到了描写,画面景色略显寥落,仔细想象起来,却也秀丽可人。“斜月”和“两三星火”暗示了具体的时间,当时快要黎明时分了,月亮倾斜着要沉沦天际,星光也开始变得寥落。夜晚一般是江水的回落期,借着月亮的光辉,以岸边乱石杂草等为参照物,可以看到江水渐渐退去的痕迹。诗人能够细致地体会到江水的回落,显然不是偶然所见,而是耗费了较长时间在观览景物,可见这一夜的辗转无眠,使他百无聊赖,因此来江畔消遣时光。“瓜洲”,在今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与镇江隔江相望。诗人处于金陵津渡,北眺长江,看到两三星火闪烁在北方天际,因此以为在瓜洲上空。三、四句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夜江图:拂晓时分,夜月斜挂在西方天际,她柔柔的月光正慢慢地变得清淡,照耀在广阔的江面上,波光粼粼的江水,正慢慢地东流进大海;在流动的水面上,倒映着两三点星星之火,它们若隐若现地闪烁在北方的天际,那大概是瓜洲的上空吧。诗人选取了几种深夜常见的景色,构造了一幅清丽的图画,既有实景的描写,也有虚景的想象,融动静于一身,静者清美,动者轻缓,整体冲和宁静,有潇洒出尘之气。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群英会蒋干中计

罗贯中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

()

原意谓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语出《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造车即不问,汝作么生是辙?’”《续传灯录·端裕禅师》:“一法不堕尘缘,万法本无挂碍……直饶恁么,犹是闭门造车,未是出门合辙。”

宋代朱熹在其《中庸或问》卷三中说它是“古语”。曰:“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意思是说:虽是关起门来在家里造车,拿出门去使用,却能和车辙完全相合,这是因为依照的规格、尺寸相同的缘故。古时车辆,两轮间距离有一定尺寸,故轮子碾出的痕迹(辙)也是相同的,这叫“合辙”。

()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

题解

()

作者简介遇罗锦(1946—),北京市人。1961年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1966年文革开始,因日记和其兄遇罗克事受牵连,被拘留,后被判到河北茶淀站清河劳动教养三年。1969年结束劳动教养后分配到河北临西县一小村插队落户。1970年迁至北大荒落户,并在那里与当地一知青结婚。1979年遇罗克被平反昭雪,随后返回北京。作品主要有《一个冬天的童话》及姊妹篇《乾坤特重我头轻》。《一个冬天的童话》最早发表于《当代》杂志1980年第3期,先后被译为德、日、英、法四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的作品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真实强烈的感情讲述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悲惨的故事,是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今天看来,她的作品有时感情宣泄太直接,缺乏艺术的表达,文字也尚显粗糙,缺乏雕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