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处】唐·王翰《凉州词》。【意思】喝醉了躺在沙场上,你们也别笑,自古以来,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沙场:平沙旷野。一说指战场。【鉴赏】我若是因为这葡萄美酒而醉倒在沙场之上,还请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但凡在外征战之人,全身而还者又能够有几个呢?诗句巧妙地承接前两句对沙场饯行的描写,并顺接最后一句对战争残酷的描写。士卒征战难回显然并不是因为美酒的缘故,而诗人写“醉卧沙场”对全诗的苍凉感也并没有丝毫的冲淡,反而在原有的苍凉之上加入了一抹浪漫的色彩。美酒醉人是内心的炙热,沙场难归是周身的凄冷,诗人通过二者的强烈对比,营造出一种血色与瑰丽交织浑融的意境,更加彰显了征战沙场的慷慨与凄凉,给人带来有力而持久的冲击与震撼。【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军人在军营或战场慷慨痛饮的悲壮情景或豪迈气概。[例]不知为什么,社会生活愈现代化,而军中生活愈离不开酒了。对越反击战的出征前夕,那场面会使你不觉吟哦王翰的《凉州词》来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郭建英《草原秋色》)二、用以说明军人上战场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例]“以身许国”,很早以来就成为军人的一种职业道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朝诗人王翰的这句诗,相当明了地道出了军人职业的危险性。(张殿国《自豪的军人之路》)
【全诗】《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①凉州词:唐人乐府歌词中的一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②葡萄美酒:葡萄本西域特产,汉武帝时采其种归。《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夜光杯: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云:“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这里指精致的酒杯。催:指催饮,古代有奏乐劝酒之俗。【鉴赏】这首诗抒发了边塞将士们纵酒畅饮的豪情。酒,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往往是抒情主人公人格、胸襟、气质的载体,也是诗人倾诉理想、抒发豪情的添加剂。这首诗可以说是一曲酒神的颂歌,透过边塞将士务求酣饮尽醉的表象,展现的是葡萄美酒所激发于饮酒者的狂放不羁、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和藐视死亡的精神力量。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展示的是华筵已开,美酒既陈的场面。酒,是西域特产的葡萄美酒;杯,是传说中的夜光杯。在僻远荒寒的边塞,艰苦动荡的军旅生活中,能够有机会聚饮,已属不易;难得的又是面对美酒宝杯,那琥珀般的酒色,香醇的酒气,光明耀眼的杯光所诱发的力量,足以使人热血沸腾,兴奋不已。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紧扣首句,写正当将士们迫不及待“欲饮”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这响亮的急促的如风雨般的乐声,像是催促他们举杯畅饮。这个“催”字,有力地传达出琵琶声助人酒兴的作用,烘托出一片热烈的气氛。有人解释“催”是催出发,但和下句“醉卧沙场”云云,难以绾合。有人说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和军旅生活特点不大相符,将士们不可能因为贪杯而置军令于不顾。“马上”二字,初看确乎是容易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这是借用西域胡人骑在马上弹奏琵琶的习惯,正如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一概用西域特产的酒名和杯名一样,都是为了渲染西北边塞的地方风情。最后两句是全篇警策。酒宴进入高潮,将士们的酒兴和豪情也达到顶点。大家都想一醉方休,于是座中就有人喊出了别人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一种特定的只有军人才有的劝酒语言,它显然是拿醉卧沙场与战死沙场来进行比较:既然大家都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一旦身临疆场,早已在思想上作好了随时为国捐躯的准备;那么,今日难得有这次欢乐的聚饮,就是喝醉了,乃至醉倒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种胆量、豪气、狂热,确实是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今天,将士们还在举杯痛饮,明天,他们或许就要去冲锋陷阵;今天,他们醉倒在沙场,明天,他们或许就要牺牲在战场。对于这些在酒宴上豪饮的将士的行为,人们是能够理解的,这首诗之所以引人激赏,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正在于它唤起了读者内心的理解与共鸣。所谓“自古英雄美酒长相随”,在这首诗欢快跳宕的旋律中,正荡漾着一股英雄豪情。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处】唐·王翰《凉州词》。【意思】喝醉了躺在沙场上,你们也别笑,自古以来,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沙场:平沙旷野。一说指战场。【鉴赏】我若是因为这葡萄美酒而醉倒在沙场之上,还请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但凡在外征战之人,全身而还者又能够有几个呢?诗句巧妙地承接前两句对沙场饯行的描写,并顺接最后一句对战争残酷的描写。士卒征战难回显然并不是因为美酒的缘故,而诗人写“醉卧沙场”对全诗的苍凉感也并没有丝毫的冲淡,反而在原有的苍凉之上加入了一抹浪漫的色彩。美酒醉人是内心的炙热,沙场难归是周身的凄冷,诗人通过二者的强烈对比,营造出一种血色与瑰丽交织浑融的意境,更加彰显了征战沙场的慷慨与凄凉,给人带来有力而持久的冲击与震撼。【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军人在军营或战场慷慨痛饮的悲壮情景或豪迈气概。[例]不知为什么,社会生活愈现代化,而军中生活愈离不开酒了。对越反击战的出征前夕,那场面会使你不觉吟哦王翰的《凉州词》来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郭建英《草原秋色》)二、用以说明军人上战场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例]“以身许国”,很早以来就成为军人的一种职业道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朝诗人王翰的这句诗,相当明了地道出了军人职业的危险性。(张殿国《自豪的军人之路》)【全诗】《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①凉州词:唐人乐府歌词中的一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②葡萄美酒:葡萄本西域特产,汉武帝时采其种归。《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夜光杯: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云:“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这里指精致的酒杯。催:指催饮,古代有奏乐劝酒之俗。【鉴赏】这首诗抒发了边塞将士们纵酒畅饮的豪情。酒,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往往是抒情主人公人格、胸襟、气质的载体,也是诗人倾诉理想、抒发豪情的添加剂。这首诗可以说是一曲酒神的颂歌,透过边塞将士务求酣饮尽醉的表象,展现的是葡萄美酒所激发于饮酒者的狂放不羁、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和藐视死亡的精神力量。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展示的是华筵已开,美酒既陈的场面。酒,是西域特产的葡萄美酒;杯,是传说中的夜光杯。在僻远荒寒的边塞,艰苦动荡的军旅生活中,能够有机会聚饮,已属不易;难得的又是面对美酒宝杯,那琥珀般的酒色,香醇的酒气,光明耀眼的杯光所诱发的力量,足以使人热血沸腾,兴奋不已。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紧扣首句,写正当将士们迫不及待“欲饮”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这响亮的急促的如风雨般的乐声,像是催促他们举杯畅饮。这个“催”字,有力地传达出琵琶声助人酒兴的作用,烘托出一片热烈的气氛。有人解释“催”是催出发,但和下句“醉卧沙场”云云,难以绾合。有人说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和军旅生活特点不大相符,将士们不可能因为贪杯而置军令于不顾。“马上”二字,初看确乎是容易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这是借用西域胡人骑在马上弹奏琵琶的习惯,正如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一概用西域特产的酒名和杯名一样,都是为了渲染西北边塞的地方风情。最后两句是全篇警策。酒宴进入高潮,将士们的酒兴和豪情也达到顶点。大家都想一醉方休,于是座中就有人喊出了别人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一种特定的只有军人才有的劝酒语言,它显然是拿醉卧沙场与战死沙场来进行比较:既然大家都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一旦身临疆场,早已在思想上作好了随时为国捐躯的准备;那么,今日难得有这次欢乐的聚饮,就是喝醉了,乃至醉倒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种胆量、豪气、狂热,确实是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今天,将士们还在举杯痛饮,明天,他们或许就要去冲锋陷阵;今天,他们醉倒在沙场,明天,他们或许就要牺牲在战场。对于这些在酒宴上豪饮的将士的行为,人们是能够理解的,这首诗之所以引人激赏,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正在于它唤起了读者内心的理解与共鸣。所谓“自古英雄美酒长相随”,在这首诗欢快跳宕的旋律中,正荡漾着一股英雄豪情。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出处】唐·王维《辛夷坞》【意思】山涧口空寂无人,花儿独自纷纷开放,又相继凋落。涧(jiàn):山间流水的沟。户:出入口。【鉴赏】寂寞的涧户,杳无人烟,这山中美丽动人的辛夷花,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声无息地开花,又无声无息地独自凋零。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落寞孤单的感觉。任凭辛夷花花朵开放得再好,再娇艳动人,也无人欣赏,最终只能逐渐凋零。花落本就让人伤悲,无人欣赏的花凋零更让人难过。花且如此,人何以堪?诗歌以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情景,寄托了诗人感伤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被压抑埋没的无奈情绪。【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间野外阒无人迹,花草自生自灭。[例]幽壑中有一片红红艳艳的山花,远远望去,烂漫至极。我又想起了王维写的《辛夷坞》的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诗句使人于此时此地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花开花落,既没有人赞美它,也没有人为花的凋零而悲伤。(许乐江《楼观台怀古》)【全诗】《辛夷坞》.[唐].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鉴赏】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其山水诗尤佳。因他奉佛,又是画家,在山水诗中就注进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咏辛夷的诗就颇能代表王维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性色彩。辛夷,即木笔树的别称,又有紫玉兰、女郎花、木兰花之称。前两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是写辛夷花开似芙蓉花。因芙蓉花与辛夷花相近,裴迪在他和《辛夷坞》诗中也说:“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其花开时节在早春,而且是先叶开花,有紫、红两种,其含苞待放时有如笔蘸紫红颜料的毛笔头,向上而立,故有木笔之称。王维这里描绘的着眼点是木末,即树枝上的辛夷花,其色与芙蓉花相近,这一点,不从似笔着眼,也不从女郎花着眼,自有他自己的会意之处。“山中发红萼”辛夷花苞在“山中”发,其色为红,这里“山中”给人空旷之感。接着第三句“涧户寂无人”是进一步强调了辛夷花的红萼所处环境,是山中涧谷,寂寂无人的所在。“纷纷开且落”一句作结,将“无人”的境界进一步深化,深化到连花也“无”的最高境界中。“纷纷”是言其多,“开且落”是那样急促,匆匆而开,匆匆而落;发自山中,落于山中。不为人所开,不为人所落。这是一种多么古朴、宁静的境界,从这一境中我们能体味到什么呢,是为辛夷花“红萼”发而欣喜,为其落而惋惜吗?还是从辛夷花的山中自开自落的变化中对自然和人生有所领悟呢?真令人味之无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感。王维这里不仅仅是咏辛夷花,而是借此抒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发,一种对自然界的返朴归真的探求。他不以咏物的细巧精致取胜,而是以物写境,以境喻理,以境达理。这在咏物诗写作中真可以说别具一格,难以企及。当然咏物诗贵在有寄托,但寄托也是各种各样,难求一律。王维这首诗中体现出来的无人的境界,花开花落无人知也无须人知的境界,就是无我的境界,我与物混一的境界。不必欣喜于“红萼发”,不必惋惜于“开且落”。“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好静”的追求不一定限于晚年,以动态写静,动中求静,倒却是王维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追求的境界同《辛夷坞》境界相类。当然,这些地方都是他辋川别墅的具体处所,还有文杏馆,斤竹岭,孟城坳,华子冈等胜地,他都有吟咏。但就咏辛夷而言,用简炼形象语言将花开花落的常见现象表现得如此富有哲理,确是大家手笔。
纷纷开且落。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出处】唐·王维《辛夷坞》【意思】山涧口空寂无人,花儿独自纷纷开放,又相继凋落。涧(jiàn):山间流水的沟。户:出入口。【鉴赏】寂寞的涧户,杳无人烟,这山中美丽动人的辛夷花,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声无息地开花,又无声无息地独自凋零。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落寞孤单的感觉。任凭辛夷花花朵开放得再好,再娇艳动人,也无人欣赏,最终只能逐渐凋零。花落本就让人伤悲,无人欣赏的花凋零更让人难过。花且如此,人何以堪?诗歌以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情景,寄托了诗人感伤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被压抑埋没的无奈情绪。【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间野外阒无人迹,花草自生自灭。[例]幽壑中有一片红红艳艳的山花,远远望去,烂漫至极。我又想起了王维写的《辛夷坞》的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诗句使人于此时此地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花开花落,既没有人赞美它,也没有人为花的凋零而悲伤。(许乐江《楼观台怀古》)【全诗】《辛夷坞》.[唐].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鉴赏】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其山水诗尤佳。因他奉佛,又是画家,在山水诗中就注进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咏辛夷的诗就颇能代表王维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性色彩。辛夷,即木笔树的别称,又有紫玉兰、女郎花、木兰花之称。前两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是写辛夷花开似芙蓉花。因芙蓉花与辛夷花相近,裴迪在他和《辛夷坞》诗中也说:“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其花开时节在早春,而且是先叶开花,有紫、红两种,其含苞待放时有如笔蘸紫红颜料的毛笔头,向上而立,故有木笔之称。王维这里描绘的着眼点是木末,即树枝上的辛夷花,其色与芙蓉花相近,这一点,不从似笔着眼,也不从女郎花着眼,自有他自己的会意之处。“山中发红萼”辛夷花苞在“山中”发,其色为红,这里“山中”给人空旷之感。接着第三句“涧户寂无人”是进一步强调了辛夷花的红萼所处环境,是山中涧谷,寂寂无人的所在。“纷纷开且落”一句作结,将“无人”的境界进一步深化,深化到连花也“无”的最高境界中。“纷纷”是言其多,“开且落”是那样急促,匆匆而开,匆匆而落;发自山中,落于山中。不为人所开,不为人所落。这是一种多么古朴、宁静的境界,从这一境中我们能体味到什么呢,是为辛夷花“红萼”发而欣喜,为其落而惋惜吗?还是从辛夷花的山中自开自落的变化中对自然和人生有所领悟呢?真令人味之无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感。王维这里不仅仅是咏辛夷花,而是借此抒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发,一种对自然界的返朴归真的探求。他不以咏物的细巧精致取胜,而是以物写境,以境喻理,以境达理。这在咏物诗写作中真可以说别具一格,难以企及。当然咏物诗贵在有寄托,但寄托也是各种各样,难求一律。王维这首诗中体现出来的无人的境界,花开花落无人知也无须人知的境界,就是无我的境界,我与物混一的境界。不必欣喜于“红萼发”,不必惋惜于“开且落”。“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好静”的追求不一定限于晚年,以动态写静,动中求静,倒却是王维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追求的境界同《辛夷坞》境界相类。当然,这些地方都是他辋川别墅的具体处所,还有文杏馆,斤竹岭,孟城坳,华子冈等胜地,他都有吟咏。但就咏辛夷而言,用简炼形象语言将花开花落的常见现象表现得如此富有哲理,确是大家手笔。
【诗句】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出处】唐·王维《伊州歌》【意思】夜夜对着清风明月苦苦想念离家的亲人,亲人从军在外到处征战已十年有余。亲人啊,离家时我再三嘱咐你:归雁来的时候要常常往家里寄书信。【鉴赏】回想十年前送别从戎远征的丈夫的情景,千叮咛万嘱咐:当大雁南归时,可要多多寄来书信啊!这里采用逆婉的手法,追忆往事,更加深刻而细腻地表现了眼前的相思之苦。【全诗】《伊州歌》.[唐].王维.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鉴赏】读这首绝句,如听一个军属叙家常,话苦衷,没有什么难解的地方。但是要深入理解它、体味它,还得有点人生体验,要知道点时俗、时风。曹丕《燕歌行》有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鸿雁辞归燕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春天从南方飞到北方,秋天从北方飞到南方。由北到南,所以说“归”。“雁初归”,指去年初秋时节。初秋时节,大雁回家寻求温暖,而自己的丈夫却在这个时候离开温暖的家从军远去。去年“离别”之时,是怎样的一番哀怨,可想而知。所谓:“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现在,又到了“雁初归”之时,是该写封信去问问了。谢朓《玉阶怨》云:“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萤火虫在秋夜最为触目,它那闪闪烁烁的萤光在夜长人静时最容易勾引起少妇凄凉寂寞飘忽不定的感叹。头两句展现了思妇从去年初秋到今年初秋的痛苦与思念。由“雁初归”和“萤巳飞”构成了一个以日以夜,情意绵绵的、惆怅的感性世界,使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而秋夜“裁缝”的已不是妇女的“罗衣”而是战士的“征衣”了。唐代实行府兵制,战士多为农夫,而农夫又多是一些新婚不久的青年。战士所需寒衣,得由家人亲自裁缝寄出。所以,一到秋天,天气转寒,为战士赶制寒衣,就成了牵动着千家万户的一件大事。李白《子夜秋歌》有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可是,现在从军战士的音信断绝,消息杳无,裁缝好了的寒衣还不知道寄往何处?青年夫妻天各一方,锦书难托,相会无期,这是怎样一幕令人心碎的人生悲剧呵!就语言艺术而言,整首诗取语质实,但能曲尽人情。这不就是司空图说的“性情所至,妙不可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的上乘之作么!
清风明月苦相思。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出处】唐·王维《伊州歌》【意思】夜夜对着清风明月苦苦想念离家的亲人,亲人从军在外到处征战已十年有余。亲人啊,离家时我再三嘱咐你:归雁来的时候要常常往家里寄书信。【鉴赏】回想十年前送别从戎远征的丈夫的情景,千叮咛万嘱咐:当大雁南归时,可要多多寄来书信啊!这里采用逆婉的手法,追忆往事,更加深刻而细腻地表现了眼前的相思之苦。【全诗】《伊州歌》.[唐].王维.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鉴赏】读这首绝句,如听一个军属叙家常,话苦衷,没有什么难解的地方。但是要深入理解它、体味它,还得有点人生体验,要知道点时俗、时风。曹丕《燕歌行》有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鸿雁辞归燕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春天从南方飞到北方,秋天从北方飞到南方。由北到南,所以说“归”。“雁初归”,指去年初秋时节。初秋时节,大雁回家寻求温暖,而自己的丈夫却在这个时候离开温暖的家从军远去。去年“离别”之时,是怎样的一番哀怨,可想而知。所谓:“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现在,又到了“雁初归”之时,是该写封信去问问了。谢朓《玉阶怨》云:“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萤火虫在秋夜最为触目,它那闪闪烁烁的萤光在夜长人静时最容易勾引起少妇凄凉寂寞飘忽不定的感叹。头两句展现了思妇从去年初秋到今年初秋的痛苦与思念。由“雁初归”和“萤巳飞”构成了一个以日以夜,情意绵绵的、惆怅的感性世界,使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而秋夜“裁缝”的已不是妇女的“罗衣”而是战士的“征衣”了。唐代实行府兵制,战士多为农夫,而农夫又多是一些新婚不久的青年。战士所需寒衣,得由家人亲自裁缝寄出。所以,一到秋天,天气转寒,为战士赶制寒衣,就成了牵动着千家万户的一件大事。李白《子夜秋歌》有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可是,现在从军战士的音信断绝,消息杳无,裁缝好了的寒衣还不知道寄往何处?青年夫妻天各一方,锦书难托,相会无期,这是怎样一幕令人心碎的人生悲剧呵!就语言艺术而言,整首诗取语质实,但能曲尽人情。这不就是司空图说的“性情所至,妙不可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的上乘之作么!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推荐。爱诗词网。坎坎①伐檀②兮,置③之河之干④兮。河水清且涟⑤漪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⑦兮?不狩不猎⑧,胡瞻尔庭有县⑨貆⑩兮?彼君子兮,不素餐B11兮!(《诗经·伐檀》)注释①坎坎:用斧子伐木的声音。②檀:乔木,可以造车。③置:放。④干:河岸。⑤涟:水面波纹。⑥猗(yī):表赞叹的语气词。⑦廛(chán):一个成年男子居住和耕种的土地。⑧狩猎:狩,大型的集体围猎;猎,单人打猎。⑨县:通“悬”。⑩貆(huán):兽名,形似小猪而肥壮。⑪素餐:白白吃饭。译文砍伐檀树声坎坎,把它放在河之岸。河水清清起波澜。不耕种来不收割,为何夺走我粮食三百担?从不见你去打猎,为何有獾子在你院中悬?你们这些老爷们,别再不劳而获吃白饭!感悟这是何种世道?锦衣玉食者不劳而获、巧取豪夺、恬不知耻;终日劳作者劳而不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劳动者们已不再沉默,他们发出愤怒的吼声。这吼声让食人者胆战心惊,让劳动者看到希望。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栗,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尽,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辞序。推荐。爱诗词网。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栗,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尽,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①,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②,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③,恨晨光之熹微④。乃瞻衡宇⑤,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⑦。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⑧,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⑨,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乎矣!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⑩。登东皋以舒啸(11),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注释】①归去来:归去的意思。兮,语气词。②以心为形役:把心当成了形体的役使。意思是说:为了避免身受饥寒,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做官。③征夫:路上的行人。④熹(xī)微:天色微明。⑤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形容居处简陋。⑥眄(miǎn):斜视,这里是浏览之意。⑦容膝:只能容下膝盖,形容房屋很小。⑧翳(yì)翳:昏暗的样子。⑨窈(yǎo)窕(tiǎo):幽深曲折。⑩耘(yún)耔(zǐ):除草培土。(11)皋(gāo):水边高地,山岗。【鉴赏】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四十一岁,由于家境贫困,在亲友鼓励、叔父引荐之下,出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陶渊明决定自行去职,临行前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分为“序”和“辞”两部分。“序”的部分说明家贫出仕、辞官归田和撰写本文的前因后果,“辞”的部分抒写自己归田的决心和归田后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和真挚赞美。“辞”的部分分为四段。首先是对辞官归隐的反思,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喜爱田园生活,不忍心看到田地荒芜;二是自己以前为了温饱,才勉强做官;三是觉悟到过去做官是错误的,如今归隐才是正确的。接着,描述归途中的心情,“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景色怡然,恬淡自适。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还嫌天亮得太晚了。设想刚刚抵达家中,便看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派欣喜的景象,使他感受到田园之乐。虽然园里的小路已经荒芜,但是松树和菊花还和以前一样。坐在家中,可以自斟自饮,欣赏庭院的树木,可以涉足园中,享受清静悠闲的乐趣。接下来,作者想象归隐之后生活会给他带来的乐趣:可以与尘世相隔离,可以与亲朋好友叙旧谈心,可以抚琴读书,忘却尘世的一切烦恼。最后,作者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慨,明确表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人生态度,既不想奔走求富贵,也不愿服药求长生。并以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作结,“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想象在良辰美景,独来独往,躬耕农桑,啸吟东岗,赋诗清溪的生活,表达了作者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思想情怀。此文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意境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者创造了闲适的生活环境,多从具体生动的日常事物中取材,例如饮酒、涉园、观景、弹琴、读书、耕作、赋诗等等,自然亲切,引人入胜。文章句式灵活,骈中带散,骈散结合。绝大多数是四字句,但也有三字句“胡不归”“已乎矣”,也有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行文自然流畅,富有音节美。此文对后世影响较大。文中表现出陶渊明鄙弃官位,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一心向往田园,亲近自然,乐于劳动,独善其身,乐天知命的思想情怀,使他成为后世隐士的楷模。其写作艺术也让人称道。北宋散文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而已。”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说:“两晋文章,此真杰然者。”作者:汪平秀知识来源:汤克勤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80-182页.
【诗句】【出处】唐·温庭筠《利州南渡》。【意思】呵!谁能理解,范蠡功成后辞官乘舟而去?因为他独能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爱上了五湖烟水!【全诗】《利州南渡》.[唐].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释】①利州:今四川广元市。②澹然:水波闪动的样子。翠微:指青翠山气。③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棹(zhao):船桨,这里代指船。柳边句:指将渡的人,憩身柳荫之下,待渡船返回。④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⑤范蠡:春秋楚国人,曾助越王勾践灭吴,拜上将军,后辞官归隐,乘舟泛于五湖。五湖也指太湖。【全诗赏析】“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是说,当今世上有谁能够象范蠡那样泛舟于五湖烟水之上,忘却一切俗尘杂念呢?这两句是对历史上这位功成身退的高人隐士的追怀和赞美,也是对时下那些营营苟苟的名利之徒的不满和讽刺,更是借以表白自己尽去机心、绝弃俗念的心志。至于这一情感的抒发,究竟是诗人从自然景色中获得的人生启示呢,还是他的处世哲学恰可借眼前江景来表达?就不得而知了。此诗以写景为主,并于景中见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在写景中又以“水”为主线,无论动景还是静景,也无论写实还是联想,莫不与“水”有关,充分显示出诗人构思的缜密。
谁解乘舟寻范蠡。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出处】唐·温庭筠《利州南渡》。【意思】呵!谁能理解,范蠡功成后辞官乘舟而去?因为他独能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爱上了五湖烟水!【全诗】《利州南渡》.[唐].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注释】①利州:今四川广元市。②澹然:水波闪动的样子。翠微:指青翠山气。③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棹(zhao):船桨,这里代指船。柳边句:指将渡的人,憩身柳荫之下,待渡船返回。④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⑤范蠡:春秋楚国人,曾助越王勾践灭吴,拜上将军,后辞官归隐,乘舟泛于五湖。五湖也指太湖。【全诗赏析】“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是说,当今世上有谁能够象范蠡那样泛舟于五湖烟水之上,忘却一切俗尘杂念呢?这两句是对历史上这位功成身退的高人隐士的追怀和赞美,也是对时下那些营营苟苟的名利之徒的不满和讽刺,更是借以表白自己尽去机心、绝弃俗念的心志。至于这一情感的抒发,究竟是诗人从自然景色中获得的人生启示呢,还是他的处世哲学恰可借眼前江景来表达?就不得而知了。此诗以写景为主,并于景中见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在写景中又以“水”为主线,无论动景还是静景,也无论写实还是联想,莫不与“水”有关,充分显示出诗人构思的缜密。
破匈奴。推荐。爱诗词网。(节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②。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③,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④!”匈奴每人,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⑤。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⑥,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⑦。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⑧,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⑨。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⑩,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11),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12),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译文】李牧是赵国北部边防的优秀将领,经常驻防在代和雁门两郡,以防备匈奴入侵。并因实际需要,可以自行任命地方和军中官吏,所收得的租税都纳入李牧军中的办事机构,作为养兵的经费。每天宰杀好几头牛供给军士食用,军士们练习射击、骑马,小心把守着警报台,多多地派遣侦察敌情的人员,优厚地对待战斗人员。发出约束命令:“匈奴一旦侵入边境来抢夺,我们应立即把人马物资收拾起来,退入堡垒中固守。如有人胆敢去捕捉匈奴就处斩。”每当匈奴侵入,烽火台就报警,全部人马都迅即进入堡垒,不敢出战。这样过了好几年,军队也没有什么损失。然而,匈奴认为李牧胆怯,即便是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帅太胆小了。赵王责怪李牧不出兵应战,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很气愤,将李牧召回,用其他人代替为将。之后一年多,每次匈奴来犯,都出兵与匈奴作战。出兵应战,屡次战败,伤亡损失很多,使得赵国的边民不能耕田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做边将,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便强行派遣李牧带兵守边,李牧说:“大王你必定要用我,那就要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做,才能接受你的命令。”赵王允许了他的要求。李牧到了边关,像从前一样约束官兵。好几年来,匈奴都没有从赵国得到什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得到许多赏赐而不使用他们,他们都愿意为国一战。于是,李牧便为作战,挑选出合格的战车一千三百辆;挑选出合格的骑兵一万三千人;挑选出曾获过百金之赏的勇士五万名;能拉硬弓的善射之兵十万名,并把这些入选的人、马、车辆全部组织起来,进行作战训练。然后,在边境大肆放牧,放牧的百姓遍布边境的田野。匈奴人用少量的人马侵入抢劫,李牧假装打不赢而败走,并把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的君主听到这一消息后,便大举领兵来入侵赵的边境。李牧多用奇特的战阵,向敌左右两面包抄攻击,大败匈奴,杀死匈奴十多万骑兵。灭掉了襜褴族,打败了东胡族,降服了林胡族,单于败逃远奔。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匈奴不敢靠近赵国的边境城邑。【鉴赏】本文记叙了赵国良将李牧保卫边疆,大破匈奴的战绩。歌颂了李牧不急功,不近利,不逞匹夫之勇,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不惜触怒赵王而罢将丢官,一切以战事为重,一切以护边为重的爱国精神。塑造了貌似“不敢战”,实则英勇善战,貌似“怯弱”,实则大智大勇,匈奴“小入”则“佯北不胜”,匈奴“大人”则“大破大胜”,善为奇谋,独具风采的良将形象。通篇用“赋”的手法,轻描淡写,平实道来,然淡中有浓,平中有奇。平实的陈述与李牧“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的丰功伟绩,形成强烈的反差,鲜明地托出一代良将的形象,可谓以平凡显神奇,以淡泊寄至味。文章还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李牧“不敢战”,匈奴“以李牧为怯”;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也因此责备李牧,并“使他人代将”。一抑再抑,李牧之“无能”似乎已登峰造极。但结果是,代他为将之人,以匹夫之勇“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这与李牧原来守边时的“数岁,亦不亡失”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李牧以“不战”为战的策略的英明,这是一扬。最后,赵王不得不再请李牧“将兵”,李牧仍按“如前”之“故约”带兵,抗击匈奴。果然,“匈奴数岁无所得”,这是二扬。最后,李牧训练精兵,布杀阵,诱敌深入,待匈奴“大率众来入”之时,“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这是三扬。这种以“怯”写勇,以“抑”写“扬”,以“不敢战”写“大破之”的手法,使李牧的形象特别突出,独具异采。同时,以李牧的赫赫战功说明他不是真“怯”,而是一种麻痹敌人的奇谋,有力地呼应了开篇的“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使文章首尾完整,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