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奔冲山下去

何必奔冲山下去朗读

【诗句】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出处】唐·白居易《白云泉》【意思】天平山腰泠泠流淌着白云泉,白云无意舒卷泉水自流悠闲。你又何必奔流飞泻到山下去,推波助澜滋事生非搅扰人间!【全诗】《白云泉》.[唐].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注释】(1)此诗的创作时间,当为唐敬宗宝历年间(825—867),白居易约为五十五岁。白云泉:在苏州西郊天平山半山腰,相传为吴中第一水。【赏析心得】白居易早年论事激切,持正不阿,其所写《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诗,揭露时弊,反映民间疾苦,使权贵阅之“变色”和“切齿”,甚至连皇帝都得罪了。如唐宪宗就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提至名位,而无理于朕,朕实难奈。”为此,诗人遭受坐冷板凳、被贬江州等打击排挤。回到朝廷后,看见宦官弄权,朋党倾轧、藩镇割据,不但情况照旧,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迫于无奈,进入晚年的诗人只能从“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知足”“知止”,退出政治旋涡。第一次于公元822—824年担任杭州刺史,第二次于公元825—826年担任苏州刺史。此诗便是作者游览苏州天平山白云泉时的感悟之言。“天平山上白云泉,云白无心水自闲。”首二句写道,天平山上的白云泉的云和泉多么潇洒啊!云在蓝天之下,不管任何拘束,自由自在地飘荡,泉水叮咚作响,幽闲地从石中冒出、从山岩滴下,汇入水潭。如今,又多了一个远从长安赶到这里来偷闲的刺史,形成了云、泉、人“三闲”啊!后两句,“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对清澈泉水表示深深的婉惜,意思是说幽闲的泉水,呆在天平山上多好啊,你何必在获得短暂的闲适之后,还要奔冲山下去呢?世界上的烦忧本来就够多够乱了,你何必还去凑热闹,添波浪呢?见泉生情,相比之下,作者也在内心深处暗暗责备自己:连泉水都要奔赴尘世,你却想从不平的尘世中解脱出来,躲到苏州,跑到山上来偷闲。正直的人终归是襟怀坦白,留有底线。历史证明,白居易在颓象丛生的唐王朝中,始终跟宦官、藩镇保持距离,也从不参加朋党之争,这点他与元稹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他们是诗酬频频的好友!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无论是谁,只要在中国过活,便总得常听到“他妈的”或其相类的口头禅。我想:这话的分布,大概就跟着中国人足迹之所至罢;使用的遍数,怕也未必比客气的“您好呀”会更少。假使依或人所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那么,这就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了。

我生长于浙江之东,就是西滢先生之所谓“某籍”。那地方通行的“国骂”却颇简单:专一以“妈”为限,决不牵涉余人。后来稍游各地,才始惊异于国骂之博大而精微:上溯祖宗,旁连姊妹,下递子孙,普及同性,真是“犹河汉而无极也”。而且,不特用于人,也以施之兽。前年,曾见一辆煤车的只轮陷入很深的辙迹里,车夫便愤然跳下,出死力打那拉车的骡子道:“你姊姊的!你姊姊的!”

别的国度里怎样,我不知道。单知道诺威人Ham-sun有一本小说叫《饥饿》,粗野的口吻是很多的,但我并不见这一类话。Gorky所写的小说中多无赖汉,就我所看过的而言,也没有这骂法。惟独Artzybashev在《工人绥惠略夫》里,却使无抵抗主义者亚拉借夫骂了一句“你妈的”。但其时他已经决计为爱而牺牲了,使我们也失却笑他自相矛盾的勇气。这骂的翻译,在中国原极容易的,别国却似乎为难,德文译本作“我使用过你的妈”,日文译本作“你的妈是我的母狗”。这实在太费解,——由我的眼光看起来。

()

原意谓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语出《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造车即不问,汝作么生是辙?’”《续传灯录·端裕禅师》:“一法不堕尘缘,万法本无挂碍……直饶恁么,犹是闭门造车,未是出门合辙。”

宋代朱熹在其《中庸或问》卷三中说它是“古语”。曰:“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意思是说:虽是关起门来在家里造车,拿出门去使用,却能和车辙完全相合,这是因为依照的规格、尺寸相同的缘故。古时车辆,两轮间距离有一定尺寸,故轮子碾出的痕迹(辙)也是相同的,这叫“合辙”。

()

毛泽东诗词《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

【诗句】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

【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群峰连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山上,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使人留恋。倏忽间,日薄西山,就到了黄昏。诗句通过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梦中天姥山绮丽、明媚的景色。“迷”、“倚”不仅写出山中花石之美、之奇,而且反映出诗人渴望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注:倚,靠。暝(míng),黄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