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马太福音》第27章
逾越节第二天的早晨,众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大家商议要治死耶稣,就把耶稣捆绑解去交给巡抚彼拉多。
这时候,出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30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的。”他们说:“那与我们有什么相干,你自己承当罢。”犹大就把那银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
耶稣站在巡抚面前,巡抚问他:“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说:“你说的是。”他被祭司长和长老控告的时候,什么都不回答。彼拉多就对他说:“他们做见证,控告你这么多的事,你没有听见吗?”耶稣仍不回答,连一句话也不说,以致巡抚甚觉稀奇。巡抚有一个惯例,每逢这节期,按众人的要求,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当时有一个出名的囚犯叫巴拉巴。众人聚集的时候,彼拉多就问他们:“你们要我释放哪一个给你们,是巴拉巴呢,还是称为基督的耶稣呢?”巡抚原知道,他们是因为嫉妒才把耶稣解了来的。祭司长和长老挑唆众人请求释放巴拉巴,除灭耶稣。所以巡抚问众人时,他们说:“巴拉巴。”彼拉多说:“这样,对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呢?”他们都说:“把他钉十字架。”于是,彼拉多释放巴拉巴给他们,把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
巡抚的兵就把耶稣带进衙门,给他脱了衣服,穿上一件朱红色袍子,用荆棘编作冠冕戴在他头上,又吐唾沫在他脸上,拿苇子打他的头。戏弄完了,带他出去,要钉十字架。
他们出来的时候,遇见一个古利奈人名叫西门,就勉强他同去,好背着耶稣的十字架。
到了一个地方,名叫各各他,意思就是髑髅地,兵丁拿苦胆调和的酒给耶稣喝,他尝了尝不肯喝。他们将他钉在十字架上,就拈阄分他的衣服,又坐在那里看守他。
经过那里的人,讥诮耶稣,摇着头说:“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人,可以救自己吧!你如果是神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也是这样戏弄他,说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说他是以色列的王,现在从十字架上下来,他们就信他;说他依靠神,神若喜悦他,现在可以救他,因为他曾说:“我是神的儿子。”当时有两个强盗,和他同钉十字架,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他们也和其他的人一样地讥诮他。
作为基督教义的基本主张和核心思想,博爱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爱上帝和爱人如己。耶稣曾经说过: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与繁琐、严酷的传统法律教条相比较,耶稣的教义意味着对摩西律法的反动,这种崭新的革命性的转折遭到了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和祭司组成的犹太公会的强烈反对,在多次挑战和警告失败之后,公会决定置耶稣于死地而后快。
关于耶稣的被捕、受审和受难,新约全书的四大福音书作了详细的记载,根据这些记载,耶稣被捕的时间是在公元30年逾越节的当天,被捕的地点是在圣城耶路撒冷郊外橄榄山上一丁名叫客西马尼的园子里。这是一个漆黑的深夜,耶稣和门徒们刚刚在城里聚了餐,当公会的缉拿队伍赶到那里的时候,耶稣正在园子里独自沉思冥想和向上帝祈祷,与他同在的是他的最亲近的三个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关于耶稣被捕的细节,福音书有两种意见。《约翰福音》记载说:当拿着灯笼、火把、兵器的士兵来到园里的时候,耶稣镇定自若地问他们找哪一个人,当他明知他们正在找拿撒勒人耶稣的时候,他告诉他们他就是。于是士兵们就抓住他,把他捆绑起来。但是,同观福音书则认为,在最后的晚餐之前,叛徒犹大就出卖了他的老师,与公会密谋抓住耶稣。他和公会的祭司约定,当他领他们到耶稣的那个布道集团中去的时候,他吻谁,谁就是他们要擒拿的耶稣。那天晚上,犹大带着公会的队伍来到了客西马尼。他走上前来吻耶稣,并说:“请拉比安。”于是士兵们就抓住了耶稣。为了保护自己的老师,忠实的大使徒彼得拔出刀来,砍伤了一个人,但是,耶稣把他劝止住了。
以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为首的犹太公会在当天晚上立即着手审讯犯人,审判活动一直持续到次日清晨。在整个审判过程中,耶稣一直保持缄默,对所有的问题都避而不答,这就使审讯者陷入困境,因为他们得不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指控。最后,当大祭司该亚法问耶稣,他到底是不是永生的上帝的儿子,到底是不是救世主即基督的时候,耶稣开口说,他是。大祭司之所以要这么问,是基于一个巧妙的两难推理。如果耶稣作出否定的回答,那么他可以活命,但是他将前功尽弃、身败名裂,他的启蒙事业就会被彻底断送。如果他作出肯定的回答,根据犹太法律诫命,他就亵渎了至高无上的上帝,这种僭越行为完全可以为他招来杀身之祸。可以断言,耶稣是知道这些情况的,但是,他义无反顾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在耶稣时代,犹太王国是罗马帝国在近东的一个行省,这个地方既有传统的世袭王公贵族,又有拥有最终裁决权和生杀予夺大权的罗马总督。在总督的指挥下,所向无敌的罗马兵团就驻扎在总督府所在地凯撒利亚。这个半王国半殖民地的社会存在着比较特殊的法律现象。一方面,传统的希伯来律法制度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社会运行和人际关系;另一方面,罗马帝国的民法、刑法和诉讼法又得到了普遍的贯彻和实施,在民事纠纷和诉诸法律的争端中,罗马法总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这样,有的行为可能违背其中的一种而不违背另一种,如果遇到那些触犯犹太律法但却不违反罗马法的行为,处理起来就更为棘手。公会的祭司们很清楚,如果凭借僭妄罪和亵渎罪的指控来指望罗马总督判处耶稣死刑,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总督完全可能一笑了之。因此,逾越节第二天清晨,他们把耶稣送到罗马总督那里,要求对这个人处以极刑。他们指控说,这个人诱惑犹太民众漠视帝国的典章制度和法律规定,鼓动人们拒绝缴纳皇帝的赋税。这个人还自称是犹太人之王,他力图利用民族主义的宣传说教而掀起一场旨在颠覆罗马帝国统治的宗教政治革命。
在经过对耶稣的提审和交谈之后,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觉得事情并非祭司们指出的那么严重,他觉得判处这样一个仅仅是思想偏激和具有宗教狂热情绪的人以极刑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一心指望这个异端者的肉体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祭司们表示,无论如何,他们都不能接受总督的意见。当总督进一步争辩和力图赦免耶稣的时候,祭司们竭力把自己打扮成皇帝的忠诚臣仆和帝国利益的忠实捍卫者,他们威胁说,如果总督固执己见的话,那么他们就可能通过某些手段而使他陷入不利。面临这样的恫吓,本丢·彼拉多终于让步了。
为了取笑,执行死刑的罗马士兵给耶稣披上一件表示贵族身份的朱红色袍子,并且给他戴上一顶荆棘做成的冠冕。他们来到刑场,这个地方名叫各各他,是髑髅地的意思。根据彼拉多的命令,他们在耶稣头上安了一个牌子,上面分别用希伯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写上“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之王”的字样。士兵们把耶稣和另外两个死囚钉在十字架上,就坐下来抓阄,看谁能赢得耶稣的衣服。在周围围观的人群中,有耶稣的母亲、亲戚和门徒,在将母亲托付给他的一个门徒之后,耶稣为罗马士兵和围观的人祈祷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天快要黑的时候,耶稣大声喊着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一个好心的罗马士兵用海绒蘸满醋绑在枪尖,送到耶稣的口边。耶稣尝了醋,就说“成了”。并大声呼叫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说完这话,就死了。
基督教认为,耶稣受难最高程度地体现了救赎精神。每一个人都不可能避免原罪,也不可能避免后天的罪孽,耶稣受难的宗教意义就在于,上帝为了免除世人的罪恶,派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人间,受尽苦难折磨,最后被钉十字架而死。耶稣以自己的痛苦来免除他人的痛苦,以自己的无罪之身遭受有罪才应得到的刑罚,以自己的殉道来唤起他人对于仁爱和宽容原则的追求,从而使千千万万深陷于罪孽的人幡然醒悟、浪了回头。
在耶稣的教诫中,曾经有这样的话:
“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诅咒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
基于这样的认识,耶稣受难象征着他所信守的仁爱哲学的胜利,同时也使他个人的人格力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如果把以上的话理解为现实生活的处事法则,显然是不完全正确的。但是,基督教认为,所有这些都仅仅是一些最本质的根本原则。耶稣的所作所为及其受难思想告诉人们,仁爱和宽容作为一种基本的思想原则是何等重要。这些原则使一个人既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难题,又能使人超越那些具体的恩恩怨怨而达到一种绝对道德境界。同时,耶稣受难也是希望告诉人们当一个人无怨无悔地体现着仁爱与宽容的伦理原则的时候,他的身上将会充满怎样的绚烂瑰丽的人性的光辉。
在基督教会形成的初期,以耶稣受难为主题的文学与美术作品就在社会底层大量创作和流传开来。在拜占庭时期的教堂绘画中,关于耶稣受难的玻璃镶嵌画层出不穷。随着基督教的壮大和发展,对多神教和异教的排斥倾向成为一种时尚,无论是耶稣还是他之前的一神教主义者摩西都受到基督教会的普遍尊敬和称许。几乎整个中世纪,文化科学知识都主要集中在教会、僧侣和神职人员那里,基督教会在文化的控制和宣传上占据了无可争议的有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会希望通过对耶稣受难的宣传,呼吁人们为了等候来世的幸福而放弃现世,号召人们向环境屈服,向世俗力量低头,以绝对的宽厚、虔诚和忠顺来对待教会和皇族统治者。
14世纪文艺复兴之后,人们开始在耶稣受难这一题材中寻找新的不同于教会钦定的主题。他们发现,耶稣受难体现出一种对世间万物的无限的仁爱与宽容,以及一种为了追求真正的信仰与理想而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精神。在人们心目中,耶稣也逐渐由神变成了半人半神,最后由半人半神变成了真正的人。在这种思想激励下,人文主义艺术家们以此为题材创造了大量的艺术品。在早期尼德兰画家和早期意大利画家如乔尔乔内、乔托、丁陶莱托、提香的笔下,耶稣受难充满着一种伤感和哀痛,给人以一种沉重感,并使人对暴力和不宽容产生深深的唾弃。到了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那里,耶稣受难被赋予了一种崭新的意义,它既悲凉、又壮烈显示出强烈的悲剧色彩。这些大师的作品力图告诉人们,尽管总要有暴力来阻挠,尽管前进的道路总是坎坷不平,但是人类的无上高贵的理性和人道主义精神却总是要踏着这些东西前进的,它们总是要胜利的。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之所以总是以耶稣受难作为自己创作和思考的题材,是因为他们始终坚信,理性和人道最终会胜利,一切都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耶稣受难。推荐。爱诗词网。《新约·马太福音》第27章逾越节第二天的早晨,众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大家商议要治死耶稣,就把耶稣捆绑解去交给巡抚彼拉多。这时候,出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30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的。”他们说:“那与我们有什么相干,你自己承当罢。”犹大就把那银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耶稣站在巡抚面前,巡抚问他:“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说:“你说的是。”他被祭司长和长老控告的时候,什么都不回答。彼拉多就对他说:“他们做见证,控告你这么多的事,你没有听见吗?”耶稣仍不回答,连一句话也不说,以致巡抚甚觉稀奇。巡抚有一个惯例,每逢这节期,按众人的要求,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当时有一个出名的囚犯叫巴拉巴。众人聚集的时候,彼拉多就问他们:“你们要我释放哪一个给你们,是巴拉巴呢,还是称为基督的耶稣呢?”巡抚原知道,他们是因为嫉妒才把耶稣解了来的。祭司长和长老挑唆众人请求释放巴拉巴,除灭耶稣。所以巡抚问众人时,他们说:“巴拉巴。”彼拉多说:“这样,对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呢?”他们都说:“把他钉十字架。”于是,彼拉多释放巴拉巴给他们,把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巡抚的兵就把耶稣带进衙门,给他脱了衣服,穿上一件朱红色袍子,用荆棘编作冠冕戴在他头上,又吐唾沫在他脸上,拿苇子打他的头。戏弄完了,带他出去,要钉十字架。他们出来的时候,遇见一个古利奈人名叫西门,就勉强他同去,好背着耶稣的十字架。到了一个地方,名叫各各他,意思就是髑髅地,兵丁拿苦胆调和的酒给耶稣喝,他尝了尝不肯喝。他们将他钉在十字架上,就拈阄分他的衣服,又坐在那里看守他。经过那里的人,讥诮耶稣,摇着头说:“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人,可以救自己吧!你如果是神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也是这样戏弄他,说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说他是以色列的王,现在从十字架上下来,他们就信他;说他依靠神,神若喜悦他,现在可以救他,因为他曾说:“我是神的儿子。”当时有两个强盗,和他同钉十字架,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他们也和其他的人一样地讥诮他。作为基督教义的基本主张和核心思想,博爱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爱上帝和爱人如己。耶稣曾经说过: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与繁琐、严酷的传统法律教条相比较,耶稣的教义意味着对摩西律法的反动,这种崭新的革命性的转折遭到了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和祭司组成的犹太公会的强烈反对,在多次挑战和警告失败之后,公会决定置耶稣于死地而后快。关于耶稣的被捕、受审和受难,新约全书的四大福音书作了详细的记载,根据这些记载,耶稣被捕的时间是在公元30年逾越节的当天,被捕的地点是在圣城耶路撒冷郊外橄榄山上一丁名叫客西马尼的园子里。这是一个漆黑的深夜,耶稣和门徒们刚刚在城里聚了餐,当公会的缉拿队伍赶到那里的时候,耶稣正在园子里独自沉思冥想和向上帝祈祷,与他同在的是他的最亲近的三个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关于耶稣被捕的细节,福音书有两种意见。《约翰福音》记载说:当拿着灯笼、火把、兵器的士兵来到园里的时候,耶稣镇定自若地问他们找哪一个人,当他明知他们正在找拿撒勒人耶稣的时候,他告诉他们他就是。于是士兵们就抓住他,把他捆绑起来。但是,同观福音书则认为,在最后的晚餐之前,叛徒犹大就出卖了他的老师,与公会密谋抓住耶稣。他和公会的祭司约定,当他领他们到耶稣的那个布道集团中去的时候,他吻谁,谁就是他们要擒拿的耶稣。那天晚上,犹大带着公会的队伍来到了客西马尼。他走上前来吻耶稣,并说:“请拉比安。”于是士兵们就抓住了耶稣。为了保护自己的老师,忠实的大使徒彼得拔出刀来,砍伤了一个人,但是,耶稣把他劝止住了。以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为首的犹太公会在当天晚上立即着手审讯犯人,审判活动一直持续到次日清晨。在整个审判过程中,耶稣一直保持缄默,对所有的问题都避而不答,这就使审讯者陷入困境,因为他们得不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指控。最后,当大祭司该亚法问耶稣,他到底是不是永生的上帝的儿子,到底是不是救世主即基督的时候,耶稣开口说,他是。大祭司之所以要这么问,是基于一个巧妙的两难推理。如果耶稣作出否定的回答,那么他可以活命,但是他将前功尽弃、身败名裂,他的启蒙事业就会被彻底断送。如果他作出肯定的回答,根据犹太法律诫命,他就亵渎了至高无上的上帝,这种僭越行为完全可以为他招来杀身之祸。可以断言,耶稣是知道这些情况的,但是,他义无反顾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在耶稣时代,犹太王国是罗马帝国在近东的一个行省,这个地方既有传统的世袭王公贵族,又有拥有最终裁决权和生杀予夺大权的罗马总督。在总督的指挥下,所向无敌的罗马兵团就驻扎在总督府所在地凯撒利亚。这个半王国半殖民地的社会存在着比较特殊的法律现象。一方面,传统的希伯来律法制度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社会运行和人际关系;另一方面,罗马帝国的民法、刑法和诉讼法又得到了普遍的贯彻和实施,在民事纠纷和诉诸法律的争端中,罗马法总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这样,有的行为可能违背其中的一种而不违背另一种,如果遇到那些触犯犹太律法但却不违反罗马法的行为,处理起来就更为棘手。公会的祭司们很清楚,如果凭借僭妄罪和亵渎罪的指控来指望罗马总督判处耶稣死刑,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总督完全可能一笑了之。因此,逾越节第二天清晨,他们把耶稣送到罗马总督那里,要求对这个人处以极刑。他们指控说,这个人诱惑犹太民众漠视帝国的典章制度和法律规定,鼓动人们拒绝缴纳皇帝的赋税。这个人还自称是犹太人之王,他力图利用民族主义的宣传说教而掀起一场旨在颠覆罗马帝国统治的宗教政治革命。在经过对耶稣的提审和交谈之后,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觉得事情并非祭司们指出的那么严重,他觉得判处这样一个仅仅是思想偏激和具有宗教狂热情绪的人以极刑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一心指望这个异端者的肉体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祭司们表示,无论如何,他们都不能接受总督的意见。当总督进一步争辩和力图赦免耶稣的时候,祭司们竭力把自己打扮成皇帝的忠诚臣仆和帝国利益的忠实捍卫者,他们威胁说,如果总督固执己见的话,那么他们就可能通过某些手段而使他陷入不利。面临这样的恫吓,本丢·彼拉多终于让步了。为了取笑,执行死刑的罗马士兵给耶稣披上一件表示贵族身份的朱红色袍子,并且给他戴上一顶荆棘做成的冠冕。他们来到刑场,这个地方名叫各各他,是髑髅地的意思。根据彼拉多的命令,他们在耶稣头上安了一个牌子,上面分别用希伯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写上“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之王”的字样。士兵们把耶稣和另外两个死囚钉在十字架上,就坐下来抓阄,看谁能赢得耶稣的衣服。在周围围观的人群中,有耶稣的母亲、亲戚和门徒,在将母亲托付给他的一个门徒之后,耶稣为罗马士兵和围观的人祈祷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天快要黑的时候,耶稣大声喊着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一个好心的罗马士兵用海绒蘸满醋绑在枪尖,送到耶稣的口边。耶稣尝了醋,就说“成了”。并大声呼叫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说完这话,就死了。基督教认为,耶稣受难最高程度地体现了救赎精神。每一个人都不可能避免原罪,也不可能避免后天的罪孽,耶稣受难的宗教意义就在于,上帝为了免除世人的罪恶,派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人间,受尽苦难折磨,最后被钉十字架而死。耶稣以自己的痛苦来免除他人的痛苦,以自己的无罪之身遭受有罪才应得到的刑罚,以自己的殉道来唤起他人对于仁爱和宽容原则的追求,从而使千千万万深陷于罪孽的人幡然醒悟、浪了回头。在耶稣的教诫中,曾经有这样的话:“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诅咒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基于这样的认识,耶稣受难象征着他所信守的仁爱哲学的胜利,同时也使他个人的人格力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如果把以上的话理解为现实生活的处事法则,显然是不完全正确的。但是,基督教认为,所有这些都仅仅是一些最本质的根本原则。耶稣的所作所为及其受难思想告诉人们,仁爱和宽容作为一种基本的思想原则是何等重要。这些原则使一个人既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难题,又能使人超越那些具体的恩恩怨怨而达到一种绝对道德境界。同时,耶稣受难也是希望告诉人们当一个人无怨无悔地体现着仁爱与宽容的伦理原则的时候,他的身上将会充满怎样的绚烂瑰丽的人性的光辉。在基督教会形成的初期,以耶稣受难为主题的文学与美术作品就在社会底层大量创作和流传开来。在拜占庭时期的教堂绘画中,关于耶稣受难的玻璃镶嵌画层出不穷。随着基督教的壮大和发展,对多神教和异教的排斥倾向成为一种时尚,无论是耶稣还是他之前的一神教主义者摩西都受到基督教会的普遍尊敬和称许。几乎整个中世纪,文化科学知识都主要集中在教会、僧侣和神职人员那里,基督教会在文化的控制和宣传上占据了无可争议的有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会希望通过对耶稣受难的宣传,呼吁人们为了等候来世的幸福而放弃现世,号召人们向环境屈服,向世俗力量低头,以绝对的宽厚、虔诚和忠顺来对待教会和皇族统治者。14世纪文艺复兴之后,人们开始在耶稣受难这一题材中寻找新的不同于教会钦定的主题。他们发现,耶稣受难体现出一种对世间万物的无限的仁爱与宽容,以及一种为了追求真正的信仰与理想而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精神。在人们心目中,耶稣也逐渐由神变成了半人半神,最后由半人半神变成了真正的人。在这种思想激励下,人文主义艺术家们以此为题材创造了大量的艺术品。在早期尼德兰画家和早期意大利画家如乔尔乔内、乔托、丁陶莱托、提香的笔下,耶稣受难充满着一种伤感和哀痛,给人以一种沉重感,并使人对暴力和不宽容产生深深的唾弃。到了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那里,耶稣受难被赋予了一种崭新的意义,它既悲凉、又壮烈显示出强烈的悲剧色彩。这些大师的作品力图告诉人们,尽管总要有暴力来阻挠,尽管前进的道路总是坎坷不平,但是人类的无上高贵的理性和人道主义精神却总是要踏着这些东西前进的,它们总是要胜利的。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之所以总是以耶稣受难作为自己创作和思考的题材,是因为他们始终坚信,理性和人道最终会胜利,一切都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闺门秘术阅读。推荐。爱诗词网。闺门秘术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闺门秘术》扉页书影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闺门秘术》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一名《闺门秘术剑仙传》。四卷五十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沪上书局石印本,藏国家图书馆;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藏上海图书馆。1994年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馆藏足本明清小说系列”排印本。唐朝山西大同府人华童,乃相门之后。妻子王氏,生三子二女。长子兆璧,次子兆琨,三子兆瑗,皆天资聪敏,在家读书。因安禄山起兵造反,华童携妻带儿女外逃。先逃到守坟仆人陶五兄弟陶发处住下。次日租下当地员外汤德元空屋,安顿家眷。汤德元疏财仗义,与华童结为挚友。华童为谋生计,赁室开门授徒,不上几日学生济济一堂,桃李盈门。汤德元二子汤俊、汤杰异常聪明顽皮,在三春庙会上将一卖荸荠的老者打伤,华童感愧,加上一路风寒而病势沉重,昏迷不醒。眼看医治无效,兆璧焚香祷告,割股煎药,华童奇迹般地转危为安,日见康复。后兆璧、春姑兄妹割股救母。汤德元闻兆璧孝道,极为赞叹,欲招为女婿,华童开始踌躇,后终与汤家成亲眷。隔年贼败,正值岁试之年,汤德元代兆璧、兆琨报名应考,同时资助一贫寒秀才李大椿应试。三人连考四场,终场发榜:兆璧第一,李大椿第二,兆琨第三。三人谒见县主,县主夏国华见璧、琨一表人材,欲将女儿瑶云配琨。华童不愿与做官人家攀亲而拒婚。李大椿母病,华家兄弟发轿将李母接到华家照料。三人复经府试,大椿第一,兆璧第二,兆琨第三。夏国华又请知府保媒,华童虽承允,但须俟岁考后,兆琨中榜方可行聘。几日后学宪按临,三人俱高取入榜,仍是兆璧第一。汤德元带三人荣归,府县馈赠银物,全镇上门贺喜,惊动了窃贼三眼虎,他深夜潜入华府盗银,华童惊醒,绊倒在地,一病呜呼。夏国华之子均祥是势利小人,对妹亲事极为不满。正值吏部天官叶槐之子开泰丧妻尚未续弦,叫篾骗王活嘴说媒续娶以图后嗣。夏均祥贪利附势,自作主张将妹瑶云许之。夏国华得知将不肖之子痛骂一顿。华夫人闻之退银还婢,以针黹度日甘愿清贫。瑶云遣婢庆喜买通陶五,暗中以好价买华家针线。均祥之仆童狗儿见庆喜给公子送衣,顿起邪念,抱住欲奸。庆喜用缓兵之计反使狗儿受冻吃苦,狗儿暗恨在心,反诬庆喜盗银叫奸夫陶五带走。均祥鞭打庆喜,国华大怒,夺鞭痛打均祥,再次赠银济助华家,并坚拒叶家婚事。叶开泰以父势压人,要知府万钧托媒,万钧告知国华,国华回家见均祥得意忘形,举手就打,气恼成病,不日亡故,均祥悔之不及。新任县官洪鹏程乃钻营谄媚之小人,又是叶槐门生,自然要促成叶开泰婚事。均祥附炎趋势,一口答应。洪鹏程买通监内大盗诬陷璧、琨是同谋,主谋是汤德元。用大刑逼供,兆璧屈打成招,兆琨严词痛骂,宁死不招。洪将兄弟二人收监,复将汤德元拘捕。洪鹏程命禁卒李春用金钩将汤治死,李春曾受恩于夏家,又受陶发之托,叫汤德元服下闭气丹装死,骗过赃官。汤死里逃生,就隐名逃往外乡。叶开泰请洪县令作媒,均祥将华、汤三人案情哄骗母亲,赵夫人知兆琨永远监禁,遂接受叶家聘金,瑶云急得口吐鲜血。庆喜定计主婢女扮男装,在迎娶之前出逃。谁料半路上了贼船,银饰被劫,主婢被强盗捆绑抛入江中。因瑶云身上有避水宝珠,乃叶家聘送之物,故二人未被淹死。又遇渔翁白长年夫妇,救回白渔村暂住。白渔村乃九门提督包清义故籍,渔翁的儿子媳妇在包府为仆,瑶云露出女身,以实情相告。包清义为官清廉,铁面无私,有“赛龙图”美称。生有一子一女,包小姐将瑶云接入包府相伴,瑶云诉说华、汤两家遭难,求包大人伸冤。叶开泰良辰迎不来新人,甚为恼火,逼均祥交人,新任刘知府只得将均祥看押起来。王活嘴编造谎言,叶开泰要夏均祥退回聘礼,见避水珠无影踪,刘知府将均祥问罪收监。秋闱将临,汤夫人资助李大椿赴省城应试,得中解元。主考王国钧乃吏部尚书,见大椿渊博宏通,必成大器,就提携入京参加春闱。包清义为主考,李大椿一鸣惊人,得中状元。榜眼、探花亦是大同府人,一时传为佳话。李大椿将叶槐之子仗势欺人,华、汤两家蒙冤遭难之事向包大人细述一遍。包大人怒纳,正值御史黄如永奏劾叶槐纵子恶行,圣上询问三鼎甲,情况如实,龙颜大怒,传旨包清义前往查办。李大椿衣锦荣归,奉旨以副钦差随包同行。县令洪鹏程、知府刘用宾慌了手脚,向李老太送银被拒。包清义奉旨查办此案,将均祥押上公堂,均祥吓得魂不附体,供出王活嘴、洪鹏程陷害华家兄弟的实情。包公查实案情,当堂释放兆璧、兆琨,奏请圣上将叶槐革职,叶开泰充军三千里;王活嘴刁唆犯法、买盗扳人拟斩监候;夏均祥嫌贫爱富,从轻发往军营效力。华氏兄弟无辜受辱,赏银抚恤。夏国华开复原官,洪鹏程、刘用宾纵容权贵,一并革职;汤德元赏银五十两。汤将次女与李大椿为妻,李老夫人授了诰封。众人夸夏瑶云为女中丈夫,兆琨心中十分喜悦。山东龙泉山强人英雄豹招兵买马,打家劫舍,谋逆造反,包清义接旨挂帅征剿。包留下李大椿随营效力,助办机宜。包公命先锋王龙擒贼,王龙中奸计反遭贼擒。后兆璧亦中状元,兆琨中探花,汤德元长子汤俊中武状元,汤杰中武侍卫,大同府人材辈出,传为奇谈。适时包公军情告急,璧、琨、俊、杰四人奉旨星夜驰援,众人会齐,汤俊一马当先,将叛贼锤杀。得胜回朝,皆有封赏。兆琨与瑶云亦夫妻团圆,各家男女皆孝顺父母,夫妇和谐,子孙昌盛,传为佳话。
【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此诗写送别宴席上的情景及诗人的心绪。字里行间充满了抑郁不平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自信的精神。【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系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云“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诗作于离开长安之时,有系于开元十八、九年(730—731),言是初入长安困顿而归时所作;有系于天宝三载(744),谓是赐金放还时作。参照《梁园吟》、《梁甫吟》二诗,与此结尾如出一辙,故以前说为允。诗从高堂华宴写起,可能是饯筵的场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本于《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它展示的是如同《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那样的盛宴,然而接下来却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酒兴和食欲。“停杯”尤其“投著”这个动作,表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悲愤和失落,“拔剑击柱”这一动作,更增加了这种感觉。“心茫然”也就是失落感的表现。于是诗的前四句就有一个场面陡转的变化。
玉盘珍羞直万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此诗写送别宴席上的情景及诗人的心绪。字里行间充满了抑郁不平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自信的精神。【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系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云“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诗作于离开长安之时,有系于开元十八、九年(730—731),言是初入长安困顿而归时所作;有系于天宝三载(744),谓是赐金放还时作。参照《梁园吟》、《梁甫吟》二诗,与此结尾如出一辙,故以前说为允。诗从高堂华宴写起,可能是饯筵的场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本于《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它展示的是如同《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那样的盛宴,然而接下来却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酒兴和食欲。“停杯”尤其“投著”这个动作,表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悲愤和失落,“拔剑击柱”这一动作,更增加了这种感觉。“心茫然”也就是失落感的表现。于是诗的前四句就有一个场面陡转的变化。
【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隔叶黄鹂空好音。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有心栽花花不开。推荐。爱诗词网。谓有意做成的事情反而没做成,无心促成的事反而意外地成功了。此语源自这样一个故事: 元朝有个叫魏鹏的官宦之子,自幼在浙江与贾家女儿娉娉订了婚,父亲死后举家回到襄阳家乡,音讯遂绝。魏鹏长至18岁,聪明好学,熟读经史,不料屡次考试不取,心中郁闷。母亲恐其成疾,遣其去浙江,一则访师问友,二则开豁心胸,三则找贾家议定婚期。那贾家只有老夫人和女儿在家,听说魏鹏到来十分欢喜,款待也十分周到,只是不提起婚姻之事。娉娉有西子之容、倾城之色,对魏鹏眉来眼去极有好感,二人诗词奉和,情意日深,遂山盟海誓成了眷属。从此无夕不欢,往来频数,只瞒了贾老夫人。不期光阴易过,夏暑将去,家中来信催魏鹏回去参加秋试。魏鹏无奈,与小姐絮絮叨叨洒泪而别。回家已将至入试之时,魏鹏仓促应试,随手去写,答卷平平。谁知偏偏那试官昏了眼,只顾圈圈点点起来,竟然高中了,果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待得廷试,虽母亲逼他赴京应试,但魏鹏仍一心想念娉娉,又怎么能静心写出好文章来?不想试官说他文字稳当,不犯忌讳,是平正举业之文,双中在甲榜,派为江浙儒学副提举。魏鹏甚是得意,匆匆赶往钱塘,去拜见贾老夫人,从容议及婚事。谁知贾老夫人只此一女,时刻不见尚且思念,若嫁他乡,誓死不允。然而,就在此时,魏鹏忽闻母亲病逝,只得回去奔丧。这番生离,娉娉几番哭得死去活来,终日饮恨染成一病,竟一命呜呼。魏鹏得此凶信,悲痛万分,伏地哭曰:“你为我而死,我何忍相负?惟终身不娶,以慰芳魂。”后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谚比喻一心谋求的事不能成功,随意办的事却意外地获得好结果。
《瓯北诗话》
本书为清代赵翼(号瓯北)所撰的诗话,12卷。前10卷评论唐、宋、元、明、清10家,计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各一卷,陆游二卷(附年谱),元好问、高启合一卷,吴伟业、查慎行各一卷。后2卷是续诗话,论韦应物、杜牧、王安石、黄庭坚诸人诗及诗格诗体。赵翼是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右三大家”。他的诗论,观点极为鲜明,即反对“荣古虐今”,力主“争新”、“独创”。他的论诗绝句:“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自身已有初、中、晚,安得千秋尚汉唐?”这与另几首都表现了一定的发展观点和追求创造的精神。再就本书的体制看,把他同一朝代的吴伟业、查慎行与李、杜相提并论,这是相当胆大的,与崇尚汉唐、“劝人不读唐以后书”的复古派迥然不同。他评诗,内容与形式并重,要这两方面都能创新才能成家。他既反对一味摹倣古人,认为这不过是“拾人牙后”、“抱柱守株”的“优孟”而已;同时也反对那些只在词句上“争难斗险、使人骇目”的形式主义倾向,认为元、白的诗触景生情,用眼前语、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因而较胜于韩、孟,“世徒以‘轻、俗’訾之,此不知诗者也!”也批评了那些把黄庭坚捧在苏轼之上,以及说苏轼超过陆游的人,因为陆游的诗具有丰富的爱国内容,而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写诗往往回避现实。苏、黄的优劣表现在写作方法上,苏随物赋形、信笔挥洒的熟练技巧,较之黄庭坚的“专以拗峭避俗、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是略胜一筹的。他批评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可说是一针见血的高论。但作者囿于时代局限,书中不免有一些封建糟粕,有待于读者的扬弃。霍松林、胡主佑根据寿考堂、湛贻堂等《瓯北全集》本作了校点,列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1981年再版。
瓯北诗话。推荐。爱诗词网。《瓯北诗话》本书为清代赵翼(号瓯北)所撰的诗话,12卷。前10卷评论唐、宋、元、明、清10家,计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各一卷,陆游二卷(附年谱),元好问、高启合一卷,吴伟业、查慎行各一卷。后2卷是续诗话,论韦应物、杜牧、王安石、黄庭坚诸人诗及诗格诗体。赵翼是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右三大家”。他的诗论,观点极为鲜明,即反对“荣古虐今”,力主“争新”、“独创”。他的论诗绝句:“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自身已有初、中、晚,安得千秋尚汉唐?”这与另几首都表现了一定的发展观点和追求创造的精神。再就本书的体制看,把他同一朝代的吴伟业、查慎行与李、杜相提并论,这是相当胆大的,与崇尚汉唐、“劝人不读唐以后书”的复古派迥然不同。他评诗,内容与形式并重,要这两方面都能创新才能成家。他既反对一味摹倣古人,认为这不过是“拾人牙后”、“抱柱守株”的“优孟”而已;同时也反对那些只在词句上“争难斗险、使人骇目”的形式主义倾向,认为元、白的诗触景生情,用眼前语、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因而较胜于韩、孟,“世徒以‘轻、俗’訾之,此不知诗者也!”也批评了那些把黄庭坚捧在苏轼之上,以及说苏轼超过陆游的人,因为陆游的诗具有丰富的爱国内容,而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写诗往往回避现实。苏、黄的优劣表现在写作方法上,苏随物赋形、信笔挥洒的熟练技巧,较之黄庭坚的“专以拗峭避俗、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是略胜一筹的。他批评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可说是一针见血的高论。但作者囿于时代局限,书中不免有一些封建糟粕,有待于读者的扬弃。霍松林、胡主佑根据寿考堂、湛贻堂等《瓯北全集》本作了校点,列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1981年再版。
【诗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渔阳的战鼓声震天动地,惊乱了宫中《霓裳羽衣曲》的舞步弦音。渔阳:唐代郡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原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此代指范阳地带,指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唐。鼙(pí)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霓裳羽衣曲:著名舞曲名,原为西域乐舞,名《婆罗门》,为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而成。【鉴赏】“渔阳鼙鼓”,指安禄山的军事叛乱。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一带,是叛军进攻京师的出发点。“霓裳羽衣曲”,是当时宫中最流行的舞曲。喻唐明皇贪恋杨贵妃而沉醉于歌舞欢乐之中。“惊破”的“破”字有破坏的意思,是说安史之乱发生,《霓裳羽衣曲》奏不成了。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历史事件,深刻生动,极有文采。【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内战的爆发或外敌的入侵惊醒了沉醉于安乐的人们。[例]靖康初年,金兵南下,风云突变,恰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没有了平静与安宁,而生灵涂炭,无一幸免。(袁鹰、秦越《漱玉篇》)
惊破霓裳羽衣曲。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渔阳的战鼓声震天动地,惊乱了宫中《霓裳羽衣曲》的舞步弦音。渔阳:唐代郡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原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此代指范阳地带,指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唐。鼙(pí)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霓裳羽衣曲:著名舞曲名,原为西域乐舞,名《婆罗门》,为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而成。【鉴赏】“渔阳鼙鼓”,指安禄山的军事叛乱。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一带,是叛军进攻京师的出发点。“霓裳羽衣曲”,是当时宫中最流行的舞曲。喻唐明皇贪恋杨贵妃而沉醉于歌舞欢乐之中。“惊破”的“破”字有破坏的意思,是说安史之乱发生,《霓裳羽衣曲》奏不成了。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历史事件,深刻生动,极有文采。【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内战的爆发或外敌的入侵惊醒了沉醉于安乐的人们。[例]靖康初年,金兵南下,风云突变,恰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没有了平静与安宁,而生灵涂炭,无一幸免。(袁鹰、秦越《漱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