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子路①、曾皙②、冉有③、公西华④侍坐⑤。子曰:“以⑥吾一日⑦长⑧乎⑨尔⑩,毋(11)吾以(12)也。居(13)则(14)曰:‘不吾知(15)也。’如(16)或(17)知尔,则何以(18)哉?”
子路率尔(19)而对曰:“千乘(20)之国,摄(21)乎大国之间,加(22)之以师旅(23),因(24)之以饥馑(25);由也为之(26),比及(27)三年,可使有勇(28),且知方(29)也。”
夫子哂(30)之。
“求,尔何如(31)?”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2),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33)。如(34)其(35)礼乐,以俟(36)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37)。宗庙之事(38),如(39)会同(40),端章甫(41),愿为小相(42)焉(43)。”
“点,尔何如?”
鼓瑟(44)希(45),铿尔(46),舍(47)瑟而作(48),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49)。”子曰:“何伤(50)乎?亦(51)各言其志也!”曰:“莫春(52)者,春服(53)既成(54),冠者(55)五六(56)人,童子(57)六七人,浴乎(58)沂(59),风(60)乎舞雩(61),咏(62)而归。”
夫子喟然(63)叹曰:“吾与(64)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65)。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16)!”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67),其言不让(68),是故哂之。唯(69)求(70)则非邦(71)也与(72)?安(73)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74)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75)而何?赤也为之小(76),孰能为之大(77)?”
【注释】①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②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
③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④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⑤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陪侍长者闲坐。
⑥以:因为。
⑦一日:一两天,表示年岁大的一种谦虚说法。
⑧长(zhǎng):年长。
⑨乎:介词,同“于”,表示比较。
⑩尔:你们。
(11)毋:不要。
(12)以:通“已”,止。
(13)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14)则:就。
(15)不吾知: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知,了解。
(16)如:假如。
(17)或:无定代词,有人。
(18)何以:即“以何”的倒装,用什么方法治理国家呢。以,用,做。
(19)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20)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中等国家。乘,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21)摄:夹。
(22)加:加上。
(23)师旅:古时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后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这里指大国来犯的军队。
(24)因:继,接着。
(25)饥馑:泛指荒年。《尔雅·释天》:“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26)为之:治理这个国家。
(27)比及:等到,到了。
(28)使有勇:使之有勇。使国家的人民有勇。
(29)方:方向。这里指做人的道理。
(30)哂(shěn):微笑。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
(31)何如:疑问代词,怎么样。
(3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方圆。计量面积或体积的一种单位。面积一方即一丈见方。方六七十,即国土边长为六七十里。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33)足民:使人民富足。
(34)如:至于。
(35)其:那些。
(36)俟(sì):等待。
(37)焉:代词,此,指在这方面。
(38)宗庙之事: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39)如:或者。
(40)会同:诸侯之间会盟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一类的事。这些都是当时重要的国家大事。
(41)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又叫玄端。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做。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42)相(xiàng):在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司仪官。主持赞礼的分大相和从相,公西华愿做小相,是谦词。
(43)焉:语助词,不译。
(44)鼓瑟:弹瑟。瑟,古代一种乐器,有二十五根弦。演奏“瑟”叫“鼓”。
(45)希:同“稀”。鼓瑟的声音稀疏,说明已近尾声。
(46)铿(kēng)尔:象声词,描写推开瑟时的声音。尔,“铿”的词尾。
(47)舍:这里是放下、推开的意思。
(48)作:起立。
(49)撰:述,说。
(50)何伤:有什么关系呢。伤,妨害。
(51)亦:副词,有“只不过”的意思。
(52)莫(mù)春:晚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
(53)春服:春天穿的衣服,即夹衣。
(54)既成:已经做好,这里有穿到身上的意思。
(55)冠(guàn)者:成年人。古时男子到了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已到成年,故用冠者表示成年人。
(56)五六:与后文“六七”均为虚数。
(57)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58)乎:介词,同“于”。
(59)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南。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入浴。
(60)风:动词,吹风,乘凉。
(61)舞雩(yú):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
(62)咏:唱歌。
(63)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
(64)与(yù):同意,赞成。
(65)后:动词,后出来。
(66)也已矣:语气词连用,含有强调的语气。
(67)礼:儒家所提倡的礼仪制度。
(68)让:谦让。
(69)唯:句首语气词。
(70)求:冉求。
(71)邦:国家。
(72)与:同“欤”,呢,语气助词。
(73)安:疑问代词,怎么。
(74)赤:即公西华。
(75)诸侯:指国家。意思是公西华做的也是国家的事。
(76)为之小:给诸侯做小相。为,动词。之,代词,指代诸侯。小,小相。
(77)大:大相。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治理国家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三年工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那些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说的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几位成年人,几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盟会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公西赤说他只能做小相,谁又能做大相呢?”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推荐。爱诗词网。《论语》子路①、曾皙②、冉有③、公西华④侍坐⑤。子曰:“以⑥吾一日⑦长⑧乎⑨尔⑩,毋(11)吾以(12)也。居(13)则(14)曰:‘不吾知(15)也。’如(16)或(17)知尔,则何以(18)哉?”子路率尔(19)而对曰:“千乘(20)之国,摄(21)乎大国之间,加(22)之以师旅(23),因(24)之以饥馑(25);由也为之(26),比及(27)三年,可使有勇(28),且知方(29)也。”夫子哂(30)之。“求,尔何如(31)?”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2),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33)。如(34)其(35)礼乐,以俟(36)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37)。宗庙之事(38),如(39)会同(40),端章甫(41),愿为小相(42)焉(43)。”“点,尔何如?”鼓瑟(44)希(45),铿尔(46),舍(47)瑟而作(48),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49)。”子曰:“何伤(50)乎?亦(51)各言其志也!”曰:“莫春(52)者,春服(53)既成(54),冠者(55)五六(56)人,童子(57)六七人,浴乎(58)沂(59),风(60)乎舞雩(61),咏(62)而归。”夫子喟然(63)叹曰:“吾与(64)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65)。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16)!”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67),其言不让(68),是故哂之。唯(69)求(70)则非邦(71)也与(72)?安(73)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74)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75)而何?赤也为之小(76),孰能为之大(77)?”【注释】①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②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③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④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⑤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陪侍长者闲坐。⑥以:因为。⑦一日:一两天,表示年岁大的一种谦虚说法。⑧长(zhǎng):年长。⑨乎:介词,同“于”,表示比较。⑩尔:你们。(11)毋:不要。(12)以:通“已”,止。(13)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14)则:就。(15)不吾知: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知,了解。(16)如:假如。(17)或:无定代词,有人。(18)何以:即“以何”的倒装,用什么方法治理国家呢。以,用,做。(19)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20)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中等国家。乘,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21)摄:夹。(22)加:加上。(23)师旅:古时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后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这里指大国来犯的军队。(24)因:继,接着。(25)饥馑:泛指荒年。《尔雅·释天》:“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26)为之:治理这个国家。(27)比及:等到,到了。(28)使有勇:使之有勇。使国家的人民有勇。(29)方:方向。这里指做人的道理。(30)哂(shěn):微笑。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31)何如:疑问代词,怎么样。(3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方圆。计量面积或体积的一种单位。面积一方即一丈见方。方六七十,即国土边长为六七十里。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33)足民:使人民富足。(34)如:至于。(35)其:那些。(36)俟(sì):等待。(37)焉:代词,此,指在这方面。(38)宗庙之事: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39)如:或者。(40)会同:诸侯之间会盟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一类的事。这些都是当时重要的国家大事。(41)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又叫玄端。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做。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42)相(xiàng):在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司仪官。主持赞礼的分大相和从相,公西华愿做小相,是谦词。(43)焉:语助词,不译。(44)鼓瑟:弹瑟。瑟,古代一种乐器,有二十五根弦。演奏“瑟”叫“鼓”。(45)希:同“稀”。鼓瑟的声音稀疏,说明已近尾声。(46)铿(kēng)尔:象声词,描写推开瑟时的声音。尔,“铿”的词尾。(47)舍:这里是放下、推开的意思。(48)作:起立。(49)撰:述,说。(50)何伤:有什么关系呢。伤,妨害。(51)亦:副词,有“只不过”的意思。(52)莫(mù)春:晚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53)春服:春天穿的衣服,即夹衣。(54)既成:已经做好,这里有穿到身上的意思。(55)冠(guàn)者:成年人。古时男子到了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已到成年,故用冠者表示成年人。(56)五六:与后文“六七”均为虚数。(57)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58)乎:介词,同“于”。(59)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南。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入浴。(60)风:动词,吹风,乘凉。(61)舞雩(yú):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62)咏:唱歌。(63)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64)与(yù):同意,赞成。(65)后:动词,后出来。(66)也已矣:语气词连用,含有强调的语气。(67)礼:儒家所提倡的礼仪制度。(68)让:谦让。(69)唯:句首语气词。(70)求:冉求。(71)邦:国家。(72)与:同“欤”,呢,语气助词。(73)安:疑问代词,怎么。(74)赤:即公西华。(75)诸侯:指国家。意思是公西华做的也是国家的事。(76)为之小:给诸侯做小相。为,动词。之,代词,指代诸侯。小,小相。(77)大:大相。【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治理国家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三年工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那些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说的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几位成年人,几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盟会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公西赤说他只能做小相,谁又能做大相呢?”字数:3448知识来源:李支舜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49-154页.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相见欢朱敦懦。推荐。爱诗词网。朱敦儒《相见欢》朱敦儒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①。倚清秋②。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③。中原乱④。簪缨散⑤。几时收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⑦。江山秋色图(局部)【宋】赵伯驹故宫博物院藏注释①金陵:今江苏南京。②倚:倚栏。③大江:长江。④中原乱:指北宋末年靖康之难,金兵占领中原,北宋灭亡。⑤簪(zān)缨:古代官吏的帽饰,此指代北宋的官员。⑥收:结束乱局,此指收复失地。⑦倩:请托、恳请。过:到。扬州:位于今江苏,此指宋金对峙的前线。鉴赏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军攻破,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北上。宋高宗赵构于次年五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重建宋朝(史称南宋),改元建炎,沿黄河一线设防阻止金军南下。十月,宋高宗以金兵南逼为由,从南京迁往扬州(今属江苏),将防线由黄河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高宗建炎元年(1127)秋,朱敦儒南逃至金陵(今江苏南京)时作有本词,上阕写作者登临金陵城楼所见悲凉宏阔的江山秋景,下阕写作者面对国破山河乱的沉痛心情。上阕写得气象宏阔而凄美,悲怆之中有慷慨之音。首二句“金陵城上”“清秋”用浅淡之笔点出时空场景。“上西楼”自是无言,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南唐李煜《乌夜啼》)为证;“清秋”自是萧寒,有“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柳永《曲玉管》)为据。无言与萧索,两者烘托出作者沉郁低沉的心境。前人写登楼,如“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三国王粲《登楼赋》),“城上西楼倚暮天,楼中归望正凄然”(唐张继《冯翊西楼》)之类,缺少本词清淡中所夹带的亡国悲凉之音,亦是因时事和个人气质不同使然。上阕末句“夕阳垂地”“大江流”等雄大意象一出,本词便更上一个境界,与杜甫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相通,两者所流露出的感情色彩虽然不同,但在落笔之气势、景象之宏阔上,却堪称伯仲。“万里夕阳”的景色壮美而血红,可是“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残阳渲染的乃是满目疮痍的故国景象,正是“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减字木兰花》)。作者登古都金陵,临邈远之长江,望烽烟之中原,流离漂泊,“故国山河”,“独倚危楼,无限伤心处”(《苏幕遮》),其情感纠缠何其复杂,都统统凝练在寥寥数笔的景致中。柳永有“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两位词人虽寄意不同,但情景却十分相通。上阕写景铺陈渲染悲凉氛围,下阕转入抒情以达胸臆。下阕首三句“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连用三个短句,音节急促,慷慨悲歌之中表达着对故国的无限深情,可谓“一双新泪眼,千里旧关山”(《临江仙》)。下阕末句写作者恳请悲风将自己的眼泪吹过前线重镇扬州以问候故土同胞。他泪流纵横,深感恢复旧山河遥遥无期,哀痛中流露出绝望,绝望中留有希望,可谓写得凄婉至极。“扬州”自古繁华,而今却是“悲风吹泪”,今昔对比,更是惹人泣下如雨,再联想到后来词人姜夔过扬州时“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扬州慢》),其辛酸更是难忍了。作者早年隐居故乡洛阳,过着“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朝中措》)的“清都山水郎”(《鹧鸪天《西都作》)式的优游闲雅生活,词风浪漫潇洒、清雅飘逸。此次南渡之变促使朱敦儒逃奔南方,亦促使其词风转向悲壮慷慨、沉郁清丽,亦最终改变其人生方向。本词慷慨苍凉,充满对故国的怀念,是朱敦儒人生转折时期的经典之作。(张伟特)集评清《陈廷焯:“希真词最清淡,惟此章笔力雄大,气韵苍凉,悲歌慷慨,情见乎词。”(《云韶集》)链接宋代的文化名城——扬州。扬州为宋代的淮南东路治所,经济文化繁荣。北宋时工商业虽远不如唐代,但仍为漕运重要转运站,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货物多经此转运,闽、广、江、浙商人亦常在此经商,神宗熙宁年间年商税额达五万余贯。手工业有造船、纺织、铜器打造、印刷、酿酒等部门。朝廷在此设造船场。所产锦、白绫等绸缎与白苎布、铜器、白桃酒享有盛名,销量很大。郊区产稻较多,并产茶叶,种花较盛。芍药尤多,有的园圃多达数万株,不少销往外地。文风兴盛,文字学家徐铉、徐锴等均是当地人,欧阳修、王安石、秦观皆曾在此居住过。风俗喜簪花,多花市之设。南宋时期为南北军事要冲,因遭兵火,经济文化发展受到影响。咸淳年间穆罕默德十六裔孙普哈丁来此传教,所创仙鹤寺为国内四大清真寺之一。
【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意思1】虽然不能像长着彩色翅膀的凤凰一样双双飞去,但却有像犀牛角上那一点可以通灵感应的心。【意思2】身上虽然没有凤凰鸟那样的一双善于飞翔的翅膀,无法聚在一起,但彼此内心里却像有着犀牛角的白纹一样息息相通。原是比喻爱恋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常用后句泛指双方思想感情一致,彼此心领神会。灵犀:据说犀牛角中有一条细线似的白纹,贯通两端,感应非常灵敏。【释义】唐·李商隐诗词名句。意思是: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解析】“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人心心相印,现多用于比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是什么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中的角质有如一根白线,上下贯通,感应灵异,故以喻人心相通。说详晋·葛洪《抱朴子》。语见唐·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一次酒宴上见到了一位官家小姐,二人一见倾心,但无法接触交谈,只是身隔心交,李商隐因此彻夜难眠,便写下了《无题》诗一首以抒胸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的大意是:猜酒行令你笑吟吟,款款春韵实在是动人。昨夜的星辰已坠落,何时能再见你倩影?虽然没有彩凤的双飞翼,彼此却有一颗眷恋的心。晨鼓已响我该上班去,寂寞无聊好似蓬草没有根!
后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语便传用开来【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注释】1.灵犀:即通犀。《汉·西域传》:“通犀翠羽之珍。”如淳注曰:“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2.送钩:藏钩于手中令人猜,又称藏钩。射覆:器皿下覆盖物品令人猜(射)指。这两种皆酒宴间的游戏,借以渲染欢乐气氛。3.听鼓应官:指听到鼓声必去官府应卯理事。兰台:汉代以来保存秘书图籍的宫观。《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走马兰台,说明诗人当时官秘书郎。这是一种职位不高、无大权势的清要之职。转蓬:《淮南子》:“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评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现在人们常比喻: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异口同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想得一样。【赏析】解释灵犀:传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在犀牛角上有细线一样的白色花纹贯通两端,能够感应灵异。原用来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来比喻彼此双方融洽一致,心领神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早年生活贫困,因文才出众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后来王茂元也因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令狐楚、王茂元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他因此遭到两派的排斥,后半生一直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他的诗作情致深蕴,流丽婉转,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但由于他在诗歌中大量用典,以致相当多的诗篇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有一首《无题》诗这样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追忆了他年轻时的一段恋情。诗人写道,在那星辰闪烁、爽风宜人的夜晚,我俩相遇在画楼的西边、桂堂的东边,相遇在一场热闹的宴会之中。人们隔着座位劝着酒,分组玩着送钩、射覆的猜谜游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俩双眼流波,沉浸在感情的交流中。我们虽然没有凤凰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是我们有犀牛的灵角,能够心心相通。在这无声的心灵交流中,美好的夜晚稍纵即逝,又该策马到兰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于是只能在泪光中分别,惆怅不已,叹息自己身不由己,如同飘转的蓬草。
身无彩凤。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意思1】虽然不能像长着彩色翅膀的凤凰一样双双飞去,但却有像犀牛角上那一点可以通灵感应的心。【意思2】身上虽然没有凤凰鸟那样的一双善于飞翔的翅膀,无法聚在一起,但彼此内心里却像有着犀牛角的白纹一样息息相通。原是比喻爱恋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常用后句泛指双方思想感情一致,彼此心领神会。灵犀:据说犀牛角中有一条细线似的白纹,贯通两端,感应非常灵敏。【释义】唐·李商隐诗词名句。意思是: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解析】“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人心心相印,现多用于比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是什么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中的角质有如一根白线,上下贯通,感应灵异,故以喻人心相通。说详晋·葛洪《抱朴子》。语见唐·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一次酒宴上见到了一位官家小姐,二人一见倾心,但无法接触交谈,只是身隔心交,李商隐因此彻夜难眠,便写下了《无题》诗一首以抒胸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的大意是:猜酒行令你笑吟吟,款款春韵实在是动人。昨夜的星辰已坠落,何时能再见你倩影?虽然没有彩凤的双飞翼,彼此却有一颗眷恋的心。晨鼓已响我该上班去,寂寞无聊好似蓬草没有根!后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语便传用开来【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注释】1.灵犀:即通犀。《汉·西域传》:“通犀翠羽之珍。”如淳注曰:“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2.送钩:藏钩于手中令人猜,又称藏钩。射覆:器皿下覆盖物品令人猜(射)指。这两种皆酒宴间的游戏,借以渲染欢乐气氛。3.听鼓应官:指听到鼓声必去官府应卯理事。兰台:汉代以来保存秘书图籍的宫观。《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走马兰台,说明诗人当时官秘书郎。这是一种职位不高、无大权势的清要之职。转蓬:《淮南子》:“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评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现在人们常比喻: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异口同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想得一样。【赏析】解释灵犀:传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在犀牛角上有细线一样的白色花纹贯通两端,能够感应灵异。原用来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来比喻彼此双方融洽一致,心领神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早年生活贫困,因文才出众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后来王茂元也因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令狐楚、王茂元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他因此遭到两派的排斥,后半生一直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他的诗作情致深蕴,流丽婉转,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但由于他在诗歌中大量用典,以致相当多的诗篇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有一首《无题》诗这样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追忆了他年轻时的一段恋情。诗人写道,在那星辰闪烁、爽风宜人的夜晚,我俩相遇在画楼的西边、桂堂的东边,相遇在一场热闹的宴会之中。人们隔着座位劝着酒,分组玩着送钩、射覆的猜谜游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俩双眼流波,沉浸在感情的交流中。我们虽然没有凤凰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是我们有犀牛的灵角,能够心心相通。在这无声的心灵交流中,美好的夜晚稍纵即逝,又该策马到兰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于是只能在泪光中分别,惆怅不已,叹息自己身不由己,如同飘转的蓬草。
昭阳趣史。推荐。爱诗词网。昭阳趣史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扉页书影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正文书影明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全称《赵飞燕昭阳趣史》。二卷六十六目。题“古杭艳艳生编,古杭情痴生批”,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后期。现存主要版本有明墨庄主人刊本,藏荷兰莱敦大学汉学院图书馆;明抄本,四卷四十八则,藏英国国家图书馆。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明抄本;199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明清艳情小说”删节排印明抄本;1994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墨庄主人刊本。海外有座松果山,山顶洞中住着一个长生不老的九尾雌狐,自称“悟真王”,聚集数千小狐,静心修养千余年未成正果,欲得男子真阳,遂变作一个标致妇人下山而来。松果山西首有座青丘山,山凹中紫衣道观内住着一个成精的燕子,自称“紫衣真人”,性极好淫,在此修炼五百余年,欲采妇人真阴,化身男子乘风而起来到十字路口,遇见雌狐变化的妇人。燕精将妇人领回道观,两人情意绸缪,翻云覆雨,燕精不敌妖狐法术,被吸去元阳。燕精外出采仙草滋补,企图吃了再战,狐精却趁机逃回本洞。燕精归来大怒,率众燕子到松果山讨战,狐精显神通,放出一阵怪风,刮得燕精与众燕子身不由己,跌落被缚。正值北极佑圣真君上天朝见玉帝,路经此山,见两精交战,命邓天君将两精收缚,驾起云头,上南天门奏请玉帝发落。玉帝怜两精修炼数百年,不忍诛杀,又因两精欲念未除,判去凡间再转一世,权为万民主母,并为姐妹骨肉。此时为汉元帝永光元年,江都有个舍人之子冯万金,聪明伶俐,俊雅标致,十六七岁死了父亲,终日唱曲游戏,品竹弹丝无所不通,被江都中尉赵曼看中,留在府中应承。赵曼爱万金,行住不离,万金能自由出入内宅。赵曼夫人姑苏主见万金丰韵嫣然,遣婢翠钿约万金楼台相会,二人搂抱上床,颠鸾倒凤意兴猖狂。赵曼只与万金戏耍,姑苏主时常唤万金取乐,不觉怀孕。姑苏主装病,回娘家一胎生下两个女儿,分娩时红光满室,嘱万金抱去抚养,万金乃娶一寡妇为妻养两女。大女儿取名宜主,小女儿取名合德,长到十五岁,宜主举止翩然,轻盈如飞,人称飞燕,原来是燕精转世;合德肌肤润泽,丰姿俊雅,娴于音律,工于诗赋,乃九尾狐精投胎。万金夫妇生活贫窘,相继去世,临死时留下遗言,可去赵府投靠亲生母姑苏主。无奈姑苏主也已亡故,姐妹俩只好做些针黹过活,后转辗到长安卖草鞋度日。市内一风流后生专好打鸟,绰号“射鸟儿”,悦姐妹俩姿色,见其无依,欲娶姐妹俩为妻。寒冬腊月,姐妹俩饥寒难忍,射鸟儿送来酒菜探望。三人吃得微醉,射鸟儿兴发,与飞燕、合德尽情欢合。事为光棍王二所知,伙同赖皮张三,欲于夜间强奸飞燕姐妹,被挑水钱五听见,立即报与飞燕姐妹。正值射鸟儿下乡讨租,钱五带姐妹俩去金媒婆家避难,在节度使赵临府中赁一空房住下。飞燕、合德绣一幅美人图,由金媒婆送与赵临夫妇观看,甚喜,召见二女,收为义女,改姓为赵。射鸟儿回来欲托媒求娶,却难以相见。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插图书影飞燕、合德在赵府学习歌舞,飞燕尽心学习,半年后已学得十分精妙。汉成帝即位后,耽于酒色,常到赵临府中宴会。一日,汉成帝驾临赵府,赵临唤飞燕歌舞,成帝见了不觉神魂飘荡,赵临趁机将飞燕献于成帝。成帝大喜,封飞燕为婕妤,临幸后更加恩宠。许皇后妒忌,赐毒酒给飞燕,飞燕疑惧,让宫女喝,宫女倒地而死。成帝大怒,将许皇后贬为庶人,册立飞燕为皇后。承先司脔者樊嫕与飞燕是姑表姊妹,知飞燕家事,因向成帝进合德,成帝封合德为婕妤,更加宠幸。飞燕受冷落,樊嫕定计将射鸟儿偷引入宫,与飞燕重叙旧情,二人恣意行乐,被合德觉察。此后飞燕、合德常背着成帝与射鸟儿等人淫乐。侍郎庆安世年方十五,风流俊雅,善于鼓琴,成帝赐其金牌,出入宫中无禁,朝夕与飞燕淫纵。樊嫕到民间寻十四五个后生,进宫供飞燕淫乐,飞燕设高台与众少年大肆淫乱,其状亵秽难述。一次成帝突然驾临飞燕处,飞燕慌张出迎,成帝发现形迹可疑,又闻壁中有咳嗽声,心疑其事,遂怫然不悦而去,飞燕满脸羞惭。合德为飞燕求情,成帝怒息,查出壁中之人乃宿卫陈崇之子陈元,杀之。合德告知飞燕,飞燕将众少年护送出宫,只留射鸟儿一人在宫,快快不乐。又与宫人燕赤凤淫乐,被合德撞见,合德爱赤凤,亦召来受用。成帝窥合德浴,兴动,恣意欢娱。飞燕也浴,成帝观之索然无兴,拂袖而去。飞燕无奈,与射鸟儿共浴淫戏。飞燕纵欲无度,终是无子。合德装病,成帝临幸飞燕,飞燕诈称有孕。十月后,从宫外找来婴儿,装盒进宫冒充太子,然闷死盒内。又派人另找,至朝门时婴儿在盒内啼哭,只得送还原主。飞燕谎称堕胎,婴儿死去。后庭宫女朱氏生下一子,乃成帝私种,被合德当殿击死。射鸟儿长期在宫,恐有杀身之祸,再三告辞,飞燕虽不舍,无奈只得着樊嫕护送出宫。后径往佛牛山出家为僧。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插图书影成帝沉溺于酒色,精力衰惫,遂各处遍访奇方。一方士进献春恤胶丹药,成帝服后,与合德交合,果精神倍增。一次,成帝与合德共眠,合德图自己快乐,私将丹药七粒与成帝服用,成帝便昏昏不能自持,精出如泉,精尽而死。定陶王即位,是为哀帝,册封飞燕为皇太后,令合德速白成帝病状。合德自知难免于死,大哭一场,呕血而死。哀帝在位六年,太子平帝嗣位,贬飞燕为孝成皇后,又废为庶人,飞燕自知事不可已,用白绫帕一方自缢于北宫。合德、飞燕死后,魂归上天,玉帝罚合德贬为巨鼋,受千载水寒之苦;罚飞燕化为猛虎,到佛牛山把射鸟儿吃了,再受千载饥饿之苦。成帝乃如意真人转世,死后归位,思量旧日恩情,向玉帝求情,乃罚两精在真人院内受戒三百余年,再行超脱。两精乃化女身,道家打扮,朝夕修心炼性,欲图正果,后来不知所终。
有心栽花花不开。推荐。爱诗词网。谓有意做成的事情反而没做成,无心促成的事反而意外地成功了。此语源自这样一个故事: 元朝有个叫魏鹏的官宦之子,自幼在浙江与贾家女儿娉娉订了婚,父亲死后举家回到襄阳家乡,音讯遂绝。魏鹏长至18岁,聪明好学,熟读经史,不料屡次考试不取,心中郁闷。母亲恐其成疾,遣其去浙江,一则访师问友,二则开豁心胸,三则找贾家议定婚期。那贾家只有老夫人和女儿在家,听说魏鹏到来十分欢喜,款待也十分周到,只是不提起婚姻之事。娉娉有西子之容、倾城之色,对魏鹏眉来眼去极有好感,二人诗词奉和,情意日深,遂山盟海誓成了眷属。从此无夕不欢,往来频数,只瞒了贾老夫人。不期光阴易过,夏暑将去,家中来信催魏鹏回去参加秋试。魏鹏无奈,与小姐絮絮叨叨洒泪而别。回家已将至入试之时,魏鹏仓促应试,随手去写,答卷平平。谁知偏偏那试官昏了眼,只顾圈圈点点起来,竟然高中了,果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待得廷试,虽母亲逼他赴京应试,但魏鹏仍一心想念娉娉,又怎么能静心写出好文章来?不想试官说他文字稳当,不犯忌讳,是平正举业之文,双中在甲榜,派为江浙儒学副提举。魏鹏甚是得意,匆匆赶往钱塘,去拜见贾老夫人,从容议及婚事。谁知贾老夫人只此一女,时刻不见尚且思念,若嫁他乡,誓死不允。然而,就在此时,魏鹏忽闻母亲病逝,只得回去奔丧。这番生离,娉娉几番哭得死去活来,终日饮恨染成一病,竟一命呜呼。魏鹏得此凶信,悲痛万分,伏地哭曰:“你为我而死,我何忍相负?惟终身不娶,以慰芳魂。”后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谚比喻一心谋求的事不能成功,随意办的事却意外地获得好结果。
树红树碧高低影。推荐。爱诗词网。“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詩句出處:《題福唐觀二首》;是唐朝詩人杜光庭的作品。盤空躡翠到山巔,竹殿雲樓勢逼天。古洞草深微有路,舊碑文滅不知年。八州物象通簷外,萬裡煙霞在目前。自是人間輕舉地,何須蓬島訪真仙。曾隨雲水此山遊,行盡層峰更上樓。九月登臨須有意,七年岐路亦堪愁。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暫熟爐香不須去,佇陪天仗入神州。《題福唐觀二首》唐朝詩人杜光庭的作品。【註釋】:樹:①樹木。《禮記·祭義》:“樹木以時伐焉。”(以時:按時,適時。)②種植。《詩經·鄭風·將仲子》:“無折我樹杞。”(杞:一種樹。)③培養人才。《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吾聞子善樹人。”④豎立;建立。《後漢書·桓彬傳》:“乃共樹碑而頌焉。”⑤量詞。《齊民要術·序》:“種柑橘千樹。”⑥門屏風。《禮記·郊特牲》:“臺門而旅樹。”紅:①本義為淺紅;桃紅;粉紅。後泛指紅色。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鬧:濃盛。)②花的代稱。張先《天仙子》:“明日落紅應滿徑。”③通“工(gōng)”。指婦女所做的紡織、刺繡等工作。《漢書·酈食其傳》:“農夫釋耒(lěi),紅女下機。”(釋:放下。耒:農具名。)樹:①樹木。《禮記·祭義》:“樹木以時伐焉。”(以時:按時,適時。)②種植。《詩經·鄭風·將仲子》:“無折我樹杞。”(杞:一種樹。)③培養人才。《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吾聞子善樹人。”④豎立;建立。《後漢書·桓彬傳》:“乃共樹碑而頌焉。”⑤量詞。《齊民要術·序》:“種柑橘千樹。”⑥門屏風。《禮記·郊特牲》:“臺門而旅樹。”碧:①青綠色的玉石。《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②青綠色。宋·范仲淹《嶽陽樓記》:“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高:①高。與“低”相對。《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重:重疊。)②指高度。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③高級;上等;優良。《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④歲數大。《左傳·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漢書·晁錯傳》:“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對策: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⑥尊崇。《莊子·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⑦高尚。《韓非子·五蠹》:“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低:①矮,與“高”相對。庾信《對宴齊使》:“沙迥(jiǒng)雁飛低。”(迥:遠。)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②泛指在一般水準之下。白居易《傷友》:“雖雲志氣在,豈免顏色低。”(顏色:臉色。)司空圖《歌者十二首》之二:“一聲初壓管弦低。”③下垂。謝胱《遊敬亭山》:“樛枝聳復低。”(樛:通“糾”。)煙:(一)①物質燃燒時產生的氣狀物。《國語·魯語上》:“既其葬也,焚,煙徹於上。”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墟裡上孤煙。”②泛指雲氣、霧靄等煙狀之物。陳子昂《春日登金華觀》:“山川亂雲日,樓榭入煙霄。”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③煙熏所積的灰。可制墨。簡文帝《與湘東王書》:“煙墨不言,受其驅染。”晁貫之《墨經·松》:“墨取廬山松煙。”代指墨。庾肩吾《謝賚銅硯筆格啟》:“煙磨青石。”(二)yīn[煙煴]1.古人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班固《東都賦》:“降煙煴,調元氣。”2.為陰陽二氣和合的樣子。張衡《思玄賦》:“天地煙煴,百卉含葩。”3.雲煙彌漫的樣子。江淹《別賦》:“襲青氣之煙煴。”淡:①不濃。《老子》第三十五章:“淡乎其無味。”②微弱;不強。楊萬裡《過百傢渡》詩:“一晴一雨路幹濕,半淡半濃山疊重。”③顏色淺。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錄·圖畫》:“其不設色者,曰水墨,以墨筆為濃淡之烘染者也。”④平淡;冷淡。《後漢書·張衡傳》:“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⑤清淡;沒意思;沒興味。《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如醴。”[淡淡]1.顏色淺。杜甫《行次鹽亭》詩:“雲溪花淡淡。”2.隱隱約約的樣子。《列子·湯問》:“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識其狀。”(莫識:莫有人認識。)3.水波動的樣子。潘嶽《金谷集作》詩:“綠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煙:(一)①物質燃燒時產生的氣狀物。《國語·魯語上》:“既其葬也,焚,煙徹於上。”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墟裡上孤煙。”②泛指雲氣、霧靄等煙狀之物。陳子昂《春日登金華觀》:“山川亂雲日,樓榭入煙霄。”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③煙熏所積的灰。可制墨。簡文帝《與湘東王書》:“煙墨不言,受其驅染。”晁貫之《墨經·松》:“墨取廬山松煙。”代指墨。庾肩吾《謝賚銅硯筆格啟》:“煙磨青石。”(二)yīn[煙煴]1.古人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班固《東都賦》:“降煙煴,調元氣。”2.為陰陽二氣和合的樣子。張衡《思玄賦》:“天地煙煴,百卉含葩。”3.雲煙彌漫的樣子。江淹《別賦》:“襲青氣之煙煴。”近:①距離短。陶淵明《桃花源記》:“忘路之遠近。”《列子·仲尼》:“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②歷時短。張居正《與薊遼總督》:“近屢得渠稟帖,極為感奮。”(渠:他的。)③接近;靠近。李商隱《樂遊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張居正《聞警》:“初聞鐵騎近神州,殺氣遙傳薊(jì)北秋。”(薊:地名,今北京市西南。)張先啟《對菊》:“種菊叢叢傍石根,凌晨坐臥近黃昏。”④親近的人。《韓非子·難言》:“昵近習親。”⑤淺近;淺顯。何景明《與李空同論詩書》:“辭艱者意反近,意苦者辭反常。”(常:尋常。)⑥相似。張儼《默記·述佐》:“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也。”(蜀相:指諸葛亮。)⑦副詞。大概;恐怕。《三國志·魏書·華佗傳》:“此近難濟,恒事攻治,可延歲月。”(濟:成功。恒:經常。事:從事。)秋:①谷物成熟。《禮記·月令》:“(孟夏之月)麥秋至。”②秋天的莊稼。趙汝鐩《耕織嘆》:“香穗垂頭秋登場。”③秋季,農歷七至九月。李紳《憫農二首》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④一年的時間段。《史記·梁惠王世傢》:“千秋萬歲後將傳於王。”⑤時刻;時候。《宋史·宗澤傳》:“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⑥喻白色。陸遊《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⑦形容飛的樣子。《漢書·禮樂志》:“飛龍秋,遊上天。”也作“秋秋”。《荀子·解蔽》:“鳳凰秋秋。”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推荐。爱诗词网。坎坎①伐檀②兮,置③之河之干④兮。河水清且涟⑤漪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⑦兮?不狩不猎⑧,胡瞻尔庭有县⑨貆⑩兮?彼君子兮,不素餐B11兮!(《诗经·伐檀》)注释①坎坎:用斧子伐木的声音。②檀:乔木,可以造车。③置:放。④干:河岸。⑤涟:水面波纹。⑥猗(yī):表赞叹的语气词。⑦廛(chán):一个成年男子居住和耕种的土地。⑧狩猎:狩,大型的集体围猎;猎,单人打猎。⑨县:通“悬”。⑩貆(huán):兽名,形似小猪而肥壮。⑪素餐:白白吃饭。译文砍伐檀树声坎坎,把它放在河之岸。河水清清起波澜。不耕种来不收割,为何夺走我粮食三百担?从不见你去打猎,为何有獾子在你院中悬?你们这些老爷们,别再不劳而获吃白饭!感悟这是何种世道?锦衣玉食者不劳而获、巧取豪夺、恬不知耻;终日劳作者劳而不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劳动者们已不再沉默,他们发出愤怒的吼声。这吼声让食人者胆战心惊,让劳动者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