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朗读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接受研究,接受方法,是西方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因为它产生于联邦德国南部康斯坦茨,又称康斯坦茨学派。

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出现了一股“非政治化”,非思想化的纯学术研究思潮,以美国的“新批评派”和西德的“文体批评派”为代表,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中占统治地位,他们把理论思维重点放在作品的“本文”的“自身价值”和“独立性”上,把文学作品视为“完整的语言结构”,反对从任何政治、经济、思想史或心理根源上去分析、解释文学作品。这种把文学和社会生活、社会历史根源对立起来的文学批评方法,必然把文学引向片面、狭窄的形式主义道路。到了六十年代,随着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化,不少学者政治倾向加强,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辩论,他们从文学接受和影响方面来研究文学科学,以联邦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尧斯,和沃尔夫冈·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把理论思维的重点放到文学与现实、文学与读者、文学的功能与社会效果等问题上,特别注意把读者作为文学科学的对象。尧斯于1967年发表了《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的接受问题,他的“七点论纲”,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宣言。尧斯认为在文学进程中,不仅有作家作品而且有读者,作品通过阅读才能进入文学的流通过程,才能表现出作品的价值。文学史是作家作品和读者的鉴赏意识构成的。文学的接受过程在作家艺术构思中就产生了。他要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并在艺术传达中不断修改来适应读者的期待视野。尧斯把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分为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垂直接受是指从历史角度考察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有的文学作品蕴藏的含义逐渐被发掘,几百年也研究不完。水平接受是指每个时代、个人、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对同一部作品的接受,因接受者主观条件不同,有不同的接受。在接受过程中,读者的能动性不仅决定文学作品的历史评价,而且影响文学的再生产。尧斯强调文学的社会效果和功能。他认为文学的社会效果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文学功能是社会效果的总和抽象,文学有一种潜在引导力量,能改变人们的知觉行为。

伊塞尔则从阅读鉴赏角度研究文学的接受。他认为文学作品有两极,一极是艺术的即作者写出来的本文,另一极是审美的即读者对本文的具体化或实现。在作品文本结构中已经暗含着读者可能实现的种种解释的葫芽,叫做“暗含读者”。他还认为,文学使用的描写语言,包括了许多不确定的意义和意义空白,这些不确定的意义和空白是产生艺术效果的根本出发点,把他它称为“召唤结构”,由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同时他认为文学的意义随着时间更迭,其意义不断变化更新。作品的意义存在于阅读之中,是读者和作品相互关系的产物。因而阅读是作品和读者的桥梁,读者通过阅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伊塞尔还认为文学作品描写的一种虚构世界,存在着一种“空旷结构”,在阅读中要调动现实生活世界的经验和想象力去填补,因而接受过程是一种再创造过程。

民主德国脑乌曼等合作的《文学——社会——读者》一书,依据马克思主义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对接受美学进行了总体考察,不但澄清了西方学者中一些唯心主义论点,而且丰富完善了接受美学体系,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接受美学的代表,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总的说来,接受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派。在六十年代中期出现,七十年代迅速流传至欧美,目前已成为一种国际性学术思潮。

接受美学主要阐述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关系,特别强调读者对作品接受理解的意义。它自觉地、有理论指导地把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过程中的创造性,提高到与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同等的高度。并把创作过程和鉴赏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彼此影响推动的完整文学过程,在文学鉴赏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一种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接受美学把作者?作品?读者视为一个动态的完整文学过程。苏联学者梅拉赫称之谓:“动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赋与文学作品发挥某种功能的潜力。但它自己不能实现,本身只具有产生某种社会作用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变成现实性,只有进入鉴赏过程,通过读者来实现。正如马克思说:“因为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例如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为现实的房屋;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能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物质生产是这样,文学艺术产品自身的确证也需要通过艺术鉴赏的实践。只有让文学作品成为鉴赏对象,在群众性的鉴赏中,才能发挥它改造社会,教化人心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并由此而获得艺术生命。所谓千古不朽的杰作,总是在被群众广泛接受,并在世代相传中不断更新美学见解,进行广泛的审美评价,获得新的补充,才成为“无时间性”的美学对象。

二、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完整的文学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反应环节,而是积极地、能动地反作用于作品。一方面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品影响读者;另一方面读者在鉴赏过程中表现出种种信息又反馈给作家,从而创造作家,影响作家,推动文学艺术创作繁荣发展,至于优秀的古典文学遗产要具有现实意义,发挥它的社会功能,获得新的艺术生命,也只有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根据自己的美学见解,在审美鉴赏中进行再认识,再评价,再创造来实现。

三、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要受到作品的制约,又要受到读者自身主观条件的制约。这两种制约表现在审美欣赏的全过程中,鉴赏主体的读者,在接受审美客体的作品时,要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希望、要求选择作品,在鉴赏作品中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文化艺术修养等进行再创造。在接受过程中,同时又受作家作品的影响,并把作品当成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扩大知识,提高修养进行娱乐的手段。在接受过程中作品或对读者发生积极影响,或者发生消极影响,这种影响的过程。叫读者自身变革过程。据此,有人又把接受美学称为:接受——影响美学。作品的潜在功能越丰富,对读者的影响就越大,影响越大,接受的人就更多,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就更强。

四、接受美学把文学的接受分为社会性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作者一部作品从脱稿到读者接受,要经过两种社会占有形式。第一是社会接受形式,作者完稿后把作品交给编辑部,出版社之类的中介机构,经过编辑、评论家、教师、研究所的学者,从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等各方面进行鉴定,筛选,以及通过讲座、书评、朗颂会、座谈会、图书广告等介质,进行评价、介绍、宣传,沟通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信息,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第二是个人接受形式。即每个读者根据自己主观条件、兴趣爱好选择、感受、体验、解释、理解文学作品。由于读者的主观条件不同,有不同的鉴赏动机,需求和效果。在鉴赏过程中一般又分为一般性阅读,批评性阅读,分歧性与背离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批评性阅读和分歧性、背离性阅读。批评性阅读是读者在忠于作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查阅各种有关文献、资料,深入地理解作品内容并撰文表明自己的见解,指出作品的成败、得失、高下、优劣,如文学史家、训古家、注释家、版本家、评论家等,属于高一级读者的接受,我国古代学者往往以这种方式接受作品。如《毛诗正义》、《楚辞集注》、《全唐诗话》《清诗话》等,这种批评性接受文学作品的信息,便于作者总结提高、改进创作、推进创新。也有利于提高读者群的欣赏水平。至于分歧性和背离性阅读,主要是在批评性阅读基础上,提出与作品相对立的见解为接受目的一种阅读。

接受美学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这是肯定的。但目前接受美学尚处在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这是仅根据联邦德国,民主德国、苏联和我国学者的部分主张,作了一些扼要介绍,可以帮助我们从完整的文学过程中去鉴赏文学作品。但就接受美学本身而论,也还有不少弊端,如过分强调读者的作用,忽视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在反对实证主义的借口下,排除对作品进行社会分析,他们仅研究作品的信息、代码,以美学功能取代作品的其它功能,这是一种偏颇之见。另外我们还应看到,接受美学在实践上,并没有收到他们在理论阐述中那种明显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在许多方面,还停留在一种理论探索之中。就我国而论,接受美学目前还处在理论思维阶段,在具体运用上仅作了一些尝试,有特广大读者,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在文学鉴赏中不断运用,以丰富我们的鉴赏理论,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

()

闺门秘术

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闺门秘术》扉页书影

()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詩句出處:《琵琶引》;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作品。

()

【诗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出处】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意思】休要问我这梁园旧日的宾客,我就是茂陵秋雨多病的相如。【全诗】《寄令狐郎中》.[唐].李商隐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全诗鉴赏】会昌五年(845)秋天,诗人因守母丧闲居洛阳,在收到旧友令狐綯的书信后,回赠了这一首诗,表现了感念故交旧恩、慨叹身世落寞之情。令狐綯是令狐楚的儿子,当年诗人受令狐楚赏识时,和令狐綯的关系也很好,开成二年进士及第也得力于令狐綯的帮助,后因诗人娶李党王茂元的女儿,两人疏远了。首句点明诗人和朋友分处两地。嵩山的云和秦川的树,分指自己所在的洛阳和令狐綯所在的长安,二人是各居一地,而且离别很久了。云、树常用作思念之情的寄托,含蓄而又贴切。该句既点明了作者与旧友久别离居的事实,又表现了他们遥望云树、相互思念的情景。词句优美,物象蕴藉,给人以深邃而悠远的想象。次句写令狐綯从远方寄来问候的书信。秋风渐起,秋雨潇潇,闲居在家,身染多病,凄凉孤寂而百无聊赖之际,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旧日好友的一纸书信,该在诗人心中激起多少温暖的涟漪。故人的殷殷情谊,诗人的欣慰、感念,都糅进了这貌似平淡的句子里。“迢迢”既照应前面的“嵩云秦树”,又写出了自己对旧友情谊的感激之情。三四两句化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写自己目前的境况,答复对方的关心。不要问当年梁孝王的宾客,现在仿佛茂陵秋雨中病废的司马相如。诗人自比梁园旧宾客,表明不忘当年知遇之恩;以秋雨中茂陵病相如自况,流露出深深的伤感、落寞和失意;“休问”,是感慨万千、欲说还休。全诗平淡中有隽永,失落中含真情。最后两句共用一个典故,将过去和朋友的关系、今日的凄清孤寂、接到旧友书信后的思绪万千融和在一起,可谓贴切而巧妙。

()

【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接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喜欢古今好的词语、好的文艺作品或优秀文学艺术家。[例]我自己虽不作诗,但我从幼年起就爱读诗;不但爱读古人的诗词,也爱读今人的诗词,正如诗翁杜甫所咏叹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只要是“清辞丽句”,不论古往今来,我一概爱读。(廖沫沙《暴雨飚风总不移》)二、用以形容既尊重前人的成果也重视今人的成就,学习古今优秀的东西。[例]艺术家需要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美创造的经验,把前人艺术美创造经验中同自己的气质、趣味相适应的东西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美创造的特殊风貌,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从“转益多师”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陆一帆等《青年美学向导》)【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赏析】这是杜甫阐明自己艺术见解的诗句。今人爱慕古人,凡有清词丽句,而必认真学习,我杜甫怎敢轻易小视这些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呢?作者强调向古人的优秀诗句学习,观点是正确的。注:今人,指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必为邻,意为离不开、少不了。

()

【诗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夜阑人静,梦里重温了年轻时的欢乐生活。于是便哭泣起来,泪水冲淡了胭脂,在脸上凝成了纵乱的痕迹。梦中回忆,空垂悲泪。是对往日韶华虚度的追悔,也有对现实艰难处境的哀愤。“红阑干”逼真地再现了琵琶女哭后的状态。注:少年事,年轻时欢乐的生活。阑干,纵横貌。形容泪流的样子。【鉴赏】夜深的时候,忽然在梦中回想起少年时代的许多往事,忍不住泪流满面,把脸上的红色胭脂都弄得凌乱模糊了。阑干:在这里指的是脸上的脂粉被泪水沾湿,顺着泪水流下,仿佛是一排排的阑干。过去的欢乐往事,突然在梦中涌上心头,抚今追昔,感叹身世飘零,只觉满心凄楚,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