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红十字骑士或虔诚的传奇
第一章 [1—45行]
真正“神圣”的保护圣徒,
击败丑恶的“错误”;
“虚伪”诱使他陷入圈套,
邀他到家中留宿。
1
有一位高贵的骑士驱马在平原,
全副武装,银制盾牌手中持,①
归时的深深创痕残留在盾面,
那是多次血战的残酷标记;
但直到这时,他尚未用过这武器:
怒马咬啮着笼头,口沫喷飞,
仿佛不甘于屈从马勒的绊羁:
那骑士英姿飒爽,端坐在马背,
适合于激烈的战斗和骑士的比武大会。
2
他胸前饰有一枚血红的十字,
这是对殉难之主的亲切纪念,
为了主,他戴上这枚光辉的标志,
敬奉主——虽死犹如永活一般②:
同样的红十字也绘在银盾上面,
表明想获得主佑的最高希望:
在言行两方面他都忠心可见,
但一副庄严的神情流露在脸上;
他无所畏惧,却总是令人敬畏异常。
3
他前去从事一项伟大的冒险——
这任务由格罗丽亚娜,那位光荣
伟大的仙国王后,交他来承担——
以赢得自己的荣誉和她的恩宠,
他渴望的人世事物唯有这两重;
他马不停蹄,心中一直渴望
考验自己的力量,通过对敌的英勇
战斗,同时也认识新的力量③
他将与可怕的仇敌恶龙④大战一场。
5
有一位可爱的女郎⑤在他的身边,
骑着矮小的白驴,比白雪还白,
然而她更赛粉欺霜,但她的容颜
却被低垂的褶纹面罩遮盖,
一件黑色的披肩,她披覆在外,
像内心充满悲痛:她极度忧伤,
沉郁地坐在驴背上缓缓行来:
仿佛心里有某种隐秘的悲怆,
手中用绳索牵着一只乳白的羔羊。
6
她纯真无邪,就和那羔羊⑥一样,
在生活和一切美德的教导各方面。
她出身皇族;远古时代的国王
和王后是她的祖先,他们从前
使权杖从东方延伸到西方海岸,
全世界都受他们的统治和左右;
直到地狱的恶魔以喧嚣和骚乱
蹂躏他们的国土,把他们赶走:
她从远方召唤来这位骑士为她复仇。
(胡家峦译)
注释:
①见《以弗所书》(6:11—17):“穿上神赐的全副武装,坚强地抵御魔鬼的攻击……此外,更要高举信心的盾牌,扑灭恶魔的火箭。”红十字骑士的甲胄象征每个基督徒的甲胄。
②见《启示录》(1:18):“我是那永活者;我曾死去,但已经复活了,而且要活到永远。”
③“新的力量”或指他新获之盾牌的力量,或指他使用这盾脾的、未经检验的力量。
④见《启示录》(20:2):“那龙,就是那古蛇,也就是魔鬼和撒旦……”
⑤指乌娜(Una,在拉丁文中意为“一”)。她代表真理、真正的信仰和真正的教会。她的“矮小的白驴”表明她的谦卑。《约翰福音》(12:14):“耶稣已经找到一匹驴驹,骑着进城。”《马太福音》(21:5):“告诉耶路撒冷:她的君王谦卑地骑着驴驹子进城了。”
⑥羔羊暗示乌娜的纯洁清白以及她的基督教性质。《约翰福音》(1:29):“约翰远远地看见耶稣走过来,就说:‘看哪!这就是神的羔羊……’”
【赏析】
《仙后》是斯宾塞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最辉煌的开山之作。按照诗人原来的计划,这部模仿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的浪漫史诗应有12卷,每卷12章,结果诗人只完成了6卷零两章。尽管离作者原来的计划相差很远,但还是有洋洋洒洒近3.5万行,成为英国诗坛为数不多的宏篇巨制之一。
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仙后》并不易读,不仅因为它语言古奥,典故众多;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将英国的历史暗含于曲折离奇的浪漫传奇之中的寓言体史诗。正如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歌颂了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和罗马的光荣一样,斯宾塞写作《仙后》的目的就是歌颂伊丽莎白女王,颂扬她统治期间英国的繁荣富强,表达英格兰民族的伟大精神。诗中的仙后格罗丽亚娜其实就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化身。
按照诗人自己的说明,这部长诗的宗旨是遵循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表达12种基本品德,诗人的目的是“用美德和善行来塑造一个有道德和教养的高尚的人”。这个理想人物体现在亚瑟王子及各章的主人公身上。串连全诗的线索是青年王子亚瑟梦见仙后格罗丽亚娜,他醒来之后就去寻找她。而仙后格罗丽亚娜也正在天上举行一年一度的12天宴会,每天派一名骑士到人间惩奸扬善,除暴安良。每一名骑士都代表一种品德和力量,其冒险事迹即构成一卷诗的内容。亚瑟王子与这些骑士一起降妖除魔,他的身上集中了骑士们的所有美德,成为最高品德的完美化身。
已完成的六卷的内容分别是:
第一卷《红十字骑士或虔诚的传奇》,写红十字骑士随乌娜到她的父母之邦去铲除毒龙。红十字骑士即圣·乔治,代表英国;乌娜是向导,代表真理;毒龙代表谬误。
第二卷《该恩爵士或节制的传奇》,写该恩爵士探访了财富之窟,捉住了女巫,在亚瑟王子的搭救下,共同救出了被囚禁七年的女王阿尔玛。阿尔玛代表的是人的灵魂。
第三卷《布莉托玛或贞洁的传奇》,写女骑士布莉托玛如何解救被魔术师囚禁的艾莫莱特姐妹。艾莫莱特姐妹代表了女性贞操,而魔术师则代表了不正当的爱。
第四卷《坎贝尔与特里蒙特或友谊的传奇》,歌颂了骑士间的友谊,主要情节补续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中未写完的《扈从的故事》。
第五卷《阿提盖尔或正义的传奇》,代表正义的阿提盖尔以自己正义的力量终于制裁了邪恶之徒。这里影射了当时的若干历史事件,如西班牙军队放弃信仰、苏格兰玛丽女王受刑等等。
第六卷《卡里德爵士或礼貌的传奇》,写代表礼貌的卡里德爵士如何擒获象征人间嫉妒与诽谤的怪兽,但怪兽却挣脱铁链逃之夭夭,结果“嫉妒”与“诽谤”至今仍肆行于世。
《仙后》第一卷常被视为全诗的缩影,具有道德、传奇、宗教、历史等多方面的寓意。我们可以通过本辞典所节选的第一章前五个诗节来窥斑见豹。
“有一位高贵的骑士驱马在平原”,诗人开门见山,开篇就对主人公的身份和这次冒险活动的背景作了交代。红十字骑士全副武装,英姿飒爽。诗人对他手持的银盾和胯下坐骑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归时的深深创痕残留在盾面,/那是多次血战的残酷标记”,“怒马咬啮着笼头,口沫喷飞,/仿佛不甘于屈从马勒的绊羁”。银盾上刺目的战争印痕和战马出征时的蓬勃雄姿,一静一动,很好地渲染和喻示了即将到来的战斗之激烈与残酷。诗人还不忘提醒读者,红十字骑士并非是身经百战的宿将,而是一名“尚未用过这武器”的初出茅庐的骑士,渴望“通过对敌的英勇/战斗”,“考验自己的力量”。红十字骑士的经验不足和求战心切的心理描写为后文所写的他不断误入歧途的曲折经历埋下了伏笔。
与红十字骑士的勃勃英姿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卷的女主角乌娜,她肌肤胜雪,身穿黑衣,骑着一头比雪还要洁白的矮驴,手中牵着一只乳白的羔羊。低垂的面罩遮盖了她的面容,黑色的披肩透露了她心中的悲苦,她“沉郁地坐在驴背上缓缓行来”。传说当年耶稣就是骑着驴进入耶路撒冷,以此表示他是一位谦恭和平的君王,因为驴不同于用来作战的马。诗人同样以骑驴来表明乌娜的谦卑,乳白的羔羊则象征着乌娜的纯洁无瑕以及她的基督教性质。而且,乌娜的名字(Una)在拉丁文中意为“一”,代表真理,象征永恒,同时,她的名字也暗示了柏拉图所说的真和美的统一,这种内涵完全适用于真正的教会。除了用醒目的白色显示乌娜的纯真无邪,诗人又用忧伤的黑色引出了乌娜悲苦的身世。乌娜的祖先是“远古时代的国王和王后”,即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为亚当原本是“伊甸园的国王”。“他们从前/使权杖从东方延伸到西方海岸,/全世界都受他们的统治和左右”,不难看出,乌娜的故国象征着尚未分裂的原始的真正的教会,但现在,这片国土却正在遭受恶魔的蹂躏,因此,拯救乌娜的父母也就是拯救人类,拯救乌娜的家园也就是拯救真正的信仰。
《仙后》融合了中世纪传奇和寓言形式,诗中的每个人物、人名、情节,甚至对某些细小事物的描绘都可能富有深意。因此阅读《仙后》,不仅仅是阅读一个个曲折离奇的冒险故事,更重要的是体会道德伦理的寓意,看到暗含在故事中的英国的历史进程。
在《仙后》中,斯宾塞首创了一种适用于长诗的格律形式——斯宾塞体,每一节九行,前八行是抑扬格五音步,十音节,以ababbcbcc为韵式,b韵为连锁韵,将前两个四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增加了全诗的整体感和紧凑性;最后一行是抑扬格六音步,十二音节,又称为亚历山大诗行,它往往是全节内容的重点,或是前八行的总结和概括,有时更以格言、警句形式出现,使结尾更加苍宏有力。这种独特的诗节韵律富于变化,柔和动听,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斯宾塞的诗风与诗体为后世许多英国诗人所借鉴和仿效,影响并启发了包括马洛、弥尔顿、格雷、雪莱和济慈等诗人在内的后世诗学力量,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诗人的诗人”的美誉。
(朱黎航)
仙后。推荐。爱诗词网。第一卷 红十字骑士或虔诚的传奇第一章 [1—45行]真正“神圣”的保护圣徒, 击败丑恶的“错误”;“虚伪”诱使他陷入圈套, 邀他到家中留宿。1 有一位高贵的骑士驱马在平原, 全副武装,银制盾牌手中持,① 归时的深深创痕残留在盾面, 那是多次血战的残酷标记; 但直到这时,他尚未用过这武器: 怒马咬啮着笼头,口沫喷飞, 仿佛不甘于屈从马勒的绊羁: 那骑士英姿飒爽,端坐在马背,适合于激烈的战斗和骑士的比武大会。2他胸前饰有一枚血红的十字, 这是对殉难之主的亲切纪念, 为了主,他戴上这枚光辉的标志, 敬奉主——虽死犹如永活一般②: 同样的红十字也绘在银盾上面, 表明想获得主佑的最高希望: 在言行两方面他都忠心可见, 但一副庄严的神情流露在脸上;他无所畏惧,却总是令人敬畏异常。3他前去从事一项伟大的冒险—— 这任务由格罗丽亚娜,那位光荣 伟大的仙国王后,交他来承担—— 以赢得自己的荣誉和她的恩宠, 他渴望的人世事物唯有这两重; 他马不停蹄,心中一直渴望 考验自己的力量,通过对敌的英勇 战斗,同时也认识新的力量③他将与可怕的仇敌恶龙④大战一场。5有一位可爱的女郎⑤在他的身边, 骑着矮小的白驴,比白雪还白, 然而她更赛粉欺霜,但她的容颜 却被低垂的褶纹面罩遮盖, 一件黑色的披肩,她披覆在外, 像内心充满悲痛:她极度忧伤, 沉郁地坐在驴背上缓缓行来: 仿佛心里有某种隐秘的悲怆,手中用绳索牵着一只乳白的羔羊。6她纯真无邪,就和那羔羊⑥一样, 在生活和一切美德的教导各方面。 她出身皇族;远古时代的国王 和王后是她的祖先,他们从前 使权杖从东方延伸到西方海岸, 全世界都受他们的统治和左右; 直到地狱的恶魔以喧嚣和骚乱 蹂躏他们的国土,把他们赶走:她从远方召唤来这位骑士为她复仇。(胡家峦译)注释:①见《以弗所书》(6:11—17):“穿上神赐的全副武装,坚强地抵御魔鬼的攻击……此外,更要高举信心的盾牌,扑灭恶魔的火箭。”红十字骑士的甲胄象征每个基督徒的甲胄。②见《启示录》(1:18):“我是那永活者;我曾死去,但已经复活了,而且要活到永远。”③“新的力量”或指他新获之盾牌的力量,或指他使用这盾脾的、未经检验的力量。④见《启示录》(20:2):“那龙,就是那古蛇,也就是魔鬼和撒旦……”⑤指乌娜(Una,在拉丁文中意为“一”)。她代表真理、真正的信仰和真正的教会。她的“矮小的白驴”表明她的谦卑。《约翰福音》(12:14):“耶稣已经找到一匹驴驹,骑着进城。”《马太福音》(21:5):“告诉耶路撒冷:她的君王谦卑地骑着驴驹子进城了。”⑥羔羊暗示乌娜的纯洁清白以及她的基督教性质。《约翰福音》(1:29):“约翰远远地看见耶稣走过来,就说:‘看哪!这就是神的羔羊……’”【赏析】《仙后》是斯宾塞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最辉煌的开山之作。按照诗人原来的计划,这部模仿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的浪漫史诗应有12卷,每卷12章,结果诗人只完成了6卷零两章。尽管离作者原来的计划相差很远,但还是有洋洋洒洒近3.5万行,成为英国诗坛为数不多的宏篇巨制之一。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仙后》并不易读,不仅因为它语言古奥,典故众多;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将英国的历史暗含于曲折离奇的浪漫传奇之中的寓言体史诗。正如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歌颂了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和罗马的光荣一样,斯宾塞写作《仙后》的目的就是歌颂伊丽莎白女王,颂扬她统治期间英国的繁荣富强,表达英格兰民族的伟大精神。诗中的仙后格罗丽亚娜其实就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化身。按照诗人自己的说明,这部长诗的宗旨是遵循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表达12种基本品德,诗人的目的是“用美德和善行来塑造一个有道德和教养的高尚的人”。这个理想人物体现在亚瑟王子及各章的主人公身上。串连全诗的线索是青年王子亚瑟梦见仙后格罗丽亚娜,他醒来之后就去寻找她。而仙后格罗丽亚娜也正在天上举行一年一度的12天宴会,每天派一名骑士到人间惩奸扬善,除暴安良。每一名骑士都代表一种品德和力量,其冒险事迹即构成一卷诗的内容。亚瑟王子与这些骑士一起降妖除魔,他的身上集中了骑士们的所有美德,成为最高品德的完美化身。已完成的六卷的内容分别是:第一卷《红十字骑士或虔诚的传奇》,写红十字骑士随乌娜到她的父母之邦去铲除毒龙。红十字骑士即圣·乔治,代表英国;乌娜是向导,代表真理;毒龙代表谬误。第二卷《该恩爵士或节制的传奇》,写该恩爵士探访了财富之窟,捉住了女巫,在亚瑟王子的搭救下,共同救出了被囚禁七年的女王阿尔玛。阿尔玛代表的是人的灵魂。第三卷《布莉托玛或贞洁的传奇》,写女骑士布莉托玛如何解救被魔术师囚禁的艾莫莱特姐妹。艾莫莱特姐妹代表了女性贞操,而魔术师则代表了不正当的爱。第四卷《坎贝尔与特里蒙特或友谊的传奇》,歌颂了骑士间的友谊,主要情节补续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中未写完的《扈从的故事》。第五卷《阿提盖尔或正义的传奇》,代表正义的阿提盖尔以自己正义的力量终于制裁了邪恶之徒。这里影射了当时的若干历史事件,如西班牙军队放弃信仰、苏格兰玛丽女王受刑等等。第六卷《卡里德爵士或礼貌的传奇》,写代表礼貌的卡里德爵士如何擒获象征人间嫉妒与诽谤的怪兽,但怪兽却挣脱铁链逃之夭夭,结果“嫉妒”与“诽谤”至今仍肆行于世。《仙后》第一卷常被视为全诗的缩影,具有道德、传奇、宗教、历史等多方面的寓意。我们可以通过本辞典所节选的第一章前五个诗节来窥斑见豹。“有一位高贵的骑士驱马在平原”,诗人开门见山,开篇就对主人公的身份和这次冒险活动的背景作了交代。红十字骑士全副武装,英姿飒爽。诗人对他手持的银盾和胯下坐骑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归时的深深创痕残留在盾面,/那是多次血战的残酷标记”,“怒马咬啮着笼头,口沫喷飞,/仿佛不甘于屈从马勒的绊羁”。银盾上刺目的战争印痕和战马出征时的蓬勃雄姿,一静一动,很好地渲染和喻示了即将到来的战斗之激烈与残酷。诗人还不忘提醒读者,红十字骑士并非是身经百战的宿将,而是一名“尚未用过这武器”的初出茅庐的骑士,渴望“通过对敌的英勇/战斗”,“考验自己的力量”。红十字骑士的经验不足和求战心切的心理描写为后文所写的他不断误入歧途的曲折经历埋下了伏笔。与红十字骑士的勃勃英姿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卷的女主角乌娜,她肌肤胜雪,身穿黑衣,骑着一头比雪还要洁白的矮驴,手中牵着一只乳白的羔羊。低垂的面罩遮盖了她的面容,黑色的披肩透露了她心中的悲苦,她“沉郁地坐在驴背上缓缓行来”。传说当年耶稣就是骑着驴进入耶路撒冷,以此表示他是一位谦恭和平的君王,因为驴不同于用来作战的马。诗人同样以骑驴来表明乌娜的谦卑,乳白的羔羊则象征着乌娜的纯洁无瑕以及她的基督教性质。而且,乌娜的名字(Una)在拉丁文中意为“一”,代表真理,象征永恒,同时,她的名字也暗示了柏拉图所说的真和美的统一,这种内涵完全适用于真正的教会。除了用醒目的白色显示乌娜的纯真无邪,诗人又用忧伤的黑色引出了乌娜悲苦的身世。乌娜的祖先是“远古时代的国王和王后”,即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为亚当原本是“伊甸园的国王”。“他们从前/使权杖从东方延伸到西方海岸,/全世界都受他们的统治和左右”,不难看出,乌娜的故国象征着尚未分裂的原始的真正的教会,但现在,这片国土却正在遭受恶魔的蹂躏,因此,拯救乌娜的父母也就是拯救人类,拯救乌娜的家园也就是拯救真正的信仰。《仙后》融合了中世纪传奇和寓言形式,诗中的每个人物、人名、情节,甚至对某些细小事物的描绘都可能富有深意。因此阅读《仙后》,不仅仅是阅读一个个曲折离奇的冒险故事,更重要的是体会道德伦理的寓意,看到暗含在故事中的英国的历史进程。在《仙后》中,斯宾塞首创了一种适用于长诗的格律形式——斯宾塞体,每一节九行,前八行是抑扬格五音步,十音节,以ababbcbcc为韵式,b韵为连锁韵,将前两个四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增加了全诗的整体感和紧凑性;最后一行是抑扬格六音步,十二音节,又称为亚历山大诗行,它往往是全节内容的重点,或是前八行的总结和概括,有时更以格言、警句形式出现,使结尾更加苍宏有力。这种独特的诗节韵律富于变化,柔和动听,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斯宾塞的诗风与诗体为后世许多英国诗人所借鉴和仿效,影响并启发了包括马洛、弥尔顿、格雷、雪莱和济慈等诗人在内的后世诗学力量,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诗人的诗人”的美誉。(朱黎航)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藤野先生。推荐。爱诗词网。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人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十月十二日。【析】距离日本留学时期已经20余年了,鲁迅追忆当时自己的生活片断,表达了对一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的老师的思念和感激之情,这就是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藤野先生》。作者本人,是十分重视这篇文章的,在撰文8年后的1934年,他给日本友人增田涉的信中特地关照道:“《某氏集》(按指增田涉等翻译的日文版《鲁迅全集》)请全权处理。我看要放进去的,一篇也没有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①次年,他在给另一位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信中,又一次怀念昔日的老师:“藤野先生是大约三十年前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教授,是真名实姓。该校现在已成为大学了,三四年前曾托友人去打听过,他已不在那里了,是否还在世,也不得而知。倘仍健在,已七十左右了。”②这就引起了我们莫大的兴趣:藤野先生究竟是怎样一个人?鲁迅为什么如此崇敬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散文?1902年4月,作为官费留学生的鲁迅抵达日本,进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和普通科学知识,两年后卒业。他无视当时清朝驻日公使和留学生监督的不满,毅然决定学医,于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关于学医的动机,他后来追述道:“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的维新有很大的助力,”③“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④但是鲁迅到日本留学,正在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后不久。由于清政府的反动腐朽,对帝国王义屈膝投降,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低落。中国的留学生,也是被日本人瞧不起的,中国人被视作低能儿,然而藤野先生丝毫没有民族偏见,教中国留学生跟教自己国家学生一样地认真负责,甚至还格外地关心。他曾说过:“我尊敬中国,也就觉得对那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的。”⑤鲁迅讲进校后才过了一星期,便询问鲁迅能否记下讲义,而且从此开始经常查看和订正讲义,“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却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他“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担心鲁迅不肯解剖尸体,直到他看到鲁迅并不是这样,才放了心,并且为之而高兴。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实际上是显示了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所以鲁迅予以高度的评价:“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生活俭朴,也给鲁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认真地指出鲁迅在解剖图中移动了血管位置的错误,并和蔼地说道:“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他上课时常带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在研究室里,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专心研究头骨,后来有论文在本校杂志上发表。他听说中国女人是裹脚的,便专门向来自中国的学生请教,并以未能亲睹为憾。藤野先生认真教学、研究和重视调查,而在生活上则十分俭朴,不讲究服饰,有时上讲堂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藤野先生非常珍惜师生情意,具有善良正直的心。当鲁迅受了流言和匿名信的攻击,以及观看中国人充当俄国间谍被捕枪毙、而周围的中国观众显示着麻木神情的影片深受刺激,⑥决计弃医从文,因而与藤野先生告别时,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因为虽是惋惜,但他还是尊重他人的志愿。之后,他送了一帧题有“惜别”的照片给鲁迅。还希望得到鲁迅的照片。1936年鲁迅逝世后,景仰鲁迅的坪田和雄等三人访问了蛰居乡间的藤野先生,他十分欣慰地接受了采访,还回忆起不少鲁迅当年留学仙台时的情况。1938年,藤野先生的大儿子藤野恒弥考入日本第四高等学校读书,老师发现有这样一名学生后,特将一本收有《藤野先生》一文的日本版《鲁迅选集》给他带回去。藤野先生戴上眼镜匆忙地打开选集,当他看到书中有鲁迅的照片时,惊喜地高声叫道:“呵!这是周君,他已经了不起啦!”快慰之状溢于言表。总之,藤野先生是一位朴素、正直、严谨、对中国人民充满友好感情的日本学者,他超越狭隘的民族偏见,热忱关怀和帮助异国青年。尽管他是很普通的人,不为许多人所知晓,但他的人格是伟大的,他的可贵品质使鲁迅永远不忘:“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鲁迅回国后,一直怀念藤野先生,他对文学青年曾谈及藤野先生“如何热忱地教导他”。⑦鲁迅把藤野先生订正过的讲义细心收藏着,并特地将老师的照片挂在住室的东墙上,以便从他身上汲取战斗的力量:“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火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由此可见,鲁迅写下这篇散文,既是怀念“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老师,也是回顾自己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历程。目的是从中受到启发和鼓励,以便更勇敢地投入战斗。《藤野先生》是篇回忆性散文,偏重于叙事,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某些留学生的庸俗无聊的生活;从东京到仙台的旅程;还有到仙台后的情况:藤野先生的关怀和教诲,日本学生的狭隘民族主义的行为和作者看电影后的思想震动;最后写到藤野先生的惜别和作者对他的怀念和评价,以及藤野先生对作者战斗生活的影响。这里的几组题材,看似互不相关,实质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作者思想发展为线索,经纬交织、精心安排的,重点摆在赞扬和怀念藤野先生上。在质朴的叙述中随时挟带着精辟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文章善用反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写清国留学生的巧于打扮和荒废学业,衬托出藤野先生的俭朴、踏实和刻苦钻研科学的精神,同时也反衬了作者为祖国兴旺而求学的爱国主义思想;写到仙台医专时的俭朴生活,与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们的腐化生活相对照;写部分日本学生狭隘的民族偏见,更映照出藤野先生正直无私、热忱帮助中国青年的可贵精神。又如文章越是细致地写藤野先生对作者的热情关怀和教诲,就越显示出作者弃医从文思想的崇高。文章的语言富有特色,看来似乎很平常的叙述,其实内蕴着强烈的情感。开端第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有异峰突起之势。一个“也”字是理解的关键。在《朝花夕拾》中,本文紧接着前一篇《琐记》,写作时间仅相隔四天。在《琐记》中,作者写南京求学时是一片“乌烟瘴气”,令人“爽然若失”,“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藤野先生》紧紧衔接着《琐记》,从作者到达日本东京写起。一个“也”字,深刻表达了作者的失望,即感到东京与南京一样,也是一片乌烟瘴气。当然,这并不是说东京风景不佳,结合后面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之丑态的描写,含义就很清楚了。又如叙述深受军国主义毒害的日本学生“愤然”反对托尔斯泰,暗地里却早已受了他的影响,匿名信也写成了“托尔斯泰式”的信件;运用反语“实在标致极了”,“爱国青年”,“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等等,都饱含了讽刺之意。相反的。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描写,字里行间始终浸透着真诚的感激之情,特别在末两段,叙述老师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和老师性格的伟大,更是充满了热情的赞颂,感情真挚,寓意深远。
相见欢朱敦懦。推荐。爱诗词网。朱敦儒《相见欢》朱敦儒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①。倚清秋②。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③。中原乱④。簪缨散⑤。几时收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⑦。江山秋色图(局部)【宋】赵伯驹故宫博物院藏注释①金陵:今江苏南京。②倚:倚栏。③大江:长江。④中原乱:指北宋末年靖康之难,金兵占领中原,北宋灭亡。⑤簪(zān)缨:古代官吏的帽饰,此指代北宋的官员。⑥收:结束乱局,此指收复失地。⑦倩:请托、恳请。过:到。扬州:位于今江苏,此指宋金对峙的前线。鉴赏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军攻破,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北上。宋高宗赵构于次年五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重建宋朝(史称南宋),改元建炎,沿黄河一线设防阻止金军南下。十月,宋高宗以金兵南逼为由,从南京迁往扬州(今属江苏),将防线由黄河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高宗建炎元年(1127)秋,朱敦儒南逃至金陵(今江苏南京)时作有本词,上阕写作者登临金陵城楼所见悲凉宏阔的江山秋景,下阕写作者面对国破山河乱的沉痛心情。上阕写得气象宏阔而凄美,悲怆之中有慷慨之音。首二句“金陵城上”“清秋”用浅淡之笔点出时空场景。“上西楼”自是无言,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南唐李煜《乌夜啼》)为证;“清秋”自是萧寒,有“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柳永《曲玉管》)为据。无言与萧索,两者烘托出作者沉郁低沉的心境。前人写登楼,如“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三国王粲《登楼赋》),“城上西楼倚暮天,楼中归望正凄然”(唐张继《冯翊西楼》)之类,缺少本词清淡中所夹带的亡国悲凉之音,亦是因时事和个人气质不同使然。上阕末句“夕阳垂地”“大江流”等雄大意象一出,本词便更上一个境界,与杜甫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相通,两者所流露出的感情色彩虽然不同,但在落笔之气势、景象之宏阔上,却堪称伯仲。“万里夕阳”的景色壮美而血红,可是“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残阳渲染的乃是满目疮痍的故国景象,正是“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减字木兰花》)。作者登古都金陵,临邈远之长江,望烽烟之中原,流离漂泊,“故国山河”,“独倚危楼,无限伤心处”(《苏幕遮》),其情感纠缠何其复杂,都统统凝练在寥寥数笔的景致中。柳永有“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两位词人虽寄意不同,但情景却十分相通。上阕写景铺陈渲染悲凉氛围,下阕转入抒情以达胸臆。下阕首三句“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连用三个短句,音节急促,慷慨悲歌之中表达着对故国的无限深情,可谓“一双新泪眼,千里旧关山”(《临江仙》)。下阕末句写作者恳请悲风将自己的眼泪吹过前线重镇扬州以问候故土同胞。他泪流纵横,深感恢复旧山河遥遥无期,哀痛中流露出绝望,绝望中留有希望,可谓写得凄婉至极。“扬州”自古繁华,而今却是“悲风吹泪”,今昔对比,更是惹人泣下如雨,再联想到后来词人姜夔过扬州时“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扬州慢》),其辛酸更是难忍了。作者早年隐居故乡洛阳,过着“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朝中措》)的“清都山水郎”(《鹧鸪天《西都作》)式的优游闲雅生活,词风浪漫潇洒、清雅飘逸。此次南渡之变促使朱敦儒逃奔南方,亦促使其词风转向悲壮慷慨、沉郁清丽,亦最终改变其人生方向。本词慷慨苍凉,充满对故国的怀念,是朱敦儒人生转折时期的经典之作。(张伟特)集评清《陈廷焯:“希真词最清淡,惟此章笔力雄大,气韵苍凉,悲歌慷慨,情见乎词。”(《云韶集》)链接宋代的文化名城——扬州。扬州为宋代的淮南东路治所,经济文化繁荣。北宋时工商业虽远不如唐代,但仍为漕运重要转运站,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货物多经此转运,闽、广、江、浙商人亦常在此经商,神宗熙宁年间年商税额达五万余贯。手工业有造船、纺织、铜器打造、印刷、酿酒等部门。朝廷在此设造船场。所产锦、白绫等绸缎与白苎布、铜器、白桃酒享有盛名,销量很大。郊区产稻较多,并产茶叶,种花较盛。芍药尤多,有的园圃多达数万株,不少销往外地。文风兴盛,文字学家徐铉、徐锴等均是当地人,欧阳修、王安石、秦观皆曾在此居住过。风俗喜簪花,多花市之设。南宋时期为南北军事要冲,因遭兵火,经济文化发展受到影响。咸淳年间穆罕默德十六裔孙普哈丁来此传教,所创仙鹤寺为国内四大清真寺之一。
新家孟城口。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群峰连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山上,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使人留恋。倏忽间,日薄西山,就到了黄昏。诗句通过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梦中天姥山绮丽、明媚的景色。“迷”、“倚”不仅写出山中花石之美、之奇,而且反映出诗人渴望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注:倚,靠。暝(míng),黄昏。
千岩万转路不定。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群峰连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山上,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使人留恋。倏忽间,日薄西山,就到了黄昏。诗句通过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梦中天姥山绮丽、明媚的景色。“迷”、“倚”不仅写出山中花石之美、之奇,而且反映出诗人渴望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注:倚,靠。暝(míng),黄昏。
【诗句】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去年花开的时候和你分别,今年的花再度绽开,又是一年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题解】此诗约作于德宗兴元元年(784),时韦应物在滁州(今属安徽)刺史任。李儋:字幼遐,官至殿中侍御史,韦集中寄李儋诗多首。元锡:或谓亦李儋字。此外,元和、长庆年间有福建、宣歙观察使元锡,字君贶,似时代稍迟,恐非其人。诗意似亦仅寄一人。诗中叙别后思念之情。颈联二句,抒写愧对人民困苦流亡,尤为后人所传诵。宋代黄彻《䂬溪诗话》卷二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尾联则表示盼望友人来相会。全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全诗赏析】作于兴元元年(784)春滁州任所,诗中西楼当在滁州,去年朱泚叛军盘踞长安,德宗一直流亡奉天(今陕西乾县)。李儋为作者诗友,时官殿中侍御史,此诗叙离别及感时之思,谢榛《四溟诗话》谓律诗八句皆淡者,孟浩然、韦应物有之,本篇即是。首联从前一年分别时说起,将花里话别的往事重提,出语淡雅,只于“又”字见情,足以引起对方同样地念旧。次联感时自伤。诗人离开长安,出守滁州这一年,政局发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又一次动乱,事态严重;加之年近半百,又兼多病,国家和个人都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世事茫茫”、“春愁黯黯”,危苦孤寂之中,对故人也就特别思念。由于政局不安,民生凋弊,在官者亦不能有大作为,看到邑有流亡的事实,自己不能不受良心谴责,感到惭愧,这就加强了本来就有的归田隐居的想法。两句语挚意切,向来为人传诵。宋人黄彻《䂬溪诗话》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末联点明作意:听说你要来,故一直向人打听,可是看看西楼的月亮都圆了几回,还没有盼到。言下之意是盼对方快来,为什么不直说?因为这是写诗,寄情思于月缺月圆,与首联同归淡雅。因为诗写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头,调子不免低沉,又都是肺腑之言,所以笔笔实在,声声入耳。五六两句表现从政者的良心发现,为全诗增价。
去年花里逢君别。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去年花开的时候和你分别,今年的花再度绽开,又是一年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题解】此诗约作于德宗兴元元年(784),时韦应物在滁州(今属安徽)刺史任。李儋:字幼遐,官至殿中侍御史,韦集中寄李儋诗多首。元锡:或谓亦李儋字。此外,元和、长庆年间有福建、宣歙观察使元锡,字君贶,似时代稍迟,恐非其人。诗意似亦仅寄一人。诗中叙别后思念之情。颈联二句,抒写愧对人民困苦流亡,尤为后人所传诵。宋代黄彻《䂬溪诗话》卷二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尾联则表示盼望友人来相会。全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全诗赏析】作于兴元元年(784)春滁州任所,诗中西楼当在滁州,去年朱泚叛军盘踞长安,德宗一直流亡奉天(今陕西乾县)。李儋为作者诗友,时官殿中侍御史,此诗叙离别及感时之思,谢榛《四溟诗话》谓律诗八句皆淡者,孟浩然、韦应物有之,本篇即是。首联从前一年分别时说起,将花里话别的往事重提,出语淡雅,只于“又”字见情,足以引起对方同样地念旧。次联感时自伤。诗人离开长安,出守滁州这一年,政局发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又一次动乱,事态严重;加之年近半百,又兼多病,国家和个人都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世事茫茫”、“春愁黯黯”,危苦孤寂之中,对故人也就特别思念。由于政局不安,民生凋弊,在官者亦不能有大作为,看到邑有流亡的事实,自己不能不受良心谴责,感到惭愧,这就加强了本来就有的归田隐居的想法。两句语挚意切,向来为人传诵。宋人黄彻《䂬溪诗话》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末联点明作意:听说你要来,故一直向人打听,可是看看西楼的月亮都圆了几回,还没有盼到。言下之意是盼对方快来,为什么不直说?因为这是写诗,寄情思于月缺月圆,与首联同归淡雅。因为诗写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头,调子不免低沉,又都是肺腑之言,所以笔笔实在,声声入耳。五六两句表现从政者的良心发现,为全诗增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