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朗读

“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约·多斯·珀索斯、菲兹杰拉德、以及诗人肯明斯等。“迷惘的一代”是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斯泰因赠送给他们的。有一次,斯泰因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后来,海明威便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便成了这一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当时,他们大多还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善良的激情。面对现实,他们深深感到“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不过是当初美国政府用来迷惑自己为帝国主义战争卖命的虚伪幌子,深知上当受骗,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于是心灵深处受到无法医治的创伤。大战结束后,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政治、法令,但又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因而悲观、失望、彷徨、忧虑,处于一种迷茫,不知走向何处的精神状态之中。“迷惘的一代”的作家没有统一的组织团体及共同的纲领,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在作品里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的悲剧,他们在艺术上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新颖及独创性。

海明威(1899—1961)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九五四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他出身于芝加哥郊区一个医生家庭,做过记者。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在前线曾几度负伤,后来他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的身体、心理、精神以及感情上,部受了很重的创伤。”由于他亲身经历过战争,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住在巴黎刻苦学习写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一九二三年开始写作,一九二四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其中《在我们的时代里》描写主人公尼克·亚当斯战前的生活情景及和平宁静生活被战争破坏与战后的迷惘心情。很明显,这篇小说带有作者自传性的色彩。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刻画战后一群青年流落欧洲的生活情景。书中描写了战争给女主人公勃瑞特·艾希利和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带来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创伤,使他们相爱而又无法结合,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迷惘、厌倦情绪和幻灭感。这部作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当时在广大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永别了,武器》(1929)描写了一个志愿参加欧战的美国青年与一位英国护士之间的恋爱悲剧,揭示了个人幸福被战争摧毁的痛苦,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揭露较深,具有强烈的反战情绪。这部作品强烈的动作和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以及简练的对话和真切的内心独白,标志着海明威艺术风格的成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明威曾以记者的身份到过西班牙报道战事。后来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写成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这部小说叙述美国人乔顿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炸桥的故事,乔顿在临死之前回顾了一生,肯定自己为反法西斯而牺牲是光荣而崇高的。作者赞扬了主人公的牺牲精神,从民主主义立场反对法西斯主义。这时的海明威已摆脱了“迷惘的一代”的桎梏,比较注重现实描绘。尽管如此,海明威早期的文学主张和作品,极大地影响了欧美的许多作家,成为美国战后以怀疑彷徨和迷惘为基调的二十年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一九四九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早期作品《士兵的报酬》(1926),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在英国空军服役的飞行员头部受伤,回家后成了瞎子,最后死去的悲剧故事,具有“迷惘的一代”的风格。后来,他的作品发生了变化,多以美国南方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运用内心独白等手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成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

约·多斯·帕索斯(1896—1970),美国作家,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医疗队服务,他的第一部小说《三个士兵》(1921),是美国最早的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小说。小说着意描写一个名叫安德路斯的青年知识分子怎样在战争环境中被迫放弃音乐创作的理想,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个人爱好与理想的摧毁,表现了青年一代的厌战和迷惘情绪。一九二六年,他参加《新群众》杂志编委会,支持罢工斗争等,曾被捕入狱。他在迷惘中看到了一线生机,相信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创作手法上,他采用现实与史料结合的方法,新颖奇特,具有独创风格。

菲兹杰拉德(1896—1940),美国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虽曾入伍,但没有直接参加过战争。一九一九年退伍后,业余致力于长篇小说《人间天堂》的创作,一九二○年发表。这部小说描写一个名叫阿莫瑞·布莱恩的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幻想和失望,体现了年青一代的“美国梦”的幻灭,小说中的人物被称为大学生中的“迷惘的一代”。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列为二十世纪深受人们赞美的作品之一,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在创作手法上,通常在现实主义的描写中富有浪漫气息。

肯明斯(1894—1962),美国诗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加救护队在法国战地工作,曾进过集中营。后来,他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把这段经历写成长诗《大房间》(1922),描写一个好人怎样被当作间谍关进集中营的故事,从个人在战场上的不幸遭遇来揭露战争的罪恶,表现了厌战和迷惘的心情。他的诗形式奇特,用词、语法等别出心裁,具有“迷惘的一代”的浓郁的色彩。

“迷惘的一代”的作家虽然在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悲观情调,对战争抱着消极、厌恶的态度,缺乏积极的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行动,但他们的作品无论在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突破了传统的束缚。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作家后来独树一帜,成为现代文学的大师。所以,“迷惘的一代”尽管是一个短暂的潮流,但它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确定了的。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

昭阳趣史

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

()

《瓯北诗话》

本书为清代赵翼(号瓯北)所撰的诗话,12卷。前10卷评论唐、宋、元、明、清10家,计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各一卷,陆游二卷(附年谱),元好问、高启合一卷,吴伟业、查慎行各一卷。后2卷是续诗话,论韦应物、杜牧、王安石、黄庭坚诸人诗及诗格诗体。赵翼是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右三大家”。他的诗论,观点极为鲜明,即反对“荣古虐今”,力主“争新”、“独创”。他的论诗绝句:“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自身已有初、中、晚,安得千秋尚汉唐?”这与另几首都表现了一定的发展观点和追求创造的精神。再就本书的体制看,把他同一朝代的吴伟业、查慎行与李、杜相提并论,这是相当胆大的,与崇尚汉唐、“劝人不读唐以后书”的复古派迥然不同。他评诗,内容与形式并重,要这两方面都能创新才能成家。他既反对一味摹倣古人,认为这不过是“拾人牙后”、“抱柱守株”的“优孟”而已;同时也反对那些只在词句上“争难斗险、使人骇目”的形式主义倾向,认为元、白的诗触景生情,用眼前语、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因而较胜于韩、孟,“世徒以‘轻、俗’訾之,此不知诗者也!”也批评了那些把黄庭坚捧在苏轼之上,以及说苏轼超过陆游的人,因为陆游的诗具有丰富的爱国内容,而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写诗往往回避现实。苏、黄的优劣表现在写作方法上,苏随物赋形、信笔挥洒的熟练技巧,较之黄庭坚的“专以拗峭避俗、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是略胜一筹的。他批评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可说是一针见血的高论。但作者囿于时代局限,书中不免有一些封建糟粕,有待于读者的扬弃。霍松林、胡主佑根据寿考堂、湛贻堂等《瓯北全集》本作了校点,列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1981年再版。

()

名言: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

【诗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夜阑人静,梦里重温了年轻时的欢乐生活。于是便哭泣起来,泪水冲淡了胭脂,在脸上凝成了纵乱的痕迹。梦中回忆,空垂悲泪。是对往日韶华虚度的追悔,也有对现实艰难处境的哀愤。“红阑干”逼真地再现了琵琶女哭后的状态。注:少年事,年轻时欢乐的生活。阑干,纵横貌。形容泪流的样子。【鉴赏】夜深的时候,忽然在梦中回想起少年时代的许多往事,忍不住泪流满面,把脸上的红色胭脂都弄得凌乱模糊了。阑干:在这里指的是脸上的脂粉被泪水沾湿,顺着泪水流下,仿佛是一排排的阑干。过去的欢乐往事,突然在梦中涌上心头,抚今追昔,感叹身世飘零,只觉满心凄楚,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