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 李清照

武陵春 李清照朗读

李清照《武陵春》李清照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①双溪:在今浙江金华县东南,是风景佳胜之地。《浙江通志》卷一七引《名胜志》:“双溪,在城南(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碕岩下,与南港汇。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武义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于城下,故名。”舴艋舟:小船,两端尖如蚱蜢。

大梅诗意图(之一)【清】任熊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本词乃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流寓浙江金华所作。时词人52岁,已孀居多年。这首《武陵春》也是抒写春愁,但是作者避开了一般的春景描写,主要侧重倾诉心语,表现她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郁,全词语言平淡,格调沉婉,具有鲜明的南渡色彩。

开篇即是春的画面,但是与以往的“春光淡荡”“宠柳娇花”迥异,而是“风住尘香花已尽”,短短几字,却包藏着丰富的内涵: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漫卷落红的情景,又绘出如今雨过天晴,花成尘土的景象;既暗示了作者雨天不得外出游赏的落寞,又写出了她怜花自伤的无限感怀,意味无穷。李清照是懂得怜花、惜花的,在“雨疏风骤”之后,她还为海棠的“绿肥红瘦”遗憾,而此时花已成土,这满眼的“红尘”教她如何承受?“日晚倦梳头”句是词人此时的情状,满是慵懒倦怠,温庭筠《菩萨蛮》也描写女子的慵懒,“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但毕竟她还有梳洗、画眉的兴致,而此时,日已高,作者却依旧无心妆扮,其落寞无绪的心境可见一斑。

接着,词人笔锋忽转,带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全词的色调更为暗淡。“物是人非”便是她对自己现在生活的概括,大有往事堪哀、不可回首之意,词人本有幸福的生活,无奈身逢乱世,只能辗转漂泊;她也曾有甜蜜的感情,但在颠沛流离中,丈夫溘然长逝;她也有温馨的家,而山河破碎,故园难回,只能成为天涯况客,寓居他乡……太多的不如意,纷至沓来,使词人悲不能胜,涕泣沾襟,正是一言难尽、“欲语泪流”。

愁肠百结,郁塞难耐,作者想在春景中梳理一下自己的情怀,下阕中“闻说双溪春尚好”表明了作者有游春的意向,因此她“也拟泛轻舟”,但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又使词人的情绪跌入深谷,她的游春之梦也随之破灭。作者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蓄势,给词增添了起伏和波澜。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一扬,词人还在流泪,闻听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风景独好,心不觉有了些许缓和。“春尚好”“泛轻舟”节奏明快,格调轻盈,恰好暗合了词人瞬间的喜悦。而“泛轻舟”前着“也拟”二字,则显得婉曲沉静,表明词人出游之意是一时兴起。“轻舟”一词又为下文的“载愁”作了很好的映衬和铺垫,“只恐”以下二句,则是在蓄势之后又来一个突然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深沉悠长。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全词的名句,作者以舟小、愁多作对比,反衬出内心的愁重。李煜《虞美人》中形容愁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李清照又进了一步,将“愁”搬上了船,于是“愁”便物化了,有了重量,它不但可以随水漂流,而且可以用船承载。其实将“愁”与“舟”联系一起并不是李清照的首创,之前就有,如郑文宝《柳枝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苏轼《虞美人》“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陈与义《虞美人》也有“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遗恨、向衡州”。但是作者选取的角度更新,前人的词中,船是“载愁”的工具,而这里,船是愁重的衬托,船已经载不动愁情了,就将作者内心的绵绵愁痛推向了极点,极富艺术表现力。

作者写愁,没有浓墨重彩,没有铺叙渲染,仅以寻常语言入词,选取了别致的角度,在轻描淡写中使“载不动”的愁意自现。全词格调幽婉,画面朴素,感情深沉,极富艺术张力。(张雅莉)

集评明《张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易安名清照,尚书李格非之女,适宰相赵挺之子明诚。尝集《金石录》千卷,比诸六一所集,更倍之矣。所著有《漱玉集》,朱晦庵亦亟称之。后改适人,颇不得意。此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正咏其事。水东叶文庄谓:‘李公不幸而有此女,赵公不幸而有此妇。’词固不足录也。结句稍可诵。朱淑真‘可怜禁载许多愁’祖之。岂女辈相传心法耶。”(《草堂诗馀别录》)

清《陈廷焯:“易安《武陵春》后半阕云:‘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凄婉,又劲直。观此,益信无再适张汝舟事。即风人‘岂不尔思,畏人之多言’意也。投綦公一启,后人伪撰,以诬易安耳。”(《白雨斋词话》卷二)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故宫博物院藏

链接《武陵春》词牌。《武陵春》,又名《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四十九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瓯北诗话》

本书为清代赵翼(号瓯北)所撰的诗话,12卷。前10卷评论唐、宋、元、明、清10家,计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各一卷,陆游二卷(附年谱),元好问、高启合一卷,吴伟业、查慎行各一卷。后2卷是续诗话,论韦应物、杜牧、王安石、黄庭坚诸人诗及诗格诗体。赵翼是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右三大家”。他的诗论,观点极为鲜明,即反对“荣古虐今”,力主“争新”、“独创”。他的论诗绝句:“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自身已有初、中、晚,安得千秋尚汉唐?”这与另几首都表现了一定的发展观点和追求创造的精神。再就本书的体制看,把他同一朝代的吴伟业、查慎行与李、杜相提并论,这是相当胆大的,与崇尚汉唐、“劝人不读唐以后书”的复古派迥然不同。他评诗,内容与形式并重,要这两方面都能创新才能成家。他既反对一味摹倣古人,认为这不过是“拾人牙后”、“抱柱守株”的“优孟”而已;同时也反对那些只在词句上“争难斗险、使人骇目”的形式主义倾向,认为元、白的诗触景生情,用眼前语、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因而较胜于韩、孟,“世徒以‘轻、俗’訾之,此不知诗者也!”也批评了那些把黄庭坚捧在苏轼之上,以及说苏轼超过陆游的人,因为陆游的诗具有丰富的爱国内容,而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写诗往往回避现实。苏、黄的优劣表现在写作方法上,苏随物赋形、信笔挥洒的熟练技巧,较之黄庭坚的“专以拗峭避俗、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是略胜一筹的。他批评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可说是一针见血的高论。但作者囿于时代局限,书中不免有一些封建糟粕,有待于读者的扬弃。霍松林、胡主佑根据寿考堂、湛贻堂等《瓯北全集》本作了校点,列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1981年再版。

()

【诗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渔阳的战鼓声震天动地,惊乱了宫中《霓裳羽衣曲》的舞步弦音。渔阳:唐代郡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原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此代指范阳地带,指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唐。鼙(pí)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霓裳羽衣曲:著名舞曲名,原为西域乐舞,名《婆罗门》,为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而成。【鉴赏】“渔阳鼙鼓”,指安禄山的军事叛乱。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一带,是叛军进攻京师的出发点。“霓裳羽衣曲”,是当时宫中最流行的舞曲。喻唐明皇贪恋杨贵妃而沉醉于歌舞欢乐之中。“惊破”的“破”字有破坏的意思,是说安史之乱发生,《霓裳羽衣曲》奏不成了。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历史事件,深刻生动,极有文采。【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内战的爆发或外敌的入侵惊醒了沉醉于安乐的人们。[例]靖康初年,金兵南下,风云突变,恰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没有了平静与安宁,而生灵涂炭,无一幸免。(袁鹰、秦越《漱玉篇》)

()

唐·白居易

()

《虞姬自刎(虞姬别霸王)》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义》:“《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又,《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中记虞姬和项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

【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出处】唐·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其一》【意思】太阳出来,江边的鲜花比火还红;春天到了,江水绿得跟靛蓝一样。江花:江边的花。蓝:靛蓝,一种深蓝色的染料,用蓼蓝的叶子发酵制成。【鉴赏1】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映照得比火还红润;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就像湛蓝的蓝草。怎能不让人怀念江南呢?这两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明媚动人的江南春景图。词人选取“春江”作为江南春景的代表,描写了江花之艳红,江水之碧绿,色泽明亮清新。“日出”与“春来”是互文成义,上句有“春”,下句有“日”。一“出”一“来”,为宁静秀美的江南风景平添了一丝活力与生机。最后以反问句结尾,点出“忆江南”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怀念与向往之情。【鉴赏2】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的花朵,简直比火还要红艳;当春天来到时,江里的水,青绿得就像是蓝色的一样。江南水乡花草繁盛,这首词以红花、绿水来描写江南的美景,色彩鲜明艳丽,情趣无限。【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江南等地阳光明媚,花红水碧的春景。[例]富春江最富于春天的色彩。唐代诗人白居易早就咏叹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富春江水蓝得透明,两岸的红杜鹃花烂漫。(碧野《跋涉者的脚印》)二、用以比喻面貌焕然一新,形势大好。[例]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郭沫若《科学的春天》)【全诗】《忆江南三首·其一》.[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释】1.谙(音an):熟悉。2.胜:超过。蓝:植物名,蓼科,一年生草木,茎高二三尺,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叶可制染料,俗称靛青。【译】江南风景真美!那秀丽的景色早就熟谙。日出时,江边鲜艳的花儿,红胜火焰;春来时,清澈的江水碧绿如蓝。这般令人陶醉的景色,能不使人忆念?【鉴赏导示】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词,共有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早年,白居易常在杭州、苏州做官,那里如画的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年,他回到洛阳,回忆江南的风景时写下了这三首词。【鉴赏】起句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写那里的风景美好如画,是诗人当年亲身体验和感受过的,因为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具体写江南景色。太阳出来后江边的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临,绿色的江水微波粼粼,像一条彩练在晃动。这里,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相映衬,红者更红,绿者更绿。想起如此的美景,诗人在结尾由衷地吟出:能不忆江南?在这首写景抒情词中,诗人不但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艳的江南之春的瑰丽图画,而且还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无限怀念的美好情感。【赏析】白居易的《忆江南》,原作共三首,分写江南春色、杭州秋景和苏州胜事。每首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各首之间又密切相关,脉络相通,构成有机的整体。这是其中的第一首。作者以追忆的情怀生动描绘和热情赞美了江南的迷人春色,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词人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这不是一般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式的人云亦云,而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忆恋之情,是昔日审美意识的复活,是满怀激动和喜悦的赞颂,因为“风景旧曾谙”。这就是说,那江南风景,不是听说或凭想象而来,而是亲眼目睹并切身感受的结果。白居易少年时曾避乱吴、越,旅居苏、杭。江南的奇山秀水,苏、杭的旖旎风光,给这个北方少年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穆宗长庆二年(822)至敬宗宝历二年(826),白居易又先后出任杭州、苏州刺史。这位酷爱自然的诗人,政事之余,经常优游于寺庙林泉之中,陶醉于湖光山色之间,曾写有《暮江吟》、《钱塘湖春行》、《白云泉》等歌咏江南风光的名篇。宝历二年秋,他因眼疾而废郡事,回到洛阳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直到六十七岁的暮年,他依然对“旧曾谙”的江南风景念念不忘,写下了这首景美情深的《忆江南》。因此,“风景旧曾谙”,可谓言之凿凿,既落实了“江南好”的“好”字,又点明了“忆江南”的“忆”字,并为下面的写景作了铺垫。前两句泛忆江南,写得比较概括。接下去具体描写江南的美好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真是运笔如神,写景如画!寥寥数语,便尽收江南春色。春天的清晨,鲜花开遍了江畔,红艳艳的一片,在旭日照耀下,似喷火蒸霞,红得更加显目;春来水绿,江流泛碧,在江花、红日的映照下,更加清碧如蓝。作者以江为中心,以“江花”、“江水”为主要意象,以“日出”、“春来”为背景,经过心营意造、从而织染出一幅阔大绚丽的江南春色图,给人以亲临其境、陶醉其中的美感,从而成了赞美江南风景的名句。这两句所以写得好,首先是由于作者选择了最有代表性、最富于特征的景物。江南春景,可忆者甚多,要用两句话概括而形象地描绘出来,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这就需要选择和集中,以便通过个别表现一般,通过个性表现共性。选择什么呢?江南水乡,“江水”是这个地区的代表性景物;春暖花开,花是春天的象征,而且江南又多鲜花。于是作者就选取“江花”、“江水”这两个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写,起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其次,作者在描绘江南春色时采取了同色相烘染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把江南春色写得鲜艳夺目,精彩绝伦。“日出”与“春来”,都是带有色彩的动态形象,都为江南风景增色添彩。春花本已红艳,在红日照耀下,更红得胜过火焰,因同色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天是绿的使者,它染绿了江南大地,也把那江水染得愈加碧绿如蓝,因同色滃染而加深了色彩的浓度。“红胜火”的江花与“绿如蓝”的江水,互为背景,异色相衬,使整个画面更为绚丽夺目,层次分明。再次,作者不仅写景如画,而且画中寓以深挚的感情;不仅写出了江南春景的色彩、精神和灵魂,也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予词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写出了词人心灵中的江南之春,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人描绘出如诗如画江南春景之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不自禁地喊出“能不忆江南”的心声。这样结尾,不仅照应了“江南好”的开头,充分抒发了他的忆恋之情,而且空灵含蓄,余音袅袅,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更激起万千江南游子的眷恋情怀。【鉴赏要点】[1]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采用映衬、比喻的手法。[3]语言浅显、生动。[4]色彩明丽,层次丰富。

()

宋·沈括

板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