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轮台东门之外,送您启程。去时天山路上,大雪纷纷。山回路转,遮住了视线,看不见您的身影;眼前雪地上,只空空地留下了马蹄的印迹。诗句形象地表述了送行者伫立雪地深情怅望的情态,流露出对远去友人留恋难舍的悠悠不尽之情。【全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注释】①判官:唐朝协助地方长官处理政务的文官。②控:拉弓。③瀚海:大沙漠。阑干:纵横貌。④中军:主帅自己率领的军队,这里指主帅的营幕。⑤辕门:军营门。【全诗鉴赏】此诗约作于天宝十四年(755)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之时。这是一首送别诗,白雪是贯串全篇的线索,咏雪和送别紧密结合成为该诗的主要特点,这不仅反映在诗题上,而且体现在诗歌形象的描写中。前十句着重咏雪,但始终照应送别,为送别创造环境气氛。开头就从风雪写起:“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耐风寒的白草为之吹折,可见风势之猛,八月的边塞已经大雪纷飞,可见下雪之早,短短两句,一幅塞上早雪的图景便跃然纸上。“卷地”的“卷”字,传神地写出了寒风席卷一切的威势,“即飞雪”的“即”字,包含有诗人惊奇的口气,用字颇见工力。接着,作者以他那支生花妙笔,对雪景作进一步的描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梨花比拟雪,是形容雪白;用“忽如”和“千树万树”,是暗示雪下得急,下得大。两句想象新奇,比喻生动,把塞上雪景的壮阔明丽之处充分展示出来了。使人们仿佛看到伴随着朔风的怒吼,塞外的山脊屋顶、树梢枝头一下子都被皑皑白雪覆盖着,恍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万棵树的梨花一般,呈现出一片洁白明亮、妩媚奇丽的景象。这两句咏雪的千古名句翻用了梁萧子显《燕歌行》中“洛阳梨花飞如雪”的诗句,但比原句显得更壮美,更富有浪漫色彩,是“点铁成金”、推陈出新的典型一例。下面四句,由外景转为内景,从直接写雪转为间接写雪,突出下雪所造成的严寒天气。“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前句是过渡,并远承首句,正由于有“风”,雪花才“散入珠帘”,逼人的寒气也被带进帐内。“湿”字透露出营帐里有炉火,所以白雪融化成水,沾湿罗幕。此句转折自然,描写精细。后句所写“狐裘”、“锦衾”均为极其华贵的御寒衣物,在有炉火的帐内尚且显得“不暖”和“薄”,就更衬托出边塞雪天的奇寒无比。“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角弓”、“铁衣”都是边防将帅经常接触的东西,它们“不得控”和“冷难着”,就由寒冷进而渲染艰苦。从字面看,这些描写似乎是纯客观的,但诗人把雪天严寒刻画得如此新奇动人,具体可感,实际透发出他不为寒冷艰苦所动的豪气。九、十两句又由帐内转向帐外,对雪天景象作更为广阔的描写:“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只见沙漠纵横,千里冰封,天空灰暗,万里云凝。以夸饰的手法,对仗的句子,展现了一个天寒地冻、冰雪茫茫的世界,显得十分壮阔恢宏。一个“愁”字,则带有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两句为下面送别设置了背景和氛围,在全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后八句着重写送别,但始终穿插雪景的描绘。先写饯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对宴会只用两句就一笔带过,并且后一句没有对动作和情景的具体描写,而是用了三个乐器的专门名词,便非常简练而形象地点明饯宴的地点,写出了宴会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的场面。这样,帐内欢愉热烈的气氛和帐外冰冻严寒的环境便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塞外饯宴的奇异特色。而在万里之外饯别同僚归京,听到的又是西域少数民族的乐器声,容易触动乡思,如此描写,也隐含着异乡送别听异声、撩乱边愁听不尽的微妙情绪。次叙宴散后把归客送出营门外所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此时天色已是傍晚,雪越下越大,突出地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辕门上被积雪冻硬、风吹也不能翻动的红旗。这奇妙的一笔,除继续渲染严寒外,又勾勒出一幅生动逼真的图景:在广阔无垠、一片皆白、纷纷扬扬雪花飘舞的背景下,竖立着风掣不动的红旗,两者红白相间,广狭相衬,动静相对,给人以色彩艳丽、境界壮伟、气势飞动的美感,为最后送别增添了昂扬明快的情调。诗的末尾写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里没有去正面描述送别的情景,而是仍然扣住“雪”,着重写那条铺满白雪、客人东归的天山路和归客走后雪上留下的马蹄印。这种别具一格,富有画意的描绘,流露出诗人当时极为复杂的心情:既有怅然若失的惜别,又有随之神往的乡思,更主要的则是不为离情困扰,不被艰苦吓倒的豪迈情怀。结尾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蕴藉含蓄中透出苍凉悲壮的韵味。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这诗就写得很“奇”:咏边塞雪景,不是突出其苦寒阴冷,萧瑟荒凉,而是写得明丽动人,气象万千;写塞外送别,不是伤感悲哀,缠绵悱恻,而是在深情厚谊中满含乐观昂扬的气概;提到的物件,是狐裘、胡琴、琵琶、羌笛等边塞特有的东西;描绘的景象,是北风卷地,八月飞雪,瀚海冰封,愁云凝空等塞上壮观。真可谓“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充满着奇情异彩。写景传神肖物而富有立体感,做到了诗中有画,并具色彩鲜明、笔墨粗犷的特色。诗中饱满的主观感情融化于客观景物的描写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诗虽无直接言情的句子,但在出色的写景叙事中依然充满着很强的抒情意味。
轮台东门。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轮台东门之外,送您启程。去时天山路上,大雪纷纷。山回路转,遮住了视线,看不见您的身影;眼前雪地上,只空空地留下了马蹄的印迹。诗句形象地表述了送行者伫立雪地深情怅望的情态,流露出对远去友人留恋难舍的悠悠不尽之情。【全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注释】①判官:唐朝协助地方长官处理政务的文官。②控:拉弓。③瀚海:大沙漠。阑干:纵横貌。④中军:主帅自己率领的军队,这里指主帅的营幕。⑤辕门:军营门。【全诗鉴赏】此诗约作于天宝十四年(755)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之时。这是一首送别诗,白雪是贯串全篇的线索,咏雪和送别紧密结合成为该诗的主要特点,这不仅反映在诗题上,而且体现在诗歌形象的描写中。前十句着重咏雪,但始终照应送别,为送别创造环境气氛。开头就从风雪写起:“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耐风寒的白草为之吹折,可见风势之猛,八月的边塞已经大雪纷飞,可见下雪之早,短短两句,一幅塞上早雪的图景便跃然纸上。“卷地”的“卷”字,传神地写出了寒风席卷一切的威势,“即飞雪”的“即”字,包含有诗人惊奇的口气,用字颇见工力。接着,作者以他那支生花妙笔,对雪景作进一步的描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梨花比拟雪,是形容雪白;用“忽如”和“千树万树”,是暗示雪下得急,下得大。两句想象新奇,比喻生动,把塞上雪景的壮阔明丽之处充分展示出来了。使人们仿佛看到伴随着朔风的怒吼,塞外的山脊屋顶、树梢枝头一下子都被皑皑白雪覆盖着,恍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万棵树的梨花一般,呈现出一片洁白明亮、妩媚奇丽的景象。这两句咏雪的千古名句翻用了梁萧子显《燕歌行》中“洛阳梨花飞如雪”的诗句,但比原句显得更壮美,更富有浪漫色彩,是“点铁成金”、推陈出新的典型一例。下面四句,由外景转为内景,从直接写雪转为间接写雪,突出下雪所造成的严寒天气。“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前句是过渡,并远承首句,正由于有“风”,雪花才“散入珠帘”,逼人的寒气也被带进帐内。“湿”字透露出营帐里有炉火,所以白雪融化成水,沾湿罗幕。此句转折自然,描写精细。后句所写“狐裘”、“锦衾”均为极其华贵的御寒衣物,在有炉火的帐内尚且显得“不暖”和“薄”,就更衬托出边塞雪天的奇寒无比。“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角弓”、“铁衣”都是边防将帅经常接触的东西,它们“不得控”和“冷难着”,就由寒冷进而渲染艰苦。从字面看,这些描写似乎是纯客观的,但诗人把雪天严寒刻画得如此新奇动人,具体可感,实际透发出他不为寒冷艰苦所动的豪气。九、十两句又由帐内转向帐外,对雪天景象作更为广阔的描写:“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只见沙漠纵横,千里冰封,天空灰暗,万里云凝。以夸饰的手法,对仗的句子,展现了一个天寒地冻、冰雪茫茫的世界,显得十分壮阔恢宏。一个“愁”字,则带有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两句为下面送别设置了背景和氛围,在全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后八句着重写送别,但始终穿插雪景的描绘。先写饯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对宴会只用两句就一笔带过,并且后一句没有对动作和情景的具体描写,而是用了三个乐器的专门名词,便非常简练而形象地点明饯宴的地点,写出了宴会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的场面。这样,帐内欢愉热烈的气氛和帐外冰冻严寒的环境便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塞外饯宴的奇异特色。而在万里之外饯别同僚归京,听到的又是西域少数民族的乐器声,容易触动乡思,如此描写,也隐含着异乡送别听异声、撩乱边愁听不尽的微妙情绪。次叙宴散后把归客送出营门外所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此时天色已是傍晚,雪越下越大,突出地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辕门上被积雪冻硬、风吹也不能翻动的红旗。这奇妙的一笔,除继续渲染严寒外,又勾勒出一幅生动逼真的图景:在广阔无垠、一片皆白、纷纷扬扬雪花飘舞的背景下,竖立着风掣不动的红旗,两者红白相间,广狭相衬,动静相对,给人以色彩艳丽、境界壮伟、气势飞动的美感,为最后送别增添了昂扬明快的情调。诗的末尾写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里没有去正面描述送别的情景,而是仍然扣住“雪”,着重写那条铺满白雪、客人东归的天山路和归客走后雪上留下的马蹄印。这种别具一格,富有画意的描绘,流露出诗人当时极为复杂的心情:既有怅然若失的惜别,又有随之神往的乡思,更主要的则是不为离情困扰,不被艰苦吓倒的豪迈情怀。结尾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蕴藉含蓄中透出苍凉悲壮的韵味。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这诗就写得很“奇”:咏边塞雪景,不是突出其苦寒阴冷,萧瑟荒凉,而是写得明丽动人,气象万千;写塞外送别,不是伤感悲哀,缠绵悱恻,而是在深情厚谊中满含乐观昂扬的气概;提到的物件,是狐裘、胡琴、琵琶、羌笛等边塞特有的东西;描绘的景象,是北风卷地,八月飞雪,瀚海冰封,愁云凝空等塞上壮观。真可谓“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充满着奇情异彩。写景传神肖物而富有立体感,做到了诗中有画,并具色彩鲜明、笔墨粗犷的特色。诗中饱满的主观感情融化于客观景物的描写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诗虽无直接言情的句子,但在出色的写景叙事中依然充满着很强的抒情意味。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华歆与王朗。推荐。爱诗词网。华歆王朗《世说新语》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到,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2),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3),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注释:(1)〔歆(xīn)辄(zhé)难之〕辄,即,就。难,为难。(2)〔疑〕犹疑不决。(3)〔既以纳其自托〕以,同“已”。纳,承纳,接受。自托,请求。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要跟随,华歆对这件事感到为难。王朗说:“幸而船里还很宽,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贼人追来,王朗就要抛开携带的人。华歆却说:“当初我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这种情况。既然接受了他的请求,能因为危急就抛掉人家吗?”于是像当初一样携带帮助那个人。人们就凭这件事来评定华、王的好坏。
【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此诗写送别宴席上的情景及诗人的心绪。字里行间充满了抑郁不平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自信的精神。【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系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云“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诗作于离开长安之时,有系于开元十八、九年(730—731),言是初入长安困顿而归时所作;有系于天宝三载(744),谓是赐金放还时作。参照《梁园吟》、《梁甫吟》二诗,与此结尾如出一辙,故以前说为允。诗从高堂华宴写起,可能是饯筵的场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本于《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它展示的是如同《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那样的盛宴,然而接下来却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酒兴和食欲。“停杯”尤其“投著”这个动作,表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悲愤和失落,“拔剑击柱”这一动作,更增加了这种感觉。“心茫然”也就是失落感的表现。于是诗的前四句就有一个场面陡转的变化。
玉盘珍羞直万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此诗写送别宴席上的情景及诗人的心绪。字里行间充满了抑郁不平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自信的精神。【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系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云“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诗作于离开长安之时,有系于开元十八、九年(730—731),言是初入长安困顿而归时所作;有系于天宝三载(744),谓是赐金放还时作。参照《梁园吟》、《梁甫吟》二诗,与此结尾如出一辙,故以前说为允。诗从高堂华宴写起,可能是饯筵的场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本于《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它展示的是如同《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那样的盛宴,然而接下来却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酒兴和食欲。“停杯”尤其“投著”这个动作,表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悲愤和失落,“拔剑击柱”这一动作,更增加了这种感觉。“心茫然”也就是失落感的表现。于是诗的前四句就有一个场面陡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