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朗读

【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出处】唐·杜牧《赠别二首·其一》。【意思1】春风中走过扬州的十里长街,把沿街歌楼舞榭的珠帘卷起来,觉得里面的那些佳丽总不如你漂亮动人。后用来表达一种对意中人的眷恋与深情。【意思2】十里扬州之路,车水马龙,春风荡漾,美女如云,花枝招展。但是,都不如你这般使人爱恋。诗人运用较喻的手法,表达出自己对歌女那深深的爱恋之情。注: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卷上珠帘总不如”意谓所有的珠帘内的红衣翠袖的美女都不如诗人所眷恋的歌女。【鉴赏】春风轻柔地吹着约有十里长的扬州路,即使把沿路一家家的珠帘卷起来看看,总觉得所有帘内的女人都比不上她。这两句诗是写对情人的痴迷眷恋,与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诗的意境颇为相似。【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美貌或才能出众。[例]结二句借杜牧《赠别》诗意来赞美朱帘秀的人才出众,色艺俱佳。杜牧诗云:“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蒋星煜等《元曲鉴赏辞典》)二、用以形容扬州风景优美,街市繁华。[例]那时正是莺飞草长的三月天气,“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一路坐在车中,油绿的郊原不停地从车窗外飞过,不曾进城,我已经心醉了。(叶灵凤《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赠别二首·其一》.[唐].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解题】此二首诗约作于大和九年(835),时杜牧即将离开扬州淮南节度掌书记任,与所爱的一位妓女分别,赠她这二首诗。第一首写女子的美貌,用含苞待放的豆蔻蓓蕾作比喻,并以所有扬州女子都不及来形容。第二首写依依不舍之情,将蜡烛拟人化,赋予感情,谓蜡烛见情人离别而垂泪到天明,含蓄奇妙,深切感人。【注释】①娉(ping)娉:姿态美好貌。袅(niao)袅:身材纤长柔美貌。十三馀:十三四岁。②此句意谓如二月初尚未开花的娇嫩的豆蔻蓓蕾。后因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喻处女。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木,初夏开花。梢头:喻娇嫩。③二句意谓十里扬州一路上珠帘卷处看到的春风女子,总不及她。【全诗赏析】“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艺概·诗概》)杜牧的短章尤深得其妙。这首诗是作者大和九年(835)离扬州赴长安升任监察御史时,赠别一位情意缠绵的歌妓所作。首句,空灵而启,不直描“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容貌,而虚写体态“娉娉袅袅”轻盈多姿。“十三余”,女郎芳龄,更映照其貌美。次句,转接南国花卉,是实写阳春二月,到处荳蔻花蕾,结满梢头,含苞待绽,又是借喻少女似荳蔻含苞,娇艳可爱。荳蔻为一种草本植物,形似芭蕉,春时开花,颜色淡红,花朵密集。诗人取比贴切,人花相衬,使人更增秀美,后代多以“荳蔻年华”,称喻妙龄处女。第三句,转插扬州市容,铺叙一笔。“春风十里”,让人联想到《扬州梦记》所载“淮左名都”之盛:“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烈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这句明里张扬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暗里烘托环境氛围,远衬歌妓。末句,又空灵收绾,语在帘下“红巾翠袖”,意归“十三余”少女。十里长街倡楼歌馆云集,卷上珠帘,所览美色,不计其数,一个个“体如游龙,袖如素蜺”,真是目不暇接,然而没有能与之比美的。“总不如”,未言是谁。“发语已殚,而念意未尽”,读者望表知里,透过悬疑,体察轻易可得。这较直落描摹对象,岂不更含蓄有力,意趣盎然。总观此诗,所赞之人始终没有出帷亮相,启笔虚写轻姿舞态,承笔比之荳蔻花蕊,转笔渲染街市盛貌,结笔绿叶扶持红花,群女烘托一妹。人未露,意未尽,然而“不露露之”,“以不尽尽之”,取径深曲,余韵悠悠。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华歆王朗

《世说新语》

()

【诗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

【诗句】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

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景公再三地送,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够我周济家族,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而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

【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接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喜欢古今好的词语、好的文艺作品或优秀文学艺术家。[例]我自己虽不作诗,但我从幼年起就爱读诗;不但爱读古人的诗词,也爱读今人的诗词,正如诗翁杜甫所咏叹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只要是“清辞丽句”,不论古往今来,我一概爱读。(廖沫沙《暴雨飚风总不移》)二、用以形容既尊重前人的成果也重视今人的成就,学习古今优秀的东西。[例]艺术家需要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美创造的经验,把前人艺术美创造经验中同自己的气质、趣味相适应的东西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美创造的特殊风貌,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从“转益多师”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陆一帆等《青年美学向导》)【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赏析】这是杜甫阐明自己艺术见解的诗句。今人爱慕古人,凡有清词丽句,而必认真学习,我杜甫怎敢轻易小视这些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呢?作者强调向古人的优秀诗句学习,观点是正确的。注:今人,指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必为邻,意为离不开、少不了。

()

【诗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渔阳的战鼓声震天动地,惊乱了宫中《霓裳羽衣曲》的舞步弦音。渔阳:唐代郡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原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此代指范阳地带,指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唐。鼙(pí)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霓裳羽衣曲:著名舞曲名,原为西域乐舞,名《婆罗门》,为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而成。【鉴赏】“渔阳鼙鼓”,指安禄山的军事叛乱。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一带,是叛军进攻京师的出发点。“霓裳羽衣曲”,是当时宫中最流行的舞曲。喻唐明皇贪恋杨贵妃而沉醉于歌舞欢乐之中。“惊破”的“破”字有破坏的意思,是说安史之乱发生,《霓裳羽衣曲》奏不成了。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历史事件,深刻生动,极有文采。【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内战的爆发或外敌的入侵惊醒了沉醉于安乐的人们。[例]靖康初年,金兵南下,风云突变,恰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没有了平静与安宁,而生灵涂炭,无一幸免。(袁鹰、秦越《漱玉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