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朗读

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1),峨冠盛筵(2),灯火优傒(3),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4),名娃闺秀(5),携及童娈(6),笑啼杂之,环坐露台(7),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8),弱管轻丝(9),竹肉相发(10),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11),酒醉饭饱,呼群三五(12),跻入人丛(13),昭庆、断桥(14)呼嘈杂(15),装假醉,唱无腔曲(16),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17),净几暖炉,茶铛旋煮(18),素瓷静递(19),好友佳人,邀月同坐(20),或匿影(21)树下,或逃嚣里湖(22),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23),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24),避月如仇。是夕好名(25),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26),轿夫擎燎(27),列俟岸上(28)。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29),赶入胜会(30)。以故二鼓以前(31),人声鼓吹(32),如沸如撼(33),如魇如呓(34),如聋如哑(35)。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36),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37),官府席散(38),皂隶喝道去(39),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40),灯笼火把如列星(41),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42),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43),断桥石磴始凉(44),席其上(45),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46),山复整妆(47),湖复頮面(48)。向之浅斟低唱者出(49),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50),拉与同坐。韵友来(51),名妓至,杯箸安(52),竹肉发。月色苍凉(53),东方既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54),清梦甚惬(55)

〔注释〕(1)楼船:舱作楼形的大船。箫鼓:这里用作动词,吹箫击鼓。(2)峨冠:高高的帽子。(3)优:优伶,演戏的人。傒(xi):通“奚”,仆人。(4)亦船亦楼:即楼船。(5)娃:美女,这里指歌妓之类。闺秀:大家女子。(6)童娈(lian):即娈童,俊美的男童。(7)露台:指楼船上的阳台。(8)浅斟:慢慢饮酒。低唱:低回宛转地歌唱。(9)管:指吹奏乐器,如箫笛之类。丝:指弹拨乐器,如琴瑟之类。弱:轻柔。(10)竹:指管乐器,竹制,如箫、笛、笙之类。肉:指歌喉。相发:相互协和。(11)帻(ze):古代男子包头发的头巾。(12)呼群三五:彼此呼唤,三五成群。(13)跻(ji):登。这里指挤进。(14)昭庆:昭庆寺,又名菩提院,在西湖东北岸,后晋天福元年(936)吴越王修建。断桥:原叫宝祐桥,唐代称为断桥,在西湖白堤东端,靠近昭庆寺。(15)(xiao)呼:高声乱叫。(16)无腔曲:不成调的曲子。(17)轻幌(huang):轻细的帐幔。(18)茶铛(cheng):烧茶的小锅。旋:随即。(19)素瓷:白净的瓷杯。静递:静静地传递。(20)邀月同坐:邀请来在月下同坐。(21)匿影:藏身。(22)嚣:吵闹。里湖:西湖以苏堤为界分为里湖和外湖两部分,苏堤以西为里湖。(23)作意:着意,用心。(24)巳出酉归:古人以十二地支记时,从夜半(零时)开始,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巳时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酉时为下午五时至七时。(25)好名:追求名声。(26)犒:用食物或财物慰劳别人。(27)擎(qing)燎:举着火把。(28)列:列队。俟:等候。(29)速:这里用作使动词,催促。舟子:船夫。放:行(船)。(30)胜会:热闹的集会。(31)二鼓:二更天。古时把一夜分为五更。二更约为晚上九时至十一时。(32)鼓吹:指音乐声。(33)撼:摇动。(34)魇(yan):梦魇,作恶梦时发出呻吟或惊叫。呓(yi):说梦话。(35)如聋如哑:象聋子大声呼叫,象哑巴一样说不清。(36)止:通“只”。篙:撑船用的竹杆。(37)少刻:片刻,不一会儿。(38)席:宴席。(39)皂隶:衙役。喝道:官员外出,衙役们在前面开路,喝令行人闪开,叫喝道。(40)怖:吓唬。(41)列星:罗列天空的星。(42)赶门:急忙赶路进城门。(43)舣(yi)舟:拢船靠岸。(44)石磴:石阶。(45)席:这里用作动词,摆开宴席。(46)月如镜新磨:月亮好象刚刚磨过的铜镜一样明亮。(47)复:重新,又。整:整理。(48)頮(hui)面:洗脸。此处指湖面复归明洁。(49)向:刚才。(50)往通声气:过去打招呼。(51)韵友:风雅的朋友。(52)箸:筷子。安:摆好。(53)苍凉:凄凉。(54)拍人:扑人。(55)惬(qie):惬意,心满意足。

〔鉴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又当七月十五,该有多少湖光山色可写,历代文人又总是把自然景象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可是,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却别开生面,脱开窠臼。劈头一句:“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作者一笔撇开其他情景,不涉墨于景,只着色于人,艺术构思别具一格。文章在短短的一句交代过后,直入描写中心:“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总领下文。然后逐类加以描述,“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这里所勾画的是达官贵人在月下的情景。作者虽未明点其身分,但是从他们乘坐的楼船,戴着高高的帽子,摆着丰盛的筵宴,点起明亮的灯火,有优伶演唱、仆人侍候的排场等的描述中显示出了他们的身分、地位。“声光相乱”描述了情态。“光”字落实了前面的“灯火”;“声”字落实了前面的“优”字;“乱”字则生动地描述了纵情寻欢的情景。正因为他们忘乎所以地取乐,才会“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使得情景描述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作者在描述了这一幅画面后,紧接着用画笔描出:“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这里所描述的情景与上句有所区别。他们不是在灯红酒绿中狂欢狂乐,而是在歌伎、男童、闺秀的簇拥下,环坐平台,取笑作乐。“笑啼杂之”的“杂”字和上文的“声光相乱”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嬉笑声和啼叫声混成一片,这就描出了笑中取乐的糜烂情态。而“左右盼望”心不在焉的情态,就准确地揭示了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原因,流露出作者的轻蔑之情。至于第三种人,“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这类人和前两类不同,他们月夜游湖有自己的方式:陪伴者不同,取乐方式不同;而其心理也颇有独特性:“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第四种人,“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这是一批市井细民,中间夹杂了一些无赖汉。这伙子人也看月亮,也看观赏月亮的人,也看那些不看月亮的人。他们注意力不集中,视线分散,搅在人群中起哄,凑热闹,因而在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真正看到。作者接着写的第五种人:“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这种人的高情雅志,显然是指的文人骚客。这正是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

完成了对五种人看月的情态描述后,作者用重彩浓墨写杭州人游湖的热闹景况。“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从点出“巳”时,“酉”时,就一笔剖露了他们“避月如仇”的实质。“是夕好名”“逐队争出”,一个“好”写出了他们好图虚名,一个“争”表现了他们迫不及待、蜂拥出城的情态。为了达到出城目的,不惜“多犒门军酒钱”,以至“轿夫擎燎”,大白天也举起火把,这就含有讽刺意味了。他们“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俟”到“入”的动词变换及几个动词的连用,把游客急切的动态描绘得活灵活现。“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巳”,一句接一句,如急管繁奏,描述了游船繁杂的情景,特别是连用几个比喻,精妙恰当,写出了嘈杂的声浪。“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这段文字是写游人们归去时的生动情景,恰与来时的匆忙形成呼应。随后,作者描述了真正欣赏西湖七月十五月色的人们。“吾辈始舣舟近岸”,“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文笔清新动人,“如镜新磨”的比喻写出了月色的娇美。这幅画面是前文所写景象的对比,特别是,前面繁复的文字,无一字直接写月亮的形象,只有到这时才正面写出,个中匠心,引人深思。意在说明只有他们才能领略西湖的月夜之美。他们在万籁俱寂之中,纵舟于湖面之上,“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有言尽意无尽之妙。

这篇散文格调清新,描述生动,文词优美,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由于西湖七月半是个狂热的节日,作者所要描述的是游人,因而,文章一开始用“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一句话,点出了题旨的中心。而以“看月”和“不看月”作为全篇主轴,形成对衬的结构框架。作者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把西湖游客分成五种人加以描绘。在描绘时都是根据文章一开始所确定的“看”字来进行的,表现出作者的艺术描绘有着明确的着眼点。所以,作者虽然把五种人并列起来写,但是,都以“看之”来收束,因而不显得散乱。这五种人的描绘经过了作者的艺术概括和提炼,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虽然作者没有对每一种人的身分和社会地位加以提示,但是,我们通过各自的游湖情景的描述,完全可以推测和想象得到。这就显示出作者艺术描写的高超本领。五种游人的描绘,相对独立,各自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在每幅画面的描写中,都是用简练传神的笔墨描绘出他们游湖的方式和情态,文词的艺术概括力很强。在每句中总是先作具体描述,然后指出他们观赏明月的态度,语词凝练,一经点示,便昭然若揭,确实有画龙点睛的妙用。作者在刻画五种人时,用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语言,既描绘出他们的具体形象,又注意传送出他们的情怀,同时还表现作者的抑扬褒贬,看出作者主观评价的倾向性。文章先总述一笔,然后按不同类型加以分述,分述过程中,虽然是平均用墨,但是每幅画之间又恰成前后映衬。分述过后,再加以综合描述,描述了西湖七月半游人的狂潮,也把文章推向全篇的高潮。在综合描述后,转入单独描述,写包括作者在内的一类人游湖的情景。作者在行文时,有合有分,有概括描述有具体描述,有综述也有分述,有自然景象的描述也有人物情态的描述,显示出章法的多变化。而作者所欣赏的“吾辈”游湖的方式和情怀,放在最后一部分进行,这是作者笔墨的落脚点。因而前面的大段文字,就或明或暗地发挥了对比映衬作用,作者逐层过渡,一路写来,使得最后部分显得顺理成章。文章的描述好象是电影中的镜头,一个镜头就是一幅图画。但是镜头和镜头之间又不是割裂开的。除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还适当地把前文已有的描述挪到后面来,例如“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等句子,就把前后画面适当地加以勾联,并且组合成一幅新的艺术画面。这样,整个文章既做到章法的多变化,又做到结构的严谨。这是写作艺术上的又一个重要特色。

这篇文章文词上笔墨变幻,丰富多彩。有时浓墨重彩,有时又素色淡化,这一切都根据不同的描写对象和需要来安排。在描写游湖狂潮时,泼墨如雨,淋漓尽致。精妙的比喻和纵情的描述相结合,文气酣畅。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人流如潮的繁闹景象,耳边仿佛听到了人声鼎沸的嘈杂音响。由于作者既用浓墨重彩,又用素色淡化,因而作品富于诗情画意,形成了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的艺术境界。特别是最后一句“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意境深远恬淡,令人遐想不已。整个文章的语言声色兼备,清新喜人。作者常用四字一句的语言结构,很有概括力和表现力,读起来觉得圆润顺畅,余香满口。字数:5026裘取

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332-1337页.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形象·歌女”类的诗句。

()

闺门秘术

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闺门秘术》扉页书影

()

【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意思1】虽然不能像长着彩色翅膀的凤凰一样双双飞去,但却有像犀牛角上那一点可以通灵感应的心。【意思2】身上虽然没有凤凰鸟那样的一双善于飞翔的翅膀,无法聚在一起,但彼此内心里却像有着犀牛角的白纹一样息息相通。原是比喻爱恋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常用后句泛指双方思想感情一致,彼此心领神会。灵犀:据说犀牛角中有一条细线似的白纹,贯通两端,感应非常灵敏。【释义】唐·李商隐诗词名句。意思是: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解析】“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人心心相印,现多用于比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是什么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中的角质有如一根白线,上下贯通,感应灵异,故以喻人心相通。说详晋·葛洪《抱朴子》。语见唐·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一次酒宴上见到了一位官家小姐,二人一见倾心,但无法接触交谈,只是身隔心交,李商隐因此彻夜难眠,便写下了《无题》诗一首以抒胸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的大意是:猜酒行令你笑吟吟,款款春韵实在是动人。昨夜的星辰已坠落,何时能再见你倩影?虽然没有彩凤的双飞翼,彼此却有一颗眷恋的心。晨鼓已响我该上班去,寂寞无聊好似蓬草没有根!

后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语便传用开来【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注释】1.灵犀:即通犀。《汉·西域传》:“通犀翠羽之珍。”如淳注曰:“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2.送钩:藏钩于手中令人猜,又称藏钩。射覆:器皿下覆盖物品令人猜(射)指。这两种皆酒宴间的游戏,借以渲染欢乐气氛。3.听鼓应官:指听到鼓声必去官府应卯理事。兰台:汉代以来保存秘书图籍的宫观。《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走马兰台,说明诗人当时官秘书郎。这是一种职位不高、无大权势的清要之职。转蓬:《淮南子》:“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评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现在人们常比喻: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异口同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想得一样。【赏析】解释灵犀:传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在犀牛角上有细线一样的白色花纹贯通两端,能够感应灵异。原用来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来比喻彼此双方融洽一致,心领神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早年生活贫困,因文才出众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后来王茂元也因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令狐楚、王茂元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他因此遭到两派的排斥,后半生一直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他的诗作情致深蕴,流丽婉转,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但由于他在诗歌中大量用典,以致相当多的诗篇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有一首《无题》诗这样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追忆了他年轻时的一段恋情。诗人写道,在那星辰闪烁、爽风宜人的夜晚,我俩相遇在画楼的西边、桂堂的东边,相遇在一场热闹的宴会之中。人们隔着座位劝着酒,分组玩着送钩、射覆的猜谜游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俩双眼流波,沉浸在感情的交流中。我们虽然没有凤凰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是我们有犀牛的灵角,能够心心相通。在这无声的心灵交流中,美好的夜晚稍纵即逝,又该策马到兰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于是只能在泪光中分别,惆怅不已,叹息自己身不由己,如同飘转的蓬草。

()

“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詩句出處:《題福唐觀二首》;是唐朝詩人杜光庭的作品。
盤空躡翠到山巔,竹殿雲樓勢逼天。古洞草深微有路,

()

论雅俗共赏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

【诗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出处】唐·杜牧《金谷园》。【意思】繁盛的往事追逐着芳香的尘埃,消散一空,流水潺潺,春草萋迷,已没有丁点儿尘事的萍踪。夕阳西下,东风传来啼鸟的幽怨,如泣如诉,满树落花凄然飘坠,犹似当年坠楼人的倩影。【全诗】《金谷园》.[唐].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赏析】金谷园是西晋石崇豪华的私人别墅,位于洛阳附近,唐时成为游览胜地。开成元年(836),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游览这一古迹时写下这首绝句,伤春感昔,借景抒怀。“繁华事散逐香尘”,首句点出感昔的主旨,同时为全诗定下了苍凉的基调。相传石崇曾“屑沉水之香,如粉末,布象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珍珠”(《拾遗记》)。从此可窥见金谷豪奢之一斑。种种繁华都随着香尘事去而化为过眼云烟,一去不返了。“流水无情草自春”。用自然之景进一步渲染“繁华事散”。金谷水哪管人世沧桑,依旧无情地流淌着;草木更不解人之悲怆,反而长得茂盛异常,呈现出满园春色。一个“自”字,寄寓诗人多少感慨。这虽是化用“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的诗意,但加上“流水无情”,使语言更加凝重。这情景已够使人伤怀的了,这时偏又传来令人痛楚之声。“日暮东风怨啼鸟”,使伤感又笼罩上一层凄怆的帷幕。日薄西山,残阳如血,园鸟悲鸣,如怨如慕,闻之惊心。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从反面衬托,以“空”字示人之悲;杜牧则从正面落墨,以“怨”字显人之痛,异曲同工。诗人边游边想,金谷一些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件件在脑中闪现。正在这触目皆愁、入耳皆伤之际,想到绿珠,突然瞥见落花,立即水到渠成地咏出结句。“落花犹似坠楼人”。石崇有妓名叫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绿珠坠楼而死。绿珠坠楼是金谷的主要逸事,她之坠楼又是石崇繁华事散的生动体现。诗人瞥见落花,想到如花之人,又从花之落幻化出人之坠,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花落耶?人坠耶?浑然莫辨。现实中的花落成为意念中的人坠,真是想落天外,妙趣天成。绿珠的命运不也就像眼前的落花吗?结句是全篇的高潮,是作者伤春感昔的凝聚点。此句囊括了前三句的主要内容,是繁华事散逐香尘的体现,是流水无情草自春的见证人,日暮是她命运象征,啼鸣难道不是为她悲鸣?还能引起人们无穷遐想,花依然在落,绿珠坠落之事现实中也在不断重演。繁花有尽,红颜命薄,才人运蹇,事虽殊途,理则同归。“犹似”之中既含花落之伤,又蕴对绿珠之同情,更深寓自己牢落不偶的感伤,收到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作者善于捕捉典型事例,以小见大。《赤壁》以二乔的命运虚拟孙曹之霸业,此则以绿珠坠楼,实喻金谷的兴亡,一虚一实,风骚各逞。徐凝也写有《金谷园》诗,说“绿珠歌舞天下绝,唯与石家生祸胎”。把绿珠看成祸水实属偏见,与此诗比起来,立意自有高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