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出处】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意思】去年就想返归故里,至今丛丛菊花已二度开放,回首往事,伤感流泪,一叶孤舟紧系着我那思念故乡的心。丛菊两开:杜甫离开成都打算由水路出川回故乡去,因各种原因一直滞留夔州。到次年秋,已是两个秋天了,故说“丛菊两开”。他日泪:因回忆往日而流泪。系(jì):拴住。故园:故乡。【鉴赏1】菊花花开花落都已过两载,看着眼前盛开的花,因回忆过去而伤心落泪。孤舟停泊,系于岸上,正如我将思念长安之心系于故园一般。杜甫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夏离开成都,秋居长安,次年秋又稽留夔州,因此说“丛菊两开”。此时诗人自伤滞留夔州,未能出峡北归,见丛菊再开,因心里牵挂着长安,禁不住泪流满面。孤舟漂泊,显示出自己孤苦无依,尽管如此,诗人却依然深深挂念着长安。以孤舟系岸,比喻自己心系长安。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挂念之情。【鉴赏2】丛菊两度开花,落下的还是他日之泪。一叶孤舟系在岸边,顿生思念故园之心。杜甫在夔州居住了两年,所以说“丛菊两开”。想在第一年菊花开放时,作者已触景生情,潸然泪下了。而今年菊花又一度开放时,作者依然落泪。仅仅是为了年老思念家乡吗?不。“故园心”三字,有对家乡的思恋,更多的则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因为诗中的“故园”指的是长安。而那一叶孤舟不正象飘零无依的作者吗?这两句诗语言简炼,情深意切,使人犹见杜甫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对祖国、故乡的回归之心或思念之情。[例]“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于他的儿女来说,都有一种难于向别人尽诉的感情。(罗强烈《请陪我回家乡走一遭》)【诗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出处】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意思】又到了赶制冬天御寒衣服的时候了,傍晚时分,白帝城在高高的城楼上,到处传来急切的捣衣声。砧,即捣衣之石。此时,诗人在夔州,却听到由白帝城传来的砧杵声。“处处”“催”“急暮砧”等语显示出时间的迫切,正是因为寒冬来得如此迅速,人们才赶紧裁制冬衣,这种紧迫感仿佛将寒冬的冷气也带入诗歌,让人产生局促感。这两句使得诗歌的时间有了变化,从白天转到日暮,而客居他乡之人的心情也就更加难过。【全诗】《秋兴八首·其一》.[唐].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注释】玉露:白露。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他日:往日。系(jì):指系舟上岸。寒衣:冬天穿的衣服。催刀尺:指赶裁新衣。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zhēn),捣衣石。【大意】白露使枫树林凋零衰败,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峡中的江水波涛翻滚汹涌连天,塞上的风云漫卷密布大地阴沉。丛菊已开两次,回想他日要落泪,孤舟靠岸系绳也系住游子的归乡之心。寒冷季节处处都在赶制冬衣,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捣衣声。【题解】这首诗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作了形象的描绘。漫山的枫树在金风玉露中变为红色,山峡在这深秋中显得更加幽深而阴暗。江水汹涌,波浪连天腾跃;关隘风云,阴霾铺地而来。一簇簇的菊花开了两次,我曾经暗自落泪;孤单单的船儿系在这里,我哪能忘记故乡。处处在赶制寒衣,催用剪刀裁尺,高高的白帝城,黄昏时分,传来笃笃的捣衣之声。此诗上半首写寓居夔州的景色,下半首写漂泊异地,百感丛生,抒发了诗人忧国怀乡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全诗高华典丽与沉郁顿挫相融相契,成为唐人七言诗的杰出之作。【鉴赏】杜甫永泰元年(765)在严武死后即离开成都去渝州,六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加之吐蕃入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和威胁”(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诗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借以感慨今昔,怀念长安,是很著名的组诗。这八首组诗,结构严谨,是个有机整体。第一首是统帅以下七首的起兴篇章。诗的前四句先写环境,以“玉露”、“枫林”、“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点明了时地,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与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所写的“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生涯相汨没,时物自萧森”的意境相类似。这四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更是写情,意蕴丰富。下面四句便直接写情,直诉诗人之悲愁和对长安之系念。杜甫曾在夔州两度过秋天。他的《九日》诗:“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又在夔州的《夜》诗中说“南菊再逢人卧病”,都可作为“丛菊”一句的参证,是说在此已见两度菊开,都流了思乡之泪。而所乘之扁舟,加之周围又传来催做“寒衣”的砧声,这使飘泊在外的诗人更增加思乡即系念长安的心情。诗人的思归长安之心所以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与前四句所写的内容相一致。这首诗与屈原《招魂》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所写的境界相似,但季节有春秋之异。意境较《山鬼》为广阔,思想同《哀郢》相通。但那时长安已收复,所写的却仍是一些依然存在和新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体现了关心万方多难和思念长安的拳拳之心。以下七首均由此演化生发。
丛菊两开他日泪。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出处】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意思】去年就想返归故里,至今丛丛菊花已二度开放,回首往事,伤感流泪,一叶孤舟紧系着我那思念故乡的心。丛菊两开:杜甫离开成都打算由水路出川回故乡去,因各种原因一直滞留夔州。到次年秋,已是两个秋天了,故说“丛菊两开”。他日泪:因回忆往日而流泪。系(jì):拴住。故园:故乡。【鉴赏1】菊花花开花落都已过两载,看着眼前盛开的花,因回忆过去而伤心落泪。孤舟停泊,系于岸上,正如我将思念长安之心系于故园一般。杜甫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夏离开成都,秋居长安,次年秋又稽留夔州,因此说“丛菊两开”。此时诗人自伤滞留夔州,未能出峡北归,见丛菊再开,因心里牵挂着长安,禁不住泪流满面。孤舟漂泊,显示出自己孤苦无依,尽管如此,诗人却依然深深挂念着长安。以孤舟系岸,比喻自己心系长安。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挂念之情。【鉴赏2】丛菊两度开花,落下的还是他日之泪。一叶孤舟系在岸边,顿生思念故园之心。杜甫在夔州居住了两年,所以说“丛菊两开”。想在第一年菊花开放时,作者已触景生情,潸然泪下了。而今年菊花又一度开放时,作者依然落泪。仅仅是为了年老思念家乡吗?不。“故园心”三字,有对家乡的思恋,更多的则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因为诗中的“故园”指的是长安。而那一叶孤舟不正象飘零无依的作者吗?这两句诗语言简炼,情深意切,使人犹见杜甫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对祖国、故乡的回归之心或思念之情。[例]“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于他的儿女来说,都有一种难于向别人尽诉的感情。(罗强烈《请陪我回家乡走一遭》)【诗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出处】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意思】又到了赶制冬天御寒衣服的时候了,傍晚时分,白帝城在高高的城楼上,到处传来急切的捣衣声。砧,即捣衣之石。此时,诗人在夔州,却听到由白帝城传来的砧杵声。“处处”“催”“急暮砧”等语显示出时间的迫切,正是因为寒冬来得如此迅速,人们才赶紧裁制冬衣,这种紧迫感仿佛将寒冬的冷气也带入诗歌,让人产生局促感。这两句使得诗歌的时间有了变化,从白天转到日暮,而客居他乡之人的心情也就更加难过。【全诗】《秋兴八首·其一》.[唐].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注释】玉露:白露。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他日:往日。系(jì):指系舟上岸。寒衣:冬天穿的衣服。催刀尺:指赶裁新衣。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zhēn),捣衣石。【大意】白露使枫树林凋零衰败,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峡中的江水波涛翻滚汹涌连天,塞上的风云漫卷密布大地阴沉。丛菊已开两次,回想他日要落泪,孤舟靠岸系绳也系住游子的归乡之心。寒冷季节处处都在赶制冬衣,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捣衣声。【题解】这首诗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作了形象的描绘。漫山的枫树在金风玉露中变为红色,山峡在这深秋中显得更加幽深而阴暗。江水汹涌,波浪连天腾跃;关隘风云,阴霾铺地而来。一簇簇的菊花开了两次,我曾经暗自落泪;孤单单的船儿系在这里,我哪能忘记故乡。处处在赶制寒衣,催用剪刀裁尺,高高的白帝城,黄昏时分,传来笃笃的捣衣之声。此诗上半首写寓居夔州的景色,下半首写漂泊异地,百感丛生,抒发了诗人忧国怀乡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全诗高华典丽与沉郁顿挫相融相契,成为唐人七言诗的杰出之作。【鉴赏】杜甫永泰元年(765)在严武死后即离开成都去渝州,六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加之吐蕃入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和威胁”(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诗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借以感慨今昔,怀念长安,是很著名的组诗。这八首组诗,结构严谨,是个有机整体。第一首是统帅以下七首的起兴篇章。诗的前四句先写环境,以“玉露”、“枫林”、“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点明了时地,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与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所写的“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生涯相汨没,时物自萧森”的意境相类似。这四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更是写情,意蕴丰富。下面四句便直接写情,直诉诗人之悲愁和对长安之系念。杜甫曾在夔州两度过秋天。他的《九日》诗:“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又在夔州的《夜》诗中说“南菊再逢人卧病”,都可作为“丛菊”一句的参证,是说在此已见两度菊开,都流了思乡之泪。而所乘之扁舟,加之周围又传来催做“寒衣”的砧声,这使飘泊在外的诗人更增加思乡即系念长安的心情。诗人的思归长安之心所以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与前四句所写的内容相一致。这首诗与屈原《招魂》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所写的境界相似,但季节有春秋之异。意境较《山鬼》为广阔,思想同《哀郢》相通。但那时长安已收复,所写的却仍是一些依然存在和新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体现了关心万方多难和思念长安的拳拳之心。以下七首均由此演化生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意指那些虚假笼络人心的行为。典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刘备在当阳一带被曹操大败,家眷也失散。大将赵云舍生忘死,血战长坂坡,终于救出了刘备的儿子阿斗(即刘禅)。
刘备摔阿斗。推荐。爱诗词网。意指那些虚假笼络人心的行为。典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刘备在当阳一带被曹操大败,家眷也失散。大将赵云舍生忘死,血战长坂坡,终于救出了刘备的儿子阿斗(即刘禅)。赵云冲出曹军重围,找到了刘备,便跳下马来,拜伏在地,还未开口,不禁泪水直涌。刘备见赵云血满战袍,也不住哭泣。赵云喘息着向刘备报告:“糜夫人受了重伤,不肯上马,已投井而死。我只得推墙掩井,怀抱小主人,身突重围而回。”说着,解开勒甲绦,只见阿斗酣睡未醒,便双手捧了递给刘备。刘备接过阿斗,感激万分,沉思一番,突然双手一放,将阿斗摔在地上,说:“为这小子,差点损折了我一员大将!”赵云大受感动,忙从地上抱起阿斗,拜伏刘备跟前,流着泪说:“赵云肝脑涂地,也难报主公知遇之恩!”后人有诗评说此事:“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刘备摔阿斗”,比喻采取某些措施,给人以某种恩惠和好处,笼络人心,使人顺服,为己利用。这是句熟语,也是一句歇后语:“刘备摔孩子——笼络人心”,也有的说“刘备摔孩儿——收买人心”。
沈醉不知归路。推荐。爱诗词网。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选自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这是李清照回忆少女时代生活的一首词。她截取了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的一个片断——曾经有一次临晚乘醉尽兴忘归的泛舟。“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常”,“尝”的通假字,曾经的意思。词一开头先作交代,点出时间地点,然后以“沈醉”写人。至于为何而醉且沉?似乎应是饮酒而醉,但如果细读下文,看到主人公饱览初夏美景,留连忘返,则不妨可以说这种醉意也有几分是因这美好的景色而为之陶醉。“不知归路”四字,既承上“沈醉”而言,又引起下文的描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是进一步讲“不知归路”,其中“误入”两字照应前面的“沈醉”,因为“沈醉”方会“误入”,“藕花深处”四字则照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而进一步具体化。此句既说“兴尽”,又写“误入”,实际上还在写主人公余兴未尽、意犹未尽,所以虽说“兴尽”,但远远看到莲叶田田,闻到荷花飘香,却又身不由己,信舟划去。然而,当她划到藕花深处时,才发现此处已无路可通,从对景色的“沈醉”中顿然醒悟过来。作者早已就在前面交代了的“日暮”、“晚”的天气,此刻当已更晚,贪玩的少女这才不免有些吃惊,于是赶紧往回划。“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的“争”,就是争先恐后的意思,引申为“赶紧”,主人公赶紧划归,船桨击水,发出哗哗声响,把两岸沙滩上已经栖息的鸥鹭惊了起来,这也照应到前面,见出主人公确实归舟甚晚了。这就是李清照这首《如梦令》的全部内容。在这首词中,我们虽然看不到有多少现实的社会内容,但可以看到一个在封建社会中不受妇女礼教规范束缚的天真活泼的性格,看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李清照词中,有不少这样的笔墨,曾因此而被封建道学家们视为“毫无顾藉”,但在今天看来这正是可贵的地方。从词的创作的角度来看,晚唐五代的花间词派主要把笔墨放在珠帘罗幕香闺佳人的描写上,天地狭窄。南唐至宋初词渐趋阔大,而李清照作为一个女词人,能走向广阔的郊外,扩大视野,不作卿卿我我男女恩怨之声,而写自己对美好自由生活及大自然的热爱,情调显得健康,意境显得开阔,这是不容易的。李清照后期词因时代的动乱而更多地写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与她前期的词作就有这样良好的开端分不开的。这首词在艺术上采用白描的手法,不事雕饰,文辞清新,用笔轻灵,写得真切自然,已开始显露出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
美芹十论。推荐。爱诗词网。[原文](节选)察情第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定故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审故也。能定而审,敌情虽万里之远,可坐察矣。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守淮第五不恃敌之不敢攻,而恃吾能攻彼之所必救也。用兵之道,无所不备则有所必分,知所必守则不必皆备。无惧其必来,当使之兵交而亟去;无幸其必去,当使之他日必不敢犯也。为是策者,在于彼能入吾之地,而不能得吾之战;彼能攻吾之城,吾能出彼之地;然而非备寡力专,则不能也。屯田第六用兵制胜,以粮为先;转饷给军,以通为利也。必欲使粮足而饷无间绝之忧,惟屯田为善。致勇第七盖人莫不重死,惟有以致其勇,则惰者奋、骄者耸,而死者所不敢避。详战第十明知天下之必战,则出兵以攻人,与坐而待人之攻也,孰为利?战人之地,与退而自战其地者,孰为得?均之不免于战,莫若先出兵以战人之地,此固天下之至权,兵家之上策。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鉴赏]《美芹十论》,南宋辛弃疾著。一说黄兑著。辛弃疾,字幼庵,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他出生于公元1140年,当时,金军已占领了山东。公元1161年,他21岁时,就参加了耿京所领导的一支抗金义勇民兵,担任书记职务。当他们遭受到金军强大压力的威胁时,他劝耿京归宋,并亲赴南方与宋廷接洽。在他离开部队期间,叛徒张国安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北返,潜往金营,劝说被张国安裹胁投金的官兵,弃金投宋,又把这支部队带回南宋,并擒获了张国安,献俘于宋廷。宋孝宗任命他为承务郎。以后,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任职期间,他采取积极措施,招抚流亡,编练军队,鼓励耕战,注意安定民生,打击贪污豪强。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恢复失地,统一中国。《美芹十论》就是他力主抗金的奏疏之一。后遭当权者之忌,去职长期闲居江西上饶一带,以诗词来抒发他的爱国热情。《美芹十论》全书分审势、查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详战十论。并附有:《上光宗疏》、《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论江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4篇。其中《审势》、《查情》、《观衅》三论,具体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指出“敌之可胜”。对当时夸大金人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详战》七论,主要论述如何加强战备,激励士气,准备反攻以收复失地,重振河山。也就是所谓的“求已之能胜”。总之,全书从客观形势的分析中,指出了战胜金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可能性;又从主观上提出如何加强战备,激励士气,准备反攻力量,以求把打败金人的可能性交为现实。代表了宋代主战派积极抗金的军事思想。可惜这些建议都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采纳,并且和其他主战派将领的奏疏一样,遭到了主和派的排斥与打击。以致南宋朝廷很快衰败腐落,丧失政权。
列子御风。推荐。爱诗词网。典源出处《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疏:“姓列,名御寇,郑人也。与郑繻公同时,师于壶丘子林,著书八卷,得风仙之道,乘风游行,泠然轻举,所以称善也。”释义用法列御寇学得仙术,能够乘风而行。后以此典形容仙人乘风飞游;或用以形容乘车、船、马等奔驶疾速,如乘风一般。用典形式【仙寇】宋·杨亿:“泠然知有待,仙寇异吾曹。”【驭气】宋·范成大:“舍舟得马如驭气,步入青松三十里。”【驭风】唐·韩愈:“还随蹑凫骑,来访驭风襟。”宋·范成大:“控临缥缈疑无地,指点虚无欲驭风。”【乘风】宋·范成大:“玉宵有客方东望,竟欲乘风御气游。”明·陈子龙:“方见燕雀笑黄鹄,安能乘风凌九州。”【御风】唐·李商隐:“御风知有在,去国肯无聊。”宋·史达祖:“独自卷帘栊,谁为开尊俎。恨不得御风归去。”【驭风仙】唐·白居易:“我无缩地术,君非驭风仙。”【列子车】唐·刘禹锡:“云是淮王宅,风为列子车。”【列御风】清·赵执信:“我身列御风,舟子僚弄丸。”【列御至】唐·骆宾王:“人疑列御至,客似令威还。”【御风列】宋·苏轼:“愿因骑鲸李,追此御风列。”【御泠然】宋·孔平仲:“便欲御泠然,因之游广寒。”【御寇风】宋·陆游:“横空我欲江湖去,谁借泠然御寇风?”【列子御风】宋·苏轼:“列子御风殊不恶,犹被庄生讥数数。”宋·范成大:“列子御风犹有待,邹生吹律强生春。”【列生御风】唐·顾况:“列生御风归,饲豕如人焉。”【泠然御风】唐·刘禹锡:“仙子东南秀,泠然善御风。”【乘空列御】清·黄景仁:“乘空列御是耶非,广袖飘如鹢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