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已乘黄鹤去

故人已乘黄鹤去朗读

【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出处】唐·崔颢《黄鹤楼》。【意思】黄鹤楼:故址在武昌的黄鹄山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旧传仙人王子安曾乘黄鹤过此,故名。句意:古时的仙人已驾驶黄鹤飞去,此地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了。表现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鉴赏】古代的仙人已骑着黄鹤飞去,这里空空的只留下一座黄鹤楼。黄鹤楼:在现在的湖北汉阳黄鹤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诗常用来感叹人去楼空的怅惘与对远去人儿的怀念。当人在游览名胜古迹时,也可用这句诗来描写自己思古的幽情和感怀。【应用】〈名〉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鹤过此,费祎登仙并常驾鹤在此憩息,因而得名。从前的仙人已驾鹤而去,这里只留下一座黄鹤楼。语出唐·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用以形容旧地重游、思念友人的情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因为还有“黄鹤楼”,才令人想到“故人”,如果连“黄鹤楼”也荡然无存,“故人”也终将湮没。(江曾培《艺林散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前年大难临头,北平的学者们所想援以掩护自己的是古文化,而惟一大事,则是古物的南迁,这不是自己彻底的说明了北平所有的是什么了吗?(鲁迅《“京派”与“海派”》)【全诗】《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释】1.昔人:指传说中的神仙。一说是三国时蜀费文在这里乘黄鹤登仙境;一说是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经游此地。黄鹤楼因此而得名,诗的前四句隐括了这些传说。黄鹤楼旧址在武昌黄鹤矶上,背蛇山,俯临大江,为游览登临胜境。2.悠悠:自由自在飘忽浮荡的样子。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在黄鹤楼东北的长江江流之中。4.乡关:即乡城,指诗人的家乡。【全诗赏析】此诗属题咏一类,是千古登临的绝唱。黄鹤楼自三国孙吴建成后,相沿至唐,已成久负盛名的古迹。诗人崔颢在仕宦失意时登此充满神奇色彩的高楼,自然要感慨系之,发出浩叹了。诗的好处在于即景抒情,切而不泛。前两联抒写登临吊古的情思。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先用黄鹤楼的传说点明此楼得名的由来,紧扣题面,标出所咏之物。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传说生发开去,诗意紧相联属,四句诗一气贯下,自然流转,笔势酣畅。诗人在这里并非客观地敷衍神话故事,两个“空”字已托出怀古的幽情,抒发了对历史长河的深沉慨叹。两联中,“黄鹤”一词三次出现,“空”字两次使用,第三句除首字外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了“空悠悠”三平调(三个平声字煞尾),并且颔联也没有怎么对仗,这些都不合律诗章法,而带有浓郁的古体诗风味。崔颢时期,七律已经定型,他自己就曾写过规范的律诗,他所以如此经营,是想在以气为主,重于立意,并在不“以词害意”的创作原则下,力图突破和创新。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即指此而言。后两联抒写怀土思乡之情。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意出现一大转折,写登楼所见周围环境:诗人伫立楼头,凭高视下,汉阳城林木历历如绘,鹦鹉洲芳草萋萋如茵。这些描写,为点缀名胜古迹所不可少,并十分切合。从这两句的结构看,“历历”两字下属“汉阳树”,“萋萋”两字上属“芳草”,交互成对(参看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钱慎奋论《黄鹤楼》),也算联语中的一奇。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从“芳草萋萋”生出乡思,暗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用典而不着痕迹,最是上乘。作者的家乡汴州在武昌东北,而鹦鹉洲位于黄鹤楼的北方偏东,诗人从这个方向极目远望,自然想到了家乡,然而关山迢递,加以暮色苍茫,故乡又怎能望到?从而抒发了乡愁。这幅联语用日暮时的浩渺烟波衬出他不见乡关的茫然怅惘的愁怀,使景中寓情,情景融成一片。这样写,有作者的切身感受在内,不致流于空泛。这后两联,无论是对仗,还是声律,都恪守律诗的法度,写得整饬谨严,没有一味地不拘常规,倘若继续横放不羁,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在一首律诗中,前半是变体,后半为正格,这种半古半律的写法,显得体制拗峭,格调高古,在浩如烟海的唐代七律中实属少见。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梦的朋友

幻想的姐妹

()

“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砥砺教化·百折不馁”类的诗句。

()

“小槽壓就西涼酒,風月無邊是醉鄉。”詩句出處:《鷓鴣天》;是宋朝詩人張鎡的作品。
陰陰一架紺雲涼。裊裊千絲翠蔓長。紫玉乳圓秋結穗,水晶珠瑩露凝漿。相並熟,試新嘗。累累輕翦粉痕香。小槽壓就西涼酒,風月無邊是醉鄉。

()

闺门秘术

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闺门秘术》扉页书影

()

【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1】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候的月亮,可今天这轮明月曾经照过古代的人。【意思2】现在的人没有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的人。后用来慨叹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也用来表示某些人有清白、纯真、出尘的人生轨迹,而感叹有些人又没有。【鉴赏】今人不可能见过古时的月亮,而现在的这个月亮,却是曾经照耀过古人的那一个。这二句诗:一方面是感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另一方面则以人月的对比,来感叹面对大自然时,人类的卑微,在无休止的时间洪流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感叹月亮或其他自然景物年代久远,古今不变。亦用以感慨人生短暂。[例]望着给山、给竹、给寺、给空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也愈发觉得那竹纵贯古今,无可企及!(周熠《香岩寺竹韵》)【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的《把酒问月》。李白在诗题下自注曰:“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是应老朋友之请而写的。但全诗所表现出的风流自赏和飘洒气度,却是诗人的固有情怀。这两句诗的古、今议论,意韵深长,互文见意。因为不论是古还是今,月亮只有一个,所以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但因“今月”分明就是“古月”,因而“今月曾经照古人”。正因为宇宙是永恒的,因而也可以说“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作为人类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月亮是长存的;但作为整体人类的存在,将是绵延久长的。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以,读李白上述两句诗时,人们大可不必感伤和悲观。【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李白写过大量咏月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明月的爱戴、向往之情。这首诗却别开生面,以“问月”为题,而且是“把酒”问月。且不说全诗始终围绕着“把酒”和“问月”向前推进,即就诗题来看,已经令人感到新颖而奇特了,难怪清人王夫之击节称赏,谓为“创调”(《唐诗评选》)。开篇便以倒装语序,突发奇问,造成强烈的气势,接着以“停杯一问”作补充说明,传出浓郁的诗意。两句诗照应诗题,双绾“把酒”和“问月”,以下便从“问月”一面着笔,极写诗人对明月既神往又迷惑的情态。“人攀明月不可得”,见出月与人相距之遥远;“月行却与人相随”,又见出月与人关系之亲密;有时候,皎洁的月轮宛如飞腾的明镜照临宫阙,令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可爱;有时候,它却从绿烟般的云雾中穿行而出,散发出清冷的光华,又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淡雅、清新;一方面,明月夜夜从东海升起,另一方面,它又每日拂晓向西天的云间沉没,这其间的运行如此富有规律,又是那样不可捉摸;更奇妙的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嫦娥,那么白兔经冬历夏、由秋到春地常年捣药究竟是为了什么?嫦娥独居于广寒宫中又与谁人为邻,她会不会感到寂寞?这里,诗人从月与人的关系、月的形象和色彩、月的运行轨迹和月中包含的奥秘几个方面,层层写来,连发数问,语气或缓或强,距离或远或近、色彩或淡或浓、或直写自我感觉,或出以想象之笔,从而将诗人惊奇、疑虑、神往、感叹等一系列情感活动传神地展现出来,极曲折变幻之致。如果说,以上所写主要是一种浩渺广阔的空间感受的话,那么,“今人”以下四句便更侧重于悠然无尽的时间感受,从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饱含哲理的人生意识。由人的角度来看,“今人不见古时月”,则古人亦难见今时月,今人古人自不能共处同一时空;由月的角度来看,“今月曾经照古人”,则古月亦在照今人,今月古月何尝稍有不同?由变的角度来看,古人今人不断更迭,如流水一去不返;由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明月。既然不变之月如此永恒,而迭变之人生又是这样短暂,那么还是抓住眼前这皎洁之月和杯中之酒,切莫虚度此生!最后两句生发此意,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点明题旨,既与篇首“停杯”遥遥相对,又使“月光”一线贯穿,构成首尾圆融、通体浑然的妙境,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这首诗清新俊逸,格高调远,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把明月与人生揉为一体,既有形象的画面,又有绵长的思理,虽不乏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却是对生活的依恋与热爱,从把酒问月始,直到对月饮酒终,诗人的神态、情感和整个形象不仅鲜明真切,而且具有一种探索、追求的精神。所有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构成优美和谐的意境。

()

论雅俗共赏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